加双氧酶论文_郝玉徽,冉永红,王双,李娟,赵雅贞

导读:本文包含了加双氧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吲哚,亚铁,酸性,多核,胞嘧啶,基因,顺式。

加双氧酶论文文献综述

郝玉徽,冉永红,王双,李娟,赵雅贞[1](2019)在《线粒体硫加双氧酶ETHE1介导细胞自噬过度活化在贫铀肾毒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贫铀被广泛应用于民事和军事活动中,肾脏是其中毒的靶器官,但中毒机制有待于研究。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自噬在贫铀诱导的肾毒性中的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材料和方法人胚肾细胞(HEK293)暴露于贫铀后,观察贫铀对细胞自噬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细胞暴露于贫铀4h后,胞内自噬体增多,自噬体膜标志蛋白LC3-Ⅱ增高,而使用自噬抑制剂后,贫铀的细胞毒性降低,提示自噬过度活化可能在贫铀肾毒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噬抑制剂通过阻断自噬,进而改善了贫铀诱导的肾毒性。我们还发现HEK293细胞暴露于贫铀后引起细胞核p53的活化和mTOR通路的抑制,同时随着贫铀暴露剂量的增加,细胞自噬水平的增高,细胞内线粒体硫加双氧酶ETHE1逐渐降低。对HEK293细胞进行ETHE1基因干扰发现,细胞核p53的表达显着增加,贫铀诱导的肾毒性中细胞自噬过度活化。结论这些结果表明贫铀通过减少ETHE1,激活p53通路,抑制mTOR通路促进自噬过度活化,从而导致肾毒性。本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贫铀所致的肾毒性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王耀美[2](2018)在《甲基胞嘧啶加双氧酶3(TET3)在红系终末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红细胞分化是一个需要精细严谨调控的复杂过程,正常的红系分化过程可以分为叁个阶段:早期分化,终末分化和网织红细胞成熟。既往关于红系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阐释了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作用和机制,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其受体(EPO Receptor,EPOR)通路和GATA1、KLF1等红系分化关键转录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哺乳类动物基因组中DNA甲基化/去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之一在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等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在红系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TET家族是介导DNA去甲基化的关键酶,本课题组前期RNA-seq结果发现TET3是红系终末分化阶段表达最高的TET家族成员,且随着分化进行表达逐渐上升,提示TET3在红系终末分化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拟分选红系终末分化阶段各期有核红细胞,通过DNA甲基化测序建立DNA甲基化动态谱,联合运用多组学研究手段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TET3在人红系分化各特定阶段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以期明确TET3介导的DNA去甲基化在人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的阶段性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此外,本研究构建了在红系细胞中特异性敲除Tet3的小鼠模型(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利用该小鼠模型,进一步在体内水平验证了Tet3在红系发育进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为深入理解红系分化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利用课题组已建立的分选纯化人类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的方法得到纯化的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进行增强型简化代表性亚硫酸盐测序法(Enhanced Reduced Representation Bisulfite Sequencing,ERRBS)检测,分析人类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基因甲基化动态变化,建立动态甲基化谱。(2)为研究TET3在人红系分化中的作用,我们分离得到脐带血CD34+造血干细胞后,利用慢病毒转染敲低TET3表达,诱导向红系定向分化,通过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敲低效率,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红系分化进程、细胞凋亡及脱核效率,通过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并以细胞甩片观察细胞及细胞核形态。(3)分选纯化对照组和TET3敲低组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各个阶段有核红细胞提取RNA,建立c DNA库,进行RNA-seq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Tophat2、HTSeq和DESeq2对测序结果进行质量检测、序列比对、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等,建立TET3敲低后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的转录谱。(4)分析对照组和TET3敲低组转录谱,查阅文献比对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发现TET3敲低后晚期有核红细胞表达下降基因前十位中的KLHDC8B基因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关系密切,提示其可能参与了晚期有核红细胞细胞核形态以及脱核的改变。进一步我们通过功能缺失和获得实验,构建KLHDC8B sh RNA载体和过表达载体,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敲低效率和过表达水平,在红系分化的晚期,利用流式检测脱核率,细胞甩片观察并定量分析KLHDC8B敲低后以及TET3敲低联合KLHDC8B过表达时双核或多核细胞比例的变化。(5)运用质谱方法检测TET3敲低后晚期有核红细胞5-m C和5-hm C的改变;运用甲基化特异酶切分析法以及Me DIP-real time PCR检测TET3敲低后KLHDC8B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变化。此外,我们还运用ATAC-seq检测TET3敲低后红系分化晚期细胞染色质易接近性的改变,以期明确TET3敲低后是否通过影响染色质的易接近性从而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6)根据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分选纯化小鼠体内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各个阶段有核红细胞的方法得到纯化的各个阶段的有核红细胞,进行HELP(Hpall tiny fragment Enrichment by Ligation-mediated PCR)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已建立的转录组数据库,观察Tet家族成员在小鼠红系终末分化进程中的表达趋势,构建在红系干祖细胞阶段Tet3被特异性敲除的小鼠模型,检测野生型和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在正常情况下和应激情况下外周血常规变化趋势,同时检测其骨髓各期红细胞变化以及脾脏变化。结果:(1)红系发育过程是一个受到精密调控且呈多阶段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分选出人红系分化过程中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进行ERRBS检测,结果发现全基因组出现累积性的去甲基化改变,而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向下一阶段细胞分化时基因甲基化改变不完全相同。(2)通过对课题组前期获得的RNA-seq数据分析发现,在人类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TET家族中TET3的表达水平最高且随着分化进行逐渐升高。因此,我们推测TET3在人类红系发育中可能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3)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原代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红系分化方法,以慢病毒感染进行TET3敲低,发现TET3敲低后引起红系从早期分化向终末分化过程延迟,但是并未被阻滞;分化过程中细胞增殖减少并伴有细胞凋亡增加;细胞脱核减少且晚期细胞中双核或多核细胞增多。(4)由于TET3在晚期有核红细胞中表达最高,并且我们发现TET3敲低后晚期有核红细胞中出现双核或多核现象且脱核受到明显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TET3敲低后双核以及多核增多等的相关机制,我们分别分选出对照组和TET3敲低组红系终末分化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进行了RNA-seq检测,运用Tophat2、HTSeq和DESeq2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对照组和TET3敲低组各自的相同阶段有核红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性高。相同阶段的有核红细胞中,对照组和TET3敲低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Poly期和Ortho期,差异最明显,这与TET3敲低后表型主要出现在晚期以及TET3在晚期表达最高的数据均是一致的。对表达差异基因分析发现TET3敲低后主要影响了红系终末分化中晚期有核红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而且与有丝分裂相关的KLHDC8B基因表达下调位居前列,结合KLHDC8B与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镜影细胞”形成相关,我们推测KLHDC8B的下调可能与晚期有核红细胞的双核或多核现象相关。(5)慢病毒转染敲低KLHDC8B的表达后对红系分化以及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引起红细胞脱核率明显降低且晚期有核红细胞中双核或多核细胞明显增多,这与TET3敲低后出现的晚期有核红细胞表型一致;之后我们在TET3敲低的情况下进行了KLHDC8B的过表达补救实验,补救实验发现KLHDC8B表达恢复后可以使双核或多核现象明显减少。(6)为了探讨TET3如何影响KLHDC8B的表达,首先我们利用质谱对红系发育各特定阶段细胞进行了5-m C和5-hm C的检测,结果发现TET3敲低后原始红细胞(Proerythroblasts,Pro)、早期早幼红细胞(Early Basophilic erythroblasts,Early Baso)、晚期早幼红细胞(Late Basophilic erythroblasts,LateBaso)和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blasts,Poly)阶段5-m C水平没有明显改变,然而在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erythroblasts,Ortho)阶段基因TET3敲低组与对照组相比5-m C水平变化虽然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但是其水平确有明显升高。5-hm C水平因基数太低检测不出明确结果;之后我们对KLHDC8B的特异位点甲基化状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KLHDC8B启动子内Cp G到以及启动子片段均未发生甲基化修饰;由于TET3可以影响染色质的开闭,为了研究TET3敲低后是否影响了晚期红细胞染色质的开闭,我们进行了ATAC-seq的检测,ATAC-seq结果显示在30259个合并区域仅仅发现了329个差异表达峰,这使得我们在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和细胞组成聚类分析时没有足够的富集。分析KLHDC8B的位点亦没有发现明显的染色质易接近性差异。这结果提示TET3敲低后不影响KLHDC8B基因位点的染色质易接近性。但是鉴于我们仅对晚幼红细胞进行了ATAC-seq分析,不排除TET3对早期有核红细胞如早幼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的染色质易接近性有影响。另外上述结果也提示TET3通过间接作用对KLHDC8B的表达进行调控,但是由于我们尝试了目前市售所有TET3抗体,均不能有效识别人类红系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TET3蛋白,因此无法进行免疫共沉淀等以检测TET3是否通过调控其他蛋白的表达从而引起KLHDC8B表达的下调,后续我们会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7)分选小鼠红系终末分化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进行HELP检测,结果发现小鼠体内红系终末分化中基因启动子区也出现去甲基化趋势,而且调节去甲基化的Tet家族中Tet3的表达最高且随着分化进行逐渐升高,这与人类红系发育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TET3表达结果一致;因此,进一步研究Tet3在小鼠红系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对研究红系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8)由于Tet3敲除具有胚胎致死性,因此,我们利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建立了红系条件性Tet3敲除鼠即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该小鼠模型可以实现仅在红系细胞内敲除Tet3。经PCR以及电泳检测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建立成功后,定期检测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在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常规进行比较发现没有明显区别。有文献报道Tet3在应激条件下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我们对小鼠进行了腹腔注射苯肼(Phenylhydrazine,PHZ),使小鼠出现急性贫血,进入应激状态。经观察发现,与野生型小鼠进行对比,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恢复减慢,骨髓中Orthro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ro,Baso和Poly期细胞无明显变化,并且脾脏明显增大,这些结果提示Tet3可能在应激情况下对红系晚期细胞发育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结论:(1)人类和小鼠红系终末分化中全基因组呈现累积性去甲基化变化;(2)TET家族在人类和小鼠红系终末分化中均是TET3表达最高,且随着分化的进行逐渐升高;(3)TET3敲低后人类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细胞增殖减慢,凋亡增加,出现双核或多核现象并且脱核率减少;(4)TET3敲低后通过下调KLHDC8B的表达使得晚期有核红细胞中出现明显增多的双核或多核细胞;(5)TET3敲低后引起Orthro期细胞5-m C明显升高;KLHDC8B启动子区没有甲基化修饰,TET3对其染色质易接近性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6)在小鼠红系进行Tet3条件性敲除后影响应激情况下红系发育。(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3-01)

王险峰,王昊,张帆,刘浩,杜军[3](2014)在《吲哚胺加双氧酶的表达调控THP-1巨噬细胞的极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吲哚胺加双氧酶(IDO)对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以10 ng/mL佛波酯诱导THP-1人单核细胞,建立分化的巨噬细胞模型,分别以100 U/mL IFN-γ和100 ng/m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分化的THP-1细胞,获得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巨噬细胞HLA-DR、CC型趋化因子受体7(CCR7)、IL-12p35、IL-10、CXCR4和IDO的表达变化。采用细胞转染实验对分化的THP-1细胞进行IDO的过表达和针对IDO基因的siRNA干扰实验,检测其IL-12p35、CCR7、IL-10和CXCR4的表达变化。结果 IFN-γ可诱导THP-1细胞向M1型发生转化并上调IDO的表达。而在巨噬细胞内过表达IDO促进THP-1向M2型极化,沉默细胞内的IDO基因则导致THP-1细胞极化为M1型。结论 IDO表达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朱四东[4](2014)在《南极细菌Alteromonas stellipolaris LMG 21856 4-羟基苯丙酮酸加双氧酶基因在E. coli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色素(Melanin)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多酚类杂聚物,广泛存于细菌,真菌以及高等生物的生物体内。黑色素具有电子传递、抗紫外线辐射,抗氧化,抗逆环境、抗重金属毒害、预防免疫和提高病原菌毒力等多种生理功能,在农业生产、医药研发、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以及生物材料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Alteromonas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是从南极大洋海水中分离的一株具有耐低温,高产黑色素的革兰氏阴性寡营养细菌,为了证明4-羟基苯丙酮酸加双氧酶(HPPD)为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本实验扩增出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的HPPD基因并在E. coli BL21(DE3)中表达;对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尿黑酸和黑色素进行鉴定。结果如下:(1)酪氨酸代谢通路分析。将基因库中已有的完整的Alteromonas种属的基因组提交到RAST(Rapid Annotation using Subsystem Technology server)数据库进行基因组注释,并利用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行酪氨酸代谢通路分析,只有HPPD在Alteromonas种属的基因组注释结果中存在,而酪氨酸酶、漆酶和聚酮合酶都不存在。(2)构建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表达菌株。利用PCR从A. stellipolaris LMG21856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一条1.5kb大小的DNA片段,该DNA可编码一条与Alteromonas种属的4-羟基苯丙酮酸加双氧酶相似度较高的由35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将AsHPPD ORF引入到载体pET30a,构建重组表达菌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 SDS-PAGE对诱导后的表达菌全细胞蛋白进行分析,检测到一条与预期分子量44kDa相符的蛋白,且诱导4h,表达量最高;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Ni-NTA对外源表达的AsHPPD分别进行鉴定和纯化。(3)肉眼观测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次级代谢产物黑色素。表达菌株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经过0.5mmol/L IPTG诱导7-8h,发酵液中开始产生红棕色水溶性色素,并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不断加深,最终呈现红褐色,这一现象与A. stellipolaris LMG21856的黑色素产生过程。此外,当培养基中添加酪氨酸,可以明显提高色素的产量。(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次级代谢产物尿黑酸。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的发酵液进行190nm-800nm范围的全波长扫描检测,吸收光谱显示1)尿黑酸标准品水溶液在290nm处有最大吸收峰,且自氧化变黑后,在350nm处出现另一吸收峰;2)表达菌经诱导1~2h的发酵液在290nm波长处开始出现吸收峰,并随着诱导培养时间的加长,峰值不断增大,诱导培养7~8h后(开始有色素产生),在350nm处开始出现另一吸收峰,随着摇瓶培养,峰值不断增大,当色素产生达到一定程度后,290nm处吸收峰不断减小;3) 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在达到稳定期后,发酵液在290nm处开始有吸收值并不断增大,但最大峰值在300nm附近,可能是由于脂多糖类代谢产物的羟基造成的红移现象;4)当色素产生后,吸收光谱也会在350nm处开始出现另一吸收峰,当色素产生达到一定程度,290nm处吸收值开始减小。(5)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尿黑酸。经HPLC检测,诱导4h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菌发酵液上清和培养72h后的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发酵液上清液分别在7.066min、7.096min有洗脱峰,考虑培养基中一些盐离子和PH的干扰,可以判定该洗脱时间与尿黑酸标准品洗脱时间一致(6.996min), 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菌可以利用A. stellipolarisLMG21856菌的HPPD催化酪氨酸降解生成次级代谢产物尿黑酸。(6)薄层层析(TLC)分离与检测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株次级代谢产物黑色素。通过薄层层析对E. coli BL21(DE3)/pET30a-AsHPPD和A. stellipolaris LMG21856菌代谢所产黑色素进行层析,黑色素都只能层析出叁角型色素带,在紫外光检测线下,色素展开条带都具有吸光特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4-04-24)

夏更寿,张燕,宋从凤,王金生[5](2014)在《水稻白叶枯病菌酸性还原酮加双氧酶的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性还原酮加双氧酶(ARD)催化很多原核和真核生物中的甲硫氨酸急救途径(MSP)倒数第二步。本研究鉴定了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中的酸性还原酮加双氧酶,命名为xard。Xoo菌株PXO99A、MAFF311018和KACC10331中的xard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xard基因突变菌株在甲硫基腺苷(MTA)为唯一硫源时不能正常生长。这一结果证明Xard在MSP中起作用。xard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PXO99A接种水稻IR24后病斑长度数据表明该基因突变对Xoo在水稻上的毒性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周峰,王磊,胡昌华,廖国建[6](2012)在《色氨酸-2,3-加双氧酶(TD02)的异源表达及酶活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达托霉素是由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产生的一种天然环脂肽类抗生素,它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快速杀死病原菌,有效避免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以及与其它抗生素的交叉感染,逐渐成为治疗革兰氏阳性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疾病首选用药。大量研究表明达托霉素的母核在其生物活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母核上的一种氨基酸——犬尿氨酸是关键氨酸,阐明犬尿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对深入理解达托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有重要意义。在许多微生物中,犬尿氨(本文来源于《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3)

刘双双[7](2012)在《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硫加双氧酶的鉴定及其在硫氧化代谢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 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At.f是一类典型的专性化能自养细菌,能够从亚铁离子(Fe2+)、元素硫(S0)及其它还原性硫化合物(RISCs)的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通过固定空气中的CO2获得碳源进行生长,是目前硫化矿生物冶金应用中的优势高效浸矿菌种,同时也是研究浸矿微生物铁、硫氧化代谢机制的模式菌。在生物冶金中,At.f除了必需具备高效的亚铁氧化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高效的硫氧化能力,才能有效降解硫化矿表面和氧化分解中不断积聚形成的硫层(S0),提高浸出效率。但是相对只有两个价态的铁氧化,具有从-2到+6多个价态硫的氧化代谢错综复杂,目前关于At.f的硫氧化代谢机制研究主要是基于生物信息学和转录组学推测建立的模型,尤其是元素硫的氧化——这一整个硫氧化代谢的关键点在At.f中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论。硫加双氧酶(SDO)作为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中单质硫氧化的关键酶,一直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但是它的编码基因却一直没有在At.f中找到。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和活性检测,我们首次发现AFE0269就是硫加双氧酶的编码基因,进而开展了对At.f的硫加双氧酶的一系列研究。首先,我们克隆At.f中sdo基因,构建了异源表达载体pET-22b(+)-sdo,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并纯化了At.f的硫加双氧酶,对纯酶进行了酶学性质检测,研究表明:第一,SDO的最适作用温度是35℃左右,在4℃-45℃之间均有酶活,50℃以上酶活力丧失。第二,当GSH=0.8mM时最适pH值大约在7.6,在pH值<6时,酶活为零。第叁,除了Mg2+对此酶表现中等程度抑制以外,其余常见二价金属离子都强烈抑制SDO的酶活性;二硫键还原剂DTT稍提高了SDO的酶活:NEM巯基修饰剂强烈抑制SDO的酶活性。我们进一步研究了At.fATCC23270分别以Fe2+和硫粉为能源时,其硫代谢几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以Fe2+培养的菌体中(相对于S0) sdo基因的表达上调了4倍,同时doxD-1基因上调了4.5倍,推测sdo是组成型表达,而且At.f的硫氧化系统和铁氧化系统之间存在重要关联。我们构建了sdo在At.f中过表达工程菌At.f (pJRD215-psdo),研究了sdo基因的过表达对工程菌的硫代谢以及硫氧化相关其它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工程菌中的sdo基因比对照菌At.f(pJRD215))上调了80倍,说明质粒上的sdo基因利用自身启动子在At.f中获得高效表达;此外,硫代硫酸盐醌氧化还原酶的编码基因doxD-1基因上调了400倍左右,因此我们认为sdo基因和doxD-1基因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两个基因都在At.f元素硫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然而,通过对工程菌生长曲线和硫氧化能力的检测,发现sdo基因过表达工程菌仅比对照菌表现出微弱的生长和硫氧化优势。为了明确SDO在At.f中的功能,我们将它的编码基因AFE0269进行了敲除,首先成功构建了自杀质粒pKIT-Ksdo,通过接合转移转入At.f中,依赖抗生素的选择压力成功获得了发生第一次同源重组的单交换子,接着通过导入诱导质粒pJRD215-I-SceI,诱发单交换子发生第二次同源重组产生双交换子,通过检测证明初步获得了sdo基因敲除的双交换子。但是双交换子中仍杂有部分单交换子,目前正在分离纯化,相信很快能获得纯的sdo突变株,再对突变株的性能进行研究。我们对极端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硫加双氧酶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SDO蛋白的酶学信息,为At.f硫氧化模型的完善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构建硫氧化能力提高的浸矿工程菌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5-25)

罗娟[8](2012)在《胸腺肽α1对白血病细胞吲哚胺2,3-加双氧酶蛋白表达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α1下调IFN-γ诱导的白血病细胞IDO蛋白表达目的:胸腺肽α1(thymosin alpha-1,Tα1)是从人胸腺素中分离纯化的一种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激素,Tα1能促进体内细胞因子的分泌及淋巴细胞的作用,通过刺激外周血液淋巴细胞丝裂原来促进T淋巴细胞的成熟,是一种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response modifiers,BRMs),可诱发T细胞表面标志的产生。吲哚胺2,3-加双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是一种细胞内含亚铁血红素的单体蛋白,是肝脏以外唯一催化色氨酸沿着犬尿氨酸途径分解代谢的限速酶,而色氨酸的降解会引起T细胞的增殖受阻及凋亡增加,从而导致免疫耐受。IDO的过度表达使细胞处于色氨酸饥饿状态,在这种环境下,T细胞不能高效增殖,也无法进行克隆扩增。此外,色氨酸毒性代谢产物可以直接抑制T细胞功能,甚至诱导T细胞凋亡。本文旨在探讨胸腺肽α1对IFN-γ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吲哚胺2,3-加双氧酶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实验方法:WesternBlot法检测IFN/γ、Tα1/IFN-γ诱导后的白血病细胞IDO的蛋白表达。1.实验分组:①IFN-γ诱导IDO表达组②IFN-γ/Tα1联合诱导IDO表达组③阴性对照组,再对每组进行不同浓度及时间的处理。2.裂解细胞提取蛋白,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总蛋白。3.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的蛋白表达并用多色荧光成像仪成像,将各目的片段与相对应β-actin的像素值之比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1.未加入IFN-γ时,IDOmRNA图谱上可见微弱显示,IDO蛋白印迹在图谱上未见明显显示,IFN-γ诱导后,IDO蛋白印迹图谱上条带显示明显增强,诱导前后的IDO像素值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对比P<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IFN-γ诱导后,加入Tα1作用,IDO蛋白条带随着Tα1浓度的增强及和作用时间的增长明显减弱。Tα1浓度为0.2ug/ml时,Tα1对HL-60细胞IDO的抑制率为39.92%,对K562细胞IDO的抑制率为20.59%;Tα1浓度为5ug/ml时,对HL-60细胞IDO的抑制率为80.24%,对K562细胞IDO的抑制率为61.76%。对不同浓度Tα1诱导后的IDO蛋白像素值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L-60为F=4187.76P<0.001, K562为F=59.497P<0.001);时间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当IFN-γ/Tα1同时作用于HL-60与K562细胞后,IDO蛋白条带同样随着Tα1浓度的增强及和作用时间的增长明显减弱,提示Tα1能够削弱IFN-γ对IDO的诱导作用,表达降低。统计结果:浓度组HL-60为(F=117.7P<0.001),K562为(F=1382.67P<0.001)有统计学意义;时间组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一般情况下,IDO在白血病细胞中呈现低水平表达。2.IFN-γ能显著上调白血病细胞IDO蛋白表达。加入IFN-γ后,IDO表达明显增强,提示IFN-γ的运用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大量增长,因此在IFN-γ用于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时,应警惕其对免疫耐受机制形成的促进作用。3.Tα1对IFN-γ诱导后的白血病细胞IDO蛋白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下调。4.Tα1抑制IDO蛋白表达。IFN-γ/Tα1同时作用于HL-60与K562细胞后,IDO蛋白表达明显减弱,提示Tα1能够削弱IFN-γ对IDO的诱导作用,使其表达受到抑制。Tα1下调IDO+白血病细胞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目的:研究Tα1下调IDO+白血病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实验方法:MTT法检测IDO+白血病细胞对T淋巴细胞抑制率。1.IFN-γ诱导HL-60及K562细胞:IFN-γ(1000IU/ml)诱导HL-60及K562细胞72小时。2.HL-60及K562细胞与PBL(外周血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实验分为①Hγ/kγ-MlR-PHA组;②Hγ/kγ-MlR-PHA+Tα1组;③Hγ/kγ-MlR-PHA+1-MT组,分别对3组进行药物诱导72小时。3.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抑制率:与MTT反应4小时后结束培养,加入二甲基亚砜溶解。4.酶联免疫检测仪570nm检测OD值并分析数据。实验结果:1.PHA对HL-60/K562细胞形状及数量的增长都无明显影响。2.PHA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电镜下观察PHA诱导后的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3.数据分析:Hγ/kγ-MlR-PHA组较Hγ/kγ-MlR-PHA+Tα1组与Hγ/kγ-MlR-PHA+1-MT组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生长率降低。3组药物分别对细胞诱导后,当T/HL-60:1:20时F=72.647,P<0.001,两组之间对比P<0.01,有统计学意义;T/HL-60:1:50时F=38.141,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PHA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PHA诱导后可见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有较大集落形成,形成淋巴母细胞群。2.Tα1下调IDO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PHA诱导后,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加入白血病细胞后,T淋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而分别加入Tα1与1-MT后,T淋巴细胞抑制率降低,提示Tα1可能同1-MT一样能够通过下调或抑制白血病细胞IDO表达来降低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期刊2012-04-01)

黄春敏[9](2011)在《ALKBH5加双氧酶细胞内定位及功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杆菌由来的ALKB是最早发现的具有去甲基化功能的加双氧酶。依赖于铁离子和2-酮戊二酸的ALKB同源蛋白加双氧酶,对修复DNA毒性甲基化修饰,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抑制细胞癌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基因组中已发现有9种ALKB同源基因(ALKBH1-8,FTO),其中ALKBH1-3和FTO被证实具有去甲基化作用,ALKBH8与人类膀胱癌的发生相关,而ALKBH4-7功能研究至今几乎一片空白,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即为研究ALKBH5基因的去甲基化活性与生物学功能。初期研究表明ALKBH5定位于细胞内核仁的纤维中心(FC)和致密纤维组分(DFC),而且它与核糖体DNA结合并且抑制核糖体DNA的转录过程,以上现象可能与ALKBH5参与H3K4Me2/3的去甲基化过程有关。另外ALKBH5同时定位于核内speckle中,其在核仁和speckle定位均表现出对RNase A敏感,说明ALKBH5可能结合于核仁或speckle中的RNA,并且ALKBH5表达降低的细胞还会导致新合成的RNA水平明显升高。以上结果表明核仁和speckle中的ALKBH5可能对某些RNA去甲基化,进而调控相关的生命活动进程;尤其是为近来新兴的RNA甲基化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期刊2011-04-01)

郝岗平,王健美,史仁玖,张显忠[10](2011)在《白花丹参顺式还原酮加双氧酶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和表达调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白花丹参参与乙烯和多胺合成的顺式还原酮加双氧酶(acireductone dioxygenase,ARD)基因(命名为SmARD)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初步的表达特性研究。方法:利用全长cDNA文库技术,从两年生白花丹参根中获得目的基因SmARD序列。利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ORF Finder寻找该基因的开放读码框,prosite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域。用半定量RT-PCR检测其在白花丹参幼苗根、茎、叶和成花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得到688 bp的SmARD基因全长序列。具有一个591 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19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23.27 kDa。使用预测的SmARD蛋白序列在NCBI中进行蛋白保守域分析,发现SmARD与ARD/ARD′家族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半定量RT-PCR表明,SmARD在白花丹参幼苗根、茎、叶和成花等组织中均有转录水平的表达,但是在根部表达最强。水分亏缺处理3 d,150 mmol.L-1NaCl处理1 d,4℃低温处理1 d和100μmol.L-1ABA处理1 d均抑制SmARD的表达,100μmol.L-1茉莉酸甲脂(MJ)和10μmol.L-1乙烯利(ETH)处理1 d诱导SmARD的表达。结论:首次得到白花丹参的顺式还原酮加双氧酶(ARD)基因序列,为其参与白花丹参响应逆境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信号调节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加双氧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和目的:红细胞分化是一个需要精细严谨调控的复杂过程,正常的红系分化过程可以分为叁个阶段:早期分化,终末分化和网织红细胞成熟。既往关于红系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阐释了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作用和机制,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其受体(EPO Receptor,EPOR)通路和GATA1、KLF1等红系分化关键转录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哺乳类动物基因组中DNA甲基化/去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之一在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等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在红系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TET家族是介导DNA去甲基化的关键酶,本课题组前期RNA-seq结果发现TET3是红系终末分化阶段表达最高的TET家族成员,且随着分化进行表达逐渐上升,提示TET3在红系终末分化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拟分选红系终末分化阶段各期有核红细胞,通过DNA甲基化测序建立DNA甲基化动态谱,联合运用多组学研究手段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TET3在人红系分化各特定阶段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以期明确TET3介导的DNA去甲基化在人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的阶段性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此外,本研究构建了在红系细胞中特异性敲除Tet3的小鼠模型(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利用该小鼠模型,进一步在体内水平验证了Tet3在红系发育进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为深入理解红系分化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利用课题组已建立的分选纯化人类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的方法得到纯化的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进行增强型简化代表性亚硫酸盐测序法(Enhanced Reduced Representation Bisulfite Sequencing,ERRBS)检测,分析人类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基因甲基化动态变化,建立动态甲基化谱。(2)为研究TET3在人红系分化中的作用,我们分离得到脐带血CD34+造血干细胞后,利用慢病毒转染敲低TET3表达,诱导向红系定向分化,通过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敲低效率,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红系分化进程、细胞凋亡及脱核效率,通过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并以细胞甩片观察细胞及细胞核形态。(3)分选纯化对照组和TET3敲低组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各个阶段有核红细胞提取RNA,建立c DNA库,进行RNA-seq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Tophat2、HTSeq和DESeq2对测序结果进行质量检测、序列比对、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等,建立TET3敲低后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的转录谱。(4)分析对照组和TET3敲低组转录谱,查阅文献比对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发现TET3敲低后晚期有核红细胞表达下降基因前十位中的KLHDC8B基因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关系密切,提示其可能参与了晚期有核红细胞细胞核形态以及脱核的改变。进一步我们通过功能缺失和获得实验,构建KLHDC8B sh RNA载体和过表达载体,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敲低效率和过表达水平,在红系分化的晚期,利用流式检测脱核率,细胞甩片观察并定量分析KLHDC8B敲低后以及TET3敲低联合KLHDC8B过表达时双核或多核细胞比例的变化。(5)运用质谱方法检测TET3敲低后晚期有核红细胞5-m C和5-hm C的改变;运用甲基化特异酶切分析法以及Me DIP-real time PCR检测TET3敲低后KLHDC8B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变化。此外,我们还运用ATAC-seq检测TET3敲低后红系分化晚期细胞染色质易接近性的改变,以期明确TET3敲低后是否通过影响染色质的易接近性从而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6)根据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分选纯化小鼠体内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各个阶段有核红细胞的方法得到纯化的各个阶段的有核红细胞,进行HELP(Hpall tiny fragment Enrichment by Ligation-mediated PCR)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已建立的转录组数据库,观察Tet家族成员在小鼠红系终末分化进程中的表达趋势,构建在红系干祖细胞阶段Tet3被特异性敲除的小鼠模型,检测野生型和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在正常情况下和应激情况下外周血常规变化趋势,同时检测其骨髓各期红细胞变化以及脾脏变化。结果:(1)红系发育过程是一个受到精密调控且呈多阶段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分选出人红系分化过程中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进行ERRBS检测,结果发现全基因组出现累积性的去甲基化改变,而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向下一阶段细胞分化时基因甲基化改变不完全相同。(2)通过对课题组前期获得的RNA-seq数据分析发现,在人类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TET家族中TET3的表达水平最高且随着分化进行逐渐升高。因此,我们推测TET3在人类红系发育中可能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3)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原代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红系分化方法,以慢病毒感染进行TET3敲低,发现TET3敲低后引起红系从早期分化向终末分化过程延迟,但是并未被阻滞;分化过程中细胞增殖减少并伴有细胞凋亡增加;细胞脱核减少且晚期细胞中双核或多核细胞增多。(4)由于TET3在晚期有核红细胞中表达最高,并且我们发现TET3敲低后晚期有核红细胞中出现双核或多核现象且脱核受到明显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TET3敲低后双核以及多核增多等的相关机制,我们分别分选出对照组和TET3敲低组红系终末分化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进行了RNA-seq检测,运用Tophat2、HTSeq和DESeq2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对照组和TET3敲低组各自的相同阶段有核红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性高。相同阶段的有核红细胞中,对照组和TET3敲低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Poly期和Ortho期,差异最明显,这与TET3敲低后表型主要出现在晚期以及TET3在晚期表达最高的数据均是一致的。对表达差异基因分析发现TET3敲低后主要影响了红系终末分化中晚期有核红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而且与有丝分裂相关的KLHDC8B基因表达下调位居前列,结合KLHDC8B与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镜影细胞”形成相关,我们推测KLHDC8B的下调可能与晚期有核红细胞的双核或多核现象相关。(5)慢病毒转染敲低KLHDC8B的表达后对红系分化以及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引起红细胞脱核率明显降低且晚期有核红细胞中双核或多核细胞明显增多,这与TET3敲低后出现的晚期有核红细胞表型一致;之后我们在TET3敲低的情况下进行了KLHDC8B的过表达补救实验,补救实验发现KLHDC8B表达恢复后可以使双核或多核现象明显减少。(6)为了探讨TET3如何影响KLHDC8B的表达,首先我们利用质谱对红系发育各特定阶段细胞进行了5-m C和5-hm C的检测,结果发现TET3敲低后原始红细胞(Proerythroblasts,Pro)、早期早幼红细胞(Early Basophilic erythroblasts,Early Baso)、晚期早幼红细胞(Late Basophilic erythroblasts,LateBaso)和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blasts,Poly)阶段5-m C水平没有明显改变,然而在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 erythroblasts,Ortho)阶段基因TET3敲低组与对照组相比5-m C水平变化虽然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但是其水平确有明显升高。5-hm C水平因基数太低检测不出明确结果;之后我们对KLHDC8B的特异位点甲基化状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KLHDC8B启动子内Cp G到以及启动子片段均未发生甲基化修饰;由于TET3可以影响染色质的开闭,为了研究TET3敲低后是否影响了晚期红细胞染色质的开闭,我们进行了ATAC-seq的检测,ATAC-seq结果显示在30259个合并区域仅仅发现了329个差异表达峰,这使得我们在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和细胞组成聚类分析时没有足够的富集。分析KLHDC8B的位点亦没有发现明显的染色质易接近性差异。这结果提示TET3敲低后不影响KLHDC8B基因位点的染色质易接近性。但是鉴于我们仅对晚幼红细胞进行了ATAC-seq分析,不排除TET3对早期有核红细胞如早幼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的染色质易接近性有影响。另外上述结果也提示TET3通过间接作用对KLHDC8B的表达进行调控,但是由于我们尝试了目前市售所有TET3抗体,均不能有效识别人类红系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TET3蛋白,因此无法进行免疫共沉淀等以检测TET3是否通过调控其他蛋白的表达从而引起KLHDC8B表达的下调,后续我们会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7)分选小鼠红系终末分化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进行HELP检测,结果发现小鼠体内红系终末分化中基因启动子区也出现去甲基化趋势,而且调节去甲基化的Tet家族中Tet3的表达最高且随着分化进行逐渐升高,这与人类红系发育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TET3表达结果一致;因此,进一步研究Tet3在小鼠红系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对研究红系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8)由于Tet3敲除具有胚胎致死性,因此,我们利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建立了红系条件性Tet3敲除鼠即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该小鼠模型可以实现仅在红系细胞内敲除Tet3。经PCR以及电泳检测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建立成功后,定期检测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在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常规进行比较发现没有明显区别。有文献报道Tet3在应激条件下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我们对小鼠进行了腹腔注射苯肼(Phenylhydrazine,PHZ),使小鼠出现急性贫血,进入应激状态。经观察发现,与野生型小鼠进行对比,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恢复减慢,骨髓中Orthro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ro,Baso和Poly期细胞无明显变化,并且脾脏明显增大,这些结果提示Tet3可能在应激情况下对红系晚期细胞发育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结论:(1)人类和小鼠红系终末分化中全基因组呈现累积性去甲基化变化;(2)TET家族在人类和小鼠红系终末分化中均是TET3表达最高,且随着分化的进行逐渐升高;(3)TET3敲低后人类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细胞增殖减慢,凋亡增加,出现双核或多核现象并且脱核率减少;(4)TET3敲低后通过下调KLHDC8B的表达使得晚期有核红细胞中出现明显增多的双核或多核细胞;(5)TET3敲低后引起Orthro期细胞5-m C明显升高;KLHDC8B启动子区没有甲基化修饰,TET3对其染色质易接近性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6)在小鼠红系进行Tet3条件性敲除后影响应激情况下红系发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双氧酶论文参考文献

[1].郝玉徽,冉永红,王双,李娟,赵雅贞.线粒体硫加双氧酶ETHE1介导细胞自噬过度活化在贫铀肾毒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王耀美.甲基胞嘧啶加双氧酶3(TET3)在红系终末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8

[3].王险峰,王昊,张帆,刘浩,杜军.吲哚胺加双氧酶的表达调控THP-1巨噬细胞的极化[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4

[4].朱四东.南极细菌AlteromonasstellipolarisLMG218564-羟基苯丙酮酸加双氧酶基因在E.coli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D].湖北大学.2014

[5].夏更寿,张燕,宋从凤,王金生.水稻白叶枯病菌酸性还原酮加双氧酶的鉴定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4

[6].周峰,王磊,胡昌华,廖国建.色氨酸-2,3-加双氧酶(TD02)的异源表达及酶活测定[C].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2

[7].刘双双.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硫加双氧酶的鉴定及其在硫氧化代谢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2

[8].罗娟.胸腺肽α1对白血病细胞吲哚胺2,3-加双氧酶蛋白表达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2

[9].黄春敏.ALKBH5加双氧酶细胞内定位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1

[10].郝岗平,王健美,史仁玖,张显忠.白花丹参顺式还原酮加双氧酶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和表达调控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1

论文知识图

咔唑降解菌通过有角度双加氧途径代谢...几种多环芳烃转化产物结晶显微镜观察...鞘氨醇杆菌XLDN2-5对DBT的代谢途径[2...的晶体结构(PDB号1KRH)一]不同底物卜SNZ28菌株的龙胆酸加双3.10 4-羟基苯丙酮酸加双氧酶活性...

标签:;  ;  ;  ;  ;  ;  ;  

加双氧酶论文_郝玉徽,冉永红,王双,李娟,赵雅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