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玻璃论文_程小刚,余擎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玻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玻璃,生物,活性,聚乳酸,封闭剂,骨关节炎,陶瓷。

生物玻璃论文文献综述

程小刚,余擎[1](2019)在《长效抗菌生物玻璃纳米微球根管封闭剂的合成及相关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抗菌根管封闭剂在清除感染根管内感染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防止根管治疗后根管再感染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根管治疗的长期成功率。本研究旨在研发一种同时具备有效长期抗菌作用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新型根管封闭剂。方法:鉴于二氧化硅生物玻璃优越的生物相容性,本研究用其作为新型根管封闭剂的基底材料。甲基丙烯酸酯季铵盐具备广谱有效的抗菌作用,所以它被用作新型封闭剂的抗菌成分。以溴化十六烷基叁甲铵为水解反应催化剂和表面活性剂,本研究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合成二氧化硅生物玻璃纳米微球。同时,利用加成反应(带碳碳双键叔胺+卤代烷)合成一系列不同侧链烷基长度的甲基丙烯酸酯季铵盐。再通过两步反应法(生物玻璃表面修饰+自由基聚合反应)将聚甲基丙烯酸酯季铵盐接枝到二氧化硅生物玻璃纳米微球表面以获取新型根管封闭剂。最后,使用直接接触法测定新型根管封闭剂对感染根管内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同时测定其体内炎症反应作用和体外生物相容性。结果:合成的二氧化硅生物玻璃为单分散的球形形态,平均直径为181纳米。与叁种商用根管封闭剂(ProRoot MTA,Endomethasone C and AH Plus),本研究所合成新型根管封闭剂对粪肠球菌,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具备最有效的长期(28天)抗菌作用,同时具备最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最轻的炎症反应作用。结论:本研究所合成新型根管封闭剂有希望被用作一种抗菌根管封闭剂。(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5)

马丽娟,邓久鹏,尹浩月,田宜文[2](2019)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聚乳酸/生物玻璃支架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有文献指出,向聚乳酸中加入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可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目的: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聚乳酸/生物活性玻璃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分析其性能。方法:以1,4-二氧六环与二氯甲烷为致孔剂,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含生物活性玻璃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30%的聚乳酸/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检测复合材料的孔隙率、抗压强度。将含10%,20%,3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浸泡于模拟体液中2周,观察支架浸泡前后的微观结构与元素变化。分别以聚乳酸浸提液、含10%,20%,3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浸提液与苯酚溶液(阳性对照)培养L929成纤维细胞,以常规培养的细胞为对阴性对照,培养1,3,5 d,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结论:①含10%,2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的孔隙率高于聚乳酸材料(P <0.05);②各聚乳酸/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均高于聚乳酸材料(P<0.05),并且含2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支架组的抗压强度高于含10%,3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支架组(P<0.05);③扫描电镜显示,复合材料孔隙内壁上均有大量微孔结构,生物活性玻璃分散在材料中,孔隙大小不均,孔隙之间相互沟通,随着生物活性玻璃含量的增加,孔隙有堵塞现象;在模拟体液中浸泡2周后,复合材料有明显的羟基磷灰石生成,并且钙、磷、硅元素比例升高;④培养1,3,5d,含10%,20%,3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支架组表面的细胞增殖快于阳性对照组(P <0.05),与阴性对照组、聚乳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⑤结果表明,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可制备具有良好孔隙率、抗压强度与细胞相容性的聚乳酸/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支架。(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0期)

刘晨辉,徐玲玲,朱研,张曹宁,吴楠[3](2019)在《表面改性对介孔生物玻璃Ag~+装载释放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使用醋酸和盐酸为催化剂制备介孔生物玻璃,记为HAc-MBG和HCl-MBG,采用X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N_2吸附-脱附等方法进行分析。使用γ-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1100)对样品进行表面氨基化改性,改性后的样品记为HAc-NMBG和HCl-NMBG。对改性前后的样品进行Ag~+的装载与释放,研究表面改性对样品Ag~+装载与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HAc-MBG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同时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HAc-NMBG载银量为656.7 mg/g,比HAc-MBG提高了60.01%,缓释率由0.82%降低至0.68%,缓释性能提高了17.07%。(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郭帅东,逯峙,王广欣,邓舜兰,毕连杰[4](2019)在《氟金云母生物玻璃陶瓷的热压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液相法合成的氟金云母纳米前驱粉体、氟磷灰石纳米粉体为原料,借助粉末冶金热压工艺制备了氟金云母/氟磷灰石生物玻璃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XRD)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设备,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晶化行为、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设定的烧结工艺下,玻璃陶瓷的晶化度显着提高。随着氟磷灰石质量分数的增加,玻璃陶瓷的孔隙度显着降低,抗弯强度和显微硬度逐渐升高。氟磷灰石的特征结构对玻璃陶瓷性能的提升有较大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忠杰[5](2019)在《海藻酸钠—生物玻璃复合敷料的制备和表征以及对全层皮肤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全层皮肤损伤是一个很严重和棘手的临床问题,迫切需要伤口敷料来治疗严重的皮肤缺陷或者诱导皮肤重建。本研究的目的是将生物玻璃(BG)、海藻酸钠(SA)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SA-BG复合敷料,来促进全层皮肤缺损的愈合。通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制备的SA-BG复合敷料进行表征,并测试了其吸水性。此外,用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L929)、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评估了SA-BG复合敷料的细胞活力。体内采用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评估了SA-BG复合敷料对伤口愈合的影响。该研究显示了SA-BG复合敷料是多孔的,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最重要的是,SA+1%BG复合敷料是用于研究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最佳敷料。15天后,与空白组相比,SA+1%BG复合敷料实现了接近100%的愈合率,SA+0.5%BG,SA+2%BG、SA+4%BG这叁种复合敷料也显示出了极好的愈合效果,本结果提供了证据支持海藻酸钠-生物玻璃复合敷料对皮肤愈合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01)

蒋宇奇[6](2019)在《负载有生物玻璃微球的图案化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及其在糖尿病伤口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足部溃疡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伤口由于血管新生不足以及细胞外基质重建困难等原因导致了伤口难以自我愈合,最终导致患者截肢,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有效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静电纺丝技术所制备的纳米纤维支架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非常适合应用于皮肤组织工程领域。通过对电纺丝过程中模板结构的调控所制备的图案化纤维支架能够在结构上模拟天然ECM的多层次结构,为细胞生长提供支撑,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纤维支架对伤口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生物玻璃微球与图案化纤维支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复合,制备了图案化复合纤维支架,该复合支架不仅能够在结构上模拟天然的ECM,还能有效释放出促进血管再生的离子。在材料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研究了该支架材料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体内促创面修复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载生物玻璃微球的多巴胺修饰图案化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及应用针对传统合成高分子制备的纤维支架生物活性差,细胞难以在支架上黏附生长的问题,我们通过多巴胺自聚合在图案化纤维支架表面均匀的修饰了一层聚多巴胺,通过聚多巴胺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提高支架的生物活性,同时利用聚多巴胺的黏附特性将生物玻璃微球黏附在纤维表面,用于糖尿病伤口的治疗。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与未修饰的图案化纤维支架相比,具有多巴胺涂层的纤维支架能够显着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增殖,生物玻璃微球的加入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成血管相关基因的表达。体内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制备的BG/PDA/PM支架能够显着促进糖尿病小鼠伤口的再上皮化、胶原沉积和血管新生,而且能够抑制伤口处炎症反应,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2)纤维内载生物玻璃微球的图案化同轴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及应用根据上文的实验结果,由于糖尿病伤口属于慢性伤口,Si离子需要长效的释放,所以我们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首次制备出了图案化同轴纤维支架。支架的壳层为明胶,芯层为PLA,生物玻璃微球被载入纤维芯层。实验结果显示,我们成功的制备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图案化纤维支架,生物玻璃微球在支架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离子释放实验结果表明Si离子的释放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图案化结构和同轴结构能够显着促进内皮细胞在支架表面的黏附和生长,载有生物玻璃微球的支架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成血管化。体内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CP/BG能够促进伤口再上皮化、胶原沉积和血管新生,从而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丽平[7](2019)在《光热铋掺杂生物玻璃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全世界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逐年递增,治疗癌症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当前,治疗骨肿瘤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但是这些传统治疗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肿瘤细胞切除不彻底,容易引发骨组织缺损,副作用大等,从而需要进行多次骨肿瘤切除以及骨修复治疗。研制既具有骨肿瘤治疗又具有骨组织修复功能的新型双功能生物材料可为骨肿瘤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案。光热治疗被认为是对人体损伤最小的一种治疗方式之一,但是当前所有光热转换材料都没有骨修复功能。同时,传统骨修复材料,例如生物玻璃或陶瓷等,也不兼具光热治疗效果。为了制备出具有骨肿瘤治疗和骨组织修复的双功能活性材料,我们做了以下研究工作:一、在铋掺杂锗酸盐玻璃中发现了优异的光热性能。在单位功率密度(1 W/cm~2)的808 nm激光辐照下,2 mol%Bi_2O_3掺杂的锗酸盐样品的温度可以上升38.9 ~oC,在90 s时温度即可达到稳定,平均升温速率为4.6 ~o C/s,是光热金纳米棒的153倍。并且发现铋掺杂玻璃的升温效果随玻璃厚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在激发波长447 nm,532 nm,808 nm和980 nm下的升温效果都十分显着。二、利用光热转换机理和能量守恒原理,通过分析铋掺杂玻璃的吸收性质、光热性质、近红外发光性质以及玻璃网络结构的变化,提出并证明了强化铋掺杂玻璃光热性能的四种方法:(1)增加吸收的光子数。随着Bi_2O_3浓度的增加,铋掺杂锗酸盐玻璃体系的吸收系数逐渐增加。随着吸收光子数的增加,低浓度Bi_2O_3(0.001-0.01 mol%)掺杂的玻璃样品光热效果被强化,但温度增幅较小;高浓度Bi_2O_3(0.10-10.0 mol%)掺杂的锗酸盐玻璃的光热效应可以急剧增强。该种方法在铋掺杂磷酸盐,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基质被证实同样有效。(2)减弱铋近红外发光。Al_2O_3是铋近红外发光的强化剂,随着Al_2O_3含量的增加,铋掺杂锗酸盐玻璃体系的近红外发光可以被极大强化。我们通过减少Al_2O_3的含量,减弱铋近红外发光,来抑制能量的辐射跃迁。对应地,以非辐射跃迁形式释放的能量增加,玻璃的光热效应被强化。该方法在铋掺杂硅酸盐和磷酸盐玻璃中同样被证明有效。(3)解聚玻璃网络结构。Al_2O_3对铋近红外发光的强化是因为在近红外发光较强的铝铋共掺玻璃中,玻璃网络形成体[AlO_4]和[AlO_5]的含量较高。它们可以有效分散铋近红外发光中心,减弱铋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小非辐射跃迁的能量损失,强化发光。这里,碱(土)金属离子作为玻璃网络修饰体被引入来解聚玻璃的网络结构,增加铋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应的,铋近红外发光减弱,非辐射跃迁增强,从而强化了光热效应。通过对不同玻璃基质的吸收光谱、光热效应和近红外发射光谱分析,我们发现只有当被吸收的光子数相同时,解聚玻璃网络结构才能有效强化光热效应。(4)飞秒激光即时生成铋近红外发光中心。利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首先在铋掺杂玻璃微区诱导出铋近红外发光中心。铋近红外发光中心的产生改变了加工区域的吸收强度,光热效应和近红外发光。通过增强飞秒激光的脉冲功率和调控玻璃组分,被诱导出的发光中心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微区光热效应强化。叁、结合杀死肿瘤所需温度和光热强化方法,选取具有优异光热效应的铋掺杂硅酸盐玻璃组分,发明出铋掺杂光热生物玻璃。它们可以使前成骨细胞在其表面增殖,分化和矿化,从而简单证明其具有骨修复的功能。进一步地,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这些玻璃可以在808 nm激光的照射下,有效的杀死骨肿瘤细胞,并且经过在模拟体液中共培养50天后,光热效应几乎没有减弱。因此,铋掺杂光热生物玻璃可以与化疗和放疗协同治疗,有效杀死残余的骨肿瘤细胞,从而可以减少骨肿瘤和骨缺陷的治疗次数。同样,铋掺杂玻璃有潜力应用在介入治疗中,从而可以有效推动双功能生物玻璃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倪茂君,王静霞,郭丹,陈屿恒,陈竹平[8](2019)在《改性聚乳酸/生物玻璃复合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辐照接枝改性聚乳酸(MPLLA)与纳米生物玻璃(NBG)复合,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制备MPLLA/NBG复合纳米纤维。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力学性能、表面接触角和体外矿化,研究聚乳酸接枝改性对复合纳米纤维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接枝改性有利于提高聚乳酸与NBG之间的相容性,减小纳米粉体团聚,纤维直径减小,分布变窄;复合纳米纤维横向拉伸强度均大于5.5 MPa,纵向拉伸强度从3.9 MPa提高到5.5 MPa,横向、纵向拉伸强度差距随接枝率增大而减小;PLLA/NBG与10%MPLLA/NBG表面水接触角20 s内无明显差异,20%MPLLA/NBG表面水接触角20 s内从134.2°降低至78.6°;接枝改性提高了复合纳米纤维矿化度,20%MPLLA/NBG在24 h内快速矿化,14d矿化度较PLLA/NBG与10%MPLLA/NBG分别提高7.88倍和6.18倍。(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罗凯,杨亚峰,马腾,夏冰,黄亮亮[9](2019)在《全氟叁丁胺/藻酸盐/生物玻璃复合材料对脂肪干细胞活性及成骨分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缺氧环境导致骨组织工程材料体内应用受限,构建一种携氧骨组织工程材料有望解决缺氧问题。目的:构建一种含有携氧材料全氟叁丁胺的藻酸盐/生物玻璃骨组织工程材料,探讨其在体外缺氧条件下对脂肪干细胞增殖、黏附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含有0%,5%,10%,20%全氟叁丁胺的藻酸盐/生物玻璃材料,测定含有不同体积分数全氟叁丁胺材料的氧释放曲线和细胞毒性。在缺氧条件下,将兔脂肪干细胞种植于含有不同体积分数全氟叁丁胺的藻酸盐/生物玻璃材料中,比较脂肪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筛选全氟叁丁胺的最优体积分数。将脂肪干细胞接种于含最优体积分数全氟叁丁胺的藻酸盐/生物玻璃材料上,检测细胞在常氧及缺氧条件下的黏附能力、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在缺氧条件下,10%全氟叁丁胺组细胞增殖显着高于5%全氟叁丁胺组及空白对照组(P <0.05);②在缺氧条件下,10%全氟叁丁胺材料组细胞的黏附状态良好,黏附斑平均吸光度值显着高于缺氧对照组(P <0.05);③在缺氧条件下成骨诱导培养7 d,10%全氟叁丁胺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显着高于缺氧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④结果表明,含有10%全氟叁丁胺的藻酸盐/生物玻璃骨组织工程材料,在缺氧条件下可促进兔脂肪干细胞增殖、黏附及成骨分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3期)

林荣才[10](2019)在《含铜生物玻璃陶瓷对骨软骨界面的修复和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含铜生物玻璃陶瓷对骨软骨界面修复的作用及诱导巨噬细胞的免疫应答。方法以生物玻璃陶瓷为基底材料,制备含铜生物玻璃陶瓷(Cu-BGC),配置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分别培养软骨细胞和巨噬细胞,根据细胞在不同浓度下的增殖情况选择合适的浓度范围检测软骨细胞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巨噬细胞相关的炎性因子和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并用单独的铜离子溶液相应的浓度分别培养软骨细胞和巨噬细胞进一步验证。随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铜离子在体内对软骨和软骨下骨界面的修复作用,并用组织化学染色评估其修复情况。结果本实验系统研究了Cu-BGC支架体外和体内对骨软骨生物活性的影响。本实验发现Cu-BGC释放的铜离子显着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并能诱导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极化。组织切片染色表明,Cu-BGC支架显着促进软骨再生和骨软骨界面的修复。其潜在机制与Cu~(2+)密切相关,Cu~(2+)通过激活HIF信号通路触发软骨的免疫应答,并抑制骨软骨组织的炎症反应。结论Cu-BGC支架显着刺激软骨和骨软骨界面的再生,并抑制炎症反应,这为治疗骨关节炎引起的骨软骨缺损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生物玻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有文献指出,向聚乳酸中加入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可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目的: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聚乳酸/生物活性玻璃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分析其性能。方法:以1,4-二氧六环与二氯甲烷为致孔剂,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含生物活性玻璃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30%的聚乳酸/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检测复合材料的孔隙率、抗压强度。将含10%,20%,3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浸泡于模拟体液中2周,观察支架浸泡前后的微观结构与元素变化。分别以聚乳酸浸提液、含10%,20%,3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浸提液与苯酚溶液(阳性对照)培养L929成纤维细胞,以常规培养的细胞为对阴性对照,培养1,3,5 d,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结论:①含10%,2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的孔隙率高于聚乳酸材料(P <0.05);②各聚乳酸/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均高于聚乳酸材料(P<0.05),并且含2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支架组的抗压强度高于含10%,3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支架组(P<0.05);③扫描电镜显示,复合材料孔隙内壁上均有大量微孔结构,生物活性玻璃分散在材料中,孔隙大小不均,孔隙之间相互沟通,随着生物活性玻璃含量的增加,孔隙有堵塞现象;在模拟体液中浸泡2周后,复合材料有明显的羟基磷灰石生成,并且钙、磷、硅元素比例升高;④培养1,3,5d,含10%,20%,30%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支架组表面的细胞增殖快于阳性对照组(P <0.05),与阴性对照组、聚乳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⑤结果表明,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可制备具有良好孔隙率、抗压强度与细胞相容性的聚乳酸/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支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玻璃论文参考文献

[1].程小刚,余擎.长效抗菌生物玻璃纳米微球根管封闭剂的合成及相关特性研究[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马丽娟,邓久鹏,尹浩月,田宜文.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聚乳酸/生物玻璃支架及性能研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刘晨辉,徐玲玲,朱研,张曹宁,吴楠.表面改性对介孔生物玻璃Ag~+装载释放行为的影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郭帅东,逯峙,王广欣,邓舜兰,毕连杰.氟金云母生物玻璃陶瓷的热压制备及性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张忠杰.海藻酸钠—生物玻璃复合敷料的制备和表征以及对全层皮肤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D].南昌大学.2019

[6].蒋宇奇.负载有生物玻璃微球的图案化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及其在糖尿病伤口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9

[7].王丽平.光热铋掺杂生物玻璃的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倪茂君,王静霞,郭丹,陈屿恒,陈竹平.改性聚乳酸/生物玻璃复合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9].罗凯,杨亚峰,马腾,夏冰,黄亮亮.全氟叁丁胺/藻酸盐/生物玻璃复合材料对脂肪干细胞活性及成骨分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10].林荣才.含铜生物玻璃陶瓷对骨软骨界面的修复和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一22导电玻璃上电沉积氧化铱前(A)后(B)...生物活性玻璃与骨组织形成键合时的界面...光纤材料参数对交叉敏感项CSJ的影响标记HeLa细胞在Au蝶翅鳞片和玻璃...新的测试探头实物图一1回流式组合生物膜工艺装置图

标签:;  ;  ;  ;  ;  ;  ;  

生物玻璃论文_程小刚,余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