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认同论文_刘相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个体,身份,纪录片,盘古,工作,牧羊人,共享资源。

个体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刘相涛[1](2019)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发逻辑的主体维度——从个体觉醒到群体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它发端于近代以来中国追寻现代化的宏观历史背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挽救民族危亡中寻求未来出路过程中,通过借鉴、对比、分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本译介及进步社团的组织传播,加速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向周围群体的衍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发过程经历了从民族危亡之下的个体觉醒,到选择马克思主义逐步建立信仰后的群体认同历史进程。(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夏茂森,方鸣,江玲玲[2](2019)在《规则认同、个体学习与转型期社区共享资源合作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将规则认同偏好、个体信念学习调整纳入多人自愿合作的分析框架,并构建了基于转型期社区共享资源合作治理的博弈理论模型,考察规则认同偏好异质性、个体学习在社区共享资源合作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模拟分析。研究表明,规则认同偏好的异质性影响个体的策略选择调整,进而影响社区共享资源的合作治理,尤其是当政府在部分或完全退出社区共享资源治理情况下,对避免或弥补转型期社区共享资源"治理真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自发治理的规则认同程度与合作治理的形成概率成正比,且规则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共享资源合作治理的成本问题。但随着治理成本的不断上升,规则认同与合作治理两者之间的条件比率呈递减趋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谯金苗,漆亚林[3](2019)在《个体书写: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核心逻辑——以《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从个体书写入手建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通过独特的镜像策略创造出良好的传播效果。该片以新时代科学理论为指导,奠定记忆框架的主流性;通过故事化叙事,彰显记忆框架内容的鲜活性;通过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巧妙结合,建构记忆框架的层次性;通过先进技术与表达技巧的融合,增强记忆框架的艺术性;通过融合多种传播形态和平台,凸显记忆框架传播的时代性。(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9年07期)

王立,张健君[4](2019)在《个体-家庭地方认同迭代的生命历程空间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性构建和人的城镇化社会进程推动下,地方认同在发生转换和迭代的变化。与静态视角下地方认同的断面研究不同,论文基于生命历程和家的流动性的动态研究视角,以具有70 a时间跨度的个体-家庭为研究主体,对其地方认同随时空迁移的变化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生活史式的跟踪解读。研究发现:在城乡迁移过程中,随着时空的转移和生活经历的层累,个体-家庭的地方认同发生了转换、迭代的动态变化。①这一动态变化与家的流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流动中个体与家庭成员在不同生活区域的地方性产生了地方阻力与地方推力,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地方认同发生了迭代变化;②社会环境与社会场景、家庭角色、文化适应与个体行为调整是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地方认同迭代的重要影响因素;③家庭类型变化和代际差异会影响到地方认同迭代发生的幅度。(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兰立亮,赵聪[5](2019)在《远藤周作《深河》的个体叙事与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第叁代新人作家的代表远藤周作的《深河》通过描述人物的朝圣之旅,探寻现代个体的精神救赎问题。本文运用身份认同理论,分析小说人物的精神成长、自我身份建构和灵魂救赎。小说将不同个体的精神创伤与他们在印度的经历交错在一起展开叙述,呈现了不同人物对自我和信仰的认识,凸显了宗教多元主义这一主题。《深河》的复调结构与宗教多元主义主题完美契合在一起,体现了远藤周作在战后民主主义文化思潮中对个人信仰问题的深刻思考。(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福禄[6](2019)在《《牧羊人的小屋》的“叁段式”个体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牧羊人的小屋》是澳大利亚作家蒂姆·温顿最新一部成长小说,延续了其以往的身份认同主题。故事发生于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西澳大利亚小镇,讲述了"我"因担心警察将父亲的意外身亡归咎自己,踏上了深入内陆的逃离旅程,期间对困惑已久的身份进行了反思性重构。通过表现合法性、抗拒性和计划性的"叁段式"身份认同,温顿探索了个体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身份建构路径,凸显出自我反思在不确定现实面前的能动作用,为理解归属和身份问题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潘琼阁[7](2019)在《不断延续与更新的盘王神话认同框架——瑶族集体和个体经典的类型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瑶族人对盘王、盘古和盘瓠有不同认知,瑶族族群叙事评皇券牒和个体叙事信歌,对叁者及其神话的叙述多有差异。57篇券牒中出现叁种类型神名关系,其主要情节结构仍为盘瓠神话,其深层族群诉求围绕和强化生存特权、族群边界认同和族群迁移史认同。15篇信歌运用盘王神话时,出现了反向言说,增添了新意义。盘王神话流传地的瑶族人,对其保持了基本认同框架,又注入语义新层次和认知新维度,更新着盘王神话生命力。(本文来源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董静[8](2019)在《个体工作重塑、组织认同及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工作重塑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呈现全球化的趋势,这加剧了组织的外部竞争,并增强了组织的不确定性,组织的这一现状使得员工的工作内容呈现出宽泛和灵活的特点。在工作中,员工不再满足于现有的工作内容,他们开始期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中寻求一定的自我实现,使乏味的工作能够增添一些自我的特点,更具趣味性。组织要应对现代员工这一特点,以便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但这正是企业管理的一大难点,学术界也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关注。目前,关于工作的设计,学者渐渐的把研究重点从自上而下的管理行为,转向了自下而上的员工自主行为,从而提出了工作重塑这一新的概念,后续研究者纷纷对其积极效应进行了证实。与此同时,部分研究者也提出团队工作重塑的概念,并证实了团队工作重塑对组织具有更加积极的效应。但是较少有研究者对团队工作重塑的前因机制进行研究。既然以往研究已经证实团队工作重塑对组织有积极作用,那么对其进行前因变量的研究也是有必要的。团队工作重塑行为是在个体工作重塑行为的基础上达到了1+1>2的效果,尽管团队工作重塑行为不止是个体工作重塑行为的简单总和,但是个体工作重塑行为却是影响团队工作重塑行为的重要因素(Makikangas等,2017)。因此,本研究将个体工作重塑作为了团队工作重塑的一个重要前因变量,以此为线索,通过文献的查找,确定了两个变量组织认同和变革型领导。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全国各地年龄在18岁以上的373名在职被试,问卷的有效率达到90.1%,而后利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了因素分析,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bootstrap检验结果发现:(1)性别在个体工作重塑上存在显着差异,男性的个体工作重塑水平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男女性格差异导致的;(2)职位级别在个体工作重塑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为基层管理的个体工作重塑水平高于普通员工,这可能是职位的自主性决定的;(3)个体工作重塑对团队工作重塑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团队工作重塑的水平会随着员工的个体工作重塑水平的提高而提高;(4)组织认同在个体工作重塑和团队工作重塑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当员工的个体工作重塑水平提高时,根据互惠原理,员工会因为利己的个体工作重塑行为得以实现而产生组织认同,进而将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做出更多的团队工作重塑行为。最后,本研究对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和讨论,提高组织的团队工作重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鼓励男性进行有挑战性的任务、女性进行社会性的任务;增加普通员工对工作的自主性;不限制员工的个体工作重塑行为;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5)

丁百仁,成萍,王毅杰[9](2019)在《结构赋予与个体分化:校企联合模式下职校生的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份认同是个体在情境中形成的身份认定与情感归属。相比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校企联合模式具有情境二重性(即学校和企业情境),且该情境下的学生身份认同缺乏关注。基于对南京市育人中专营销类专业一个班级的调查发现,学校与企业双主体通过各种策略打造了"狭义职业人/S企业人"合一的结构性身份,其中学校以"叁教育"方式训导,企业以"范畴化"过程渗透。但校企实践从知识对接、企业劳作和他者比较叁方面解构,职校生对被赋予的结构性身份形成困惑和异议,完成学生心态转变的他们结合家庭和个性背景,主动寻求多样化的认同取向。由此,职校生身份认同是个体与结构互动的产物,呈现"既在结构之内,又在结构之外"的复杂状态。(本文来源于《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黄钟军[10](2019)在《台湾私纪录片的个体认同和公共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新纪录片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历经吴乙峰全景学派兴盛的90时代后直至新世纪,其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台湾纪录片均有了极大的发展,多数作品逐渐呈现出个人化、艺术化和商业化的特性。本文以2000年后台湾纪录片创作趋势中出现的部分"私纪录片"为研究对象,意图阐释台湾私纪录片是如何撕开一个审视自我与家庭的口子,处理与个体认同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从而成为窥探台湾社会真相的一个窗口。(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3期)

个体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尝试将规则认同偏好、个体信念学习调整纳入多人自愿合作的分析框架,并构建了基于转型期社区共享资源合作治理的博弈理论模型,考察规则认同偏好异质性、个体学习在社区共享资源合作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模拟分析。研究表明,规则认同偏好的异质性影响个体的策略选择调整,进而影响社区共享资源的合作治理,尤其是当政府在部分或完全退出社区共享资源治理情况下,对避免或弥补转型期社区共享资源"治理真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自发治理的规则认同程度与合作治理的形成概率成正比,且规则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共享资源合作治理的成本问题。但随着治理成本的不断上升,规则认同与合作治理两者之间的条件比率呈递减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刘相涛.“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发逻辑的主体维度——从个体觉醒到群体认同[J].广西社会科学.2019

[2].夏茂森,方鸣,江玲玲.规则认同、个体学习与转型期社区共享资源合作治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谯金苗,漆亚林.个体书写: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核心逻辑——以《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为例[J].当代电视.2019

[4].王立,张健君.个体-家庭地方认同迭代的生命历程空间叙事[J].地理科学进展.2019

[5].兰立亮,赵聪.远藤周作《深河》的个体叙事与身份认同[J].外文研究.2019

[6].王福禄.《牧羊人的小屋》的“叁段式”个体身份认同[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9

[7].潘琼阁.不断延续与更新的盘王神话认同框架——瑶族集体和个体经典的类型学研究[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8].董静.个体工作重塑、组织认同及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工作重塑影响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9].丁百仁,成萍,王毅杰.结构赋予与个体分化:校企联合模式下职校生的身份认同[J].青年研究.2019

[10].黄钟军.台湾私纪录片的个体认同和公共表达[J].当代电影.2019

论文知识图

中,/自我认同脱离伦理关系0是学术伦理失...语言水平、语言态度与民族认同关系基...个体认同建构路径示意图社会心态形成的向上模型1权责意识与主体意识内在转化关系3 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企业员工 ERP 系统...

标签:;  ;  ;  ;  ;  ;  ;  

个体认同论文_刘相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