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诗歌论文_杨娟

谢朓诗歌论文_杨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谢朓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歌,山水,初唐,田园诗,雅俗,弹丸,总集。

谢朓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杨娟[1](2019)在《谢朓诗歌用韵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谢朓是齐梁"永明体"诗歌的重要人物,今存诗157首,对诗歌进行用韵分析,借以研究古代韵部发展情况,是汉语音韵学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谢朓现存155首诗歌进行用韵分析,得出谢朓诗歌用韵平声韵多于入声韵,押韵中没有四声混押,四声相承对照整齐,各韵部界限比较明晰等特点,其用韵既有少部分上古音的痕迹,同时又体现出了南北朝时期语音发展的新变。(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11期)

王京涛[2](2019)在《谢朓诗歌在初唐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唐诗歌受南朝影响颇大。谢朓作为南朝的优秀诗人,其诗歌对初唐诗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初唐文人对谢朓诗歌的接受受唐前观念和初唐诗风的双重影响。这一时期的诗歌主体是宫廷诗,一般文人以宫廷诗为标准去接受谢诗,但一些杰出诗人如初唐四杰和陈子昂诗歌较少受到当时主流诗体的影响,他们努力突破初唐诗风,力图对宫廷诗作出改变,即使这样,他们的创作也受到了谢朓诗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慧[3](2018)在《谢朓与齐梁诗歌新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变”理念指导下,齐梁诗歌诸多创制。它作为中国文学的完全自觉期,产生永明体和宫体两大文体。而谢朓作为南齐诗歌翘楚,上承刘宋隶事典雅之重,下启萧梁宫体艳丽之姿,推动齐梁诗歌新变的完成。本文以谢朓诗歌的新变特征为切入点,通过谢朓与齐梁诗歌新变研究,展现齐梁诗歌由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进程。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叁部分组成。引言包含选题缘起、古今研究现状、研究意义,通过梳理谢朓和齐梁诗歌的古今研究现状,便于宏观把握当前谢朓与齐梁诗歌的研究情况,明晰本选题的研究重点和大致方向。正文共分为叁章论述:第一章凸显谢朓对诗歌题材内容的开拓。谢朓对乐府诗、咏物诗、山水诗均进行了有益的创新改制。自曹魏开始的拟乐府创作,使乐府诗脱离音乐曲调的束缚,朝着纯文学化的方向发展。随后,谢朓对乐府诗的雅化进行诸多改制。他变革乐府旧题,创新乐府诗题。乐府诗中“赋题”方法与“永明体”的实践,推动乐府诗完成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型。东汉蔡邕《咏庭前石榴》的出现,标志着咏物诗产生。在齐梁“体物”观念下,“竟陵八友”多同题赋咏之作,咏物诗得以勃发。其中,谢朓咏物诗摆脱单纯的“形似”之风,以精细化的笔法刻画诗歌意象,传达情感。而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则寄予谢朓的人格理想及仕途追求;东晋玄言诗的兴盛,使山水诗以“谈玄悟道”的媒介形式出现。刘宋谢灵运第一个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试图摆脱山水诗“以形媚道”的附属地位。而其诗歌始终带有玄言的尾巴,情、景处在不对称的位置上。谢朓承其余绪,将山水之景与情感紧密地结合,完成情景“共振”。诗人以情感化的眼光选取意象,“心自为政”,从而使得意象结合具有画面感。凡此,谢朓对诗歌题材内容的改制革新,为近体诗的莅临与山水诗的光大注入了新鲜活力。第二章探讨谢朓对诗歌表现技巧的新变。不同于谢灵运极貌写物、“酷不入情”的“形似”之风,谢朓诗歌情景交融。其诗歌主题历经由积极入仕到“吏隐”的变迁。抒情方式则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等“亲切”对话的形式,实现物我两融;相较于南朝诗歌的“绮靡”之风,谢朓诗歌清新自然。受到道家、谢氏家族、陶渊明等冲淡平和心态的影响,谢朓多用“清”字修饰意象。诗歌选取的意象集中于清风、时令、流水、音乐四个方面,从而营造出清雅秀丽的意境。值得注意的是,谢朓诗歌能“清”不能“厚”的争辩,实为文学功用论与审美论的二元悖论;谢朓诗歌具有空间美,其诗立足于高处,采用“平远”与“俯视”兼顾的眺望视角,多写“望”里的山水。同时,其诗对落日黄昏的审美时间的截取则借助光影的色彩流动,书写心中的故园之思。谢朓诗歌技巧的求新求变,显示出他高超的诗学技艺。第叁章考察谢朓对齐梁新风的引领作用。一代有一代文学,谢朓前期永明体的实践与后期山水诗的平易自然,均引领时代文风的“新变”。谢朓诗歌革除刘宋元嘉体“语多经史”的冗杂隶事之风。从“易识字”着手,多选用清新自然的动词、形容词入诗。从“易诵读”处,则重视声律。对约句准篇、句式定型、平仄调配等也进行了革新,促进了永明体的定型;永明年间,谢朓历任四个文学集团,尤以“竟陵八友”为中心,形成文学沸腾,诗文唱和的盛世局面。上至奉和应制与同题赋咏,下至同僚好友之间的诗文唱和。谢朓诗艺革新的同时,永明体也得到快速有效的传播;齐梁宫体诗“俗”风的形成和描写技艺,受到谢朓前期乐府诗与咏物诗的影响。谢朓积极与寒士交往,进而关注女性的心灵世界。因此,诗歌呈现出由“雅”入“俗”风貌。同时,其咏物诗开始以精细化的笔法刻画女性的容颜,实现由“体物”到“体人”的主体变迁。这直接启发宫体文学以女性视角入诗,弃物直言人。谢朓诗歌的诸多创制,引领了齐梁新风。(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婉[4](2016)在《论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谢朓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谢朓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但颇受争议的诗人之一。从南朝开始,历代诗歌评论家对谢朓其人其诗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由于不同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审美趣味、文学品位的差异,谢朓诗歌之研究亦被打上了相应的个人与时代烙印。为推进谢朓诗歌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对前人的阐释或论述作一定的理解。本文力图以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资料为依据,从文学接受史的角度努力再现历代评论家对谢朓诗歌的基本研究状况,并提炼出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以阐述并形成自己的理解。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章分析了历代诗话评论有关谢朓诗歌在主体创作方面的阐述。由于谢朓前期生活较优裕,其诗歌多呈现仕宦生活的悠然;后期陷入政治漩涡而不得摆脱,其人生经历显得比较波折。加上丰富而充沛的感情体验,谢朓诗歌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评论家注意到谢朓登山而歌的创作习惯,并认为这种抒情方式在后代山水诗中得以承继。皎然的《诗式》、沈德潜的《说诗晬语》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等指出,谢朓继承并发挥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在山水诗歌创作中自觉地将情与景相互交融,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章阐释了历代诗话评论有关谢朓诗歌语言韵律的观点。永明体与古体诗相对,讲究声律、对偶和格调音律的纯熟运用。沈约、锺嵘等人认为谢朓诗歌是永明体诗歌的典范,此论得到了后代评论家的承继。同时,谢朓善工五言诗歌亦得到关注。谢眺五言诗的成就较高,对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部分评论家也认为谢朓诗歌在“有佳句无佳篇”的六朝诗歌总体印象之列,但通过细致的文本研究,我们发现历代诗话评论对谢朓诗歌的语言特点基本持肯定性意见,譬如词泽义精、语言巧妙、语言调悱、造语雄深、文笔流畅等。第叁章评述了历代诗话评论关于谢朓诗歌章法结构及表达技巧的论述。《诗品》认为,谢朓诗歌具有“善自发端”的特征,对此,历代褒贬不一。从“善自发端,而末篇多踬”的评价首次被提出,到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过于诋毁或过于赞誉对于谢朓及其诗歌都不甚合理。对于谢朓诗歌的表达技巧,评论家比较关注其虚实结合的艺术技巧与验物切近的写作手法。第四章评析了历代诗话评论中有关谢朓诗歌艺术风格的评价。风格指的是剥去世人习以为常的文学观念,既有文学创作要求的因素,又可以体现自己文学才华的个人独特文风。谢朓诗歌的风格与其跌宕的社会环境和起伏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从散落于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评析可看出,无论是唐代“浑然天成”的主流评论,还是宋代的“平淡”评价,抑或明清“精丽美艳”和“轻倩和婉”的赞誉,“清丽”几乎成为历代评论家对谢朓诗歌风格的一般性印象。第五章探讨了谢朓评价好诗标准的弹丸理论如何演化为宋代诗歌的活法理论。谢眺曾提出“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认为诗歌若“圆美流转如弹丸”,必定结构有序、语言流畅、声韵和美、意境深远。后代诗人对弹丸典故不断引用,促使弹丸理论演变为诗歌的评价标准。及至宋代,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引用谢眺原话,并提出“正所谓活法者,有规矩而能出于规矩之外且变化不测”,“活法论”由此产生。活法理论得到刘克庄、杨万里等人继承、延伸,走向成熟。可以说,宋人完成了对谢眺关于诗歌审美范式的提炼,使弹丸理论发展成为活法理论。(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6-04-01)

杨慧云[5](2015)在《谢朓诗歌“雅俗兼具”艺术特征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着名诗人谢朓,其诗歌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世人热情关注。而之所以长久地被人们注意到,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凸显了宋齐诗运转关的新变特色。本论文即立足于谢朓诗歌文本,通过对谢诗文本及相关史料考证,发现谢朓在诗歌创作中,创造性地融合“雅”、“俗”两种不同文化,进而使其诗歌呈现出了“雅俗兼具”的艺术特征。而其“雅俗兼具”的艺术特征,是获致了钟嵘《诗品》“谢朓条”相关品评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谢朓诗歌创作中“俗”的特征导致了钟嵘对其“末篇多踬”、“才弱”品评;另一方面,谢朓诗歌中存在的“雅”特征使得钟嵘对谢朓并没有完全否定。相反,钟嵘认识到了谢朓诗歌创作中的积极因素并对其大加赞誉。总而言之,本论文主要关注谢朓诗歌“雅俗兼具”艺术特征和钟嵘在《诗品》中对谢朓“末篇多踬”、“才弱”等相关品评两个方面,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重新认识谢朓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从整体来看,本论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此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为学史回顾,第二节为本论题的基本观点及本论文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节主要从谢朓及其诗歌基础性研究状况、诗歌总体研究概况、诗歌风格特征叁个方面对其人其诗进行学史回顾,第二节则在第一节对学界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对本论题的由来、基本观点和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一章:首先对“雅”、“俗”两个文化概念进行阐释,并总结出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主流文人观念中,一直存在着重“雅”轻“俗”的文化观念。第二、叁节在第一节所界定“雅”、“俗”概念的基础上,对谢朓诗歌所存在着的“雅”、“俗”两种风格特征进行详细考辨,在此基础上得出第四节的观点:谢朓诗歌艺术特征应为“雅俗兼具”。第二章,我们在第一章论述谢朓诗歌“雅俗兼具”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考辨谢朓诗歌“雅俗兼具”艺术特征的成因,使本论文的观点扎实可靠。本论文认为,谢朓所处的外在社会文化环境、谢朓对传统诗歌内在“雅”、“俗”文化的承继、诗歌内在发展规律以及谢朓个人自身因素,是导致谢朓在宋齐诗风沿革之际出现“雅俗兼具”艺术特征的重要缘由。第叁章,本章在前两章分析基础上,联系钟嵘《诗品》中对谢朓“末篇多踬”、“才弱”等着名品评,从谢诗“雅俗兼具”艺术特征角度,阐述钟嵘对谢朓品评的由来始末。与此同时,通过对钟嵘品评的重新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认识谢朓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9)

李佳静[6](2013)在《论谢朓诗歌的山水描绘与审美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谢朓是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以擅长描写山水景物诗而闻名,他的山水诗上承灵运,下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些诗歌在写景上运用多种手法,使景物呈现出丰富的画面感。(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3年11期)

谢东芹[7](2013)在《论谢朓诗歌创作中的思乡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思乡是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古至今许多经典的诗歌就是依靠其真挚动人的情感和细腻独特的艺术手法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中有一部分诗歌就涉及到了思乡情结。本文试图就南齐诗人谢朓诗歌创作中所体现的思乡情结作较为细致的探析。(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3年09期)

李佩云[8](2013)在《明清诗歌总集中的谢朓诗》一文中研究指出谢脁(464-499),南朝齐重要诗人,永明体的开创者之一,在文学史发展脉络中,上承汉魏,下启唐音。历代编选汉魏六朝诗歌总集,大都无法绕过谢脁这一名字。本文主要选择“删汰繁芜”的“文章之衡鉴”式总集,重点考察《文选》、《玉台新咏》以后的若干明清诗歌总集(《古今诗删》、《古诗归》、《八代诗乘》、《古诗镜》、《石仓十二代诗选》、《古诗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古诗笺》、《古诗源》),以此初步探讨谢眺诗在明清两代诗歌总集中的经典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4-02)

渠晓云[9](2013)在《谢朓诗歌的情感表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考察了谢朓诗歌的叁类情感世界,以及诗人情感的呈现方式,认为谢朓诗歌中的用情独深,是谢朓诗歌能成为当时和后世典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3年05期)

郭远玲[10](2010)在《浅论谢朓诗歌在中唐大历时期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宋齐梁陈四代,统称为南朝,南朝与魏晋时期相比,政治格局,精神文化趋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南朝诗歌中少有豪气磅礴、雄心豪迈的作品,而闲愁、闺怨、别绪、羁思、艳情等种种深思而纤巧的感受成为吟咏情怀的主体。随着南朝诗歌中对臼常生活中各种感触诗意化的普遍抒写,就出现了“声色大开”的局面。正是在“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诗歌创作中,南朝诗人耗费心力地从不同角度观察自然山水形象的“声色”,以不同的方式开拓对于山水的新感受,并不断探求表现山水“声色”的审美内涵的表现手法,吸取很多自然的意象进入表现这些“声色”的诗歌。永明体诗人沈约、谢脁、王融等人的创作可以看出,山水逐渐从大谢的“寓目辄书”,曲尽其情过渡到唐人的情境浑融、含蓄蕴藉的变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谢脁是占有极重的份量的诗人。如果把山水诗的发展历程看做一个历程,谢脁是极重的一环,本文所要着眼的就是这个历程中,对于唐时期对于谢脁的接受,特别是中唐时期大历十才子的大历诗风对于谢脁的接受。大历诗人不同于盛唐诗人,诗歌表现也比较狭窄,除了那些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歌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范。中唐时期大历诗人的创作,即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的诗歌风貌。大历诗人的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就使大历诗歌创作由盛唐时期的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作,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艺术表现上他们以谢脁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致雕琢,精致工整。但是他们对于谢脁诗歌的接受,并不仅仅表现在格律辞藻方面,大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倾向,不再像盛唐诗人那样充满兼济理想,真正的兴趣也不在于政治,而是寄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这就要研究其接受心境。而这个接受心境就是大历诗人和谢脁形成共鸣的共振频率。近来,人们对于谢脁诗歌的研究从艺术表现到诗歌思想内容,再到其诗歌分类研究,如咏物诗,乐府诗,山水诗等等分门别类,成果颇丰,但是1980年以来至今20多年的研究成果对于其接受的研究成果却显单薄,从研究成果的历时性上来说,还显得单薄而缺少延续性。打算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借阅研究方面的相关书籍。限于图书馆资料十分有限,一些书籍或者资料来自苏大、曲师大等图书馆和论文库,另外的途径就是网上购书籍、下载资料等,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类和研究论文类,在这些资料中获得与研究相关的资料或信息后,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进而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0-04-01)

谢朓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初唐诗歌受南朝影响颇大。谢朓作为南朝的优秀诗人,其诗歌对初唐诗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初唐文人对谢朓诗歌的接受受唐前观念和初唐诗风的双重影响。这一时期的诗歌主体是宫廷诗,一般文人以宫廷诗为标准去接受谢诗,但一些杰出诗人如初唐四杰和陈子昂诗歌较少受到当时主流诗体的影响,他们努力突破初唐诗风,力图对宫廷诗作出改变,即使这样,他们的创作也受到了谢朓诗歌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谢朓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杨娟.谢朓诗歌用韵考[J].文学教育(上).2019

[2].王京涛.谢朓诗歌在初唐的接受[J].新乡学院学报.2019

[3].张慧.谢朓与齐梁诗歌新变研究[D].河南大学.2018

[4].刘婉.论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谢朓诗歌[D].安徽大学.2016

[5].杨慧云.谢朓诗歌“雅俗兼具”艺术特征考辨[D].河北师范大学.2015

[6].李佳静.论谢朓诗歌的山水描绘与审美空间[J].金田.2013

[7].谢东芹.论谢朓诗歌创作中的思乡情结[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

[8].李佩云.明清诗歌总集中的谢朓诗[D].复旦大学.2013

[9].渠晓云.谢朓诗歌的情感表述[J].名作欣赏.2013

[10].郭远玲.浅论谢朓诗歌在中唐大历时期的接受[D].中国海洋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谢朓诗歌论文_杨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