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超声分型及术后效果评价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超声分型及术后效果评价

一、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超声分型及术后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姜欣怡[1](2021)在《25例接受二尖瓣成形手术的儿童及青少年的近、远期疗效》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MVP)在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二尖瓣反流(MR)中的近期效果以及术后的远期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20年10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因MR行不同方式MVP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例(8%),女性患者23例(92%),年龄0.25—15岁(6.17±4.93岁);身高56—168cm(109.16±34.54cm),体重5—55kg(20.42±14.26kg),BMI 12.17—20.7(15.25±2.24);术前心胸比0.43—0.70(0.57±0.074);术前心功能(NYHA标准):I级5例(20%),II级6例(24%),III级11例(44%),3例(12%)患者因年纪较小无法评估术前心功能;既往手术病史5例(20%),术前心脏彩超证实均有不同程度MR,并将二尖瓣反流程度分为五个等级,无或少许反流1例(4%),中度(++)2例(8%),中重度(+++)13例(52%),重度(++++)9例(36%),统计分析手术成功率、术后早期死亡率(定义早期死亡为住院期间30天内发生的死亡)、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大出血及血栓等除死亡外的相关并发症),并在术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通过对比术前、术后彩超的左/右心室内径、左/右心房内径及射血分数、MR量等评估手术近期效果;对术后病人进行随访,统计分析中晚期死亡率、生存率、未出现中度以上MR的概率以评估患者远期疗效。研究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成功100%【定义手术成功为成功行二尖瓣修补术(当术后TEE示M R≤++,则表示手术成功,停止手术;当术后TEE示MR>++,则继续手术,直至M R≤++),定义手术失败为改行二尖瓣置换术】,全组患者早期死亡率2例(8%),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例(12%),3例均在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术后1周复查彩超提示左/右房室内径均明显低于术前彩超左/右房室内径(p<0.001),术后MR较术前明显减少(P<0.001),但术前与术后射血分数的变化没有显着差异(p=0.067)。对全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随访率为91.30%。随访中远期死亡率为4.34%,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均为87.60%。随访中明确存活的20例患者心功能均为NYHA I级。随访期间6例患者出现了中重度MR,其中2例返院进一步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MVR),另外4例患者继续随访观察。总体上患者术后二尖瓣反流量得到改善,在术后1年、3年、5年未发生中度以上MR的概率分别为91.10%、75.70%、66.20%。全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二尖瓣狭窄(MS),无感染性心内膜炎、三尖瓣关闭不全(TR)、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大出血及血栓栓塞等抗凝相关并发症。结论MVP在儿童及青少年MR患者中手术成功率高,术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MR较前明显改善,近期手术效果好;术后远期死亡率低,再次发生中度以上MR概率较小,生存率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有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结合儿童及青少年人生长发育的特点,MVP治疗儿童及青少年MR是可行的且值得临床推广。

张伯瀚[2](2020)在《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患者心脏手术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 disease,AD)和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AID)曾被分为两大类疾病,但目前来看二者密切相关,可以将其看做一组自身免疫内环境失调为因,以自身组织炎症致病,临床表现各异的系统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动脉炎(TA)、白塞氏病(BD)等。药物治疗是系统性疾病的基石,但当系统性疾病累及心脏病变较重,内科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病情时,这些患者需要接受心脏手术以改善症状然而,系统性疾病患者手术的难度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对于外科医生而言极具挑战:手术难度大,术后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理想。既往研究认为,术前的药物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会影响患者的预后,但碍于病例数较少结论并不确切。另外,也鲜有对于术前非特异性炎症指标或其他特异性指标对于手术预后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分析术前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手术情况与预后的关系,从而寻找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研究方法:通过查找病历系统中记录的病历、病程记录、辅助检查等资料,回顾性收集每一患者的信息,包括临床信息、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手术信息。通过短期结局、术后住院时间、电话随访远期结局三个维度评估临床结局,共入组91例患者。对照组根据暴露因素选择组内自身对照。统计学应用EXCEL记录数据建立数据库,用SPSS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性质选择应用曼-惠特尼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术前CRP升高增加了术后事件的发生率(P=0.028,OR=1.023,95%CI1.002-1.044),体外循环时间也与术后事件的发生显着相关(P=0.039,OR=1.008,95%CI 1.000-1.016)2.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死亡率为10.4%,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死亡率高达50%,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0)。3.SLE患者出现术后不良事件的患者的血红蛋白与其它患者的血红蛋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其术前平均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也均低于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4.APS患者发生术后不良事件的患者术前hs-CRP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恢复良好的患者有着更长的PT和APTT以及更高的INR。5.初次手术前已诊断并开启免疫治疗的白塞氏病患者4例中仅1例出现二次手术(25%),而既往未诊治直接手术治疗瓣膜病变的患者中,远期不良结局的发生率高达85.7%,其差异在α=0.1水平下有统计学意义(P=0.088)。6.初次手术单纯进行主动脉瓣手术可能导致预后不良(P=0.055)结论:1.对于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患者的心脏手术,术前hs-CRP的升高,以及术中更长的体外循环时间都会显着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2.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患者行心外科手术,手术时年龄越小可能说明病变越危重,风险越高。3.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将显着增加死亡风险。4.SLE患者行心脏手术时,血红蛋白的降低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的风险。5.hs-CRP增高可以增加APS患者心脏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抗β 2-GP1抗体、狼疮抗凝物阳性组比阴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不显着。6.白塞氏病在术前诊断并启动治疗可以显着减少瓣周漏和死亡的风险。尽早诊断并开始免疫抑制治疗也能改善预后。初次手术行范围更大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可以减少死亡和二次手术的风险。

朱宇翔,刘志刚[3](2019)在《二尖瓣瓣膜成形术治疗二尖瓣疾病患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二尖瓣瓣膜成形术是用于二尖瓣疾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二尖瓣功能障碍均具有良好成效。相较于二尖瓣瓣膜置换术,二尖瓣瓣膜成形术的治疗优势更为显着,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利于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预防血栓栓塞及心内膜炎等疾病。二尖瓣瓣膜成形术的手术效果取决于疾病病理结构及病因。现对二尖瓣瓣膜成形术用于各类二尖瓣疾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展开综述,旨在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蔚青[4](2019)在《胎儿室间隔缺损的预后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了解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转归,评价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择青岛市妇儿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产前诊断为VSD胎儿及孕产妇为研究对象,累计184例。参考美国超声协会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指导标准进行高危指征评价。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VSD进行诊断及随访,所有胎儿均进行羊水穿刺、无创DNA检测确诊。出生后未实现自然闭合的VSD胎儿进行随访,每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184例VSD胎儿膜周型与漏斗部最为常见,分别占52.2%与30.4%。初诊时缺损口径平均值为3.52±2.10mm,以3-4 mm大小缺口最为常见,累计105例(57.1%)。(2)高危指征评价结果:合并母亲高危因素与胎儿高危因素的比例分别为29.3%与21.2%,同时存在母亲于胎儿高危因素比例为12.0%。累计71例孕母及胎儿判定为高危,占38.6%。(3)宫内转归:152例孕产妇进行了超声心动图随访,胎儿缺口变小或自然愈合8例(5.3%),缺损增大75例(49.3%),终止妊娠或宫内自然死亡胎儿69例(45.4%)。VSD缺损变小/闭合的胎儿均为单纯性VSD,且多数(6例,75.0%)位于肌部,以小缺损为主(7例,87.5%)。(4)VSD产后随访:110例活产且出生后仍存在VSD患儿的随访。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出生1年内缺损自然愈合比例31.8%,缺损缩小但未愈合比例20.0%,缺损未变化/缺损增大比例为48.2%。不同性别、是否存在合并畸形、是否合并高危因素患者缺损变化特征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VSD临床分型、初诊时缺口直径出生1年内缺口变化存在显着差异(P<0.05)。膜周型、漏斗部、肌部VSD出生一年内自然愈合的比例分别为24.5%、15.4%与60.0%,肌部VSD自然愈合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类型(P<0.05)。产前初诊缺损口径<3mm者出生后具有较高自然愈合率,达到88.9%;3-5mm及≥5mm者出生后自然愈合率分别为16.9%与0.0%,显着低于缺损口径<3mm者(P<0.05)。单纯性VSD与合并其他心脏畸形VSD出生后自然愈合率分别为34.4%与10.5%,差异显着(P<0.05)。产前筛查判定为高危者与非高危者自然愈合率分别为14.3%与37.8%,高危者出生1年内自然愈合率显着较低(P<0.05)。出生1年内自然愈合与未自然愈合患儿左-右分流速度对数均值分别为0.16±0.11与0.12±0.10,右-左分流速度对数均值分别为0.13±0.09与0.21±0.13。出生1年内自然愈合患儿右-左分流速度对数显着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年内自然愈合与未自然愈合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自然愈合患儿出生时1min Apgar评分显着高于未自然愈合的患儿。出生1年内自然愈合与未自然愈合的患儿在母亲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产次及母乳喂养时间分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VSD临床分型、初诊时缺损大小、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孕期危险因素筛查结果是否为高危、右-左分流速度对数是VSD患儿出生后1年内是否自然愈合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VSD分型为肌部、初诊时候缺损较小、单纯性VSD、产前危险因素判定为非高危、右-左分流速度对数较低患儿出生后1年自然愈合的可能性较高。研究结论:(1)超声心动图对VSD诊断及随访具有较高效率,可作为VSD诊断及随访基础方法;(2)VSD在宫内自然闭合率较低,出生后1年具有较高的自然闭合率;(3)VSD婴儿自然闭合受缺损类型、缺损大小、缺损血流特征、产前高危因素及合并畸形的影响,临床可依据上述特征进行宫内干预及分娩后治疗方案及策略制定。

王嵘[5](2019)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左心功能不全(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LVD)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标准技术手段,而以细胞移植和基因药物为代表的再生医学技术已成为这一领域有希望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研究:1、回顾性分析CABG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的手术时机、危险因素、心肌保护、与经皮介入技术(Per 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对比以及近远期疗效;2、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研究CABG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aBMMNCs)/腺病毒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adenovirus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d-HGF)心肌内注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CABG治疗的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超声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资料建立数据库,共380例患者纳入研究,收集其人口学资料、EuroSCORE危险因素、心肌梗死与CABG手术的间隔时间、心肌保护液的种类,以手术近期结果(住院死亡及主要并发症)以及远期结果(全因死亡及主要不良事件)为主要观察终点,(1)采取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CABG手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近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2)以心肌梗死后接受CABG手术的时间分组(心梗后3周、3周到3月以及3月以上),对比分析不同时机实施CABG手术对近远期结果的影响;(3)选择同期接受PCI治疗的586例同类患者为对照,根据术前危险因素进行1:1配对,对比分析不同血运重建方式的近期疗效;(4)以使用HTK液与含血停跳液分组,比较不同停跳液对该类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2、以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细胞移植+CABG组和单纯CABG组。细胞移植组在麻醉后开胸前抽取胸骨骨髓血80ml,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治疗组在心脏停跳下围绕心肌梗死病灶边缘进行aBMMNCs心肌内多点注射,其余过程与对照组一致,按常规完成CABG手术。术前术后采用心脏超声等指标评价左室整体功能等,统计患者近远期死亡及主要不良事件,评价细胞移植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3、以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盲法对照研究,根据ad-HGF给药剂量分为高剂量组(5×109pfu/人)、低剂量组(1.5×109pfu/人)和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治疗组在心脏停跳下围绕心肌梗死病灶边缘进行ad-HGF心肌内多点注射,其余过程与对照组一致,按常规完成CABG手术。术前术后采用心脏磁共振、PETCT/SPECT等指标评价左室形态功能以及心肌梗死面积等,统计患者近远期死亡及主要不良事件,探索ad-HGF治疗的有效性。结果:1、除手术死亡外,延迟拔管、低心排出量综合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是术后早期的主要不良事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术期使用IABP是延迟拔管与低心排的共同危险因素,与手术死亡也密切相关。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LVEF及围术期使用IABP是影响术后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2、早期干预组低心排发生率显着高于其它两组,其它术后不良事件方面无显着差异。总体5年生存率82.8%,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三组之间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668,P=0.716)。免除全因死亡或再次心衰入院比例分别为54.5%,67.2%,和62.3%,无显着统计学差异(χ2=0.878,P=0.64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危重状态是术后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心梗后手术时机与术后长期生存无显着相关性3、CABG组处理的靶血管数目明显多于PCI组(2.90±0.81 vs.1.67±0.73,P=0.000),完全再血管化程度也显着高于PCI组(94.8%vs.51.8%,P=0.000)。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VEF较术前均有显着改善(P=0.000),CABG组术后LVEDD较术前明显缩小(P=0.000),而PCI组术后LVEDD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361)。组间比较,PCI组与CABG组患者术前术后LVEF差值无显着差异(P>0.05,P=0.171),而CABG组术前术后LVEDD的差值显着高于PCI组(P=0.000)。在手术死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术后肾衰、低心排、呼吸功能不全、围术期使用IABP及脑血管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HTK液组在吻合口数目、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机后肺动脉压力及停机后多巴胺用量方面显着高于含血停跳液组,但自动复跳率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两组在手术死亡及围术期严重并发症方面均无显着差异。5、共纳入33例患者,其中细胞移植+CABG组17例,对照组16例。移植组平均每个患者注射98.5±48.3×106 aBMMNCs。全组患者无住院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再次开胸止血以及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两组之间心律失常(房颤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体外循环时间及吻合口数目无显着差异,主动脉阻断时间细胞移植组长于对照组。33例患者完成术后半年随访,治疗组1例患者在术后10月时发生猝死,共32例患者完成术后2年随访。术后半年细胞移植组LVEF显着高于对照组,但两年时两组无显着差异,LVEDV及LVESV在术后半年及2年时比较均无显着差异。在NYHAⅢ/Ⅳ级占比、6分钟步行距离差值、BNP差值以及MACES事件比率方面,两组均无显着性差异。6、共纳入13例患者,其中高剂量组6例,低剂量组2例,对照组5例。全组患者无住院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再次开胸止血以及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均在术后痊愈出院。三组患者术前磁共振检查各指标无显着差异。术后3月随访,磁共振检查梗死面积百分比高剂量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EDVI、LVESVI、梗死体积等指标组间无显着差异;术后6月随访,磁共振检查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CABG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良好手段,近远期疗效满意。低心排是导致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围术期使用IABP是延迟拔管及低心排的共同危险因素,与手术死亡及长期生存密切相关,高质量的围术期管理对于手术早期结果至关重要。2、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在心梗后3周内、3周到3月及3月以上接受CABG手术,在手术死亡率及长期生存方面无显着性差异。然而3周内手术低心排发生率较高,需要更为严密的围术期管理。患者术前严重状态而非心梗后手术时间是影响手术近远期结果的危险因素。3、对于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CABG与PCI均为安全可行的血运重建方式。与PCI相比,CABG完全再血管化程度更高,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改善更为明显。4、对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HTK液与4:1含血停跳液均可提供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效果。在心肌缺血时间延长的情况下,HTK液并未增加患者术后早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对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CABG同期心肌内注射aBMMNCs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2年随访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aBMMNCs移植可在术后短期内(半年)改善左室收缩功能,但这一作用在术后2年时消失。6、对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CABG同期心肌内注射5×109pfu/人ad-HGF可在术后早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但对左室形态及功能未见显着改善作用。

庞中一[6](2019)在《三叶草术在三尖瓣关闭不全处理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三叶草术”(将三尖瓣的三个瓣叶中点缝合在一起)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瓣叶严重的脱垂和黏连挛缩所导致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安贞医院十病区随访共有28个患者由于瓣叶脱垂或黏连导致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行“三叶草术”。同期做了瓣环成形术的患者有27名(97%)。其中风湿性病变有19例(68%),心内膜炎4例(14%),退行性病变3例(11%)右心室缺血性病变(起搏导线压迫隔瓣叶1例)2名(7%)。一个瓣叶脱垂或损坏造成的关闭不全有7名患者(23%),两个瓣叶受累的有13名(46%)三个瓣叶全部受累有6名(21%)。其余2名患者有严重的瓣膜黏连。结果:无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名患者术后自动出院。1年生存率100%,院内生存的27人全部进行了随访100%(随访时间从3月到1.7年,平均1.2±0.8年)。随访末次超声三尖瓣中度以下的返流25人(88.7%),中度返流(2+/4+)有2人(9.6%)重度关闭不全(4+/4+)1名患者(3.6%)。平均三尖瓣口面积和跨瓣压差分别为4.3±0.6 cm2 and 2.8±1.4 mmHg.在全部28名患者中,他们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没有发现三尖瓣狭窄的迹象。在多变量分析中,在出院的患者随访诊断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超声提示标准为TR≥2+。结论:本研究表明“三叶草术”在对瓣叶损伤TR的外科治疗中简单安全,是瓣环及瓣膜成型手术有效补充措施。

刘江波[7](2019)在《二尖瓣成形术和置换术治疗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比较》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心脏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在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死于心脏疾病。心脏病分先天性和后天性,随着产前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发病人数呈下降趋势,后天性心脏病占心脏病整体比例升高,后天性心脏病致病因素复杂,并发症较多,易突发致命,社会危害大。近年来,我国每年心脏疾病的发病率和心源性猝死事件发生人数呈不断增加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随经济迅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推进,人民生活状态发生显着变化,特别是饮食结构不平衡和工作生活中不良习惯的养成,致使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发病人数逐年攀升,并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在我国成年人后天性心脏病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和心脏瓣膜病(以下简称瓣膜病)最为常见,当两种疾病同时存在,病情变得较为复杂。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包含二尖瓣或者主动脉瓣病变,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并发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较为常见,占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10%20%[1],合并IMR常提示预后不良[2]。患者合并IMR被认为是高死亡率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合并IMR患者死亡发生率与二尖瓣返流程度呈正相关[3]。外科手术治疗仍是缺血性二尖瓣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二尖瓣成形术和置换术两种术式,但由于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发病机制较复杂,最佳手术方式仍存争议。本研究选取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合并重度IMR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尖瓣成形术(MVP)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尖瓣置换术(MVR),比较两组患者近中期治疗效果,希望为以后临床工作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搜集2011年01月至2017年0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合并重度IMR患者,纳入标准:(1)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二尖瓣手术;(2)术前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重度返流(返流束最大面积以下简称返流面积>8cm2)。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并行手术治疗;(2)二尖瓣成形效果不佳,术中转行二尖瓣置换术;(3)病史、术前心脏超声心动图、术中直视探查及术后病理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为原发性(风湿性、感染性、退行性)。患者二尖瓣手术方案的选择主要依据瓣膜病变情况、患者及家属意愿来决定,因两组患者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对本研究结论没影响。依据二尖瓣手术方式分为MVP组(46例)和MVR组(32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出院时、末次随访时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术后合并症发生情况,评估两种手术方案治疗冠心病合并重度IMR的近中期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VP组围手术期死亡3例,MVR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出院时,MVP组二尖瓣残存或再发返流轻度8例(18.6%),MVR组均无返流;MVP组LVEF(43.7±8.1)%显着高于MVR组(36.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55)年,MVP组死亡3例,失访1例;MVR组死亡1例,失访0例,比较两组患者近中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VP组残存或再发轻度返流10例(25.6%)、中度返流6例(15.4%),MVR组仍无返流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LVEF、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MVP组再次住院13人次,MVR再次住院3人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二次手术患者,其中MVR组1例高龄患者术后3个月门诊复查发现瓣周漏,由于患者家属拒绝行二次外科手术或内科封堵术,行药物保守治疗。结论MVP组与MVR组患者术后近中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MVP组术后残留或复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风险较高,但两组均无二次手术患者。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很好的改善术后左心功能及促进左心室逆向重塑,近中期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效果,仍需要进一步大数据样本研究证实。

莫绪明,马际,朱煜,郁迪[8](2018)在《儿童二尖瓣脱垂外科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儿童二尖瓣脱垂是一种二尖瓣瓣叶于心室收缩期上翻到瓣环平面以上移位入左心房,从而引起二尖瓣反流的疾病,是儿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血液反流逐渐加重,左心收缩期前负荷增加,会产生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等相应的临床表现,最终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目前诊断的主要方法包括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螺旋CT、磁共振成像等。大多数患儿需在二尖瓣脱垂发生心室功能不全之前实施手术干预。儿童二尖瓣脱垂的主要手术方法是二尖瓣成形术,包括瓣叶成形、瓣环成形、腱索成形、双孔成形等,术后无需抗凝,并发症少,远期生存率高。现就儿童二尖瓣脱垂的外科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叶仙,唐剑锋,唐军,谢光辉[9](2018)在《二尖瓣置换术中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处理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对于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tricuspid valve plasty,TVP)对其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永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二尖瓣病变伴有轻度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MVR组(40例)与MVR+TVP组(4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中体外循环资料。应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心脏进行评估,比较术前及术后随访2年的相关情况,观察三尖瓣瓣环收缩期末内径(tricuspid valve ann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TVAESD),三尖瓣瓣环舒张期末内径(tricuspid valve ann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TVAEDD),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igh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area change,RVFAC)。同时对比两组围术期病死率、2年存活率和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患者比例。结果术后2年MVR+TVP组的TVAEDD和TVAESD显着小于MVR组,而RVFAC显着高于M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MVR+TVP组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心功能改善患者比例显着优于MVR组;MVR+TVP组术后2年的存活率显着高于MVR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行MVR患者同期行TVP有助于患者右心功能和三尖瓣功能的恢复,从而有利于减少MVR后远期出现的三尖瓣关闭不全。

冯超[10](2016)在《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探讨此类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是否需要预防性处理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同时分析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术后病变情况,以指导外科治疗。方法:收集1999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前诊断主动脉瓣为轻度关闭不全而未进行处理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共计250例)。临床评判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基本依据:1.患者术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需行二尖瓣置换术;2.患者无主动脉瓣病变相关症状:心绞痛、晕厥;3.我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4.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5,术中探查冠状静脉窦回流良好,心脏停搏满意。术后随访第1年,第3年,第5年,第8年,第10年及第15年,根据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无主动脉瓣反流G1组,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G2组,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G3组,及中度及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G4组,同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及术后心胸比率、主动脉内径、左心室内径大小、左室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心功能分级(NYHA)。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计250例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例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二尖瓣置换,并康复出院。出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29例患者(91.6%)完成术后复查及随访,6例患者(2.4%)因出院后并发脑血管意外或者其他原因,未完成随访,其中有3例发生死亡;另外有15例患者(6%)未按要求返院完成相关复查。纳入此次研究范围术后第1年病例54例,完成随访50例(92.6%);术后第3年病例52例,完成随访48例(92.3%);术后第5年病例47例,完成随访44例(93.6%);术后第8年随访33例,完成随访30例(90.9%)术后,第10年随访33例,完成随访30例(90.9%);术后第15年病例33例,完成随访27例(87.1%)。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改善。术后第1年,第3年,第5年,第8年,第10年,第15年的主动脉瓣较术前无反流加重的比例为90%,94%,91%,90%,86.7%,85.2%,在1-8年的随访中,有7例由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消失;有8例-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展至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有8例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展至中度及中度以上关闭不全。结论:对于术前严格把握指征的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其大多数主动脉瓣病变在术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反流加重,因此术中可能不需要同期处理主动脉瓣;有些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在术后8年内可能病变减轻,成为主动脉瓣无关闭不全;而且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远期加重的可能性较小。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超声分型及术后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超声分型及术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25例接受二尖瓣成形手术的儿童及青少年的近、远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
    3 资料分析
    4 手术方法
    5 术中数据
    6 观察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患者心脏手术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数据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全部患者基线数据
    2 临床结局
        2.1 短期结局
        2.2 术后住院时间
        2.3 远期结局
    3 对特定疾病分析
        3.1 系统性红斑狼疮
        3.2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3.3 白塞氏病
        3.4 大动脉炎
讨论
    1. 整体分析
    2. 白塞氏病
    3. 大动脉炎
    4.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5.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心血管系统受累的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二尖瓣瓣膜成形术治疗二尖瓣疾病患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2 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3 感染性心内膜炎
4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5 扩张性心肌病
6 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7 结论

(4)胎儿室间隔缺损的预后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2 超声诊断
        1.2.1 产前诊断
        1.2.2 产前随访
        1.2.3 产后随访
        1.2.4 VSD超声分型
    1.3 孕产妇高危因素评价
    1.4 研究内容
    1.5 统计分析方法
    1.6 质量控制方法
        1.6.1 研究方案设计阶段
        1.6.2 临床诊疗与资料收集阶段
        1.6.3 资料的整理、分析阶段
        1.6.4 论文撰写阶段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2 高危指征评价
    2.3 胎儿在宫内的自然转归情况
    2.4 出生内1年随访结果
        2.4.1 出生1 年内缺损变化总体情况
        2.4.2 不同类型患儿出生内1 年愈合情况
        2.4.3 血流特征与出生内1 年愈合的相关性
        2.4.4 患儿出生特征与出生1 年内自然愈合的相关性
        2.4.5 母亲特征、喂养方式与出生1 年内自然愈合的相关性
    2.5 VSD患儿出生1 年内自然愈合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VSD的诊断及随访价值
    3.2 VSD婴儿出生后转归
    3.3 室间隔缺损自然转归影响因素及可能机制
        3.3.1 VSD解剖位置
        3.3.2 室间隔缺损大小
        3.3.3 是否合并其他畸形
        3.3.4 VSD血流特征
        3.3.5 高危因素筛查结果与VSD患儿预后
4 结论
5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近远期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1、研究对象
        2、手术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
        5、结果
        6、讨论
        参考文献
    二、不同时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效果分析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三、不同血运重建方式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对比研究
        1、研究对象及方法
        2、观察指标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四、HTK液与含血停跳液对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心肌保护的对比研究
        1、研究对象
        2、手术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
        5、结果
        6、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再生医学技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1、研究对象及方法
        2、手术方法、细胞制备及移植
        3、观察指标及随访
        4、统计分析
        5、结果
        6、讨论
        参考文献
    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腺病毒-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心肌内注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随机对照研究
        1、研究对象及方法
        2、手术方法及药物注射
        3、观察指标及随访
        4、统计分析
        5、结果
        6、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再生医学技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三叶草术在三尖瓣关闭不全处理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二尖瓣成形术和置换术治疗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二尖瓣置换术中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处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疗效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术中指标和随访情况的比较
    2.2两组术前和术后2年年右右心心室室面面积积, 三尖瓣瓣环内径和收缩期位移的比较
    2.3两组术前与术后2年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比较
    2.4 两组术后2年存活率的比较
3 讨论

(10)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情况
    1.3 手术方式
    1.4 术后处理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学处理方式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超声分型及术后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25例接受二尖瓣成形手术的儿童及青少年的近、远期疗效[D]. 姜欣怡.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患者心脏手术的预后因素分析[D]. 张伯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二尖瓣瓣膜成形术治疗二尖瓣疾病患者的研究进展[J]. 朱宇翔,刘志刚. 医疗装备, 2019(24)
  • [4]胎儿室间隔缺损的预后及影响因素研究[D]. 蔚青. 青岛大学, 2019(02)
  • [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D]. 王嵘.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6]三叶草术在三尖瓣关闭不全处理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D]. 庞中一. 首都医科大学, 2019(01)
  • [7]二尖瓣成形术和置换术治疗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比较[D]. 刘江波. 郑州大学, 2019(07)
  • [8]儿童二尖瓣脱垂外科诊治进展[J]. 莫绪明,马际,朱煜,郁迪.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23)
  • [9]二尖瓣置换术中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处理策略[J]. 叶仙,唐剑锋,唐军,谢光辉.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02)
  • [10]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随访研究[D]. 冯超. 遵义医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超声分型及术后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