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香李昌葆(章丘市官庄中心小学,山东济南250200)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写作的源头是社会生活,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没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就难以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阅读训练而忽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学生作文出现了内容脱离实际、胡编乱造或生搬硬套等不良现象。
作文教学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即内容问题。二是怎么写,即表达问题。内容是根本,表达是为内容服务的。语言表达主要来自阅读,素材来自生活实践,二者缺一不可。教师在抓大量阅读的同时,更应该抓好对学生生活积累的指导,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指导学生的生活积累,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两个引导。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为了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观察训练计划,把观察、操作、试验等活动加入生活积累范围。
1.确定观察内容,指导学生分类实践
把观察内容分为图、事、物、现象、常识、操作六大类。图就是教材中和有关报刊的插图。事即生活中发生的事。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细小的事情发生,作文不能一味地去寻找偶发的“救火”、“撞车”等大事,寻找不到就胡编乱。因此训练学生观察事物要注意两点,一要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大事;二要培养学生眼快心细、善于发现微小事物的能力。物即植物、动物、建筑和其他物,对物的观察要教给顺序,提示要点,加以引导。现象即自然现象,要求学生不但发现自然现象,而且要通过看书或问他人找出现象发生的原因。常识即生活常识,如怎样做饭,怎样购物等方面的常识,让学生留心生活常识,提高自理能力。操作,通过科学课、活动课等学科的动手操作试验,要求学生记录操作过程,谈感受,使认识产生飞跃。
2.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观察对象选择方法。如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看实际,可引导学生“限量观察”,即观察事物的一方面。具备了一定观察能力的高年级学生,一般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进行观察。先粗略的观察对象的概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了解各部分的特征,最后再回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对有些事物,学生不易抓住其特点,可用比较观察法,学生就容易寻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
3.教会学生观察联想
联想能超越时空,打开写作思路,把情感写得更丰富,更深刻。
4.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写,包括写句子,写日记,既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又锻炼用笔写作的本领。要求学生人人设立生活积累簿,坚持天天写,不断积累生活素材。开始时,对写的要求不宜过高,也不要拘于形式,不论长短。学生能把所见、所想、所听写下来即可。
二、引导学生亲身实践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精神,自觉把实践中获取的具体感受上升到理性高度,使之成为材料的灵魂和文章的主旨。
1.要让学生身临其境
这里的“境”是事物变化的全过程。要自觉接受“境”的陶冶,用心灵的底片摄下“境”的本来面目,从而在作文中锦上添花。例如写游记,可让学生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由于学生对风景名胜亲眼所见,对名胜的由来亲耳所闻,感受自然新鲜独特,作文也就自然得心应手,爱国报国之情自然倾注在字里行间。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情景,没有现成的情景可以有目的的“创设”,让学生参与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例如,教场面描写,可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陵园活动,那巍峨的纪念碑和低沉的音乐,创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既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作文描写打下基础,同时又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要让学生亲自动手
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成功有经验,失败有教训,写出的文章就能引人入胜。例如组织学生种树,学生从挖坑、培土、浇水等一系列活动中明方法、明步骤、明意义。可写说明文,说明栽树的方法与步骤;也可写记叙文,歌颂植树活动中的新人新事。还可写感想,阐述浇树浇根,交人交心的道理,由树想到人。内容具体,观点鲜明,锻炼文又锻炼人,一举两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有了生活积累和亲身感受,作文如有了源头活水何愁“无米下锅”。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学生就会喜欢作文,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