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吧,摩西》的艺术性

《去吧,摩西》的艺术性

谢志超[1]2003年在《《去吧,摩西》的艺术性》文中认为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去吧,摩西》是美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杰作。因其特殊的结构形式,该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了评论家们的注意。从那之后,很多文学评论家都试图以不同的理论分析这部小说。然而,没有一个论述能完全正确地分析《去吧,摩西》或穷尽其意义。 本文拟从一新的角度讨论《去吧,摩西》这部作品的结构、人物和主题各部分的二重性与相互关系,以揭示《去吧,摩西》的艺术性。 引言部分以美国文化与历史为背景,回顾了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一转型时期的美国社会状况,和这一转型对该时期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文化背景的介绍有助于我们了解福克纳的意识形态和《去吧,摩西》的艺术性。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该小说的结构的二重性:统一性和松散性。小说的这种艺术结构与美国南方社会的不稳定性相互映衬。第二章详细分析了叁个主要人物。同为一个家族的后代,他们拥有具有一些共同的气质,同时也表现了各自的特征。人物的共同点与差异折射出转型时期的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第叁章论述了该小说的两大主要主题:黑人与白人的关系以及原始与文明的关系。 结论部分分析了内战以来至两次世界大战这段时期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所经历的变化。人们的传统意识与价值观也在转型的社会中受到了冲击。作为转型时期的作品,《去吧,摩西》毫无疑问地受到社会变革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并将这种变化反应在作品中。该小说的结构的二重性,人物的差异性和主题的复杂性都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现实状况。

周冰清[2]2016年在《《去吧,摩西》中的圣经元素》文中研究表明福克纳的《去吧,摩西》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很多圣经元素,从作品中的圣经言语和意象、圣经人物原型和情节模式、圣经文化母题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可以深入地理解基督教文化对福克纳创作的影响,以及福克纳通过基督教圣经文化,对整个美国南方社会进行的审视和认识。

郑贤军[3]2010年在《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去吧,摩西》》文中提出生态文学批评是当代文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去吧,摩西》中的艾萨克在法泽西、老熊和大森林的影响和熏陶下成长,长大后自愿放弃罪恶的家产,自食其力地过着简朴的生活,这体现了作者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思想。同时,福克纳对于人类目光短浅、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导致森林惨遭砍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行为感到无奈。事实上,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人类却始终依存于自然,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王爱苓[4]2015年在《从《去吧,摩西》中解读威廉·福克纳对种族主义的反对》文中研究表明威廉·福克纳不仅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明星,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伟大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颇丰,着有长篇小说19部,短篇小说百余部,这些小说如一砖一瓦共同缔建出庞大的"约克那帕塔法王国"。在这个文学世界里,福克纳巧妙的将南方文学传统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融为一体,既继承了古典文学的浪漫优雅、批判写实,又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框架,大量运用意识流和多角度叙述等手法,开辟了美国南方文学发展的新道路,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伟大作家。正

马志欣[5]2017年在《福克纳《熊》中艾萨克的身份探寻》文中研究表明《熊》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这部中篇小说几经修改,达到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果以主人公艾萨克的年龄为主要时间线来重读这部小说,整个故事可以看作是一个男孩对自己身份的探寻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人类之子"到"森林之子",艾克对身份的探寻体现了人类对"荣誉、自豪、怜悯、勇敢和爱"永恒的追求和向往。

陆雷[6]2004年在《在荒野里永生——以生态文学视角解读福克纳小说《熊》》文中研究指明《熊》是福克纳小说《去吧,摩西》里七篇作品里最长的一篇。它讲述了少年艾萨克·麦卡斯林在开化的文明世界与尚未受破坏的混沌世界的边境上通过打猎学会生活、懂得人世的成长经历。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这一文本,以期展现福克纳注目于文化与自然关系的广阔视野,尊重并善待自然的独到的人文关怀,以及期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崇高理想。这些都将《熊》的主题上升到对人类原有的价值观的一种超越,同时也给当代人如何解决环境危机,重塑人文精神以莫大的启示。

王健[7]2010年在《福克纳种族观背后的南方情结》文中认为福克纳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南方作家,他一生勤于耕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种族问题是他关注的一个焦点。虽然福克纳从未停止过对美国南方的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谴责,也一贯同情黑人的遭遇,但他毕竟对养育自己的一方故土充满了热爱,并不自觉地受到其中种族主义传统、庄园文学传统和基督教传统的影响,造成了他在种族主义立场上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郭玉莲[8]2016年在《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文化观》文中指出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着作颇丰,其思想也十分复杂。他的小说创作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世纪之交之际,美国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过程中南方社会和南方人的精神危机。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的一些主要作品进行分析,对这些作品中的文化视角进行分类梳理。

顾胜[9]1988年在《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熊》的综合文体风格》文中研究指明从1929年的成名作《喧哗与骚动》至1942年作者一度辍笔之前发表的“插曲式小说”《去吧,摩西》止,威廉·福克纳的创作越来越趋向成熟。这种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在经过长期探索之后,一种“综合性文体风格”(synthetic style)的最终形成,而这种文体

杨彩霞[10]2013年在《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文学王国的基督教图景》文中指出在美国"南方文学"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福克纳的作品中,基督教元素和《圣经》文学痕迹,构成其文学创作艺术性的重要维度。这种创作态势在福克纳小说尤其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表现出一脉相承的连续性。本文以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基督教语境及其创作模式与《圣经》文本的同构关系为切入点,以《喧哗与骚动》作为案例分析文本,表明"神性"与"人性"的张力、诗意与神性的对峙和交融在福克纳文学想像王国里营造出独特的宗教氛围,其神话诗学历程通过文学想像与基督教文化传统内在精神的同构而得到最为集中的展现。

参考文献:

[1]. 《去吧,摩西》的艺术性[D]. 谢志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去吧,摩西》中的圣经元素[J]. 周冰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去吧,摩西》[J]. 郑贤军.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从《去吧,摩西》中解读威廉·福克纳对种族主义的反对[J]. 王爱苓. 牡丹. 2015

[5]. 福克纳《熊》中艾萨克的身份探寻[J]. 马志欣. 文学教育(上). 2017

[6]. 在荒野里永生——以生态文学视角解读福克纳小说《熊》[J]. 陆雷.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

[7]. 福克纳种族观背后的南方情结[J]. 王健.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0

[8]. 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文化观[J]. 郭玉莲. 戏剧之家. 2016

[9]. 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熊》的综合文体风格[J]. 顾胜. 外国文学评论. 1988

[10]. 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文学王国的基督教图景[C]. 杨彩霞. 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六辑. 2013

标签:;  ;  ;  ;  ;  ;  

《去吧,摩西》的艺术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