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蕴含的文化意味——赏评特级教师张学青《月光启蒙》一课的文化意味

文字蕴含的文化意味——赏评特级教师张学青《月光启蒙》一课的文化意味

章丽华(无锡市惠山区前洲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0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5-051-02

文化意味,意味是一种感觉。文化意味即让人感觉到教师能站在文化的立场上解决教育中的问题,站在文化的立场上解释教学中的内容,站在文化的立场上选择教学方法。

文字蕴含的文化意味,即文字包涵的文化内容,文字创造的文化环境,文字渗透的文化精神,文字承载的文化影响力等等。

特级教师张学青《月光启蒙》一课,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意味,现就本人体会,作粗浅的赏评。

一、由意解味,从文字的意象、意蕴、意趣中理解文字的文化意味。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是富含文化因子的符号。这种文化不仅包含着她所用以承载的外显形式,而且也包含着她所承载的内容。

1、文字的结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汉字有着独特的形体结构,象形、直观,"以形表意"是汉字的根本特征。教学中,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其形体结构便可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张老师在揭示课题,理解启蒙这一教学版块,从"蒙"的字形入手,蒙草字头,在学生的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多数跟草,或者植物有关。这个"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蒙"字平宝盖下有两横。让学生记住,以后写"蒙"字,里边有两横,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启"是开启,"启蒙"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就是这个意思: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看着蒙字的结构,透过"蒙"这个汉字,学生看到了它蕴含的文化意味。

2、文字的内容承载着灵动的文化元素

文字是个载体,它丰富的内容承载着灵动的文化元素。张教师在课堂上领着孩子一起赏读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如: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多么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凤凰给我们盖。这些文字简单的内容,却刻划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着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熏陶啊!不仅让作者也让读者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为每一个人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以后的道路。张老师带着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诵读,聆听中沿着童谣清新的话语、浅显的内容,走向其蕴含的文化精神。

二、由言及意、从评点、推敲、赏析的过程中理解文字的文化意味

汉字是世界独有的概念文字,其中蕴涵的微言大义,是古人思维的结晶,数千年来行文乃至思考的根本。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大多站在读准音和认清行的层面,对词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如果语文教学仅仅是训练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记住字义,那么文字的灵性和温暖的色彩尽失。为使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张老师从评点、推敲、赏析的过程中理解文字的文化意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从汉字的本义出发评点文字蕴含的文化意味

每个汉字都表示一个概念,汉字的本义就是从一个汉字的形态和结构中反映出的意义。就如上面谈到的启蒙的理解,从"蒙"的字形入手,蒙草字头,跟草或者植物有关。最早是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蒙"字平宝盖下两横,意为一层盖在一层上面,"蒙"字有"覆盖"的意思。"启"是开启,"启蒙"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教师站在文化立场上评点,从草字头到两横最后到开启的理解,让学生透过"蒙"的本义,看到它蕴含的文化意味。

2、从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推敲文字蕴含的文化意味

文字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相互搭配妥当,能使语言明确简练,生动有力,达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加强语言气势的效果。张老师在《月光启蒙》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中"长"字的内涵,推敲其与歌谣搭配的文化意味。

这个句子中两个"长",第一个"长"是生长。这个"长"是说他的家乡黄河故道边,土地贫瘠,各种作物难以生长。重点是推敲第二个"长"。学生认为是出现、发明。张老师引导歌谣一般不说"发明",后得出与产生、流传搭配更合适。这句话是说,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那么就干脆把这个句子直接说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流传歌谣。用"流传"又觉得读着不顺,感觉浮在表面,应该要有点深意,有点内涵的,觉得用"长"字有一种韵味,让人联想到"根",就是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人"长大了"、"长高了"、"长结实了","长"让人感觉很有生机和活力。这就是"长"字的韵味。"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性的美。

3、从文章内容的情境出发赏析文字蕴含的文化意味

一个个汉字组成一份语言素材,每一个汉字处在一定的语境中,便有了丰富的内涵。如果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综合全文相关内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入情入境地赏读,便能欣赏到文字蕴含的文化意味。

张老师课堂上带着学生赏析"芳香的音韵"。探究"声音可以是轻的,响的,甜美的,温柔的,怎么会是芳香的呢?"文中写到: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老师播放录音: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孩子们闭上了眼睛,沉浸在月夜下的歌声里。歌声戛然而止,学生却还闭着眼睛,似乎在回味。那是一种美妙的感觉,就如文中写的"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从文章内容情境看,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意味着在那个地方生活,需要比别处付出更多的汗水。艰辛的付出,换来的还只是"清苦的日子"。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没有怨言,没有愁苦。她唱的是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可以带我们去。多么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吉祥、太平的凤凰给我们盖。这是一位勤劳、任劳任怨、以苦为乐的母亲。

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着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这样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声音是无形的,作者写母亲声音的美妙用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众所周知皮肤可以感觉和风,耳朵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鼻子可以闻到芳香。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张老师就是这样从文章内容的情境出发带着学生赏析文字蕴含的文化意味

三、由话悟神,从师生、生生对话中,理解文字的文化意味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感悟文本,碰撞思绪,培养个性。只有对话的课堂交往方式,才能真正的相互引导,走进彼此心灵,彼此接纳,相互造就。《月光启蒙》这堂课中,张老师和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赋予每一个文字符号温暖的色彩,生命的活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准确地解读出文字的文化意味,去领略汉语的独特魅力。

1、从师生不同语言文化的互补中理解文字的文化意味

教师与学生处在不同的认识层次,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是平等的。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的对话中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月光启蒙》中写到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读完课文猜猜,学生以为作者是诗人,依据是"母亲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张老师介绍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孙友田他是个煤矿工人。学生描述述煤矿工人在地下挖煤,非常辛苦,很脏,我看到电视中的煤矿工人脸都黑漆漆的;学生补充还很危险,因为煤矿中经常有事故发生。张老师追问孙友田怎么会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诗人?看他的散文《黑土地》"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学生交流:我发现了母亲的工作很辛苦,儿子的工作也很辛苦。但他充满了生活的热情,说自己"像黑色的鹰衔着光芒",很有豪情;我觉得作者特别像他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作者唱歌;作者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学生在《黑土地》里看到了母亲的身影。作者的生活热情必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张教师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站在这一文化的高度,贴着学生理解的高度,适时的引导、点拨、补充,让学生理解到文字的深层内容。

2、从学生不同语言文化的互补中理解文字的文化意味

学生的阅历良莠不齐,他们的能力和兴趣让他们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不同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在主题式的生生对话中,往往会出现不同角度的不同声音,这些声音在相互靠近,相互补充中,达到理解、认同。

在探究月光启蒙是什么意思,月光又怎么启蒙这一话题时,张老师引导学生读着孙友田的代表诗作《大山欢笑》,然后交流:有的学生从朗读的感觉谈很顺口,押韵的,像母亲给"我"念的那些童谣,琅琅上口,明快,流畅;《大山欢笑》里有童谣的影子。所以说,月光启蒙,实际上是说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不知不觉中,给"我"播了一颗爱的种子,一颗诗的种子。这《黑土地》,就是那些种子开出的花朵。那明明是母亲的启蒙,母亲与月光之间有何联系?有的学生认为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学生补充,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还有学生补充,月光无声,母爱也无声。母亲用唱民歌童谣的方式给"我"教育。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母亲不识字,却有智慧和才华。母亲的魅力,来自民间文化的魅力。

文字的土地上,既长内容与精神,也长智慧和才华。如果我们在文字教学时能够像张老师那样多一点研究文字蕴含的文化意味,运用揣摩、对话等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出文字的文化意味,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会对文化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和热爱。

标签:;  ;  ;  

文字蕴含的文化意味——赏评特级教师张学青《月光启蒙》一课的文化意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