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旁瓣相消论文_官林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适应旁瓣相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适应,抗干扰,干扰,多核,矩阵,误差,可编程。

自适应旁瓣相消论文文献综述

官林海[1](2018)在《一种稳健的自适应旁瓣相消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适应旁瓣相消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抗干扰手段,在理想情况下,自适应旁瓣相消技术能有效抑制干扰而保留期望信号,从而使相消后的信干噪比达到最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干扰相对天线位置的抖动、接收单元幅相特性差异等必然存在,导致常规旁瓣相消措施在工程应用中效果欠佳,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一种稳健的干扰抑制技术,通过零陷展宽,有效增强雷达的抗干扰性能。并利用该方法对外场实录数据进行处理仿真,结果表明该抗干扰策略可以达到良好的抗干扰效果,与常规旁瓣相消方法相比,可显着提高雷达抑制干扰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8年16期)

于祥龙,苏涛,吴凯[2](2017)在《软件化雷达自适应旁瓣相消算法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复杂形式干扰背景下,传统自适应旁瓣相消(ASLC)性能将会变差。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大相关性准则的样本选择算法,并针对多径和通道幅相不一致特性,分析了延迟节对ASLC性能改善的影响。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提出算法平均对消比可以达到20dB以上,优于传统ASLC算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基于通用计算机的软件化雷达信号处理平台,并给出所提算法在多核CPU上的工程实现。与传统基于单片TS201型DSP实现方式相比,基于多核CPU实现运算速度提升约15倍,满足常规地面情报雷达的实时性要求。(本文来源于《雷达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刘鸣,黄威[3](2017)在《自适应旁瓣相消算法分析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雷达工作时经常受到各种有源电子干扰。这些干扰会影响雷达的探测能力,严重时甚至使其无法探测目标,因而雷达进行抗干扰处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仿真了辅助天线个数、辅助天线延时节的选择等对旁瓣相消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旁瓣对消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雷达与对抗》期刊2017年01期)

唐小文[4](2016)在《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副瓣相消和副瓣匿影联合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噪声加密集假目标复合干扰,采取自适应副瓣对消(ASLC)和副瓣匿影(SLB)技术简单级联处理会产生过度匿影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ASLC和SLB联合抗复合干扰方法.该方法首先将主通道和匿影通道均进行ASLC处理,然后将对消后的数据用于SLB处理.匿影通道经过ASLC处理后压制噪声干扰被抑制掉,确保了后续的SLB处理不会产生过度匿影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联合抗复合干扰方法可以达到同时抑制噪声加密集假目标复合干扰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空军预警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黄达,王壮,程翥,董亮,苏瑶[5](2016)在《精确时延补偿的自适应旁瓣相消射电抗干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航信号作为射电干扰信号影响L波段射电观测时,与雷达、通信领域的干扰不同,其功率通常小于噪声功率,使得利用干扰信号相关性的传统抗干扰方法效果不佳,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针对以上问题,依据射电信号处理流程构建了射电抗干扰系统框架,并从射电观测数据应用出发,给出了干扰抑制度和信号损失度两个指标。同时提出在精确补偿时延后利用抑制干扰子空间噪声分量的自适应旁瓣相消方法来消除导航信号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能有效抑制导航信号对射电观测的影响,且性能优于传统基于特征子空间的自适应旁瓣相消方法。(本文来源于《天文研究与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吉波,张科,刘晓婧,刘建平[6](2014)在《基于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干扰源方位估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旁瓣相消器的压制式干扰源方位估计方法。首先,利用自适应旁瓣相消器对压制式干扰信号进行抑制处理并得到一组收敛权值;然后,利用收敛权值计算出接收阵列的方向图;最后,在接收阵列方向图上寻找较深的谷值点对应的方位来估计干扰源的方位。所提方法估计精度高且易于工程实现。针对典型卫星导航接收机阵列,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4年10期)

郑菲[7](2014)在《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适应旁瓣相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抗有源干扰自适应阵列处理算法。本文结合某相控阵雷达旁瓣相消系统实现项目,设计了基于ADSP-TS201S的叁辅助通道自适应旁瓣相消模块,并研究了工程实现上的若干问题。文中首先分析了自适应阵列处理基本理论与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工作原理。其次,针对该叁辅助通道旁瓣相消项目建立了仿真模型,分析其相消性能,研究了工程实现中影响旁瓣相消性能的因素,包括通道间干扰相关性、快拍数、通道内噪声等。再次,以ADSP-TS201S为实现平台,设计了旁瓣相消模块的实现方案与软件计算流程。针对权值计算的时耗与精确性要求,讨论了矩阵求逆方法的选择问题。实验证明,相比伴随矩阵和高斯消去法,使用QR分解法进行求逆可在给定时限内获得更为精确的计算效果。最后,本文对该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研究了测试中遇到的协方差矩阵小特征值发散问题,推导证明了对角加载对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性,测试表明,选择合适的加载因子可以有效改善小特征值的发散,增强系统的稳健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1-01)

路永轲[8](2013)在《基于多功能处理板的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雷达抗干扰中,从天线旁瓣进入的有源干扰的功率可能远大于从主瓣进入的有用回波信号的功率,使信号检测的性能下降。工程上通常的应对方法是采用自适应旁瓣对消(ASLC)技术,使天线的波束图在干扰方向形成很深的零点,从而实现对干扰信号的抑制。随着模数转换器件的发展和数字信号处理器运算速度的提高,尤其是FPGA和DSP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使得大运算量高性能算法应用于工程中成为可能。本文介绍了基于FPGA+DSP结构的多功能雷达信号采集处理板,对各个模块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进行调试和结果分析,研究了基于DSP的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工程实现方法,包括具体的实现方案及步骤并给出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1-01)

王柔溪,张建[9](2012)在《宽带干扰自适应旁瓣相消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自适应旁瓣相消原理,着重分析了宽带干扰信号对旁瓣相消性能的影响,针对宽带干扰影响下,主辅天线间的波程差、主辅天线通道频率特性的不一致性以及主天线旁瓣的频率敏感特性等引起的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的主辅天线2通道信号的去相关作用,采用了主天线通道均衡和子带自适应相消2种方法改善带宽特性,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两种方法均可明显改善系统的相消性能,达到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12年07期)

廉艳华[10](2012)在《自适应旁瓣相消的DSP实现与实测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对雷达抗干扰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抗干扰能力成为了现代雷达工作的首要条件。自适应旁瓣相消技术是一种有效抑制压制式有源干扰的技术,它在雷达、通讯、导航等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首先仿真分析了两种相消算法即SMI(采样协方差矩阵求逆)算法和LMS(最小均方误差)算法,验证了二者的相消性能及收敛速度。其次针对实际要求建立仿真模型,主要对干扰相关性、通道内的幅度相位误差起伏、干扰样本的选取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然后本文根据旁瓣相消模块的实现方案编写了DSP程序,并通过比较计算机仿真结果与工程实现后的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采集外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所设计的旁瓣相消模块对干扰有较好的抑制能力,达到了系统的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1-01)

自适应旁瓣相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复杂形式干扰背景下,传统自适应旁瓣相消(ASLC)性能将会变差。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大相关性准则的样本选择算法,并针对多径和通道幅相不一致特性,分析了延迟节对ASLC性能改善的影响。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提出算法平均对消比可以达到20dB以上,优于传统ASLC算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基于通用计算机的软件化雷达信号处理平台,并给出所提算法在多核CPU上的工程实现。与传统基于单片TS201型DSP实现方式相比,基于多核CPU实现运算速度提升约15倍,满足常规地面情报雷达的实时性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适应旁瓣相消论文参考文献

[1].官林海.一种稳健的自适应旁瓣相消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

[2].于祥龙,苏涛,吴凯.软件化雷达自适应旁瓣相消算法与实现[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7

[3].刘鸣,黄威.自适应旁瓣相消算法分析与仿真[J].雷达与对抗.2017

[4].唐小文.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副瓣相消和副瓣匿影联合方法[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6

[5].黄达,王壮,程翥,董亮,苏瑶.精确时延补偿的自适应旁瓣相消射电抗干扰方法研究[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6

[6].吉波,张科,刘晓婧,刘建平.基于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干扰源方位估计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4

[7].郑菲.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8].路永轲.基于多功能处理板的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9].王柔溪,张建.宽带干扰自适应旁瓣相消的方法研究[J].现代雷达.2012

[10].廉艳华.自适应旁瓣相消的DSP实现与实测数据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自适应旁瓣相消的仿真波形自适应旁瓣相消器的方向图自适应旁瓣相消器的结构示意图自适应旁瓣相消前功率谱自适应旁瓣相消前后对比图自适应旁瓣相消后功率谱

标签:;  ;  ;  ;  ;  ;  ;  

自适应旁瓣相消论文_官林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