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量论文_刘永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生物,土壤,可溶性,活性,碳源,次生林,磷酸酶。

微生物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秀[1](2019)在《污泥中微生物量对氮磷浓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污泥中微生物量对氮磷浓度的影响,对反硝化聚磷菌进行了筛选,并通过在活性污泥中接种开展了试验,以确定菌株接种量给脱氮除磷效果带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量与氮磷去除率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最佳的反硝化聚磷菌接种量为2%,硝态氮去除率最高能够达到30.8%,除磷率能够达到95.7%,从而获得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09期)

周凤,耿增超,许晨阳,刘莉丽,张久成[2](2019)在《生物炭用量对(土娄)土微生物量及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果树树干、枝条制成的生物炭添加4~5年后,其添加量对(土娄)土微生物量及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为生物炭改良(土娄)土的合理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关中(土娄)土的长期田间试验,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及Biolog-ECO检测法,研究了生物炭不同添加量(0、20、40、60、80 t/hm~2)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P、C/N的动态变化及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结果】当生物炭添加量为40~60 t/hm~2时,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当生物炭添加量≥40 t/hm~2时,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C/N;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N、P没有显着影响。当生物炭添加量为20 t/hm~2时,显着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季节波动;当生物炭添加量为40~60 t/hm~2时,显着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C/N的季节波动;当生物炭添加量为20~60 t/hm~2时,显着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P的季节波动;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N的季节波动没有显着影响。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没有显着影响,但高量生物炭的添加有降低土壤微生物整体代谢活性的趋势。当生物炭添加量为60 t/hm~2时,显着降低了土壤丰富度指数,显着提高了均匀度指数;当生物炭添加量≥60 t/hm~2时,显着降低了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利用糖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多酚化合物类、多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没有显着影响,但生物炭添加量为60t/hm~2时,土壤微生物显着降低了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率;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是(土娄)土中微生物比较偏好、利用率较高的碳源。【结论】生物炭添加4~5年后,在第7季作物冬小麦生育期内,其不同添加量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依然有显着的差异。生物炭添加量为40 t/hm~2时,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C/N,显着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季节波动;生物炭添加量大于40 t/hm~2时,土壤微生物的整体代谢活性,表征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多胺类碳源的利用率均呈现降低趋势。因此,生物炭添加量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丽超,向芳,杨刚[3](2019)在《放射性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及尾矿优势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一个灵敏、高效的微生物监测预警体系,作为矿区污染土壤修复指标。本研究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Cmic)和微生物量氮(Nmic),并利用16SrDNA系统鉴定培养的优势微生物。结果表明:0~15 cm土壤层的Cmic、Nmic整体上大于15~30 cm土壤层,除8号取样点外,其余各点Cmic、Nmic均低于对照水平。Cmic/Nmic值表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0~15 cm土壤层中细菌数量明显少于15~30 cm土壤层。对U和226Ra的敏感程度表现为:Nmic>Cmic/Nmic>Cmic;分离所得6株优势菌株,经16SrDNA测序鉴定:B1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2为节杆菌(Arthrobacter oryzae);B3为氧化烃微杆菌(Microbacterium hydrocarbonoxydans);B4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B5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B6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ribacillus barcinonensis)。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放射性污染土壤中土壤微生物量有不同程度下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各点的碳氮比差异也比较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5期)

马源,张德罡,周恒,周会程,陈建纲[4](2019)在《高寒草甸退化对优势物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祁连山东缘的4个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高寒草甸退化对优势物种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不同退化程度优势物种对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群落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不同退化程度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3)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生物MBC,MBN和MNP的含量和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和土壤酶的活性均表现为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4期)

单文俊,付琦,邢亚娟,闫国永,韩士杰[5](2019)在《氮沉降对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理化性质易受氮沉降、温度变化、二氧化碳浓度等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作为土壤中高活性物质,更易受到诸如氮沉降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月份的温度和水分变化会对其产生显着影响。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对人工模拟氮沉降响应的控制试验始于2006年,共设计3个氮添加处理,即对照CK(N 0 kg·hm~(-2)·a~(-1))、低氮LN(N 25 kg·hm~(-2)·a~(-1))和高氮HN(N 50 kg·hm~(-2)·a~(-1)),每个处理重复3次。于2017年植物生长季(5-10月),按照不同土壤深度(上层0-10 cm和下层10-20 cm)分别对土壤pH、DOC、DON和MBC、MB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氮添加导致土壤pH显着降低(P<0.05),变异系数随氮添加量逐步降低,且上、下层土壤表现一致。(2)氮沉降对上层土壤DOC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下层土壤DOC影响不显着(P>0.05)。HN处理抑制上层土壤DON,而LN处理对5月和9月的上层土壤DON有促进作用,对6月和8月有抑制作用;LN处理促进下层土壤DON,而HN处理有抑制作用。(3)氮沉降在春季月份对MBC和MBN有抑制作用,秋季月份有促进作用;LN处理降低了夏季月份MBC和MBN,HN处理则差异不显着。(4)氮添加、月份、土壤深度以及叁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各指标都有显着影响,由此可见,单个月份的研究结果并不能代表整个生长季的总体变化趋势。故建议在开展土壤易发变化组分研究时,应同时关注时空变化对其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涂志华,范志平,王善祥,秦依婷,邹艺华[6](2019)在《大伙房水库流域不同水源涵养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伙房水库流域4种不同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养分的变化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模型,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养分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表现为0~10 cm> 10~20 cm土层,且刺槐天然次生林显着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C/N变化范围在11. 17~16. 42,土壤无机氮以NH4+-N为主,占77%。2)土壤MBC和MBN质量分数分别为92. 69~562. 55 mg/kg和64. 10~193. 42mg/kg,均表现为刺槐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0~10 cm土壤MBC、MBN质量分数分别是10~20 cm土层的1. 83~2. 55、1. 18~1. 62倍。3)土壤MBC/MBN变化范围在1. 40~3. 15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熵、氮熵的变化范围分别0. 38~0. 81%、3. 26~3. 59%。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养分质量分数与土壤MBC、MBN质量分数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无机氮、有机碳、土壤含水量是直接影响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刺槐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较优于针叶人工林,建议今后在大伙房水库流域应减少人为干扰,加强对刺槐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和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培培,仝昊天,翟庆慧,韩燕来,姜瑛[7](2019)在《不同保水措施对砂质潮土水分、微生物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不同保水措施对砂质潮土的保水效应、微生物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为中低产田砂质潮土的土壤改良及小麦产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在黄淮海平原麦-玉轮作的典型砂质潮土区,设置常规耕作无保水措施的对照(T)、秸秆还田(TS)、生物炭还田(TB)、秸秆与生物炭配合还田(TS+B)和秸秆与保水剂配合还田(TS+W)5种田间保水措施。结果表明,与T相比,4种保水措施均显着提高了分蘖期土壤含水量,其中TS+W含水量最高,0~20 cm土层增加21.9%,20~40 cm土层增加69.4%,随着生育期延长,保水效果逐渐降低;与之相反,TS+B处理显着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土壤含水量,在灌浆期提高18.8%,成熟期提高32.6%。在小麦分蘖期,0~20 cm土层各处理间微生物量碳无显着差异,与T相比,TS、TB和TS+W处理显着提高20~40 cm土层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分蘖期增幅最大的是TS,提高量为212.7%,灌浆期增量最大的是TS+W,提高31.6%。各处理小麦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TS+W产量提升31.4%,其中仅TS+W与T处理达到差异显着水平。土壤水分与小麦产量性状、微生物量碳含量的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水分含量是砂质潮土生产力低下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在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影响小麦产量。4种保水措施均不同程度改善砂质潮土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含水量、微生物量和作物产量,其中秸秆和保水剂配合施用对砂质潮土小麦增产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4期)

高利娟,张猛,魏建林,刘冬梅,丁效东[8](2019)在《磷肥减施对设施番茄根系形态、磷吸收及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北方设施菜地磷肥过量施用问题,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磷肥减量对番茄根系形态发育、磷素吸收及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影响。试验设农民习惯施磷量(P2O5)375 mg·kg-1 (P100),磷肥减施至80%(300 mg·kg-1,P80)、磷肥减施至50%(187.5 mg·kg-1,P50)及不施磷(P0),以不施肥作为空白对照(CK)。结果表明,随磷肥施用量的减少,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干质量均显着降低(P<0.05),但植株根冠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根系需要调节自身的形态、构型来适应外界的生活环境;微生物量磷(MBP)与速效磷(Olsen-P)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有机磷(OP)显着负相关(P<0.05),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ACP)与有效磷(Olsen-P)、全磷(TP)分别呈显着(P<0.05)和极显着(P<0.01)负相关,碱性磷酸酶(ALP)与有效磷(Olsen-P)、微生物量磷(MBP)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全磷(TP)显着负相关(P<0.05);与农民习惯施肥(P100)相比,P80处理微生物量磷(MBP)显着增加(P<0.05),P50处理微生物量磷(MBP)与P100差异不显着(P>0.05),但其土壤磷酸酶(ACP和ALP)活性显着提高(P>0.05),故磷肥施用减至50%~80%时,可满足设施番茄正常磷素供应。(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石柯,董士刚,申凤敏,龙潜,姜桂英[9](2019)在《小麦播量与减氮对潮土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我国黄淮平原粮食主产区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不同小麦播量与减量氮肥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差异和变化,以了解小麦播量和氮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1)常规播量+常规施氮肥(CK);(2)增播30%+常规施氮(T1);(3)增播30%+减氮20%(T2);(4)常规播量+减氮20%(T3)。2016—2018年3季作物收获后,采取不同土层土壤,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其相关酶活性。【结果】总体上,3季中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全氮以及3种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常规施肥处理(CK和T1)的SMBC的含量在2017年的小麦和玉米季0—20 cm土层以及2018年小麦季则0—30 cm基本表现为显着高于减氮处理(T2和T3),其中T1处理最高为170.89 mg?kg-1。SMBN与SMBC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在3季中均以常规施肥处理显着高于减氮处理,其中CK处理的SMBN在3季中0—30 cm土层均表现较高,最高为57.24 mg?kg-1。各处理SOC含量的差异在前两季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而第3季则集中在10—30 cm土层;其中2017年玉米季0—20 cm土层减氮处理的SOC含量显着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以T3处理SOC含量最高,为12.85 g?kg-1。2017年小麦季各处理TN含量在0—30 cm土层基本差异不显着;而在2017年玉米季和2018年小麦季的0—20 cm土层均以CK处理TN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最高为1.57 g?kg-1。各处理土壤碳氮比(C/N)在2017年小麦季没有明显规律,而在2017年玉米季和2018年小麦季的0—20 cm土层基本表现为减氮处理的C/N显着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各处理的微生物熵(Cmic/Corg)、微生物量氮/全氮(Nmic/Ntotal)分别在0.5%—2.5%、2%—6%之间,微生物量碳氮比(Cmic/Nmic)在5﹕1以下。各处理Cmic/Corg除2017年小麦季10—20 cm土层,其他作物季节和土层均表现为常规施肥处理显着高于减氮处理。各处理Nmic/Ntotal与Cmic/Corg类似,除2017年玉米季的10—20 cm和2018年小麦季处理间Nmic/Ntotal基本差异不显着,其他季节和土层则表现为常规施肥处理显着高于减氮处理。2017年T1处理的Cmic/Nmic在0—20 cm土层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而在后两季的0—10 cm处理间Cmic/Nmic均差异不显着。土壤脲酶活性在2018年小麦季显示增播处理显着高于常播处理。各处理蔗糖酶活性在玉米季明显高于小麦季,其中在2017年玉米季10—30 cm土层的减氮处理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减氮处理的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在2017年小麦季0—30 cm土层均显着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减氮处理2018年小麦季产量显着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同时提高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最高达到了322.30 kg?hm-2。【结论】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区,在供试条件下,减氮处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和全氮含量,但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能增加或维持小麦产量,其中小麦常规播量下减氮20%处理综合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张琳瑶,杜祥运,刘大翔,许文年,邱辉[10](2019)在《不同修复模式边坡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以向家坝工程扰动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四川省向家坝工程扰动区3种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进行季节动态监测,对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3种边坡MBC、MBN含量排序为天然林>植被混凝土>客土;土壤MBC、MBN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土壤MBC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及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MBN含量与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研究区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可能与气候条件、植物生理过程、土壤环境因子、养分资源有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3期)

微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果树树干、枝条制成的生物炭添加4~5年后,其添加量对(土娄)土微生物量及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为生物炭改良(土娄)土的合理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关中(土娄)土的长期田间试验,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及Biolog-ECO检测法,研究了生物炭不同添加量(0、20、40、60、80 t/hm~2)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P、C/N的动态变化及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结果】当生物炭添加量为40~60 t/hm~2时,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当生物炭添加量≥40 t/hm~2时,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C/N;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N、P没有显着影响。当生物炭添加量为20 t/hm~2时,显着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季节波动;当生物炭添加量为40~60 t/hm~2时,显着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C/N的季节波动;当生物炭添加量为20~60 t/hm~2时,显着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P的季节波动;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N的季节波动没有显着影响。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没有显着影响,但高量生物炭的添加有降低土壤微生物整体代谢活性的趋势。当生物炭添加量为60 t/hm~2时,显着降低了土壤丰富度指数,显着提高了均匀度指数;当生物炭添加量≥60 t/hm~2时,显着降低了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利用糖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多酚化合物类、多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没有显着影响,但生物炭添加量为60t/hm~2时,土壤微生物显着降低了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率;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是(土娄)土中微生物比较偏好、利用率较高的碳源。【结论】生物炭添加4~5年后,在第7季作物冬小麦生育期内,其不同添加量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依然有显着的差异。生物炭添加量为40 t/hm~2时,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C/N,显着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季节波动;生物炭添加量大于40 t/hm~2时,土壤微生物的整体代谢活性,表征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多胺类碳源的利用率均呈现降低趋势。因此,生物炭添加量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量论文参考文献

[1].刘永秀.污泥中微生物量对氮磷浓度的影响研究[J].节能.2019

[2].周凤,耿增超,许晨阳,刘莉丽,张久成.生物炭用量对(土娄)土微生物量及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3].王丽超,向芳,杨刚.放射性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及尾矿优势菌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马源,张德罡,周恒,周会程,陈建纲.高寒草甸退化对优势物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9

[5].单文俊,付琦,邢亚娟,闫国永,韩士杰.氮沉降对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6].涂志华,范志平,王善祥,秦依婷,邹艺华.大伙房水库流域不同水源涵养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7].李培培,仝昊天,翟庆慧,韩燕来,姜瑛.不同保水措施对砂质潮土水分、微生物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8].高利娟,张猛,魏建林,刘冬梅,丁效东.磷肥减施对设施番茄根系形态、磷吸收及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9

[9].石柯,董士刚,申凤敏,龙潜,姜桂英.小麦播量与减氮对潮土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10].张琳瑶,杜祥运,刘大翔,许文年,邱辉.不同修复模式边坡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以向家坝工程扰动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后置反应及水解酸化处理前后污泥TBO...黄孢原毛平革菌及接种该菌剂的堆体中...微生物量标准曲线用于有机废气净化的生物膜反应器系统...去除率历时变化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和...

标签:;  ;  ;  ;  ;  ;  ;  

微生物量论文_刘永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