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磷能力论文_梁伦彰,刘新泽

导读:本文包含了除磷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亚硝酸盐,磷光,生物,工艺,藻类,废水处理。

除磷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梁伦彰,刘新泽[1](2019)在《应用STOAT软件对分段进水A~2/O工艺脱氮除磷能力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分段进水A~2/O工艺参数对脱氮除磷能力的影响,提高工艺脱氮除磷能力的效率,为后续研究氮、磷污染物在分段进水A~2/O工艺中降解效率提供数据支撑。通过STOAT软件模拟分段进水A~2/O工艺,分别模拟混合液回流比、污泥回流比对该工艺脱氮除磷能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这两种因素均对脱氮能力有着明显的影响,除磷能力仅与污泥回流比有着显着关系,混合液回流比100%、污泥回流比80%为分段进水A~2/O工艺的最优条件。(本文来源于《建筑与预算》期刊2019年04期)

李鲁丹,胡征宇,刘国祥[2](2019)在《毛枝藻对人工污水脱氮除磷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探究了2株毛枝藻(Stigeoclonium sp.)SHY-370及HB1617在不同初始氨氮浓度以及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氮磷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氨氮浓度对2株毛枝藻的生长及TP去除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 SHY-370可耐受最大氨氮浓度为10 mg/L, HB1617为5 mg/L;氨氮浓度为1—10 mg/L时SHY-370及HB1617对其去除率均达到97%以上,最大去除速率为3.98 mg/(L·d)。氮磷比对SHY-370的生长影响不大,但在氮磷比大于20时HB1617的生长受到抑制; SHY-370对NO_3~--N去除的最佳氮磷比为10—40, HB1617为2—10;氮磷比为2时水体中TP的含量超过了SHY-370及HB1617所能去除的最大值,去除率较低。实验结果表明SHY-370及HB1617在污水深度脱氮除磷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可考虑将其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二级出水(TN≤15 mg/L、TP≤0.5 mg/L、 NH_4~+-N≤5 mg/L)的深度处理。(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马娟,王谨,俞小军,张伟,魏雪芬[3](2017)在《不同诱导模式下CAST工艺的亚硝酸盐型反硝化除磷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采用改良型CAST工艺,考察了不同诱导模式下系统的除磷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在缺氧条件下投加亚硝酸盐对系统反硝化除磷性能的抑制作用较大,投加量为5 mg·L~(-1)时系统除磷性能变差.相比较,好氧投加亚硝酸盐的CAST系统更稳定,当亚硝酸盐投加浓度为5、10、15 mg·L~(-1)时各工况初期除磷性能均有小幅波动,但分别经过10、6、34 d驯化后,除磷率迅速回升并稳定在95%以上,出水磷浓度均小于0.5 mg·L~(-1);投加量为20 mg·L~(-1)时工艺除磷性能急速恶化,但污泥的亚硝酸盐型缺氧吸磷能力是驯化前的10.4倍,说明投加一定浓度亚硝酸盐导致的除磷性能恶化可以解除,且长期投加有利于富集以NO_2~-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实验还发现,好氧投加一定浓度亚硝酸盐系统污泥沉降性能良好且污泥浓度不断降低,这对污泥减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朱万容[4](2017)在《人工湿地对低浓度污水的脱氮除磷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沙坪坝桥沟生态湿地(复合式湿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进行了将近2年的考察,考察了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湿地系统的运行效果,比较准确地掌握了人工湿地去除氮磷的客观规律,深入研究湿地植物、基质、微生物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特点和相互作用,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氮素、磷素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探索出人工湿地处理废水的机理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与处理效果的相关性,为进一步设计和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污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资料。(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7年09期)

魏群,陈延飞,李晓伟,涂晓杰,蔡元妃[5](2016)在《氮磷比及饥饿度对藻类膜脱氮除磷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氮磷比及饥饿度对藻类膜脱氮除磷能力的影响,在室温(25±2)℃、约3500 lx的连续光照条件下,以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为藻种,立体弹性聚氯乙烯为载体制备藻类膜,对5种氮磷比(5∶1、10∶1、16∶1、20∶1、30∶1)及饥饿条件(0、1、2、4、7 d)进行为期6 d的污水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氮磷比实验中,氮磷比为20∶1实验组藻类膜生物量最大,为3.875×10~6个/m L,藻类膜对TP、NH_4~+-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7.32%、90.57%;在最佳氮磷比为20∶1条件下,饥饿2 d实验组藻类膜生物量最大,为3.75×10~6个/m L,藻类膜对TP、NH_4~+-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8.80%、84.29%。(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张伟[6](2016)在《不同诱导模式下CAST工艺的亚硝酸盐型反硝化除磷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由氮、磷等元素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峻,脱氮除磷工艺及技术是国内外污水处理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yclic Activated Sludge Technology,简称CAST工艺)因其流程简单、运行灵活等特点成为国内外要求脱氮除磷的污水处理厂首选工艺,然而,实际的运行结果表明,CAS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尤其是低碳氮比(COD/TN﹤8)生活污水,其脱氮除磷效果并不理想。短程生物脱氮技术因可降低污水处理能耗、提高反应效率及减少污泥产量的特点受到众多研究者青睐,而短程硝化难以维持又是制约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同时反硝化除磷是目前广受关注的污水处理新技术之一,反硝化聚磷系统将脱氮和除磷两个过程合二为一,与传统生物除磷相比,反硝化除磷工艺能够实现氮磷同时去除及实现“一碳两用”,不但节约了碳源、曝气量,同时减少了剩余污泥产量。如能实现CAST工艺与短程脱氮技术以及反硝化除磷技术的耦合,这将对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营与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实际生活污水(平均COD/TN为3.9)为处理对象,采用运行稳定的改良型的CAST工艺,利用季节变化产生的温度梯度并控制适宜的曝气量以在CAST反应器内实现短程生物脱氮,同时研究进水总氮对系统短程硝化稳定性的影响。此外,以生活污水和模拟废水组成的混合废水以及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采用运行稳定的CAST工艺,分别在缺氧和好氧段向系统内投加一定浓度梯度的亚硝酸盐,对污泥进行驯化,考察不同诱导模式对改良型CAST工艺脱氮除磷性能以及驯化前后污泥缺氧吸磷能力的影响,并通过投加不同类型电子受体(NO3-、NO2-、O2)的吸磷小试,对比考察亚硝酸盐的投加对污泥吸磷方式的影响。利用季节变化产生的温度梯度辅以降低曝气量以启动短程硝化将为实际污水处理厂CAST工艺强化脱氮并实现节能降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曝气量为0.5 m3/h、温度为28±0.5℃,污泥龄为15d,成功地在改良型CAST反应器内快速实现短程硝化;继续降低曝气量至0.4 m3/h,短程硝化稳定维持128个周期,在此阶段系统内亚硝态氮累积率均值为73.4%,最高可达86.1%,总氮去除率为69.4%,较全程硝化阶段脱氮效率提高了21.2%,系统污泥沉降性能良好。研究还发现,降低进水总氮浓度会导致亚硝态氮累积率下降甚至破坏短程硝化,然而,短程硝化一旦破坏,即使再次提高进水总氮至原浓度并结合调节温度和曝气量为短程硝化最有利条件,系统的短程生物脱氮性能在长期内仍不能得以恢复。对利用温度梯度实现短程硝化CAST系统的除磷性能研究发现,不投加外碳源条件下,系统对磷的去除率均低于12.0%,而一旦提高进水碳源浓度100 mg/L,系统磷的去除率均值可升至44.8%,比未投加外碳源的去除率提高32.8%,说明碳源不足引起系统除磷性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提高温度并不能改善除磷性能。对CAST反应器中的污泥进行驯化以实现亚硝酸盐反硝化除磷,即在缺氧段投加一定浓度梯度亚硝酸盐,同时通过好氧和缺氧吸磷小试考察驯化前后系统吸磷能力的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亚硝酸盐的投加对氨氧化菌(AOB)的增殖与产能代谢活动影响甚微,并且NO2-的投加对系统脱氮性能影响较小,系统仍然具有较好的脱氮能力;(2)缺氧阶段向系统内投加NO2-并对污泥进行长期驯化有利于筛选具有以NO3-和NO2-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但NO2-的投加对系统的好氧吸磷产生抑制作用;(3)NO2-的抑制作用致使部分微生物被杀灭,细胞增殖量低于排泥量,从而导致污泥浓度降低,继而引发系统除磷性能恶化以及出水COD不达标。好氧阶段向系统内长期投加一定浓度梯度的亚硝酸盐(5、10、15、20 mg/L),试验结果表明,各个工况下,系统对NH4+和COD均能很好的去除,说明本研究采用的NO2-的浓度梯度对氨氧化菌(AOB)的增殖与产能代谢活动影响甚微。CAST工艺好氧阶段投加5、10、15 mg/L NO2--N时,系统只在各工况投加初期脱氮除磷性能均有下降,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逐渐恢复且系统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当好氧阶段投加20 mg/L NO2--N时,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发生恶化,并且没有恢复的迹象,说明此投加量为该系统内好氧吸磷抑制作用的临界值,说明可能是NO2-的存在抑制PAOs的呼吸作用。研究发现,好氧阶段向CAST系统内投加5、10 mg/L NO2--N后,污泥的释磷和吸磷能力不仅未受到抑制,释磷量和比吸磷速率高于投加前,此外,投加5、10 mg/L NO2--N后稳定阶段的总氮去除率均高于未投加条件下,亚硝酸盐在好氧阶段有损失,说明好氧条件下NO2-同样能作为电子受体被聚磷菌利用。投加15 mg/L NO2--N后,污泥的厌氧释磷量开始减少,同时系统内PAOs缺氧吸磷受到抑制。投加20 mg/L NO2--N后,厌氧释磷量持续减少,PAOs好氧吸磷能力也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吸磷小试研究表明,好氧阶段投加NO2-并长期驯化,污泥以NO2-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吸磷能力不断提高。研究还发现,CAST工艺运行初期,乙酸钠作为单一碳源容易引起污泥膨胀。好氧阶段投加NO2-,抑制丝状菌的生长,污泥SVI下降,污泥沉降性能提高,但NO2-的存在致使部分微生物被杀灭或细胞增殖量低于排泥量,导致污泥浓度降低。好氧驯化后,向缺氧阶段长期投加一定浓度梯度的亚硝酸盐(20、10、5 mg/L),结果表明,好氧驯化后缺氧阶段投加NO2-,各工况初期系统脱氮除磷效果均会变差,且随着投加浓度递减,恢复的时间越长,但最终CAST工艺都能重新具备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说明好氧驯化后缺氧投加NO2-系统抗冲击能力增强。此外,系统内污泥具备很好的缺氧吸磷性能,对各工况下稳定运行阶段缺氧吸磷量与亚硝投加量比值的曲线拟合发现,随着亚硝酸盐投加量递减,缺氧吸磷量与亚硝酸盐投加量的比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污泥利用亚硝酸盐的效率先增加后减少。对各工况下稳定阶段典型周期好氧前60分钟比吸磷速率曲线拟合发现,随着亚硝酸盐投加量递减,好氧比吸磷速率逐渐升高,说明亚硝酸盐的投加抑制了聚磷菌的好氧吸磷。同样,NO3-型比吸磷速率和NO2-型比吸磷速率拟合曲线趋势大致相同,均为先增后减,说明污泥缺氧吸磷能力先升后降,但NO3-型比吸磷速率标准偏差范围大于NO2-型,说明亚硝酸盐投加量递减对PAOs利用NO3-进行反硝化吸磷的能力影响大于利用NO2-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6)

王萍,张恩栋,孙慧超,宁淑香,赫英哲[7](2015)在《固定化光合细菌脱氮除磷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光合细菌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光合细菌最适生长条件:光强2000 lx,盐度0 g/L,温度30℃,p H=8.0。研究粉末及颗粒活性炭对光合细菌去除废水中氮磷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活性炭添加量对氮磷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粉末活性炭后光合细菌对氨氮和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7.5%和61.1%,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3.6%和4.7%。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以2 g/L为宜。投加活性炭后光合细菌的生长速率提高到0.478。(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5年23期)

吕锡武,杨子萱[8](2015)在《废旧石膏强化除磷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强化人工湿地除磷能力,实现污水中磷资源的回收利用,选择用废弃石膏模具填充柱模拟人工湿地流态,考察废石膏除磷特性,讨论除磷机制及石膏钝化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废石膏相对于传统基质具有较大的除磷效率,当投加量为41.22g,pH≤10.00时,出水磷去除率可高达72.08%。强化除磷机制主要是在传统基质吸附的基础上,增加化学反应除磷,生成羟基磷酸钙实现磷的固化。同时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除磷效率,但随着羟基磷酸钙在石膏表面的沉积,除磷效率缓慢降低,石膏发生钝化现象。(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5-08-06)

韩琳[9](2015)在《高产油脂微藻的筛选及其对生活污水脱氮除磷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的消耗与需求越来越大,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担忧,此外逐渐涨高的油价也引起人类的恐慌,因此找到一种可替代的新能源迫在眉睫。作为第叁代生物能源的原材料—微藻,由于其具有生长速率快,油脂含量高,不占农耕面积等竞争性优势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并且,微藻制备的生物柴油是一种可生物降解,可再生,无毒,碳中和的环境友好型能源。因此,利用生物柴油取代化石燃料是大势所趋。然而微藻产油要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必须要解决产率低,成本高这两大瓶颈问题,即要筛选高产油脂微藻,降低生产成本。针对成本高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利用污水作为微藻培养的替代培养基,微藻生长的同时吸收其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不仅起到污水处理的作用,同时积累生物质。这一概念的提出实现了污水处理系统向生产系统的转化,兼具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本文从济南市当地水体中分离纯化微藻,从中初步筛选出环境适应性强及高产油脂微藻四株。利用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考察四株微藻在人工配水中的生长状况,氮磷去除能力及油脂积累特性,最终从中选出性能最佳的一株栅藻。循环利用校园污水作为Scenedesmus SDEC-13的替代培养基,考察其对于校园污水的利用及处理情况,并研究了该栅藻的油脂及蛋白积累特性。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平板分离法及96孔板法筛选获得纯藻株4株。透射电镜分析显示四株藻藻体内含有大量油脂滴,因此其可作为富油微藻来研究。对其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学上的分析鉴定,最终给四株藻分别命名为Chlorella sp. SDEC-10, Chlorella sp. SDEC-11, Scenedesmus sp. SDEC-12, Scenedesmus sp. SDEC-13。此外,4株藻已被保存至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编号分别为:]FACHB-1765, FACHB-1767, FACHB-1766, FACHB-1768。其中Scenedesmus sp. SDEC-12, Scenedesmus sp. SDEC-13也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予以保藏,保存编号分别为:CCTCC NO: M 2014497和CCTCC NO: M 2014498。(2)四株微藻的环境适应性强,能够在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中迅速生长,并且获得比BG-11培养基中更高的生物量。四株微藻在人工配水中获得了高的油脂产量,均高于25%。四株藻在人工配水中生长的同时,吸收其中的氮磷营养物质,对于污水中的氮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其中磷的去除率几乎为100%,氮的去除率相对低。(3)综合比较四株藻在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中的生长状况,油脂积累特性以及氮磷去除能力, Scenedesmus SDEC-13获得最大的生物量产率(68.92 mg/L·d),其对于氨氮的去除效率最高达65%,磷去除率达100%,油脂产率高,并且其脂肪酸甲酯组成分析表明更适合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因此,四株微藻中SDEC-13是优势藻种。(4)利用未经灭菌、稀释等前处理而只经六层纱布过滤的校园污水作为替代培养基,培养Scenedesmus SDEC-13。校园污水可以被循环使用两次来满足SDEC-13的生长需求,同时积累油脂、合成蛋白。两次循环利用校园污水培养SDEC-13获得的油脂产量较高,均在25%以上;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校园污水中培养的SDEC-13中脂肪酸组分更适合生产高品质的生物柴油。蛋白含量均在30%以上,氨基酸组成分析显示获得的蛋白品质较高。校园污水经过两次利用后其中的氮磷得到有效去除,最终出水可以满足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而达标排放。(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16)

吕佩嵘,李勇,杨小梅[10](2015)在《m(C)/m(P)对污泥絮体中磷形态与分布及除磷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连续流强化生物除磷系统(EBPR),研究进水m(C)/m(P)对聚磷菌(PAOs)的除磷能力和污泥絮体中磷的形态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m(C)/m(P)分别为100、65、45条件下,系统有稳定高效的除磷效果,磷的去除率维持在88%以上。将进水m(C)/m(P)由100降低至45,PAOs可以合成和消耗更多量的单位污泥胞内聚合物,污泥好氧消耗单位PHA的吸磷量由0.52 mg/(mg·L)提高至0.64 mg/(mg·L);低m(C)/m(P)的污泥表现出更高的TP和各形态磷含量,且在厌氧、好氧过程中,污泥中TP和无机磷有更大的增加量,对应着更显着的生物除磷过程,对应着低m(C)/m(P)的污泥絮体有更强的好氧吸磷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除磷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探究了2株毛枝藻(Stigeoclonium sp.)SHY-370及HB1617在不同初始氨氮浓度以及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氮磷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氨氮浓度对2株毛枝藻的生长及TP去除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 SHY-370可耐受最大氨氮浓度为10 mg/L, HB1617为5 mg/L;氨氮浓度为1—10 mg/L时SHY-370及HB1617对其去除率均达到97%以上,最大去除速率为3.98 mg/(L·d)。氮磷比对SHY-370的生长影响不大,但在氮磷比大于20时HB1617的生长受到抑制; SHY-370对NO_3~--N去除的最佳氮磷比为10—40, HB1617为2—10;氮磷比为2时水体中TP的含量超过了SHY-370及HB1617所能去除的最大值,去除率较低。实验结果表明SHY-370及HB1617在污水深度脱氮除磷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可考虑将其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二级出水(TN≤15 mg/L、TP≤0.5 mg/L、 NH_4~+-N≤5 mg/L)的深度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除磷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梁伦彰,刘新泽.应用STOAT软件对分段进水A~2/O工艺脱氮除磷能力优化[J].建筑与预算.2019

[2].李鲁丹,胡征宇,刘国祥.毛枝藻对人工污水脱氮除磷能力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9

[3].马娟,王谨,俞小军,张伟,魏雪芬.不同诱导模式下CAST工艺的亚硝酸盐型反硝化除磷能力[J].环境科学.2017

[4].朱万容.人工湿地对低浓度污水的脱氮除磷能力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

[5].魏群,陈延飞,李晓伟,涂晓杰,蔡元妃.氮磷比及饥饿度对藻类膜脱氮除磷能力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张伟.不同诱导模式下CAST工艺的亚硝酸盐型反硝化除磷能力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7].王萍,张恩栋,孙慧超,宁淑香,赫英哲.固定化光合细菌脱氮除磷能力研究[J].广东化工.2015

[8].吕锡武,杨子萱.废旧石膏强化除磷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C].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5

[9].韩琳.高产油脂微藻的筛选及其对生活污水脱氮除磷能力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

[10].吕佩嵘,李勇,杨小梅.m(C)/m(P)对污泥絮体中磷形态与分布及除磷能力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15

论文知识图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OSA工艺及其参照系统菌株Y4-2在聚磷培养液中的除磷能力除磷能力比较矩阵界面1 磷饥饿处理对斜生栅藻除磷能力...Ca2+浓度对纳米方解石粉除磷能力

标签:;  ;  ;  ;  ;  ;  ;  

除磷能力论文_梁伦彰,刘新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