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经营措施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特征

不同经营措施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特征

论文摘要

合理调控林分密度、选择混交模式作为两种被广泛认可的森林经营措施,能够改善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状况,有利于森林土壤有机碳、养分循环过程。为改善河北省塞罕坝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出现地力衰退、生态效益下降的状况,本研究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以两种不同经营措施:(1)白桦-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樟子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纯林,三种树种组成。(2)采伐强度CK(0%)、Ⅰ组(20%)、Ⅱ组(30%)、Ⅲ组(40%)的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对土壤的容重、含水率、孔隙度、有机碳、全氮、全磷、pH、电导率8个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比较不同处理间的有机碳及养分特征差异,以及各个指标因子间的相关性。综合评价不同处理的林地土壤状况,以此选择适宜密度的华北落叶松密度与混交方式,达到改善林地土壤地力、提高森林系统稳定性的目的。(1)三种混交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在15.28-38.39g·kg-1之间,并且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因子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全磷含量、电导率值的大小排序均为白桦-华北落叶松>樟子松-华北落叶松>华北落叶松纯林。在不同层土壤中,有机碳与全氮、全磷的含量表现为土壤表层含量高于土壤下层,具有“表聚效应”。本研究地林下土壤呈弱酸性,pH范围5.99-6.72,容重与pH在不同混交林分中均为樟子松-华北落叶松>华北落叶松纯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3种混交林的土壤综合得分排名为:白桦-华北落叶松>华北落叶松纯林>樟子松-华北落叶松,在塞罕坝地区营造白桦-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相较于其他两种林分更能改善林地土壤状况。(2)华北落叶松不同密度林分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范围在8.20-23.21g·kg-1之间。不同密度组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变化特性基本一致,Ⅱ组>Ⅲ组>Ⅰ组>CK组。土壤垂直方向上,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现出养分在土壤层中的“表聚效应”。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其他土壤理化性质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与容重、pH存在负相关关系。容重与pH在不同混交林分中均为樟子松-华北落叶松>华北落叶松纯林>白桦-华北落叶松。主成分分析得到不同林分密度中土壤的综合得分排名为:Ⅱ组>Ⅲ组>Ⅰ组>CK组。在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Ⅱ组(1495株·hm-2)相比其他几种林分密度更为合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地设置及实验方法
  • 3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特征
  •   3.1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差异
  •   3.2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差异
  •   3.3 小结与讨论
  • 4 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特征
  •   4.1 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土壤物理性质差异
  •   4.2 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差异
  •   4.3 小结与讨论
  • 5 相关性分析与PCA分析
  •   5.1 不同树种混交林土壤有机碳与养分特征相关性分析
  •   5.2 不同树种混交林PCA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5.4 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土壤有机碳与养分特征相关性分析
  •   5.5 不同密度林分PCA分析
  •   5.6 小结与讨论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不同混交林有机碳及养分特征
  •   6.2 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林有机碳及养分特征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郝磊

    导师: 彭道黎,程顺

    关键词: 人工林,经营措施,有机碳,养分特征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分类号: S714.2

    DOI: 10.26949/d.cnki.gblyu.2019.000512

    总页数: 70

    文件大小: 4467K

    下载量: 83

    相关论文文献

    • [1].山杜英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营养元素的垂直分布格局[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12)
    • [2].北京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19(12)
    • [3].采伐残余物不同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9(06)
    • [4].生态学研究性实习的设计与实践——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研究为例[J]. 河南农业 2020(09)
    • [5].北京城市化梯度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0(05)
    • [6].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20(08)
    • [7].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酶活性影响研究[J]. 土壤通报 2020(04)
    • [8].土壤有机碳模型研究进展[J]. 宜春学院学报 2019(09)
    • [9].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 2019(32)
    • [10].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相关过程研究进展[J]. 草地学报 2018(02)
    • [11].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J]. 耕作与栽培 2018(02)
    • [12].增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综述[J]. 生态学报 2017(01)
    • [13].干湿交替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7(01)
    • [14].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方面取得进展[J]. 干旱区地理 2017(02)
    • [15].温度对太谷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5)
    • [16].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J]. 山地学报 2017(03)
    • [17].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08)
    • [18].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J]. 土壤 2014(05)
    • [19].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27)
    • [20].喀斯特地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以贵州省兴义市为例[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01)
    • [21].西北地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质论评 2020(S1)
    • [22].江苏沿海典型滩涂围垦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异质性[J]. 土壤 2020(02)
    • [23].秸秆还田对麦玉系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8)
    • [24].利用方式与成土母质对金衢盆地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20(10)
    • [25].影响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因素研究进展[J]. 北方果树 2019(04)
    • [26].上海市林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06)
    • [27].1998~2017年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文献分析[J]. 绿色科技 2018(08)
    • [28].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研究进展[J]. 江西化工 2018(05)
    • [29].4种植被恢复模式对贵州石漠化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16(05)
    • [30].江苏沿海滩涂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影响因素[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04)

    标签:;  ;  ;  ;  

    不同经营措施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