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物流的发展与运输业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马尧,薛冰,王辰[1](2021)在《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也加快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脚步。同时,现代物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现代物流业的持续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当地经济运行成本,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物流业不仅能够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作为当地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应充分结合现阶段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完善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丁捷[2](2021)在《我国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物流业是涵盖运输、搬运、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由供应地流向接受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经济活动。物流业是典型的复合型产业。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以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完成供给侧改革。物流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中达到发展高潮。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组织结构零散,发展质量不高,与物流业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完善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与税收征管模式是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理论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以物流业“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升为背景,把物流业增值税研究作为主要内容。立足物流业增值税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物流业的基本概述与发展现状。其次对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进行了梳理,详细分析了物流业增值税税收适用现状,通过数据分析与理论解释得出了物流业增值税税收存在税负过重的问题。然后通过对增值税法律制度本身及制度实践情况,究其本质、科学分析造成物流业税收过重的相关原因。在增值税制度设计上税率明显升高,将交通运输业与物流辅助业分别核算无法贴合物流业综合性发展的特点,增值税的进项抵扣链条断裂造成进项抵扣不足和物流业专项税收优惠缺乏是造成物流业税负过重的重要原因。在增值税制度实践上,因为法律的局限性与滞后性造成物流业增值税制度有先天缺陷;物流从业者的纳税意识缺失造成了对税法执行度不高并且存在高发的虚开增值税发票犯罪;税收征管制度与手段的落后,使物流业税收征管成本增加,征管效率低下等现象。文章最后在物流业未来发展、物流业市场环境以及国际竞争力方面树立价值导向,通过制度层面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物流业增值税税收法律制度上的缺失与实践操作上的问题。在制度上科学设计与物流业相符的增值税税率,完善物流业增值税制度的抵扣制度,增加物流业专项优惠政策等。在实际操作中引入网络货运平台,通过大数据与智能化收集物流、资金流、发票流的真实数据,优化税收征管模式;利用平台上连接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业务,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解决实际操作中物流业财税不合规、进项税额不足等问题;物流业降本增效,促进物流企业集约化、系统化、网络化的高质量发展。焕发物流业蓬勃生机,真正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地位作用和提高我国在国际范围的竞争力。
马小林[3](2021)在《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认为为全面推动和促进非运输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出台了《青藏集团公司关于全面推动和促进非运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非运输业深度融入市场,拓展经营领域,打造优势产业,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然而,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作为青藏集团公司下属的非运输企业,近年来的经营收入和利润连年下降。如何抓住国家、国铁集团以及青藏集团公司对物流产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打造核心竞争力,找准适合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发展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的经营现状,分析了公司现有的经营模式和经营体系,指出了公司当前存在员工整体素质较低、对运输主业的依赖性太强、业务结构和营收项目单一、管理的有效性不足、设施设备落后以及管理体制需要转变等问题。通过借鉴几种典型的铁路物流公司经营模式,在实地调查滨铁公司周边铁路和物流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对公司经营项目进行调整,在专用线租赁、仓储以及装卸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商贸和第三方物流业务,重构了利润来源和公司经营体系。运用SWOT分析方法,提出了公司转型发展战略。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格尔木滨铁公司应该选择扩张战略,即在格库铁路茫崖站和花土沟站新建货场,在兰州局东川站和阿克塞站开辟经营基地,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加大装卸设施设备和物流信息化建设投入,以优质的服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图33幅,表10个,参考文献39篇。
胡基学[4](2014)在《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流业与金融业、信息业并称为当今全球三大生产性服务业,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指出:50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成果绝大部分是由通信和运输成本降低带来的。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作为经济调控重要手段的财税政策在支持物流业发展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对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上论证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厘清财税政策的作用范围、选择支持的方式。这也就是本文的目的。全文共七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等内容。正文部分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二章是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分为四节。第一节对物流、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关系,分析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物流业的特点、21世纪物流业面临的新挑战。第二节对物流市场失灵、物流业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三节以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发展型国家理论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论证了政府干预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第四节分析了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第三章对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为三节。第一节简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的情况。第二节构建了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Granger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技术对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三节分别对货物周转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货物周转量与财政收入进行了回归分析。第四章是对我国物流业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分为三节。第一节回顾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第二节分析了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偏高这一突出问题的表现及其影响。第三节对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偏高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物流基础设施质量、物流业税负水平、政府性基金与收费道路车辆通行费以及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是我国物流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第五章回顾了我国物流业财税政策的演变历史,并分析了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分为四节。第一节梳理了2001年以来我国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加大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支持物流企业技术改造;设立了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第二节回顾了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的演变历史和现行主要税种。第三节以物流上市公司2008-2013年的年报数据为基础对当前“营改增”试点以后物流企业的税负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四节对我国现行物流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财政对物流业的支持仍显不足,特别是对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税收政策主要是清理长期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税制,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持性税收政策还比较少。第六章分四节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物流业发展的情况以及这些国家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将物流业置于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位置优先发展;重视对物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除公共投资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私人资本参与;运用财税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和物流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和绿色物流的发展。第七章是对我国物流业财税政策的建议,分为四节。第一节是物流业财税政策的总体思路。首先要明确物流业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让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应体现在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其次要坚持适应现代物流业特点的原则、效率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借鉴国外经验与符合我国国情的原则。第二节是完善我国物流业财政政策的建议,包括:适应物流业发展特点,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增加内河航道建设投入和物流基础设施提质建设投入;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加大对先进物流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财政支持;增加对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的财政投入;培育和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大对农村物流业的支持力度。另外,可以创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方式,通过财政奖励、政府采购、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物流业的发展。第三节是完善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的建议,包括:统一物流业税目促进物流业一体化发展;对工商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进行主辅业分离所涉及的税收给予优惠,促进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将物流企业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政策适用范围扩大至全国,促进物流业网络化发展;完善“营改增”方案;改革政府性基金,规范道路通行收费等。第四节简要探讨了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物流业管理体制、土地政策、交通管理政策等其他配套政策。
韩军[5](2013)在《铁路非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思考》文中指出文章从现代物流与运输的关系、铁路非运输企业与运输业的关系,铁路非运输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业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铁路发展现代化物流的必要性、铁路非运输业在铁路发展中的地位,以及非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等问题。
王冬梅[6](2013)在《中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发展现代物流业,既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物流业的发展仅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是不够的,更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引导。税收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的作用,政府作为管理者应充分发挥税收的这一作用,通过积极的税收政策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在税收活动中,税收负担处于核心地位,税收制度和政策的设置、调整都要落实到税收负担上,本文就中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的评价及优化进行了研究,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用传统行业税收负担评价方法计算发现我国物流业的税收负担在全社会中并不重。对传统行业税收负担评价方法进行剖析,发现了其存在的缺陷与误区,在此基础上,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理论和税收公平原则,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差额利润分析评价法,并用该评价方法对样本企业2007-2010年四年的数据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物流业的税负水平相对自身利润率水平状况来说非常高,这一结论与传统评价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恰恰相反。为了保证社会资金不从物流业流出,按单位收入税收支出计算,应减税4.30%。通过对现行税收制度的分析,结合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趋势,利用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机遇,本文提出物流业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为主,并配合其他税种改革来优化其税收负担。本文利用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建立投入产出税收模型,测算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同改革方案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还是国家最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方案,对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的降低都微乎其微。鉴于对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评价的结果,考虑到物流业的特点、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以及我国税收政策的整体性、协调性、一致性,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的分析计算,本文确定了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优化的具体办法——降低交通运输业增值税税率,与物流辅助服务业的税率统一,即将物流业全部业态的增值税税率统一为6%,并采用其他办法或税种对物流业税收负担进行辅助调节。这一优化办法的提出从质的方面解决了物流业营业税重复纳税、各类物流业务税目税率不统一等问题,从量的方面实现了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的公平、合理。
林晨[7](2010)在《加快交通运输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发展的对策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交通运输业面临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本文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与物流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提出发展现代物流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孙宁[8](2010)在《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不断加快,迫使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改革、优化、重组公路运输业,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运作模式,促进公路运输业由传统经营管理向综合服务的现代物流方向转变,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公路运输业的经济运行质量,使公路运输部门抢占发展现代物流的制高点。因此,以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存在问题及其对策,为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物流以及现代物流的相关理论,对国外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并总结出诸多重要的经验。分析了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对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若干对策:加大物流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物流的认识、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重视物流园区发展、加快物流标准化、成立运输业物流协会、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等。
田刚[9](2010)在《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物流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理论界,有关物流的研究体现出“企业供应链区域物流合理化”的趋势,这是由于局部的企业物流高效并不意味着整体的社会物流合理化,使得将物流合理化范围从单个企业层面扩展至区域层面,成为物流发展的必然。效率是衡量产业运行是否健康的核心指标,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是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当前,有关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和交通运输行业层面的测算以及效率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方面,从区域比较角度,对物流业整体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进行系统研究,至今尚未发现,本文即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论文在概述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有待完善之处,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以效率理论与生产率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区域物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量化分析为研究目的,以中国的区域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针对传统DEA方法的不足,构建了基于非径向和非角度的SBM超效率—DEA方法的物流业技术效率测度模型,采用1991~2007年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地区物流业技术效率。结果表明:与SBM模型和BCC模型相比,SBM超效率模型结果更精确,区分力更强。各地区物流技术效率低下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纯技术效率的严重恶化是技术效率低下的根源。多数地区从规模报酬递增变为递减,表明物流业整体规模已经达到零界点,增加投入,不能得到更多的产出。技术效率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中西部和东部效率差距在拉大。资本过度深化导致偏离中国要素比较优势,使得在资本投入方面浪费严重,这在东部尤其明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促使西部各省增加物流投入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投入浪费;中部则由于投入增长一直缓慢使得其尚未表现出更多的投入冗余。劳动投入存在冗余的省份在减少,说明该部分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些结论提示我们物流业发展不能再单纯地依靠简单的扩大规模,而应从“依靠数量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依靠质量提升”的“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2.将SBM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相结合,构建了物流业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测度模型。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决定TFP增长的直接因素,而各地技术效率的恶化则阻碍了TFP的增长。纯技术效率是阻碍TFP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并拓宽了当前相关代表性研究的结论。这也提示我们,缩小物流业地区差距必须着重从提升落后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入手。东部TFP增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改善均好于中西部,中部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处于最低水平,印证了在外部环境等方面“中部塌陷”现象的存在,说明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迫切性。各地区物流业TFP增长经历了一定的“V”字形演变过程,转折点在1998年。值得注意的是,TFP增长率增幅2003年后出现下滑,一是因为技术效率变化率的降幅增大,二者技术进步的增幅同期也逐步下滑。近年来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的技术进步增幅开始下降,表明其提升的空间已经不大;而技术效率却极为低下,正说明其改善的潜力极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地规模效率接近于0.9的高水平且上升缓慢,说明其提升空间不大,而普遍较低的纯技术效率有很大改善空间。这些结论说明在推动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当前更应该注重技术效率的改善,尤其应该把发展的战略重心放在提高管理水平以及优化外部环境方面,使得投入的效力得到充分的释放,通过提升纯技术效率达到提升技术效率的目的。3.运用统计指标法、基于面板数据的β收敛性检验、核密度估计以及随机收敛检验等多种方法考察了物流业技术效率地区差异的演化进程和决定机制。结果表明:各种方法的结果相互印证,结论应更可靠。与着眼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流研究观点不同,就物流业而言,无论在存量意义上,还是在增量意义上,三大地区没有出现俱乐部收敛。全国总体和东部不存在绝对收敛;西部收敛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中部也有收敛于低水平的趋势,虽然还不明显。虽然近年来各地持续对物流业大力投入,但除了东部的上海、天津等少数发达地区外,大多数地区物流技术效率严重恶化,并且和少数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说明地区之间存在较强的体制障碍和技术壁垒,技术扩散的渠道即使在资本流动性较强的东部也不畅通。在加入人力资本、政府行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等控制变量后,全国总体物流技术效率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其中人力资本和政府支出的变动对物流技术效率收敛性构成显着影响。这说明,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中、西部地区可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物流技术效率的差距。4.采用外生性环境影响因素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联合估计的方法,从作用方向、作用程度和作用效果三个维度实证检验了环境变量对物流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在市场化、人力资本、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落后,中、西部物流业技术效率低下并不断恶化,与东部的差距在扩大。政府干预、国有率阻碍技术效率提升,但负面影响在减小。二者又有不同:政府干预的负面作用在1998年前对东、西部显着,1998年后变为不显着,但在中部则一直表现为显着;国有率的负面作用在1998年前对三大地区均显着,1998年后在中、西部变为不显着,在东部甚至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开放程度在东部的促进作用均显着。而中西部在1998年后,人力资本和开放程度的促进作用变的不显着;进一步分析表明,二者存在交互影响,一方面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抑制了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较低的开放程度限制了人力资本促进作用的发挥。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在东部显着,在中部不显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对该地区物流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由不显着变为显着。由于中部物流发展软环境存在“塌陷”,使得该地区物流技术效率近年来不但低于东部,甚至低于西部。如果上述状况得不到改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将难以实现。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上,一方面国家要通过适当的政策调节地区差距,加大对中西部物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中西部要积极改善物流环境,提升物流技术效率,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中部尤其要借助“中部崛起”战略的东风,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以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形成与东西部的有机衔接。
赵光辉,田仪顺[10](2010)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查阅大量的关于"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报道和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对比分析,提炼"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内涵和阶段性特征,为下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现代物流的发展与运输业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物流的发展与运输业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
1. 物流运作呈现分离化的现象 |
2. 物流市场竞争没有规则 |
3. 没有明确的战略思想 |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
1. 降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 |
2. 资源利用率低 |
三、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
1. 实现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联动发展 |
2. 引入严格的入市标准机制 |
四、结语 |
(2)我国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二、物流业增值税发展及现状 |
(一)物流业增值税概述 |
1.物流业基本概述 |
2.增值税基本概述 |
(二)物流业增值税现状 |
1.物流业增值税的贡献 |
2.物流业增值税税负过重 |
三、物流业增值税问题的原因 |
(一)法律制度层面的原因 |
1.物流业增值税立法滞后 |
2.物流业增值税要素脱节 |
3.增值税进项抵扣项目欠缺 |
4.专项增值税优惠政策缺失 |
5.增值税制度缺陷引起虚开 |
(二)制度实践层面的原因 |
1.物流业重要地位认识不足 |
2.物流业税法执行度不强 |
3.物流业税收征管效率不高 |
四、物流业税收制度完善建议 |
(一)物流业增值税制度的价值导向 |
1.适应物流业未来发展特点的需求 |
2.构建物流业市场良好环境的需求 |
3.助力参与物流业国际竞争的需求 |
(二)物流业增值税制度层面完善建议 |
1.简并增值税税率税目 |
2.完善进项税额抵扣 |
3.增加专项优惠政策 |
4.优化征管征管体系 |
(三)物流业增值税实践层面完善建议 |
1.建立网络货运平台收集信息 |
2.丰富平台业务模式完善链条 |
3.借助平台消除虚开发票风险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铁路物流发展的研究 |
1.3.2 关于铁路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 |
1.3.3 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工作 |
2 公司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公司经营模式和体系 |
2.1.1 公司经营模式 |
2.1.2 公司经营体系 |
2.2 经营现状分析 |
2.2.1 近几年经营收入情况 |
2.2.2 近几年运量情况 |
2.2.3 运量下降的原因 |
2.3 现有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
2.3.1 员工整体素质较低 |
2.3.2 对运输主业的依赖性太强 |
2.3.3 业务结构和营收项目单一 |
2.3.4 管理的有效性不足 |
2.3.5 设施设备落后 |
2.3.6 管理体制需要转变 |
2.4 小结 |
3 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
3.1 经营模式的含义 |
3.2 铁路物流公司的几种典型经营模式 |
3.2.1 提供仓储型服务的经营模式 |
3.2.2 提供流通加工服务的经营模式 |
3.2.3 基于货运站场开展商贸业务的经营模式 |
3.2.4 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经营模式 |
3.3 滨铁公司经营模式和体系的创新 |
3.3.1 需求特征分析 |
3.3.2 调整经营项目 |
3.3.3 经营模式创新 |
3.3.4 重构经营体系 |
3.4 小结 |
4 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战略转型研究 |
4.1 相关理论介绍 |
4.1.1 内部环境分析方法 |
4.1.2 外部环境分析方法 |
4.2 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4.2.1 内部环境分析 |
4.2.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3 备选战略方案制定和评估 |
4.3.1 制定备选战略方案 |
4.3.2 备选战略方案评估 |
4.3.3 扩张发展战略措施制定 |
4.4 战略目标及路径 |
4.5 小结 |
5 重点措施研究 |
5.1 强化内部管理 |
5.2 努力开拓物流市场 |
5.3 完善物流网络布局 |
5.4 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力度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回顾 |
1.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物流 |
2.1.2 物流业 |
2.1.3 现代服务业 |
2.2 市场、政府与物流业发展 |
2.2.1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 |
2.2.2 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
2.3 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
2.3.1 公共产品理论 |
2.3.2 外部性理论 |
2.3.3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2.3.4 发展型国家理论 |
2.4 物流业财税政策的作用机理 |
2.4.1 物流业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 |
2.4.2 物流业税收政策的作用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的互动关系研究 |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物流业与财政收入的发展状况 |
3.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状况 |
3.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 |
3.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状况 |
3.2 中国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 |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简介 |
3.2.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的预处理 |
3.2.3 模型的构建、检验与分析 |
3.3 货物周转量与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协整检验与回归分析 |
3.3.1 散点图观测 |
3.3.2 协整检验 |
3.3.3 回归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4.1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4.1.1 探索阶段(1978—1991年) |
4.1.2 起步阶段(1992—1999年) |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
4.2 我国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4.2.1 我国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物流成本偏高 |
4.2.2 我国物流成本偏高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
4.3 我国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分析 |
4.3.1 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分析 |
4.3.2 税收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分析 |
4.3.3 政府性基金与车辆通行费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 |
5.1 我国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
5.1.1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 |
5.1.2 支持物流企业技术改造 |
5.1.3 设立了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
5.1.4 设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 |
5.2 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分析 |
5.2.1 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的变迁 |
5.2.2 我国物流业现行主要税种 |
5.3 “营改增”对我国物流业税负的影响 |
5.3.1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影响的理论分析 |
5.3.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取得 |
5.3.3 可抵扣固定资产对物流企业“营改增”后税负的影响 |
5.3.4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影响的测算 |
5.4 我国物流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
5.4.1 我国物流业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
5.4.2 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国外物流业财税政策及其借鉴 |
6.1 美国物流业财税政策 |
6.1.1 美国物流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6.1.2 美国物流业财税政策 |
6.2 德国物流业财税政策 |
6.2.1 德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
6.2.2 德国物流业财税政策 |
6.3 日本物流业财税政策 |
6.3.1 日本物流业发展现状 |
6.3.2 日本物流业财税政策 |
6.4 其他国家物流业财税政策借鉴 |
6.4.1 间接税优惠政策 |
6.4.2 直接税优惠政策 |
6.5 本章小结 |
7 支持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
7.1 总体思路 |
7.1.1 明确物流业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
7.1.2 完善我国物流业财税政策的基本原则 |
7.2 完善我国物流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
7.2.1 适应物流业发展特点,调整财政投入结构 |
7.2.2 创新财政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方式 |
7.3 完善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
7.3.1 促进物流一体化的税收政策 |
7.3.2 鼓励物流服务外包的税收政策 |
7.3.3 鼓励物流网络化经营的税收政策 |
7.3.4 完善“营改增”试点方案 |
7.3.5 改革政府性基金,规范道路通行收费 |
7.4 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其他配套政策措施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5)铁路非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物流与运输的关系 |
二、铁路非运输业与运输业的关系 |
三、铁路非运输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业的关系 |
四、铁路非运输业物流人才需求的思考 |
(6)中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国外物流税收政策综述 |
1.2.1 有关我国物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
1.2.2 有关税收负担问题的研究 |
1.2.3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问题的研究 |
1.2.4 国外物流业税收政策的特点 |
1.3 研究的范围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 |
2.1 税收公平理论 |
2.2 税收公平与税收效率的关系理论 |
2.3 马克思社会平均利润率理论 3 我国物流业税收制度与主要问题 |
3.1 我国现行物流业税收制度 |
3.1.1 我国税收制度概述 |
3.1.2 我国物流业涉及的主要税种、税率 |
3.1.3 物流业税收优惠政策 |
3.2 我国物流业税收支出及构成情况 |
3.2.1 物流业税收支出概况 |
3.2.2 物流所属各行业税收支出情况 |
3.2.3 物流业各税种支出构成情况 |
3.3 我国物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物流业各类业务收入适用不同税目、税率 |
3.3.2 物流业营业税存在重复纳税现象 |
3.3.3 物流税收试点政策适用范围太小 |
3.3.4 增值税转型相对增加了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
3.3.5 现行运输业自开票纳税人的规定阻碍了物流业发展 |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评价 |
4.1 我国社会平均税收负担水平的测算 |
4.2 传统方法下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分析 |
4.2.1 传统方法下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计算 |
4.2.2 传统方法计算结果的评价与问题 |
4.3 我国物流业税负水平的修正评价 |
4.3.1 差额利润分析方法的提出 |
4.3.2 差额利润分析方法的实施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优化途径研究 |
5.1 我国税制结构特点与改革趋势 |
5.1.1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的特点 |
5.1.2 我国税制结构改革趋势 |
5.2 物流业税负优化途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
5.2.1 增值税的特点 |
5.2.2 营业税的特点 |
5.2.3 物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
5.3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主要税制要素 |
5.3.1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涉及的范围 |
5.3.2 纳税人的划分 |
5.3.3 纳税人的税率 |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物流业税收负担优化的计算 |
6.1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税负变化的理论分析 |
6.1.1 “营改增”对货物劳务税的影响 |
6.1.2 “营改增”对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的影响 |
6.1.3 “营改增”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
6.2 物流业税负优化计算方法以及模型建立 |
6.2.1 物流业改征增值税税负优化研究方法的确立 |
6.2.2 物流业进项税额估算要点 |
6.2.3 研究测算模型的建立 |
6.3 实证分析 |
6.3.1 样本的选取 |
6.3.2 国务院批准的“营改增”方案 |
6.3.3 物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最优方案的确定 |
6.3.4 物流业税负优化具体方案的评价 |
6.3.5 “营改增”试点效果以及应注意问题 |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物流业隐性税收冰山计算 附录B 最终方案营改增物流业税收负担变化计算 附录C 交通运输业增值税税率降为7%税收负担变化计算 附录D 物流业增值税税率改为7%税收负担变化计算 附录E 物流业增值税税率改为6%税收负担变化计算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加快交通运输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发展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必要性 |
1. 交通运输是物流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
2. 客户对运输业需求的变化及社会化分工的需求 |
3. 交通运输业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
二、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可能性 |
1. 基础设施方面 |
2. 业务联系方面 |
3. 管理经验及从业人员方面 |
三、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观念存在明显差距 |
2. 法律法规、政策不够健全完善 |
3. 现有装备及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四、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
1. 增强物流系统意识, 制定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 |
2. 大力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完善现代物流系统的配套设施 |
3. 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信息化进程 |
4. 找准同物流服务结合的切入点 |
5. 公路、水路运输企业发展物流服务应从企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进行相应调整 |
6. 发挥政府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
(8)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相关理论 |
2.1 物流的基本理论 |
2.1.1 物流概念的演进 |
2.1.2 物流的构成 |
2.2 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
2.2.1 现代物流概念的产生 |
2.2.2 现代物流的内涵 |
2.2.3 现代物流的特征 |
2.2.4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
2.3 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经验借鉴 |
3.1 国外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特点 |
3.1.1 德国 |
3.1.2 美国 |
3.1.3 英国 |
3.1.4 日本 |
3.2 国外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经验总结 |
3.2.1 政府重视公路运输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
3.2.2 物流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高 |
3.2.3 建立标准体系,促进物流业效率的提升 |
3.2.4 完善政策法规,保障物流市场有序发展 |
3.2.5 行业协会在现代物流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现状 |
4.2 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存在的问题 |
4.2.1 物流发展水平滞后于周边省份 |
4.2.2 公路货物运输方式滞后 |
4.2.3 高素质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
4.2.4 生产行业的自货自运部分比重过大 |
4.2.5 其他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环境分析 |
5.1 我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现状 |
5.2 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SWOT分析 |
5.2.1 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 |
5.2.2 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劣势 |
5.2.3 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机遇 |
5.2.4 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威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若干对策 |
6.1 加大物流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物流的认识 |
6.2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
6.3 重视物流园区发展 |
6.4 加快物流标准化 |
6.5 成立运输业物流协会 |
6.6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
6.7 其他对策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9)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1 区域物流研究现状 |
1.2.1.2 物流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现状 |
1.2.2 已有研究的述评 |
1.3 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主题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有关效率、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理论研究 |
2.1.1 现代经济理论的效率论述 |
2.1.1.1 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的内涵 |
2.1.1.2 各种效率的关系 |
2.1.2 技术进步的内涵 |
2.1.3 现代经济理论的生产率论述 |
2.1.3.1 生产率的概念 |
2.1.3.2 单要素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
2.2 有关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方法 |
2.2.1 技术效率的测度方法 |
2.2.1.1 技术效率测度的非参数方法和参数方法 |
2.2.1.2 技术效率测度的DEA 方法 |
2.2.2 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方法 |
2.2.2.1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几何意义 |
2.2.2.2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求解 |
2.3 物流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对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分析 |
2.3.1 区域物流系统的内涵 |
2.3.2 物流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途径 |
2.3.3 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测度的投入产出要素 |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水平及其地区差异分析 |
3.1 物流业技术效率测度模型 |
3.1.1 传统DEA 模型的缺陷 |
3.1.2 物流业技术效率测度模型构建 |
3.1.3 超效率模型与SBM 超效率模型(Super-SBM) |
3.2 变量、数据与样本 |
3.2.1 变量选择及处理 |
3.2.1.1 投入变量 |
3.2.1.2 产出变量 |
3.2.2 数据来源 |
3.2.3 样本选择 |
3.3 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水平及其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
3.3.1 基于非径向、非角度SBM 超效率模型的物流业技术效率分析 |
3.3.1.1 SBM 模型下的物流业技术效率值测算 |
3.3.1.2 各地区物流业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析 |
3.3.2 超效率分析及几种模型效率值的比较 |
3.3.3 视窗技术下不同区域效率的综合评价 |
3.3.4 DEA 非有效地区的目标改进 |
3.3.4.1 投入变量改进分析 |
3.3.4.2 产出变量改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 |
4.1 引言 |
4.2 物流业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测度模型 |
4.2.1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分解 |
4.2.2 基于非径向、非角度SBM 超效率的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方法 |
4.3 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
4.3.1 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的总体分析 |
4.3.2 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的地区差异分析 |
4.3.2.1 各省物流业TFP 增长的三重分解 |
4.3.2.2 三大地区TFP 及其组分的均值比较 |
4.3.2.3 三大地区TFP 及其组分的动态演变与比较 |
4.3.3 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的分时段分析 |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5.1 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 |
5.2 收敛分析方法介绍 |
5.2.1 统计指标分析 |
5.2.2 趋同回归分析 |
5.2.3 随机收敛分析 |
5.2.4 增长分布分析 |
5.3 物流业技术效率收敛性实证检验 |
5.3.1 物流业技术效率的统计特征 |
5.3.2 物流业技术效率的统计指标收敛性检验 |
5.3.2.1 σ系数检验 |
5.3.2.2 基尼系数检验 |
5.3.3 物流业技术效率的绝对β收敛性检验 |
5.3.4 物流业技术效率收敛性的核密度估计 |
5.3.5 物流业技术效率的随机收敛性检验 |
5.3.6 物流技术效率的条件β收敛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 |
6.1 物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及本章分析框架 |
6.1.1 物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
6.1.2 本章分析框架 |
6.2 关键变量设计 |
6.2.1 投入与产出变量 |
6.2.2 外生性影响因素 |
6.3 模型与方法 |
6.3.1 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
6.3.2 生产函数的设定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生产函数估计 |
6.4.2 物流技术效率分析 |
6.4.3 物流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全时段回归 |
6.4.4 物流技术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时段回归 |
6.4.5 人力资本与开放程度的交互影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对策建议 |
7.3.1 对推动中国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7.3.2 中国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对策 |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一) 《中国交通报》对“现代交通运输业”报道的回顾分析 |
(二) 学者对“现代交通运输业”研究的回顾分析 |
(三) 学者对“现代交通”研究的简要回顾 |
二、“现代交通运输业”概念剖析 |
(一) “现代交通运输业”内涵剖析 |
(二) 现代交通运输业阶段划分及特征 |
三、结论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四、现代物流的发展与运输业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探究[J]. 马尧,薛冰,王辰. 上海商业, 2021(11)
- [2]我国物流业增值税法律制度研究[D]. 丁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D]. 马小林.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胡基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5]铁路非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思考[J]. 韩军. 管理工程师, 2013(03)
- [6]中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评价与优化研究[D]. 王冬梅. 北京交通大学, 2013(12)
- [7]加快交通运输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发展的对策分析[J]. 林晨.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 [8]安徽公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对策研究[D]. 孙宁.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9]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D]. 田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
- [10]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综述[J]. 赵光辉,田仪顺.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