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性设计论文_郭红雨,曹学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延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延性,塑性,位移,分散,纤维,烈度,匝道。

延性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郭红雨,曹学勇[1](2019)在《基于延性设计的高烈度区大跨刚构桥减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跨连续刚构桥的下部结构通常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构件,桥墩在强震作用下极易进入塑性而发生损伤破坏。文中以某座地震烈度VIII度区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为研究背景,在纵向+竖向地震组合输入下,分别进行线弹性反应谱下的能力与需求分析和非线性弹塑性时程分析,以探求结构的延性行为和弹塑性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墩高差异不大时,横向变截面的双肢空心墩具有较强的延性能力,是高烈度区高墩大跨刚构桥较为理想的主墩形式;强震下双肢刚构墩墩顶塑性铰区首先进入塑性阶段,截面发生的塑性响应最大;大跨刚构桥将主墩按照"有限延性"来设计,有利于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和震后的可恢复设计;强震下高墩表现出极强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可通过在边墩处设置黏滞性阻尼器来减小墩梁间的相对位移,进一步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刘鎏[2](2019)在《新型自复位延性剪切板支撑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自复位延性剪切板支撑(简称SC-BDSP)钢框架结构由延性剪切板支撑提供水平承载力和抗侧刚度,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简称SMA)的超弹性性能提供震后复位功能。本课题组已对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尚未对此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从能量和位移角度出发提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两类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即基于能量的塑性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随后,进行了结构算例设计,完成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完善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文献[63]所完成的不同参数新型SC-BDSP钢框架算例结构的滞回曲线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该结构相应的滞回耗能修正系数,通过数据拟合给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滞回耗能修正系数的建议值;(2)根据假定的目标位移和屈服机构,结合能量平衡原理,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提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基于能量的塑性抗震设计方法;(3)根据我国规范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位移谱,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提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4)考虑层数和延性系数的影响,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能量和基于位移的两类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分别设计了4个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算例;(5)以调幅后主振型周期处的谱加速度为主要依据,针对每个算例选择了20条地震波,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评估了算例结构的最大楼层位移、最大楼层残余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以及层间残余位移角,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列国圃[3](2019)在《高层住宅建筑中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延性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脚步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高层建筑,其建设数量越来越多,解决了城市日益增长的人口居住问题,因此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短肢剪力墙作为当前一种比较先进的施工工艺,它不仅同时具备框架和剪力墙的优势,而且其结构布置简单灵活、合理,施工成本较低,经济效率高,因此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与推广,被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中。本文结合某一高层住宅建筑施工项目,针对该建筑中采用的短肢剪力墙结构延性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希望对以后类似工程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15期)

郭丽萍,谌正凯,陈波,杨亚男[4](2019)在《生态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可适性设计理论与可靠性验证Ⅰ:可适性设计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普遍使用多元化固体废弃物粉末和自主研发的高强高模合成纤维来制备生态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cological high ductility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Eco-HDCC)。然而,原有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经典设计理论中的理论判据与现有Eco-HDCC材料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已不能适用于这类多元复合Eco-HDCC材料的可靠性设计与性能调控,因此,迫切需要对该经典材料设计理论进行修正和优化。本研究引入纤维分散系数和主裂缝断面有效纤维体积率两个修正参数,重新限定四个控制参数的取值范围,对经典HDCC设计理论进行了优化修正,并通过测试典型配比Eco-HDCC的宏观力学性能、微观力学性能与纤维分散度,评价可适性设计理论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证明,当采用本研究修正后的可适性设计理论并将关键设计参数取值范围控制于0.75≤α~*≤1、V_(f,effect)>1.5%、PSH_1>2.0、PSH_2>1.2时,Eco-HDCC材料可稳定实现高延性(单轴拉伸荷载下的极限应变超过2%)和多缝开裂的特性。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使采用多元化固体废弃物粉末和国内自主研发的高强高模PVA纤维制备的Eco-HDCC复合材料的设计过程更加有据可依、灵活可靠,而且能使其满足不同延性和性价比的工程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向鹏,郝齐明[5](2019)在《房屋结构抗震设计中延性设计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抗震设计关系着地震发生时建筑的损坏情况,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抗震设计中,要尽量增强建筑结构的延性和变形能力,从而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根据抗震设计的要求,本文详细分析了如何确保建筑结构延性,增强抗震能力。(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汇锋[6](2019)在《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延性设计方法构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粘贴片材CFRP被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技术中,以提高混凝土梁构件的抗裂能力和承载能力。但由于这种碳纤维的脆性比较强,一旦预应力超过其拉伸强度的极限时,就会发生断裂。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其延性因素,才能使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形能力能够满足技术要求,保证结构的安全稳固。(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雷东移[7](2019)在《生态纳米超高强超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与关键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所需建设的超高强度等级(抗压强度大于150MPa)的建筑结构,在经历高烈度地震、精密武器打击、高烈度爆炸冲击、高膨胀压力等作用而承受拉应力时,期待其中的混凝土材料出现“拉长而不脆断”以达到更高安全性、高耗能和高耐久性的结构设计需求,急需设计、研制出超高强度等级的超高延性混凝土,这属于混凝土材料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尽管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抗压强度可超过150MPa且具有较高的弯曲韧性,但UHPC在拉伸作用下仍呈现单裂缝应变软化破坏,其极限拉伸应变一般不超过0.5%;现有的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CC)虽具有3%~7%的拉伸极限应变,但抗压强度仍然偏低(基本在100MPa以下)。现有的成熟UHPC和ECC均无法同时实现既有超高抗压强度、又有高延性(多缝开裂)和应变硬化特性的特殊性能需求。本研究以经氨基硅烷改性后其分散性显着提高的硅灰纳米颗粒为砂浆基体的增强组分,基于对纤维形成的网孔尺寸的理论分析,提出了细集料的粒径选择原则,然后,以“最紧密堆积”理论为基础,同时借鉴ECC的设计理论,以超高分子量的高强高模聚乙烯(PE)纤维为耗能组分,成功设计、制备出抗压强度超过160MPa、极限拉伸应变超过6%的超高强超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S-UHDCC),满足上面提到的建筑结构的要求,并系统研究了该材料的力学和变形性能,及微、宏观性能之间的联系;揭示了UHS-UHDCC的应变硬化机理,建立了该材料的微观力学设计理论;研究了该材料的收缩变形长期性能及抗冻、抗渗、抗碳化和疲劳等关键耐久性。首先,通过共价接枝反应,将氨基硅烷改性剂嫁接到硅灰纳米颗粒表面。氨基硅烷相对于硅灰的用量为4×10~(-5)mol/g时,硅灰纳米颗粒表面电位由-21mV升至+1mV,减水剂分子吸附量由4mg/g升至8mg/g,硅灰分散性显着提高。与未改性硅灰-水泥浆体相比,改性硅灰-水泥浆体的流变性明显更优。改性硅灰不仅加速了水泥水化加速期,也增加了总放热量,28d龄期时,改性硅灰-水泥试样的抗压强度是未改性的114%,抗折强度是它的115%。硅烷相对于硅灰的用量为8×10~(-5)mol/g时,硅灰纳米颗粒表面的硅烷分子吸附量达到饱和,硅灰的分散性和硅灰-水泥试样的力学性能最佳。其次,基于对纤维形成的网孔尺寸的理论分析,以粒径小于500μm、平均粒径为240μm的普通河砂为集料。以“最紧密堆积”理论为基础,同时借鉴ECC的基本设计方法,以改性硅灰为矿物掺合料,以修正后的Andreasen方程为目标函数来优化基体的颗粒级配,从而设计出具有较高颗粒紧密堆积程度的砂浆基体和UHS-UHDCC,并且,研究了不同配合比UHS-UHDCC的变形与力学性能。研究发现:最小二乘法和灰度关联法结果均显示,硅灰掺量为40%时,基体颗粒紧密堆积程度最高;随硅灰掺量的增加、水胶比的降低,UHS-UHDCC的抗折、抗压强度先增大后降低,水胶比为0.17时,抗压强度最大,水胶比为0.19时,抗折强度最大,但此时的抗压强度也达到了163MPa,而且具有很高的残余抗折和抗压强度、良好的受压变形能力和受压韧性,极限拉伸应变大于6%,平均裂缝宽度为85μm。再次,分析了纤维、基体和纤维-基体界面的各项微观性能及其与宏观拉伸性能之间的联系,提出了UHS-UHDCC的应变硬化行为(PSH)设计框架。一定范围内,增加浆体的塑性粘度可提高纤维分散度,粘度过高,分散度反而降低。提出了测试纤维分散度的背散射分析法,与常用的荧光分析法相比,该方法的试验步骤更加简单、结果更加精确。硅灰掺量增加、水胶比降低,UHS-UHDCC的孔隙率降低、孔径细化,纤维-基体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逐渐增大且与砂浆基体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一定程度上,纤维分散度增加,极限拉伸应变增加,饱和多裂缝应变硬化行为的实现是对纤维分散度和纤维-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综合调控的结果。然后,综合利用微观力学、断裂力学和统计学理论,通过对单根纤维拔出荷载-位移关系、单条裂缝应力-开口宽度关系,以及纤维、基体和纤维-基体界面叁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与拉伸应变硬化特性的定量关系分析,建立了UHS-UHDCC的微观力学设计理论。将憎水性PE纤维的脱粘定义为“物理脱粘”。在UHS-UHDCC中,滑移硬化系数β随埋入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引入“滑移硬化增加系数”修正了ECC模型对于β为固定常数的传统认识。与原模型相比,以修正后的单根纤维拔出微观力学模型计算出的纤维桥接应力-裂缝开口宽度(σ-δ)曲线与试验结果更加吻合,并验证了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理论的强度和能量准则。最后,研究了UHS-UHDCC的收缩变形长期性能,和抗冻、抗渗、抗碳化、疲劳等关键耐久性。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极限拉伸应力降低、延性增加,400次冻融循环时,UHS-UHDCC仍未出现质量损失,抗冻性极佳。冻融循环对拉伸性能的影响(29)对抗折性能的影响(29)对抗压性能的影响。收缩龄期前20天,干缩应变快速增长,之后,增长速率逐渐降低,UHS-UHDCC的干燥收缩比普通ECC的小的多。RCM法和电通量法的测试结果一致,Cl~-在UHS-UHDCC中的迁移速率极低,其抗氯离子渗透性极佳。28d碳化对UHS-UHDCC的变形和力学性能无显着影响。应力水平为抗拉强度或抗弯强度的0.66倍时,经2×10~6次正弦波拉伸、弯曲加载时,UHS-UHDCC的拉伸应变为1.18%、弯曲跨中挠度为1.68mm,占各自总形变的比例非常小。(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9-01-10)

石韵,崔莹[8](2018)在《基于耦连比的摇摆柱-混合连肢墙结构延性设计方法及非线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有摇摆柱-混合连肢墙结构概念的基础上,根据连续连杆法,推导了摇摆柱-混合连肢墙结构的耦连比估算方法,确定整体失效模式,提出基于耦连比的延性设计方法。将该结构模型应用于ABAQUS程序中分析了不同耦连比的摇摆柱-混合连肢墙结构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推荐设计方法能保证结构预期失效模式的出现,墙肢底部损伤情况相比于普通混合连肢墙结构得到改善,同时预期耦连比对该结构延性性能和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游云川,冯振兴[9](2018)在《城市曲线匝道桥地震响应分析及延性抗震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城市曲线桥梁典型特点,介绍了某高烈度地震区曲线匝道桥梁延性抗震设计的工程实例。采用多阵型反应谱法分析该桥在E1、E2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引入弹塑性纤维单元,并依据《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按能力保护设计原则进行延性抗震设计。计算结果表明,通过选用合理的结构体系,采用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可以实现此类桥梁"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胡利烽,曹新明[10](2018)在《以延性为目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延性大小,能更好的反映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能力和最大变形能力,以延性为目标的结构设计将能更好完成结构的性能设计。本文通过假定的梁铰型破坏构件,简要的讨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延性与框架柱延性的关系。通过塑性铰长度对框架柱延性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框架柱位移延性系数的因素,提出以结构延性为设计目的的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S2期)

延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型自复位延性剪切板支撑(简称SC-BDSP)钢框架结构由延性剪切板支撑提供水平承载力和抗侧刚度,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简称SMA)的超弹性性能提供震后复位功能。本课题组已对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尚未对此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从能量和位移角度出发提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两类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即基于能量的塑性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随后,进行了结构算例设计,完成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完善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文献[63]所完成的不同参数新型SC-BDSP钢框架算例结构的滞回曲线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该结构相应的滞回耗能修正系数,通过数据拟合给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滞回耗能修正系数的建议值;(2)根据假定的目标位移和屈服机构,结合能量平衡原理,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提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基于能量的塑性抗震设计方法;(3)根据我国规范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位移谱,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提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4)考虑层数和延性系数的影响,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能量和基于位移的两类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分别设计了4个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算例;(5)以调幅后主振型周期处的谱加速度为主要依据,针对每个算例选择了20条地震波,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评估了算例结构的最大楼层位移、最大楼层残余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以及层间残余位移角,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延性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郭红雨,曹学勇.基于延性设计的高烈度区大跨刚构桥减震分析[J].交通科技.2019

[2].刘鎏.新型自复位延性剪切板支撑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大学.2019

[3].列国圃.高层住宅建筑中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延性设计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

[4].郭丽萍,谌正凯,陈波,杨亚男.生态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可适性设计理论与可靠性验证Ⅰ:可适性设计理论[J].材料导报.2019

[5].王向鹏,郝齐明.房屋结构抗震设计中延性设计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

[6].李汇锋.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延性设计方法构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

[7].雷东移.生态纳米超高强超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与关键性能[D].东南大学.2019

[8].石韵,崔莹.基于耦连比的摇摆柱-混合连肢墙结构延性设计方法及非线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8

[9].游云川,冯振兴.城市曲线匝道桥地震响应分析及延性抗震设计[J].交通科技.2018

[10].胡利烽,曹新明.以延性为目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J].施工技术.2018

论文知识图

框架塑性变形改进节点设计是塑性铰外...减隔震支座按延性设计方法设计算例底层梁应...按延性设计方法设计算例截面图按延性设计方法设计算例位移图地震中的桥墩剪切破坏

标签:;  ;  ;  ;  ;  ;  ;  

延性设计论文_郭红雨,曹学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