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烫漂工艺对脱水菠菜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侯旭杰[1](2019)在《新型加热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几种加热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分析几种不同加热方式的基本原理及对食品的影响,探讨各个加热方式的技术特点和优缺点,根据不同食品物料特点找到适宜的加热方式,为今后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麻泽宇[2](2019)在《黄秋葵干燥方法评价与酸奶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好热,是国家推广的经济作物,可用于餐饮、医疗、保健等行业。然而黄秋葵在贮藏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从而发生腐败变质,使得黄秋葵的新鲜程度降低,营养成分流失,最终失去其经济价值。目前由于黄秋葵种植量大,贮藏过程中的黄秋葵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本文拟从研究黄秋葵营养成分、干燥方式和新产品的开发这三个方向为出发点,探究黄秋葵的营养成分、干燥对其品质的影响以及黄秋葵干制品的初步利用。研究结果如下:(1)以新鲜的当季黄秋葵为试验材料,通过检测分析表明,黄秋葵的水分含量为89.81%,黄秋葵粗蛋白含量为1.63%,黄秋葵粗脂肪的含量为0.86%,黄秋葵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分别为6.83 mg/g和0.62 mg/g,维生素C的含量为34.78mg/100g,总酚为5.31 mg/g,黄酮为3.33 mg/g,类胡萝卜素总量为46.8μg/g,其中叶黄素含量为25.99μg/g,玉米黄质为11.55μg/g,β-胡萝卜素为9.16μg/g。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98.04 mg/g(以干重计),黄秋葵中的镁、磷、钾、钙的含量较高,且无机元素种类丰富。(2)以市购的新鲜黄秋葵为实验材料,探究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三种干燥工艺对黄秋葵质构、营养成分、叶绿素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三种不同干燥方式干燥后的黄秋葵中,黄秋葵的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热风干燥以及微波干燥对黄秋葵的质构、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可溶性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最大,而冷冻干燥对品质的影响较小,总体品质与新鲜黄秋葵最接近。通过对三种干燥工艺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证明黄秋葵中的黄酮与多酚类物质与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3)以冷冻干燥的黄秋葵粉和鲜牛奶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发酵生产黄秋葵酸奶。以酸奶的持水率和感官评价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黄秋葵酸奶生产工艺进行优化。经Design-ExpertV8.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黄秋葵酸奶生产的最优工艺参数为黄秋葵粉添加量0.37%、接种量4.1%、发酵时间5.3 h和发酵温度41.8℃。在此条件下黄秋葵酸奶的综合评分为0.9895,理论值0.9991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为0.97%。所制得的黄秋葵酸奶口感细腻、香气淡雅、风味独特,且基本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孙璐,谢春阳,任华华,姜雷,张太行,邱莎[3](2018)在《山芹调味粉护色工艺及配方研究》文中认为利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芹菜调味粉加工前处理工艺及配方进行研究。分析了时间、温度、ZnCl2对护色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山芹菜调味粉配方。结果表明,护色工艺参数最佳组合为ZnCl2质量浓度350μg/m L,烫漂时间1.5 min,温度85℃;配方最佳组合为食盐添加量2%,蔗糖的添加量1%,味精的添加量1.5%。由此工艺制得的山芹调味粉色泽鲜绿,风味突出、浓郁,且滋味清爽鲜美,甜咸适宜。
谢怀龙[4](2018)在《半干型和速冻桑叶菜的加工工艺与安全贮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桑叶资源十分丰富,桑叶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活性成分,较高的营养保健功效,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本文主要研究半干型和速冻桑叶菜的加工工艺与安全贮藏技术。通过将桑叶脱水处理制成半干型桑叶菜,可以较好的保留其营养和活性成分;加工成速冻桑叶菜,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口感和风味,又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其营养和活性成分,这将会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食用桑叶菜的需求。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优化了半干型和速冻桑叶菜的烫漂条件。通过烫漂钝化桑叶中酶类的活性来改善产品的色泽,分别选用92℃、95℃、98℃和100℃对新鲜桑叶进行烫漂1.0 min、1.5 min、2.0 min和2.5 min后对水分含量、复水比、叶绿素和总酚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得出半干型和速冻桑叶菜最优烫漂条件为98℃烫漂1.5 min。2、测定了适合生产半干型桑叶菜水分活度的降低剂优化组合。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研究,测定了影响桑叶菜质量的叶绿素、总酚、色差和复水比等指标,确定了半干型桑叶菜最优的水分活度降低剂组合为氯化钠3%、丙三醇3%、葡萄糖9%、海藻糖4%。3、确定了半干型桑叶菜热风干燥的最优条件。采用成本相对较低、应用较广的热风干燥方式,进行桑叶的干燥。分别选用温度55℃、65℃和75℃对桑叶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分别为20 min、30 min和40 min,对干燥后的桑叶水分含量、复水比、叶绿素和总酚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得出半干型桑叶菜最优热风干燥条件为65℃干燥40 min,干燥后的水分含量为23%、水分活度为0.678。4、半干型桑叶菜最优贮藏条件和贮藏期的确定。通过对半干型桑叶菜采用不同的包装材料,分别进行常压和真空包装,分别于4℃和25℃贮藏,通过测定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叶绿素、总酚及色泽的变化、微生物菌落总数等指标,发现半干型桑叶菜最优贮藏条件为铝箔袋真空包装4℃贮藏,在试验范围内得出其货架期为13周。5、速冻桑叶菜最优解冻方式和贮藏期的确定。采用市面上常用的PET薄膜袋真空包装好的速冻桑叶菜置于-18℃条件下贮藏;将冻藏两个月的速冻桑叶菜样品分别采用微波解冻(2450MHZ、450W)、4℃冷藏室解冻和25℃空气解冻,测定水分含量、汁液流失率、叶绿素、总酚、色差和菌落总数等指标,确定了最优的解冻方式为微波解冻;在试验范围内可得速冻桑叶菜的货架期为12个月。
王画[5](2018)在《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动力学及干燥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菠菜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矿物质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理功能。然而,由于其叶表面积大、呼吸强度高、含水量大,采收后若不及时处理加工,水分流失的速度极快,并且,菠菜组织脆嫩,容易受到机械损伤,降低了经济效益。本文将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技术应用于菠菜的干燥,进行了菠菜的干燥特性及干燥动力学研究,建立了干燥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菠菜在不同干燥条件下干燥品质的变化,最终优化了干燥工艺参数,为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过程的预测和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对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特性及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干燥条件下,菠菜的干燥水分比均随干燥的进行呈指数下降趋势,菠菜的干燥时间随着干燥温度和风速的升高而减少,随着物料堆积层数的增大而增加,整个干燥过程仅有降速干燥阶段。菠菜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在0.47191.5619×10-1111 m2/s范围内随干燥温度、风速的升高而增大,随物料堆积层数的增大而减小;菠菜的干燥活化能与物料堆积层数的关系表达式为Ea=0.52L+44.237。将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过程与常用的9种薄层干燥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拟合程度评价指标对9种干燥模型进行了评价,找出了拟合程度较高的两种模型的模型参数与干燥参数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Midilli-Kucuk模型能较好地反应和预测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规律。对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品质的研究表明,菠菜的复水比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着风速、物料堆积层数的升高而减小;干燥后菠菜的颜色呈少绿多黄现象,干燥温度、风速、物料堆积层数越高,色差值越大;菠菜的叶黄素含量随干燥温度、物料堆积层数的升高而增加,随风速的升高而减少。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建立复水比、色差值、干燥时间与干燥参数的回归模型,用模型的响应面及等高线对影响菠菜品质的关键因子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探讨,优化出复水比较高、色差值较小、干燥时间较短的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工艺参数组合:干燥温度为60.4℃、风速为6 m/s、物料堆积层数为2层。
王画,杨旭海,张茜[6](2017)在《绿叶蔬菜干燥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菠菜、香菜和芹菜作为营养丰富的绿叶蔬菜,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上述3种绿叶蔬菜为例,介绍了绿叶蔬菜干燥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研究现状以及绿叶蔬菜干燥产业的发展趋势,旨在为绿叶蔬菜干燥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杨慧,王赵改,史冠莹,王晓敏,张乐,赵守涣[7](2017)在《烫漂时间对香椿嫩芽颜色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香椿嫩芽烫漂过程中颜色热降解规律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光电反射光度法对香椿嫩芽叶绿素含量和色差进行测定,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烫漂时间下香椿嫩芽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对各种处理后的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香椿嫩芽叶绿素降解和绿色损失均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且叶绿素的减少与绿色损失相关性较好,呈极显着水平。烫漂后香椿嫩芽挥发性成分种类增多,含硫类等呈刺激性气味的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烯类等呈柔和气味增加,提升了香椿的香味品质。综合颜色及挥发性成分随烫漂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佳烫漂时间为30s。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第2和第3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8.742%,能够较好的代表原始数据所反应的信息。第1主成分包含噻吩类、烯类、醇类和醛类,贡献率大小为噻吩类>烯类>醇类>醛类;第2主成分包含酮类和其它类,贡献率大小为酮类>其它类;第3主成分为烃类。本研究结果为香椿嫩芽精深加工过程中颜色和风味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白竣文,肖瑞,董晨,魏靖雯,马海乐,吴本刚[8](2017)在《山药催化式红外干燥特性及色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缩短山药干燥时间、减少色泽劣变,本文研究了山药在催化式红外干燥中不同烫漂前处理时间(0.5、1.0、2.0、3.0 min)、切片厚度(0.5、0.8、1.0、1.5 cm)和红外辐射距离(30、36、42、48 cm)条件下干燥曲线和产品色泽。研究表明:切片厚度和辐射距离对干燥时间有显着影响(p>0.05),切片厚度0.5 cm下干燥时间比切片厚度1.5 cm缩短约47.73%,辐射距离30 cm下干燥时间比辐射距离48 cm缩短约46.67%,减少切片厚度、缩短辐射距离能够有效提高干燥效率;烫漂时间(1.0、2.0、3.0 min)对山药干燥时间没有显着影响(p>0.05);山药整个干燥过程属于降速干燥,根据菲克第二定律,山药干燥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在1.4770×10-95.5043×10-9m2/s。不同条件下山药干燥后白度值(Whiteness index,WI)为56.1978.78。通过对山药干燥时间和色泽的综合分析,优化的烫漂和干燥工艺为:热水烫漂12 min,切片厚度1.0 cm,辐射距离30 cm,干燥时间约160 min,WI值约为77.36。本研究为山药催化式红外干燥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余翔[9](2016)在《南瓜叶粉(泥)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在我国种植地域分布广泛,易种植,产量高,生产成本低,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年产量达41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30%。南瓜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南瓜叶,其粗蛋白的含量约为30%,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优质植物蛋白质资源。目前,南瓜叶除了极少量被食用及作为饲料外,大部分尚未被利用,导致资源浪费。本文研究加工处理对南瓜叶泥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南瓜叶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收期及叶面积对南瓜叶化学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叶面积对南瓜叶水分、维生素C、蛋白质、脂肪及粗纤维含量影响较大,随着采摘叶面积的增大,其维生素C、蛋白质、脂肪含量均降低,而粗纤维、总酚、总黄酮含量则升高;叶面积为3000mm2的南瓜叶水分含量最高。采摘时间对南瓜叶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影响较大,随着采摘日期的推后,其总酚、总黄酮、粗纤维、脂肪含量均逐渐增加,而维生素C含量减少。热水热烫、微波热烫、蒸汽热烫均对南瓜叶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蒸汽热烫可在60 s内使POD残余酶活性降低至7.10%,热水热烫对POD活性的抑制作用受温度影响较大,在95℃以上可对POD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于此温度条件下热烫60 s,POD残余酶活性可降至4.85%;于微波功率480 W条件下热烫50 s,南瓜叶POD残余酶活性降至5.05%;经热水热烫的南瓜叶维生素C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其次是微波烫漂,蒸汽热烫的最低;热水热烫的南瓜叶草酸含量亦较低,且L*(亮度)值最大而a*(红绿值)值最小,即热水热烫的南瓜叶色泽最优。热水热烫是南瓜叶最适宜的热烫方式,其最适宜的烫漂条件为95℃条件下烫漂60 s。经热水热烫的南瓜叶冻干后叶绿素含量及复水比最高,a*值最小,即色泽最优;经微波热烫处理的南瓜叶冻干后维生素C含量最高。冷冻干燥时加热板温度及铺盘厚度对南瓜叶维生素C、叶绿素、色泽及复水比均有显着影响,且热水热烫的南瓜叶维生素C含量及叶绿素含量对加热板温度及铺盘厚度最为敏感。南瓜叶适宜的冷冻干条件为加热板温度55℃,铺盘厚度12mm。选取加热温度、铺盘厚度及南瓜叶切分大小为影响因素,以维生素C、叶绿素、复水比及ΔE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南瓜叶热风干燥条件,得到最佳干燥工艺参数为:加热温度40℃,铺盘厚度12mm,切分大小2400mm2。食盐、水、食用油、调味品等的添加量及南瓜叶粒度对南瓜叶泥感官品质有显着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南瓜叶泥的适宜配方为:南瓜叶粉粒度为80目,各添加剂用量(以南瓜叶粉计),海藻酸钠0.5g/100g,白砂糖5g/100g,加水量30g/100g,食盐25g/100g,食用油1.5mL/g,料酒1.5mL/g,调味料15g/100g。采用121℃高压蒸汽杀菌15min。
余翔,苗修港,张贝贝,马正强,张京芳[10](2016)在《热烫处理对南瓜叶化学成分及色泽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明热烫处理过程中南瓜叶的品质变化,研究了蒸汽热烫、微波热烫及热水热烫对南瓜叶中VC、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及草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及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热烫方法对南瓜叶POD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蒸汽热烫可在60 s内使POD残余酶活力降低至7.10%,热水热烫对POD活性的抑制作用受温度影响较大,在95℃以上即对POD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此温度条件下热烫60 s,POD残余酶活力可降至4.85%;于微波功率480 W条件下热烫50 s,南瓜叶POD残余酶活力降至5.05%;经热水热烫的南瓜叶VC、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其次是微波烫漂,蒸汽热烫的最低;热水热烫的南瓜叶草酸含量亦较低,且L*值最大而a*值最小,即热水热烫的南瓜叶色泽最优。热水热烫是南瓜叶最适宜的热烫方式,其最适宜的烫漂条件为95℃、60 s。
二、烫漂工艺对脱水菠菜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烫漂工艺对脱水菠菜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加热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 |
1.1 技术原理 |
1.2 技术特点 |
1.3 技术的应用现状 |
1.4 技术的不足之处 |
2 微波加热技术 |
2.1 技术原理 |
2.2 技术特点 |
2.3 技术的应用现状 |
2.4 技术的不足之处 |
3 红外加热技术 |
3.1 技术原理 |
3.2 技术特点 |
3.3 技术的应用现状 |
3.4 技术的不足之处 |
4 射频加热技术 |
4.1 技术原理 |
4.2 技术特点 |
4.3 技术的应用现状 |
4.4 技术的不足之处 |
5 结论与展望 |
(2)黄秋葵干燥方法评价与酸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黄秋葵研究概况 |
1.1.1 营养成分及功能性物质 |
1.1.2 黄秋葵干燥工艺 |
1.1.3 黄秋葵的开发利用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2 黄秋葵营养成分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测定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
2.2.2 抗氧化成分含量 |
2.2.3 无机元素含量 |
2.2.4 氨基酸含量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秋葵品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测定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秋葵品质影响 |
3.2.2 不同干燥方式营养成分测定结果分析 |
3.2.3 不同干燥方式对叶绿素的影响 |
3.2.4 不同干燥方式对黄秋葵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响应面法优化黄秋葵酸奶发酵工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仪器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检测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4.2.2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4.2.3 响应面的多因素交互作用 |
4.2.4 黄秋葵酸奶关键指标测定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创新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山芹调味粉护色工艺及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操作要点 |
1.2.3 护色试验 |
1.2.3. 1 护色单因素试验 |
1.2.3. 2 山芹菜护色工艺正交试验 |
1.2.4 配方设计 |
1.2.4. 1 山芹菜调味粉配方单因素试验 |
1.2.4. 2 正交试验 |
1.2.5 判定分析方法 |
1.2.5. 1 色泽测定判定方法 |
1.2.5. 2 感官评分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护色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烫漂时间对护色工艺的影响 |
2.1.2 烫漂温度对护色工艺的影响 |
2.1.3 Zn Cl2质量浓度对护色工艺的影响 |
2.2 护色正交试验结果 |
2.3 配方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1 食盐添加量对风味口感的影响 |
2.3.2 蔗糖添加量对风味口感的影响 |
2.3.3 味精添加量对风味口感的影响 |
2.4 山芹菜调味粉配方的正交试验结果 |
3 结论 |
(4)半干型和速冻桑叶菜的加工工艺与安全贮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桑叶及其研究进展 |
1.1.1 桑叶的研究概况 |
1.1.2 桑叶的药理作用研究 |
1.1.3 桑叶的食用价值开发研究 |
1.2 脱水蔬菜的研究进展 |
1.2.1 原料预处理对脱水蔬菜品质的影响 |
1.2.2 蔬菜渗透脱水研究进展 |
1.2.3 干燥对脱水蔬菜品质的影响 |
1.2.4 贮藏条件对脱水蔬菜品质的影响 |
1.3 速冻蔬菜的研究进展 |
1.3.1 原料预处理对速冻蔬菜品质的影响 |
1.3.2 贮藏条件对速冻蔬菜品质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半干型桑叶菜的加工流程 |
2.2.2 半干型桑叶菜的热烫处理加工工艺研究 |
2.2.2.1 烫漂温度的选择 |
2.2.2.2 烫漂时间的选择 |
2.2.3 半干型桑叶菜降水分活度研究 |
2.2.3.1 半干型桑叶菜安全贮藏水分活度和水分含量的确定 |
2.2.3.2 不同浓度水分活度降低剂的单因素试验 |
2.2.3.3 水分活度降低剂的优化组合试验 |
2.2.3.4 优化组合水分活度降低剂处理对半干型桑叶菜品质的影响 |
2.2.4 桑叶的热风干燥工艺研究 |
2.2.4.1 热风干燥温度的选择 |
2.2.4.2 热风干燥时间的选择 |
2.2.5 半干型桑叶菜安全贮藏研究 |
2.2.5.1 不同包装材料对半干型桑叶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
2.2.5.2 不同包装条件对半干型桑叶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
2.2.5.3 不同贮藏温度对半干型桑叶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
2.2.5.4 不同贮藏条件下半干型桑叶菜的菌落总数 |
2.2.5.5 半干型桑叶菜货架期研究 |
2.2.6 速冻桑叶菜的热烫处理加工工艺研究 |
2.2.6.1 烫漂温度的选择 |
2.2.6.2 烫漂时间的选择 |
2.2.7 不同解冻方式对速冻桑叶菜的品质影响 |
2.2.8 速冻桑叶菜货架期研究 |
2.3 指标测定及分析 |
2.3.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2 水分活度的测定 |
2.3.3 色差的测定 |
2.3.4 复水比的测定 |
2.3.5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3.6 总酚含量测定 |
2.3.7 菌落总数测定 |
2.3.8 热力学参数计算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热烫条件对半干桑叶菜品质的影响 |
3.2 降水活处理对半干桑叶菜品质的影响 |
3.2.1 半干型桑叶菜安全贮藏水分活度和水分含量的确定 |
3.2.2 不同浓度的单一水分活度降低剂对半干型桑叶菜水分活度的影响 |
3.2.3 水分活度降低剂的优化组合 |
3.2.4 优化组合水分活度降低剂处理对半干型桑叶菜品质的影响 |
3.2.5 降水活处理对半干型桑叶菜复水特性的影响 |
3.3 不同热风干燥对半干桑叶菜品质的影响 |
3.4 半干型桑叶菜最优贮藏条件研究 |
3.4.1 不同包装材料对半干型桑叶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
3.4.2 不同包装条件对半干型桑叶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
3.4.3 不同贮藏温度对半干型桑叶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
3.4.4 不同贮藏条件下半干型桑叶菜的菌落总数 |
3.5 半干型桑叶菜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
3.5.1 叶绿素降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3.5.2 颜色变化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3.5.3 总酚变化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3.5.4 菌落总数测定 |
3.5.5 半干型桑叶菜货架期确定 |
3.6 不同热烫条件对速冻桑叶菜品质的影响 |
3.6.1 速冻桑叶菜烫漂温度的选择 |
3.6.2 速冻桑叶菜烫漂时间的选择 |
3.7 不同解冻方式对速冻桑叶菜的品质影响 |
3.8 速冻桑叶菜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
3.8.1 叶绿素降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3.8.2 颜色变化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3.8.3 总酚变化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3.8.4 菌落总数测定 |
3.8.5 速冻桑叶菜货架期确定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热烫处理对半干型桑叶菜品质的影响及工艺优化 |
4.1.2 渗透脱水对半干型桑叶菜品质的影响 |
4.1.3 热风干燥对半干型桑叶菜品质的影响 |
4.1.4 半干型桑叶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 |
4.1.5 热烫处理对速冻桑叶菜品质的影响及工艺优化 |
4.1.6 不同解冻方式对速冻桑叶菜的品质影响 |
4.1.7 速冻桑叶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 |
4.1.8 半干型和速冻桑叶菜的优缺点比较 |
4.2 结论与创新点 |
4.2.1 结论 |
4.2.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半干型和速冻桑叶菜的原材料 |
附录B 速冻桑叶菜的样品 |
附录C 半干型桑叶菜样品 |
附录D 半干型桑叶菜的包装材料 |
附录E 不同包装材料对半干型桑叶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
附录F 不同包装条件对半干型桑叶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
附录G 不同贮藏温度对半干型桑叶菜贮藏品质的影响 |
附录H 半干型桑叶菜货架期研究 |
(5)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动力学及干燥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1.1 菠菜的营养及药理价值 |
1.1.2 菠菜制干的意义 |
1.1.3 菠菜传统制干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菠菜干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原料 |
2.2.2 试验装置 |
2.2.3 试验方法 |
2.2.4 相关计算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干燥温度对菠菜干燥特性的影响 |
2.3.2 风速对菠菜干燥特性的影响 |
2.3.3 物料堆积层数对菠菜干燥特性的影响 |
2.3.4 不同干燥条件下菠菜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 |
2.3.5 菠菜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与干燥参数的关系 |
2.3.6 菠菜的干燥活化能 |
2.4 结论 |
第三章 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动力学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原料、装置及方法 |
3.2.2 模型拟合方法 |
3.2.3 模型评价指标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干燥温度下菠菜干燥模型参数的求解 |
3.3.2 干燥模型参数与干燥温度的关系 |
3.3.3 不同风速下菠菜干燥模型参数的求解 |
3.3.4 干燥模型参数与风速的关系 |
3.3.5 不同物料堆积层数下菠菜干燥模型参数的求解 |
3.3.6 干燥模型参数与物料堆积层数的关系 |
3.4 结论 |
第四章 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对菠菜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原料 |
4.2.2 试验仪器及试剂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干燥温度对菠菜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
4.3.2 风速对菠菜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
4.3.3 物料堆积层数对菠菜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工艺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原料 |
5.2.2 复水比、色泽的测定 |
5.2.3 试验设计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回归模型的建立 |
5.3.2 干燥时间的响应面分析 |
5.3.3 参数优化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导师评阅表 |
(6)绿叶蔬菜干燥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绿叶蔬菜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
1.1 太阳能干燥 |
1.2 热风干燥 |
1.3 微波干燥 |
1.4 真空干燥 |
1.5 真空冷冻干燥 |
1.6 联合干燥 |
2 绿叶蔬菜干燥技术发展趋势 |
(7)烫漂时间对香椿嫩芽颜色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法 |
1.2.1处理方法 |
1.2.2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1.2.3颜色测定 |
1.2.4热力学参数计算 |
1.2.5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
1.2.6 GC-MS分析条件 |
1.3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烫漂时间对香椿嫩芽叶绿素和颜色的影响 |
2.1.1叶绿素热降解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2.1.2颜色变化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2.2烫漂时间对香椿嫩芽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2.2.1香椿嫩芽经烫漂后挥发性成分分析 |
2.2.2香椿嫩芽挥发性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8)山药催化式红外干燥特性及色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2.1 干燥实验 |
1.2.2 干燥曲线计算方法 |
1.2.3 色泽测定 |
1.2.4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山药催化式红外干燥特性研究 |
2.1.1 烫漂时间对山药干燥的影响 |
2.1.2 切片厚度对山药干燥的影响 |
2.1.3 辐射距离对山药干燥的影响 |
2.2 山药干燥过程中水分有效扩散系数的计算 |
2.3 山药色泽评价 |
3 结论 |
(9)南瓜叶粉(泥)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南瓜叶的研究进展 |
1.1.1 南瓜叶概述 |
1.1.2 南瓜叶食用价值 |
1.1.3 南瓜叶药用价值 |
1.2 蔬菜加工处理的研究进展 |
1.2.1 烫漂处理对蔬菜加工的作用 |
1.2.2 干制对蔬菜加工的作用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不同采收期南瓜叶营养品质评价 |
1.4.2 烫漂工艺优化 |
1.4.3 干燥工艺的优化 |
1.4.4 南瓜叶泥配方的确定 |
第二章 不同采收期南瓜叶的化学成分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试验方法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采收期及叶面积对南瓜叶水分含量的影响 |
2.2.2 采收期及叶面积对南瓜叶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2.2.3 采收期及叶面积对南瓜叶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2.4 采收期及叶面积对南瓜叶脂肪含量的影响 |
2.2.5 采收期及叶面积对南瓜叶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2.2.6 采收期及叶面积对南瓜叶总酚含量的影响 |
2.2.7 采收期及叶面积对南瓜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三章 南瓜叶烫漂工艺优化 |
3.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热水热烫 |
3.2.2 蒸汽热烫 |
3.2.3 微波热烫 |
3.3 指标测定 |
3.3.1 POD活性测定 |
3.3.2 色差值测定 |
3.3.3 维生素C含量测定 |
3.3.4 可溶性蛋白质测定 |
3.3.5 叶绿素提取及含量测定 |
3.3.6 草酸提取及含量测定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不同热烫处理对南瓜叶POD活性的影响 |
3.5.2 不同热烫处理对南瓜叶维生素C保存率的影响 |
3.5.3 不同热烫处理对南瓜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5.4 不同热烫处理对南瓜叶叶绿素保存率的影响 |
3.5.5 不同热烫处理对南瓜叶色值的影响 |
3.5.6 不同热烫处理对南瓜叶草酸含量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南瓜叶冷冻干燥工艺研究 |
4.1 材料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南瓜叶冷冻干燥工艺流程 |
4.2.2 热烫处理 |
4.2.3 真空冷冻干燥 |
4.3 指标测定 |
4.3.1 维生素C测定 |
4.3.2 叶绿素测定 |
4.3.3 色差值测定 |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加热板温度对冷冻干燥南瓜叶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4.5.2 铺盘厚度对冷冻干燥南瓜叶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4.5.3 加热板温度对冷冻干燥南瓜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5.4 铺盘厚度对冷冻干燥南瓜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5.5 加热板温度对冷冻干燥南瓜叶色泽的影响 |
4.5.6 铺盘厚度对冷冻干燥南瓜叶色泽的影响 |
4.5.7 加热板温度对冷冻干燥南瓜叶复水比的影响 |
4.5.8 铺盘厚度对冷冻干燥南瓜叶复水比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五章 南瓜叶热风干燥工艺研究 |
5.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试剂 |
5.2 试验方法 |
5.2.1 南瓜叶热风干燥工艺流程 |
5.2.2 热烫处理 |
5.2.3 热风干燥单因素实验 |
5.2.4 南瓜叶热风干燥工艺优化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南瓜叶热风干燥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
5.3.2 热风干燥工艺条件优化分析 |
5.3.3 热风干燥工艺条件优化分析结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南瓜叶泥罐藏制品调配工艺 |
6.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6.1.1 试验材料 |
6.1.2 仪器与设备 |
6.2 试验方法 |
6.2.1 南瓜叶泥加工工艺流程 |
6.2.2 南瓜叶泥感官评分标准 |
6.2.3 增稠剂的选择及增稠剂对南瓜叶泥感官品质的影响 |
6.3 调配工艺对南瓜叶泥品质的影响 |
6.3.1 增稠剂种类对南瓜叶泥品质的影响 |
6.3.2 南瓜叶粉的粒度对南瓜叶泥品质的影响 |
6.3.3 加水量优化 |
6.3.4 食盐添加量优化 |
6.3.5 食用油含量优化 |
6.3.6 糖含量优化 |
6.3.7 料酒含量优化 |
6.3.8 调味料优化 |
6.3.9 正交设计优化南瓜叶泥配方 |
6.3.10 优化组合验证 |
6.3.11 微生物指标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烫漂工艺对脱水菠菜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加热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 王楠,侯旭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04)
- [2]黄秋葵干燥方法评价与酸奶产品开发[D]. 麻泽宇.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6)
- [3]山芹调味粉护色工艺及配方研究[J]. 孙璐,谢春阳,任华华,姜雷,张太行,邱莎. 食品工业, 2018(06)
- [4]半干型和速冻桑叶菜的加工工艺与安全贮藏研究[D]. 谢怀龙.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菠菜脉动式气体射流冲击干燥动力学及干燥品质研究[D]. 王画.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6]绿叶蔬菜干燥技术研究进展[J]. 王画,杨旭海,张茜. 食品科技, 2017(12)
- [7]烫漂时间对香椿嫩芽颜色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研究[J]. 杨慧,王赵改,史冠莹,王晓敏,张乐,赵守涣. 核农学报, 2017(07)
- [8]山药催化式红外干燥特性及色泽评价[J]. 白竣文,肖瑞,董晨,魏靖雯,马海乐,吴本刚. 食品工业科技, 2017(07)
- [9]南瓜叶粉(泥)加工工艺研究[D]. 余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10]热烫处理对南瓜叶化学成分及色泽的影响[J]. 余翔,苗修港,张贝贝,马正强,张京芳. 食品科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