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外资项目44个

引进外资项目44个

一、引进44个外资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指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毛翩翩[2](2020)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数字练习 ——两种训练方法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为帮助学生译员找寻提升英汉同传中数字准确度的训练方法,本文通过量化研究比较了纯数字训练和带数字篇章训练这两种数字口译训练方式的有效性。对照组实验的被试为30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汉口译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均持有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英汉交替传译二级证书,在实验前被随机均分至两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在热身阶段,两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了 15分钟的纯数字训练和带数字篇章训练,对照组不参与热身。休息后,所有参与者完成了相同的英汉同传测试。本文从数字本身、数字的所指内容和整体数字(前两者的结合)三个维度研究被试的数字准确度。将所有参与者的同传录音转写并基于数字准确度评分后,本文通过SPSS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三组的差异。结果表明:1.数字同传对学生译员来说难度较高,相比于翻译数字的所指内容,数字本身的翻译更具挑战性;2.三组参与者的分数显示,带数字篇章训练小组在翻译数字的所指内容时准确度更高,该组的整体数字准确度也因而高于它组;3.纯数字训练小组的整体数字准确度最低,甚至低于无训练的对照组。基于以上发现,本文建议学生译员在日常训练时提高数字口译的训练频率,在正式同传前采取带数字篇章的训练方法,以提升数字准确度。未来研究可更改本文实验的语言对、译员类型、训练时长等从而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果。

高超[3](2020)在《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推进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上海、苏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资产必然会由一二线城市向县级地域流动,长三角地区各县级政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经济开发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利器和产业集群孵化的重要载体,而招商引资工作的成功与否是经济开发区经济建设的关键,顺利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是经济开发区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招商引资问题对于地方经济开发区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宝应经济开发区经过二十多年的规划发展已经成为了产业要素初具规模、投资环境相对友好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其方法创新不足,地方政府和市场之间职能定位模糊等问题,政府主导型的传统招商引资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宝应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基于此,本文以宝应县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开发区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本文首先介绍了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现状,分析发现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招商政策混乱、产业规划不清、市场缺乏监管、资源分配不均、项目建设停摆等问题,在剖析原因基础上,通过借鉴苏州高新区、如皋国开区和无锡高新区三个先进地区开发园区招商引资成功经验,从转换招商引资模式、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等五个方面阐述针对宝应经济开发区目前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提出了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优化对策,并规律性的总结出县级地区招商引资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结论对江苏省内长江以北地区部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尚运生[4](2019)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原因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跨国公司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竞相争夺的主要对象。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回归制造业,吸引跨国公司进行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中国实体经济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现象愈演愈烈,2014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撤资金额高达906.04亿美元,已经对中国利用外资的格局和中国经济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基于统计数据,测算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规模(即企业数量),分析外资企业撤资状况,研究外资企业撤资的原因,测算外资企业撤资的影响情况,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可以区分为投资和撤资两个方面。学术界对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研究的开始时间较早,且研究成果颇丰。而对跨国公司撤资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多数研究是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基于问卷调查获得的微观数据,从跨国公司战略调整、全球生产网络调整、撤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撤资过程、撤资效率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东道国角度分析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规模的研究较少。从东道国角度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是跨国公司将资本撤回母国或转移到第三国进行投资。因此,本文尝试提出“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撤资问题,并将贸易摩擦作为外资企业撤资的一个影响因素或外生变量。此外,本文尝试着提出了“基于最优资本存量的外资企业撤资规模理论”,从外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假定外资企业的生产满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求出外资企业的最优资本存量,当实际资本存量大于最优资本存量时,可以得出外资企业的撤资规模。该理论将成本因素、东道国国内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国内外技术进步因素、国外政策因素、危机冲击因素、贸易摩擦因素等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具体分析各个因素对外资企业撤资的影响。本文以该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相关计量模型,进而对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外资企业的成本、税收水平、税收优惠程度等微观环境因素,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债务水平、贸易摩擦程度等宏观环境因素,均对外资企业的撤资行为产生显着影响。另外,基于中国统计数据,本文也测算了外资企业撤资在生产、就业、税收、国际收支等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点包括:计算了历年的外资企业撤资占比数据,测算了全国、分行业、主要省市的外资企业撒资数量;提出了“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模型”,并分析了贸易摩擦对外资企业撤资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最优资本存量的外资企业撤资规模理论”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外资企业撤资所产生的影响情况。

杨超[5](2019)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文中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加强了东道国与全球的经济联系。本文以外资进入、入境后的模式选择,以及外资企业再投资为视角,在微观层面为东道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融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资本累积效应提供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本文首先分析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对目标企业的进出口行为、进出口产品种类、海外市场选择以及企业绩效的影响;其次本文分析外资进入模式不同引起的所有权结构差异如何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率,特别是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对国内企业是否产生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最后,本文对在华外资企业的再投资行为进行了识别,并分析资本追加和资本撤离如何影响外资在华分支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而为资本追加促进东道国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以及外资技术溢出的可持续性问题提供新的微观证据。本文的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外资并购后,目标企业与海外市场联系更为紧密,进口和出口的可能性显着增加,进出口产品种类、进口来源市场和出口目的地的数目增多,海外市场的地理距离显着扩张,企业的生产率、销售额、出口额等经营绩效显着改善;第二,跨国公司在华分支企业的模式选择和所有权结构是影响技术溢出大小的重要因素,中外合资对中国企业表现为正的技术溢出,而外商独资表现为负向的竞争效应,工具变量回归显示外商投资与国内企业经营绩效构成因果关系;第三,跨国母公司资本追加行为促进了在华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受资本追加的分支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销售收入和创新能力,另外,分支企业的无形资产规模、研发支出、培训支出和财务流动性均显着增加,构成资本追加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机制;第四,外资撤离后,分支企业的生产率、销售收入以及出口额显着恶化,不仅在当年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且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后续年份。本文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融入全球市场提供了经验证据。跨国公司至少在两个国家进行生产和销售,东道国企业在多大程度受益于跨国母公司主导的价值链,文献关注较少,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企业的合并数据,以跨国并购为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第二,文献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证据并不明确,本文认为这类文献忽视了外资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将此因素考虑后发现,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具有不同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向技术溢出和负向竞争效应均存在;第三,东道国政府往往鼓励跨国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构成东道国吸引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对跨国公司“再投资”行为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再投资如何促进东道国形成资本累积效应提供证据;第四,本文从外资撤离的视角探讨外资技术溢出的持续性问题,发现外资分支企业相对于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依赖于跨国公司的股权持有。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外商直接投资如何促进国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跨国母公司不同的投资行为如何提高或降低分支企业的经营绩效,以及不同所有权结构的外资如何促进(或阻碍)国内企业获得技术溢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构建有效的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赵明洁[6](2018)在《我国外资企业避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结合有效推动着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流入,鼓励外资企业利用国际优势大力发展,外资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加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外资企业的多样化同样给我国带来了新的难题---避税,避税的出现导致我国的税收收入大量流失,违背了我国税制的公平原则,阻碍了我国前进的脚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避税与反避税也成为了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对避税原因、方法和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大力开展反避税工作,有助于我国的税制改革,有助于世界各国相互合作。本文从“经济人”假设理论、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系统论四大理论出发,探讨避税与反避税的理论依据,为研究避税与反避税相关问题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研究方法。结合现状分析,运用大量数据和案例从企业发展、客观性、地区分布、原因、常见手法和危害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现状进行描述。探讨我国反避税的现状,对我国反避税工作和成效进行总结,阐述反避税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避税与反避税博弈基本模型,逐渐引入有关变量来重点分析避税与反避税在引入成本、罚款和概率时,参与人的各种行为以及互动过程,找出博弈均衡点,提出降低反避税成本、提高稽查效率、拓宽反避税范围、完善税收管理和加大避税处罚力度对打击避税的重要作用。归纳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国在打击避税时采取的各项措施,总结国际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后,根据模型结果和国际经验,提出完善反避税法律体系、扩大反避税覆盖领域、强化反避税管理、优化反避税服务水平、深化反避税调查和加强国与国之间协作的建议。

张俊杰[7](2017)在《K公司UPS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中国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这几年国内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而UPS作为数据中心的核心设施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整个行业的发展异常迅速,技术进步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虽然目前UPS市场仍然由外资品牌主导,但国产品牌正在迅速崛起,部分产品已经可以替代外资品牌。所以此刻研究UPS行业的营销策略对国产品牌赶超外资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K公司为研究主体,首先分析了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并以此为基础作出了SWOT分析。随后介绍了K公司UPS产品的营销策略,从4P的角度逐个分析,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逐一给出了改进方案,指出K公司在产品上需要研发高功率UPS,在定价上要贯彻执行基于竞争的定价策略,在渠道上应更加包容更加公平,在促销上要舍得合理的投入。本文的研究,可以对K公司产品的营销策略给予指导,同时对其他国产UPS品牌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加速国产品牌替代外资品牌起到积极作用。

谭玉青(DAM NGOC THANH)[8](2017)在《FDI对越南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经济活动之一,它不仅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而且也是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许多学者认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活动对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正在成为一种调控国际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的基本因素。越南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取得了显着成就。2007年越南加入WTO后FDI持续增长,成为东南亚吸引FDI最多的国家之一。FDI不仅为东道国提供资本,促进东道国资本形成,而且在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与出口额、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科技发展、改善东道国国际收支平衡、融入国际市场等许多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越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南的区域经济增长也面临着众多问题,因此,研究FDI对越南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FDI与越南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考察,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是FDI对越南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FDI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本文在分析FDI对越南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过程中,研究了 FDI对区域工业总产值、区域GDP增长、劳动就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回答了以下问题:FDI对越南区域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区域间是否有差异性,大量FDI的流入和越南区域经济增长不均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FDI通过什么渠道影响越南区域经济的增长,等等。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阐明了论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2)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例如,投资与贸易替代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区位理论、“双缺口”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3)分析了FDI在越南的演变特征,越南三大区域吸引FDI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越南六小区域和三大区域FDI的分布特征;基于泰尔指数研究了越南FDI的区域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4)分析了FDI对越南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区域和红河三角洲、东北与西北、北中部与中部沿海、西原、东南部、九龙江平原六小区域GDP增长的影响;分析了越南工业总产值的地区结构、FDI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地区结构、FDI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5)分析了FDI对越南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区位的影响,对区域就业总量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运用回归模型从大区域到小区域先后分析了FDI对越南区域就业人数的影响。(6)研究了FDI与区域对外贸易的关联性,包括区域对外贸易依存度比较、FDI企业进出口额占区域进出口额的比重、FDI企业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的比较;分析了越南三大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区域差异、FDI企业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与回归模型,分析了FDI对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7)对越南和中国引进FDI的政策进行了比较。一是分析了中国与越南的若干相同点,并指出中国和越南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和借鉴性;二是外资准入比较,包括准入条件、领域和审批制度;三是外资待遇制度比较,包括税收待遇和其他待遇;四是中国和越南鼓励外商投资的地区政策;五是分析了中国三资企业的设立条件。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对中国吸引FDI政策给予越南的启示进行了阐述,从而为更好的指导越南吸引外资提供参考。(8)提出了越南三大区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首次将越南三大区域和六小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FDI和经济发展理论、相关数据及多种定量分析工具,研究了越南三大区域和六小区域FDI的地区差距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判断出越南三大区域和六小区域FDI聚集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成因,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2)首次运用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和回归分析相结合方法,分析FDI对越南三大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首先,运用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解释FDI对越南三大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其次,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验证FDI对越南三大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3)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越南FDI区域聚集的成因。采用六小区域的泰尔指数因子即东北与西北、红河三角洲、西原、北中部与中部沿海、九龙江平原、东南部泰尔指数因子和三大区域的泰尔指数因子即北部、中部、南部泰尔指数因子,分析了越南FDI区域聚集的成因,从而可以看出六小区域FDI的差距引致了三大区域FDI的差距。(4)首次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解释越南FDI区域聚集的机制。以往关于FDI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中,一般不会用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解释区域FDI聚集的机制。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解释越南FDI形成“北上南下”趋势的机制,将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理论运用到越南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际情况的分析中,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越南经济发展进程中区域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项婕妤[9](2014)在《FDI水平评价及其技术进步效应研究》文中指出1992年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高速发展的FDI带动的经济增长是中国投资驱动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十八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要求,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迫切需要从引资到引资、引技、引智结合的转型。中国吸引外资将更多地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和结构的提升与优化,因此来源国的外资质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有着更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FDI、FDI质量、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为全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接着通过建立外资质量水平评价体系,对我国来自11个主要外资国的2001年-2011年的外资质量进行分析,并对2001年-2012年中国主要省市的外资质量做出评价。结果发现来自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的外资质量优于别的外资来源地以及辽宁、江苏、山东这三个省份吸收的外资质量最好。然后在实证部分,通过建立FDI规模和技术进步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FDI质量与技术进步的面板数据模型对FDI质量和技术进步进行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研发的投入和外资规模对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有两面性;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外资规模水平和质量水平整体上促进技术进步,引技指标有时不明显或产生负面影响。

刘萍[10](2013)在《中国利用外资办医的政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目前国内已形成国资、民营、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学术界,经济领域利用外资理论日趋成熟,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可。而在社会医疗服务领域,由于医疗服务兼具公益性和商品性,一方面,理论上国内外关于对医疗服务利用外资的学术研究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实践上国内外当局政府普遍对医疗服务利用外资采取保守态度,对外资开放力度非常小。纵观国内医疗服务市场,宏观上,加入WTO后,中国承诺开放医疗服务领域,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者纷纷涌入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亟需一个规范有序的运营环境;微观上,由于我国长期垄断体制下的医疗服务格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亟待解决,探索通过引进外资促使医疗服务市场形成有效竞争机制的举措尤为迫切。基于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国内宏观和微观环境的需求,本文以政策分析为切入点,得出中国现行利用外资办医的政策过于保守之观点,建议应既要效法经济领域大胆开放,又要兼顾医疗领域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公平竞争,又要实行不对称规制。为论证上述核心观点,本文首先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和评析,发现关于对国内外利用外资办医的理论研究较为空白,直接原因是实践中利用外资办医的效果并不明显,间接原因是政府政策的缺位和错位,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医疗服务办医主体的“路径依赖”,即对除公立医院以外的其他办医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接着文章对医疗服务利用外资进行理论分析,从医疗服务的二重属性与利用外资理论着手,一方面,分析了医疗服务的本质、特点和分类,通过重点讨论医疗服务的商品性与公共性,得出政府应该对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分类管理的结论;另一方面,对医疗服务利用外资进行概念界定,进而分析利用外资办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与经济领域利用外资的比较,围绕社会医疗服务领域要不要利用外资、能不能利用外资、怎样利用与管理外资来系统阐述社会领域利用外资理论,从而建立起本文的理论支点。基于理论支点,本文首先回顾中国经济领域和社会医疗服务领域的外资利用政策,着重从医疗服务领域分政策演变和实践状况两方面进行阐述。紧接着分析现行外资办医政策的缺陷,一方面进行现行外资办医政策的内在分析,另一方面与经济领域纵向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现有利用外资办医政策的保守性。接下来再通过两个调研实例——江西博爱眼科中心和江西中寰(国际)医院,实证上与公立医院横向角度比较,以剖析我国现有利用外资办医政策的保守性。本文第六章从规范性研究的角度,从政府、外资医院、公立医院三方面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外资办医政策的建议,在该章节中重点阐述了政府应该对外资医院实行“非对称规制”,促使医疗服务市场形成有效竞争机制,从而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指出发展社会领域利用外资理论体系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整体而言,本文通过理论比较分析医疗服务领域与经济领域利用外资政策,实证比较分析外资医院与公立医院享受的不同等政策待遇,旨在说明中国利用外资办医政策的保守性。继而提出政策建议,提高中国利用外资办医水平,破除垄断,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引进44个外资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进44个外资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英汉同声传译中的数字练习 ——两种训练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the difficulty of number interpreting
    2.2 Studies on the factors related to number accuracy
        2.2.1 Subjective factors
        2.2.2 Objective factors
    2.3 Studies on coping strategies and training methods
    2.4 Definitions
        2.4.1 Number and its range
        2.4.2 Number-in-isolation training vs. number-with-referent training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Procedural competence
    3.2 Spillover effect
    3.3 Hypotheses
4. Methodology
    4.1 Participants
    4.2 Materials
        4.2.1 Number-in-isolation training material
        4.2.2 Number-with-referent training material
        4.2.3 SI test material
    4.3 Experiment procedure
        4.3.1 Training
        4.3.2 Test
    4.4 Analysis of data
        4.4.1 Data scoring
        4.4.2 T-Test analysis
5. The Results
    5.1 The difficulty of number interpreting
    5.2 Comparing the two training groups
    5.3 Comparing the train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s
6. Discussion
    6.1 General Trends
        6.1.1 Number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problem triggers indeed
        6.1.2 Figure interpreting:an even huger challenge
        6.1.3 The effectiveness of number-with-referent training
    6.2 Accounting for rejected hypotheses
        6.2.1 Failure of the first hypothesis
        6.2.2 Failure of the second hypothesis
    6.3 Suggestions
        6.3.1 Training suggestions
        6.3.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7.Conclusion
8. References
9. Appendix
    A. Material of the SI task
    B. Scores of every participant
    C. Transcripts

(3)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推进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可能不足
第2章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招商引资概念
        2.1.1 招商引资概念
        2.1.2 招商引资的作用
    2.2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理论基础
        2.2.1 政府职能理论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3 政府与市场理论
第3章 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现状分析
    3.1 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招商引资模式概述
        3.1.1 宝应经济开发区基本情况
        3.1.2 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传统模式
    3.2 宝应经济开发区推进招商引资发挥的积极效果
        3.2.1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3.2.2 促进当地产业生态的形成
        3.2.3 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3 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带来的不良影响
        3.3.1 项目信息储备不足、有效率低
        3.3.2 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3.3.3 挤占公共资源、影响社会和谐
第4章 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推进招商引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宝应经济开发区在推进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招商政策混乱、产业规划不清
        4.1.2 市场缺乏监管、准入门槛偏低
        4.1.3 资源分配不均、出现市场失灵
        4.1.4 项目建设停摆、企业发展受阻
    4.2 宝应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官员招商引资考核、竞争机制不够完善
        4.2.2 开发区管委会公共服务职能“缺位”
        4.2.3 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引资职能“越位”
        4.2.4 招商不够精准、培育不够到位
第5章 先进地区招商引资成功经验借鉴
    5.1 他乡之石,可以攻玉——苏州高新区日资以商引商
    5.2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皋国开区市场化招商
    5.3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无锡高新区产业链招商
    5.4 经验借鉴
第6章 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推进招商引资的对策建议
    6.1 转换招商引资模式,优化招商引资方法
    6.2 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制度,建立招商责任长效机制
    6.3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健全行业协会制度
    6.4 进一步简政放权,激活市场经济活力
    6.5 持续做好企业培育,营造良好招商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原因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
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状况分析
    2.1 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数据的选择
    2.2 全球范围内的跨国公司撤资状况
    2.3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案例
    2.4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统计数据状况
    2.5 小结
3 外商直接投资撤资成因:理论分析
    3.1 影响外资企业撤资的理论文献回顾
    3.2 基于最优资本存量的外资企业撤资规模理论
    3.3 外资企业撤资规模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4 小结
4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影响因素假说
    4.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 小结
5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经济影响分析
    5.1 中国外资企业撤资在生产方面的影响
    5.2 中国外资企业撤资在就业方面的影响
    5.3 中国外资企业撤资在税收方面的影响
    5.4 中国外资企业撤资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影响
    5.5 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目录

(5)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和政策意义
    1.3 主要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3.1 主要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与逻辑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贡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企业贸易行为
    2.2 外资并购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绩效
    2.3 跨国公司再投资行为
        2.3.1 跨国公司资本追加
        2.3.2 外国资本撤离与东道国经济
    2.4 外资进入、模式选择与技术溢出
    2.5 匹配的理论基础和CEM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2.5.1 社会科学中经常使用的试验方法
        2.5.2 CEM与PSM的对比
        2.5.3 CEM在文献中的应用
第3章 外资进入、目标企业进出口行为与海外市场选择
    3.1 问题背景
    3.2 数据、变量与实证策略
        3.2.1 数据来源
        3.2.2 变量定义
        3.2.3 实证策略
    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3.3.1 外资进入对目标企业进出口行为的影响
        3.3.2 外资进入与目标企业海外市场调整
        3.3.3 稳健性分析:对并购前没有贸易行为的分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3.3.4 拓展分析:并购方来源地与目标企业市场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资并购与目标企业经营绩效
    4.1 问题背景
    4.2 数据、变量与实证策略
    4.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4.3.1 外资并购对目标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4.3.2 稳健性检验:外资并购对其他企业绩效的影响
        4.3.3 外资来源地是否会影响并购的生产率效应
        4.3.4 并购后外资控股情况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国公司资本追加的生产率效应
    5.1 问题背景
    5.2 研究假设
    5.3 数据、变量和实证策略
        5.3.1 数据与变量描述
        5.3.2 实证策略:CEM配对样本和DID模型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1 基准回归结果
        5.4.2 稳健性检验
    5.5 影响机制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资撤离会降低企业经营绩效吗
    6.1 问题背景
    6.2 数据来源、典型事实和实证策略
        6.2.1 数据来源和事实描述
        6.2.2 实证策略:CEM配对样本和DID模型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匹配与双重差分实证结果分析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外资撤离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技术扩散与中国企业生产率
    7.1 引言
    7.2 政策背景
    7.3 实证方法、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7.3.1 计量方法
        7.3.2 变量度量
        7.3.3 数据来源与典型事实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基准回归结果
        7.4.2 稳健性检验
        7.4.3 拓展分析:中外合资促进技术溢出的条件
        7.4.4 内生性
        7.4.5 影响机制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我国外资企业避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
        1.2.1 避税的涵义
        1.2.2 避税相关概念辨析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理论分析
    2.1 “经济人”假设理论
    2.2 博弈论
    2.3 委托-代理理论
    2.4 系统论
第3章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现状分析
    3.1 我国外资企业发展总体情况
    3.2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客观性
    3.3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省市分布
    3.4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原因
    3.5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常见手法
    3.6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产生的危害
第4章 我国反避税工作现状分析
    4.1 我国采取的反避税措施
        4.1.1 明确反避税新指导思想
        4.1.2 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配备
        4.1.3 出台专门法律、法规
    4.2 我国反避税工作取得的成效
        4.2.1 管理能力显着加强
        4.2.2 服务水平逐渐提升
        4.2.3 成功追缴大量流失税款
        4.2.4 在国际税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4.3 反避税工作面临的难题
        4.3.1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4.3.2 覆盖范围有待拓宽
        4.3.3 管理能力仍需加强
        4.3.4 服务水平需要提升
        4.3.5 调查能力依旧较弱
        4.3.6 国际合作还不充分
第5章 避税与反避税博弈分析
    5.1 建立基本博弈模型
    5.2 纳入避税、反避税成本的博弈模型
    5.3 加入避税罚款的博弈模型
    5.4 引入避税、反避税概率的博弈模型
    5.5 研究结论
第6章 国际反避税工作经验借鉴
    6.1 代表性国家反避税主要做法
        6.1.1 美国
        6.1.2 欧盟
        6.1.3 日本
    6.2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7章 提升我国反避税工作成效的建议
    7.1 完善反避税法律体系
    7.2 扩大反避税覆盖领域
    7.3 强化反避税管理
    7.4 优化反避税服务水平
    7.5 深化反避税调查
    7.6 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后记与致谢

(7)K公司UPS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STP理论
    2.2 营销组合策略理论
第3章 环境分析
    3.1 K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竞争分析
        3.1.3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1.4 终端客户分析
    3.2 K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K公司简介
        3.2.2 K公司资源及能力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K公司优势分析
        3.3.2 K公司劣势分析
        3.3.3 K公司机会分析
        3.3.4 K公司威胁分析
第4章 K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4.1 STP分析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
        4.1.3 市场定位
    4.2 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4.2.1 产品策略
        4.2.2 价格策略
        4.2.3 渠道策略
        4.2.4 促销策略
    4.3 存在的问题
        4.3.1 产品问题
        4.3.2 价格问题
        4.3.3 渠道问题
        4.3.4 促销问题
    4.4 产生问题的原因
第5章 K公司营销策略的改进方案
    5.1 产品改进策略
    5.2 价格改进策略
    5.3 渠道改进策略
    5.4 促销改进策略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对K公司的启示
    6.3 研究的局限性
    6.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FDI对越南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1.2.2 国内(越南)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1.3 写作思路、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写作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内容
        1.3.5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外商直接投资
        2.1.2 区域与区域经济
        2.1.3 外商投资企业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投资与贸易替代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边际产业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4 区位理论(成本决定论)
    2.3 FDI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2.3.1 “双缺口”理论
        2.3.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4 FDI与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2.4.1 辐射的概念
        2.4.2 FDI与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
3 越南FDI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3.1 FDI在越南的演变特征
        3.1.1 越南FDI的发展历程
        3.1.2 越南FDI的主要特点
        3.1.3 三大区域吸引FDI的特征与主要问题
    3.2 越南六小区域的发展概况及比较优势
        3.2.1 六小区域发展概况
        3.2.2 六小区域的比较优势
    3.3 六小区域FDI的分布特征与经济增长状况分析
        3.3.1 六小区域FDI的分布特征
        3.3.2 六小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现状
    3.4 三大区域FDI分布特征与区域经济差异状况
        3.4.1 越南三大区域FDI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3.4.2 越南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状况
    3.5 越南FDI的区域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
    3.6 越南FDI区域差异的主要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3.6.1 越南FDI区域差异的主要成因
        3.6.2 越南吸引FDI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FDI对越南区域GDP增长和工业总产值的影响
    4.1 FDI对区域GDP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1 FDI对三大区域GDP增长的影响
        4.1.2 FDI对六小区域GDP增长的影响
    4.2 越南FDI对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影响
        4.2.1 工业总产值地区结构分析
        4.2.2 FDI企业工业总产值地区结构分析
        4.2.3 FDI的工业总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4.3 本章小结
5 FDI对越南区域就业的影响
    5.1 FDI对越南区域就业的总体影响分析
        5.1.1 FDI对就业区位的影响
        5.1.2 FDI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5.1.3 FDI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5.2 FDI企业的就业人数对区域就业数量的贡献
        5.2.1 FDI企业的就业人数对三大区域就业数量的贡献
        5.2.2 FDI企业的就业人数对六小区域就业数量的贡献
    5.3 FDI企业投资形式对地区就业的影响
    5.4 FDI对区域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FDI对三大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
        5.4.2 FDI对六小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FDI对越南区域对外贸易的影响
    6.1 FDI与区域对外贸易的关联性
        6.1.1 区域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比较
        6.1.2 FDI企业进出口占区域进出口的比重
        6.1.3 FDI企业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的比较
    6.2 FDI与区域对外贸易的区域性差异
        6.2.1 FDI的区域分布
        6.2.2 三大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区域性差异
        6.2.3 FDI企业对外贸易的区域性差异
    6.3 FDI对区域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FDI对区域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6.3.2 FDI对区域进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与越南引进FDI政策比较及中国经验借鉴
    7.1 中国与越南的若干相同点
        7.1.1 共同的区位和紧密的地缘联系
        7.1.2 经济改革模式
        7.1.3 文化思想和社会政治体系
    7.2 中国与越南外资准入制度比较
        7.2.1 越南的外资准入制度
        7.2.2 中国的外资准入制度
        7.2.3 中国与越南外资准入制度的比较
        7.2.4 外资准入法律的启示
    7.3 中国和越南外资待遇比较
        7.3.1 越南的外资待遇
        7.3.2 中国的外资待遇
        7.3.3 中国和越南外资待遇的比较
        7.3.4 外资待遇法律的启示
    7.4 中国与越南鼓励外商投资的地区政策
        7.4.1 越南鼓励外商向特别贫困地区投资
        7.4.2 中国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
        7.4.3 中国与越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比较
        7.4.4 中国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给越南的启示
    7.5 中国的三资企业及其启示
        7.5.1 中国三资企业建立的条件
        7.5.2 中国三资企业建立条件给越南的启示
8 越南三大区域吸引FDI的对策研究
    8.1 中部地区进一步吸引FDI的对策
    8.2 北部地区进一步吸引FDI的对策
    8.3 南部地区进一步吸引FDI的对策
    8.4 吸引FDI的三大区域协同策略
9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9.2.1 论文的不足之处
        9.2.2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FDI水平评价及其技术进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FDI与多种因素关联的研究
        1.2.2 FDI质量水平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
2. FDI水平促进技术进步的理论分析与测量方法
    2.1 FDI水平促进技术进步的机理分析
        2.1.1 FDI水平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2.1.2 技术进步的动力: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
        2.1.3 FDI水平差异促进技术进步的效果比较
    2.2 FDI水平的内涵及测量方法
        2.2.1 FDI水平的内涵及指标选取
        2.2.2 FDI水平的测量方法
    2.3 技术进步的内涵与指标选取
3. 中国FDI的外资规模与质量分析
    3.1 中国FDI规模变化
    3.2 中国FDI来源地变化分析
    3.3 FDI质量的测度
    3.4 中国FDI质量的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引资规模与引资质量的省市比较
    4.1 中国各省市引资规模比较
    4.2 中国各省市引资质量比较
        4.2.1 各省市主要外资来源地
        4.2.2 各省市外资质量比较
    4.3 中国各省市引资总体水平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FDI水平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基本模型介绍
        5.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1.2 面板数据模型
    5.2 全要素生产率
    5.3 FDI规模水平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5.3.1 模型介绍和指标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4 FDI质量水平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5.4.1 模型和指标说明
        5.4.2 实证结果分析
    5.5 实证结果总结
6. 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与不足之处
        6.1.1 结论
        6.1.2 不足之处
    6.2 相应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中国利用外资办医的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和评述
        1.2.1 关于外资办医的现状
        1.2.2 关于外资办医的作用
        1.2.3 关于外资办医的前景
        1.2.4 关于外资办医的政策建议
        1.2.5 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2. 医疗服务利用外资的理论分析
    2.1 医疗服务的本质、特点和分类
    2.2 医疗服务利用外资的概念界定
    2.3 医疗服务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3.1 必要性分析
        2.3.2 可行性分析
3. 中国利用外资办医的政策回顾
    3.1 经济领域利用外资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3.1.1 经济领域利用外资政策的回顾
        3.1.2 经济领域利用外资政策的评价
    3.2 外资办医的政策与实践沿革
        3.2.1 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 (1650-1911)
        3.2.2 民国时期至解放前 (1911-1949)
        3.2.3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
        3.2.4 改革开放至今(1978 至今)
4. 现行中国利用外资办医政策的缺陷分析
    4.1 现行外资办医政策的若干缺陷
        4.1.1 关于投资主体股权结构
        4.1.2 关于经营范围方面
        4.1.3 关于人才流动
        4.1.4 关于政府审批
        4.1.5 关于财税支持
    4.2 与经济领域利用外资政策比较
    4.3 现行外资办医政策产生的不良影响
        4.3.1 消费者方面
        4.3.2 医疗服务市场有效竞争方面
        4.3.3 医疗事业发展方面
    4.4 现行外资办医政策的认识误区分析
        4.4.1 关于危及国家主权
        4.4.2 关于外资医院的逐利性
        4.4.3 关于与公立医院的过度竞争
        4.4.4 关于与医改目标不符
        4.4.5 关于加大政府管理难度
5. 案例分析:南昌市两个外资医院的发展比较
    5.1 江西博爱眼科中心案例剖析
        5.1.1 基本情况简介
        5.1.2 生存现状剖析
    5.2 江西中寰(国际)医院案例剖析
        5.2.1 基本情况简介
        5.2.2 生存现状剖析
    5.3 两家医院比较分析
6. 改革和完善我国利用外资办医政策的建议
    6.1 政府方面
        6.1.1 关于对外资医院实行“非对称规制”
        6.1.2 具体的建议与措施
    6.2 外资医院方面
    6.3 公立医院方面
7. 结论与展望
附录 I《江西中寰(国际)医院调研报告》
附录 II《江西博爱眼科中心调研报告》
附录Ⅲ《住院病人跟踪服务质量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引进44个外资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英汉同声传译中的数字练习 ——两种训练方法的对比研究[D]. 毛翩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5)
  • [3]宝应经济开发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推进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超. 扬州大学, 2020(05)
  • [4]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原因及影响研究[D]. 尚运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选择、进入模式与再投资行为[D]. 杨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6]我国外资企业避税问题研究[D]. 赵明洁.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8(01)
  • [7]K公司UPS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张俊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FDI对越南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谭玉青(DAM NGOC THANH).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 [9]FDI水平评价及其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 项婕妤.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4)
  • [10]中国利用外资办医的政策分析[D]. 刘萍. 江西财经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引进外资项目44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