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一、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围手术期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柳阳春,陈立如,林庆,章晔,吴昊,彭雷,袁俊,尹随,胡耶基,徐全[1](2022)在《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527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的外科治疗经验, 探讨MG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6月至2017年10月期间527例行胸腺扩大切除术的MG患者临床病例资料, 其中男242例, 女285例;年龄5~77岁, 平均(52.6±13.7)岁。病程12天~18年。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2例,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肠激惹症、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各1例。改良OssermanⅠ型272例, Ⅱa型72例, Ⅱb型78例, Ⅲ型81例, Ⅳ型24例。所有患者肌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胸部CT检查明确诊断。总结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例, 均为胸腺瘤合并MG, 其中Osserman Ⅲ型MG 2例、Ⅳ型MG 1例。术后肌无力危象15例, 其中Osserman Ⅱb型2例、Ⅲ型11例、Ⅳ型2例, 气管切开7例。血浆置换70例, 并发低渗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各2例。术后病理诊断胸腺增生293例(55.60%)、胸腺瘤207例(39.28%)、胸腺囊肿24例(4.55%)和胸腺萎缩3例( 0.57%)。随访378例, 平均随访(85.9±58.5)月;MG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和恶化患者分别为135例(35.71%)、192例(50.79%)、41例(10.85%)和10例(2.65%)。完全缓解率OssermanⅠ>Ⅱa>Ⅳ>Ⅱb>Ⅲ型, 恶化率Osserman Ⅲ>Ⅳ>Ⅰ型。OssermanⅠ型外科治疗无效18例, 术前病程>5~10年;恶化1例, 为应用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的眼肌型MG患者, 遗留胸腺左叶未切除, 6年后发展为重度全身型, 再次手术切除遗留的左叶胸腺, 证实左叶胸腺代偿性肥大增生。恶化患者中死亡6例, 均为胸腺瘤合并MG, 其中Osserman Ⅲ型5例、Ⅳ型1例;死亡原因为肌无力危象3例, 快速停服溴吡斯的明3个月后突发呼吸骤停猝死2例, 胆碱能危象1例。结论规范的胸腺扩大切除是治疗MG的有效方法, 眼肌型MG尽早手术可有效降低其全身性转化风险。OssermanⅡb型以上MG易发生肌无力危象, 围手术期采取综合处理措施有助于降低MG相关风险。重症术后远期可反复发生肌无力危象, 须规律用药, 并采取MG综合治疗措施。

陈立如[2](2021)在《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局部晚期胸腺肿瘤(locally advanced thymic malignancy,LATM)一般是指Masaoka III期及以上、但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胸腺肿瘤,是一种相对少见且疑难的疾病,其全胸腔镜下(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的手术治疗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争议,主要争议点在于手术的肿瘤学效果和手术安全问题。近年来剑突下入路胸腔镜(subxiphoid VATS,SX-VATS)发展迅速,临床证明其在胸腺肿瘤的外科治疗中极有优势。然而,目前基于VATS入路的LATM治疗的报道均局限于病例报道,缺少临床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特别是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而且临床上对于如何“严格”选择适宜的LATM病例使用VATS治疗仍然没有明确的标准,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等合并症对LATM的围手术期以及预后的影响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拟纳入近年来某省级胸腺肿瘤领先学科所在科室经治的LATM病例,进行单中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围手术期研究,以评价VATS治疗LATM的优势,探讨LATM进行VATS治疗的适应症、围手术期评估和合并症管理,为提高VATS治疗LATM的安全性、围手术期效果和远期效果提供参考。第一部分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在我院曾行胸部CT检查的40例LATM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CT和手术/病理资料,对不同就诊症状和CT特征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就诊时主诉包括非MG症状、MG症状和检查发现三类,三者的大血管侵犯率依次为62.5%、23.1%和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两比较,非MG症状就诊者大血管侵犯多于MG症状就诊者和检查发现者(非MG症状vs MG症状P=0.034,非MG症状vs检查发现P=0.008),检查发现者心包侵犯少于非MG症状就诊者(P=0.049)、其他周边组织结构侵犯情况在三者或两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对肺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9%、62.5%和90%,CT扫描对心包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为:88.5%、57.1%和77.5%;CT增强扫描对大血管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9%、75%和82.4%;CT扫描对膈神经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5%、62.5%和65%;CT扫描对种植转移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7%、100%和97.5%。结论: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对LATM的侵袭性评估、可切除性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二部分SX-VATS治疗LATM的临床研究目的:1.探讨SX-VATS治疗LATM的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肿瘤学效果,并总结相关手术经验和技巧;2.分析胸骨下角(substernal angle,SA)、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手术经验等对SA-VATS治疗LATM围手术期结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经SA-VATS治疗的20例LATM病例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合并切除的周围组织结构、术中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等。同时根据胸骨下角(SA)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小角组(SA<77°)和大角组(SA>77°),以及根据BMI大小,将两组患者均分为低体重组(BMI<22.7kg/m2)和高体重组(BMI>22.7kg/m2),通过分别对比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研究分析SA和BMI对SX-VATS治疗LATM近期结果的影响。此外,还依据患者手术日期分为前期组和后期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探讨手术经验对近期结果的影响。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在SX-VATS下完成手术,均达到R0切除状态。术中结果:手术时间120-360min,平均190±64min,术中出血量10-650m L,平均130±160m L;术中切除的周围组织结构包括肺楔形切除15例,心包部分切除10例,左侧无名静脉切除3例(包括1例合并切除了上腔静脉侧壁切除),左侧无名静脉侧壁切除2例,左侧受侵犯膈神经切除3例,升主动脉外膜部分切除1例。术后结果:无手术相关死亡;6例出现了并发症,分别为:1例术后肌无力危象(postoperative myasthenia crisis,POMC),经血浆置换治疗等MG综合治疗,于术后19天康复出院;1例术后2周发生POMC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出现左上肢及左侧颈部、颜面部肿胀,术后1周内逐渐缓解消退;3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经加强抗感染治疗后好转;除自动出院的患者,其余19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6-20天,平均12.1±4.2天。术后随访1-48个月,平均15.7±13.0个月。死亡2例,均因MG危象及相关并发症死亡;复发1例,为肺内及胸腔转移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存活至今。分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SA和BMI大小对手术操作及术后近期结果无显着影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除了BMI大小与手术时间有正相关外(r=0.458,P=0.043),患者的SA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相关性,BMI与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相关性。手术经验对SX-VATS治疗LATM的影响表现为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和住院时间缩短,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X-VATS治疗经过选择的LATM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良好的近期治疗结果;2.患者的SA和BMI对近期手术结果无明显影响,但BMI与手术时间有正相关关系。第三部分MG对胸腺肿瘤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目的:分析MG对胸腺肿瘤患者VATS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并探讨LATM患者围手术期MG相关风险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行VATS手术治疗的91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术前病史和诊断分为三组。A组:不伴任何类型MG(n=35);B组:伴轻症MG的患者,即伴单纯眼肌型MG(Osserman I型)或轻度全身性MG(Osserman IIA型)的患者(n=24);C组:伴有中度全身性MG以上类型的患者,包含Osserman IIB型、III型或IV型(n=32)。对比分析各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分析MG对胸腺肿瘤VATS围手术期的影响,及其对LATM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并按并发症分组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在Masaoka分期、WHO病理分型及术后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合并Osserman IIB以上类型的MG使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术后呼吸机治疗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均明显增加(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外科临床分期在发作/进展期、术前肌无力危象史、ASA分级III级以上和Osserman IIB以上类型MG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serman IIB型以上MG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30天时B组与C组MG症状有效率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单独对LATM病例术后指标分析,发现合并MG使LATM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治疗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和总住院天数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并MG使胸腺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2.合并Osserman IIB型以上类型MG是胸腺肿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积极呼吸支持和监护治疗或有利于降低MG对LATM患者术后的不利影响。第四部分VATS与开放术式治疗LATM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目的:1.进一步评价VATS治疗LATM的安全性和肿瘤学效果;2.探讨LATM进行VATS治疗的适应症选择标准。方法:入选我院2016年6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入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45例LAT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随访至2021年3月1日。依据患者手术治疗的方式分为全胸腔镜手术组(VATS组,n=25)和开胸手术组(open thymectomy,OT组,n=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结局的差异。结果:VATS组与OT组对比,VATS组术前接受穿刺或腔镜活检、新辅助化疗的比例明显少于OT组,肿瘤大小(CT测量最大直径)比OT组小(P<0.05)。两组患者术中指标对比,VATS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其中手术时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VATS在处理心包、肺、单侧膈神经等导致的外科性困难方面与OT组类似(P>0.05),在处理胸腔种植结节方面也相仿(P>0.05),但VATS在处理大血管相关的外科性困难方面劣于OT组,而且当外科性困难超过3处时VATS也处于劣势(P<0.05)。术后相关指标对比:两组的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OT组低,VATS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总住院费用均少于OT组(P<0.05)。两组病例在淋巴结阳性/切除例数比、WHO分型、切缘状态、Masaoka分期和TNM分期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全部患者随访1-57个月,平均19±16.9个月,随访中VATS组死亡3例,复发1例,OT组死亡4例,复发1例;VATS组与OT组的生存曲线提示两组间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X 2=0.216,P=0.642)。单因素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史、肿瘤大小(>5cm)、左无名静脉外科性困难、左无名静脉以外大血管外科性困难和外科性困难数超过3处(含3处)以上是选择开放手术的考虑因素(P<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式选择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OR=2.207,95%CI:1.152-3.567,P=0.014)、左无名静脉以外的大血管外科性困难(OR=0.130,95%CI:0.020-0.860,P=0.034)和术中外科性困难≥3处(OR=8.778,95%CI:1.105-69.731,P=0.040)。结论:1.对于经过严格选择的LATM病例,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效果优于传统手术,同时远期肿瘤学效果与开胸术式相当。2.VATS治疗LATM需要严格选择适应症,符合以下条件的LATM可考虑选择VATS治疗:(1)肿瘤大小(CT测量最大直径)≤5cm,(2)无左无名静脉以外的大血管导致的外科性困难,(3)外科性困难<3处,(4)无新辅助化疗史。

邱林彬[3](2021)在《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传递疾病,是受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性疾病。MG和胸腺的关系由来已久,胸腺在疾病发展中的相关性早已为人所知,在过去的十数年里,对它的理解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胸腺切除术在MG治疗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病例回顾性研究,本研究通过收集分析我院胸外科单一医疗组行胸腺扩大切除术后MG患者的相关材料,对术后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并做分析,认真探讨哪些因素是真正影响MG术后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今后临床上制定MG的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6月~2020年05月于我院胸外科单一医疗组接受胸腺扩大切除手术并成功电话随访的80例MG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效果,以是否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stable remission,CSR)作为评价指标,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术前病程、术前最重改良Osserman分型、术前有无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术前药物控制情况、手术方式、术后胸腺病理类型8个方面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其中47例病理类型为胸腺瘤的患者的Masaoka病理分期、WHO组织学分型及切除的肿瘤大小3个方面也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寻影响MG术后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达到完全缓解15例,CSR率:18.75%,平均达到完全缓解时间:4.01年;达到治疗目标61例,达到治疗目标率:76.25%,平均达到治疗目标时间3.24年。(2)单因素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患者性别、术前病程、术前有无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术前药物控制情况、手术方式、术后病理类型(胸腺瘤vs非胸腺瘤),以及胸腺瘤患者的WHO组织学分型和切除的肿瘤大小与术后完全缓解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术前最重改良Osserman分型、术后病理类型(胸腺增生vs非胸腺增生)及胸腺瘤患者的Masaoka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术后MG远期疗效达到完全缓解的相关因素。(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最重改良Osserman分型(P=0.006OR:2.046 95%CI:1.228~3.408)、术后病理类型(胸腺增生vs非胸腺增生)(P=0.009 OR:2.114 95%CI:1.201~3.718)及胸腺瘤患者的Masaoka病理分期(P=0.041 OR:2.709 95%CI:1.043~7.036)是MG术后远期疗效达到完全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发病年龄不是术后MG远期疗效达到完全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胸腺扩大切除术在MG的治疗上有效可靠,且疗效与术后时间呈现正相关趋势。(2)发病年龄是MG术后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早发型患者较晚发型患者预后更好,考虑是年轻患者新陈代谢更快,所以MG症状的改善和缓解程度可能相对更好。(3)术前最重改良Osserman分型是MG术后远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Ⅰ+Ⅱa型较Ⅱb型及以上疗效更佳,提示控制MG发病后分型进展有助于提高术后MG的完全缓解率。(4)经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与经胸骨正中切口胸腺扩大切除术对术后远期CSR率无统计学上差异,MG患者行经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同样安全有效。(5)术后病理类型(胸腺增生vs非胸腺增生)是MG术后远期疗效达到完全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MG合并胸腺增生远期预后较其他病理类型好,可供治疗选择参考。(6)胸腺瘤患者的Masaoka病理分期是MG术后远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分期患者远期预后更良好,建议MG合并Masaoka高分期的患者,术后应采取放化疗等进一步治疗措施来提高术后缓解率。

庞天宝[4](2020)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胸腺中M3受体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主要由抗体介导、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伴有胸腺结构或功能的异常。非神经元型胆碱能系统(Non-neuronal Cholinergic System,NNCS)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包括胸腺。前期研究观察到MG患者胸腺组织NNCS中的α1、α9、M3、α2、β2等受体表达异常,其中α1、α9、α2、β2受体在M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胸腺中的表达情况已被测定,但M3受体尚未明确。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mAChRs)M3可以通过介导淋巴细胞中Ca2+信号传导、触发核信号传导从而引起免疫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变化,可能参与了MG的发病过程。本研究检测了M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胸腺中M3受体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了其与外科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旨在探索M3受体在M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为MG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胸腺切除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的MG患者共计145例,搜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检验检查资料。对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15例。2.检测M3受体在不同病理类型胸腺中的表达:将M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胸腺及对照组胸腺组织制成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测M3受体在不同病理类型胸腺中的表达情况,依据细胞的着色率及着色程度进行评分。3.不同病理类型胸腺中M3受体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根据MGFA干预后状态评估标准对患者的预后状态进行随访评估,分析M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胸腺中M3受体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关联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入组的MG患者共计145例,其中胸腺瘤患者65例,胸腺增生患者25例,胸腺萎缩患者55例。M3受体在M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胸腺及正常胸腺中均有表达,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及细胞质,少量分布于细胞核;与对照组相比,增生型胸腺中M3受体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胸腺瘤组织中M3受体的表达也显着降低(p<0.05),萎缩型胸腺中M3受体的表达与正常胸腺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随访到患者120例,随访时间7~7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完全持久缓解率达28.3%,总体临床缓解率(CSR+PR+MM)达72.5%,总体有效率(CSR+PR+MM+I)达89.2%。将M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胸腺中M3受体的表达水平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增生型胸腺中M3受体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在萎缩型胸腺与胸腺瘤中的表达水平与预后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M3受体在M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胸腺及正常胸腺中均有丰富的表达,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及细胞质,少量分布于细胞核;(2)M3受体在MG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胸腺中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在增生型胸腺与胸腺瘤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胸腺组织均显着降低,在萎缩型胸腺中的表达水平与正常胸腺相比无显着差异;(3)增生型胸腺中M3受体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缓解情况呈负相关,萎缩型胸腺与胸腺瘤中M3受体的表达水平与预后无显着相关性,这种表达的差异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凋亡机制在MG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树斌[5](2020)在《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的综合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同步放化疗诱导后手术切除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研究同步放化疗诱导后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自2008年11月至2018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接受术前诱导同步放化疗的胸腺肿瘤患者3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经病理学活检及影像学检查明确为局部进展期T3-4期的胸腺肿瘤患者。分析此类患者经同步放化疗1-2个疗程诱导治疗后的肿瘤缓解率、手术完全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长期生存率,以及诱导治疗后未手术切除患者经过巩固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和长期生存率。结果:37例纳入本研究的合格患者中,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1个疗程的诱导同步放化疗,其中14例患者完成2个疗程的诱导化疗。37例患者中,2例达到影像学上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8例达到部分缓解(partical response,PR),7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诱导同步放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以白细胞下降为主的骨髓抑制。在30例疗效达到缓解的患者中,有25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8例肿瘤完全切除(R0切除),R0切除率为72.0%。术后病理显示7例(28.0%)患者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 CR)。37例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72%,5年总生存率为63%,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54%,5年DFS为47%。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比较,3年DFS分别为(78.0%vs.1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同步放化疗作为局部进展期T3-4期胸腺肿瘤的诱导治疗,可以取得较高肿瘤缓解率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手术治疗创造完全切除的可能性。接受诱导治疗后的患者手术R0切除率较高,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生存率。第二部分序贯放化疗诱导后手术切除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评价在诱导治疗的过程中,放疗、化疗分别所起的作用以及总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5年9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接受术前诱导序贯放化疗的胸腺肿瘤患者29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经病理学活检及影像学检查明确为局部进展期的胸腺肿瘤患者。分析此类患者经过2个疗程诱导化疗及1个疗程诱导放疗后的化疗缓解率、放疗缓解率、总的肿瘤缓解率、手术完全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长期生存率及疾病进展情况。结果:29例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所有患者均完成2个疗程紫杉醇+卡铂(TC)方案化疗,其中2例化疗后疗效评价达到部分缓解(partical response,PR)并直接接受手术治疗,其余27例接受诱导放疗。29例患者中,4例化疗治疗效果PR,19例放疗效果PR,最终共21例治疗效果达到PR,8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序贯放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以白细胞下降为主的骨髓抑制。24例患者诱导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6例肿瘤完全切除(R0切除),R0切除率为66.7%。术后病理显示7例(29.2%)患者达到病理显着缓解(major pathological response,MPR)。24例手术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81%,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7%。结论:应用序贯放化疗作为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的诱导治疗,可以取得较高肿瘤缓解率,放疗的缓解率优于化疗。序贯放化疗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可获得完整彻底切除。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率较高。第三部分微创胸腺切除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的可行性:一项倾向性匹配研究目的:与传统正中胸骨切开胸腺切除术(median sternotomy thymectomy,MST)对比,评估在围手术期情况与肿瘤学结果方面,微创胸腺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thymectomy,MIT)治疗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是否可行。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通过MIT或MST手术治疗的UICC第八版分期T2-3Nx M0的胸腺肿瘤病例128例。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和手术并发症,以及生存情况。分析方法有多因素logistic回归、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score matching,PSM)。结果:研究期间共有128例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接受胸腺切除术,其中50(31.3%)例患者最终接受MIT术,70(62.5%)例患者最终接受MST术,另有8(13.8%)例计划接受MIT手术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转为开放手术。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前无显着差异(10.0%vs.17.1%,P=0.302),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也没有显着差异(11.6%vs.14.0%,P=1.0)。MIT组与MST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在多因素调整前(87.3%vs.83.3%,P=0.874)和调整后(hazard ratio,1.136;95%CI,0.284-4.542;P=0.856)均无明显差异。经过PSM平衡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后,两组患者的RFS亦无显着性差异(85.8%vs 86.2%,P=0.781)。结论:目前研究表明,MIT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患者是安全的,并且可获得不劣于标准MST手术的肿瘤学疗效。

李荣耀[6](2019)在《一种围手术期管理体系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重症肌无力是由免疫抗体介导的累及神经肌肉接头所致的信号传导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病。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的易疲劳,以骨骼肌受累为主,如不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后期可出现呼吸、进食无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外科治疗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然而,由于该疾病的特殊性,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远高于其他疾病。术后肌无力症状加重及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患者术后发生的最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一旦发生通常需要紧急辅助通气,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因此,防止重症肌无力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胸外科医生避不开的工作。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及科学的手术时机选择是防止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最佳策略。本科室基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受累肌群、病情分期,抗乙酰胆碱药物敏感性等特点制定了一套重症肌无力术前外科评估体系,并将此用于指导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及手术适应症选择。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5年应用“MG术前外科风险评估体系”进行围手术期管理的一组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时期应用传统围手术期管理办法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资料进行对比,进而评价术前外科评估系统与传统重症肌无力围手术期相关管理理念及管理办法的优劣情况,以期为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23例MG患者,按照不同的围术期管理方法及理念(不同治疗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重症肌无力外科评估系统指导MG患者手术适应症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管理办法进行MG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评估两组患者在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术后症状加重率、肺部感染率、术后带管时长、术后住院时长、住院总费用等方面的差异。为进一步验证外科评估体系的可行性,本研究将行手术治疗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前术后的肌无力分型进行对比,将术后症状加重的患者分入加重组,术后症状平稳的患者分入平稳组。将加重组与平稳组的MG患者进行对比,通过单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MG患者术后加重的危险因素。最后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术后症状加重的一般性规律。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1.入院时两组MG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时长、外科MG分型、既往危象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围手术期干预后,研究组7例患者仍处于高风险状态而暂时选择保守治疗,最终研究组54例患者、对照组6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术前症状控制率(74.07%VS 38.71%)、病情分期(缓解稳定期,100.00%VS缓解稳定期79.03%)、手术方式(胸腔镜,88.89%VS胸腔镜67.74%),术后镇痛效果(满意,81.48%VS满意,64.52%)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研究组MG患者术后未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对照组发生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MG症状加重率(12.96%VS 38.71%)、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1.11%VS 27.42%)、术后住院天数(7.76±1.78VS 9.84±4.07),住院总费用(3.21±1.14万VS 3.79±1.06万)等结局指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单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高风险MG患者、开胸术式及镇痛效果欠佳是MG患者术后症状加重的危险因素,其中术前高风险MG患者是术后症状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4.MG患者术前外科分型越高术后症状越容易加重,多数加重1个型别级,加重时间一般发生在术后前3天,以术后第2、3天为多。结论1.重症肌无力外科风险评估体系在指导个体化围手术期管理及预防MG患者术后危象及严重并发症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2.术后2至3天是MG患者症状加重的主要时期,对于术前型别较高的MG患者应注意防范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

邱志宏[7](2019)在《剑突下与右胸入路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剑突下与右胸入路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围手术期及短期随访效果,探讨剑突下入路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6月至2018年0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电视胸腔镜扩大胸腺切除治疗MG的1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其中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组68例;右胸入路胸腔镜组63例。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及短期疗效,短期随访结果根据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GFA)提出的分类系统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率、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延迟拔管、术后引流量、术后危象、术后开胸止血、术后再次气管插管、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剑突下入路组手术时间为(139.00±34.56)min,短于右胸腔入路组时间(152.14±32.36)min,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5)。剑突下入路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明显低于右胸入路组患者(P<0.001,P<0.001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随访时间1356个月,平均30个月,失访19例。3例(剑突下入路组1例;右胸入路组2例)随访中死亡。剑突下入路组MG完全稳定缓解率(CSR)及有效治疗率均高于右胸入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4,P=0.627)。结论:剑突下和右胸入路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MG均安全可行,且短期效果相当。但剑突下入路能很大程度减轻MG患者术后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侧胸入路的不足,值得临床推广。

刘守知[8](2019)在《胸腔镜人工气胸胸腺瘤切除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纵隔肿瘤是胸外科的常见病,前纵隔是其好发部位,胸腺瘤为常见前纵隔肿瘤。手术治疗是胸腺瘤的常用和重要的治疗方法,胸腺瘤手术可分为传统开胸手术和微创经电视胸腔镜手术。传统手术常见切口可分为前正中纵劈胸骨切口、前外侧切口及创伤相对较小的横断胸骨小切口。但是不论前正中纵劈胸骨切口、前外侧切口,还是横断胸骨微创小切口,均破坏了胸壁的完整性、特别是骨性胸廓的完整性,手术切口大、创伤大,术后患者疼痛重。疼痛重不仅影响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造成术后卧床时间长,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及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还不利于术后主动咳嗽、咳痰,进而影响肺膨胀,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等肺部并发症,不利于术后恢复。且纵劈胸骨及横断胸骨术后可能会出现胸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纵劈胸骨手术早期影响患者侧卧休息及可能出现畸形愈合,横断胸骨可能出现假关节。手术瘢痕及畸形愈合影响美观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胸腔镜设备、胸腔镜器械发展及电视胸腔镜手术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电视胸腔镜手术从肺部手术逐渐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纵隔肿瘤的治疗,如胸腺瘤切除、心包囊肿切除、神经鞘瘤切除等。胸腺瘤电视胸腔镜手术各家医院采用的手术切口不尽相同:有经侧胸部三孔、两孔或单孔进行手术治疗,还有越来越流行、技术要求更高的经剑突下切口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被部分医院开展。因此手术切口迄今仍无一个统一标准。我院胸腺瘤微创手术采用单腔气管插管电视胸腔镜经侧胸三孔人工气胸下胸腺瘤切除,对比传统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留置胸管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多个优点。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在胸腺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探索出适合胸腺瘤切除的电视胸腔镜手术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在2012年4月到2017年10月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胸外科经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及开胸手术胸腺瘤手术切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31例、手术切口均采用经侧胸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三切口,传统开胸组29例、手术切口均采用前正中纵劈胸骨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术后留置引流管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之间的差异,评估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在胸腺瘤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结果(1)手术结果两组中的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腺瘤、双侧胸腺完整切除和前纵隔脂肪清扫(肉眼下胸腺瘤、双侧胸腺及前纵隔脂肪完全切除),除一例因胸膜腔闭锁、行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余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手术未发生中转开胸情况,手术过程均较顺利。两组手术患者术中无大出血,无重要器官、组织、神经的损伤,术中、术后无死亡。(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开胸组和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的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150±43)分钟和(120±63)分钟,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3.026,P=0.047)。(3)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开胸组和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两组患者出血量分别为(193±61)ml和(70±40)ml,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13.143,P=0.039)。(4)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术后疼痛经给予一种止痛药物应用后疼痛程度在2-3分,2分、3分患者分别23例和8例。开胸术后患者经给予一种止痛药物疼痛程度在5-6分,5分、6分患者分别有15例和14例。两样本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t=16.156,P=0.045)。(5)两组患者留置引流管的情况开胸组和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患者留置引流管的平均天数(4.6±1.3)天和(3.4±1.1)天,胸腔镜人工气胸组留置引流管的天数明显少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t=6.821,P=0.041)。(6)两组患者从术后到出院的时间两组患者从术后到出院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2.2±2.4)天和(8.2±2.70)天,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8.555,P=0.043)。结论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胸腺瘤切除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术后留置引流管天数少、恢复快、安全性好、治疗效果显着等诸多优势。其临床可行性及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

康云腾[9](2019)在《纵隔肿物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达芬奇机器人、胸腔镜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纵隔肿物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对比达芬奇机器人、胸腔镜与胸骨正中切口三种手术方法行全胸腺切除、纵隔脂肪清除术的术后指标的差异;探讨外科治疗纵隔肿物合并重症肌无力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于2010年01月~2017年12月分别通过达芬奇机器人、胸腔镜及胸骨正中切口行全胸腺切除、纵隔脂肪清除术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通过手术类型分为:A组(机器人组);B组(胸腔镜组);C组(胸骨正中切口组)分别从性别分布、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重症肌无力Osserman分型和术后肌无力缓解率等方面来进行对比。结果本次入组患者总数为53例:其中A组22人,B组12人,C组19人;年龄分布为17-73岁;性别分布:男性29例,女性24例。手术时间对比:A组(90.8±9.2min)相比 B 组(131.3±10.5min)和 C 组(159.5±15.9min)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对比:A组(18.0±4.2ml)相比B组(105.0±22.6ml)和C组(231.6±32.7ml)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一日引流量对比:A组(74.0±19.2m])相比 B 组(224.2±20.5ml)和 C组(362.6±59.8ml)引流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对比:A组(2.2±0.7d)相比B组(4.4±0.5d)和C组(5.7±2.3d)留置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天数:A组(5.3±0.4d)相比C组(16.7±3.7d)出院较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10.3±1.2)相比A组和C组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肌无力缓解率:A组(88.9%)相比B组(75.0%)和C组(76.9%)高,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B组1名患者因术中损伤左侧无名静脉而中转开胸;其中C组1名患者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经积极治疗好转后顺利出院。结论胸骨正中切口的手术方式视野好,操作直接便捷,但切口较大、失血多,术后患者恢复时间较长;胸腔镜组手术切口小,患者恢复较快,但受器械所限,缓解率稍低于其余两组;而机器人除了继承了胸腔镜微创的优点之外,还在器材操作的灵活性上和视觉灵敏度上更胜一筹,因此在本研究数据中,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扩大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肿物病人,无论是从围手术期的一些指标还是术后短期肌无力缓解率来看均优于其余两组。虽然数据还需要远期效果及大量配对试验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机器人手术一定可以引领未来微创外科的发展。

胡倩君[10](2018)在《中医药干预下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28例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胸腺切除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方式,目前来说,影响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及手术治疗的获益度方面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在中医药干预下,对在我院行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通过比较其手术治疗前后,术后6月、术后1年及2年服药量、危象发生率、临床疗效,来评价手术在重症肌无力治疗中的获益度。方法:通过对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随访,通过门诊、住院及电话随访,对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比较在中医药干预下,手术治疗前后,术后6月、术后1年及2年服药量、危象发生率、临床疗效的对比。通过比较相关指标,进一步明确手术治疗手段的获益度,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共收治病人35例,随访期间因其它不适后续再次住院者,住院期间病理确诊为乳腺癌1人,前列腺癌1人,失访5人,共随访到病例28例,其中男性9人,女性19人,患者平均年龄为38岁± 17,平均随访时间21.7 士 18.3月,至随访终点显示缓解1例(3.6%),改善23例(82.1%),无变化2例(7.1%),恶化2例(7.1%),通过对相关因素比较分析发现:术前病程长短与预后具有相关性,病程较短者手术效果优于病程较长者;在本研究中,女性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缓解率大于男性,这可能与随访对象及时间有关,尚需其他依据证实;MGFA分型中分型越晚,术后临床缓解率越高;年龄、病理类型、手术方式与术后疗效无明显相关性,尚需大样本及长时间、不间断随访来总结其规律;术后患者药物剂量随着时间延长明显减少,以术后2年的停药率+减药率最高;所有病人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肌无力危象,可能与随访时间有关,部分失联病人情况不明。结论:胸腺扩大切除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手段,对于减少病程进展、减少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改善肌无力症状以及用药剂量上有显着作用,但对于儿童患者,尤其是眼肌型患者治疗疗效不确切,尚需大样本研究。在疾病稳定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较之单纯西药治疗,在临床缓解率、安全性及药物副作用均有显着获益性。

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围手术期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围手术期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2)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症状学评估和CT轮廓分析在LAT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诊断
        1.1.3 CT检查
        1.1.4 CT征象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不同就诊主诉患者周边组织结构侵犯的对比
        1.2.2 包膜及肺组织受侵犯评估情况
        1.2.3 心包受侵犯评估情况
        1.2.4 血管受侵犯评估情况
        1.2.5 膈神经受侵犯评估情况
        1.2.6 胸膜种植结节评估情况
    1.3 讨论
        1.3.1 术前症状学评估
        1.3.2 术前CT轮廓分析
    1.4 结论
第二部分 SX-VATS治疗LATM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观察指标
        2.1.3 手术方法
        2.1.4 术后处理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手术相关指标
        2.2.2 术后恢复情况
        2.2.3 病理结果
        2.2.4 随访结果
        2.2.5 胸骨下角对近期手术结果的影响
        2.2.6 BMI对近期手术结果的影响
        2.2.7 手术经验对手术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SX-VATS治疗LATM的历史和现状
        2.3.2 SX-VATS治疗LATM的病例选择
        2.3.3 SX-VATS手术的安全性
        2.3.4 侵犯周围组织结构的处理方法与技巧
        2.3.5 SX-VATS治疗LATM的优势
        2.3.6 剑突区解剖及胸骨下角对SX-VATS手术的影响
        2.3.7 BMI对 SX-VATS手术的影响
        2.3.8 SX-VATS的学习曲线
        2.3.9 SX-VATS切除LATM时特殊情况的处理
    2.4 结论
第三部分 MG对胸腺肿瘤VATS治疗的围手术期的影响
    3.1 资料和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方法
        3.1.2.1 围手术期胸腺肿瘤与MG处理方案
        3.1.2.2 分组
        3.1.2.3 观察指标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3.2.3 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3.2.4 MG治疗效果
        3.2.5 MG对 LATM围手术期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前的影响
        3.3.2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中的影响
        3.3.3 合并MG对胸腺肿瘤VATS术后及预后的影响
        3.3.4 VATS治疗LATM围手术期MG的管理
    3.4 结论
第四部分 VATS与开放术式治疗LATM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4.1 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资料收集
        4.1.3 分组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术前基线资料对比
        4.2.2 术中相关指标比较
        4.2.3 术后相关指标的对比
        4.2.4 术后病理对比
        4.2.5 影响手术入路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4.2.6 随访
    4.3 讨论
        4.3.1 LATM手术治疗的趋势
        4.3.2 VATS治疗LATM的围手术期效果
        4.3.3 VATS治疗LATM的肿瘤学效果
        4.3.4 VATS治疗LATM的不足
        4.3.5 VATS治疗LATM的适应症
    4.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局部晚期胸腺上皮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3)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 入组标准
    1.3 一般资料
    1.4 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
        1.4.1 MG的诊断
        1.4.2 改良Osserman分型标准
        1.4.3 胸腺瘤Masaoka病理分期
        1.4.4 胸腺瘤WHO组织学分型
        1.4.5 治疗效果评价
    1.5 围手术期管理
    1.6 手术方式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2.2 术后病理
    2.3 随访情况
    2.4 影响MG术后远期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2.5 影响MG术后远期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性别
    3.2 发病年龄
    3.3 术前病程
    3.4 术前最重改良Osserman分型
    3.5 有无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6 术前药物控制情况
    3.7 手术方式
    3.8 术后胸腺病理类型
    3.9 胸腺瘤Masaoka病理分期
    3.10 胸腺瘤WHO组织学分型
    3.11 胸腺瘤肿瘤大小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重症肌无力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胸腺中M3受体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的综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注释
绪论
第一部分 同步放化疗诱导后手术切除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对象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序贯放化疗诱导后手术切除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对象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微创胸腺切除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的可行性:一项倾向性匹配研究
    一、对象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6)一种围手术期管理体系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肌无力分型现状及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剑突下与右胸入路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2.4 观察指标
        2.2.5 随访
        2.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病例
    3.2 手术结果
    3.3 随访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胸腔镜人工气胸胸腺瘤切除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胸腺瘤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纵隔肿物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达芬奇机器人、胸腔镜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
前言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过程
    1.3 统计学方法
2.结论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中医药干预下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28例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重症肌无力的免疫发病机制
    1.2 肌无力的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MG亚组分型
        1.2.3 中医辨病论治
    1.3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1.3.1 药物治疗
        1.3.2 丙种球蛋白
        1.3.3 血浆置换
        1.3.4 胸腺切除手术治疗
        1.3.5 中医特色治疗
    1.4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判断标准
        2.1.5 研究方法
        2.1.6 统计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临床基本资料
    2.3 统计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3.1 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
    3.2 影响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的因素
        3.2.1 性别
        3.2.2 年龄
        3.2.3 病程
        3.2.4 MGFA分型
        3.2.5 病理类型
        3.2.6 手术方式
        3.2.7 药物服用剂量
    3.3 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3.4 总结
    3.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围手术期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527例[J]. 柳阳春,陈立如,林庆,章晔,吴昊,彭雷,袁俊,尹随,胡耶基,徐全.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2(01)
  • [2]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全胸腔镜外科治疗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陈立如. 南昌大学, 2021(01)
  • [3]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D]. 邱林彬.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重症肌无力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胸腺中M3受体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D]. 庞天宝. 郑州大学, 2020(02)
  • [5]局部进展期胸腺肿瘤的综合治疗[D]. 关树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一种围手术期管理体系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李荣耀. 郑州大学, 2019(07)
  • [7]剑突下与右胸入路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对比分析[D]. 邱志宏. 南昌大学, 2019(01)
  • [8]胸腔镜人工气胸胸腺瘤切除临床应用研究[D]. 刘守知.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9]纵隔肿物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达芬奇机器人、胸腔镜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对比研究[D]. 康云腾.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中医药干预下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28例随访研究[D]. 胡倩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