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种自由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由,消极,康德,权利,政治,伯林,古代人。
两种自由观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1](2018)在《权威与制度——对伯林两种自由观的重新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诠释伯林的两种自由观念,揭示出两种自由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对权威与制度产生冲突时的不同态度,积极自由强调将权威掌握在自己手中,消极自由认为应该设法消解权威的过度膨胀。本文肯定了伯林自由观的重要地位,同时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个观念,提出自己对于制度改善方面的一些想法。(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8年04期)
冯鑫[2](2017)在《论贡斯当的两种自由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贡斯当在亲身经历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法国人在卢梭抽象人民主权学说指导下狂热地追求一种惟有古代人才享有的政治自由,但这种自由扼杀了个人自由。基于此背景,贡斯当系统地界分了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并指出两种自由既有区别又有关联,应该在二者关联性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将两者结合起来,即通过代议制民主制实现公民政治自由,通过宪政体制下的分权制衡实现公民个人自由。对贡斯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作出评价,并指出其地位、影响与不足。(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王志强[3](2017)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自由观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自由"观念在其自我表达中作为一种普遍的抽象权利,但在其具体历史语境中则始终指向"资本自由"和"欲望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念虽然分享了自由主义共同的历史出发点,但是却有着超越性的诠释路径。马克思将自由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性力量,用劳动自由扬弃了政治自由,并批判了欲望自由。把握两种自由观的不同逻辑向度,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与传统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之区别很有益处。(本文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期刊2017年02期)
班建武,檀传宝[4](2016)在《学生权利在学校中的实现状况调查研究——基于赛亚·伯林两种自由观的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公民理性权利意识的养成,需要良好的日常生活土壤。考察学生权利在学校生活中实现的实际状况对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展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十分关键。本研究主要根据赛亚·柏林的两种自由观,将学生的权利区分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种类型,分别从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和权利运行叁个方面设计了针对中国内地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学生作为权利主体在面对学校权力的代表——德育处时,主要是一种消极负面的情绪情感体验,这实际上表明学生作为权利主体的消极权利并未得到学校的有效保护。作为消极权利代表的学生隐私权和个性发展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学校权力的损害。而在以关心和参与班级事务为代表的积极权利的实现上,学生自觉追求的主动性并不高。学生会作为学生权利运行的重要组织,实质上是受到学校权力的高度控制。研究认为,学生权利主体地位的缺位是都导致学生权利在学校中得不到有效落实的根本原因,应试教育则成为直接影响学生权利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而由于学校权利意识教育的不足所导致的学生权利意识的缺乏则是制约学生主动追求自我权利实现的内在观念障碍。破除这些困境的必由之路是建立一个更加民主、法制的现代公民社会。(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王勃[5](2016)在《在积极与消极之间——伯林两种自由观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是20世纪西方探讨自由问题最杰出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之一,他两种自由概念的划分标志着战后自由主义的复兴。伯林偏爱消极自由,但并不否认积极自由的意义。伯林主张两种自由的价值不可通约,也无法替代。他强调两种自由分别因"过度政治化"和"过度私人化"而强制个人走向不自由。因此,寻求在两种自由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个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王勃[6](2016)在《积极与消极之间——伯林两种自由观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杰出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之一,他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划分标志着战后自由主义的复兴。伯林偏爱消极自由,但并不否认积极自由的意义。伯林主张两种自由的价值不可通约,也无法替代。他强调两种自由分别因"过度政治化"和"过度私人化"而强制个人走向不自由。因此,寻求两种自由之间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个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来源于《长江论坛》期刊2016年01期)
孙圆[7](2014)在《两种自由观视域下的学生自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寻求个人自由,但却导致了自由的失范。个人失去了对他人的责任,丧失了对公共事务的热情,逐渐退守于“私我”的襁褓之中。个人自由正变成了一种无所约束、无所追求的空洞化自由。这个自由随着现代社会对个人欲望的过度解放而日益异化。现代教育倡导“学生自由”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与技能,以帮助他们实现个人自由。其主张,教育教学过程按照“学生自由”来筹划、实施。这一理念的积极性巨大,但在实践中却是出现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失衡,产生了学生自由的异化。由于对自由的理解有诸多不同,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不同的自由实践。在一种多元的视界下审视学生自由的问题,将能使我们获得对这一问题较为清晰的认识。文中以两种对立的自由理念来检视现代教育中学生自由,在对比和交锋中明晰学生自由的合理性追求。以贡斯当与伯林的两种自由观念为理论依据,现代教育中的学生自由主要为贡斯当论域中的“个人的自由”,失却了对他人、社会的责任,甚至成为一种“虚假的自由”。其亦相当于伯林所言的消极自由。文中认为,消极自由是个人自由之必需;同时,它也有像“现代人的自由”一样的危险——自由成为放纵,自由被个人(欲望)支配。相对而言,积极自由有着被他人利用的危险,成为专制者的工具;但是它的主动性态度,是自由走向实践层面之必需。有鉴于此,学生自由是自我的存在和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价值与条件的统一。“我”的生成性与完整性,决定了个人身上不仅仅体现着“私人性”,也包含“公共性”。学生自由是“消极”和“积极”意义上自由的统一。学生积极自由的实践,有益于扩大自身的消极自由。在一定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地行动;进而通过行动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所处环境的“宽容度”,创设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5-01)
朱平[8](2013)在《政治参与视阈下两种自由观及其内在和谐——读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邦雅曼·贡斯当主张将自由划分为古代人的积极政治自由和现代人的消极个人自由,他力图将两种自由观有机的结合起来,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内在张力但都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政治自由是个人自由的保障,政治自由又是建立在个人自由的基础上。在公民政治参与的视阈下,分析古代人与现代人的政治自由之区别,并结合贡斯当的代议制建设及现代权力分化,公民政治参与对于两种自由观及其关系的作用不可忽视,并得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更好地促进两种自由观之间的内在和谐。(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郭昭君,吕敬美[9](2013)在《康德与伯林的两种自由观比较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于自由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自由的态度及其在现实中的后果。康德和伯林都把自由划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但它们的意涵在二人那里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康德意义上的自由本质上是道德概念;而伯林意义上的自由本质上属于政治概念。康德强调排除经验杂多而达到道德自律,从而实现消极自由基础上的积极自由;而伯林认为积极自由恰恰需要提防。康德自由的主体既是个人的又是类的,但不是民族的;而伯林自由的主体("我")则可以是个人、群体(含民族)和类的。康德的自由是形式一元、质料受形式一元指引;而伯林注重实质或质料多元,对形式一元也有疑虑。对二者自由观的比较和两种自由观异质性的把握,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启示。(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冯文华[10](2013)在《“政治文明”视域下中国转型期新闻自由法治化探究——基于以赛亚·柏林两种自由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自由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随着社会发展,新闻媒体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在政治事务上单纯的立场中立的旁观者,变成了现代政治事务中重要的参与者,这种变化更要求保障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而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进步政治成果的总和,新闻自由法治化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将其法治化研究纳入政治文明视域,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新闻自由法治及其规范化的新闻自由活动调节政治关系,最终推动国家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基于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在政治文明视域下为新闻自由法治化建设提供些依据及路径取向。(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3年02期)
两种自由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贡斯当在亲身经历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法国人在卢梭抽象人民主权学说指导下狂热地追求一种惟有古代人才享有的政治自由,但这种自由扼杀了个人自由。基于此背景,贡斯当系统地界分了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并指出两种自由既有区别又有关联,应该在二者关联性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将两者结合起来,即通过代议制民主制实现公民政治自由,通过宪政体制下的分权制衡实现公民个人自由。对贡斯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作出评价,并指出其地位、影响与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种自由观论文参考文献
[1].王倩.权威与制度——对伯林两种自由观的重新解读[J].改革与开放.2018
[2].冯鑫.论贡斯当的两种自由观[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王志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自由观辨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7
[4].班建武,檀传宝.学生权利在学校中的实现状况调查研究——基于赛亚·伯林两种自由观的分析框架[J].教育科学.2016
[5].王勃.在积极与消极之间——伯林两种自由观再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
[6].王勃.积极与消极之间——伯林两种自由观再思考[J].长江论坛.2016
[7].孙圆.两种自由观视域下的学生自由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8].朱平.政治参与视阈下两种自由观及其内在和谐——读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郭昭君,吕敬美.康德与伯林的两种自由观比较及其当代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0].冯文华.“政治文明”视域下中国转型期新闻自由法治化探究——基于以赛亚·柏林两种自由观[J].改革与开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