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疗厥阴证失眠58例临床观察

乌梅丸加减治疗厥阴证失眠58例临床观察

北京市昌平区同康中医门诊部中医科102200

【摘要】目的:观察乌梅丸加减治疗厥阴证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失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观察组在口服艾司唑仑的基础上加用乌梅丸加减口服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总评分。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梅丸加减联合西药口服治疗厥阴证失眠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失眠;乌梅汤;厥阴证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以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对患者的生活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趋于年轻化,且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1][2]。苯二氮卓类药物临床运用最广泛,可一定程度改善病情,但不良反应较多,且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笔者采用西药联合乌梅丸加减治疗失眠58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116例厥阴证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分布为23~78岁,平均年龄为(43.6±12.2)岁,病程2个月~13年,平均(6.31±2.64)年;对照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分布为24~79岁,平均年龄为(44.1±14.8)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6.45±2.4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版》失眠症诊断标准:(1)以失眠为主要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严重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病程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1个月。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剧烈疼痛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1.2.2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为厥阴证,主症特点:失眠,心烦,入睡困难或夜间一至三点钟觉醒,或口渴或夜间口渴饮水,上火下寒,或者寒热错杂;表现患者头汗出,下肢冷,大便溏或干,四肢凉,尤其下肢凉为主,或腰膝酸冷,便塘或便秘。舌脉表现:舌红,苔黄,脉沉细或者脉微细或脉寸关大尺无力。

1.3纳入标准

符合失眠症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厥阴证中医辨证标准;知情同意。

1.4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失眠诊断标准者;近期曾用其他药物治疗过;患有其他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异常以及对该药物过敏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给予艾司唑仑治疗,每次服用1mg,每天服用1次,睡前服用,治疗4周。

1.5.2观察组

观察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药物组成:乌梅30g、附子9g、干姜6g、炙甘草10g、炒酸枣仁30g、黄连6g、黄柏12g、桂枝12g、细辛3g、川椒6g、当归15g、党参12g。水煎服,1剂/d,根据寒热的偏重调整附子、干姜、黄连、黄柏的用量,连续治疗4周。

随症加减:心火盛心悸者加栀子10g、淡豆豉10g、生龙齿20g;易惊恐者加生龙骨20g生牡蛎20g;脾虚者加党参15、白术15g;脾胃湿重者加陈皮12g茯苓15g,苍术15g;痰热者加竹茹10g、陈皮12g;湿热者加薏米30g、苍术15g、苦参10g;兼瘀血者加桃仁10g、丹参30g、赤芍15g;气滞腹胀明显者,可加佛手12g、枳实10g、木香10g;肝郁气滞明显者,加合欢皮15g、玫瑰花15g;火热伤阴证加百合20g,生地15g,麦冬15g。

1.7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总评分(0~21分)。

1.8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睡眠时间和质量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有效:睡眠时间和质量有所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

1.9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9.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PSQI评分变化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3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失眠症的发病率及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成年人中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4],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由于该病发生机制复杂,传统应用镇静安眠药物虽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差,并且容易形成药物依赖性,副作用较大。

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临床多从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肝郁化火、心肾不交等方面论治,对一般失眠尚可,但对顽固性失眠常常疗效欠佳。近年来有学者从伤寒六经辨证论治失眠,拓展了治疗思路[5]。中医认为,阴阳出入顺接正常是保证睡眠的先决条件。失眠日久,屡治不效,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寒体质,常阳气不足并伴有情志失调,日久气郁化热,扰动心神,最终形成寒热虚实错杂,阴阳失交,阳不入阴,顽固不寐。因此,失眠的一个重要病机为寒热虚实错杂、阳不入阴。而厥阴病的病机为寒热虚实错杂,阴阳不相顺接,因此从厥阴病角度论治失眠,在病机角度可良好的对接,能取得良好疗效。研究显示[6],从厥阴论治失眠疗效显著,以乌梅丸温下清上,失眠症状改善明显,长期以来逐步被应用到失眠症的治疗中。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等组成。方中重用乌梅,其味酸,收敛生津、和肝安胃;当归补血养肝、温通经脉,人参补养气血健脾。附子、细辛、蜀椒、干姜、桂枝温通经脉,温阳散寒,祛风止痛。黄连、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兼制辛热诸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辛开苦降、气血两调,以温肾、达肝、泻心为主,兼调中焦脾胃,用药苦寒泻心与辛热温肾同用,辛开苦降疏肝和寒热合用调脾并行。全方共奏调和阴阳、养心宁神之功效。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4%,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的69.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我们认为,对于厥阴证失眠患者给予乌梅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运用西药,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邱飞,王慧.针灸中髎穴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75-77.

[2]刘照寒.右佐匹克隆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心理医生,2015,21(5):15-16.

[3]邝梓君,汤顺莉,黄雁,等.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有效成分预测与靶点通路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585-3590.

[4]张洪,邓鸿,贾联斌,等.针刺配合耳尖刺血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1):998-1000.

[5]张毅之,王评.《伤寒论》六经辨治失眠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9):1-2.

[6]李智文.加味乌梅汤治疗厥阴证失眠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标签:;  ;  ;  

乌梅丸加减治疗厥阴证失眠58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