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

李杰[1]2013年在《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政治素质是当代青年成才的核心。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群体,而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16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是对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政治认知、政治认同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评估,它根据党和国家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大学生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本质要求,确立指标体系,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索信息资料,经分析整理,进行评价、判定和反馈,为党和国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政治教育效果。当前,国际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进一步加剧,国内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人们思想观念进一步多元,特别是随着博客、微博等新型媒介的广泛运用和I-phone、 I-pad等先进信息工具的迅速普及,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上述国际国内客观环境的快速变化发展迫切需要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研究工作。那么,如何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和新意?评估作为检测和诊断方法工具,对我们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又有何帮助?如何合理的设置和划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系数?如何合理的设置评估等级和评语,为大学生政治素质作出合理的评估?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经过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经验积累,通过本文研究,将对上述问题作出系统回答。本文由7章内容组成,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选题的基本问题。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本文认为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党和国家动态的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状况进行评估研判,动态的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状况,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二是有利于为当代大学生构筑坚强的政治灵魂,通过发挥合理设置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指标和权重系数的导向作用,促进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早日成为党和国家所期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论文检索了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国外选取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五国展开现状研究,国内围绕评估的意义、概念、内容和方法等内容展开现状研究,本文认为国外诸多国家性质和国情历史与中国不同,其相关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也都是服务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需要,理念内容与我们国情不符,不值得借鉴,但是其先进的定量评估方法和工具值得我们学习。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比较丰富,但实践环节,诸如评估指标设计、权重系数合理性确定、评估运行程序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目标是依据时代发展,建立适于操作的合理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体系。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评估学、模糊数学等相关知识。研究方法采取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来研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创新点是依据时代发展,界定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概念;确定合理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和权重系数;首次在国内研发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信息化软件。第二章,研究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范畴体系。在界定了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大学生政治素质、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两个一级指标政治内化素质、政治外化素质概念进行进一步界定,然后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四个二级指标政治觉悟素质、政治认知素质、政治认同素质、政治行为素质等概念再分别予以界定,在此基础上,最后研究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特点、功能和原则。本文指出政治的内涵就是显形或隐性的围绕国家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活动。素质的内涵就是事物原来的本质,具体到人,就是在人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格、知识与能力。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涵是大学生围绕国家公共权力及其运行过程中所持有的兴趣判断、认知程度、认同内化及行为能力。根据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发展阶段,其外涵主要分为政治内化素质和政治外化素质,其中,政治内化素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政治觉悟素质、政治认知素质;政治外化素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政治认同素质、政治行为素质。本文还系统总结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综合性、动态性、对比性、系统性等特点;分析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评判、诊断、调节、强化和抑制等功能;阐述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方向性、客观性、可测性、人本性、定性与定量相统一、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等原则。第叁章,分析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面临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而临的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世情、工业化中期的公民化教育的国情、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并存的党情等叁个方面展开分析。本文认为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加强了对我国采取“分化”和“西化”战略,利用新媒体加大了对我国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中国正处于全而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正四化同步发展。要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公民教育,培养中国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而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显着提高和政治素质评估的有效开展;“四大考验”(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乃世情、国情和党情等“叁情”迭加效应的需要。然后从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叁个方面论述了其现实意义。第四章,阐述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效指导,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科学有效开展有利于在实践中进一步体现理论并促进理论的科学发展。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政治素质理论、调节评估理论、政治认知参与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柯式评估理论、模糊评估理论、教育测评理论、教育人本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理论是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坚实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社会存在主导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唯物辩证观;“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毛泽东的“又红又专”要求;邓小平的“四有新人”要求;江泽民关于大学生素质的“四个统一”要求;胡锦涛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论述;习近平的“学习观”论述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政治素质的重要论述都为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第五章,厘定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是由反映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目标整体的评估指标系统,以及与之对应的指标权重系统和指标评估标准系统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指标设计程序分为确定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确立权重系数;设立指标等级;进行试估、检验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做出结论等五个步骤。此外,本文还从社会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一线辅导员和大学生四个纬度设计和设定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量表和权重系数。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大学生层面设置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一线辅导员层面设置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采用专家咨询法,从思政专家层面设置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采取社会调查法,从社会群体类层面设置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最后数据分析汇总,求和取平均值,最终确定评估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第六章,厘清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运行体系。本文绘制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运行体系图。确定了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分为启动阶段,运行阶段,结果反馈存档阶段。启动阶段是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奠基工作,需要做好组建评估组织体系;确定评估目标、方案和指标体系;开展评估宣传等几方面的工作。运行阶段是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核心阶段,需要做好评估信息搜集;评估资料整理;依据评估计分程序开展自评和组织他评;最后汇总评估结果等几方面的工作。结果反馈存档阶段是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功能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做好审视评估质量;撰写评估报告;向相关部门和个人公布评估结果;文件归档等几方面的工作。本文还采用问卷调查法,大学生层面设置评估等级和评语;采用专家咨询法,一线辅导员层面设置评估等级和评语;采用专家咨询法,思政专家层面设置评估等级和评语;采用社会调查法,社会群体层面设置评估等级和评语;最后分析和确定评估的等级和评语。本文还例举柯式评估模型在大学生“青马工程”政治素质评估中的运用研究,模糊评估理论在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中的运用进行实证分析。第七章,研发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信息化评估软件。本文研发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信息化软件。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信息输入阶段、信息处理阶段和信息输出阶段展开深入分析研究。最后,附录相关调查问卷。

陈云[2]2011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种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大量的信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信息化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大环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信息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国内外相关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信息化的介绍出发,层层展开,首先简要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形成的条件及其发展趋势等基础理论,继而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行为及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内容,并以此为依据,力图从观念、指导思想和原则、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探索出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对策。希望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做出微薄贡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只能在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不断地探索、认识、总结和提高。故本研究也是探索性的,旨在大力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意识,尽快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轨融合,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进程。

吴胜华[3]2004年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社会日益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大环境、大背景。一方面,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例如:信息社会申丰富多彩的信息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可利用教育资源;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传播快捷、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方法的改进等都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它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更加复杂,其负面效应不断暴露出来,体现为教育作用弱化、有效性不强.这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紧跟时代步伐,教育观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机制等方面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信息化程度偏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研究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信息化环境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阐述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本质特征;着重探求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方略;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进行了乐观的展望。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认识、总结和提高。故本研究也是探索性的,旨在大力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意识,尽快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轨融合,积极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进程。

葛君梅[4]2008年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民办高校在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受到了冲击与挑战,并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本文运用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方法论等学科理论,通过问卷调查、谈话和观察等方法和手段,从实践出发,从现象入手,对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解决当前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教育对策,以此来指导民办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文章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立足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内涵,主要从了解教育对象入手,研究民办高校学生的特殊性,阐释思想品德对民办高校学生发展的作用,揭示了进行该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从思想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当今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但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数量较大、面也较广,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的政治理想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与迷惘,相当数量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趋于淡漠,存在知行矛盾等。第叁部分: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负影响;家庭的错误教育;学校有“重技轻德”的教育倾向,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四个方面。第四部分:针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教育对策研究。这部分主要是根据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提出民办高校通过与家长及社会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以学校为主导,联系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立体式思想品德教育体系的教育对策。

李建[5]2018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具有和谐感与可亲近品质,推动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力量。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进行了梳理,从源头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具有亲和力、如何增强亲和力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析,并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石。论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力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命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升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追求。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产生是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实现、情绪情感被积极调动、接受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情绪情感性、可渗透性、不稳定性和可扩散性的特征,具有促进认知、调节张力、评价效果的功能;从构成要素讲,主要包括教育目标亲和力、教育主体亲和力、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方法亲和力、教育环境亲和力和亲和力链六个部分;从结构层次看,涵盖教育目标认同感、教育内容吸引力、教育活动和谐感、教育结果获得感四个层次。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运行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和整体性、同时性与多端性、倍增性和消解性的特点,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的运行包括了亲和力的激发、传递、整合、调控和升华五个主要环节。论文采用了实证的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肯定主渠道有亲和力但期待全面提高、认同主阵地的有效性但期待更加人性化、认可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期待增强渗透性、肯定合力意识初步形成但期待全面提升。分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系统中实用理性至上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产生了偏差,抽象思维欠缺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产生畏惧心理,而各类不良社会思潮干扰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学习和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系统中,教学目标整齐划一影响了认同度、教育内容发展性不足降低了吸引力、教育方法陈旧遮蔽了时代感、教育者素质欠缺弱化了课堂魅力、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脱节稀释了参与激情,以及教育协同机制脆弱教育合力不牢固。根据系统理论,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如何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总体建构应坚持以人为本、协同育人、与时俱进、互联网思维、继承借鉴五大原则。高校教育目标亲和力建构要坚持全面性和侧重性统一、层次性和连续性统一、现实性和发展性统一的原则;具体策略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融合、将校内外各类具体目标融合、制定分时段可操作的教育目标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建构要坚持主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增强教育主体情感魅力、提升教育主体理论素养、增强教育传授魅力和提升教育人格魅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建构要坚持主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生活化原则、情感化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坚持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厚植教育内容的文化性、增加教育内容的趣味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和力建构要坚持相宜性、时代性、融合性、艺术性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增强方法的趣味性、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有效增强教育对象参与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亲和力建构要坚持和谐性、思想性和共建性原则;在具体策略上要加强校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围绕人文主题打造文化环境、注重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环境、重视教育情境塑造情感环境。对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保障机制提出了作好物质、制度、人员保障,加强理论研究的建议。

李忠军[6]2008年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存亡与安危。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息息相关。从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大背景来看,种种客观因素造成“西强我弱”的力量对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图谋依存,亡我之心未死,借全球化浪潮向我国“文化输出”,“价值渗透”,这对我国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部分青年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道路。我国当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确保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变,红旗不倒,颜色不改。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政治素质高低、政治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此,当前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下研究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几乎为空白。本文首次系统分析和阐释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研究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因素、影响状况和教育对策;独创性地构建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方法论体系和载体体系,丰富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九个部分。第一章,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关于意识形态的学说、关于青年的学说等理论是本文的直接理论依据。第二章,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价值观。主要阐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政治价值观的概念与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治价值观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第叁章,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关系。主要阐述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相互影响。第四章,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及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从历史发展、实证调研、组织归属等角度,系统分析与梳理我国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在政治知识、政治立场、政治认同、政治宽容、政治关注等方面的具体特点,总结归纳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基本特征。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治价值观教育提供现实依据。第五章,西方政治思潮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西方政治思潮及其侵袭的主要方式和表现,考察了我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价值根源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双重影响。第六章,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和接受机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的教育、环境、个人叁维规律和渐进性规律。在此基础上,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加工机制和调节机制等个体接受机制。第七章,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下探讨了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的指导思想与构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以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政治认同教育等“七项教育”为主体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第八章,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论。本部分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论的概念及其意义、理论依据以及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工作中的具体方法叁个方面展开,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以政治理论灌输法、政治思想谈心法、政治文化熏染法等九个教育方法为核心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特色方法论体系。第九章,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实施。本部分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载体、管理机制和队伍建设叁个主要方面入手,探索构建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特色载体体系、管理机制和队伍建设模式。

王铁[7]2008年在《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学分制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招生、就业、收费制度的重大变革,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职能发生了显着变化,由传统的教育管理向更宽、更专、更新的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工作领域转变。在新时期,传统意义上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已发展到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事务管理阶段。目前关于大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也日渐丰富,但现在很多研究仅仅停留在大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层面,另有一些对大学生事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比较宽泛,浅尝辄止,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出当前大学生事务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查找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其次,针对问题,探讨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大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理念方法、选拔机制、职业化程度、培训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大学生事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并从外部环境、工作理念、服务对象叁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叁部分是针对大学生事务管理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加快大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进程、加强大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等叁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刘旭[8]2012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样这种变化也影响了当今的大学校园。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样也迎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本文在借鉴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怎样利用信息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层层展开。旨在倡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尽早融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代信息技术的接轨融合,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进程本文主要有六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的界定,阐述了选择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原因。第二部分:重点从信息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含特点及发展过程这些方面进行的层层阐述。第叁部分:从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发展的需要两点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构建的必要性以及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信息技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优势。第四部分从学生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定向性以及信息技术运用的利于弊以及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来分析信息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后,逐步剖析问题的关键,抓住问题的主要原因,找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构建的思路。

吕宁[9]2016年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古时代以来,人类就用数据记录事件,后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数据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显着的提高。人类对数据也愈加重视,各行业先后确立了数据标准和使用规范。当前,互联网的形态与其最初产生时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交平台、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形态大大丰富了互联网的内容,拓宽了互联网的应用领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结构化数据,音频、视频等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也大量产生,数据种类和规模都呈指数级速度快速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大数据在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教育领域当然也不例外。高校作为知识密集,思想活跃,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前沿阵地,学校的工作方法、教育管理模式等必将受到大数据的深刻影响。本文采用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将大数据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以及大数据时代引发的思维变革与教育领域紧密融合,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的积极转型,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导论部分主要针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研究这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理由进行了论述,试图在借鉴国内外不同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分析目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认真梳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第一章对大数据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这是所研究问题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大环境。从大数据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主要特点、主要类型与关键技术等各方面进行了充分阐释。除此之外,还详细介绍了高校学生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主要包括的内容,并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目标。论文第二章聚焦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面对的挑战与机遇。论述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和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冲击;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迎来的机遇,为高校学生工作的转型做好铺垫。论文第叁章立足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借助大数据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的内容,即从工作模式、工作方法与数据管理叁方面入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描绘出高校学生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论文第四章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的保障进行了论述,包括队伍建设和工作环境两个方面。论文认为大数据背景下要创新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并优化学生工作环境。

胡争[10]2012年在《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正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从诞生起就处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同时其本身也有着办学起点不高,资金相对匮乏,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学条件存在先天不足、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家庭教育失衡等问题,加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应用型人才,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容易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给转型期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文章针对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现状,认真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方法。全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共叁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析。第二章主要是从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政治教育等方面对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第叁章主要是对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的探讨。内容从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出发,针对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高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D]. 李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13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研究[D]. 陈云. 东北石油大学. 2011

[3].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D]. 吴胜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 葛君梅. 西南大学. 2008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 李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6].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 李忠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7].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王铁.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研究[D]. 刘旭. 吉林农业大学. 2012

[9].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研究[D]. 吕宁. 山东大学. 2016

[10]. 社会转型期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方法研究[D]. 胡争. 广州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