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粳特性论文_陈宇眺,闫川,洪晓富

导读:本文包含了籼粳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粳稻,特性,性状,栽培技术,维管束,株型。

籼粳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眺,闫川,洪晓富[1](2019)在《花前、花后遮阴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花前(BF)、花后(AF)遮阴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以甬优12为供试材料,分别在杭州市余杭区大田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网室内用人工遮阴的方式开展试验。结果表明,与不遮阴处理(CK)相比,花前遮阴主要影响籼粳杂交稻的库容,表现为颖花分化数减少,退化数增加,每穗粒数、灌浆期的穗质量增加速率和收获指数显着降低,但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未受显着影响;与花前遮阴不同,花后遮阴处理下,水稻的颖花分化与退化数、每穗粒数、收获指数与对照相比未受显着影响,但灌浆期稻穗质量增加速率减缓,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降低。因此,需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以应对发生在籼粳杂交品种开花前后的弱光寡照胁迫。合理的密植技术可以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弥补穗粒数的降低,可能是应对花前弱光寡照胁迫的有效方式;适当推迟收获时期能保证水稻花后的灌浆结实,是减少花后弱光寡照胁迫下水稻产量损失的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5期)

李凡[2](2019)在《籼粳杂交稻稻谷贮藏过程品质变化及贮藏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贮藏过程中籼粳杂交稻稻谷比常规稻更易品质劣变,研究贮藏过程中其品质变化及贮藏特性,对减缓籼粳杂交稻稻谷的劣变及合理贮藏方法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偏籼)、春优84(偏粳)、春优927(偏粳)的稻谷(F2代)为试验材料,含水量分别调至13.0%、14.0%、14.0%。以普通白色编织袋和聚乙烯袋(简称PE袋)密封包装分别为对照1(CK1)和2(CK2),采用PE袋并在其中加入干燥剂和脱氧剂后密封包装为处理。在室温下贮藏1年,分别在贮藏3、6、9、12个月时取样,测定稻谷的水分、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等相关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 PE袋包装及干燥剂、脱氧剂添加对稻谷贮藏过程中含水量变化的影响。3个品种的CK1稻谷含水量均于贮藏6个月后回升并超过贮藏初始含水量,其后保持高水分不变;3个品种CK2和所有添加剂处理的稻谷含水量在贮藏过程中均先下降后小幅回升,但始终低于初始含水量。结果表明,PE袋密封包装可以减小环境湿度对稻谷的影响,使稻谷含水量保持在较低水平。研究了稻谷贮藏过程中稻米品质的变化。叁个品种的CK1在贮藏9个月后,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有一定程度下降,而整个贮藏过程中CK2和各处理稻谷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基本不变;叁个品种的对照和所有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小幅上升;整个贮藏过程随时间延长对照和处理稻谷的胶稠度、碱消值、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然而贮藏12个月后甬优15的M5(PE袋+蒙脱石干燥剂1/60g)、F3(PE袋+分子筛干燥剂1/100g)、T(PE袋+铁系脱氧剂1/150g)、F5+T(PE袋+分子筛干燥剂1/60g+铁系脱氧剂1/150g)处理的清蛋白含量显着高于CK1。叁个品种垩白率的变化各不相同,贮藏6个月后,甬优15的对照和处理的稻米垩白率均比贮藏3个月的高;而贮藏6个月后,春优84各处理的稻米垩白率比贮藏3个月低,对照垩白率与贮藏3个月相同;春优927对照和处理的稻米垩白率在整个贮藏过程中无明显变化。PE袋及干燥剂、脱氧剂的使用延缓了稻谷碾米品质的劣变,不影响稻谷蒸煮及营养品质,对垩白率的影响与品种有关。研究了稻谷贮藏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叁个品种CK1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只有轻微下降;除春优84处理的APX活性随贮藏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外,叁个品种CK2和所有处理的APX活性、POD活性都随时间延长而下降,SOD活性也只有轻微下降,而CAT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贮藏9~12个月后添加脱氧剂各处理的POD、CAT活性高于干燥剂的处理,也远高于CK1,说明PE袋包装和干燥剂使用可以延缓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速率,而脱氧剂的抗氧化酶活性更高于干燥剂处理,保持在较高水平。叁个品种稻谷CK1、CK2和处理的MDA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先下降而后基本不变,然而甬优15和春优927添加脱氧剂处理的MDA含量在贮藏9~12个月后依然低于没有添加脱氧剂的处理和CK2,说明脱氧剂一定程度上能减轻脂质过氧化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郑小雄[3](2019)在《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的特征特性、产量构成及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甬优2640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良种良法高产栽培技术,根据2013-2018年的试验、示范结果,分析其特征特性和产量结构特点。结果表明,甬优2640表现高产稳产、综合性状好、抗逆性较强、米质较优。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6.3%,每平米穗数为27.8%,结实率为5.2%,千粒重为9.7%。高产栽培的调控目标是在一定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主要配套高产技术是:3月中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手插秧每公顷18.75万~21.00万丛,机插秧每公顷18.0万~19.5万丛;配方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N、P、K肥配合,同时配施Si、Zn、Mg等中、微量元素肥料,每公顷施纯氮180~210 kg,N、P_2O_5、K_2O比例为1:0.5:0.8~1;科学管水,浅水促蘖,够苗烤田,控制无效分蘖;及时绿色防控病虫害。(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2期)

黄志平,陈希德,杨子龙,戚文辉,肖霞钦[4](2018)在《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甬优4550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广东首个通过审定的"粳不育籼恢"杂交水稻组合甬优4550的特征特性,2016年在广东省梅州兴宁市进行甬优4550"百亩示范方"种植试验,采用抛秧和机插方式移栽对比,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与传统抛秧技术相比,甬优4550更适合机械化高产栽培,增产效果显着,在广东省具有较好推广前景的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8年05期)

蔡克锋,张彭达,刘大明,陈志新,周卓奇[5](2018)在《籼粳杂交稻甬优7850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甬优7850是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利用甬粳78A与F9250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水稻品种,表现米质优、抗性好,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5和201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安徽省沿江、湖北省沿江的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和浙江省作连作晚稻种植。根据甬优7850亲本特性,提出田间制种技术。(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徐建欣,杨洁,李美萱,敖莉丝,徐志军[6](2017)在《利用InDel分子标记分析海南山栏稻品种籼粳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海南山栏稻品种的籼粳分化特性与遗传变异规律,利用34个籼粳特异InDel分子标记和24个SSR分子标记对22个海南山栏稻品种的籼粳特性与遗传变异进行分析。InDel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粳型基因频率变幅在0.68~0.83,以粳型品种为主,占到总品种的63.6%,未发现籼型或偏籼型品种。海拔梯度分析表明,海南山栏稻中粳型品种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在供试群体中共检测到191个等位基因,其中稀有等位基因(基因频率≤0.05)数为86个,占到总等位基因数的45.03%。在供试的3个地理来源中,琼中县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36期)

王哉,高荣村,张健康,李金军[7](2017)在《籼粳杂交稻嘉优中科3号的父母本特性及制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嘉优中科3号是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201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6014),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种植。该品种植株较矮,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株型紧凑,剑叶挺直,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着粒紧密,生育期较短。不育系嘉66A植株矮壮,耐肥抗倒,分蘖中等,株型紧凑,叶片挺举,叶色淡绿,穗直立;感光性中等,生育期较稳定,开花习性好,育性稳定,套袋自交结实率0%。恢复系中科嘉恢1293为籼粳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分蘖力强,花粉量大,花时较稳定,花时比母本嘉66A早30 min。制种技术为选好制种区域,父本分2期播种,稀播培育壮秧,采用父母本行比1∶8插秧,调节施肥量促花期相遇,喷施九二〇,拉绳赶粉,严格去杂,保证种子纯度。(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兰艳[8](2017)在《镉排异型粳稻品种筛选及籼粳稻镉积累特性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其中镉(Cd)以其高毒性、强致癌性和易富集迁移而最受关注。成都平原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的滥用和灌溉水污染导致土壤中Cd含量明显增加。土壤Cd污染不仅退化土壤肥力,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Cd能通过食物链富集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面对Cd污染的土壤,治理和修复虽是根本办法,但这个过程耗时长。如何在已污染的土地上生产出安全的粮食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筛选Cd排异型(低吸收)水稻品种成为解决中轻度Cd污染稻田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31份粳稻品种和8份籼稻品种为材料在Cd浓度为5.0 mg kg-1下进行Cd吸收差异性分析测定,采用聚类分析,筛选出Cd排异型粳稻品种,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Cd处理浓度(0、2.5 mg kg-1 5 mg kg-1 10 mg kg-1 15 mg kg-1、25 mg kg-1、50 mg kg-1),研究排异型粳稻的Cd吸收积累特性,并从生理方面揭示在不同镉浓度胁迫下水稻品种类型间的响应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5.0 mg kg-1 Cd胁迫的盆栽试验中,39份供试水稻品种糙米Cd含量在ns(未检测出)-1.23 mgkg-1间,其中有9个粳稻品种糙米Cd含量属于Cd安全稻米(Cd≤0.2 mgkg-1)。通过聚类分析,得到Cd排异型(低吸收型)粳稻品种7个(武运粳21选系、一见钟情、南粳94140、越光、常粳11-5、盐9029及杨育粳116),Cd高吸收型粳稻品种9个(南粳9108、滇禾优106、武运粳27号、宁D212、D46、滇禾优34、淮6188、楚粳27、滇杂31),Cd低吸收型籼稻品种2个(德香4103和宜香优2115)以及Cd高吸收籼稻品种3个(雅3A-辐优1188、F优498和冈优725)。所有籼稻品种Cd含量均超过国家安全标准(Cd≤0.2mgkg-1),而Cd低吸收型粳稻品种Cd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Cd含量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品种可作为Cd污染稻田的安全水稻种质资源。2.Cd胁迫下,各供试水稻品种成熟期生物量及籽粒产量随处理浓度增加而受到明显抑制。无论粳稻还是籼稻,低吸收型和高吸收型水稻生物量相比受到的抑制作用要大,而籽粒产量则相反,即低吸收型和高吸收型相比受到的抑制作用要小。各水稻品种根、茎、叶、穗等器官Cd含量均随处理浓度(0-50mgkg-1)增加而升高,且在不同生育期均表现为Cd排异型粳稻品种地上部各器官Cd含量明显低于籼稻和高吸收型粳稻品种。整体上,各器官中以根系Cd含量最高。虽然Cd排异型粳稻品种根部和地上部富集系数(BCF)可达0.90-5.64和0.01-8.50,但其糙米和精米中均低于0.60,这表明Cd排异型粳稻可食用部分对Cd吸收富集能力较弱。3.抽穗期各水稻品种功能叶叶绿素a(Chl a)和叶绿素b(Chlb)的含量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总体趋势,并在Cd浓度为2.5 mg kg-1处理条件下含量达到最高,Cd浓度为50 mgkg-1处理下最低;类胡萝卜素(Car)含量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Cd浓度达到50 mg kg-1时,Cd排异型粳稻武运粳21号选系和一见钟情下降率均高于高吸收粳稻及杂交籼稻(分别为:84.19%、80.44%)。各水稻品种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气孔导度(Gs)则先下降后增加。但粳稻在Cd处理浓度为10 mg kg-1 Gs下降到最小值(257.60μmol.m-2.s-1-286.μmol.m-2.s-1),杂交籼稻则在镉处理浓度为15 mg kg-1时,Gs下降到最小值(242.70 μmol.m-2·s-1 250.41 μmol·m-2·s-1)。表明水稻在低中浓度Cd处理时,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原因是气孔导度的下降,此时光合作用主要属于气孔限制型;而在高浓度处理时,则属于非气孔限制型,此时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叶片的叶肉细胞受到破坏,导致其光合活性下降,引起光合速率的下降。4.分蘖期各水稻品种叶片丙二醛(MDA)含量随Cd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当Cd浓度达到50 mg kg-1时,Cd排异粳稻一见钟情(45.02ìgg-1)和武运粳21号选系(43.97μg g-1)MDA含量显着高于Cd高吸收粳稻(37.53 μg g-1、38.52μgg-1及杂交籼稻(36.70μgg-1、38.26μgg-1),表明Cd排异型粳稻受Cd胁迫影响更深刻,膜脂过氧化作用更强烈。在低浓度Cd胁迫下(Cd<15mgkg-1),各水稻品种SOD活性变化有所不同,但当Cd浓度超过15 mg kg-1时,所有品种SOD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各品种CAT、POD活性均随Cd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Cd排异型粳稻一见钟情和武运粳21号选系在酶活最高点时的Cd处理浓度高于高积累品种,表现出高抗Cd胁迫的特性。因此,在低浓度Cd胁迫下,SOD/CAT与SOD/POD比值均降低,而在中高浓度Cd胁迫下则增加,表明水稻自身的抗氧化酶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中低Cd胁迫的伤害,但过高的Cd浓度则会对水稻造成严重伤害。但不同的水稻品种表现出不同的耐Cd性,本试验结果表明Cd排异型粳稻的耐Cd性明显弱于高吸收品种。(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陈鲁妙,寿建尧[9](2016)在《籼粳杂交稻“甬优538”特征特性及其直播栽培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甬优538"是宁波市农科院、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早熟、优质、强根、株高适中、壮秆、大穗、耐寒、抗倒伏等特点。诸暨市于2012年开始进行直播栽培的试验示范,总结完善了其直播栽培配套技术,即科学开沟、适时早播、科学除草、移密补稀、科学施肥、合理管水、科学防病治虫。(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刘天生[10](2016)在《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遗传基础与群体生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的高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持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籼粳亚种杂交或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利用复交聚合有利基因并进行优化性状组配,选育理想株型与有利优势相结合的超高产品种是超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本文以直立穗粳型品种沈农265(SN265)和弯曲穗籼型品种泸恢99(R99)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试材,研究内容包括籼粳稻杂交后代维管束性状,籼粳遗传背景下直立穗基因DEP1对维管束性状和穗部性状的影响;以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LG5)和弯曲穗型品种晚轮422(WL422)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试材,分别种植于中国沈阳和日本京都两个生态区,比较了两种生态环境条件下株型特性、产量构成、群体结构和光分布、籽粒灌浆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籼粳特异标记将SN265和R99构建的重组自交系划分为偏粳型、中间型和偏籼型叁种类型,研究穗部不同部位维管束性状,叁种类型的大维管束数目和一次枝梗效率的倒数(V/R ratio)表现为偏籼型>中间型>偏粳型,同时它们在各自类型中的变异幅度较大。增加大维管束的数目和较大的V/R值并不能增加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却得到提高。随着籼型频率的增加,稻穗各部位籽粒的结实率及千粒重间的差异变得显着。通过籼粳杂交根据维管束相关性状和籼型血缘加以选择能够优化大维管束数目和籼型位点频率的组合,同时提高一次枝梗数和大维管束数目可以作为水稻高产的重要参考指标。2.同样以SN265和R99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试材,研究DEP1基因型、籼粳属性对维管束性状影响及其相互关系,DEP1/dep1对维管束相关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要强于籼粳属性对其的作用。随着籼型位点频率的增加,直立穗型的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显着提高。在籼型株系中,直立穗型大部分的维管束相关性状和产量相关性状参数高于弯曲穗型。本研究表明,depl在籼型遗传背景下表现的更好。携有depl的等位基因同时具有高V/R值和适中籼型位点频率的材料将是育种者在籼粳稻杂交时追求的目标。本文所得结果将会对在籼型遗传背景下从粳稻中得到的高产相关基因而加以利用提供新的见解。3.以LG5号与WL42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试材,2014—2015年田间试验的结果,产量2015年显着高于2014年,沈阳显着高于京都。总的趋势是直立穗型产量与弯曲穗型无显着差异,直立穗型每穗粒数和收获指数显着高于弯曲穗型,千粒重显着低于弯曲穗型。直立穗型穗数有高于弯曲穗型的趋势,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结实率和千粒重穗型间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的籽粒长宽比,一、二次枝梗结实率和一、二次枝梗籽粒长宽比均无显着差异和明显规律。相对京都而言,直立穗型在沈阳既能保持较高的生物产量又能拥有更高的经济系数,既能保持较高的穗数和结实率又能拥有更高的每穗粒数,因此推测直立穗穗型更适合较高纬度的生态条件,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发挥直立穗型产量潜力的重要方向。4.弯曲穗型的剑叶较长较窄,倒一节和各节间叶鞘较长,冠层高较高,直立穗型各叶位叶角较大,整个生长过程中直立穗型的消光系数始终较小,移栽至移栽后50天的生育前期直立穗型LAI较大,之后的生长阶段弯曲穗型叶面积指数较大;齐穗期直立穗型的上部各层次叶面积指数较大,消光系数较小,中下部各层LAI弯曲穗型较大,中部两穗型K值基本一致,下部直立穗型消光系数较大;齐穗后15天,各层次的LAI均是弯曲穗型较大,直立穗型的消光系数较大。直立穗型的穗干重分布更加靠上基本在0-30cm,弯曲穗型的主要分布在20-40cm。齐穗期直立穗型的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小于弯曲穗型,随着穗型间颈穗弯曲度等株型性状差异明显,齐穗后15天直立穗型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显着提高。5.无论一次枝梗还是二次枝梗直立穗型各部位的籽粒终极生长量均大于弯曲穗型,两种穗型一次枝梗中上部籽粒增重曲线趋于平缓的时间较早,下部较晚;两种穗型二次枝梗籽粒增重曲线趋于平缓所需时间更长,尤其是直立穗型中下部籽粒甚至灌浆持续至成熟。一次枝梗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弯曲穗型上部<直立穗型上部<弯曲穗型中部<直立穗型中部<直立穗型下部<弯曲穗型下部,最大灌浆速率直立穗型上部>弯曲穗型上、中、下部>直立穗型中部>直立穗型下部;二次枝梗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与一次枝梗趋势类似,最大灌浆速率弯曲穗型上部>直立穗型上部>弯曲穗型中部>弯曲穗型下部>直立穗型中部>直立穗型下部。(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3-29)

籼粳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贮藏过程中籼粳杂交稻稻谷比常规稻更易品质劣变,研究贮藏过程中其品质变化及贮藏特性,对减缓籼粳杂交稻稻谷的劣变及合理贮藏方法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偏籼)、春优84(偏粳)、春优927(偏粳)的稻谷(F2代)为试验材料,含水量分别调至13.0%、14.0%、14.0%。以普通白色编织袋和聚乙烯袋(简称PE袋)密封包装分别为对照1(CK1)和2(CK2),采用PE袋并在其中加入干燥剂和脱氧剂后密封包装为处理。在室温下贮藏1年,分别在贮藏3、6、9、12个月时取样,测定稻谷的水分、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等相关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 PE袋包装及干燥剂、脱氧剂添加对稻谷贮藏过程中含水量变化的影响。3个品种的CK1稻谷含水量均于贮藏6个月后回升并超过贮藏初始含水量,其后保持高水分不变;3个品种CK2和所有添加剂处理的稻谷含水量在贮藏过程中均先下降后小幅回升,但始终低于初始含水量。结果表明,PE袋密封包装可以减小环境湿度对稻谷的影响,使稻谷含水量保持在较低水平。研究了稻谷贮藏过程中稻米品质的变化。叁个品种的CK1在贮藏9个月后,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有一定程度下降,而整个贮藏过程中CK2和各处理稻谷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基本不变;叁个品种的对照和所有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小幅上升;整个贮藏过程随时间延长对照和处理稻谷的胶稠度、碱消值、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然而贮藏12个月后甬优15的M5(PE袋+蒙脱石干燥剂1/60g)、F3(PE袋+分子筛干燥剂1/100g)、T(PE袋+铁系脱氧剂1/150g)、F5+T(PE袋+分子筛干燥剂1/60g+铁系脱氧剂1/150g)处理的清蛋白含量显着高于CK1。叁个品种垩白率的变化各不相同,贮藏6个月后,甬优15的对照和处理的稻米垩白率均比贮藏3个月的高;而贮藏6个月后,春优84各处理的稻米垩白率比贮藏3个月低,对照垩白率与贮藏3个月相同;春优927对照和处理的稻米垩白率在整个贮藏过程中无明显变化。PE袋及干燥剂、脱氧剂的使用延缓了稻谷碾米品质的劣变,不影响稻谷蒸煮及营养品质,对垩白率的影响与品种有关。研究了稻谷贮藏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叁个品种CK1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只有轻微下降;除春优84处理的APX活性随贮藏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外,叁个品种CK2和所有处理的APX活性、POD活性都随时间延长而下降,SOD活性也只有轻微下降,而CAT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贮藏9~12个月后添加脱氧剂各处理的POD、CAT活性高于干燥剂的处理,也远高于CK1,说明PE袋包装和干燥剂使用可以延缓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速率,而脱氧剂的抗氧化酶活性更高于干燥剂处理,保持在较高水平。叁个品种稻谷CK1、CK2和处理的MDA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先下降而后基本不变,然而甬优15和春优927添加脱氧剂处理的MDA含量在贮藏9~12个月后依然低于没有添加脱氧剂的处理和CK2,说明脱氧剂一定程度上能减轻脂质过氧化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籼粳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宇眺,闫川,洪晓富.花前、花后遮阴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9

[2].李凡.籼粳杂交稻稻谷贮藏过程品质变化及贮藏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3].郑小雄.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的特征特性、产量构成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9

[4].黄志平,陈希德,杨子龙,戚文辉,肖霞钦.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甬优4550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8

[5].蔡克锋,张彭达,刘大明,陈志新,周卓奇.籼粳杂交稻甬优7850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8

[6].徐建欣,杨洁,李美萱,敖莉丝,徐志军.利用InDel分子标记分析海南山栏稻品种籼粳特性[J].中国农学通报.2017

[7].王哉,高荣村,张健康,李金军.籼粳杂交稻嘉优中科3号的父母本特性及制种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7

[8].兰艳.镉排异型粳稻品种筛选及籼粳稻镉积累特性差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

[9].陈鲁妙,寿建尧.籼粳杂交稻“甬优538”特征特性及其直播栽培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6

[10].刘天生.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遗传基础与群体生理特性[D].沈阳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辽宁大小维管束比频数分布不同籼粳类型间株型性状的差异Fig.2Eff...和9311OsGIP6区段假设蛋白...3 程氏指数与穗颈大维管束数、结实率和...籼粳杂交后代穗颈大维管束数次数分布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征特性的次数分...

标签:;  ;  ;  ;  ;  ;  ;  

籼粳特性论文_陈宇眺,闫川,洪晓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