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例析(论文文献综述)
严利依(Nyiam Li Yi)[1](2018)在《胃肠积热的中医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饮食不节或不洁,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繁重及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促使胃肠积热证的患者在临床上愈加常见,并在此基础之上引起胃肠功能失调、机体内环境紊乱,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气分热盛的证候。在阳明病、胃火、胃热、胃气不和、积热、胃家实、胃肠热等的范畴内涵有胃肠积热理论。首次检索到“胃肠积热”见于近代医家何廉臣校注《通俗伤寒论·伤寒坏证》里曰:“其症灼热自汗,渴不恶寒,面赤唇红,手足瘛疭,口噤鼻扇,此因于胃肠积热致痉。”简单叙述胃肠积热是其中一个导致痉病的原因,现代文献及教材也有提及胃肠积热证型,但并无统一描述。古籍中虽无明确提出“胃肠积热”一词,但蕴含了丰富的相关内容。本论文的理论研究正文可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胃肠积热的学术渊源,中篇为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下篇为胃肠积热相关病案数据分析。目的:本文从古籍文献中探索胃肠积热学术的源流、基础理论及证治体系,从中挖掘出胃肠积热在中医理论里的传承发展。方法:1.上篇:胃肠积热的学术渊源以历史发展为主轴线,运用中国古文献学及断代历史的方法,分秦汉、魏晋、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探讨胃肠积热理论发展的源流。搜罗古今医家文献典籍进行阅读、搜集、整理、研究,以历史观点与动态分析从先秦至近代中医医家对阳明病阐述的相关内容,丰富和匡正本论文之观点及内容和梳理相关观点。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各代医家对阳明病的认识和研究有侧重,产生了各具时代及流派的学术思想,因此本课题将基于历史观点与动态分析对胃肠积热源流进行研究。2.中篇: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以理论思想为主导,结合理论研究方法及中医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对胃肠积热之理论进行研究。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将先秦至近现代医家对于阳明病的观点及所涉条文作出相关阐述。并且通过训诂学方法对每条条文中有争议之文字解释,务求以客观之训诂学考证,而不以己意妄以揣度。将胃肠积热的内涵,贯穿始终,以到达“综合”与“分析”之维度,阐述阳明胃肠的生理及胃肠积热的概念、病因、病机、病理、转归、相关脏腑及相关的诊治内容。3.下篇:胃肠积热相关病案数据分析以中医古籍医案数据挖掘为主导,结合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建立数据库对胃肠积热的诊治进行挖掘探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中阳明热病,以搜索关键词:“阳明热”、“阳明腑实”、“阳明旺”、“阳明温病”、“阳明火”、“胃肠热”、“胃肠热”、“胃热”、“大肠热”、“小肠热”、“胃家实”的相关病案进行分析,并以图表形式总结胃肠积热的症状、用方规律、常用药及兼症的证治。结果:1.上篇: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胃肠积热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期,此时阳明胃肠的生理特性及辨证属性的确立。到宋金元时期有各家之说加以补充,从脏腑、内伤、火热、郁积等多方面对胃肠积热进行辨证分析。明清时期外感热病取得了的突破性成就,其中伤寒学派及温病学派皆为胃肠积热理论提供了具有高度、深度及全面性的内涵。虽然胃肠积热在现代社会更多是由于生活习惯及饮食所导致的内伤疾病,但先人前辈的相关理论是使胃肠积热理论形成并成熟有着不可缺及替代的角色。2.中篇: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胃肠积热指的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气分热盛的证态,以病位而言,胃肠病包括胃、大肠、小肠;以病邪而言,包括食积、燥、湿、瘀、火热等;以病理机制而言,则包括气机失调、胃肠积滞、胃肠郁热、热伤阴津,四大特点。阳明和胃肠均属于阳土,其生理特点包括: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水谷及营卫之源,为多气多血之经,并且依开阖枢而言,阳明为“两阳合明”属于“阖”,据其生理特点,可分析其病理变化。胃肠积热虽然属于阳明病的范畴,然与郁病、热病、积聚与伏邪均有联系,因此本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其病因、病机的多维界面特性。从临床病例得知,胃肠积热的病机多不单纯,往往兼夹气虚、阴虚、湿邪等,这一认识扩大了病因学及发病学的内容,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胃肠积热属于实证,因此治疗上可根据病因、病程及兼夹证,采用消、清、下的治法。对于古今用于治疗胃肠积热证的方剂,本论文以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为框架进行归纳,使胃肠积热理论能紧密联系临床。此外,本论文亦结合对伏气温病的理论,探讨胃肠积热发病的机理与规律,为诊治相关胃肠积热疾病提供另一视角。因为胃肠受损后,逐渐发展成胃肠积热的过程中,若病情尚浅,则不易为人所觉察;而后邪正纷争、邪强正弱则病证明显。此一过程涵盖了时间和空间的组成特征,具有伏邪隐匿、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爆发性的特性,这些特点与伏邪相似,故治疗上二者可相互借鉴。3.下篇:胃肠积热相关病案数据分析通过对三部《名医类案》收集了大量的古今病案,无论是从时代的跨度、众派及各家,或中医临床各科,都有记录的病案,内容丰富,为回顾性探索胃肠积热的相关临床表现、证候、用药等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探索。此古籍文献数据挖掘的研究从159个古代医案里得到34个相关中医疾病、31个相关证候、184个症状。所得症状可用相关系统及亚健康状态归为两大类:①相关系统的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精神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肝胆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代谢系统症状、妇科系统症状;②亚健康状态的症状。通过互相信息法提取出关联系数0.0130以上的113个症状组对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26组核心症状组合,最后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经过进一步聚类可以得到13个新症状核心组合。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关联规则对治疗胃肠积热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得出68个药对,其中关联规则置信度高的配对多以清热、调气及养阴为组合。运用互信息法提取出的药对及关联系数,得出34对药对,再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演变为38个治疗胃肠积热及其兼夹证的核心组合药物,进一步以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演化出9个新处方,并且新处方中可供胃肠积热本证及兼证的治疗作为参考。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理论与实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结合实践中注意经验的积累。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创新性通过对历代古籍的挖掘探讨胃肠积热理论相关的学术渊源,阐明了其对古代学术及文化的传承。系统的梳理并厘清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提出胃肠积热的含义可从其生理至病理特质阐述,阳明胃肠的生理状态是多气多血,若胃肠被伤,腐熟、传导功能出现问题,将导致积滞及气机失调出现积热,因此胃肠积热从一个隐藏于胃肠的病理性内环境演化到引发各系统疾病发生。胃肠积热既是病因又是病机,是据时间与空间造成的体内环境动态性的改变,轻者属于亚健康状态,重者则能导致多系统疾病产生。胃肠病位包含胃、大肠、小肠,所积之邪可包含食、燥、湿、瘀、火等邪。胃肠积热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导致气机失调、胃肠积滞、胃肠郁热、热伤阴津的病机。胃肠积热的来路与传变以卫气营血、三焦及膜原半表半里三大温病辨证体系探讨。其外延在临床上病机多不为单纯性,发现胃肠积热的常见兼夹证有气虚、阴虚及夹湿证,并且与五脏皆有联系,可形成心胃同病、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肺胃积热及阳明有余少阴不足的兼证。胃肠积热的主要采用消、清、下治法,可根据胃肠无形之热及胃肠有形积热两大类进行辨证论治。
王金玲[2](2018)在《中医“下法”疗法促进小鼠肠道菌群的平衡及其机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着改变。饮食不节,久卧久坐,七情所伤,脏腑气机失调,进而生热化火。长期便利的生活以及现代饮食的“富营养化”,使得机体自调节功能弱化,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逐年增多,从而改变了人体的内环境,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平衡。菌群平衡的改变又进一步使病情恶化而进入恶性循环。中医“下法”为中医八法之一,通过泻下通便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主要为里实证而设立。“下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至急重症,下至湿热杂症,均能得到有效缓解。本研究拟利用中医“下法”原理,通过快速排除肠道致病菌,降低湿热,为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提供环境条件。目的通过“膏粱厚味”方式诱导昆明小鼠建立饮食不节,积久化热,实火内盛动物模型,探索中医“下法”治疗对肠道菌群重构速度以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进而从肠道菌群恢复平衡的角度为中医“下法”原理提供微生态学依据。方法将60只昆明雌性小鼠,随机分成2组,健康组18只,高脂组42只。分别使用普通鼠粮与高脂鼠粮进行喂养,同时高脂鼠粮组给予瓜子等杂食。4周后各组随机处死小鼠6只,采集肠黏膜组织,利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与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两组小鼠肠黏膜上定植菌群差异,同时采集血清样本进行血脂四项指标检测,确定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随后将高脂鼠粮组随机分成3组,分别使用中药番泻叶,西药酚酞片和生理盐水进行药物干预处理,12小时后,将药物干预组小鼠的高脂鼠粮全部替换成普通鼠粮继续喂养,同时每组随机处死6只小鼠。取结肠组织以及周围结肠黏膜组织,之后通过HE染色结果观察药物干预处理后小鼠结肠形态学的改变,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结肠黏膜二胺氧化酶(DAO)表达水平,并结合Real-time PCR、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以此论述中医“下法”对肠道通透性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4日后,处死所有剩余实验小鼠,收集肠黏膜组织,再次分析各组小鼠肠黏膜上菌群差异情况,并收集血清样本进行血脂四项的检测。结果1、高脂鼠粮辅以杂食喂养4周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小鼠毛色油腻、成绺,反应力弱,体重、血脂四项结果显着增长,脂体系数出现明显差异(P﹤0.01),与胃肠积热实火症临床指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对应性,故可确定该动物模型建造成功。2、使用中药番泻叶与西药酚酞片攻下,腹泻率为100%、33.3%,稀便率分别为87.6%、8.6%。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与Occludin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番泻叶组、生理盐水组和酚酞组二者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减少(P﹤0.01),而酚酞组与番泻叶组、生理盐水组相比,二者的表达量也显着减少(P﹤0.01)。检测结肠黏膜DAO的蛋白含量,结果也与上述一致。3、PCR-DGGE分析16S rRNA基因指纹图谱显示,药物干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小鼠部分菌群缺失,且厚壁菌门增加明显;经药物攻下并辅以健康饮食4天后,拟杆菌门紫单孢菌(Porphyromonadaceae)开始恢复。聚类分析显示该组肠黏膜菌群的恢复情况优于酚酞组与生理盐水组,与健康对照组接近。结论1.胃肠积热实火症小鼠肠黏膜屏障出现损伤,通透性增加,进而产生机体低度炎症。2.实火症小鼠经中医“下法”干预后,肠道菌群平衡的恢复速度加快,肠黏膜屏障也得到恢复。
王瑞婷[3](2017)在《三部《名医类案》中柴胡汤类方的应用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三部《名医类案》中的柴胡汤类方医案信息进行规范后探索其发病、辨证及方药化裁规律,以期发现古代医家运用仲景柴胡汤类方时所体现出的病证分布规律和脉症指征,总结柴胡汤类方的加减化裁和变通运用规律,探讨其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与发展,并甄选部分验案和误治医案进行个体化分析,以期对临床运用柴胡汤类方作出启示。方法:本文充分利用电子文献检索方法对三部《名医类案》中的柴胡汤类方医案进行初步的筛查工作,将初筛结果按照纳入、剔除标准进行二次甄选后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对医案中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主治疾病、舌脉症状、加味药物等信息进行规范,进一步采用频数分析法、黄金分割法等统计学方法探讨柴胡类方的发病、辨证和方药运用规律,并对采用变通法和误治医案进行个性化分析。结果:小柴胡汤证病因以情志失节与外感六淫为多,怒为主要的致病情志,以外科类、伤寒类、肝胆类、妇科类为基本主治病种,伤寒、疟疾、热入血室、下疳疮为主要主治病证,舌象以红舌、白苔为主,脉象以弦脉、数脉、沉脉、滑脉为主,临床表现以寒热往来、发热、胸胁胀满疼痛、头痛、饮食不入、口渴、呕吐为主要症状,"但见一症"指的是《伤寒论》第96条四大主证之一。原方医案多用于病证与张仲景原文契合度极高、能体现"少阳为枢"的机转作用和符合"但见一症"的辨证要点三种情况;合方医案涉方25首,以四物汤、小陷胸汤和白虎汤为多;加味药物以清热类、补虚类、理气类和利水渗湿类为主,栀子、茯苓、白芍、川芎、黄连、青皮、陈皮、白术、生地为主要加味药物;除柴胡外的其它6味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删减。当疾病比较复杂,在处方用药需要考虑先后时,除遵循《金匮要略》中先治新感后调痼疾这一法则外尚有表里同病而里热不甚时发其郁热、表里同病里热较盛而正气有亏时先和后攻两种变通之法。善后调理具体可归为三种目的:①大邪已除,善后扶正;②巩固疗效,防其复发;③洞察先机,复发防变。34例误治医案主要出现在五类情况之中:①外感发热,阴以阳治;②内伤发热,虚以实治;③但见胁痛,疏于辨证;④燥热过盛,病重药轻;⑤剂型有别,汤散误用。大柴胡汤证主要病因为外感六淫和饮食不当,主治疾病分布较散,以伤寒多见,舌象以红舌、黄苔为主,常见脉象为弦脉、沉脉和大脉,主要症状为大便秘结、胸胁胀满疼痛、发热、烦躁、腹痛、寒热往来,在方药运用方面,芒硝、甘草、瓜蒌、黄连为主要加味药物。柴胡桂枝汤的应用较仲景原文病种丰富,除运用于伤寒外,尚有疟疾、温病、积聚、皮肤病的治疗。柴胡桂枝干姜汤在适用范围上不出仲景原文范畴,见于少阳病误下后所致的变证和牝疟,但针对牝疟的应用更加具体详实,是对《金匮要略》中治疗牝疟见症的具体展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运用除仿《伤寒论》第107条治疗伤寒误治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外,尚用于厥证和奔豚。结论: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古代医家是在继承仲景思想的前提下运用柴胡汤类方的,并在疾病主治范围上有丰富的扩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亦有不同的侧重,体现了学术传承的连贯性与符合时代背景的特点;大小柴胡汤的发病规律、辨证规律和方药运用规律与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案的个体化分析有助于临证借鉴,而验案之外的误治医案于临床更具有警示作用。
王宏良[4](2016)在《王松龄主任医师采用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与学术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缺血性中风是脑部血管缺血而致脑组织损伤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老年化趋势,缺血性中风的发病逐年呈上升趋势,并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目前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证型较多,用药种类纷繁,在辨证治疗中有诸多不便。王松龄主任医师在一线临床多年,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经验丰富,总结出较完善的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及用药的理论,并能简便实用地应用于临床。目的:系统整理王松龄主任医师对缺血性中风防治的临证经验和经典医案,探讨王老师的痰瘀理论,并进一步总结王老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的学术思想,揭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查阅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文献,了解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跟师侍诊、教学查房,记录和整理经典病案,定期听导师授课、课后收集导师讲稿,以及认真阅读导师的学术论文和着作等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整理、分析王松龄主任医师的学术观点,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总结归纳,撰写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的学术思想论文。结果:论文分王松龄主任医师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基础、王松龄主任医师痰瘀同治法防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典型验案、结语四部分,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王松龄主任医师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基础。包括痰瘀理论的渊源,分别从痰浊、血瘀理论的发展进一步延伸至痰瘀同病理论的形成与成熟。并详细阐述历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第二部分,详尽论述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的经验,包括王松龄主任医师对痰瘀为主引发缺血性中风的理论探索、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临床经验、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用药特点、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相关病证经验等四部分:1.王松龄主任医师对痰瘀为主引发缺血性中风的理论探索部分包括导师对痰、瘀、痰瘀同病、痰瘀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2.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临床经验,包括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的辨证原则、辨证分型、治疗原则等内容;3.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用药特点,包括自拟方剂、加减药对、药组、特殊药物等4.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相关病证经验,包括中风病变证、并病,并分别从中风病不寐、中风病胸痹心痛、中风病鼾眠、中风病消渴分别举例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典型验案,防治缺血性中风经典医案举例:选取王松龄老师在临床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医案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中风防治灵I号方、II号方等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第四部分,结语,对王松龄教授学术观点进行全面总结。
李欣[5](2015)在《中医“下法”在ICU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下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之一[1],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逐邪外出的治法,拥有丰富的理论源流,又称泻法、泻下法、攻里法。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作用。在现代ICU危急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下法"在ICU常见病中的应用做一概述。1下法的源流《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下法的记载,如"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付晓双[7](2010)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分期分型中医主证辨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梗死灶按脑循环系统划分为:前循环供血区和后循环供血区[1]。根据临床表现,前循环梗死属于中医学的中风范畴,中医对中风的辨证论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以往辨证经验,脑梗死不同时期、不同的病情程度应有不同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其中必有起主要作用的证素。“只有准确地识别主证,才能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制定切合病情的治疗方案[2]。”所以,为了发挥祖国医学对脑梗死的诊治优势,本研究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进行分期分型主证辨证探讨,创立分期分型主证辨证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作为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补充,以期能指导临床中医药治疗,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选择急性前循环梗死病例693例,所有病例均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临床分期为:急性早期、急性高峰期。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型。依据朱文锋《证素辨证学》证候辨证素量表进行中医证素辨证。按照不同分期分型,选取临床意义较大的证素进行因子分析,提取总结主证。结果:1各期型出现率较高的证素:急性早期轻型病位证素为经络、肝、膀胱、脾、肾、大肠,病性证素:痰、动风、血瘀、阴虚、热、血虚、湿邪、闭、气滞、阳亢、气虚;急性早期中重型病位证素为经络、肝、心神、大肠、脾、膀胱、肾,病性证素:痰、动风、血瘀、湿、闭、热、阴虚、阳亢、血虚;急性高峰期轻型病位证素为经络、肝、大肠、膀胱、肾、脾;病性证素为痰、动风、热、血瘀、湿、阴虚、血虚、阳亢、气滞、闭。急性高峰期中重型病位证素:经络、肝、大肠、心神、脾、膀胱、肾,病性证素:痰、动风、热、闭、血瘀、湿、阴虚、阳亢、血虚。2各期型的主证素:急性早期轻型因子1主要反映了经络、痰、血瘀、动风的信息,因子2主要反映了肾、阴虚的信息,因子3主要反映了脾、湿的信息,因子4主要反映了血虚的信息,因子5主要反映了肝、阳亢的信息。急性早期中重型因子1主要反映了经络、痰、血瘀、动风的信息,因子2主要反映了心神、闭的信息,因子3主要反映了阳亢、热的信息,因子4主要反映了脾、湿的信息,因子5主要反映了肝、阴虚的信息。急性高峰期轻型因子1主要反映了经络、痰、血瘀、动风的信息,因子2主要反映了大肠、热的信息,因子3主要反映了肝、阳亢的信息,因子4主要反映了阴虚的信息,因子5主要反映了肾的信息。急性高峰期中重型因子1主要反映了经络、痰、血瘀、动风的信息,因子2主要反映了心神、闭的信息,因子3主要反映了肝、阴虚的信息,因子4主要反映了脾、湿的信息,因子5主要反映了热、阳亢的信息。3急性前循环梗死各期型的主证:结合各因子反映的信息、专业中医知识及临床所见得出,急性早期轻型主证为风痰瘀阻络;早期中重型主证为风痰瘀阻络,或伴神闭、热证;高峰期轻型主证为风痰瘀阻络,或伴大肠实热。高峰期中重型主证为风痰瘀阻络,或伴神闭、热证。结论:1急性前循环梗死两期轻型主证均为风痰瘀阻络,高峰期轻型可伴大肠实热。说明随着病程发展,患者脏腑气机紊乱,影响胃肠功能而致大肠实热之证逐渐凸显。2急性前循环梗死早期和高峰期中重型主证均为风痰瘀阻络,或伴神闭、热证。说明中重型患者神志障碍、热证多见。急性前循环梗死各期型共同的主证为风痰瘀阻络,体现了该病急性期的共同中医病理变化。而伴有证则体现了不同发病时间不同病情程度对中医病理变化的影响。说明急性前循环梗死分期分型与中医主证有一定的关系,分期分型主证辨证可以为脑梗死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张建军,张权[8](2010)在《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60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口服汤药加灌肠的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加灌肠;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西医保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评分显着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在中风急性期采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加灌肠的下法可以降低中风病急性期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尹胜[9](2009)在《活血通络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脑血通方治疗脑出血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观察,探讨活血通络法对脑出血恢复期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60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60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08年12月大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65岁,平均52岁;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0-69岁,平均51岁。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护脑和改善脑血液循环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同样的西医常规方法治疗的同时,运用活血通络法,服用脑血通方(三七、丹参、徐长卿、桂枝、桑枝、丝瓜络、槐花),连续用药3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86.67%。对照组有效率66.67%,二组评分经t检验及Ridit检验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2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情况:二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经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活血通络法与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更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的体征。2活血通络法与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更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3活血通络法是治疗脑出血恢复期的有效方法之一。
王春芳,李妍怡[10](2008)在《中医下法的现代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回顾下法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对内科、外科、儿科、急症科疾病的治疗中下法的现代作用机理进行概括总结,以期能使下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更加明晰。
二、下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例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例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胃肠积热的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胃肠积热有关现代研究进展 |
1 胃肠积热病变涉及临床多系统病变 |
2 临床试验研究 |
2.1 消化系统 |
2.2 非消化系统 |
3 动物实验研究 |
3.1 免疫学机制 |
3.2 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 |
3.3 肠黏膜屏障作用机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理论研究 |
上篇 胃肠积热的学术渊源 |
1 先秦两汉时期 |
1.1 阳明生理病理功能特性 |
1.2 阳明辨证属性的确立 |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
2.1 王叔和及其《脉经》胃肠相关理论的阐述 |
2.2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及经络学术的发展 |
2.3 本草学及方书中的胃肠 |
3 隋唐五代十国 |
3.1 巢元方对胃肠积热病机的相关认识 |
3.2 杨上善对胃肠在热病中的相关认识 |
3.3 王冰胃肠理论的相关认识 |
3.4 孙思邈从脏腑辨证的角度认识胃肠即热 |
3.5 王焘对胃肠积热的相关内容 |
4 宋代 |
4.1 宋代伤寒注家对阳明病的发挥 |
5 金元时期 |
5.1 河间学派关于胃肠积热的相关认识 |
5.2 易水学派关于胃肠积热的相关认识 |
5.3 伤寒学派关于胃肠积热的相关认识 |
6 明代 |
6.1 温病学派在温热病及疫病相关内容的胃肠积热理论 |
6.2 伤寒学派-伤寒三派学术争鸣下的胃肠积热相关理论 |
6.3 丹溪学派关于胃肠积热的相关认识 |
6.4 温补学派关于胃肠积热的相关认识 |
7 清代 |
7.1 伤寒学派胃肠积热的相关理论 |
7.2 温病学派胃肠积热的相关理论 |
8 小结 |
中篇 胃肠积热的基础理论 |
1 胃肠积热概念及内涵 |
1.1 阳明与胃肠积热 |
1.2 字意 |
1.3 含义 |
2 胃肠积热的病机特点 |
2.1 病理机制 |
2.2 常兼夹病理产物 |
2.3 来路与转归 |
2.4 胃肠积热与五脏的关系 |
3 胃肠积热与伏邪的关系 |
4 治则与代表方剂 |
4.1 治法 |
4.2 胃肠积热相关证治 |
5 谷晓红教授治疗胃肠积热病案举隅 |
5.1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便秘(胃肠积热本证) |
5.2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腹痛(胃肠积热兼脾虚) |
5.3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产后发热(胃肠积热兼营卫不和) |
5.4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小儿遗尿(胃肠积热下移膀胱) |
5.5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痤疮(胃肠积热兼湿) |
5.6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治疗咳嗽(胃肠积热兼肺失宣降) |
6 小结 |
下篇 胃肠积热相关病案数据挖掘 |
1 文献资料 |
1.1 资料研究底本 |
1.2 资料分析软件 |
1.3 资料筛选 |
2 分析方法 |
2.1 资料录入及处理 |
2.2 处方数据分析方法 |
3 分析结果 |
3.1 病证分析结果 |
3.2 药物分析结果 |
3.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主要参考古籍文献目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篇 胃肠积热相关理论数据库 |
(2)中医“下法”疗法促进小鼠肠道菌群的平衡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 |
2.2 PCR-DGGE对小鼠肠道菌群定量 |
2.3 动物模型生化指标检测 |
2.4 小鼠肠道组织的病理学分析 |
2.5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肠道通透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
2.6 肠道通透性指标检测 |
2.7 结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检测 |
2.8 数据统计及分析 |
(三)结果 |
1.动物模型制备结果宏观评价 |
2.肠道菌群测序结果 |
3.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4.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 |
5.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mRNA水平表达情况 |
6.肠道通透性指标检测 |
7.结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三部《名医类案》中柴胡汤类方的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柴胡汤类方的渊源及研究现状 |
1 类方概述 |
2 《伤寒杂病论》中柴胡汤类方原文考析 |
2.1 小柴胡汤 |
2.2 大柴胡汤 |
2.3 柴胡桂枝汤 |
2.4 柴胡桂枝干姜汤 |
2.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2.6 柴胡加芒硝汤 |
3 小柴胡汤类方的现代理论研究 |
3.1 组方结构研究 |
3.2 作用机理研究 |
3.3 类方方证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三部《名医类案》的现代研究概况 |
1 整体研究 |
1.1 《名医类案》的整体研究 |
1.2 《续名医类案》的整体研究 |
2 专题研究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2.2 诊断特色研究 |
2.3 病证研究 |
2.4 治法研究 |
2.5 方药运用规律研究 |
2.6 精神情志研究 |
2.7 医家思想方面 |
2.8 其它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 |
1 资料收集 |
1.1 文献来源 |
1.2 资料范围 |
2 资料筛选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资料规范 |
3.1 症状规范 |
3.2 中药名称规范 |
4 统计方法 |
4.1 频数分析法 |
4.2 黄金分割法 |
第二部分 柴胡汤类方证治规律 |
1 小柴胡汤 |
1.1 发病规律 |
1.2 辨证规律 |
1.3 方药运用规律 |
2 大柴胡汤 |
2.1 发病规律 |
2.2 辨证规律 |
2.3 方药运用规律 |
3 柴胡桂枝汤 |
3.1 疟疾 |
3.2 温病 |
3.3 伤寒 |
3.4 积聚 |
3.5 皮肤病 |
4 柴胡桂枝干姜汤 |
4.1 少阳病变证 |
4.2 牝疟 |
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5.1 时行外感 |
5.2 厥证 |
5.3 奔豚 |
第三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王松龄主任医师采用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与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王松龄主任医师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理论基础 |
1 关于痰瘀理论的渊源 |
2 关于缺血性中风的理论渊源 |
第二部分 王松龄主任医师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 |
1 王松龄主任医师对痰瘀为主引发缺血性中风的理论探索 |
1.1 王松龄教授对痰瘀形成原因的认识 |
1.2 痰瘀同病 |
1.3 痰瘀贯穿缺血性中风的病程始终 |
2 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辨证原则 |
2.1 阴阳为总纲 |
2.2 寒热辨属性 |
2.3 辨痰瘀阴阳 |
3 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的辨证分型 |
3.1 阳证 ( 热化型 ) 5 型 |
3.2 阴证 ( 寒湿化型 ) 2 型 |
4 王松龄教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治疗原则 |
4.1 化痰祛瘀为治标的基本原则 |
4.2 补虚扶正为求本防治的具体要求 |
5 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用药特点 |
5.1 自拟方剂在防治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 |
5.2 中风防治灵浓缩水丸的应用 |
5.3 加减药对 |
5.4 常用药组 |
5.5 特殊药物应用 |
6 王松龄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相关病证经验 |
6.1 中风病·不寐 |
6.2 中风病·胸痹心痛 |
6.3 中风病·鼾眠 |
6.4 中风病·消渴 |
第三部分 典型验案 |
1 验案 |
2 验案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7)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分期分型中医主证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分期分型中医主证辨证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研究现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6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9)活血通络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缩略语表 |
2. 中文摘要 |
3. 英文摘要 |
4. 前言 |
5. 综述 |
5.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5.1.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沿革 |
5.1.2 脑出血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5.1.3 中风的中医治疗 |
5.1.4 脑出血的中医实验研究概况 |
5.2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
5.2.1 对脑出血原因认识 |
5.2.2 脑出血后病理损伤 |
5.2.3 脑出血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6. 临床研究 |
6.1 资料与方法 |
6.1.1 一般资料 |
6.1.2 诊断标准 |
6.1.3 纳入、排除、脱落及剔除标准 |
6.2 观察指标 |
6.3 疗效判定标准 |
6.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6.5 治疗方法 |
6.6 治疗结果 |
7. 讨论 |
7.1 古今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
7.2 脑出血病机与分期治疗的理论依据 |
7.3 脑血通的配伍与功效分析 |
7.4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8. 结论 |
9. 致谢 |
10. 参考文献 |
四、下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例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胃肠积热的中医文献研究[D]. 严利依(Nyiam Li Yi).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2]中医“下法”疗法促进小鼠肠道菌群的平衡及其机制[D]. 王金玲.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3]三部《名医类案》中柴胡汤类方的应用规律研究[D]. 王瑞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王松龄主任医师采用痰瘀同治法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与学术思想[D]. 王宏良.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5]中医“下法”在ICU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J]. 李欣. 中国临床研究, 2015(12)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分期分型中医主证辨证研究[D]. 付晓双.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8]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60例疗效观察[J]. 张建军,张权. 中国现代医生, 2010(03)
- [9]活血通络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尹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03)
- [10]中医下法的现代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王春芳,李妍怡. 甘肃科技纵横,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