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苦参碱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峥蕊[1](2021)在《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药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豆根(又名广豆根)是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和根茎,为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有毒中药材之一。山豆根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哮喘、黄疸、过敏性皮炎等。此外,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山豆根具有显着的抗炎作用。山豆根总生物碱制备的制剂,如肝炎灵注射液(山豆根注射剂),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和肝癌的辅助性药物。然而,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关于山豆根毒性的报道也日益增多。其中,报道最多的是神经毒性,其临床表现称为山豆根中毒性脑病,长期使用可造成脑损害,尤其以青少年较多。因此,山豆根引起的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以中药山豆根为研究对象,以初步阐明山豆根中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对山豆根抗炎活性和神经毒性为目标,利用体外细胞毒和小鼠动物模型,对山豆根提取物、不同组份(生物碱部位、黄酮部位等)和分离得到的主要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及其潜在的神经毒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以代表性的生物碱类和黄酮类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对不同产地山豆根药材的特征性指纹图谱及指标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山豆根的合理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分别制备了山豆根的水提物和70%乙醇提取物,并通过小孔树脂(MCI)将70%乙醇提取物分为极性不同的4个组份(SDG-Fr.1-SDG-Fr.4),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不同组份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发现组份SDG-Fr.2(40%甲醇洗脱部位)为生物碱部位,组份SDG-Fr.4(1 00%甲醇洗脱部位)为黄酮部位。通过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抑制的细胞模型,对山豆根提取物、不同组份以及主要的单体成分的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价。发现山豆根中的主要抗炎活性成分是生物碱类成分。此外,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对黄酮部位和生物碱部位进行了体内抗炎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碱部位的抗炎活性较强,进一步确定了山豆根的主要抗炎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毒模型,对山豆根提取物、不同组份以及主要的单体成分进行了神经细胞毒性研究,发现黄酮和生物碱类化合物均具有神经细胞毒性。通过急性毒性动物模型实验,对黄酮部位和生物碱部位进行了毒性比较,发现其生物碱部位的毒性较强,进一步确认了山豆根的主要毒性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类化合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山豆根的指纹图谱与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的定量指纹图谱研究新方法。通过考察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参数,确定了山豆根的最佳提取条件;通过探索流动相的组成、色谱柱的类型、柱温、流速、检测波长、洗脱梯度等参数,确定了山豆根的最佳色谱分离条件,建立了山豆根的“定量指纹图谱法”。此外,对该方法的线性、定量限、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精密度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性高、仪器精密度良好,样品在24 h内稳定。通过该定量指纹图谱法,对不同产地山豆根的指纹图谱和10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不同产地的山豆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使用SPSS软件对10个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其中15批药材的相似度符合药典要求,为中药山豆根,有3批药材的相似度小于0.9,并非中药山豆根,同时说明了此方法可作为山豆根药材真伪鉴别法;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山豆根药材分为两类。本论文取得的实验数据可为山豆根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陈琼芳[2](2021)在《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3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蝎黄解痉治哮颗粒高、低剂量组,每组7只。利用卵清蛋白(OVA)制备哮喘小鼠模型,采用Diff-Quick记录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炎症细胞总数及各分类细胞数;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哮喘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ELISA检测小鼠BALF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以及Th17/Treg的关键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0(IL-10)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肺组织中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和磷酸化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炎症细胞总数及各分类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炎症细胞广泛浸润到气管及血管周围;与模型组相比,蝎黄解痉治哮颗粒高、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细胞总数及各分类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明显得到改善。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Ig E、IL-17、ICAM-1、VCAM-1、Eotaxin水平明显上调,IL-10水平明显下调;与模型组相比,蝎黄解痉治哮颗粒高、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中IL-10水平上升,Ig E、IL-17、ICAM-1、VCAM-1、Eotaxin水平下降。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p-ERK1/2、p-JNK和p-p38蛋白表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蝎黄解痉治哮颗粒高、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中p-ERK1/2、p-JNK和p-p38水平下降。结论: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可有效减少哮喘小鼠炎症细胞分泌及浸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同时还可通过抑制Ig E、ICAM-1、VCAM-1、Eotaxin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哮喘的作用。
王婷[3](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平喘颗粒抑制哮喘气道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平喘颗粒抑制支气管哮喘气道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对预测的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平喘颗粒抑制支气管哮喘气道上皮间质转化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通过Drug Bank、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取的哮喘、气道重塑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靶点取交集,通过TCMSP、中国科学院化合物参考数据库检数据库获取平喘颗粒各化合物及其靶标基因,取交集得到平喘颗粒作用于本病的靶点,并构建平喘颗粒-疾病靶点的PPI网络,通过MCODE插件对平喘颗粒-疾病-靶点进行聚类分析。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平喘颗粒-疾病-靶点的Cluster 1聚类的13个炎症靶点与平喘颗粒的8个主要活性成分分别进行对接,验证平喘颗粒的活性成分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进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从而完善平喘颗粒作用的物质基础。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及GO enrichment plot可视化分析,得到参与平喘颗粒治疗哮喘气道上皮间质转化的信号通路。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解析。2.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设计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平喘颗粒抑制哮喘上皮间质转化的部分机制。实验:40只BALB/c小鼠被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NC组)、模型组(HDM组)、平喘颗粒组(PCG组)、布地奈德组(BUD组)。除NC组外,余下3组小鼠从第一天起采用HDM滴鼻法复制哮喘模型,每周连续5天进行10 μl HDM诱导液滴鼻,休息2天,连续诱导5周。各组小鼠在HDM诱导前1 h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其中PCG组以平喘颗粒浓缩液(31.2g/kg/d)进行灌胃治疗,NC组、HDM组和BUD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治疗。BUD小鼠于HDM诱导前1 h给予布地奈德(0.9%生理盐水2 ml+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1 mg)雾化治疗,每次雾化20min,持续给予5周,日1次。各组小鼠于造模后的第34天(末次HDM诱导后24 h)行AHR检测,小鼠AHR检测24 h后,予3%戊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30mg/kg)麻醉。观察指标:(1)检测各组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2)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3)ELISA法检测BALF及血清中IgE和IL-6浓度;(4)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 IL-6、α-SMA、E-cadherin 和 N-cadherin 蛋白及 mRNA 的表达水平;(5)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肺组织中p-JAK2、p-STAT3、JAK2及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平喘颗粒抑制支气管哮喘气道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结果:1.共得到OB≥30%和DL≥0.18的平喘颗粒化合物115个及中药靶标蛋白257个,得到哮喘气道重塑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共同靶点958个,取交集得到120个平喘颗粒治疗疾病(哮喘-气道重塑-上皮间质转化)的靶点,并构建平喘颗粒-疾病-靶点可视化网络,得到排名前20位的靶点分别为:JUN、AKT1、RELA、MAPK1、MAPK3、TNF、HSP90AA1、IL-6、MAPK14、ESR1、RB 1、FOS、EGFR、RB 1、MAPK8、NR3C1、CXCL8、VEGFA、CDKN1A和C CND1。说明这些靶点在哮喘气道重塑与上皮间质转化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平喘颗粒-疾病-靶点的Cluster 1聚类的13个炎症靶点与2.4部分筛选得到的平喘颗粒的8个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对接分析,得出平喘颗粒的8个主要活性成分与13个炎症靶点均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其中平喘颗粒的8个主要活性成分与IL-6作用的稳定性最佳。说明平喘颗粒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进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DAVID数据库对Cluster 1的13个核心靶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可见平喘颗粒在治疗哮喘气道上皮间质转化的功效主要与分泌调节、细胞因子产生的正调控、急性炎症反应、急性期反应、MHC Ⅱ类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等分子功能有关。通过K E G G富集分析得出平喘颗粒在治疗哮喘气道上皮间质转化的过程主要与Asthma、Fc-epsilon-RI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途径有关。2.与NC组比较,HDM组气道高反应性升高,PCG组和BUD组哮喘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较HDM组均有所改善,且疗效相当(P>0.05)。3.HE染色:与NC组相比,HDM组哮喘小鼠气道管腔出现狭窄,黏膜明显水肿,腺体肥大,管壁及黏膜明显增厚,气道周围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HDM组相比,PCG组和BUD组上述病理特征减轻。PCG组和BUD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AS染色:与NC组相比,HDM组小鼠肺组织可见气道黏液及杯状细胞明显增多;与HDM组相比,PCG组和BUD组黏液及杯状细胞明显减轻。PCG组和BUD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asson染色:NC组小鼠肺组织气道周围仅存在极少量的胶原纤维。与NC组相比,HDM组小鼠肺组织气道上皮下及血管周围存在大量胶原沉积,广泛分布于气道周围。PCG组和BUD组小鼠肺组织Masson染色后可见胶原沉积较HDM组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G组病理变化较BUD组减轻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ELISA法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BALF及血清中IgE、IL-6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5);PCG组和BUD组小鼠BALF及血清中IgE、IL-6水平较HDM组明显降低(P<0.05);PCG组BALF及血清中IL-6明显低于BU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IL-6、E-cadherin、N-cadherin及α-SMA的表达水平:与NC组相比,HDM组中IL-6、α-SMA、N-cadherin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HDM组相比,PCG组和BUD组IL-6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G组和BUD组α-SMA和N-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CG vs HDM P<0.01和BUD vs HDM P<0.05)。PCG组和BUD组组间比较,PCG组均明显优于BU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JAK/STAT3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与NC组相比,HDM组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显着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HDM组JAK2和STAT3蛋白未见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DM相比,PCG组和BUD组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CG vs HDM P<0.01 和 BUD vs HDM P<0.05)。PCG 组和 BUD 组组间比较,PCG组p-JAK2、p-STAT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BU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得到平喘颗粒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干预哮喘上皮间质转化,其药理机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IL-6介导的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进而抑制哮喘上皮间质转化,减缓气道重塑进程。2.平喘颗粒能够减轻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生、气道胶原沉积、管壁厚度的病理变化,抑制哮喘气道重塑形成。3.平喘颗粒可以降低哮喘小鼠血清及BALF中IgE、IL-6水平,降低肺组织中 IL-6、α-SMA、N-cadherin 蛋白及 mRNA 表达,增加 E-cadherin 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JAK2、p-STAT3蛋白表达。4.平喘颗粒通过抑制IL-6介导的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抑制哮喘上皮间质转化,减轻气道重塑。
李成刚[4](2020)在《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与现代医学不同表型哮喘模型的相关性;2.探讨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疗效机制;3.探讨儿童湿热哮喘急性发作期与临床常见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研究:1.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多因素联合干预,建立湿热哮喘大鼠模型。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内外湿双因素联合干预,建立单纯湿热证大鼠模型。以正常大鼠和卵清蛋白致敏激发的哮喘大鼠为对照,通过多种生物学检测评价模型;2.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检测肺泡灌洗液细胞计数及IL-8、IL-17,血清HDL、LDL,血浆FIB,肺组织病理学,肺组织ROR-γtm RNA。探讨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的疗效机制。临床研究:制定临床病例回顾分析表,对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相关信息的统计学描述,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探寻儿童湿热哮喘发病的微观辨证指标。结果:1.湿热哮喘模型较传统的“单纯OVA激发哮喘模型”的肺泡灌洗液中中细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内外湿”双因素建立的单纯湿热模型出现了明显的气道炎性反应;2.加味茵陈蒿汤可改善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湿热证候和哮喘症状,上调HDL水平,下调LDL、HIB水平,改善气道炎症;可明显降低肺组织中RORγtm RNA的表达,下调IL-8、IL-17水平,下调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3.湿热哮喘发病以男童居多,学龄前期儿童高发,住院患儿多处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湿热哮喘多发于秋季,冬季少发,与非湿热哮喘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病毒检测阳性对于区别是否是湿热哮喘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MP检测阳性多提示属湿热哮喘,较非湿热哮喘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道八项病原学检测初步提示湿热哮喘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4.WBC、L、M、N、EO、BASO、RDW-CV、PLT、PDW、CRP、NLR、PLR、ELR、ENR、EMR、NMR、MLR、K、Na、Cl、Ca、CO2、ALT、AST、ALP、UREA、β2MG、Ig E、CK-MB、LDH、ESR、GLU对于辅助诊断是否湿热哮喘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GB、BLR、TP、TBIL、CREA升高对于辅助诊断是否湿热哮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可作为一种新型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模型;2.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的“内外湿”联合干预可以导致大鼠出现明显的气道炎性浸润;3.加味茵陈蒿汤可以减弱肺组织中RORγtm RNA的表达,下调IL-8、IL-17水平,减轻气道中性粒细胞聚集,其治疗机制可能与Th17细胞通路有关;4.湿热哮喘与秋季发病、MP感染及RBC、HGB、BLR、TP、TBIL、CREA检测升高有一定相关性。
李丽[5](2020)在《芥子和莱菔子炮制前后镇咳、祛痰药效学筛选及炒莱菔子PK-PD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芥子和莱菔子是十字花科植物中含硫代葡萄糖苷类成分的代表性中药,生炒饮片药效活性各有侧重,临床上多用炒制品且炒后都具有相似的药效变化,均长于止咳化痰,但其炒后药效物质发挥药效的作用途径以及体内代谢规律尚不明确。本研究在前期生炒饮片化学成分变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芥子及莱菔子炮制前后等6种饮片镇咳、祛痰生物活性比较,筛选出药效最佳的饮片;并从药动学角度,采用UPLC-MS/MS法探讨正常大鼠单次口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药浓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在哮喘病理状态下,观察不同时间点同步取样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的相互关联;旨在通过体内的经时代谢变化规律研究,结合前期体外药效物质基础分析结果,与体内药效学研究结果关联,揭示芥子和莱菔子炮制前后体外化学成分-体内代谢变化规律-药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其镇咳、祛痰、平喘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内容2.1芥子和莱菔子生炒饮片镇咳、祛痰药效学比较研究2.1.1芥子和莱菔子生炒饮片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作用筛选方法:首先预筛出2 min内咳嗽潜伏期少于90 s且咳嗽次数超过5次的敏感小鼠112只,按体重将敏感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吐温组;生白芥子高、低剂量组;炒白芥子高、低剂量组;生黄芥子高、低剂量组;炒黄芥子高、低剂量组;生莱菔子高、低剂量组;炒莱菔子高、低剂量组等14组,每组8只,连续口服给药5天,末次给药后30 min,进行氨水雾化刺激20 s,记录各组小鼠2 min内咳嗽次数和咳嗽潜伏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6种饮片中炒莱菔子和炒黄芥子高、低剂量组均能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咳嗽次数(P<0.05,P<0.01);且炒莱菔子与生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1.2芥子和莱菔子生炒饮片对小鼠酚红排泌模型的作用筛选方法:按体重随机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吐温组;生白芥子高、低剂量组;炒白芥子高、低剂量组;生黄芥子高、低剂量组;炒黄芥子高、低剂量组;生莱菔子高、低剂量组;炒莱菔子高、低剂量组等14组,每组8只,连续口服给药5天,末次给药30min,各组小鼠腹腔注射0.5%酚红溶液0.5 mL,30 min后处死测定气管内酚红排泌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6种饮片中炒莱菔子高剂量组、生白芥子高、低剂量组、炒黄芥子低剂量组均能显着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泄量(P<0.05,P<0.01);且炒莱菔子高剂量组与生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综上,炒莱菔子镇咳和祛痰药效活性优于芥子生炒饮片等5种,作为下一步药代实验的试药。2.2炒莱菔子在正常大鼠体内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2.2.1UPLC-MS/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芥子酸和芥子苷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方法:采用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进样量5μL进行色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检测模式,离子对选择芥子酸m/z 223.1~164.1,芥子苷m/z 358.0~97.0,尼泊金丁酯m/z 193.0~121.0,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质谱扫描,对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等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芥子酸和芥子苷成分的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4.1%,回收率RSD处于0.8%~3.1%,待测成分及内标无明显基质效应,稳定性良好。该法简单、灵敏度高,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2.2.2不同剂量炒莱菔子在正常大鼠体内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根据临床给药剂量设计低、中、高3个剂量组(4.5、9、18 g·kg-1),以正常大鼠为实验对象,建立药物吸收动力学模型,测定各组大鼠给药前0时和口服炒莱菔子醇溶液后 0.083,0.167,0.333,0.5,1,1.5,2,2.5,3,6,9 h后血浆中芥子酸和芥子苷的浓度,应用DAS3.2.8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正常大鼠口服给予4.5、9、18 g·kg-1炒莱菔子醇提物后,血浆中芥子酸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29.35± 10.32),(62.70±27.47),(137.33±40.95)μg-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92.83±27.16),(240.74±75.09),(633.95±195.88)μg·L-1·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2.58±0.80),(3.00±0),(5.50±1.23)h;与炒莱菔子醇提物低剂量组比,炒莱菔子醇提物中、高剂量组的AUC0-t,平均滞留时间(MRT0-t)均显着增加(P<0.05,P<0.01);芥子酸体内AUC0-t在4.5~18 g·kg-1线性依赖性良好,本次未检测出芥子苷成分。2.3炒莱菔子在哮喘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相关性研究2.3.1大鼠哮喘模型建立及评价方法:采用第1,8天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OVA)佐以Al(OH)3致敏,1%OVA生理盐水溶液雾化2周建立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采用行为学观察、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含量进行模型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抓鼻,打喷嚏,咳嗽,毛发光泽暗淡等现象,且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白细胞总数均明显增加(P<0.05,P<0.01),此外,血清中白细胞介素-5(IL-5),总免疫球蛋白E(IgE),肿瘤坏死因α(TNF-α)含量显着增加(P<0.05,P<0.01),提示造模成功。2.3.2炒莱菔子在哮喘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研究方法:从雾化之日起,雾化前0.5 h开始给药,连续3周,UPLC-MS/MS法测定最后一次给药后血浆中 0.083,0.167,0.5,1,1.5,3,4.5,6,7.5,9h 芥子酸和芥子苷浓度。同时ELISA法测定相应时间点血清中IL-5、IgE、TNF-α含量,获得评价过敏性哮喘的药效学指标,采用DAS3.2.8软件拟合PK-PD模型。结果:哮喘大鼠分别灌胃4.5、9 g·kg-1炒莱菔子醇提物后0.083,0.167 h,与模型组比较,血清中IL-5,IgE,TNF-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P<0.01);血浆中芥子酸 Cmax分别为(58.43±27.94),(61.16±18.79)μg·L-1;AUC0-t 分别为(188.75±37.07),(247.90±36.89)μg·L-1·h;AUC0-t,表观分布容积(Vz/F)和清除率(CLz/F)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血浆中芥子苷Cnax分别为(6.38±2.94),(7.03±3.83)μg·L-1;AUC0-t分别为(23.28±11.60),(22.24±10.83)μg·L-1·h;Vz/F和CLz/F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经DAS3.2.8软件数据分析,结果提示芥子酸和芥子苷最佳药动学模型分别拟合为血管外给药的一房室模型和三房室模型,并建立了以效应室连接的Emax模型,PK-PD模型可能适用于间接连接模型。3结论莱菔子经炒制后,镇咳、祛痰、平喘作用优于芥子等5种生炒饮片,炒莱菔子在哮喘大鼠体内芥子酸和芥子苷血药浓度与血清中IL-5,IgE,TNF-α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给药剂量和动物的机能状态(病理或生理状态)均会影响炒莱菔子中芥子酸和芥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并与其平喘药效有一定的关联性。
洪天一[6](2020)在《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影响NF-κB和HIF-1α信号传导通路治疗哮喘的调控机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且病情顽固难愈,病程迁延反复,如果未及时治疗,可伴随终身[1]。研究表明,气道慢性炎症是气道重塑的发生基础,而重塑则是气道炎症缓慢发展的必然结果,气道持续性的炎症反应以及损伤和修复,最终导致组织增生和气道狭窄[2-3]。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分别是炎症和缺氧反应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受上游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的调控,从而激活其下游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基因表达,在气道炎症反应[4-8]和气道重塑演进过程中[9-11]发挥重要作用。蝎黄解痉治哮颗粒为导师冯晓纯教授基于中医理论与前人总结经验的自拟方,全方由麻黄、全蝎、杏仁、白果、苦参、甘草等组成。以《摄生众妙方》中定喘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加入祛风解痉的虫类药全蝎为理论基础,具有宣肺解痉、止咳平喘的功效。本课题文以NF-κB和HIF-1αα作为切入点,探讨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MAPKs信号通路调节NF-κB和HIF-1αα的作用,阐述其缓解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机制,为今后中医药防治哮喘病的基础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实验一:建立急性哮喘小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蝎黄解痉治哮颗粒高剂量组(XHG)、蝎黄解痉治哮颗粒低剂量组(XHD)和孟鲁司特组(Montelukast)。体内实验观察指标:(1)雾化激发时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及行为学;(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计数及细胞因子;(3)肺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a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Masson染色进行病理检查和比较结果;(4)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p-ERK 1/2、p-p38MAPK、p-JNK 和 Akt、p-NF-κBp65 蛋白表达,及其下游通路的 VEGF、MMP-9、TGF-β1蛋白表达。体外实验观察指标:(1)检测药物对16HBE(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细胞毒性实验;(2)免疫荧光法检测LPS诱导16HBE细胞中p-NF-KB p65表达,以及蝎黄解痉治哮颗粒的干预作用。实验二:建立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蝎黄解痉治哮颗粒高剂量组(XHG)、蝎黄解痉治哮颗粒低剂量组(XHD)和孟鲁司特组(Montelukast)。体内实验观察指标:(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计数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2)肺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a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Masson染色进行病理检查和比较结果;(3)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p-ERK 1/2、p-p38、p-JNK、Akt和HIF-1α蛋白表达,及其下游通路的VEGF、MMP-9、TGF-p1蛋白表达,以及α-SMA蛋白表达;(4)免疫荧光法检测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内α-SMA蛋白表达;(5)免疫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WB)检测模型小鼠肺组织内α-SMA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实验观察指标:(1)检测药物对ASMC(气道平滑肌细胞)细胞毒性实验;(2)免疫荧光法检测LPS诱导RASMC细胞p-NF-κB p65蛋白表达,以及蝎黄解痉治哮颗粒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实验—结果(1)OVA致敏小鼠出现哮喘发作表现。(2)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及分类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升高,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后,炎症细胞数量及分类细胞计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中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TNF-α、IL-6、IL-1(β水平增加,经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可显着降低哮喘小鼠BALF中TNF-αα、IL-6、IL-1β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炎症细胞广泛浸润到气管及血管周围。经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显着改善这种情况。PAS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气道周围杯状细胞增生明显,黏液分泌增加,经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可明显抑制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增生及黏液分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肺气道上皮维化程度加深,经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可明显抑制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纤维化程度。(4)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p-ERκ1/2、p-JNK、p-p38 MAPK、AKT、p-NF-KB p65、VEGF、MMP-9和TGF-β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较,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可明显抑制上述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荧光法检测LPS诱导16HBE细胞中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LPS诱导的16HBE细胞中p-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较,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可明显抑制p-NF-κB p65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结果(1)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及分类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升高,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后,炎症细胞数量及分类细胞计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中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TNF-α IL-6、IL-1β水平增加,经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可显着降低哮喘小鼠BALF中TNF-α、IL-6、IL-1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炎症细胞广泛浸润到气管及血管周围。经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显着改善这种情况。PAS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气道周围杯状细胞增生明显,黏液分泌增加,附着于上皮管腔内,部分地方形成粘液栓。经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可明显抑制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增生及黏液分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可见上皮细胞紊乱、脱落,气道壁增厚,气管腔狭窄,部分小血管形成和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经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可明显抑制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纤维化程度。(3)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p-ERK1/2、p-JNK、p-p38MAPK、AKT、HIF-1α、VEGF、MMP-9和TGF-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较,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可明显抑制这些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荧光法检测LPS诱导RASMCs中p-NF-KB p65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LPS诱导的RASMCs中p-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较,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可明显抑制p-NF-κB p65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分别通过免疫组化法、免疫荧光法和WB法检测模型小鼠肺组织中αα-SMA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α-SMA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较,高剂量蝎黄解痉治哮颗粒或孟鲁司特处理可明显抑制α-SMA蛋白表达。研究结论(1)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可抑制急性哮喘模型小鼠和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了模型小鼠气道内炎症反应。(2)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可显着减少急性哮喘模型小鼠和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小鼠气道及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气道杯状细胞增生及黏液分泌,减少胶原细胞沉积降低气道上皮下纤维化程度。(3)由急性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实验结果证实,蝎黄解痉治哮颗粒能抑制MAPKs、Akt、NF-<B通路的激活,以及其下游VEGF、MMP-9、TGF-β1的表达,阻止了由此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4)由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小鼠肺组织实验结果证实,蝎黄解痉治哮颗粒能抑制MAPKs、Akt、HIF-1α通路的激活,以及其下游VEGF、MMP-9、TGF-β1的表达,阻止了由此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5)蝎黄解痉治哮颗粒能抑制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小鼠肺组织内α-SMA的表达,进而减轻哮喘模型小鼠的气道高反应和减缓气道重塑。(6)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可抑制LPS诱导的16HBE细胞和RASMCs中p-NF-κB p65蛋白表达。
黄晓珊[7](2020)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风咳证异病同治临床治疗法则的可行性,以及篮式设计方法对异病同治研究的意义;探索申春悌教授疏风祛瘀化痰治疗法则对风咳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风咳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古今文献,归纳整理不同年代不同医家对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分析总结风咳的历史沿革、理法方药、以及现代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根据现代医学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定义、流行病学规律、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与预后等资料,寻找两种疾病相同的现代医学物质基础,从西医角度探索其异病同治的可能性;同时检索近五年有关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文献,统计分析两者的常见证型、方药应用的相同点,从中医角度探究其同证异病同治的基础。2.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篮式设计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95例风咳证患者(咳嗽变异性哮喘50例,感染后咳嗽45例)用导师经验方“抗敏镇咳颗粒”治疗,疗程为2周。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咳嗽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程度、止咳起效时间及咳嗽治愈时间,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感染后咳嗽疗效的异同,判断两种病异病同治的可行性;再将入组的风咳证患者分为原治疗药物有效组、原治疗药物无效组及既往未用药治疗组三组,分层观察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的疗效。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同证异病同治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经验且应用广泛,但存在以下问题:(1)研究内容多停留在医案报道及经验总结,缺乏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设计临床研究;(2)相关研究不够深入,许多内容为简单的重复性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参考现代医学精准治疗研究方法,将精准癌医学的篮式设计方法引入同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中,将有利于探索同证异病同治的医学机理,为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依据。2.现代医学文献研究提示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的现代医学发病机理具有相似之处,具有异病同治的现代医学物质基础:(1)两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都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敏感性增高;(2)两者发病过程中均有多种炎症介质参与,其中相同的有白三烯、白介素、气道神经肽S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3.中医药学有关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文献研究提示两者具有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基础:(1)临床上两者的常见证型均为风邪犯肺证(风咳证),大多数医家也多从风论治这两种疾病;(2)各医家治疗这两种疾病所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占比具有一致性,使用频数较高的中药相似,均有疏风降气镇咳之效。4.从临床研究结果可看出,抗敏镇咳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主症及次症均有改善作用(P<0.05),对感染后咳嗽的临床主症及次症亦有改善作用(P<0.05),且两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抗敏镇咳颗粒对CVA的止咳总有效率达到96%,对PIC的止咳总有效率达到95.6%,两者的咳嗽缓解程度及止咳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对所有入组的风咳证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抗敏镇咳颗粒对风咳证的临床主症、次症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作用(P<0.05),治疗2周的总有效率为93.7%。其中20例原治疗有效的患者加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后,在原治疗有效的基础上,有90.0%的患者临床有效率再次提升。55例原治疗无效的患者改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后临床有效率达到92.7%;20例既往未用药的患者有效率为100%。且75例曾用药治疗患者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后疗效为92.0%,大于原用药物的有效率26.7%(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咳嗽症状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步改善,所有患者止咳起效平均所需时间为5.66± 1.78天,咳嗽治愈平均所需时间为10.8±2.33天。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可以同证异病同治,探索性地验证了篮式设计方法在中医同证异病同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具有疏风祛瘀化痰作用的抗敏镇咳颗粒对风咳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风咳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明发,沈雅琴[8](2019)在《氧化苦参碱对呼吸系统患者临床治疗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氧化苦参碱具有抗组胺性和过敏性哮喘的作用,也具有拮抗细菌内毒素、油酸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急性肺损伤,以及对抗矽肺、博莱霉素和高氧引起的肺纤维化的作用。氧化苦参碱还具有抗肺癌Lewis细胞、A549细胞、SPC-1细胞、L929细胞的作用。氧化苦参碱的上述药理作用是其抗微生物、抗氧化、抗炎、抗过敏和增强免疫调节作用在呼吸系统中综合的结果。综述氧化苦参碱对呼吸系统患者临床治疗的药理作用文献,并对其研究进展做了分析。
张雅婷[9](2019)在《汪受传教授从调气法论治哮喘方法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汪受传教授对儿童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和分三期辨证论治的学术观点与临床应用。借由观察汪受传教授治疗儿童哮喘三期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用药提供客观评价依据,并应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汪受传教授近十年治疗哮喘三期用药规律。总结中医药辨治儿科哮喘的临床经验,传承汪受传教授学术思想中的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分为理论研究、临床观察、回顾性分析3个部分。在理论研究上,阅读汪受传教授论着,认识和理解汪受传教授提出的哮喘禀赋伏风、临床主分三期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在临床疗效观察上,研究对象来源于2017/1-2018/10汪受传教授门诊患儿,比较治疗前后患儿证候量化指标。在回顾性分析上,汇整汪受传教授自2009至201 8年间诊治哮喘患儿病案的电子病例图像,进行数据清洗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及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归纳汪受传教授对哮喘三期的用药规律。结果:理论部分,汪受传教授强调小儿肺常不足,脾常虚,肾气未充,若外感风邪,引动内伏风痰,则急以治肺,缓以治肺脾肾。临床哮喘辨证除传统发作期、缓解期外,应增加迁延期,主分三期辨证论治。发作期祛风涤痰,攻邪治肺;迁延期标本兼治,消风扶正;缓解期调肺脾肾,固本御风。另有部分临床哮喘患儿新感外邪但未发作,或已发作经治后暂无喘而邪实仍在,此两者即非发作期也非迁延期,但均需慎防哮喘复发,暂将其认为是“亚发作期”。此时期与迁延期及缓解期一样,均应注重中医治未病理论,兼顾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临床观察部分,纳入100位患儿107个疗程,共计547例诊次。其中91例为发作期,137例为迁延期,118例为缓解期,另有201诊次依上述理论结果暂将其定为“亚发作期”。分析临床研究信息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结果表明:①疾病疗效总有效率4周90.67%,12周88.57%。②中医证候积分方面,2周治疗组及末次治疗组内比较均改善(P<0.01),组间比较末次治疗组积分改善较明显(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末次治疗组(疗程均值10.43±7.897周)优于2周治疗组(90.65%:80.37%),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疗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部分,纳入支气管哮喘病案患儿共373人,共计1971诊次,本研究结果显示哮喘患者诊次中以迁延期最为常见,缓解期及发作期次之。证型中以迁延期风痰恋肺、肺脾气虚证为首要的中医证型;缓解期的肺脾气虚证和发作期的痰热阻肺证次之。扶正祛邪用药比例方面,使用祛邪药物最多是发作期(86%),最少是缓解期(43.3%);扶正药物以缓解期多用(49.5%),发作期最少使用(10%)。发作期用药规律方面,本研究纳入362首中药处方,包含95种中药,出现频次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炙麻黄、前胡、黄芩。根据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中以寒、温药物较多;五味则以苦为主、辛次之;而归经频次最高者为肺经。利用SPSS Apriori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四价药物关联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黄芩、葶苈子+前胡+炙麻黄”;结合软件处理方法(高频药物关联网络图及聚类组合树状图)和汪受传教授临床经验,分析后获得主要组方为“炙麻黄、黄芩、葶苈子、紫苏子、前胡、苦杏仁”。迁延期用药规律方面,本研究纳入461首中药处方,包含155种中药,出现频次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辛夷、白术、防风。根据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中以温、寒药物较多;五味则以甘为主,苦、辛次之;而归经频次最高者为肺经。四价药物关联支持度最高的组合为“白术、煅牡蛎+煆龙骨+防风”;结合软件处理方法和汪受传教授,临床经验,分析后获得主要组方为“煆龙骨、煅牡蛎、白术、防风、炙黄芪”、“桔梗、浙贝母、金银花、桑白皮”、“炙麻黄、苦杏仁、前胡、黄芩”。缓解期用药规律方面,本研究纳入360首中药处方,包含155种中药,出现频次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白术、炙黄芪、防风。根据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中以温、平药物较多;五味则以甘为主;而归经频次最高者为肺经。四价药物关联支持度最高药物组合为“白术、煅牡蛎+锻龙骨+防风”;结合软件处理方法和汪受传教授临床经验,分析后获得的主要组方为“炙黄芪、白术、防风、煅龙骨、煅牡蛎”。结论:总结汪受传教授对小儿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需增加禀赋伏风内潜的病因,提出本病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在于“肺脾肾不足,风痰内伏”,其“风”字体现了患儿特禀体质和发病易受先天伏风有关的学术思想。临床辨证除传统发作期、缓解期外,应增加迁延期,主分三期辨证论治,大抵以“调气”和“消风”两法纵贯各期。其用药特性为“急治其标,缓治其本,邪气留恋、正气未充则标本同治;辨证施治,用药轻灵”。但哮喘常有邪实正虚并存,其病情随着邪实正虚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根据其兼有症状灵活加减。从本次研究来看,汪受传教授通过辨证论治以中药治疗哮喘可明显改善各项症状,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及推广。
陈罗枚[10](2019)在《RSV诱导的树突细胞自噬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及五虎汤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自噬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为阐明RSV诱导的DC自噬在哮喘伏痰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作用提供依据,明确五虎汤干预病毒诱导DC自噬诱发哮喘,影响伏痰发生发展的可能环节,阐明五虎汤防治哮喘的作用机理。方法:160只无特定病原体Bal 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3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130只以RSV/OVA致敏激发持续2周造模,2周后,分别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中各随机选取10只进行气道高反应性评估模型。将模型组剩下的12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模型组,五虎汤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雷帕霉素组(自噬诱导剂),每组20只,五虎汤高、中、低剂量分别予以20ml/kg,10ml/kg,5ml/kg熬制好的五虎汤,阳性对照组予地塞米松,雷帕霉素组予雷帕霉素,保持各组灌胃和腹腔注射量溶液一致,给药两周,观察肺组织HE染色,气道MASSON染色,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C3 I、LC3II、α-SMA、TGF-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与空白对照组小鼠气道阻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肺部及气管发现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粘膜水肿、管腔狭窄,上皮下胶原纤维沉积、平滑肌增厚及排列紊乱等病理表现;模型组小鼠肺组织LC3-I、LC3-II、气管组织α-SMA、TGF-β显着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五虎汤高、中、低剂量、地塞米松组支气管及血管外周中炎性细胞浸润灶减小,肺间质增生减少,气道基底膜增厚及充血有所缓解;五虎汤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肺组织LC3Ⅰ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虎汤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α-SMA、TGF-β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应用RSV联合OVA致敏、激发方法能够成功制备小鼠哮喘树突细胞自噬气道重塑模型;2.五虎汤高、中、低剂量通过改善肺部组织、支气管及血管外周中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肺间质增生;3.低剂量五虎汤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树突细胞自噬,降低自噬相关蛋白LC3Ⅰ表达;4.五虎汤高、中、低剂量通过改善支气管壁、平滑肌增厚及上皮下胶原沉积,降低气道反应性,减少气道阻力并下调α-SMA、TGF-β的表达,从而减慢并缓解气道重塑的进程;5.五虎汤可能通过改善树突细胞自噬,抑制气道重塑,从而影响伏痰的发展,防治哮喘。
二、氧化苦参碱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苦参碱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药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中药山豆根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山豆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2 山豆根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3 山豆根毒性研究进展 |
1.2.4 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
2 山豆根毒效物质基础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的制备 |
2.3.2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的指纹图谱及主要成分的表征 |
2.3.3 山豆根抗炎活性筛选及评价 |
2.3.4 山豆根毒性成分筛选及评价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的制备 |
2.4.2 山豆根提取物及组份指纹图谱 |
2.4.3 山豆根抗炎活性筛选及评价 |
2.4.4 山豆根毒性成分筛选及评价 |
3 山豆根定量指纹图谱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3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3.3.4 方法学考察 |
3.3.5 山豆根特征指纹图谱的建立 |
3.3.6 不同批次山豆根药材的含量测定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提取条件的优化结果 |
3.4.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4.3 供试品溶液以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4.4 方法学考察 |
3.4.5 山豆根指纹图谱的建立 |
3.4.6 不同批次山豆根药材的含量测定 |
3.4.7 聚类分析 |
4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内治法 |
2 中医外治法 |
3 结论 |
综述二 MAPK 信号通路和 Th17/Treg 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研究 |
1 MAPK与哮喘 |
2 Th17/Treg与哮喘 |
3 结论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哮喘小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Ig E、IL-17、IL-10及ICAM-1、VCAM-1、Eoxatin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p-ERK1/2、p-JNK和 p-p38 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平喘颗粒抑制哮喘气道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哮证的研究概况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的研究概况 |
1.3 辨证论治 |
1.4 中医药治疗哮证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2.现代医学对哮喘气道重塑的研究概况 |
2.1 哮喘气道重塑的概述 |
2.2 气道重塑的病理改变 |
2.3 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 |
第二部分 平喘颗粒通过上皮间质转化抑制哮喘气道重塑的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主要软件和数据库 |
1.2 哮喘气道重塑与上皮间质转化的靶点预测 |
1.3 疾病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1.4 疾病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1.5 平喘颗粒活性成分的预测 |
1.6 平喘颗粒-疾病-靶点的合并 |
1.7 平喘颗粒-疾病-靶点的PPI网络的构建 |
1.8 聚类分析 |
1.9 分子对接 |
1.10 平喘颗粒-疾病-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2.结果 |
2.1 哮喘气道重塑与上皮间质转化的靶点预测 |
2.2 哮喘气道重塑与上皮间质转化PPI网络 |
2.3 哮喘气道重塑与上皮间质转化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2.4 平喘颗粒有效成分 |
2.5 平喘颗粒-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2.6 平喘颗粒-疾病-靶点PPI网络构建 |
2.7 分子对接验证 |
2.8 平喘颗粒-疾病-靶点GO和 KEGG富集分析 |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IL-6介导的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平喘颗粒抑制哮喘气道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抗体 |
1.5 主要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制备及药物干预 |
2.3 气道高反应性检测 |
2.4 动物标本收集 |
2.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2.6 BALF中细胞计数 |
2.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
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9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
2.10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
2.11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小鼠气道高反应性 |
3.2 BALF中细胞的计数 |
3.3 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 |
3.4 肺组织病理切片PAS染色 |
3.5 肺组织病理切片Masson染色 |
3.6 血清及BALF中 IL-6和Ig E的含量 |
3.7 肺组织中IL-6蛋白及m RNA的表达 |
3.8 肺组织中EMT标记蛋白及m RNA的表达 |
3.9 肺组织中JAK2/STAT3 中关键蛋白的表达 |
第四部分 讨论 |
1.平喘颗粒的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2.动物模型评价 |
3.平喘颗粒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 |
3.1 平喘颗粒对哮喘小鼠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3.2 平喘颗粒对哮喘小鼠炎症细胞、IgE的影响 |
3.3 平喘颗粒对哮喘小鼠IL-6蛋白及m RNA的影响 |
3.4 平喘颗粒对哮喘小鼠肺组织中EMT标记蛋白及m RNA的影响 |
3.5 平喘颗粒对哮喘小鼠肺组织中JAK2/STAT3 中关键蛋白的影响.. |
3.6 平喘颗粒对IL-6介导的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
4.问题与展望 |
5.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湿热哮喘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模型制备 |
2.3 一般情况记录 |
2.4 麻醉及取材 |
2.5 血清HDL、LDL测定 |
2.6 血浆FIB测定 |
2.7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 |
2.8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
2.9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步骤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 |
3.2 血清HDL、LDL测定结果 |
3.3 血浆FIB测定结果 |
3.4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结果 |
3.5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现代哮喘鼠模型研究进展 |
4.2 人哮喘表型与动物哮喘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
4.3 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第2章 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疗效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给药方法 |
2.4 一般情况观察 |
2.5 麻醉及取材 |
2.6 血清HDL、LDL测定 |
2.7 血浆FIB测定 |
2.8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 |
2.9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 |
3.2 血清HDL、LDL测定结果 |
3.3 血浆FIB测定结果 |
3.4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结果 |
3.5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加味茵陈蒿汤立法依据及组成 |
4.2 加味茵陈蒿汤的实验研究进展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第3章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哮喘相关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标本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肺泡灌洗液IL-8、IL-17 含量 |
2.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肺组织ROR-γtm RNA表达 |
3 结果 |
3.1 大鼠BALF中 IL-8、IL-17 含量的ELISA检测结果 |
3.2 大鼠肺组织ROR-γtm RNA表达结果 |
4 讨论 |
4.1 Th17 细胞相关机制与哮喘的相关性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第4章 儿童湿热型哮喘临床回顾性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病例分组 |
1.5 信息采集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哮喘患儿病例信息统计描述 |
3.2 湿热与非湿热哮喘患儿临床生化检测分析 |
3.3 哮喘患儿病原学检查情况 |
3.4 湿热哮喘患儿诊断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湿热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
4.2 湿热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 |
4.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一儿童湿热型哮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综述二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实验图片 |
附录4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已发表论文 |
(5)芥子和莱菔子炮制前后镇咳、祛痰药效学筛选及炒莱菔子PK-PD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芥子和莱菔子硫代葡萄糖苷类成分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哮喘研究进展 |
第三部分 中药PK-PD模型研究进展 |
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芥子和莱菔子生炒饮片镇咳、祛痰药效学比较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炒莱菔子在正常大鼠体内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炒莱菔子在哮喘大鼠体内PK-PD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影响NF-κB和HIF-1α信号传导通路治疗哮喘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1 病名与症状的研究 |
2 病因病机 |
3 古今医家论治支气管哮喘 |
4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中医研究 |
5 现代医学对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 |
6 小结 |
文献综述二 哮喘模型动物的选择与建立 |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2 小鼠哮喘模型的致敏剂与剂量 |
3 不同病理改变的哮喘模型小鼠 |
4 特殊种类哮喘的鼠类模型 |
5 细胞模型 |
6 小结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蝎黄解痉治哮颗粒通过抑制MAPKs/NF-κB通路改善急性哮喘气道炎症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蝎黄解痉治哮颗粒通过抑制MAPKs和AKT/HIF-1α通路改善哮喘气道重塑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7)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阐述 |
1. 古代医家对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认识 |
2. 现代医家对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认识 |
2.1 对“异病”认识差异 |
2.2 对“同治”认识差异 |
3. 同证异病同治与微观辨证 |
4.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
第二部分 风咳证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 |
1. 中医对“风咳”的认识 |
1.1 “风咳”的病名沿革 |
1.2 “风咳”的理法方药概述 |
1.3 “风咳”的现代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2.3 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异病同治的现代医学基础 |
3. 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中医研究成果解析 |
3.1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 |
3.2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治疗 |
3.3 风邪犯肺证的中药运用 |
3.4 结果分析 |
3.5 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异病同治的中医研究基础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病例标准 |
2.6 脱落病例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合并用药要求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价 |
3.5 统计分析 |
3.6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病程 |
4.3 两种疾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疗效分析 |
4.4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感染后咳嗽疗效对比 |
4.5 风咳证咳嗽诱发及加重因素 |
4.6 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
4.7 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的证候疗效评价 |
4.8 治疗过程中咳嗽VAS评分的变化 |
4.9 止咳起效及咳嗽治愈所需时间 |
4.10 安全性评价 |
5. 讨论 |
5.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2 同证异病同治研究与篮式设计的关系 |
5.3 导师对风咳证的认识 |
5.4 抗敏镇咳颗粒的演变及组成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氧化苦参碱对呼吸系统患者临床治疗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平喘作用 |
2 抗急性肺损伤作用 |
3 抗肺纤维化作用 |
3.1 对体外抑制肺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
3.2 对矽肺、肺纤维化和高氧性肺损伤的作用 |
4 抗肺癌作用 |
(9)汪受传教授从调气法论治哮喘方法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
1 现代医学对儿童哮喘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临床特征 |
1.4 治疗进展 |
2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2.1 病名考究 |
2.2 病因病机研究 |
2.3 数据挖掘在中医传承中的应用 |
2.4 哮喘模型单味中药药理的研究 |
第二部分 汪受传教授论治小儿哮喘的学术思想 |
1 夙因伏风内潜 |
2 三期辨证为纲 |
2.1 发作期 |
2.2 迁延期 |
2.3 缓解期 |
3 消风为法证治 |
3.1 发作期治疗 |
3.2 迁延期治疗 |
3.3 缓解期治疗 |
第三部分 汪受传教授治疗哮喘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病例来源 |
4 诊断标准 |
4.1 西医诊断标准 |
4.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5 病例选择 |
5.1 入选判断程序 |
5.2 哮喘分期分证 |
5.3 病例纳入标准 |
5.4 病例排除标准 |
5.5 病例脱落标准 |
5.6 终止试验标准 |
6 研究设计 |
6.1 设计方案 |
6.2 治疗方案 |
6.3 药品来源 |
6.4 观察指标 |
7 疗效标准 |
7.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7.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9 统计方法 |
9.1 临床疗效数据采集分析 |
9.2 回顾性分析病案数据信息挖掘方法 |
10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0.1 病例入选及实验完成情况 |
10.2 基线统计 |
10.3 合并症调查统计 |
10.4 哮喘疾病、中医疗效及积分评定 |
10.5 安全性观察 |
11 回顾性用药规律分析 |
11.1 发作期情况及用药特点 |
11.2 迁延期情况及用药特点 |
11.3 缓解期证型分布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病因病机—哮喘有夙根,风痰内伏为夙因 |
1.2 分期辨证—疾病分三期,发作缓解合迁延 |
1.3 治法主方—治法先调气,消风豁痰调肺气 |
2 结果分析 |
2.1 疾病疗效分析 |
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及总有效率 |
3 治法方药 |
3.1 治法方药分析 |
3.2 单药、对药分析 |
4 麻黄治疗小儿哮喘探讨 |
4.1 治肺消风首推麻黄 |
4.2 麻黄类方治疗小儿哮喘 |
4.3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RSV诱导的树突细胞自噬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及五虎汤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物 |
1.1.3 试剂 |
1.1.4 试验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分组及幼龄小鼠RSV复合OVA哮喘模型的建立 |
1.2.2 动物给药干预及处理 |
1.3 指标检测及方法: |
1.3.1 气道高反应性检测 |
1.3.2 HE染色法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
1.3.3 MASSON染色法进行组织胶原沉积检查 |
1.3.4 免疫印迹法检测α-SMA、TGF-β、LC3 I、LC3II蛋白表达 |
1.4 统计学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各组小鼠气道阻力比较 |
2.2 各组小鼠肺组织HE染色结果 |
2.3 各组小鼠MASSON染色组织胶原沉积比较 |
2.4 免疫印迹法LC3 I、LC3 II、α-SMA、TGF-β蛋白表达情况 |
3.讨论 |
3.1 五虎汤治疗哮喘的中医理论依据 |
3.2 RSV诱导的树突细胞自噬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 |
3.2.1 树突细胞自噬 |
3.2.2 树突细胞自噬引起的哮喘小鼠气道重塑 |
3.3 细胞自噬与中医“痰”的相关性 |
3.4 五虎汤对RSV诱导引起树突细胞自噬气道重塑的哮喘小鼠的干预作用 |
4.结论 |
5.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四、氧化苦参碱对小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中药山豆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黄峥蕊.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D]. 陈琼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平喘颗粒抑制哮喘气道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D]. 王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D]. 李成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芥子和莱菔子炮制前后镇咳、祛痰药效学筛选及炒莱菔子PK-PD相关性分析[D]. 李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影响NF-κB和HIF-1α信号传导通路治疗哮喘的调控机制[D]. 洪天一.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D]. 黄晓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氧化苦参碱对呼吸系统患者临床治疗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19(09)
- [9]汪受传教授从调气法论治哮喘方法的数据挖掘研究[D]. 张雅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RSV诱导的树突细胞自噬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及五虎汤干预作用[D]. 陈罗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