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编织结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结构,几何,织网,模型,悬臂梁,空间结构。
编织结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袭建人,房光强,刘钰[1](2019)在《复合材料编织带平面承力层结构有限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地对编织式复合材料编织带所构成的承力层进行仿真模拟,基于编织带的力学特点,建立了薄膜单元与混合单元2种具有不同承力性能的编织带壳单元接触模型,以模拟平面柔性编织带承力层的应力与变形,对比分析了在常规压力载荷作用下,有限元模型选择对承力层应力与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相互交错布置的编织带承力层,在局部均匀压力载荷作用下,因相互之间的接触而使编织带呈现特殊的力学特性;承力层有限元模型只考虑薄膜应力会过高估计编织带的承载能力,混合单元有限元模型可更真实地模拟编织带承力层结构的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载人航天》期刊2019年04期)
李拓,白鸿柏,路纯红,曹凤利[2](2018)在《基于细观结构表征的编织-嵌槽型金属橡胶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编织-嵌槽型金属橡胶的细观结构进行简化,将其等效成了线圈以串并联形式连接而成的组合系统。依据刚度-变形曲线的特点,将构件的压缩变形过程分为了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及高次非线性阶段,建立了对应的本构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丝径、弹性模量、丝材密度等基本工艺参数,从理论上解释了编织-嵌槽型金属橡胶力学特性的物理本质。通过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表征编织-嵌槽型金属橡胶的力学行为。为材料力学特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指导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12期)
张超,许希武,严雪[3](2013)在《叁维五向及全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叁单胞结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维五向及全五向编织复合材料,基于四步法编织工艺携纱器的运动规律,研究了各单胞区域纱线的运动轨迹和空间走向,给出了材料内胞、面胞和角胞的纱线拓扑结构。通过给定一系列的位置节点和节点间线性插值函数的方法来描述纱线空间轨迹。考虑纱线间的相互挤压状况,在假设编织纱和轴纱横截面形状分别为扁平椭圆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系统建立了叁维五向及全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叁单胞参数化结构模型。给出了两种编织材料的纤维体积含量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了叁维全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轴向性能优势。分析了叁维五向编织材料的表面多胞结构及叁维全五向编织材料的内胞截面图,并与实际试件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建模型合理准确。(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齐玉军,冯鹏,叶列平,杨家琦[4](2012)在《大跨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网结构建造成形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编织网结构主要由编织网面和内外环梁组成,将FRP板条按一定规律编织形成网面,通过内环梁对网面进行平面外整体张拉,使结构具有一定的平面外刚度,可以承受竖向荷载。通过2个1/10比例的FRP编织网结构模型,研究了FRP编织网结构的编织方法、施工方法和成形中的力学特性,对施工中平面编织、平面外整体张拉的过程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编号法和规律法可实现网面的编织施工;通过控制板条预张拉应力和控制整体变形的平面外整体张拉可实现结构的成形控制;在施工过程中FRP编织网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几何非线性特征,结构刚度随着竖向张拉位移的增加而增大;相对于板条的预张拉应力控制,平面外整体张拉对于结构成形控制起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齐玉军,冯鹏,叶列平[5](2012)在《单层FRP编织网结构的基本力学模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FRP大跨编织网结构是一种新型大跨空间结构体系,它由FRP板条按一定规律编织并通过平面外整体张拉构成,具有很好的建筑效果。此结构体系为柔性构件构成的空间整体张拉结构,有4个关键受力状态。该文研究圆形环梁、板条中心对称分布的典型的单层FRP编织网结构,提出了编织网结构力学分析的基本假设和通用力学分析模型,对单层网面进行了平面外整体张拉、全跨荷载工况和半跨荷载工况的理论分析,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编织网结构的计算。通过研究建立的FRP编织网结构的基本力学方程,可分析计算单层编织网的各个受力状态,为FRP编织网结构的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工具。还进行了参数分析,得到了各参数对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刚度的影响规律,为FRP编织网结构的初步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2年05期)
张超,许希武,郭树祥[6](2011)在《二维二轴1×1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模型及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纤维束相互挤压及横截面形状变化,采用纤维束截面六边形假设,建立了二维二轴1×1编织复合材料的参数化单胞结构模型。通过引入周期性位移边界条件,基于细观有限元方法,对编织材料的弹性性能进行预测,讨论了编织角及纤维体积含量对面内弹性常数的影响,并分析了典型载荷下单胞细观应力场分布。研究表明:单胞结构模型有效反映了纤维束的空间构型和交织特征,实现了不同编织工艺参数下模型的快速建立;基于单胞有限元模型的弹性性能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模型给出了单胞合理的应力场分布,为二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和损伤预测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李金超,张一帆,孙菲,陈利[7](2009)在《叁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Ⅰ:细观结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察CCD显微摄像仪获取的叁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截面图像,分析了纱线的排列规律及其截面形状的变化,建立了叁维实体单胞模型,该模型合理地反映了纱线的交织状态和截面形状。基于该模型建立了编织工艺参数之间的几何关系。将预制件的外型尺寸和体积含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吻合较好,为材料进一步的有限元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徐焜,许希武[8](2008)在《叁维五向矩形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叁维五向矩形编织工艺携纱器的运动规律,基于映射思想研究了纱线的空间走向及规律。经分析内部区域编织纱及轴纱的空间挤压交织关系,建立了能有效反映其纱线空间构型特征的叁维实体细观结构模型。根据3单胞划分思想,提出了平行于材料边界方向的单胞几何模型,建立了编织工艺参数和模型宏细观结构参数的关系。模型数值结果与试件实测数据基本吻合,证明了该模型合理、有效。(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徐焜,许希武[9](2006)在《四步法叁维矩形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现有实验研究和编织工艺中携纱器的运动规律,重点分析了材料内部区域纤维束的空间构型,建立了材料的叁维实体细观结构模型。该模型不仅体现了内部纱线因打紧工序而形成的紧密接触和截面变形,而且考虑了内部和表面区域纱线因挤紧状态不同所造成的纱线填充因子变化。基于一种单胞取向平行于材料横截面边界方向的新划分方案,解决了45°单胞划分方案的不足,建立了便于力学性能分析的单胞几何模型,并指出了编织工艺参数和模型宏细观结构参数的关系。模型数值结果与试件实测数据吻合,表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有效性,为材料后续力学性能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练军,顾伯洪[10](2006)在《叁维编织复合材料弹道冲击细观结构模型的有限元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层合复合材料,叁维编织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损伤容限和冲击载荷下不分层的特点.在叁维编织复合材料真实几何结构基础上建立了细观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叁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弹道冲击性能.用Ls-Dyna求解器计算得到剩余速度、加速度时间历程图及破坏模式图,经与实际弹道实验对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此模型用于分析弹道冲击性能具有高度的精确性.(本文来源于《弹道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编织结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编织-嵌槽型金属橡胶的细观结构进行简化,将其等效成了线圈以串并联形式连接而成的组合系统。依据刚度-变形曲线的特点,将构件的压缩变形过程分为了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及高次非线性阶段,建立了对应的本构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丝径、弹性模量、丝材密度等基本工艺参数,从理论上解释了编织-嵌槽型金属橡胶力学特性的物理本质。通过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表征编织-嵌槽型金属橡胶的力学行为。为材料力学特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指导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编织结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敏,袭建人,房光强,刘钰.复合材料编织带平面承力层结构有限元模型[J].载人航天.2019
[2].李拓,白鸿柏,路纯红,曹凤利.基于细观结构表征的编织-嵌槽型金属橡胶本构模型[J].振动与冲击.2018
[3].张超,许希武,严雪.叁维五向及全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叁单胞结构模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
[4].齐玉军,冯鹏,叶列平,杨家琦.大跨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网结构建造成形模型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
[5].齐玉军,冯鹏,叶列平.单层FRP编织网结构的基本力学模型与分析[J].工程力学.2012
[6].张超,许希武,郭树祥.二维二轴1×1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模型及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11
[7].李金超,张一帆,孙菲,陈利.叁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Ⅰ:细观结构模型[J].复合材料学报.2009
[8].徐焜,许希武.叁维五向矩形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模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
[9].徐焜,许希武.四步法叁维矩形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模型[J].复合材料学报.2006
[10].练军,顾伯洪.叁维编织复合材料弹道冲击细观结构模型的有限元计算[J].弹道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