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芽鞘紫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因子,抑制,基因,模型,论文,bHLH。
芽鞘紫线论文文献综述
张毅[1](2009)在《水稻两个芽鞘紫线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青素性状具有肉眼可见,不影响其他性状发育,受多个基因控制等特点,在杂交种的纯度鉴定,目的基因的瞬时表达,转基因指示中有重要作用,是研究多基因控制单一性状的典范,在基因互作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水稻芽鞘紫线是在种子出芽后,胚芽鞘两侧各出现的一条清晰可见的紫色线条。由于该性状表达时期极早(出芽期)和稳定,又具有“双亲芽鞘无紫线但其F_1有紫线”的遗传现象,为我们利用该性状快速、准确、经济地鉴定杂交种纯度提供了可能,相关基因还具有发展成水稻来源的色素报告基因的潜在可能。为了促进其应用,我们通过解剖和细胞学观察、精细定位、克隆测序、半定量和定量RT-PCR以及转基因等工作,进行正、异常材料的外观和组织结构比较、候选基因的筛选、紫线功能缺失原因分析、部位表达特异性和相互关系分析以及OsAi基因的转基因等研究;通过回交和杂交育种选育出了易于纯度鉴定的杂交组合,对芽鞘紫线法鉴定杂交种纯度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结论如下:1.有紫线材料和无紫线材料在组织结构上没有区别,仅是色素沉积上的差异在有紫线的R25的芽鞘上,对称分布着两条紫线;R25紫线处的薄壁细胞小而密集,芽鞘在此处显得薄而有缢痕,YR25芽鞘的外观及细胞学特征与R25在结构上无明显差异,只不过在相应位置无色素沉积。2.两个芽鞘紫线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确定用YⅡ-32A×R25的F_2群体将OsAi基因定位于第11染色体的第8563749碱基到8614989碱基之间,该范围内的OsbHLH14基因的同源基因与色素途径有关,初步确定其为OsAi基因的候选基因;用中九A×R25的F_2群体将水稻色素原基因C定位于第6染色体的RM5754和RM19665之间,这两个引物之间有一个MYB转录因子基因OsC1,与玉米的Pl/C1色素基因家族同源,初步确定其为C基因的候选基因。3.OsAi和OsC1基因在各自亲本间的差异及OsAi基因的mRNA序列3.1 OsAi基因的差异OsAi基因在DNA水平上差异较多,在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间共有24处差异,其中有叁处导致氨基酸替换,但我们无法确定与性状的相关性。在突变型YⅡ-32B中,该基因不表达,使芽鞘紫线不表现。3.2 OsC1基因的差异无紫线的YR25的OsC1基因比正常的R25在第叁外显子少10bp,其氨基酸序列移码并提前终止翻译,而且移码区位于MYB功能区域,这将无法启动下游结构基因的转录。3.3 OsAi基因的结构及mRNA序列获得OsAi基因mRNA的序列长度为1610bp,其中3'端UTR全长280bp,ORF长1284bp,5'UTR 46bp;该基因共有5个外显子,该序列比NCBI和Gramene等网站预测的基因结构多了一个外显子,且最后一个外显子向预测的3'端延伸了35bp.预测序列第4外显子实际含有一个内含子。4.OsAi和OsC1基因的进化分析OsAi基因不但在玉米,高粱,葡萄,拟南芥中有垂直同源基因,而且在水稻中还有水平同源基因OsB1,该基因控制紫叶和紫色果皮,OsAi基因同高粱、玉米及水稻中的相关基因聚成禾本科色素分枝;OsC1基因与高粱、玉米和小麦的相关基因形成禾本科分枝,与水稻中的其他MYB基因同源性低。5.OsAi和OsC1基因的部位表达特点及相互关系本研究中,OsAi基因仅在芽鞘中表达,其他器官不表达;OsC1基因在芽鞘和叶片中表达,其他器官极少表达;OsAi基因在无紫线的YR25中的表达和OsC1基因在无紫线的YⅡ-32B中的表达无大幅的上下调变化,说明OsAi和OsC1基因在芽鞘紫线的表现中是一种互补关系。6.OsAi基因功能验证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将OsAi基因全长及上游1504和下游1052bp,通过分段载入方式成功载入pCAMBIA1301,转化中花11获得了4株阳性植株,基因验证工作进行中。7.新选不育系YⅡ-32A和2081A所配组合能够用芽鞘紫线法进行纯度鉴定通过回交育种,将有紫线的Ⅱ-32A改造成了无紫线的YⅡ-32A,通过杂交育种,获得了新的不育系2081A(无紫线),两个不育系同无紫线的恢复系泸恢17杂交,F_1代均有紫线,表明可以用芽鞘紫线法鉴定所配组合杂交种子纯度。8.芽鞘紫线法鉴定杂交稻种纯度的结果可靠用盲试法、分子标记法和田间鉴定法对紫线法的鉴定结果进行验证,表明紫线法结果准确可靠:同其他纯度鉴定法相比,准确性不相上下,时间和费用大大减少,紫线法能够同时满足水稻杂交种纯度鉴定的准确、快速、经济的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11-01)
张毅,李云峰,刘晓锋,林茂祥,沈福成[2](2004)在《水稻芽鞘紫线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芽鞘紫线基因型亲本相互杂交,共获得77个F1代、51个F2代和1个BF1代。调查各世代芽鞘紫线的表现及其分离情况,共获得9(10)种比例(有紫线∶无紫线):全无、27∶37(108∶148)、117∶139、1∶1、9∶7、39∶25、3∶1、13∶3、全有,其中13(有紫线)∶3(无紫线)为首次发现。分析表明,在本研究所涉及的亲本范围内,控制水稻芽鞘紫线表达的基因有4对,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提出了芽鞘紫线遗传的C_A_P_I_Ai(t)_模型。芽鞘紫线将在杂交稻种子纯度的及早和快速鉴定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4年11期)
张毅,沈福成,杨光伟,何光华,张正圣[3](2004)在《水稻芽鞘紫线抑制与反抑制现象的遗传及反抑制基因的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芽鞘有紫线和无紫线的杂交组合中发现 6个组合的F2 代紫线有无比例为 13∶3,以无紫线且为不育系的亲本XNA为母本对组合XNA/ 2 1A15 0进行回交 ,BF1代的分离比例符合 1∶1。遗传分析表明 :水稻芽鞘紫线表达受抑制基因I和反抑制基因Ai(t) 的影响 ,I抑制芽鞘紫线C_A_P_系统中的P基因 ,Ai(t) 抑制I基因。以BF1构建了Ai(t) 基因的定位群体 ,SSR分析表明 :Ai(t) 基因与RM 335、RM 2 95、RM2 87、RM 2 1连锁 ,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 8cM、10 2cM、13 9cM、2 6 1cM。(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4年08期)
张毅[4](2003)在《水稻芽鞘紫线的遗传分析及其反抑制基因的SSR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稻植株上,几乎每个器官都有色素分布。水稻色素的表现和遗传非常复杂。色素分布的广泛性表明了它对水稻的重要性,而其表现时间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预示了它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特殊作用,色素的表现受多对基因控制,它在研究基因的相互关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水稻芽鞘紫线是在种子出芽后,芽鞘两侧各出现的一条清晰可见的紫色线条。该性状表达明显,时期极早(出芽期)。为了更好地将其利用于基因相互关系的研究,促进它在纯度鉴定中应用,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工作: 1、以不同芽鞘紫线基因型亲本相互杂交,获得77个F_1代、53个F_2代和一个BF_1代; 2、调查各世代芽鞘紫线的表现及其分离情况,分析芽鞘紫线的遗传规律; 3、对芽鞘紫线反抑制基因A_i进行SSR定位; 4、初步探索芽鞘紫线在杂交种和不育系纯度的及早期鉴定中的利用方法。 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芽鞘紫线在各世代中的表现:(1)亲本只有两类,一种芽鞘无紫线,一种芽鞘有紫线;(2)通过无紫线×有紫线、无紫线×无紫线和有紫线×有紫线叁种杂交方式,得到有紫线和无紫线的两种F_1,从中我们观察到了双亲芽鞘无紫线但其F_1有紫线的现象;(3)F_2中共获得8(9)种类型(有紫线:无紫线):全无紫线、27:37(108:148)、117:139、9:7、39:25、3:1、13:3、全有紫线,其中13(有紫线):3(无紫线)为首次发现,所得的BF_1紫线有无比例为1:1。 2、芽鞘紫线的遗传规律:在本研究所涉及的亲本范围内,(1)芽鞘紫线的显隐性关系与亲本的基因型有关,有时显性,有时隐性;(2)芽鞘紫线受核基因控制,无细胞质效应;(3)控制水稻芽鞘紫线表达的基因有四对,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提出了芽鞘紫线遗传的C_A_P_I_A_i模型:芽鞘紫线的表现除受3个独立的显性主效基因C(色素原基因)、A(色素原转化基因)、P(表现部位基因)的共同控制(互补)外,还受一个显性抑制基因I和一个反抑制基因A_i的影响,即C_A_P_I_A_i模型。芽鞘紫线的表达C、A、P缺一不可,I抑制P的作用,A_i抑制I的作用。 3、芽鞘紫线反抑制基因A_i的定位:以BF_1构建了A_i基因的定位群体,选用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315对SSR引物对亲本(XNA与20A150)和样品池同时进行扩增,同时在双亲和样品池中表现多态性的引物有4对:RM21、RM287、RM295、RM335;用109个单株进行验证并用软件Map Manager QTXb13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_i基因与RM335、RM295、RM287、RM21连锁,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8cM、10.2cM、13.9cM、26.1cM,A_i基因位于第11染色体中部。(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席建民[5](1998)在《水稻芽鞘紫线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芽鞘紫线的发现与研究DiscoveryandStudiesofthePurpleLineofRiceBud水稻芽鞘紫线(以下简称紫线)作为水稻某些品种(组合)的标志性状之一,尚未见有关它的发现与研究之报道。笔者1995年发现这一性状之后至1996...(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1998年01期)
席建民[6](1997)在《水稻芽鞘紫线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芽鞘紫线的发现与研究Thediscoveryandprimaryresearchofcoleoptilepurplelinesinrice席建民(湖南省东安县种子公司425900)水稻芽鞘紫线作为水稻某些品种(组合)的标志性状之一,尚未见有关它的...(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1997年06期)
芽鞘紫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不同芽鞘紫线基因型亲本相互杂交,共获得77个F1代、51个F2代和1个BF1代。调查各世代芽鞘紫线的表现及其分离情况,共获得9(10)种比例(有紫线∶无紫线):全无、27∶37(108∶148)、117∶139、1∶1、9∶7、39∶25、3∶1、13∶3、全有,其中13(有紫线)∶3(无紫线)为首次发现。分析表明,在本研究所涉及的亲本范围内,控制水稻芽鞘紫线表达的基因有4对,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提出了芽鞘紫线遗传的C_A_P_I_Ai(t)_模型。芽鞘紫线将在杂交稻种子纯度的及早和快速鉴定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芽鞘紫线论文参考文献
[1].张毅.水稻两个芽鞘紫线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张毅,李云峰,刘晓锋,林茂祥,沈福成.水稻芽鞘紫线遗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4
[3].张毅,沈福成,杨光伟,何光华,张正圣.水稻芽鞘紫线抑制与反抑制现象的遗传及反抑制基因的SSR分析[J].遗传学报.2004
[4].张毅.水稻芽鞘紫线的遗传分析及其反抑制基因的SSR定位[D].西南农业大学.2003
[5].席建民.水稻芽鞘紫线的发现与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8
[6].席建民.水稻芽鞘紫线的发现与研究[J].杂交水稻.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