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何分布可靠度的估计(论文文献综述)
韦文娟[1](2021)在《LDPC译码算法及其和极化码的性能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LDPC)是由Gallager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逼近Shannon极限的编码方案,与Turbo码相比,LDPC码具有译码性能好、构造灵活、错误平层低等优点,尤其在长码下,译码性能更为优异。而Polar码作为一种新兴的信道编码方案,它是目前唯一一种从理论上能够被严格证明可以达到Shannon极限的信道编码技术,译码复杂度较低。目前,LDPC码和Polar码已分别被选定为5G-e MBB场景下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编码标准。本文首先对LDPC译码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种基于符号翻转的多元LDPC译码算法,并分析了其性能、复杂度、译码收敛速度和能耗等;其次,本文对5G中应用的两种信道编码技术在不同的码长/码率下进行性能上的分析和比较。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在基于符号翻转预测机制(D-SFDP)的译码算法上,提出一种基于翻转函数设计的ID-SFDP改进算法。在该算法中,重新定义了翻转规则,设计了一个翻转函数集合,使得每次迭代能够实现多比特位翻转,从而避免在迭代过程中陷入死循环现象,以此来提高译码性能和收敛速度。仿真结果显示,当信噪比Eb/N0=4.8d B时,本文提出的ID-SFDP算法平均迭代次数比D-SFDP算法减少了约17.4次;在译码性能方面,当BER=2×10-5时,ID-SFDP译码算法相比D-SFDP算法大约有0.49d B的性能增益。2.在基于ID-SFDP译码算法上,提出一种基于投票截断准则的(T)ID-SFDP改进算法。该算法通过投票机制,统计当前比特位不满足伴随式的校验节点个数,以此来评判该位是否可靠。通过设置截断阈值,使得部分满足条件的变量节点参与运算,以此来降低每次迭代的译码复杂度,使得算法在译码复杂度和性能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折中。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T)ID-SFDP译码算法的有限域加法运算次数约为原算法的53%;整数/实数加法运算次数约为原算法的52%;整数/实数比较运算次数约为原算法的58%。3.对本文提出的ID-SFDP和(T)ID-SFDP译码算法进行了能耗分析。传统的复杂度分析都是计算每次迭代时的各种运算操作,本文通过定义每种算法操作所产生的能量对算法的复杂度进行定量分析。实验数据显示,ID-SFDP算法与D-SFDP算法相比,能量消耗约减少了782.5(m W/MHz)。4.对比分析了LDPC码和Polar码在不同参数下的性能表现。二元LDPC码基于IEEE802.16e标准构造(1/2,2/3,3/4,5/6码率),并使用SPA译码算法;多元LDPC码基于有限域构造,并使用QSPA以及本文提出的译码算法。Polar码采用SCL/CA-SCL译码算法,为了能够在相同条件参数下进行比较,对Polar码进行了凿孔操作。仿真结果显示,在中短码长下,当码率相同时,SC/SCL-Polar在性能上跟LDPC码有一定差距,而CA-SCL-Polar在路径数量较大时(例如L≥8),在性能上更显优势。
王瑞凯[2](2021)在《多元随机变量下土工构筑物的几何可靠性算法》文中指出复杂可靠性理论的有效阐释,将会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为了更直观的诠释可靠度指标,目前发展了诸多可靠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其中,几何可靠性方法的提出为可靠度指标的计算提供了全新的求解途径,该方法在原始物理空间中进行可靠度指标的求解使得各变量的物理含义得以保留,加之几何的直观性使可靠度指标的求解更加直观。但是,目前该算法仅限于低元(三元以内)随机变量的可靠性分析。因此,为了进一步将该几何可靠性算法向多元随机变量推广,本论文在该计算方法的原理基础上给出了特定置信度或特定倍数下标准差超级椭球的计算方法,并采用联结(Copula)函数结合网格划分和离散思想,在原始物理空间中发展与构建了适用于多元随机变量下土工构筑的几何可靠度指标计算方法。同时对该算法理论的各构成部分进行了深入剖析。本论文所建议的方法主要包括:极限状态面的给定、单倍标准差超级椭球的建立、概率密度等值轮廓点的确定及极限状态的判别、单倍等效核构型的构建以及几何可靠度指标的计算共五个方面。根据所建议的可靠度指标算法,分别对具有二元随机变量的CFG桩复合地基、含有三元随机变量的海堤、拥有四元随机变量的隧道稳定实例、包含五元随机变量的扩展基础进行可靠性分析。进而,分别与常规的一次可靠性方法和随机抽样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求解精度与效率。基于功能强大且开源的R语言平台,使得建议的算法实现了低元(二元、三元)随机变量的可靠度指标可视与多元(三元以上)随机变量的可靠度指标可解,这使得可靠性理论的解译更为直观。
郭斌[3](2021)在《基于几何布朗运动的加速退化建模及试验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预测与健康管理作为可靠性工程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加速退化建模、加速退化试验优化作为预测与健康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为高可靠、长寿命产品的预测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性能指标呈非线性随机退化的部分高可靠产品的预测研究中,模型拟合精度以及寿命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针对上述问题,以几何布朗运动为出发点,分别对加速退化建模、加速退化试验优化等方面展开研究,为解决目前可靠性工程领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针对部分产品在加速退化过程中存在的非线性退化以及随机波动的问题,基于几何布朗运动建立加速退化模型,结合无约束优化提出两步极大似然估计法,通过蒙特卡洛仿真以及碳膜电阻器算例与Wiener过程进行对比,验证了几何布朗运动加速退化模型的有效性。针对几何布朗运动难以描述同类产品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测量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个体差异以及测量误差的不确定几何布朗运动加速退化模型,结合遗传算法提出了两步极大似然估计法,通过蒙特卡洛仿真以及碳膜电阻器算例与几何布朗运动加速退化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针对加速退化试验中基于不同优化准则得到的试验配置存在冲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不确定几何布朗运动加速退化模型的多目标优化方法。以Fisher信息矩阵行列式最大(D-优化准则)和p分位寿命的渐进方差最小(V-优化准则)为目标函数,在成本和试验条件的约束下,对加速退化试验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考虑寿命估计精度(V-优化准则)和模型拟合精度(D-优化准则)的多目标优化试验配置方案集以及Pareto前沿,并将多目标优化与单目标优化进行了对比,表明了基于不确定几何布朗运动加速退化模型的多目标优化方法的优越性。最后,通过仿真试验结合D-优化、V-优化的目标函数验证优化后的试验配置的有效性。
王金宇[4](2021)在《螺旋锚基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轴向承载能力及可靠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风力发电、输电线路、海底管道、海上石油平台及高速铁路等工程大范围的兴建,越来越多的大型特殊工程结构基于安全考虑都使用了锚固基础,尤其是大直径螺旋锚或螺旋桩基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因此锚固基础的稳定性问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大型结构的出现,对基础的轴向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工程结构的复杂化使得荷载的不确定性因素也逐渐增多。这些诸多原因使得螺旋锚基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工作逐渐被大家所重视。螺旋锚或桩基础因为具有安装便捷,对环境扰动小,噪声低及能够充分发挥深层土体抗力、承载力高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各类岩土工程问题中,在我国输电这一行业中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然而对于螺旋锚基础轴向承载力可靠性分析方面的研究相对有限。目前结构工程领域可靠度设计方法日益统一和规范,设计也更趋于科学合理化,岩土工程中进行可靠度设计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考虑到目前螺旋锚基础在工程中应用愈加广泛,本文将基于已有文献研究对螺旋锚基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轴向承载力进行可靠度水平的研究。本文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基于螺旋锚基础的研究文献和行业规范,对利用扭矩相关系数预测上拔承载力的工程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并且对砂土中深埋情况下的螺旋锚理论扭矩相关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通过分析螺旋锚基础荷载比Q/Qum-位移y关系曲线的特征,采用了双曲线模型对其进行预测,表述了参数的物理意义;拟合确定双曲线参数并对其与各变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将前文理论扭矩相关系数确定的极限承载力替换双曲线公式中的实测值Qum,并引入修正系数α校正由此引起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预测误差,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该计算模型的应用。(3)简要介绍了岩土工程可靠度的概念,并选择了一次二阶矩法对上述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评估。引入荷载抗力系数设计,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了在ULS和SLS状态下小径(d<168mm)和大径(d≥168mm)螺旋锚基础在永久荷载(恒载)和可变荷载(活载)的不同比值η下及不同目标可靠度指标βT下的抗力系数ψ值;从而可以根据螺旋锚基础在ULS和SLS状态下的可靠度指标和失效概率确定抗力系数,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郑镔[5](2021)在《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含硅泡沫夹层结构性能退化建模与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硅泡沫夹层结构是长贮产品中的关键结构,揭示其贮存阶段的性能退化规律与准确评估其贮存可靠性对保障长贮产品安全贮存以及高效且可靠地执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作为含硅泡沫夹层结构的关键部件,其各自在贮存阶段的失效数据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整体结构和装配的限制,无法对两种材料的性能进行直接监测或拆解含硅泡沫夹层结构进行监测,因而难以直接得知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在贮存阶段的性能演变过程。此外,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受到共同环境应力的作用,两种材料的性能退化过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如何准确描述含硅泡沫夹层结构中两种材料的性能退化过程并有效表征两种材料性能退化过程的相关性是准确评估含硅泡沫夹层结构贮存可靠性的关键问题。针对含硅泡沫夹层结构中由于样本小、试验条件限制等因素导致的材料数据匮乏的问题,本文以揭示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的性能退化规律为目的,研究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的退化建模方法;考虑到加速退化试验与贮存条件下材料性能退化规律的差异性以及两种材料性能退化过程的相关性,在不考虑或考虑材料性能退化相关两种情形下,研究基于层间预紧力退化数据的含硅泡沫夹层结构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有:(1)利用加速退化数据建立含硅泡沫夹层结构中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的性能退化模型。针对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在贮存阶段失效数据与性能退化数据匮乏的问题,本文结合伽玛过程与三种加速模型建立了两种材料的加速退化模型,基于各材料的加速退化数据和贝叶斯方法推断各自加速退化模型的参数,并利用偏差信息量准则选择最优加速模型。在此基础上,揭示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在正常贮存应力水平下的性能退化规律。算例分析表明,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弹性模量退化量的95%可信区间与各自的加速退化数据较吻合。(2)提出了基于层间预紧力退化数据的含硅泡沫夹层结构可靠性评估方法。考虑到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试验样品数量少、加速退化试验成本高以及加速退化试验与贮存条件下材料性能退化规律存在差异性等问题,本文基于系统级监测数据(层间预紧力退化数据)对含硅泡沫夹层结构进行可靠性评估。首先建立了含硅泡沫夹层结构的有限元仿真模型,调整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的性能参数(弹性模量)获取相应的层间预紧力响应并利用回归方法构建了材料性能与系统级性能指标(层间预紧力)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其次,基于蒙特卡洛方法构建了层间预紧力退化数据的似然函数并利用贝叶斯方法推断出两种材料的退化参数;最后,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对含硅泡沫夹层结构进行可靠度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利用层间预紧力退化数据推断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的退化参数。(3)提出了考虑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性能退化相关的含硅泡沫夹层结构可靠性评估方法。针对由于共同环境应力(层间预紧力)导致的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退化过程存在相关性的现象,本文首先分别利用伽玛过程和线性模型描述材料的退化过程和表征层间预紧力对材料退化速率的影响,并结合材料性能与层间预紧力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构建了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的退化率交互模型;其次,通过假设单位时段内层间预紧力不变,近似表征存在相关性时两种材料的性能退化规律,进而构建了两种材料性能退化相关下层间预紧力退化数据的似然函数,并利用贝叶斯方法推断出退化率交互模型的参数;最后,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对两种材料性能退化相关下的含硅泡沫夹层结构进行可靠度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性能退化相关的含硅泡沫夹层结构的可靠度估计值高于不考虑性能退化相关的可靠度估计值。
王鹏辉[6](2021)在《西部盐湖环境下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盐湖、盐渍土地区土壤中含大量的氯盐、硫酸盐、碳酸盐等对混凝土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的盐类,使得普通钢筋混凝土建筑在此地区不能具有很好的适用性,通常在远早于设计年限发生破坏。而氯氧镁水泥混凝土(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 concrete-MOCC)作为一种镁质胶凝体系混凝土,不经改性在此地区就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但是MOCC中钢筋极易发生锈蚀的缺点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为解决此问题,提出采用涂层对钢筋进行防护,来防止其锈蚀。然而,西部地区昼夜温差大、风沙大、紫外线强,因此在防止钢筋锈蚀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对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Coated reinforced 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 concrete-CRMOCC)的服役性能影响。本文,根据西部盐湖、盐渍土地区的环境以及MOCC的特点,设计CRMOCC协同工作性能试验来研究涂层钢筋与MOCC的协同工作性能。系统开展典型环境下CRMOCC、氯氧镁水泥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 concrete-RMOCC)长期溶液浸泡试验,研究涂层对钢筋保护过程中的长期稳定性及CRMOCC的整体耐久性。设计CRMOCC、RMOCC高低温交变试验,研究CRMOCC、RMOCC在高低温作用下的退化规律。通过CRMOCC、RMOCC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和X-CT试验,研究钢筋锈蚀及锈胀裂缝的空间发展规律。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在传统裂缝几何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对CRMOCC、RMOCC在高低温试验和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过程中的裂缝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基于Copula函数,以相对锈蚀评价参数?1、相对动弹性模量评价参数?2、相对质量评价参数?3作为退化指标,进行了两因素、三因素作用下的CRMOCC整体耐久性可靠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盐雾试验、电化学试验、拉伸试验、植筋拉拔试验,从涂层对钢筋的保护性能、外荷载作用下涂层的完整性、涂层作用下钢筋的粘结力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对CRMOCC的协同工作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GH(富锌环氧树脂)涂层和沥青涂层而言,当GH涂层厚度为0.3 mm、YP沥青涂层厚度为0.4 mm时CRMOCC的协同工作性能最好。(2)对CRMOCC、RMOCC进行了长期溶液浸泡试验,以反映钢筋锈蚀的腐蚀电流密度、裂缝开展的ω2、质量损失的ω3作为耐久性评价参数,研究CRMOCC、RMOCC的整体耐久性退化过程。研究表明:在四种环境下的(涂层)钢筋锈蚀程度关系为:氯盐环境>硫酸盐环境>潮湿环境>干燥环境。氯盐环境下有损GH涂层钢筋在180 d已达到低锈蚀状态。在干燥环境下YP沥青对钢筋的保护效果要好于氯盐环境、硫酸盐环境和潮湿环境。ω2、ω3在退化过程中近似服从线性退化规律,ω2在退化过程中表现的更为敏感。(3)为了得到CRMOCC在三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可靠度退化规律,以ω1、ω2、ω3作为退化指标,在Copula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建模,结果表明:在单因素作用下S(t1)、S(t2)、S(t3)分别在20000 d、16000 d、18000 d时可靠度为零。在双因素作用下,以二元Gumbel-Copula函数作为连接函数,CRMOCC在13000 d时可靠度为零。在三因素作用下,以三元Clayton-Copula函数作为连接函数,CRMOCC在10390 d时可靠度为零。(4)通过高低温试验、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研究CRMOCC、RMOCC在高低温变化、恒电流通电加速过程中的(涂层)钢筋锈蚀、裂缝发展、质量损失退化规律,并采用人工识别、边缘检测、阈值分割、K-means聚类算法对试件表面裂缝发展进行了捕捉。研究表明:GH涂层、YP涂层可以很好的保护钢筋锈蚀。对于同时期的ω2、ω3而言保护层厚度越大,其降低速率越小,ω2在试件的退化过程中更为敏感。虽然边缘检测、阈值分割、K-means聚类算法都可以实现试件表面裂缝捕捉,但是精确度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5)以恒电流通电加速下的CRMOCC退化为研究对象,采用X-CT研究了其在退化过程中的钢筋锈蚀和锈胀裂缝发展的空间规律。结果表明:钢筋锈蚀始于钢筋和氯氧镁水泥界面破坏处。随着钢筋的不断锈蚀,锈蚀物逐渐遍布钢筋的整个表面并向水泥浆中扩散。裂缝的开展始于钢筋的一个外表面,裂缝的发展和骨料与水泥浆之间的界面过渡区有关,并按着界面过渡区的方向发展,MOCC界面过渡区形成的针状产物是导致薄弱面存在的关键原因。LG(裸钢)、YP试件表面裂缝开展宽度分别与钢筋体积损失和锈蚀物体积发展呈线性关系,LG钢筋体积损失与锈蚀物增长呈指数关系,YP钢筋体积损失与锈蚀物增长呈线性关系,LG试件表面裂缝宽度与裂缝体积增长呈指数关系,YP试件表面裂缝增长与裂缝体积呈线性关系。对于LG-A和YP-A组试件,同时期钢筋的实际锈蚀率和理论锈蚀率分别为10.72%、10.05%、13.47%、18.81%。(6)采用X-CT和GLCM图像分析方法对RMOCC在锈胀力作用下的表面、内部细观损伤进行分析。采用GLCM的四个特征值(对比度、相关性、能量、均质性)来反映细观损伤变化,并对四个特征值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混凝土试件损伤的逐渐增大,对比度值呈增大趋势,而相关性、均质性、能量值呈减小趋势。对对比度、相关性、能量、均质性四组值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均服从正态分布。对GLCM的四个特征值进行可靠度竞争失效分析得出,采用均质性特征值对混凝土在锈胀力作用下的退化规律进行评价更合适。通过对混凝土试件损伤前后的热力图进行分析,得出损伤前后,矩阵峰水平投影的带宽显着减小,且随着损伤的逐渐增加,矩阵峰沿着矩阵主对角线延伸。ROI区域大小的选择对GLCM中四个特征值的大小有一定影响,但是不会改变其发展规律,含裂缝ROI区域越小,对比度越大,而其他三个特征值的变化波动不大。
辛俊胜[7](2021)在《重载货车转向架弹簧服役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摇枕弹簧作为货车转向架重要的组成零部件,在实现载荷的均匀承载、缓和轨道不平顺引起的振动和冲击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重载货车轴重增大和车辆周转次数增多,使得摇枕弹簧的垂向动载荷出现频次和幅值大幅度增加,恶化了弹簧的运行条件,降低了弹簧的服役寿命,从而影响了重载货车的运行安全性;其次,摇枕弹簧的寿命也受几何尺寸、材料力学性能、载荷特性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呈随机性,若采用确定性方法进行分析,将与实际结果不相符。为此,本文以转K6转向架摇枕弹簧为研究对象,进行弹簧稳健性设计、动态可靠性分析、弹簧系统可靠性分析,从而为弹簧的设计及弹簧系统维修策略制定提供了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摇枕弹簧进行稳健性设计。以弹簧刚度、疲劳强度为性能指标,建立单一性能指标稳健性模型,引入权重系数建立综合性能稳健性模型,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的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到弹簧各设计变量对弹簧性能影响大小,并确定出在不同权重系数下,要使弹簧综合性能更稳健,簧条直径变异系数的取值范围。(2)建立摇枕弹簧强度退化模型。根据升降法和成组法得到60Si2Cr VAT弹簧钢材料的P-S-N曲线,通过修正得到弹簧的P-S-N曲线。基于Gamma随机过程建立摇枕弹簧的强度退化模型,并采用弹簧钢材料P-S-N曲线对随机过程中特征参数进行估计。(3)摇枕弹簧动态可靠性灵敏度分析。考虑弹簧强度退化,基于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建立弹簧动态可靠性模型,分别以现有实测载荷谱、AAR载荷谱为基础,采用摄动法、四阶矩法计算了弹簧动态可靠度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了各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灵敏度,并对弹簧动态可靠性模型进行简化。(4)摇枕弹簧系统可靠性分析。通过与常用几种系统可靠性模型对比,分析了摇枕弹簧系统可靠性的性质,研究了几种弹簧故障情况下对剩余弹簧疲劳可靠性的影响,得到弹簧系统承载外簧的失效对剩余弹簧可靠性有较大影响,并结合分析结果给出了几点弹簧组系统相关的维修建议。
吴俊杰[8](2021)在《基于失效机理的有机涂层-基体结构退化建模与可靠性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储氢能源设备作为一种典型的长贮产品,对于氢能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机涂层-基体结构是储氢能源设备中的典型结构,针对该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对于保障能源设备的安全可靠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长期贮存环境下,有机涂层发生裂解、鼓泡等退化现象导致水分子渗透,基体材料会与水分子发生腐蚀反应,涂层退化过程与基体腐蚀过程存在动态性与相关性,传统的实验手段难以准确描述结构的退化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微观尺度的变化,有机涂层性能参数呈现出空间变异性,以致基体表现出非均匀腐蚀特性,这将造成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不准确甚至失效。因此,如何准确描述有机涂层-基体结构退化失效行为的动态性和相关性以及有机涂层性能参数的空间变异性是评估储氢能源设备贮存可靠性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基体材料的失效机理为出发点,进行基体失效行为的多物理场模拟研究,并开展基于多物理场模拟的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在此基础上,考虑涂层性能参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基体非均匀腐蚀的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失效机理的基体腐蚀多物理场模拟研究方法。本文针对基体腐蚀反应过程复杂,实验观测耗费高耗时长等问题,基于金属氢化物基体腐蚀机理,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建立了基体腐蚀过程数值模型并得到了基体材料腐蚀潮解多物理场仿真结果。此外,通过对比不同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下的基体腐蚀结果,分析了两个参数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材料由外及内逐渐发生腐蚀,腐蚀产物呈现明显分层结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增加均会导致基体腐蚀速率变快。(2)提出了一种基于失效机理的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多物理场模拟方法和可靠性评估方法。结合基体腐蚀机理与涂层水分子渗透机理建立了多物理场仿真模型。基于多物理场仿真模型对输入参数进行了参数灵敏度分析,从六种不同的输入参数中找出涂层孔隙率这一关键参数。此外,通过四类回归模型对多物理场模型输入和输出的显式关系进行了拟合,发现幂函数回归模型的误差最小。最后,通过伽玛过程描述了涂层孔隙率的退化过程,结合幂函数回归模型对有机涂层-基体结构进行了可靠性分析。(3)提出了一种考虑涂层性能参数空间变异性的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可靠性评估方法。本文借助随机场理论描述了因涂层表面微观变化、随机因素干扰等原因导致的涂层性能参数空间变异性,对不同的随机场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扩展最优线性估计法比K-L级数展开法离散后的随机场精度更高。通过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考虑涂层性能参数空间变异性的有机涂层-基体结构进行了多物理场仿真,并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构建了多物理场模型输入输出之间的代理模型,与线性拟合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卷积神经网络拟合的模型误差低于线性拟合的模型误差。最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有机涂层-基体结构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涂层性能参数空间变异性下结构的可靠度远低于不考虑该特性下结构的可靠度。
安茹[9](2021)在《铁路轨道捣固维修决策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大型养路机械捣固维修作业是各国铁路工务部门为改善有砟轨道的轨道几何状态而采用的最主要、最有效的维修方式,也是成本最高的轨道维修作业之一。目前,我国铁路主要采取“周期修”的捣固维修模式。随着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列车速度的高速化、列车载荷的重载化,传统的捣固维修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铁路运输对轨道状态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以及管理者在维修成本控制方面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铁路捣固维修模式正逐步由“周期修”向“预防性状态修”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研究解决轨道几何状态劣化规律及捣固维修周期的准确预测、捣固维修规划及维修计划的优化等关键问题。本文围绕铁路轨道预防性捣固维修决策,对捣固维修周期预测、较长时间跨度的捣固维修规划优化和捣固维修短期施工计划优化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别构建了铁路轨道单元区段捣固维修周期个性化预测模型、捣固维修五年规划双目标优化模型和捣固维修月度施工计划双目标优化模型,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了基于时间尺度变换维纳过程方法(Time-Transformed Wiener Process,TTWP)的铁路轨道单元区段捣固维修周期个性化预测模型。模型在充分考虑轨道几何状态劣化过程异质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的前提下,将线性、连续、长大的铁路轨道以200m长度单元划分成多个轨道单元区段,以每个轨道单元区段为建模对象,创新性地利用TTWP方法及每个200m轨道单元区段自身的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及捣固维修生产管理数据,个性化地描述了其相邻两次捣固维修之间高低标准差随时间的劣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捣固维修阈值个性化地预测了各个200m轨道单元区段的捣固维修周期。作者以兰新线铁路下行线路2187个200m轨道单元区段(里程范围为K548+000~K985+400)的为案例研究对象,利用其2015年4月至2018年11月高低标准差的轨检车检测数据和捣固维修记录数据对其捣固维修周期进行了预测,并通过分析预测准确度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辅助管理者较准确地分析铁路轨道的捣固维修需求,可为合理安排预防性捣固维修提供决策支持。(2)构建了基于可靠度-维修成本最优的铁路轨道捣固维修规划双目标优化模型(BORTTP模型)。模型针对一条铁路线路捣固维修五年规划的编制,以每200m轨道单元区段为捣固维修决策单元,以“季”为决策时刻,在利用第三章模型对该线路各轨道单元区段的状态和捣固维修需求进行预测的基础上,以规划周期内平均可靠度最大和总维修成本最小为双目标,在基于捣固维修周期的最晚捣固时机和基于剩余寿命的最早捣固维修时机的约束条件下,利用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求解确定了该条线路未来五年内的捣固维修规划方案,即规划周期内在哪一季度对哪些轨道单元区段安排捣固维修是最优的。模型通过在成本目标函数中考虑捣固维修轨道占用成本实现了对机会维修策略的考虑,通过考虑最早捣固维修时机约束实现了对寿命损失的考虑。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作者以兰新线铁路下行线路2187个200m轨道单元区段(里程范围为K548+000~K985+400)为案例研究对象,利用BORTTP模型及设计的求解算法求解了该段线路的五年捣固维修规划方案,并将求解结果与实际管理数据及其他模型(未考虑机会维修策略的模型和未考虑寿命损失的模型)的求解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模型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捣固维修规划方案,且能够辅助管理者直观地分析出捣固维修费用对轨道可靠性的影响;(2)BORTTP模型得到的捣固维修规划方案,其年平均捣固维修工作量普遍低于实际的年平均捣固维修工作量,最高可优化21.4%;(3)与未考虑机会维修策略的模型相比,BORTTP模型求解结果对应的轨道占用成本更低,且更符合实际捣固维修管理需求;(4)与未考虑寿命损失的模型相比,BORTTP模型的优化结果能够避免超前修、过度修等不科学捣固维修活动的发生。(3)构建了基于轨道占用时间-轨道几何状态最优的捣固维修月度施工计划双目标优化模型(BOMTIS模型)。模型针对工务段内线路大机捣固维修作业月度施工计划的编制,以轨道占用时间最少、轨道几何状态最优为双目标,在捣固维修规划方案、维修资源、天窗内捣固车可移动范围、天窗内最小作业量等约束条件下,利用基于NSGA-II设计的求解算法确定了月度内大机捣固维修作业的施工日期、施工时间和施工里程位置。作者以嘉峪关工务段辖内兰新线下行线路2016年4月的捣固维修施工计划编制为案例,利用本文提出的BOMTIS模型求解了该段线路在2016年4月安排大机捣固维修作业的施工日期、施工天窗时间和施工里程位置,并将求解结果与实际捣固维修施工计划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模型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捣固维修月度施工计划方案,且相比于管理实际,能够以更少的轨道占用时间实现较好的轨道几何状态水平。
周慧[10](2018)在《刻度平方误差损失函数下几何分布的Bayes可靠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刻度平方误差损失函数下,研究了几何分布可靠度的Bayes统计推断问题。在可靠度的先验分布为无信息先验分布下,得到了可靠度的Bayes和E-Bayes估计。最后通过Monte Carlo数值模拟对几种估计进行比较。
二、几何分布可靠度的估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何分布可靠度的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1)LDPC译码算法及其和极化码的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LDPC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Polar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LDPC码和Polar码的基本原理 |
2.1 LDPC码的表示方法 |
2.1.1 LDPC码的矩阵表示法 |
2.1.2 LDPC码的Tanner图表示法 |
2.1.3 LDPC码的度数分布 |
2.2 LDPC码的构造方法 |
2.2.1 基于有限域的LDPC码构造 |
2.2.2 基于有限几何的LDPC码构造 |
2.3 Polar码的信道极化理论 |
2.3.1 信道联合 |
2.3.2 信道分裂 |
2.4 极化信道的可靠度估计 |
2.4.1 Monte Carlo法 |
2.4.2 密度进化法 |
2.4.3 高斯近似法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翻转函数设计的多元LDPC译码算法研究 |
3.1 系统模型和符号定义 |
3.2 D-SFDP译码算法回顾 |
3.3 基于翻转函数设计的符号翻转译码算法(ID-SFDP) |
3.4 参数的选取和算法性能、复杂度分析 |
3.4.1 参数T_1的选取 |
3.4.2 算法性能分析 |
3.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投票截断准则的多元LDPC译码算法研究 |
4.1 基于投票截断准则的(T)ID-SFDP改进算法 |
4.2 参数的选取和算法性能、复杂度分析 |
4.2.1 参数T_2的选取 |
4.2.2 算法性能分析 |
4.2.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4.3 基于能耗的分析 |
4.3.1 能耗计算方法 |
4.3.2 ID-SFDP和(T)ID-SFDP算法的能耗计算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Polar/LDPC译码算法的性能分析研究 |
5.1 Polar码的译码算法 |
5.1.1 SCL译码算法 |
5.1.2 CA-SCL译码算法 |
5.2 二元LDPC码的经典译码算法 |
5.3 Polar码和LDPC码的比较 |
5.3.1 Polar码和LDPC码的性能仿真比较 |
5.3.2 Polar码和LDPC码的优缺点比较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多元随机变量下土工构筑物的几何可靠性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岩土工程中常用的可靠度指标计算方法 |
2.1 随机抽样算法 |
2.2 一次可靠性算法 |
2.2.1 Ang和 Tang的 FORM算法 |
2.2.2 Low和 Tang的 FORM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几何可靠性求解算法 |
3.1 原始物理空间的定义及超极限状态面的给定 |
3.1.1 原始物理空间的定义 |
3.1.2 超极限状态面的给定 |
3.2 多元正态分布变量单倍标准差超级椭球确定 |
3.2.1 二元变量 |
3.2.2 三元变量 |
3.2.3 多元变量 |
3.3 多元概率密度等值点的确定 |
3.3.1 二元变量 |
3.3.2 三元变量 |
3.3.3 多元变量 |
3.4 临界概率密度等值轮廓点的判别及设计点的确定 |
3.4.1 等概率密度与特定置信度之间的关系 |
3.4.2 发散概率密度等值轮廓点的确定 |
3.4.3 临界概率密度等值轮廓点与设计点的确定 |
3.5 伪设计点及可靠度指标的确定 |
3.5.1 伪设计点的确定 |
3.5.2 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分析 |
4.1 CFG桩复合地基-二元随机变量 |
4.1.1 检测数据的整理 |
4.1.2 最优分布类型的选取 |
4.1.3 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
4.2 海堤-三元随机变量 |
4.2.1 观测数据的整理 |
4.2.2 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
4.3 隧道-四元随机变量 |
4.3.1 随机变量的给定 |
4.3.2 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
4.4 扩展基础-五元随机变量 |
4.4.1 随机变量的给定 |
4.4.2 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5.2.1 与常规FORM的异同点 |
5.2.2 网格的划分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
5.2.3 非参数化PDPs的适用 |
5.2.4 最优Coupla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1 参与项目 |
2 发表论文 |
(3)基于几何布朗运动的加速退化建模及试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随机退化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2 加速退化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GBM的加速退化建模及可靠性评估 |
2.1 引言 |
2.2 GBM加速退化建模 |
2.2.1 退化建模 |
2.2.2 加速退化建模 |
2.3 GBM加速退化模型参数估计 |
2.4 GBM可靠性评估 |
2.5 GBM仿真验证 |
2.5.1 SSADT仿真验证 |
2.5.2 CSADT仿真验证 |
2.6 GBM实例数据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不确定GBM的加速退化建模及可靠性评估 |
3.1 引言 |
3.2 不确定GBM加速退化建模 |
3.2.1 退化建模 |
3.2.2 加速退化建模 |
3.3 不确定GBM加速退化模型参数估计 |
3.3.1 SSADT参数估计 |
3.3.2 CSADT参数估计 |
3.4 不确定GBM可靠性评估 |
3.5 不确定GBM仿真验证 |
3.5.1 SSADT仿真验证 |
3.5.2 CSADT仿真验证 |
3.6 不确定GBM实例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不确定GBM的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不确定GBM加速退化试验优化建模 |
4.2.1 D-优化准则 |
4.2.2 V-优化准则 |
4.2.3 优化建模 |
4.3 优化算法 |
4.4 不确定GBM算例优化设计 |
4.4.1 SSADT优化设计 |
4.4.2 CSADT优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螺旋锚基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轴向承载能力及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砂土中螺旋锚理论扭矩相关系数工程适用性探讨 |
2.1 引言 |
2.2 K_t理论计算 |
2.2.1 计算理论 |
2.2.2 砂土中不同几何尺寸螺旋锚的K_(tc)计算值 |
2.3 扭矩相关系数K_(tc)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几何尺寸对K_(tc)的影响 |
2.3.2 内摩擦角对K_(tc)的影响 |
2.3.3 δ_(cv)对K_(tc)的影响 |
2.4 K_(tc)预测上拔承载力的工程适用性 |
2.4.1 扭矩相关系数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分析 |
2.4.2 K_(tc)预测上拔承载力的工程适用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荷载位移关系预测 |
3.1 引言 |
3.2 建立小型数据库及双曲线模型预测 |
3.2.1 承载力选取原则 |
3.2.2 建立数据库 |
3.2.3 双曲线模型预测 |
3.3 双曲线参数的相关与模拟 |
3.3.1 双曲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3.2 双曲线参数的模拟 |
3.4 双曲线参数意义及取值计算 |
3.4.1 a的取值探讨 |
3.4.2 b的取值探讨 |
3.4.3 实测与计算a,b预测曲线对比 |
3.4.4 计算曲线的工程适用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螺旋锚基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分析 |
4.1 引言 |
4.2 岩土可靠性分析基本原理 |
4.2.1 可靠度概念 |
4.2.2 功能函数和极限状态方程 |
4.2.3 可靠度指标与失效概率 |
4.3 模型不确定性的统计表征 |
4.4 功能函数的建立 |
4.5 螺旋锚基础ULS和 SLS状态可靠度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含硅泡沫夹层结构性能退化建模与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可靠性建模 |
1.2.2 考虑相关性的系统可靠性评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的退化建模 |
2.1 引言 |
2.2 基于随机过程的退化模型 |
2.2.1 维纳过程 |
2.2.2 伽玛过程 |
2.2.3 逆高斯过程 |
2.3 加速模型 |
2.3.1 阿伦尼乌斯模型 |
2.3.2 超立方体模型 |
2.4 基于伽玛过程的加速退化建模 |
2.4.1 基于伽玛过程的加速退化模型 |
2.4.2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加速退化模型参数估计 |
2.5 模型选择 |
2.6 算例分析 |
2.6.1 材料加速退化数据 |
2.6.2 材料加速退化建模及模型参数估计 |
2.6.3 模型选择与性能退化预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层间预紧力退化数据的夹层结构可靠性评估 |
3.1 引言 |
3.2 系统描述 |
3.2.1 含硅泡沫夹层结构及失效判据 |
3.2.2 材料弹性模量-层间预紧力函数关系模型 |
3.2.3 基于伽玛过程的材料退化模型 |
3.3 基于层间预紧力退化数据的材料退化参数估计方法 |
3.3.1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层间预紧力退化数据分析的基本框架 |
3.3.2 基于预紧力退化数据的夹层结构可靠性建模难点 |
3.3.3 层间预紧力退化数据的似然函数构建 |
3.4 收敛性诊断 |
3.5 系统可靠度评估 |
3.6 算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性能退化相关的夹层结构可靠性评估 |
4.1 引言 |
4.2 考虑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性能退化相关的材料退化建模 |
4.2.1 基本假设 |
4.2.2 基于退化率交互模型的材料退化建模 |
4.3 考虑功能材料和硅泡沫材料性能退化相关的夹层结构参数估计 |
4.3.1 参数估计难点 |
4.3.2 考虑性能退化相关的层间预紧力退化数据的似然函数构建 |
4.4 系统可靠度评估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6)西部盐湖环境下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OC制品研究现状 |
1.2.2 钢筋锈蚀对粘结力的影响研究现状 |
1.2.3 RMOCC加速退化研究现状 |
1.2.4 钢筋混凝土退化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5 CRMOCC耐久性可靠度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西部地区盐湖环境CRMOCC耐久性试验方案设计 |
2.1 西部盐湖地区环境调研 |
2.1.1 我国盐湖分布 |
2.1.2 西部盐湖物理化学特征 |
2.1.3 西部盐湖大气含盐量 |
2.1.4 西部气候特征 |
2.2 原材料 |
2.2.1 氧化镁 |
2.2.2 氯化镁 |
2.2.3 Ⅰ级粉煤灰 |
2.2.4 细集料 |
2.2.5 粗集料 |
2.2.6 耐水剂 |
2.2.7 减水剂 |
2.2.8 水 |
2.2.9 钢筋 |
2.2.10 GH涂层 |
2.2.11 沥青涂层 |
2.2.12 MOCC配合比 |
2.3 试件制备 |
2.3.1 涂层钢筋制备 |
2.3.2 沥青试件制备 |
2.3.3 SEM试件制备 |
2.3.4 XRD试件制备 |
2.3.5 CRMOCC、RMOCC试件制备 |
2.4 试验方案设计 |
2.4.1 CRMOCC协同工作性能研究 |
2.4.2 溶液浸泡试验方案设计 |
2.4.3 高低温交变下耐久性试验方案设计 |
2.4.4 恒电流通电加速试验方案设计 |
2.4.5 微观试验方案 |
2.5 试验方法 |
2.5.1 电化学试验方法 |
2.5.2 超声波测试方法 |
2.5.3 X-CT试验方法 |
2.5.4 微观试验方法 |
2.6 西部地区盐湖环境下CRMOCC、RMOCC退化指标设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西部地区盐湖环境CRMOCC协同工作性能研究 |
3.1 涂层类型及厚度对钢筋防护效果研究 |
3.1.1 极化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
3.1.2 EIS试验结果分析 |
3.2 外荷载作用下涂层完整性研究 |
3.3 涂层钢筋粘结性能研究 |
3.3.1 粘结力计算公式 |
3.3.2 试件破坏形式 |
3.3.3 植筋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溶液浸泡环境下CRMOCC和 RMOCC长期耐久性研究及可靠度分析 |
4.1 极化曲线结果分析 |
4.2 EIS结果分析 |
4.3 超声波和质量变化结果分析 |
4.4 MOCC和沥青的微观分析 |
4.4.1 MOCC微观分析 |
4.4.2 YP沥青微观形貌分析 |
4.5 基于Copula函数的CRMOCC长期耐久性可靠度分析 |
4.5.1 Copula函数理论基础 |
4.5.2 常见的几种Copula函数 |
4.5.3 Copula函数的相关系数 |
4.5.4 基于Copula函数的建模步骤 |
4.5.5 基于Copula函数的可靠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低温作用下CRMOCC和 RMOCC耐久性研究及退化规律分析 |
5.1 电化学试验结果分析 |
5.1.1 极化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
5.1.2 EIS试验结果分析 |
5.2 超声波和质量变化结果分析 |
5.3 图像分割相关理论 |
5.4 高低温作用下RMOCC裂缝识别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恒电流通电加速下CRMOCC和 RMOCC耐久性研究及退化规律分析 |
6.1 电化学试验结果分析 |
6.1.1 极化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
6.1.2 EIS试验结果分析 |
6.2 超声波和质量变化结果分析 |
6.3 恒电流通电加速下RMOCC裂缝识别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恒电流通电加速下CRMOCC和 RMOCC钢筋锈蚀及锈胀裂缝空间特征研究 |
7.1 X-CT相关理论 |
7.2 X-CT图像分析方法 |
7.3 CRMOCC、RMOCC锈胀裂缝和钢筋锈蚀物的定量研究 |
7.3.1 裂缝量化结果分析 |
7.3.2 钢筋锈蚀物的量化分析 |
7.4 锈蚀物与锈胀裂缝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7.5 裂缝分布的非均匀性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GLCM理论的MOCC锈胀裂缝劣化规律研究 |
8.1 GLCM相关理论 |
8.2 表面裂缝图像、CT切片的GLCM统计分析 |
8.2.1 特征值选取验证 |
8.2.2 特征值计算 |
8.2.3 分区对特征值的影响规律研究 |
8.2.4 混凝土GLCM损伤特征值分析 |
8.3 混凝土GLCM特征值可靠性退化分析 |
8.4 MOCC细观损伤的GLCM热力图分析 |
8.4.1 MOCC表面裂缝细观分析 |
8.4.2 MOCC内部裂缝细观分析 |
8.5 结论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图表 |
A论文附图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B.1 发表学术论文 |
B.2 专利申请 |
B.3 获奖情况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7)重载货车转向架弹簧服役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螺旋弹簧的疲劳安全性研究 |
1.2.2 螺旋弹簧设计研究 |
1.2.3 结构可靠性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2 弹簧稳健性设计 |
2.1 弹簧作用及特征 |
2.1.1 弹簧的作用 |
2.1.2 弹簧的几何参数 |
2.1.3 弹簧计算公式 |
2.1.4 转K6 型转向架摇枕弹簧组受力分析 |
2.2 稳健性设计模型建立 |
2.2.1 稳健性设计 |
2.2.2 基于刚度的稳健模型 |
2.2.3 基于疲劳强度的稳健性设计 |
2.2.4 综合性能指标的稳健性模型 |
2.3 稳健设计模型分析方法 |
2.3.1 试验设计方法 |
2.3.2 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 |
2.3.3 贡献率 |
2.4 弹簧稳健性设计算例分析 |
2.4.1 稳健设计模型求解 |
2.4.2 单性能指标稳健模型的贡献率 |
2.4.3 综合性能指标贡献率 |
2.4.4 簧条直径贡献率零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摇枕弹簧强度退化模型的建立 |
3.1 60Si2CrVAT弹簧钢的γ-P-S-N曲线 |
3.1.1 疲劳试验条件 |
3.1.2 材料疲劳极限测定方法 |
3.1.3 试验测定结果及数据处理 |
3.2 弹簧P-S-N曲线 |
3.2.1 弹簧疲劳强度影响因素 |
3.2.2 弹簧疲劳强度 |
3.3 弹簧强度退化模型建立 |
3.4 基于P-S-N曲线的参数估计 |
3.4.1 参数估计方法 |
3.4.2 弹簧材料强度退化模型参数估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载荷谱的弹簧动态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4.1 基于载荷谱动态可靠性模型建立 |
4.1.1 可靠性设计原理 |
4.1.2 弹簧等效应力计算 |
4.1.3 动态可靠性模型建立 |
4.2 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 |
4.2.1 蒙特卡洛数值模拟法 |
4.2.2 近似解析法 |
4.2.3 可靠性设计摄动法、四阶矩法 |
4.2.4 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4.3 摇枕弹簧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4.3.1 基于实测载荷谱可靠性分析 |
4.3.2 可靠性及灵敏性分析 |
4.3.3 基于AAR载荷谱可靠性分析 |
4.4 模型简化 |
4.5 本章小结 |
5 摇枕弹簧系统可靠性 |
5.1 弹簧系统可靠性模型 |
5.1.1 三种基本系统可靠性模型 |
5.1.2 摇枕弹簧系统性质 |
5.1.3 摇枕弹簧系统模型 |
5.2 考虑故障弹簧组系统可靠性 |
5.2.1 弹簧组系统的故障 |
5.2.2 带故障系统可靠性计算方法 |
5.2.3 带故障弹簧系统可靠性 |
5.3 摇枕弹簧的检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失效机理的有机涂层-基体结构退化建模与可靠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失效机理 |
1.2.2 基于随机场理论的可靠性方法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失效机理的基体腐蚀多物理场模拟方法 |
2.1 引言 |
2.2 基体腐蚀失效机理 |
2.3 基于失效机理的基体材料腐蚀多物理场建模 |
2.3.1 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平台 |
2.3.2 基体腐蚀反应控制方程 |
2.3.3 基体几何建模与腐蚀边界条件 |
2.3.4 基体网格划分 |
2.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2.5 环境因素对基体腐蚀的影响 |
2.5.1 温度对基体腐蚀的影响 |
2.5.2 相对湿度对基体腐蚀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物理场模拟的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可靠性评估 |
3.1 引言 |
3.2 有机涂层-基体结构腐蚀多物理场建模 |
3.2.1 有机涂层水分子渗透控制方程 |
3.2.2 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几何建模与参数条件 |
3.2.3 模型计算与结果显示 |
3.3 多物理场参数灵敏度分析 |
3.3.1 正交试验方法 |
3.3.2 参数灵敏度分析结果 |
3.4 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可靠性评估 |
3.4.1 有机涂层性能参数的系统抽样 |
3.4.2 涂层孔隙率与基体腐蚀速率回归模型选择 |
3.4.3 基于退化过程的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可靠性建模 |
3.4.4 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可靠度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涂层性能参数空间变异性的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可靠性评估 |
4.1 引言 |
4.2 随机场离散原理 |
4.2.1 K-L级数展开法 |
4.2.2 扩展最优线性估计法 |
4.2.3 相关函数 |
4.3 考虑空间变异性的有机涂层性能参数随机场模拟 |
4.3.1 涂层性能参数的随机场模拟 |
4.3.2 随机场离散方法比较分析 |
4.4 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多物理场建模研究 |
4.4.1 联合仿真方法 |
4.4.2 多物理场仿真建模 |
4.4.3 多物理场模拟结果分析 |
4.5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物理场仿真代理模型 |
4.5.1 卷积神经网络建模 |
4.5.2 不同学习参数下的结果比较 |
4.6 有机涂层-基体结构可靠性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铁路轨道捣固维修决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论文资助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铁路轨道捣固维修周期预测研究综述 |
2.1.1 确定性预测模型 |
2.1.2 随机性预测模型 |
2.1.3 既有研究综述及对本文研究的借鉴 |
2.2 铁路轨道捣固维修规划优化研究综述 |
2.2.1 基于确定性预测的优化模型 |
2.2.2 基于随机性预测的优化模型 |
2.2.3 既有研究综述及对本文研究的借鉴 |
2.3 铁路轨道捣固维修短期施工计划优化研究综述 |
2.3.1 单目标优化模型 |
2.3.2 多目标优化模型 |
2.3.3 既有研究综述及对本文研究的借鉴 |
2.4 本章小结 |
3 铁路轨道单元区段捣固维修周期预测模型 |
3.1 建模思路 |
3.1.1 轨道单元区段轨道几何状态劣化过程异质性的考虑 |
3.1.2 轨道单元区段轨道几何状态劣化过程不确定性的考虑 |
3.1.3 捣固维修决策指标的选取 |
3.2 模型构建 |
3.2.1 参数及变量说明 |
3.2.2 时间尺度变换维纳过程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3.2.3 捣固维修周期内轨道单元区段高低标准差劣化规律 |
3.2.4 捣固维修周期预测 |
3.3 模型参数估计 |
3.4 案例分析 |
3.4.1 数据源 |
3.4.2 捣固维修周期预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轨道捣固维修规划双目标优化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2 建模思路 |
4.2.1 优化目标的设置 |
4.2.2 基于捣固维修周期的最晚捣固维修时机约束 |
4.2.3 基于寿命损失的最早捣固维修时机约束 |
4.3 BORTTP模型构建 |
4.3.1 参数及变量说明 |
4.3.2 目标函数 |
4.3.3 约束条件 |
4.4 BORTTP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4.4.1 算法选择 |
4.4.2 基于NSGA-Ⅱ算法的模型求解步骤 |
4.5 案例分析 |
4.5.1 案例问题描述 |
4.5.2 参数取值设置 |
4.5.3 优化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铁路轨道捣固维修月度施工计划双目标优化模型 |
5.1 问题描述 |
5.2 建模思路 |
5.2.1 优化目标的设置 |
5.2.2 维修资源约束 |
5.2.3 天窗内捣固车最大可移动范围约束 |
5.2.4 天窗内最小作业量约束 |
5.3 BOMTIS模型构建 |
5.3.1 参数及变量声明 |
5.3.2 决策变量 |
5.3.3 目标函数 |
5.3.4 约束条件 |
5.4 BOMTIS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5.5 案例分析 |
5.5.1 案例问题描述 |
5.5.2 参数取值设置 |
5.5.3 优化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几何分布可靠度的估计(论文参考文献)
- [1]LDPC译码算法及其和极化码的性能分析研究[D]. 韦文娟. 广西大学, 2021(12)
- [2]多元随机变量下土工构筑物的几何可靠性算法[D]. 王瑞凯. 河北大学, 2021(11)
- [3]基于几何布朗运动的加速退化建模及试验优化研究[D]. 郭斌. 燕山大学, 2021(01)
- [4]螺旋锚基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轴向承载能力及可靠度分析[D]. 王金宇.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5]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含硅泡沫夹层结构性能退化建模与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郑镔.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西部盐湖环境下涂层钢筋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劣化规律研究[D]. 王鹏辉.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7]重载货车转向架弹簧服役安全性研究[D]. 辛俊胜.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8]基于失效机理的有机涂层-基体结构退化建模与可靠性评估[D]. 吴俊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铁路轨道捣固维修决策优化研究[D]. 安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10]刻度平方误差损失函数下几何分布的Bayes可靠性分析[J]. 周慧.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