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等离子体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等离子体,超声速,射流,微波,碳源,合成气,还原法。
等离子体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周岩,夏智勋,罗振兵,彭文强,邓雄[1](2019)在《腔体增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在稀薄空气环境中的控制效果,增强其临近空间环境适应性,开展了腔体增压条件下激励器工作特性的研究。建立了腔体增压效果理论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高压气源供气可以较好地提升激励器腔体气压,并且腔体气压对高压气源气压具有较好的跟随性,从而为射流强度调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搭建了腔体增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实验系统,开展了腔体增压压力和射流流场特性测量,实验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良好,误差小于2.6%。高速纹影观测显示:在腔体增压作用下,激励器控制力得到显着改善,射流锋面峰值速度由256 m/s提升至507 m/s。(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兰均,马江波,黄东,李刚,姚远[2](2019)在《高压合成回路用放电开关等离子体触发装置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合成回路要求开关工作在极低工作系数下,常用的开关类型为大气下气体火花开关。为解决气体火花开关在极低工作系数下的触发问题,本文将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喷射技术应用于高压合成回路点火开关。首先采用高速摄影仪拍摄了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喷射形态,然后对不同工作系数下气体火花开关的延时及其分散性进行了测量,最后在实际运行试验中对触发特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毛细管喷射等离子体沿电极轴向进入电极间隙,形成一条电导率远高于空气的等离子体通道,从而使开关电极导通击穿。等离子体喷射触发气体火花开关导通延时和延时分散性主要由等离子体形态及贯穿过程决定。电极间距为130 mm、工作系数为50%条件下,开关导通延时为114μs,分散性为±10μs。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喷射触发气体火花开关能在极低的工作系数下可靠触发导通,成功完成合成试验。(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姚凯丽,代兵,谭小俊,杨磊,刘康[3](2019)在《氧等离子体对以石墨为碳源合成的CVD金刚石颗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新型的金刚石颗粒制备方法,利用微波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向反应室内通入氢气,以固态石墨片同时作为碳源和衬底沉积金刚石颗粒。利用该方法合成的金刚石颗粒具有微米级尺寸,可用作研磨剂、抛光剂、形核剂等。但是合成的金刚石颗粒中仍含有少量的非晶碳,且合成颗粒的尺寸均匀性有待提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中在反应不同阶段(初期、中期及末期)通入氧气,形成氧等离子体;研究氧等离子体对合成的金刚石颗粒形貌、尺寸、质量、纯度的影响,以及随氧等离子体添加阶段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氧等离子体处理的金刚石颗粒形貌略有改变,表面光滑度更好,且金刚石颗粒尺寸的一致性有所提高;经过激光粒度测试发现,金刚石颗粒的尺寸主要集中在25~29μm。添加氧等离子体有助于消除金刚石中的非晶碳,提高金刚石纯度;且在反应初期添加氧等离子体可最大程度提高金刚石颗粒质量。(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鹏,沈赤兵[4](2019)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超声速混合层的混合增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加仿真方法研究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超声速混合层的影响.使用基于纳米粒子的平面激光散射技术(nanoparticle-based planar laser scattering,NPLS)、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以及纹影手段获取了单次脉冲对混合层的影响.采用二维数值仿真对布置在不同位置的高频激励器的混合效果以及激励器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有扰动和无扰动的NPLS、PIV以及纹影实验结果,发现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超声速混合层有明显的扰动,射流喷出时会产生较强的斜激波.对数值仿真结果的分析表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可以有效地增强混合层的厚度.对比激励器布置在不同位置工况下的混合层厚度,可以看出在激励器隔板末端对混合层的扰动效果最好,混合层对在隔板末端的激励器扰动响应也是最快的.对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性能分析表明,在隔板末端的激励器输出的能量最多.通过分析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作用过程,可以看出激励器在隔板上下表面布置的作用形式是通过作用来流进而影响混合层,在隔板尾端布置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直接作用在混合层上,实现混合增强.(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金晴,徐建,杨自然,王臣辉,胡军[5](2019)在《等离子体辅助快速合成磁性Fe_3O_4/NaA复合材料及其CO_2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法是捕集分离CO_2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方法,磁性复合材料能实现气固相快速分离而备受关注。本文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分别对磁性Fe3O4和分子筛前体进行处理,再通过水热法快速制备了Fe3O4/NaA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元素扫描等技术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复合材料中Fe3O4/NaA含量比对CO_2吸附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Fe3O4的质量分数为23.2%时,Fe3O4/NaA复合材料既具有优异CO_2吸附能力(2.10mmol/g),又具有较好的磁性(25.92emu/g),同时CO_2吸附-脱附循环稳定性高,是一种新型磁性CO_2吸附剂。在采用流化床吸附捕集CO_2技术中,有望实现气固高效磁分离。(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Peng,WANG,Chi-bing,SHEN[6](2019)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扰动在超声速流场中不同位置的截面特性以及涡结构演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燃料和氧化剂的快速掺混是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本文使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超声速混合层进行增强混合,采用实验的方法获得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扰动后超声速混合层的精细结构,并研究在超声速混合层中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增强混合的特性。创新点:1.使用纳米平面激光散射技术(NPLS)获取在超声速混合层中由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2.分析由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的演化过程。方法:1.使用信号源发生器实现纳米平面激光散射/粒子图像测速(NPLS/PIV)和脉冲电源的时序控制,从而实现NPLS对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的捕捉,以及得到PIV获取流场的速度分布;2.获得不同位置截面和不同延时时刻的流场精细结构,并分析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增强混合的特性;3.对NPLS结果提取湍流边界,计算湍流的混合层的厚度和分形维数。结论:1.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可以对超声速混合层产生较大的扰动,展向方向扰动范围超过8D;2.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可以增加混合层的厚度;3.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扰动无法进一步提高充分发展的超声速混合层的分形维数。(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9期)
刘宏瑞,赵彦伟,白柳杨,李军平[7](2019)在《高频热等离子体法合成纳米ZrC粉体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炭黑和甲烷分别作为碳源,四氯化锆作为锆源,采用高频热等离子体法合成了超细ZrC粉体。分别采用XRD、高频红外燃烧、SEM、化学重量法对实验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了超细ZrC粉体的物相、纯度、粒径与碳源及进气量之间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碳源所合成的ZrC粉体粒径均在100 nm以下,相比较炭黑为碳源,甲烷作为碳源合成的产品纯度高,氧含量低,产率大,因此,甲烷作为碳源更适于批量制备超细ZrC粉体。(本文来源于《宇航材料工艺》期刊2019年04期)
孙健,牛中国,刘汝兵,林麒[8](2019)在《基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飞翼布局模型主动流动控制风洞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叁维模型的流动控制效果和机理,在中等展弦比飞翼布局模型前缘布置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开展低速风洞实验研究。通过六分量天平测力,考察沿弦向、展向不同分布位置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飞翼模型气动力和气动力矩的作用;采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粒子图像测速)测量模型表面流场分布,研究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流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在飞翼模型单侧布置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能够有效改善其气动特性,并能产生附加的滚转力矩,滚转力矩系数变化量最高达到0.009;在飞翼模型左右弦布置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能显着增强飞翼模型横向稳定性,滚转力矩系数波动范围减小66.7%。沿弦向,等离子体合成射流位置离前缘越近,控制效果越好,距前缘0mm的激励器控制效果最好;沿展向,布置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越多,对模型的升力特性改善作用越明显,布置方式以均布为优。在失速迎角前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流动控制机理不同:在小迎角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在前缘起到了使转捩提前的作用;在失速迎角附近,则加速了分离区的流动、减小了分离区厚度。(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建立[9](2019)在《热等离子体法制备新型钼基催化剂及其合成气制低碳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传统石化能源的不断枯竭,以及石化能源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寻找一种高效清洁的替代能源显得十分必要。低碳醇由于其高热值、高辛烷值、低污染等特性能够作为一种优良的汽油替代品,并且低碳醇是很多产业的化工中间体,潜在经济价值极高。由合成气制取低碳醇不论从经济性还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等方面都是一条具有重大意义的路线。催化剂是该路线的核心问题,如何在保证催化剂转化效率的同时提高目标产物的选择性一直是这个领域研究者追求的目标。钼基催化剂由于其类贵金属的特殊性质而展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但是传统方法制取的钼基催化剂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催化剂的转化效率、选择性和耐久性等仍未达到工业生产的要求。不同制备方法的催化剂在形貌结构等方面有巨大的差别,寻找一种新型的方法来制取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催化剂就显得十分必要。低温热等离子法作为近年新兴的一种技术,具有超高反应温度、高反应能量和淬灭过程快速的特点,这些特殊性质使其能够快速制取高稳定性、多缺陷的超细纳米颗粒催化剂。本论文采用这种新型制备方法,聚焦于热等离子体对钼基催化剂的表面结构调控,制备出系列钼基催化剂,研究了等离子体法对催化剂形貌结构的影响,考察了催化剂对于合成气制低碳醇的催化性能,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探索了催化反应路径及催化剂的构效关系。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叁个方面:(1)采用低温热等离子体技术制备出纳米级的MoO_2球形颗粒,颗粒粒径在20 nm左右且分散性较好。得到的MoO_2颗粒具有特殊的核壳型结构,其表面为无定形物质而体相为结晶态,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催化剂表面电子密度降低,从而有利于催化剂对CO分子的吸附与活化。对MoO_(2-)Pla催化剂进行了300 h的寿命试验,发现其活性完全没有降低,这是由于在热等离子体的超高温环境下生成了铠甲式催化剂,催化剂的表面进行了物理钝化,抗烧结与抗积碳能力明显提高。对催化剂进行了Co助剂的优化调控,结果表明,添加钴助剂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与活性位点数量都有所增加,在Co/Mo=0.5的时候,Mo与Co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钴助剂调控了CO的解离吸附位点与非解离吸附位点的比例,提升碳链的增长作用明显,使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大幅提高。(2)以热等离子体法制备了MoO_2-MoC双活性相催化剂,MoO_2颗粒为20 nm左右而MoC颗粒为5 nm左右,催化剂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同时发现催化剂表面的低价Mo物种为缺电子状态,MoC物种对CO的吸附与活化能力更强。此外等离子体法能够使MoO_2-MoC-Pla催化剂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并且通过调控不同活性位点的比例,使得其催化合成气制低碳醇性能得到极大提升。对原料钼酸铵与六次甲基四胺的比例进行了优化,发现随着六次甲基四胺含量的升高,催化剂中MoC物相的含量逐渐升高,但是MoO_2-MoC-Pla-1/20催化剂生成了大量的碳膜,这是由于六次甲基四胺含量过高分解生成的。通过BET与CO-TPD的表征结果发现,这些碳膜不利于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的暴露。而MoO_2-MoC-Pla-1/15催化剂的活性物种的数量较多,并且位点的吸附类型多样,使得其合成气制低碳醇的性能达到最佳,在300℃,其转化率为21.7%,醇类选择性达到62.2%,C_(2+)OH选择性达到74.4%,时空产率达到132.7 mg·g~(-1)·h~(-1)。(3)以四硫代钼酸铵为原料采用热等离子体法制取了MoS_x催化剂。催化剂颗粒相对于传统方法制取的硫化钼催化剂粒径大幅减小,硫化钼堆垛数只有5-10层,这种较低结晶性、高分散、高混乱度的形貌能够增大MoS_x物种暴露的活性表面。催化剂表面为缺电子状态的特殊电子结构,这能够增大催化剂对CO的吸附活化能力。相较于MoS_2-TPR,MoS_x-Pla和MoS_x-S-Pla催化剂的CO转化率变化不明显,这是由于在等离子体剧烈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了单质钼。MoS_x-Pla和MoS_x-S-Pla的醇类选择性和C_(2+)OH选择性有明显提升,说明等离子体法能够优化催化剂表面物种,提升低碳醇选择性。原料中加入硫粉对催化剂物相和催化活性都没有明显的影响。综合考虑认为,在300℃,MoS_x-Pla催化剂性能为最佳,转化率为23.7%,醇类选择性和C_(2+)OH选择性分别达到60.7%和71.3%,时空产率194.7 mg·g~(-1)·h~(-1)。(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2)
曾渊[10](2019)在《微波熔盐法合成ZrB_2/HfB_2-SiC复合粉体及其放电等离子体烧结》一文中研究指出ZrB_2-SiC(Z-S)复相陶瓷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的导电导热能力、良好的抗侵蚀能力和抗氧化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火箭推进器、超音速飞行器等超高温领域。目前制备Z-S复相陶瓷的方法是将Z-S复合粉体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烧结制得的。微波/熔盐辅助硼热/碳热还原法合成Z-S复合粉体具有合成反应温度低、保温时间短、所得复合粉体的纯度高且具有各向异性结构,有利于材料增韧等优点。另一方面,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可以制备高致密度、力学性能优异的Z-S复合陶瓷。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微波/熔盐辅助硼热/碳热还原法合成了Z-S复合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各原料用量对复合粉体合成过程的影响,并通过放电等离子体烧结制备了Z-S复相陶瓷。研究表明:(1)以ZrO_2、SiO_2、活性炭以及B_4C为原料,以NaCl-KCl为熔盐介质,采用微波/熔盐辅助硼热/碳热还原法,在原料配比为n(ZrO_2/SiO_2/B_4C/C)=1.00:0.37:0.80:2.61,熔盐介质与反应物的质量比为2.0且反应温度为1200°C/20 min的条件下合成了Z-S复合粉体。相较传统热还原法,本方法所需反应温度降低了约200°C,保温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20 min。产物中ZrB_2颗粒具有棒状单晶结构,其长度和直径分别为数十微米和数微米,长径比约为10。产物中SiC颗粒为六方片状单晶结构,其长度和厚度分别处于亚微米级和纳米级。熔盐介质和微波加热的共同作用不仅极大地加速了Z-S在低温下的合成反应,而且还促进了其取向生长生成具有各向异性结构的单晶。(2)以ZrSiO_4、活性炭以及B_4C为原料,以NaCl-KCl为熔盐介反应质,采用微波/熔盐辅助硼热/碳热还原法,在原料配比为n(ZrSiO_4/C)=1.0/4.5、B_4C过量60 mol%、熔盐介质与反应物的质量比为2.0及反应温度为1200°C/20 min的条件下合成了Z-S复合粉体。微波加热和熔盐介质促进了ZrB_2晶体通过“自编织模式”外延生长,生成具有各向异性结构的单晶六方片状颗粒。其生长过程如下:首先,通过热还原法合成具有棒状结构的ZrB_2;然后棒状ZrB_2相互编织成空间网络状结构;最后,网络状结构的空隙被随后生成的ZrB_2逐渐填补,生成片状ZrB_2,六方片状的ZrB_2颗粒的长度和厚度分别处于微米级和纳米级。(3)以HfO_2粉、SiO_2粉、活性炭粉以及B_4C粉为原料,以NaCl-KCl为熔盐介质,采用微波/熔盐辅助硼热/碳热还原法,在原料配比为n(HfO_2/SiO_2/B_4C/C)=1.00:0.37:0.80:2.61、熔盐介质与反应物的质量比为2.0以及反应温度为1250°C/20 min的条件下合成了HfB_2-SiC复合粉体。产物中HfB_2为单晶纳米棒状结构,且分散均匀,其长度和直径分别为数微米和数百纳米,长径比为5-10。产物中SiC呈不规则形貌,均匀分散于HfB_2的周围。(4)以1200°C/20 min的条件下,ZrO_2、SiO_2、活性炭以及B_4C为原料,采用微波/熔盐辅助硼热/碳热还原法合成的Z-S复合粉体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在2000 ~oC/15 min/100 MPa的条件下制备了Z-S复相陶瓷。所制备Z-S复相陶瓷的致密度达99.2%,其维氏硬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24.5 GPa和4.8 MPa·m~(1/2)。SEM结果表明起始Z-S复合粉体中的棒状结构经SPS烧结后依旧存在,其存在对烧结产物力学性能的提高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诱发了裂纹偏转和桥接等多种增韧机制。Z-S复相陶瓷抛光刻蚀后的SEM结果表明,复相陶瓷中存在着大量棒状ZrB_2,其平均长径比高达5.3。(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1)
等离子体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压合成回路要求开关工作在极低工作系数下,常用的开关类型为大气下气体火花开关。为解决气体火花开关在极低工作系数下的触发问题,本文将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喷射技术应用于高压合成回路点火开关。首先采用高速摄影仪拍摄了毛细管放电等离子体喷射形态,然后对不同工作系数下气体火花开关的延时及其分散性进行了测量,最后在实际运行试验中对触发特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毛细管喷射等离子体沿电极轴向进入电极间隙,形成一条电导率远高于空气的等离子体通道,从而使开关电极导通击穿。等离子体喷射触发气体火花开关导通延时和延时分散性主要由等离子体形态及贯穿过程决定。电极间距为130 mm、工作系数为50%条件下,开关导通延时为114μs,分散性为±10μs。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喷射触发气体火花开关能在极低的工作系数下可靠触发导通,成功完成合成试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离子体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周岩,夏智勋,罗振兵,彭文强,邓雄.腔体增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9
[2].杨兰均,马江波,黄东,李刚,姚远.高压合成回路用放电开关等离子体触发装置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9
[3].姚凯丽,代兵,谭小俊,杨磊,刘康.氧等离子体对以石墨为碳源合成的CVD金刚石颗粒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9
[4].王鹏,沈赤兵.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超声速混合层的混合增强[J].物理学报.2019
[5].金晴,徐建,杨自然,王臣辉,胡军.等离子体辅助快速合成磁性Fe_3O_4/NaA复合材料及其CO_2吸附性能[J].化工进展.2019
[6].Peng,WANG,Chi-bing,SHEN.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扰动在超声速流场中不同位置的截面特性以及涡结构演化(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9
[7].刘宏瑞,赵彦伟,白柳杨,李军平.高频热等离子体法合成纳米ZrC粉体及其表征[J].宇航材料工艺.2019
[8].孙健,牛中国,刘汝兵,林麒.基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飞翼布局模型主动流动控制风洞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9
[9].李建立.热等离子体法制备新型钼基催化剂及其合成气制低碳醇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10].曾渊.微波熔盐法合成ZrB_2/HfB_2-SiC复合粉体及其放电等离子体烧结[D].武汉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