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相关性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相关性研究

涂晓龙[1]2004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运用中医基础理论,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从理论与临床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的生理相关性及病理传变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寻求藏象学说、阴阳五行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开拓新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思路和途径,探讨肺系疾病证治规律,丰富肺系疾病的防治方法,并以此为立足点,展开下一步肺系疾病系列化的前瞻研究。我们通过对30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病人的分型、临床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指标的观察,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系病证以本虚为主要表现,急性发作期挟实,以本虚标实为主。究其根本,为肺脏虚损,并传变及他脏。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常见证型以肺脾两虚、肺肾两虚及肺脾肾俱虚为主,共计278例,占临床所观察病例的91.5%。由此证实了肺肾二脏在生理及病理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密切相关性。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相关参数分析,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五行学说中肺病及肾的发病传变过程、规律及相生相克乘逆的顺证逆证学说。阐释了母子相及、乘侮传变存在不同的情况,证有虚有实,而其顺逆也是相对性的,顺中有深浅,逆中有轻重。提出了其传变顺逆要按临床辨证情况具体分析,并应与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精气学说结合应用,不可仅以五行相生来论。通过此项回顾性研究,为下一步肺系疾病系列化前瞻研究设立相关指标及方案打下基础。

韩佳[2]2013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与肾相关的实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探讨慢阻肺患者肺肾生理病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从组织、细胞、分子及基因表达等多层次、多角度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与肾相关的实质,深化对“中医多系统相关”理论的认识,并指导临床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部分纳入COPD与健康病例均为30例,观察两组肺功能和肾功能的相关指标。实验研究取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质量(20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损害组、单纯肾损害组,每组8只。用改良烟熏加气管滴脂多糖(LPS)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模型完成后再次气管内滴加LPS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模型,腺嘌呤灌胃建立肾损害模型。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IL-8、TNF-α、MMP-9的含量,RT-PCR法检测大鼠尿Cys-C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光镜、透射电镜观察肺、肾组织及细胞的病理改变。结果:临床研究部分观察到COPD患者中肾功能的减退与健康者存在差异,提示COPD患者易发生肾功能的轻度异常,且COPD病情越重,越容易发生肾功能的异常。动物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各实验组肺、肾指标均有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组肺组织匀浆中IL-8、TNF-α、MMP-9的含量变化最为显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损害组尿Cys-C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最为显着。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中,可引起一定的肾损害,这种损伤可能存在于整个病程中,从中医多系统相关的角度揭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肺肾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相关的内涵与实质,同时提示临床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肾脏的保护。为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展、保护器官功能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杨宝江[3]2010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要素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要素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浅研究。文献综述:中医综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做了详细综述。同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也做了详细的综述。包括COPD的中医证型与肺功能、血气分析、免疫、血常规、生化等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西医部分介绍了COPD的定义、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分期、分级的标准及治疗等方面。临床研究:目的: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要素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一方面以肺功能分级为标准,研究COPD的脏腑病机演变规律,便于掌握疾病的来龙去脉和病理变化规律,结合脏腑病位的不同指导选方用药,从而增强治疗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还可探讨COPD的中医证候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尝试建立一套临床证候模型研究方法,即实验性地将肺功能测定结果为COPD病程的演变提供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以期能客观地诊断COPD证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符合西医标准的临床病例,进行四诊合参,辨证分型,然后参照王永炎院士提出的对复杂的“证”进行降维的思想,将每个病人复杂的“证”分解为具有单一病位和病性的“单一证”,从中提取病位和病性要素。然后对证型、病位、病性按照肺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位方面:肺功能的四个分期中,病变在肺的占100%,随着病情的加重,肺功能的级别逐渐增加,复合病位逐渐增多,主要是肺和肾,肺、肾和心。但是,病位在肺、脾、肾、心和肺、脾、胃、肾、肝的数量较少。肺功能Ⅱ,Ⅲ级和肺,脾相关性最强,肺功能Ⅳ级和肾相关性最强。病性方面:实证中痰证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热证和血瘀证。复合病性中在Ⅱ、Ⅲ、Ⅳ级中,痰热证占第一位,痰热瘀证分别占12.2%、12.2%、25.6%。虚证:Ⅱ、Ⅲ、Ⅳ级中,气虚为占总病例的50%以上,阴虚症分别占4.9%,4.9%,5.1%。Ⅱ级与痰、热相关性最强,Ⅲ级与热、气虚相关性最强,Ⅳ级与血瘀相关性最强。结论:病位方面:COPD病位首先在肺,随着肺功能的加重,病位逐渐涉及到脾和肾。病性方面:实证以痰、热为主。随着病情的加重,虚证、血瘀证逐渐显现。虚证以气虚为主。

洪敏俐[4]2018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素分布、兼杂特征及愈肺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素的影响》文中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临床以慢性咳嗽、咯痰、活动后气喘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至今尚无可靠证据支持现代医学目前的药物治疗可逆转慢阻肺自然病程中肺功能的进行性下降。而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慢阻肺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中医药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而对慢阻肺进行准确的辨证、把握其动态演变规律是中医立法处方的前提。由于传统的中医诊法多以专家经验为主,个人主观因素多,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慢阻肺诊治的研究进展;其次采用“证素辨证”,探讨慢阻肺稳定期证素分布、兼杂特征,认为肺和肾是慢阻肺的主要病位,亦可累及脾、心、表、肝,气虚、阳虚是慢阻肺发病的基础,病性以痰为主,后期夹瘀,痰瘀互结。在不同年龄、病程、吸烟指数和体重指数状态下慢阻肺患者证素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通过聚类分析探讨慢阻肺患者证素的兼夹及组合规律。进一步分析慢阻肺证素与临床综合指标的相关性。最后通过观察中药愈肺宁方对慢阻肺稳定期肺脾肾虚损、痰瘀互结型证素的影响,评价愈肺宁方对慢阻肺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证素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慢阻肺疾病诊治研究进展目的:了解古今医家对慢阻肺中医诊治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系统复习整理古今文献,从文献角度分析慢阻肺中医病名、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疗,系统复习现代医家对慢阻肺证素、证型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临床综合指标相关性,以及现代医学对慢阻肺概念、流行病学、病情评估及治疗情况。结果:古代医家对慢阻肺的病名、证候、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已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现代医家在前人基础上对慢阻肺证素特征、证型、病机及治疗等方面进一步充实了其内涵。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定义、病情评估及治疗等方面不断更新,有了新的认识。结论:祖国医学对慢阻肺的证候、病机和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关慢阻肺证候研究尚缺乏规范、统一的认识,亦无客观的量化指标,因此有必要对慢阻肺证候进行客观化和量化研究,同时中医药治疗慢阻肺的疗效评价体系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二部分临床研究1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证素分布、兼杂特征研究目的:探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病位、病性证素分布、兼杂特征及组合规律,同时探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证素的动态演变规律。方法:收集慢阻肺稳定期患者289例,记录所有患者肺功能及一般情况,采集慢阻肺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证素辨证系统分析慢阻肺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分布特征,观察年龄、病程、吸烟和体重指数(BMI)对证素的影响,并对病位病性证素进行聚类分析,探讨证素组合规律。结果:1.一般情况:慢阻肺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年龄普遍偏大,患病时间长,吸烟指数高,BMI低,中重度以上肺功能受损病例占绝大多数。2.证素分布情况:频次由高到低分布,主要病位证素依次为肺、肾、脾、心、表、肝,主要虚性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主要实性证素依次为痰、热、血瘀、湿、饮。3.不同年龄、病程、吸烟指数、BMI对慢阻肺稳定期证素的影响:肾、气虚、阳虚、阴虚证素随着年龄的增加,所占比率逐步增高;肾、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热证素随着病程增加,所占比率逐步增高,脾证素所占比例在病程20-29年组高于病程左10-19年和小于10年组(均P<0.05)。吸烟指数:肾、脾、阴虚、痰、热在高吸烟指数组高于无吸烟组(P<0.05)。BMI低于21Kg/m2者肾、脾、阴虚、热证素频数高,湿证素频数则相反。4.变量聚类及证素辨证系统分析:多个病位和/或病性证素组合,病位病性相兼者多,单纯证者少,病性虚实错杂。结论:慢阻肺可累及多个病位和病性,肺和肾是主要的病位,亦可累及脾、心、表和肝,五脏相关;气虚和阳虚是慢阻肺发病的基础,后期累及阴虚和血虚;实性病性主要有痰、热、血瘀、湿、饮,痰是慢阻肺重要的致病因素,后期痰瘀并见。年龄、病程、吸烟和BMI对慢阻肺的证素分布、演变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慢阻肺证相兼者多,以虚为本,以标为实,本虚标实,表里相兼,互为因果,最终形成慢阻肺的复杂证候特征。2慢阻肺稳定期证素患者与临床综合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证素与临床综合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289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进行自我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问卷、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并测量6分钟步行距离(6MWD)和肺功能,观察不同肺功能、CAT、mMRC和6MWD分级情况下病位、病性证素的演变特征。结果:1.慢阻肺患者CAT分级、mMRC评分、6MWD严重程度在中度以上均超过半数,表明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力均受到严重影响。2.慢阻肺患者不同肺功能分级证素分布情况慢阻肺肺功能从I级向IV级进展,病位从肺肾→肺肾脾→肺肾脾心动态传变;虚性证素由气虚、阳虚发展为气虚、阴阳俱虚,实性证素由痰发展为痰瘀互结。且随着肺功能的下降,气虚、阳虚、痰证素积分越高,病理损害程度越严重,呈正相关(均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0.227,0.224,0.143)。3.慢阻肺患者不同CAT分级、mMRC分级、6MWD分级中证素分布情况慢阻肺患者CAT评分分级在证素肾、心、气虚、阳虚、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心的比例随着CAT分级升高而增多;气虚比例3级高于1级,阳虚比例2、3、4级高于1级,痰的比例2、3、4级高于1级;mMRC分级在证素肾、脾、心、阴虚、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MRC分级升高,肾、脾证素3、4级比例明显高于0、1级,心证素4级比例明显高于0级,2、3、4级阴虚比例明显高于0、1级,痰证素比例4级明显高于0级;6MWD分级在肾、心、阴虚差异显着(P<0.05),随着6MWD缩短,肾、心的比例1级较2、3级明显增加,阴虚1级较3级比例明显增加。结论:随着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病位证素以肺、肾为基础,进一步累及脾、心;病性证素以气虚、阳虚为基础,进一步阳虚及阴,形成阴阳两虚;实性病性证素以痰为主,后期夹瘀,痰瘀互结。随着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的下降,慢阻肺患者证素也出现相应的演变。3愈肺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证素的影响目的:评价愈肺宁方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脾肾虚损、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证素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选取符合肺脾肾虚损、痰瘀互结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予愈肺宁方或安慰剂治疗,疗程8周。根据证素辨证方法,提取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观察治疗前后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病位、病性证素频数和积分比较治疗组病位肺和脾治疗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0.05);肾病位积分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病性气虚和阳虚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各病位及病性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愈肺宁方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证素肺和脾、气虚和阳虚的病理状态,证素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

刘强[5]2012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BODE指数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通过对COPD稳定期中医证型与BODE指数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寻求COPD稳定期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结合点,尝试为其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实现中医辨证量化、客观化,以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方法: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稳定期患者9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等一般情况以及体重指数(BMI)、肺功能、MMRC呼吸困难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等BODE指数相关指标,并计算BODE指数分值,整理相关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探讨COPD稳定期不同中医证型与一般情况、BODE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OPD稳定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之间的BODE指数相关指标及BODE指数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稳定期患者的中医证型与BODE指数之间有相关性,BODE指数可以作为COPD稳定期患者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加以参考。

付玲[6]2015年在《罗玲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等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追溯第五批重庆市名老中医药专家罗玲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及内科杂病的学术渊源,整理、归纳总结罗玲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及内科杂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重点归纳总结罗玲教授从风、痰、瘀、虚论治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及调和肺气法治疗咳喘。研究罗玲教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准确性以及这种中医辨证分型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on, SaO2)、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人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Pulmonary activation regulated chemokine, PARC)/炎性趋化因子配体(chemokine ligand-18, CCL18)等现代医学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为COPD的研究提供现代医学的客观依据,促使其中医标准规范化、客观化、科学化。方法:理论及经验总结方面,通过师承学习回顾,查阅中医经典和医学文献总结归纳罗玲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及内科杂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临床研究方面,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痰阻型、痰阻血瘀型、气阴两虚型叁种证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罗玲教授辨证分型论治经验,在苏子降气汤基础上分别加用叁子养亲汤、二陈汤及血府逐瘀汤、生脉散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低流量吸氧,并根据个体病情选用合适抗生素抗感染、多索茶碱0.2vgtt qd、氨溴索45mg加入0.9%NS 100ml ivgtt,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进行测定,同时对其有效率进行统计,证明罗玲教授中医辨证分型的准确性及指导用药的意义,同时对各中医证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FEVK FEV1%pred, SaO2、CRP及PARC/CCL18测定,对各中医证型与FEV1%pred、SaO2、CRP及PARC/CCL18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中医证型和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罗玲教授学术渊源:主要来源于学习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取法于张仲景,参考专着唐容川《血证论》,结合相关经典和专着阅读一些医案医话,围绕近期相关文献,浏览一些学术刊物,从中学习总结现代人的中医临证经验,兼收并蓄,融汇各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认为慢阻肺与风痰瘀有关,并形成了气化论。2.罗玲教授学术思想要点:(1)肺疾责肺,非独肺也:不仅中医经典可说明,而且从肺系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可以证明,且从其辨证论治亦可说明;(2)从气化论治咳喘:咳喘由气化失常所致,因此治疗以恢复气化为主,一是调节气的运动,二是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叁是调节脏腑的气化功能,主要是补肺、补脾、补肾,或肺脾同治,或脾肾双补,或肺肾同治,或肺脾肾叁脏同治。(3)从风痰瘀论治咳嗽:咳嗽病因病机在于风、痰、瘀、虚,病机在于肺失宣肃,气机升降失调,治疗肺系疾病应从风从痰从瘀从虚论治;(4)治咳喘,健脾胃;(5)衷中参西辨病辨证合参,药性药理相融;3.罗玲教授临床经验:(1)论治咳喘经验:①诊法经验:四诊合参,重问诊及闻诊;②辨证经验:重脏腑辨证及气血津液辨证;③治则经验:谨守病机,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④治法经验:治法多样,灵活运用,重在调和肺气,表现在运用内经“和法”治疗咳喘;运用内经“五味理论”治咳喘;运用“叁焦理论”治疗咳喘;运用相反相成法治咳喘;运用“辛开苦降法”治咳喘;运用“活血化瘀法”治咳喘;运用敛肺止咳法治咳喘;运用培土生金法治咳喘;⑤用方特色:喜用经方;⑥用药特色:喜用炙麻黄或麻绒;喜用地龙、僵蚕;喜用沉香;⑦专病治疗临床经验:从气从瘀论治慢阻肺;从痰瘀论治肺纤维化;肺胃同治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从虚痰瘀论治肺癌;肺心病伤阴从瘀论治;从风痰瘀虚论治支气管哮喘;散结利咽丸论治痰结气滞型慢性咽炎;(2)杂病论治经验:①从血热血瘀论治血小板减少症;②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③治疗恶性肿瘤及疑难杂症顾护脾胃;4.临床研究:(1)辨证分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辨证分型治疗组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有效率为72.9%,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痰阻型、痰阻血瘀型、气阴两虚型FEV1、FEV1%pred、SaO2依次逐渐下降、CRP及PARC/CCL18依次逐渐升高,组间比较有差异性(P<0.05):(4)相关性:FEV1%pred与Sa02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25; FEV1%pred与CRP、 PARC/CCL18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59及r==-0.594。结论:1.罗玲教授学术洲源:来源于学习经典,主要是学习《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学习专着《血证论》,并通过看医学刊物,看医案医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2.罗玲教授学术思想主要有五点:(1)肺疾责肺,非独肺也;(2)从气化论治咳喘;(3)从风痰瘀论治咳嗽;(4)治咳喘,健脾胃;(5)衷中参西辨病辨证合参,药性药理相融。3.罗玲教授临床经验:(1)咳喘论治经验:①诊法经验—四诊合参,重视问诊及闻诊;②辨证经验—重视脏腑辨证及气血津液辨证;③治病经验—谨守病机,重视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④治法经验—方法多样,灵活运用,重在调和肺气;⑤用方特色:喜用经方;⑥用药特色:喜用麻黄、沉香、僵蚕、地龙治疗肺系疾病:⑦专病治疗经验丰富。(2)杂病论治经验亦丰富:从热从瘀论治血小板减少证及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治疗肿瘤及疑难杂症顾护脾胃。4.临床研究:(1)采用罗玲教授辨证分型论治,中医症状积分减少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证实罗玲教授辨证分型准确;(2)从痰阻型到痰阻血瘀型,再到气阴两虚型,肺功能、Sa02依次逐渐下降,CRP、PARC /CCL18逐渐升高,说明病情逐渐加重,炎症反应明显。(3)COPD患者各种中医证型肺功能与血氧饱和度成正相关,与CRP、PARC/CCL18呈负相关,可以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提供现代医学的客观依据,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标准规范化、客观化、科学化。

李磊磊[7]2017年在《肺胀常见叁证型与血清ADPN、AQP-5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从现代医学理论和中医传统医学辨证的诊疗特点出发,以检测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DPN)、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AQP-5)在肺胀肺肾气虚证、阳虚水泛证、痰热郁肺证患者的变化为主要观测内容,辅以中医症状评分及临床血常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肺功能等相关检查,探讨血清ADPN、AQP-5水平在肺胀常见叁个证型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ADPN、AQP-5与肺胀叁个证型的相关性,为肺胀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课题设计方案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观察的方法,按病例纳入标准分别纳入肺肾气虚证30例、阳虚水泛30例、痰热郁肺证30例,共90例。根据入院时的临床表现,评估主要症状及临床体征,并于入院第二天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Percent,NEUT%)、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等,依次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肺功能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选取右心室舒张末内径(Rig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RVEDd)、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为观察指标,肺功能检查选取FEV1/FVC、FEV1占预计值%、FVC占预计值%等相关指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DPN、AQP-5水平。评估肺胀阳虚水泛证、肺肾气虚证、痰热郁肺证叁个证型的症状评分,并收集记录叁个证型的各项辅助检查资料。并对叁个证型血清ADPN、AQP-5及各项辅助检查资料、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血清ADPN、AQP-5、以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在叁证型中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1.叁证型血清ADPN水平比较,阳虚水泛证组、肺肾气虚证组分别与痰热郁肺证组比较,差异均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水泛证组与肺肾气虚证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叁证型血清AQP-5水平比较,肺肾气虚证组与阳虚水泛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郁肺证组与阳虚水泛证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痰热郁肺证组与肺肾气虚证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叁证型咳嗽、咳痰、气喘、紫绀评分比较,痰热郁肺证组分别与阳虚水泛证组、肺肾气虚证组比较,差异均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肺肾气虚证组与阳虚水泛证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证型水肿评分比较,阳虚水泛证组分别与肺肾气虚证组、痰热郁肺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肺肾气虚证组与痰热郁肺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FEV1占预计值%、FEV1/FVC、FVC占预计值%分别在叁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叁证型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证型NEUT%比较,痰热郁肺证组分别与阳虚水泛证组、肺肾气虚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肺肾气虚证组与阳虚水泛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叁证型组之间RVEDd两两比较,差异均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叁证型PAP比较,阳虚水泛证组与痰热郁肺证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水泛证组与肺肾气虚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肾气虚证组与痰热郁肺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叁证型BNP比较,阳虚水泛证组分别与肺肾气虚证组、痰热郁肺证组比较,差异均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痰热郁肺证组与肺肾气虚证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9.在痰热郁肺证组,ADPN与NEUT%呈正相关,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DPN与WBC无相关性;AQP-5与RVEDd、PAP、BNP无相关性。10.在肺肾气虚证组,ADPN与WBC、NEUT%均无相关性,AQP-5与RVEDd、PAP、BNP无相关性。11.在阳虚水泛证组,ADPN与WBC、NEUT%均无相关性。AQP-5与RVEDd、PAP均呈正相关,均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QP-5与BNP呈正相关,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肺胀痰热郁肺证与血清ADPN存在相关性,在痰热郁肺证组中随着NEUT%的升高ADPN呈上升趋势,ADPN可能参与了肺胀痰热郁肺证的炎症反应过程。2.肺胀阳虚水泛证与血清AQP-5存在相关性,在阳虚水泛证组中随着PAP、BNP的升高、RVEDd的增宽,AQP-5呈上升趋势,AQP-5可能参与了肺胀阳虚水泛证水液代谢失衡的过程。

余琪[8]2016年在《新疆和田地区维汉两民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与西北燥证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分析新疆和田地区维汉两民族慢阻肺患者及对比样本中医证候与西北燥证的罹患情况,探讨新疆慢阻肺的证候特点及其与西北燥证的相关性。方法:1.问卷调查2015年7月间入住和田地区医院、和田市医院的慢阻肺患者作为病例组,共78例;同时按1:2比例,问卷调查和田地区相应社区民族、年龄相同,年龄差别不大于5岁的非慢阻肺(包括非慢阻肺相关性疾病)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共156例。在两组样本之间开展病例对照研究。2.在两组样本中调查西北燥证罹患率。3.在病例组中调查慢阻肺症状表现,以开展病情指数分析和中医证候类型分析;并收集国内慢阻肺中医辨证论治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衬托新疆慢阻肺的证候特点。4.统计分析中引入病情指数、证情指数、本病指数等计量学指标,并运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结果:1.新疆和田地区慢阻肺患者西北燥证罹患率(51.28%)显着高于对照组(12.82%),慢阻肺之罹患西北燥证与否的优势比OR值为7.16。2.慢阻肺病人中,其患有西北燥证者之病情指数、证情指数均高于非患者(P<0.01或P<0.05),前者之病情分级重于后者,而证候构成复杂程度亦大于后者。3.维汉两民族在对照组中西北燥证罹患率有差别,女性西北燥证罹患率高于男性,病例组维族西北燥证罹患率高于汉族,乃因其病情重于汉族所致;病例组维吾尔族患者病情指数、病情分级均高于汉族;汉族之风燥伤肺证情指数大于维族,维族之痰瘀阻肺和外寒内饮证情指数大于汉族;维吾尔族患者之西北燥证主证证情轻于汉族,而其兼证证情则高于汉族。4.性别分析显示,女性慢阻肺西北燥证患者病情重于男性;而无论病例组或对照组,女性病人西北燥证罹患率(55.88%,17.64%)均高于男性(47.72%,9.09%)(P<0.05)。5.年龄分析显示,年龄越大,慢阻肺病情指数、证情指数越高,西北燥证罹患率及其证情指数亦高。6.西北燥证主兼证在慢阻肺患者中均可见到,西北燥证之肺心脾风火燥证与慢阻肺之5个证候关系最密切。7.与国内慢阻肺文献相比,新疆慢阻肺稳定期多发症状以口干、口苦、畏寒、痰鸣等出现频次高出国内,而以纳呆、便溏等出现频次低于国内;证候结构比较,两者气虚痰阻、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这3个证候出现频次基本相当,而新疆慢阻肺稳定期的风燥伤肺、肝火犯肺、外寒内饮证候出现频次多于国内;新疆慢阻肺稳定期以外寒内饮为本病证候,而国内本病证候为气虚痰阻。结论:1.新疆和田地区慢阻肺病人西北燥证罹患率高于非罹患者,西北燥证主兼证在和田地区慢阻肺患者均可见到,西北燥证与慢阻肺的罹患关系非常密切,西北燥证之肺心脾风火燥证对慢阻肺影响最大。2.维族慢阻肺患者病情和证情重于汉族,两民族病人证候结构有所不同;男女慢阻肺病人病情差别不显着,但女性较男性易患西北燥证;年龄大者其病情、证情、西北燥证罹患情况较重。3、与国内比较,新疆和田地区慢阻肺稳定期的症状特点是口干、口苦、畏寒、痰鸣等;证候特点是风燥伤肺、肝火犯肺、外寒内饮等这些证候;本病证候为外寒内饮,亦不同于国内。

吴敏杰[9]2018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CRP、PCT、D-Dimer、肺功能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旨在分析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同时探寻其与CRP、PCT、D-Dimer生化指标及肺功能的关系,为今后中医药辨证论治本病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福州市中医院呼吸科住院确诊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一般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规范化采集,进行CRP、PCT、D-Dimer生化指标及肺功能的检查。将收集四诊信息录入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统(科研版),通过系统运算后、提取病位和病性证素,分析急性加重期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将得到的中医证素与CRP、PCT、D-Dimer、肺功能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1.嗜食肥甘厚腻与痰、湿、热、血热证素相关性大;吸烟与热、血热、津亏相关性较大;发病年限与气虚、心、血虚、血瘀、阳虚证素相关性大;烟龄与气虚、热、心、血虚、阳虚证素相关性大。2.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生化指标分析中发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约有83.3%CRP升高,有21.7%PCT升高,有78.3%D-Dimer升高。将上述生化指标与证素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RP、PCT值与病位证素肺、表呈现显着统计学正相关(P<0.05,r>0),D-Dimer值与病位证素肺、脾、心、肾呈显着正相关(P<0.05,r>0)。CRP、PCT值与病性证素热、血热、痰、外风、燥、津亏、阴虚呈现显着的正相关(P0),CRP、PCT值与病性证素与气虚、阳虚、寒、血虚、饮呈统计学负相关(P<0.05,r<0)。D-Dimer值与病性证素气滞、血瘀、气虚、阳虚呈统计学正相关(P<0.05,r>0),其中与病性证素气滞、血瘀呈显着统计学正相关(P<0.01,r>0)。3.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所测肺功能指标实测值均低于正常值,其占预计值百分比均下降;从等级分布上可得知,轻度频数56例(占比46.67%),中度频数22例(占比18.33%),中重度频数13例(占比10.83%),重度频数26例(占比21.67%),极重度频数3例(占比2.50%);肺功能各项指标与年龄、烟龄、吸烟量、发病年限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P<0.05,r<0)。FEVI/pre%与病位证素肺、脾、肾、表、心、肝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与病性证素痰、湿、气虚、阳虚、寒、阴虚、饮、气滞、血瘀无正负相关性(P>0.05)。结论:1.平素嗜食肥甘厚腻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湿、热、血热证素的危险因素。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吸烟者较非吸烟者热象更明显。2.病程越长、烟龄越长心证素诊断成立可能性越大。3.肺、脾、肾叁脏水液代谢失常是慢阻肺发病的根本原因;外邪入侵是引起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4.肺、脾、肾、心、气虚、气滞、血瘀、阳虚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D-Dimer有明显相关性。5.热、阴虚、血热证素与CRP、PCT呈正相关;寒、气虚、阳虚、血虚、饮与CRP、PCT呈负相关。6.年龄、烟龄、吸烟量、发病年限是肺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相关性研究[D]. 涂晓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与肾相关的实质研究[D]. 韩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要素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杨宝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素分布、兼杂特征及愈肺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素的影响[D]. 洪敏俐.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BODE指数相关性研究[D]. 刘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6]. 罗玲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等的相关性研究[D]. 付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

[7]. 肺胀常见叁证型与血清ADPN、AQP-5的相关性研究[D]. 李磊磊. 云南中医学院. 2017

[8]. 新疆和田地区维汉两民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与西北燥证相关性研究[D]. 余琪.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CRP、PCT、D-Dimer、肺功能相关性研究[D]. 吴敏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肾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