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走向论文_郝万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文化走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治,文化,走向,巴马,公民,现状,意识。

政治文化走向论文文献综述

郝万喜[1](2017)在《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走向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与之相伴而生的却也有纷繁复杂。政治文化在发展的浪潮中也经历着"转型与发展"。论文通过分析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新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走向,这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7年26期)

王健康,万高潮[2](2016)在《“天下为公”与“政在养民”——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源流与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尧舜经文武到孔孟,再从孔孟经陆王到孙文,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而贯穿其中的"公天下"与"利民生"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走向。从邓小平提出将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到习近平提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公天下"思想已重新成为执政党的为政之道,公权力本身也不再是阶级之权而是全民之权;从邓小平提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到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利民生"思想已重新成为执政党的为政之道,国家政治也已经转向实际民生而与虚无缥缈的"天道"、"天理"或"宇宙真理"无涉。(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岳佳[3](2015)在《走向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意识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着力点,也是通过经济、制度、文化和环境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公民意识价值显现,培育和提高农民公民意识势在必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对当前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农民公民意识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效能感两个衡量指标,提高农民公民意识需要从内化和外化两方面着手。(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10期)

周水涛[4](2015)在《当代政治文化视域中的二元对立叙事及其文本的经典化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决定了部分文本特定的二元对立叙事结构方式。尽管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十七年"的话语体系影响着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基本范式。在"十七年",特定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政治价值诉求决定了特殊的文学经典阐释及认定偏好。在1979-1985年,反思历史和拥戴新政的二元对立结构文本大量出现,并很快被纳入经典化轨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阐释或演绎新老政治元话语的文本和"类二元对立叙事结构"文本受到高度关注,很多文本进入经典化视域。总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不同文学资源在特定范畴内的通约等因素,决定影响着二元对立文本的经典化走向。(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车琳,孙文川[5](2015)在《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现状、走向及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时代孕育出的一种新型政治亚文化。它继承了政治文化本质的同时,还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文章针对目前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从网络政治文化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探讨我国网络政治文化未来的走向,提出对未来我国网络政治文化进行正确引导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5年01期)

周琴[6](2014)在《新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及其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文化的研究缘起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然而有趣的是,学者们普遍接受政治亚文化状态的存在,但是对特定组织、特定群体的政治亚文化研究却涉及较少。现代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在特定的外部宏观环境(如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等)和内在微观因素(如组织目标、文化等)影响下,内部参与主体对政治体系产生特有的价值态度、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从而会形成富含自身特征的政治亚文化现象和特征。本研究试图以大学政治文化为研究主题,界定其概念、特征与影响因素,厘清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并探寻其变迁机制和未来走向。本研究以结构功能主义分析作为理论框架,采用归纳演绎法,在辨析政治文化叁种视角基础上,提炼出大学政治文化狭义心理内涵、政治亚文化属性、富含运行特征烙印、菁英阶层政治文化、经由大学特定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化而传递与嬗变,以及与外在环境互动影响的六个特征,并由此界定大学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遵循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在1949年至1965年间新中国高等教育探索阶段、1966年至1976年间高等教育停滞挫折阶段、1976年至1992年间高等教育发展思路转变阶段和1992年以后的高等教育快速腾飞阶段,新中国大学政治文化表现出迥异的变迁轨迹。本研究建构了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机制理论模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通过影响大学治理运行模式,影响大学内部参与主体角色定位,从而导致了参与主体政治态度、政治信念逐渐发生迁移。本研究还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编制大学政治文化调查问卷,向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五所高校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869份。统计分析结果呈现了当前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现象和特征,教师员工与学生之间、不同类群的学生之间、不同类群的教工之间,对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政治过程和政治活动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与1992年以来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轨迹相吻合,呈现出―参与式氛围‖浓厚、―改革型‖意愿强烈的基本特征。本研究还构筑了理论简化模型,经变量的操作化,统计数据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据此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机制得以一定程度的检验。本研究认为,未来中国大学政治文化将呈现出参与式政治文化的深度不断得以强化、创新型政治文化的理念得以不断聚焦,以及和谐性政治文化的内涵得以不断弘扬的总体发展走向。本研究最后还讨论了叁个研究局限,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与设想。(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10-01)

任中平,张晓荣[7](2013)在《从清官情结走向清明政治:政治文化的历史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而在此之前,"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已经写入中纪委十七届八次全会公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一非常响亮的新观点、新目标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影响深远的清官文化,而清(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3年19期)

赵雅茹[8](2013)在《新规则与新媒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嘉宾:戴锦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 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赵雅茹: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它引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是近年政治题材的焦点,影片(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3-04-24)

王祖友[9](2011)在《走向对话的批评:评《美国文艺复兴经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文艺复兴经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阐释》(2009)是杨金才教授对美国文艺复兴作家所作的政治文化阅读和阐释,是他的又一学术杰作。该书具有叁大鲜明特征: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和平等对话精神。其内容丰富、富于远见的分析表明中国学者学术研究的价值。其出版将引发来自中国视角的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促进中美学界本着平等对话精神进行学术对话。(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1年01期)

匡和平[10](2009)在《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走向及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表现为地域-顺从型文化、依附-参与型文化和地域-参与型这叁种不同的"混合型"状况。现代化所导致的社会动员过程已然使农民的主体利益意识被唤起,世俗化使农村公民文化显露端倪的同时,也需要政治社会化的科学引导。(本文来源于《长白学刊》期刊2009年04期)

政治文化走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尧舜经文武到孔孟,再从孔孟经陆王到孙文,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而贯穿其中的"公天下"与"利民生"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走向。从邓小平提出将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到习近平提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公天下"思想已重新成为执政党的为政之道,公权力本身也不再是阶级之权而是全民之权;从邓小平提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到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利民生"思想已重新成为执政党的为政之道,国家政治也已经转向实际民生而与虚无缥缈的"天道"、"天理"或"宇宙真理"无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文化走向论文参考文献

[1].郝万喜.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走向初探[J].才智.2017

[2].王健康,万高潮.“天下为公”与“政在养民”——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源流与走向[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岳佳.走向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周水涛.当代政治文化视域中的二元对立叙事及其文本的经典化走向[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

[5].车琳,孙文川.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现状、走向及引导[J].法制与社会.2015

[6].周琴.新中国大学政治文化的变迁及其走向[D].苏州大学.2014

[7].任中平,张晓荣.从清官情结走向清明政治:政治文化的历史演进[J].领导科学.2013

[8].赵雅茹.新规则与新媒体[N].中华读书报.2013

[9].王祖友.走向对话的批评:评《美国文艺复兴经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阐释》[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1

[10].匡和平.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走向及引导[J].长白学刊.2009

论文知识图

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3)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3)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2)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7)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6)

标签:;  ;  ;  ;  ;  ;  ;  

政治文化走向论文_郝万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