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碧莲论文-梁海钰,李金实

任碧莲论文-梁海钰,李金实

导读:本文包含了任碧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典型的美国佬,中国叙事,叙事模式,文化身份

任碧莲论文文献综述

梁海钰,李金实[1](2019)在《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华裔美国作家任壁莲的《典型的美国人》中的中国叙事是作品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用叙事学理论梳理小说中叁个中国叙事特征:中国叙事语言与言语、中国关联叙事视角以及叙事结构,进一步用文化研究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这些特征,认为中国叙事的聚焦表明华裔身份建构中中国文化和思维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文化杂糅身份的亚裔写作中其民族文化叙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9期)

宿卿[2](2019)在《任碧莲作品国内外研究趋势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任碧莲是新生代美国华裔女作家,其作品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们从多角度侧重于任碧莲作品中的文化及民族特色研究,进而延伸到对各民族、全人类的问题及矛盾的探究;而国内研究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性、批评方法单调、缺乏对其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任碧莲作品国内外研究趋势总结,旨在利于学者们发掘新的研究点。(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9期)

邱畅[3](2019)在《任碧莲小说中的身份缺失与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任碧莲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代表之一,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描写美国华裔的心酸历程,叙述美国华裔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与纠葛,赞颂华裔成功融入美国社会,在社会中找到一席之地,在异质文化中由身份缺失到实现身份建构。《典型的美国佬》《梦娜在希望之乡》是任碧莲的代表作,本文分析任碧莲小说的文化内涵,剖析华裔女性身份缺失的原因,彰显华裔女性由身份缺失到身份建构的过程,阐释华裔女性实现身份建构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9年07期)

钱成[4](2018)在《消解、超越、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家霍米·巴巴的杂煣理论、“第叁空间”理论,以及“居间”等理论,对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4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进行文本细读,从“颠覆与消解”、“转向与混杂”、“超越与解构”、“多元与重构”四个方面,分析阐释了任碧莲小说中建构的独特身份观,并借此关注简述了美国华裔文学创作的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向。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共由叁小节构成,首先简单梳理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任碧莲的创作生涯,其次对任碧莲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具体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理论方法及创新意义。接下来四章是论文重点。第一章颠覆与消解,重点讨论任碧莲第一部作品《典型的美国人》,指出作品消解了美国社会对于华裔的刻板印象,突破了华裔文学的传统内容与主题,并借对“美国梦”的击破,否定了极端个人主义。第二章转向与混杂,重点讨论任碧莲第二部作品《莫娜在应许之地》,指出她开始尝试打破固有的本质化身份观,建立一种流动、杂糅的身份。在其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中,任碧莲的创作发生了变化,朝着更加多元化,更加内化的方向发展。第叁部分超越与解构,重点讨论任碧莲第叁部作品《爱妾》,作者着眼于新式的美国家庭,人物身份建构经历了一个从主动转化到不自觉的转化过程。在上述叁部长篇小说作品中,对于文化身份有一个发现差异——转化差异——承认差异的过程。第四章多元与重构,重点讨论任碧莲第四部作品《世界与小镇》,这是任碧莲创作的一个大转向——超越华裔文学,建立普世性的文化身份。她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的共性,思想更为开放,题材也更为广泛,提出文化之间应当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作品中的人物已经接受了中美双重文化背景,努力去做一个“世界人”。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得出任碧莲之于美国华裔文学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在于她对传统华裔文学的继承和解构,另一方面在于她所代表的新一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变化和转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张玲[5](2017)在《多元文化视阈下华裔作家任碧莲作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从一元论发展成文化多元论,而美国华裔文学则是这场多元论发展下所产生的文化结晶。当代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用她独特的视角去阐述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在面对美国主流文化下的迷茫、痛苦与反抗,并提出自己见解,本文以《爱妻》为例,探究多元文化元素在任碧莲作品中的体现。(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7年09期)

高岩鹰,张延军[6](2017)在《美国梦的诱惑与虚幻——任碧莲的“美国故事”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人知识分子拉尔夫在20世纪中叶留学美国,博士毕业后在大学求职任教。他娶妻生女、豢养爱犬、迁居城郊、购房买车,过着"典型美国人"的生活。不久,他却鬼迷心窍、弃教从商,开起了美式炸鸡店,结果倾家荡产。破产后,他才彻底醒悟":美国不是美国,它不守承诺"。任碧莲以美国梦为主旋律,讲述了属于个人与国家两个层面的故事,再现了种族、阶级、性别等矛盾冲突纠结在一起的历史。在坚持社会批评的同时,任碧莲以拉尔夫一家为追寻美国梦而迷失自我的故事说明:在美国谋生存、求发展,需要具备中西方双重文化意识,否则会被命运所捉弄。这种对跨文化意识的呼唤,彰显出作品创作的进步意义。(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王一[7](2017)在《论任碧莲的文化身份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份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美籍华人而言敏感又复杂。一个半世纪以来,华文文学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发出声响,从在夹缝中生长到进入美国文学史,道路坎坷。其中,任碧莲是近年来华裔美国作家中深受瞩目且与众不同的一位,对族裔文化身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以任碧莲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小说《典型的美国佬》(Typical American)《莫娜在希望之乡》(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为主要个案,运用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糅理论,以身份作为切入点,细读文本,深入分析任碧莲对华裔美国身份的认识、策略,变化与定位。在任碧莲的笔下,身份既具有融合性、杂糅性,又具有流动性、自由选择性。与其他华裔美国作家的身份观相比,任碧莲的身份观更具独特性。作为美国少数族裔作家的代表,其实,她的写作已跨越族裔,她的作品与身份观对于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具体框架如下:第一章:在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背景之中,简单梳理作家的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特色。第二章:借助霍米巴巴的文化理论,解读两部小说《典型的美国佬》《莫娜在希望之乡》,探索任碧莲的身份观。第叁章:分析任碧莲跨越族裔身份的写作及其对其他作家的创作和华裔美国文学所具有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詹作琼[8](2016)在《“西方梨园”和“古格斯坦营地”——汤亭亭和任碧莲作品中的“异托邦”》一文中研究指出汤亭亭和任碧莲是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人物,她们各自的作品《孙行者:他的即兴曲》和《梦娜在他乡》都塑造了空间的对立。"西方梨园"(以下简称"梨园")和"古格斯坦营地"(以下简称"营地")跟外界的剩余空间形成了平等与歧视的对抗。这两个封闭空间都是福柯笔下的"异托邦",但命运截然不同,体现了两位作者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族如何共处问题的不同看法。(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高丽娜[9](2015)在《流动中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那里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们,他们不仅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并且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多种族文化交杂的国家里,不同的文化既面临着对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的挑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主流文化所同化,在这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之中,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则是他们无法逃避的问题。自第一批华人到达美洲大陆之日起,他们就带去了中国的古老文明、文学和文化传统。华裔美国文学在经历了一个从边缘化到逐渐融入主流的曲折的发展历程,一代代的华裔作家们用笔抒写了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之一的华裔群体的生存境遇和心理感受,同时也刻画了华裔群体在美国所经历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冲突。任碧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人物,她的创作主要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少数族裔之间的关系为主题,她认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生活在美国的少数族裔的身份不是由血统所决定的,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在其自身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人生境遇的影响下可选择的,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生境地的改变流动的,每个人的文化身份也是杂糅的,不是单一的。本文以任碧莲的两部代表作《典型的美国人》和《莫娜在希望之乡》为研究对象,从主角的人生轨迹角度出发讲述了作为少数族裔,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中寻找自我身份,以及个人成长中的困惑与思考。这两本小说分别围绕一个华人移民家庭的两代人在美国的生存、成长和成熟,作者对两代人的曲折人生历程及对自身文化身份认识的不同阶段进行了阐述。在小说的主人公——张家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美国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变化,揭示了在美国社会中个人文化身份是多元的,杂糅的,同时也是流动的,多变的。同时,小说还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中少数族裔相互交流、不同文化间相互冲突和影响,又逐步融合的过程。本论文共分六章。依次分别为引言,文献综述,文化身份构建的理论框架,任碧莲在两部小说中的文化身份策略和作品中展现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少数族裔文化的交织和融合。本论文试图通过对任碧莲笔下华人移民及其后裔在美国遭遇的种种身份困惑和求索,来分析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族裔如何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挣脱族裔的枷锁,选择自己在社会中的文化身份,也为现今在美国和欧洲的中国移民解决关于身份的困惑,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身份和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寻找自身的地位。第一章是引言,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任碧莲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及两部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任碧莲及其两部代表作的研究动态。第叁章阐述了文化身份构建的理论和任碧莲对文化身份构建策略的特点。第四章从张家叁个人物的角度来探讨《典型的美国人》和《莫娜在希望之乡》中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追寻、困惑、焦虑和选择,分析了任碧莲的文化身份策略,即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杂糅性、流动性和多变性。第五章重点探讨了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在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中各族裔的身份焦虑和各种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着重分析了多元文化在美国的和谐发展和互相融合。第六章是结论部分。从这两部小说中任碧莲对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建构和对美国社会中多元文化的交织及融合的描写,我们获得了极有价值的文化身份建构策略,也为今天的华人移民在欧美社会中寻求自身身份及社会地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高丽娜,杨亚丽[10](2015)在《任碧莲在《莫娜在希望之乡》中对多元文化语境中少数族裔身份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任碧莲是继汤婷婷和谭恩美之后最出色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她反对文学作品中对华裔形象的刻板设定,她在作品中侧重探讨了多元文化社会中少数族裔身份的定位和转变,提倡美国"色拉碗"式的文化观点。任碧莲在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中刻画了莫娜一家人的文化身份的求索,她认为个人文化身份不是固定的,而是多变流动的。(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5年10期)

任碧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任碧莲是新生代美国华裔女作家,其作品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们从多角度侧重于任碧莲作品中的文化及民族特色研究,进而延伸到对各民族、全人类的问题及矛盾的探究;而国内研究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性、批评方法单调、缺乏对其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任碧莲作品国内外研究趋势总结,旨在利于学者们发掘新的研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任碧莲论文参考文献

[1].梁海钰,李金实.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9

[2].宿卿.任碧莲作品国内外研究趋势论析[J].戏剧之家.2019

[3].邱畅.任碧莲小说中的身份缺失与身份建构[J].芒种.2019

[4].钱成.消解、超越、重构[D].吉林大学.2018

[5].张玲.多元文化视阈下华裔作家任碧莲作品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7

[6].高岩鹰,张延军.美国梦的诱惑与虚幻——任碧莲的“美国故事”解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王一.论任碧莲的文化身份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8].詹作琼.“西方梨园”和“古格斯坦营地”——汤亭亭和任碧莲作品中的“异托邦”[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

[9].高丽娜.流动中的融合[D].东北农业大学.2015

[10].高丽娜,杨亚丽.任碧莲在《莫娜在希望之乡》中对多元文化语境中少数族裔身份的思考[J].芒种.2015

标签:;  ;  ;  ;  

任碧莲论文-梁海钰,李金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