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州人民医院云南怒江6731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科护理,研究组强化健康教育。对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91.67%VS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方面均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方面较对照组提高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措施可以明显的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可以广泛的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冠心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
冠心病史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张动脉狭窄、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严重者可以发生心律失常或是心力衰竭,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1]。研究表明[2],良好的健康行为、积极的治疗态度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我科对48例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了健康教育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和国际心脏病协会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研究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7.9±9.2)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8.7±2.3)年;疾病类型:心绞痛30例,心肌梗死1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8.2±9.6)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8.8±2.5)年;疾病类型:心绞痛27例,心肌梗死14例,无症状心肌缺血7例。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科护理,研究组强化健康教育,主要包括:①心理护理。不良的情绪可以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影响患者的休息。因此,我们与患者多交流,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多与其他患者交流,建立多种兴趣爱好,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②疾病知识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包括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并发症的预防等,提高患者的认知度,促使其主动的、积极治疗。③生活指导。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戒烟戒酒,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适量运动,减轻体重,增强免疫力,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④出院后随访。在患者出院前,详细讲解用药的方法,并嘱患者按照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减药、停药,嘱患者定期来院复诊,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解答患者的问题。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依从性。在患者出院后3个月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用药、心理以及运动等方面,其中,4项及以上依从者为优秀,2-3项依从者为良,≤1项依从者为差。②生活质量。在患者出院后第1d和出院后3个月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分为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情绪角色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两组间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91.67%VS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的病程长,发作起来病情比较严重,因此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确保治疗效果。由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对于疾病的知识以及日常保健知识了解甚少,导致生活方式不健康,治疗依从性较差,也使得治疗效果不稳定,甚至加重病情[3-4]。健康教育是通过提高患者的认知度,促使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并改变原有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减少疾病的危险因素,防止疾病的进展,确保治疗效果[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健康教育措施后,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措施可以明显的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可以广泛的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纵慧珍.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5):76-77.
[2]鲁谨.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2B):72-74.
[3]孙华婧.健康教育在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9):2444-2446.
[4]杜兰香.健康教育在社区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148-149.
[5]张秀敏,米娇,武如冰.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919-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