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道压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压力,气道,气囊,声门,小潮,呼吸,机械。
气道压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剑剑,李业桂,吴旭峰[1](2019)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持续监测辅器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气道实际临床应用中包含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两种方式,以确保重症患者呼吸道通畅,能够配合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治疗。人工气道建立后,需要对人工气道气囊进行打气加压,打气加压的目的是人工气道放入后给予固定作用。上述气囊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气囊的压力变化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气囊压力过大时,容易造成气道黏膜机械系损伤,严重时会产生气管瘘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机械通气效果;当气囊压力过小时,气囊对气道的张紧度有限,使得人体产生的(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9年11期)
汪晓宇,李庆涛,李颖,李站领[2](2019)在《持续气道正压力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液体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持续气道正压力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液体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秦皇岛市第叁医院呼吸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经口鼻与BiPAP呼吸机连接进行给氧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持续气道正压力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肺液引流量、肺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穿刺次数、生命体征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胸液引流量为(2 033.2±554.7) m L,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 445.3±423.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胸液消失时间[(11.6±3.9) d vs (7.4±5.7) d]、住院时间[(23.3±7.1) d vs (16.8±3.3) d]、穿刺次数[(12.1±3.6)次vs (2.6±0.6)次]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RR)、心率(HR)与收缩压(SBP)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RR值[(24.4±4.2)次/min vs (18.3±3.1)次/min]、HR值[(112.6±6.8)次/min vs (98.3±5.2)次/min]、SBP值[(140.7±11.5) mmHg vs(131.6±11.2) mmHg]比较,观察组患者的RR、HR与S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气胸(4.0%vs 8.0%)、胸壁出血(6.0%vs 12.0%)、昏厥(4.0%vs 10.0%)、肺水肿(2.0%vs 8.0%)、空气栓塞(0 vs 2.0%)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气道正压力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李广惠[3](2019)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依从性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一次性压力传感器连接监护系统动态监测气囊压力效果,并观察患者依从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入住ICU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7天的患者10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选取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对照组则为气囊压力。比较两者监测次数、压力范围及护士测量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监测气囊压力过高发生率为0.8%,过低发生率为2%,护士依从性为97%;对照组监测气囊压力过高发生率为5%,过低发生率为46%,护士依从性为66%。结论一次性压力传感器连接监护系统监测气囊压力能有效地维持理想气囊压力,减少VAP的发生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并且较好地提高护士监测气囊压力的依从性。(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3期)
刘小毅,刘慧,冉慧,钱竹,郑祥德[4](2019)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在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irway Pressure Release Ventilation,APRV)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3月至11月,抽样选取我科收治的重度ARDS患者60例,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祛痰、抗感染、镇痛、镇静、营养支持、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low tidal volume 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LTV)、振动排痰、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肺复张、重症监护等治疗,治疗组氧合指数(PaO2/Fi O2)≤100 mm Hg(1 mm Hg=0. 133 KPa)时改为APRV,对照组仍继续使用LTV。观察两组患者氧合指数(PaO2/Fi O2)≤100 mm Hg时及1天(d)后p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O2/Fi 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统计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医学科(ICU)时间及死亡率。结果入ICU时,两组患者的年龄、HR、MAP、呼吸频率(R)、p H、PaCO2、PaO2/Fi O2等基础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发展为重度ARDS时与1d后比较,对照组患者p H、PaCO2、PaO2/Fi O2、HR和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患者p H、PaCO2、HR、MAP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与治疗组重度ARDS时和对照组重度ARDS 1d后比较,治疗组患者APRV 1d后PaO2/Fi O2[(152. 5±36. 72) vs.(71. 3±15. 78);(152. 5±36. 72) vs.(73. 2±17. 29)]均明显升高,且差异统计有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死亡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死亡率为53. 3%,对照组死亡率为60%。结论重度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使用APRV,能够避免肺损伤发生,改善低氧,且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李杰,徐英,江金桐[5](2019)在《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联合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联合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气管插管病人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的先后次序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予以持续声门下吸引。对照组予以德国VBM气囊压力测量表,每4小时测量气囊压力并予以调节;观察组予以持续气囊压力控制装置进行气囊压力监控。比较两组气囊压力达标率、声门下引流量、痰液胃蛋白酶、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气囊压力达标率99.37%高于对照组60.38%(P<0.05);观察组在第1、2、3天声门下引流量(41.15±7.23)、(46.58±5.43)、(47.00±7.71)mL/24 h多于对照组(24.71±5.25)、(30.32±6.18)、(31.81±4.68)mL/24 h(P<0.05);插管后48 h、72 h观察组痰胃蛋白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予以持续气囊压力监测联合声门下吸引可降低病人误吸和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李荣香[6](2019)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通气为挽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生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该病的死亡率仍接近40%。近年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通气策略已经转变成肺开放和小潮气量的保护性通气。但也有研究显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与机械通气的气道压力具有密切关系,小潮气量是也有可(本文来源于《云南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农礼荣,邓意忠,黄庆萍,杨凤玲,林家辉[7](2019)在《ICU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分析ICU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发生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原因,为加强人工气道患者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7月-2018年6月ICU留置人工气道的患者进行追踪调查,由危重症护理小组每月对ICU留置人工气道患者调查,专人查阅相关护理记录,调查人工气道患者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的情况和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发生原因共同讨论制定干预措施。结果:共调查分析了318例ICU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发生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患者19例,发生率为5.97%。其中留置气管插管患者发生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16例,占84.21%;发生部位前3位的人工气道患者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是口角、颈部及上颚,按照压力性损伤护理指南给予干预处理后,16例患者压疮愈合,愈合时间6~14 d,平均(7.54±2.36)d,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ICU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发生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原因为多方面的,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认识和干预是重要的防控手段。提示ICU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应关注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重点在于观察及预防,及时进行干预,减除压迫和进行局部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23期)
汪红辉,耿爱香[8](2019)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检索万方、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10年至2018年,检索大约200余篇有关文献,分析汇总了影响气囊压力管理的相关因素,包含插管及套管的型号、插管留置时间、声门下吸引、体位、呼气末正压等方面,临床上也是围绕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其重点在于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天津护理》期刊2019年03期)
张亚维,史强强,姚锋刚[9](2019)在《一种进气道畸变测量动态压力采集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机型发动机科目试飞中,发动机进气道畸变特性测试至关重要,其稳定性关系到发动机能否可靠工作。传统方式中将多路进气道壁面总压进行采集,通过后期数据解析提取总压中的动态分量进行分析,此方式延迟较大且提取精度较低。因此设计了一种进气道畸变动态分量实时测量提取方案,在传感器最前端将进气道壁面总压信号中的动态分量进行分离、高增益及滤波处理后采集,与总压信号处于同步状态,保证数据实时相关性,以便评测对比,为发动机进气道畸变量测试提供新的思路。经试验与试飞测试验证,动态压力数据采集精度高达0.3%,满足试飞测试要求,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某机进气道畸变试飞中。(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王瑛[10](2019)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纯定期监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6年4月入住我院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定期监测并调节气囊压力于25~30 mmH_2O,对照组在使用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在予观察组相同测压时间同时,行持续声门下吸引。观察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及VAP的发生率差异。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及VAP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控制人工气道气囊压力25~30mmH_2O范围内的情况下,持续声门下吸引与否对患者VAP发生率及预后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气道压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持续气道正压力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液体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秦皇岛市第叁医院呼吸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经口鼻与BiPAP呼吸机连接进行给氧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持续气道正压力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肺液引流量、肺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穿刺次数、生命体征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胸液引流量为(2 033.2±554.7) m L,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 445.3±423.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胸液消失时间[(11.6±3.9) d vs (7.4±5.7) d]、住院时间[(23.3±7.1) d vs (16.8±3.3) d]、穿刺次数[(12.1±3.6)次vs (2.6±0.6)次]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RR)、心率(HR)与收缩压(SBP)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RR值[(24.4±4.2)次/min vs (18.3±3.1)次/min]、HR值[(112.6±6.8)次/min vs (98.3±5.2)次/min]、SBP值[(140.7±11.5) mmHg vs(131.6±11.2) mmHg]比较,观察组患者的RR、HR与S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气胸(4.0%vs 8.0%)、胸壁出血(6.0%vs 12.0%)、昏厥(4.0%vs 10.0%)、肺水肿(2.0%vs 8.0%)、空气栓塞(0 vs 2.0%)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气道正压力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道压力论文参考文献
[1].张剑剑,李业桂,吴旭峰.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持续监测辅器的设计与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
[2].汪晓宇,李庆涛,李颖,李站领.持续气道正压力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液体吸收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
[3].李广惠.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依从性及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4].刘小毅,刘慧,冉慧,钱竹,郑祥德.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在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四川医学.2019
[5].李杰,徐英,江金桐.持续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控制联合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3例[J].安徽医药.2019
[6].李荣香.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J].云南医药.2019
[7].农礼荣,邓意忠,黄庆萍,杨凤玲,林家辉.ICU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9
[8].汪红辉,耿爱香.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2019
[9].张亚维,史强强,姚锋刚.一种进气道畸变测量动态压力采集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9
[10].王瑛.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