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模型论文_徐静,张志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客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客车,模型,刚度,观测器,悬架,空气,客货。

客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徐静,张志文[1](2019)在《基于二次减速理论的客货分线式单车道客车减速车道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客货分线式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具体针对互通式立交的单车道客车减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展开研究。运用UMRR链式开普勒测速雷达采集了8个立交仅客车运行状况的20万个有效数据,与二次减速理论计算模型相结合,并从驾驶人行为选择和运行速度特征方面进行了模型验证,确立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根据运行速度累计频率分布曲线对计算模型进行参数标定,给出减速车道和渐变段长度的建议值。(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09期)

吕承举,李萌,廖宝梁,王桂荃,纪少波[2](2019)在《基于ARIMA模型的柴油客车能耗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的能耗既与经济有关又与环境有关,为掌握车辆的未来能耗,建立了适用于柴油车辆月度能耗的预测模型。对山东省某客运企业柴油客车月度能耗数据进行了趋势性及平稳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王楠,张洪信,赵清海,尹怀仙,张铁柱[3](2019)在《基于RSM近似模型的客车车架稳健性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客车性能的稳健性和约束的可靠性,选取城市客车最危险的扭转工况,对客车车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利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对初始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筛选出对响应影响较大的15个设计变量;基于RSM近似模型,采用下山单纯形法算法对车架进行确定性优化,得到一组最优解;以确定性优化解作为初始值,结合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与下山单纯形算法,以质量最小以及它们的标准差和均值最小为目标进行多目标稳健性优化,可供汽车车架轻量化设计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1期)

宋大凤,云千芮,杨南南,曾小华,王星琦[4](2019)在《行星式混合动力客车的模型预测动态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行星式混合动力客车在驱动模式切换时会产生较大冲击度,以往基于PID的控制器在模式切换过程中无法有效保证车辆驾驶平顺性.基于此问题,利用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可以在线滚动优化获得最优控制序列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MPC的动态协调控制方法,实现发动机的启动控制.依据整车动力学方程和实车历史数据,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中搭建基于数据驱动的发动机模型和车辆闭环仿真模型,并将发动机启动过程视为受约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根据系统状态空间方程和优化问题设计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预测控制器,在纯电动模式向混合动力模式切换过程中,与传统基于PID的控制方法以及被动切换展开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保证车辆动力性的前提下,相比于PID控制方法和被动切换,在模式切换过程中,基于MPC的动态协调控制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发动机的正常启动,还能大幅度降低峰值冲击度,同时使车辆良好地跟随目标车速.本文提出的模型预测控制器可以降低整车冲击度,保证车辆模式切换时的平顺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高大威,张楠,陈海峰[5](2018)在《基于近似模型的微型客车碰撞指标预测精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近似模型来代替真实模型可以减少大量的计算时间,保证优化过程的可行性,但需要保证近似模型的精度满足要求。近似模型精度越高,优化的结果可靠性也就越高。基于微型客车正面40%重迭可变形壁障碰撞有限元模型,选取车身前部对碰撞性能影响较大的10个板料厚度作为变量,把B柱下端加速度、总质量、仪表板管梁处侵入量、前围板转向柱孔处侵入量及下前围板离合器踏板处侵入量作为响应值。利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选取70个样本点,建立了设计变量与响应的近似模型,比较了响应面、径向基神经网络、Kriging、正交多项式4种近似模型响应的误差散点图、平均相对误差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响应面近似模型和径向基神经网络近似模型在B柱下端加速度峰值、前围板转向柱孔处及下前围板离合器踏板处侵入量的预测精度未在可接受范围内;正交多项式近似模型质量响应精度较高,但其余各响应的精度并不能满足要求,且3种近似模型预测精度受响应量与变量的线性关系的影响明显;而Kriging近似模型各响应的预测精度均满足要求,受线性关系影响较小,故选择Kriging近似模型代替原模型。最后用粒子群算法对Kriging近似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Kriging近似模型预测结果与有限元结果拟合精度高,其优化结果达到预期目标。(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秦东晨,王耀凯,程雷,王迎佳[6](2018)在《中型纯电动客车空气弹簧悬架Modelica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国内中、小型纯电动客车上尚未使用空气弹簧双横臂式独立悬架的问题,在中、小型纯电动客车上进行空气弹簧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的设计,并基于多领域统一建模语言Modelica,在仿真平台MWorks环境下以7米级中型纯电动客车为例对所提出的设计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通过分析前轮主要定位参数随车轮跳动行程的运动特性变化规律,可知这一创新式设计所得的客车前轮定位参数特性与同类型的热动力客车设计参数基本相符,满足设计要求。所做研究为空气弹簧悬架在中、小型纯电动客车的推广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纯电动客车的研发改进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11期)

刘彬[7](2018)在《我国铁路客车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为适应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促进各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世界各国对铁路客车的需求更加旺盛,"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铁路客车的出口。使用贸易引力模型,对近年来我国铁路客车的出口情况做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进出口国的人均GDP、两国地理距离、文化差异、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铁路客车产能均对铁路客车的出口额影响十分显着,并在市场定位、加强创新和尊重差异等五方面为提高我国铁路客车贸易竞争力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8年31期)

乔晓亮,赵炜华,周扬,王栋[8](2018)在《客车的CRUISE动力传动系统仿真模型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客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的匹配是客车的关键设计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发动机、变速器,主减速器之间的组合,不同的组合会有不同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通过CRUISE仿真软件建立了客车整车的动力传动系统仿真模型,模拟计算出客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指标值,同时依据国标对客车进行了道路试验,测得客车在实际道路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指标值,对比模拟计算和试验值,验证了CRUISE所建立的客车仿真模型是可靠的,且具有较高精度。(本文来源于《西安航空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尹佳成,刘子建,秦欢,钟浩龙[9](2018)在《用于电动客车车身正向概念设计的刚度链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了电动客车质量约2 t的电池舱的强度和车身刚度,采用正向设计方法,进行了客车车身概念设计。用简化几何模型,以梁截面宽度、高度和厚度为设计变量,用半刚性梁单元的传递刚度矩阵法,建立了车身刚度链数学模型。以车身轻量化为目标函数,以车身动静刚度、固有频率和电池舱局部强度为约束条件,运用遗传算法,优化求解。对于标杆车车身的动静刚度与电池舱局部强度,将本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相应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模型提高了扭转刚度、一阶固有频率,降低了弯曲刚度、车身质量、弯曲工况下和扭转工况下的电池舱应力。因而,本车身刚度链数学模型设计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超[10](2018)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客车电控空气悬架车身高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控空气悬架系统(Electrically Controlled Air Suspension,简称ECAS)是目前先进的悬架系统之一,其通过主动控制空气气囊内空气质量,直接有效地改变车辆悬架刚度和车辆车身高度,有效地改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车辆通过性和行驶平顺性。电控空气悬架的优势,不仅在于低频悬架的舒适性,更在于系统所采用的电子元件的特性,特别是悬架刚度可变性、车身高度可变性。电控空气悬架技术是车辆动力学主动控制分支技术,国内ECAS控制器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目前国外已经广泛应用电控空气悬架系统于客车,而国内客车市场只有部分车辆配置电控空气悬架系统,且国内自主研发占有率较小,严重依赖进口。目前国内客车电控空气悬架没有普及的主要原因是整车车身高度控制过程中尚存在车身高度控制易超调振荡、侧倾俯仰角变化剧烈、动态实时闭环控制降低系统稳定性的工程控制难点、缺乏理论到实践跨越式探究及成本较高的难题,因此对电控空气悬架系统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对尽快实现国内自主研发、稳定可靠的电控空气悬架控制器具有一定工程实践意义。基于电控空气悬架系统控制要求、控制特点、难点及国内实现需求,本文对客车电控空气悬架系统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主要研究包括:1.单轮空气悬架非线性模型建立并验证研究高度调节过程中空气弹簧气囊内热力学与动力学之间关系,建立空气弹簧的非线性模型,推导出单轮空气悬架模型,利用AMESim搭建单轮空气悬架AMESim模型,并对比验证单轮空气悬架Simulink模型。2.单轮空气悬架模型的混杂系统建立简化非线性电控空气悬架模型,将电磁阀质量流量非线性模型线性化,并利用混杂系统语言对模型进行编译,建立混杂系统MLD(Mixed Logical Dynamical)方程。3.单轮空气悬架模型混杂模型预测控制建立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单轮空气悬架模型MLD方程,建立单轮空气悬架模型的混杂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设置参考高度为控制目标,并仿真实验。依算法和成本考虑,基于滑模变控制理论建立空气气囊压力观测器,实时估计气囊压力值。4.整车空气悬架混杂模型预测控制建立将单轮空气悬架混杂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应用于整车控制,引出整车高度调节车身侧倾俯仰角较大、车身高度控制易超调的控制难点,继而提出基于整车7自由度模型的空气悬架混杂模型预测控制,分别设置参考高度、参考侧倾角、参考俯仰角为控制目标,并约束阀控次数。5.整车车身动态静态控制策略设计由于悬架刚度较低,车辆动态行驶时,车身高度易被扰动变化,为了稳定车身高度不变,控制系统既要及时识别车辆载荷变化引起高度变化并实时调节,又要识别路面激励引起的高度变化并实施保压控制,本文提出动态延时、双误差带控制动态控制策略保证车辆高度控制的平顺性能和稳定性。6.整车实验方案设计并实验验证设计台架实验方案、实车实验方案,利用空气悬架台架和实车验证整车混杂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动态静态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4-01)

客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车辆的能耗既与经济有关又与环境有关,为掌握车辆的未来能耗,建立了适用于柴油车辆月度能耗的预测模型。对山东省某客运企业柴油客车月度能耗数据进行了趋势性及平稳性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客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徐静,张志文.基于二次减速理论的客货分线式单车道客车减速车道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2].吕承举,李萌,廖宝梁,王桂荃,纪少波.基于ARIMA模型的柴油客车能耗预测[J].山东交通科技.2019

[3].王楠,张洪信,赵清海,尹怀仙,张铁柱.基于RSM近似模型的客车车架稳健性设计[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9

[4].宋大凤,云千芮,杨南南,曾小华,王星琦.行星式混合动力客车的模型预测动态协调控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5].高大威,张楠,陈海峰.基于近似模型的微型客车碰撞指标预测精度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8

[6].秦东晨,王耀凯,程雷,王迎佳.中型纯电动客车空气弹簧悬架Modelica模型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7].刘彬.我国铁路客车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8

[8].乔晓亮,赵炜华,周扬,王栋.客车的CRUISE动力传动系统仿真模型评价分析[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8

[9].尹佳成,刘子建,秦欢,钟浩龙.用于电动客车车身正向概念设计的刚度链数学模型[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8

[10].刘超.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客车电控空气悬架车身高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混合动力客车前向仿真模型计算原理状态转移函数及瞬时代价函数的计算过...某客车排气消声器结构示意图整车控制策略模型图硬件在环仿真平台现场换档逻辑模型

标签:;  ;  ;  ;  ;  ;  ;  

客车模型论文_徐静,张志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