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龙珠[1]2003年在《稀土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磁致伸缩应变大、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高等是该类材料的显着特点,因其优异的性能、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本文根据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特点及其在工业元件、系统中的应用要求,在以往微位移致动器的基础上,克服他们的不足,经过各方面的完善,设计出一种精确的、适合于主动控制的稀土超磁致伸缩位移致动器,主要在稀土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结构设计、电磁特性分析、功放系统以及最后的实验测试系统方面进行了设计,同时对温度冷却系统也做了一些理论设计。 在稀土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结构设计方面,做到了稀土超磁致伸缩棒上下及四周用磁性材料构成闭合磁路,这样不仅提高了稀土超磁致伸缩棒内磁场的均匀性,而且在激励电流相同的条件下,棒内磁场强度也有提高;在电磁特性分析方面,采用了Ansys软件对稀土超磁致伸缩致动器进行有限元分析,从而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其性能;在功放系统方面,分析了稀土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功放系统的特点,采用连续调整型恒流源的原理,并选用功率MOSFET作为功率放大元件,研制出可以满足驱动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要求的功放系统;在实验测试系统方面,分析了稀土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及力传感器形状的特点,设计出包括:横梁、立柱、螺杆、底座,满足测量要求的测力支架;在温度冷却系统方面,采取强制水冷却方式,设计了包括:冷却水的循环回路、水温反馈电路、电热丝控制电路等部分的恒温冷却系统,这样使GMM棒冷却更充分更迅速,从而保证了GMM棒工作在恒温环境,消除了附加热变形对工作精度的影响。 在对稀土超磁致伸缩致动器进行结构设计及理论分析后,对其进行特性测试,包括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其中静态特性实验由静态位移输出实验、静态力输出实验组成,动态特性实验由动态位移输出实验、动态动力输出特实验、动态响应实验组成,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概括了全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展望了今后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陈敏[2]2008年在《基于FEA的超磁致伸缩微致动器的热分析及其温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磁致伸缩材料(GMM)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磁-机转换材料,被视作21世纪提高国家高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功能材料。GMM具有输出力大、位移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等诸多优势,已在超精密加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光纤对接、微型零件操作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GMM的磁致伸缩效应而制作的超磁致伸缩致动器(GMA)是目前国内外微致动领域的研究热点,已取得不少成果。但总体而言,GMA处于实验阶段,特别是在GMM材料热变形抑制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影响了GMA的实际应用。论文针对该问题,在GMA的设计阶段,对其进行热分析及展开温控研究,以尽量消除或抑制温升给致动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具有更好的工作性能和更高的输出位移精度,从而进一步推广它在精密、超精密技术领域的应用。论文综述了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发展、性能优势及其应用,以及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特点及其应用研究现状。在比较分析现有的GMA热致变形抑制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恒温强制水冷的温控方式,设计了完整的恒温水冷温控系统。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无温控结构和单水冷腔结构的GMA进行了大电流长时间工作条件下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恒温水冷的温控方式对于抑制GMA的温升是很有效的,但单水冷温控效果仍然不够理想。进而提出了一种具有双水冷腔结构的GMA,并进行了相同条件下的有限元热分析。结果表明,温控效果比单水冷腔结构的GMA更为良好。对具有双水冷腔GMA的局部结构、内外水冷腔的材料选择进行了热优化,确定了最终的GMA结构参数和所采用材料的热属性参数。然后对优化后的双水冷腔GMA分别进行了单水冷和双水冷条件下的热分析,并分别给出了不同电流强度对其GMM棒的温升影响曲线图,进一步验证了具有双水冷腔GMA的优越性。以实验方式验证了具有双水冷腔GMA的温控效果。搭建了实验平台,确定了实验条件,进行了GMA热变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具有双水冷腔的GMA温控效果很理想。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刘楚辉[3]2004年在《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微位移致动器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GM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机敏材料,具有应变大、强力、能量密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异特性,其开发与应用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产量及市场销量增长非常迅速。基于其正磁致伸缩效应制作的超磁致伸缩致动器(GMA)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一类很有潜力的新型微位移致动器。 超磁致伸缩材料作为一种功能材料具有很多优异性能,但也存在几个对应用极为不利的固有特性,主要包括磁滞特性、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和对工作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等,在设计和使用应用系统过程中必须加以充分考虑。 本文根据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工作特性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要求,以国产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为基础,以超磁致伸缩致动器为研究对象,在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工作特性、性能参数测定、微位移致动器的设计与实现、静动态特性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概要说明磁致伸缩现象及其机理;综述超磁致伸缩材料的主要特性、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介绍国内外应用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了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并给出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分析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工作特性,介绍其在弱磁场激励下的磁机电耦合特性以及相关特性参数的测量方法。测得了国产超磁致伸缩材料的一系列机械和物理特性参数,为采用这些材料开发应用器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第叁章讨论稀土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静态与动态模型分析方法:介绍了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静态位移和力输出模型;建立了动态集总参数机电耦合模型,并在传统模型中引入磁通反馈,消除将线圈电感作为常数所带来的模型失真;详细介绍了稀土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基于能量的非线性滞回特性建模理论与算法。 第四章在已知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工作特性,并分析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归纳出设计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一般设计与计算方法;给出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设计过程与实现结果。将强制水冷与相变温控结合运用,构成了磁致伸缩棒组合温控装置。 第五章介绍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驱动、控制和静动态特性实验的系统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及其分析。其中静态特性实验包括静态位移输出和静态力输出特性实验,动态特性包括动态位移输出特性、动态动力输出特性和动态响应性特性实验以及温控实验。 第六章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展望今后开展工作的方向和途径。
曹淑瑛[4]2004年在《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磁滞非线性动态模型与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具有应变大、推进力大、快速响应、纳米分辨率等优点,在超精密定位、机器人、减震控制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外加磁场与输出位移及力存在着显着的磁滞非线性现象,这给其应用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选择了“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磁滞非线性动态模型与控制技术”这一既具有科学价值又具有工程实际意义的课题,以期实现致动器的控制及使用。 本论文首先对超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应用现状作了介绍,集中对致动器的模型和控制技术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对神经网络控制的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概述。 随后,基于Jiles-Atherton磁化强度模型、二次畴转模型、非线性压磁方程和致动器结构动力学原理,建立了致动器的磁滞非线性动态模型。应用该模型对致动器的输出应变和力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提出了混合编码遗传算法和信赖域算法相结合的两种混合遗传算法:HGA1和HGA2。就混合遗传算法的关键技术和实现过程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致动器磁滞动态模型的参数辨识中。仿真和实验研究表明,HGA2性能明显优于HGA1,其能以较快的速度、非常大的概率求得辨识值,并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 为了达到纳米分辨率,提出了基于TMS320C31 DSP的致动器位移闭环控制系统。对控制系统的硬件进行了研究,包括TMS320C31控制板,数控恒流源和位移数据采集通道。设计并编写了控制系统软件,实现了致动器系统的自动测试。 设计了一种单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系统,并对该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单参数模糊自整定法对致动器系统的PID控制器参数进行了整定,编写了PID控制算法软件,实现了系统的微位移自动控制。数字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该单参数模糊自整定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基于TMS320C31 DSP的致动器闭环控制系统具有稳定性好、抗干扰性高的特点,在40μm的量程范围内能达到40nm的分辨率。 由于内在的磁滞非线性,超磁致伸缩致动器总会在开环系统中引起定位误差,在复杂的跟踪问题中造成闭环系统不稳定。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根据致动器的磁滞非线性特性,设计了一个动态递归神经网络DRNN,并构造了一种“DRNN前馈+PID反馈”控制方案。仿真研究表明这种控制方案可以在很短的时问内,在线学习建立起致动器磁滞非线性逆模型,消除致动器磁滞非线性的影响,使系统输出较好地跟踪参考输入。
孟爱华[5]2006年在《脉冲喷射开关阀理论及其在BCP应用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脉冲喷射装置是工业包装喷印、生物化学分析、电子封装等行业中实现微量流体喷射的执行装置,但现有脉冲喷射装置不能满足大流量、高速响应、性能稳定的要求,本文把高速开关阀的特性和脉冲喷射装置中喷嘴的结构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新的脉冲喷射装置——脉冲喷射开关阀。在系统研究开关阀的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关阀的设计方法。针对大字符喷码机(Big Character Printer,简称BCP)的应用,建立了基于GMA的脉冲喷射开关阀的模型,阐述了开关阀的性能变化规律,对脉冲喷射开关阀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 绪论,论述了各种脉冲喷射方式的优缺点和可能的应用,提出了综合利用高速开关阀和喷射装置结构实现脉冲喷射的新途径,进而阐述了高速开关阀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阐明了本课题的来源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把高速开关阀的特性和脉冲喷射装置的喷嘴结构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新的脉冲喷射装置——脉冲喷射开关阀,在详细阐述开关阀的性能基础上,提出了脉冲喷射开关阀的设计方法,为脉冲喷射开关阀的设计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第叁章 简要分析了BCP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工业环境的字符点阵结构和控制方法。系统论述了开关阀喷印效果的影响因素,对BCP中的开关阀进行了设计分析,确定了超磁致伸缩式的驱动方式。 第四章 建立了基于GMA的脉冲喷射开关阀的动态模型,仿真分析了开关阀各参数对开关阀静、动态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开关阀的性能变化规律和提高性能的措施,为改善开关阀的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五章 根据脉冲喷射开关阀的性能仿真结果和GMA的工作特性,对脉冲喷射开关阀中的GMA进行了设计和优化。 第六章 为验证脉冲喷射开关阀的性能,对开关阀和GMA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GMA的脉冲喷射开关阀能满足BCP的使用要求。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概括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并展望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胡爱娣[6]2007年在《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输出特性模型与虚拟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具有大位移、强力、响应快、可靠性高、漂移量小、驱动电压低等优点,因而在超精密加工、微马达、振动控制以及流体机械等工程领域均显示输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智能驱动元件。由于缺少合适的建模工具,致动器的设计一直基于经典的工程方法:需要样机和测试,严重影响了其应用。此外,实验条件的落后已成为影响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应用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实验研究方面,国内外大都采用传统的实验思路,使用多种专用的测试仪器,不仅成本高,而且功能不易扩展。因此开展致动器的模型及测试技术工作,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致动器的分类,以及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特点和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应用,集中对致动器的模型以及虚拟仪器技术做了分析。随后,基于Jiles-Atherton磁化强度模型、二次畴转模型、非线性压磁方程和致动器的应变模型,建立了致动器的非线性静态模型。应用集总参数法,基于第叁类压磁方程建立了致动器的线性动态模型,应用该模型,对致动器的输出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进行了研究。应用实验室的传统仪器对致动器的静态和动态输出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了应变法、微位移传感器法和千分表法测试了致动器的输出位移特性;研究了不同频率的驱动电流对致动器的输出应变的变化。研制了致动器输出特性虚拟测试系统。设计并制作了即插即用快速PCI数据采集卡;应用VC++与MATLAB混合编程的方法开发了测试系统的软件,把MATLAB在数值计算、算法设计以及数据可视化等领域的优势与VC++应用系统集成,提高了系统处理的效率和稳定性,缩短了软件开发的周期。对致动器输出特性虚拟测试系统进行联合调试,对其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传统仪器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本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孙英[7]2007年在《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神经网络控制与动态模型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具有应变大、推进力大、快速响应、纳米分辨率等优点,在超精密定位、机器人、减振控制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外加磁场与输出位移存在着显着的磁滞非线性现象,这给其应用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选择了“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神经网络控制与动态模型及实验研究”这一既具有科学价值又具有工程实际意义的课题,以期实现致动器的精密控制及广泛使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将RBF神经网络、DRNN神经网络和模糊RBF神经网络应用于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动力学特性辨识中,比较仿真结果可以看到,模糊RBF神经网络的辨识能力较强,辨识效果较好,调整参数较少。2.在不同频率、不同幅值输入信号下,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磁滞非线性非常不同,为此构建了在线磁滞补偿控制器,采用反馈误差法神经网络监督控制对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磁滞非线性进行补偿。在该方法中分别采用了DRNN、RBF和模糊RBF叁种神经网络作控制器,仿真结果显示,采用DRNN神经网络时补偿性能较好。3.构建了带有非线性预测模型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利用辨识效果较好的模糊RBF神经网络对被控对象进行非线性模型预测,利用BP神经网络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整定优化,将参数优化的PID作为反馈控制器,来补偿神经网络的映射误差并抑制扰动,以提高位移控制性能。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带有非线性预测模型的前馈补偿PID控制消除了致动器磁滞非线性的影响,控制效果较好。所提控制策略不需要知道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数学模型,能实时跟随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动态特性的变化,对参考输入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易于工程实现。4.通过分析致动器的Terfenol-D棒、弹簧和输出顶杆的机械阻抗,基于压磁方程和振动理论,建立了致动器的动态线性模型,计算了致动器输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驱动磁场频率在0-200Hz范围内,计算结果可以较好地描述致动器在有偏置磁场和无偏置磁场条件下的输出位移特性。驱动磁场频率在200-2200Hz范围内,建立的动态模型可以基本描述致动器在无偏置磁场条件下驱动磁场不同频率时输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所建立的模型对于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设计、优化与控制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5.利用所研制的致动器,在有偏置磁场和无偏置磁场情况下,对致动器的动态输出位移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驱动磁场频率在200Hz以下时,在相同的电流幅值时,致动器的输出位移幅值随着电流频率的增加而减小。当驱动磁场频率小于200Hz时,有偏置磁场时致动器的输出位移与输入电流之间无倍频现象,无偏置磁场时有倍频现象。当驱动磁场频率800Hz以上时,实验发现有偏置磁场和无偏置磁场对致动器的输出位移幅值影响较小,并且发现致动器的输出位移均存在倍频的新现象。通过实验,揭示了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在频率域的输入输出特性,为致动器的优化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江晓阳[8]2011年在《基于GMM和柔性铰链的大位移微致动器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超磁致伸缩材料是从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起米的新型材料,目前已被视为21世纪提高国家高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功能材料。超磁致伸缩材料以其位移分辨率高、应变大、输出力大、响应速度快和能量密度高等诸多优点,在军民两用高科技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有着丰富的、优良的稀土资源,研究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微致动器对我国稀土材料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目前,利用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磁致伸缩效应制作微致动器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小位移的微致动器上,为了扩大其应用范围,论文结合超磁致伸缩材料和差动式位移放大机构,研制大位移微致动器,并对其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以微致动技术为背景,论述了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研究现状,并且介绍了超磁致伸缩材料、磁致伸缩机理、物理效应及其应用。在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完成大位移微致动器的设计,主要包括GMM棒的选型、线圈的设计、磁路结构的设计、预压机构的设计、温控结构的设计和位移放大机构的设计等。针对所设计的大位移微致动器,在理解ANSYS软件的电磁场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其磁场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磁路结构设计合理,GMM棒上的磁感应强度满足要求,漏磁较少。同时,分析了线圈高度以及壳体、输出轴和后端盖等部件的材料对驱动磁场轴向分布特性的影响,对磁路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位移放大机构采用全柔性结构,建立了倒圆角型柔性铰链的力学模型,分析了最小厚度、直梁段长度和倒圆角半径等结构参数对其转角刚度和拉伸刚度的影响,为柔性铰链结构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位移放大机构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位移放大机构的放大倍数、输入刚度和输出刚度可以视为常数,放大倍数达到6.8,在输入位移为80μm的作用下强度能够满足要求。采用压磁方程描述GMM棒的磁机耦合关系,通过建立大位移微致动器的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其动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大位移微致动器的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较好。同时,分析了大位移微致动器的结构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为大位移微致动器的动态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对大位移微致动器进行了测试和实验研究,包括磁场特性、输出位移特性、稳定性以及位移放大机构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NSYS软件建立大位移微致动器的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和分析结果正确;采用ANSYS软件分析位移放大机构的放大倍数与实验吻合;采用压磁方程描述的磁机耦合关系正确,稳态输出与实验结果吻合。
丁胜华[9]2006年在《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参数设计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磁致伸缩材料是20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与传统的磁致伸缩材料相比具有磁致伸缩应变大、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因其优异的性能、良好的应用前景,一时间成了世界各国研究关注的热点。本文根据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特点,利用国产超磁致伸缩材料,在对以往微位移致动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精密控制的超磁致伸缩微位移致动器。文章主要在超磁致伸缩微位移致动器结构、驱动线圈电磁特性、温度抑制与补偿方法、驱动电源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设计。 在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闭合磁路的原则,这样能够大大减少漏磁,在激励电流相同的条件下,棒内磁场强度也有所提高。设计的线圈长度大于驱动棒长度,不仅保证了驱动棒所处磁场的均匀性,而且在获得相同强度的磁场时减小了稳定工作时的电流。本论文运用线圈形状优化设计方法对驱动线圈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使线圈能在限定的尺寸下获得更高的电磁转化效率;通过对温度抑制与补偿机构原理与特点的对比讨论,笔者选择了简单易行的组合温控方法,结合软件补偿方法,基本上可以消除驱动线圈发热使构件产生热变形对输出位移的影响,从而保证其精度;在驱动电源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材料的特点,采用高效的开关调整型恒流源电路原理,并选择功率MOSFET设计了高频斩波功放电路,实验证明这种恒流源电路适于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驱动,具有较高的稳定度。 在对超磁致伸缩微位移致动器进行结构设计及理论分析后,研究中利用制作的样机对致动器及数控恒流源进行了特性实验,包括静态特性实验和初步的动态特性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改进位移量输出线性度的几点措施。其中静态特性实验由预压力特性实验和静态位移输出特性实验组成,动态特性实验由阶跃响应输出特性实验、叁角波信号响应特性实验组成。最后概括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展望了今后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张俊玲[10]2007年在《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光学逆向调制器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无线光通信系统要求通信的两端必须安装有激光发射机和接收机,一旦两个终端发生相对运动还要安装复杂的跟踪和瞄准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技术难度。应用光学逆向调制技术的光通信系统采用调制逆向回波进行通信,免去了其中一个终端的跟踪和瞄准系统,减轻了其中一个终端的体积和重量,增加了通信系统应用的灵活性。相对于传统的无线激光通信系统,逆向调制激光通信系统无需对发射端进行精确定位,方向性强、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视场角大。设计了一种光学逆向调制器,该逆向调制器利用了超磁致伸缩材料的伸缩特性和受抑全反射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明光学逆向调制器在无线激光通信及激光敌我识别系统中的可用之处,介绍了光学逆向调制器的工作原理、分类、技术特点以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2.根据薄膜理论,利用已有的受抑全内反射(FTIR)的理论,绘制出透射率、反射率随棱镜相对间隙、入射角的变化曲线。以受抑全内反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光学逆向调制器的基本方案,介绍了该光学逆向调制器的工作原理。3.在设计方案中利用超磁致伸缩材料作为致动结构,分析了超磁致伸缩材料伸缩机理、控制模型,设计了用于光学逆向调制器的致动器结构,对该结构中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其中包括对致动器的磁场、预应力与位移的输出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并对致动器的工作频率进行了初步计算。4.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致动器的磁场分布进行了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致动器中的磁场分布能够满足逆向调制器的工作要求。最后设计加工了逆向调制器的结构。5.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实验系统来验证逆向调制器的致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0 ~15V电压驱动下,产生位移在0.1μm~1μm区域内,此位移变化量满足受抑全内反射用于调制的条件,证明了基于GMM的光学逆向调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稀土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D]. 傅龙珠. 浙江大学. 2003
[2]. 基于FEA的超磁致伸缩微致动器的热分析及其温控研究[D]. 陈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 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微位移致动器设计与研究[D]. 刘楚辉. 浙江大学. 2004
[4]. 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磁滞非线性动态模型与控制技术[D]. 曹淑瑛. 河北工业大学. 2004
[5]. 脉冲喷射开关阀理论及其在BCP应用中的研究[D]. 孟爱华. 浙江大学. 2006
[6]. 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输出特性模型与虚拟测试技术研究[D]. 胡爱娣. 河北工业大学. 2007
[7]. 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神经网络控制与动态模型及实验研究[D]. 孙英. 河北工业大学. 2007
[8]. 基于GMM和柔性铰链的大位移微致动器设计与研究[D]. 江晓阳. 武汉理工大学. 2011
[9]. 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参数设计及其特性研究[D]. 丁胜华. 山东科技大学. 2006
[10]. 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光学逆向调制器初步研究[D]. 张俊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07
标签:仪器仪表工业论文; 磁致伸缩论文; 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论文; 稀土论文; 磁滞现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