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日关系论文_赵文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蒋日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蒋介石,日本,关系,惨案,政略,国民政府,国共。

蒋日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强[1](2016)在《抗战前期蒋日和谈对国共关系影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及抗战前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多次与日本进行和谈。从目的上来讲,国民党与日本和谈,并不是想真正投降日本,而是试图借此刺激英美,以获取装备和军费支持,或者是为武装和建设军队拖延时间。蒋介石其实有着一条坚定的"和平底线"。然而,国民党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和谈活动的结果,并没有实现蒋介石所预想的目标,或者符合他能够接受的条件,所以"蒋日"和谈自始至终都没有成功。并且,国民党高层频繁与日本接触,对国共关系造成了一定影响,使抗战前期国共关系曾一度处于紧张状态。(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唐湘雨[2](2005)在《亲日乎 弃日乎——从1927年蒋介石访日事件看蒋日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下野后,蒋介石选择出游日本,其主要目的是想走东京路线,其次是为了宋美龄的婚事。 在研究蒋介石出游日本这一事件中,有两个因素应该考虑:其一,当时的蒋介石为亲日派分子;其二,这次出游事 件发生在东方会议召开后不久,中日关系正日趋紧张。在出游日本的整个过程中,蒋介石在订亲、培植友谊等方 面都比较顺利,但在访日的重头戏--田中会谈上,蒋介石没有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日本应支持他北伐,统 一全国。因此,可认为,这次出游日本是失败的。在此之后蒋介石的亲日态度发生了变化。(本文来源于《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付玉旺[3](2003)在《论国民党“二期北伐”到“九·一八”事变蒋日关系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1928—1931年是现代中日关系的转折时期,其原因之一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认为蒋介石1928年发动的“二期北伐”触动了其在华“权益”。之后蒋日关系冲突愈深,直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这期间出于不同的动机,两国都曾试图改善外交关系,都做出了努力。但因此时两国国内情况和国际关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终未能“如愿”,日本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本文参考中日两方面的史料,将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国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纳入研究范围,以发掘影响蒋日关系变化的因素。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较清晰的阐明这一时期蒋日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内在原因; 2、针对史学界存在较大分歧的蒋日1927年“秘约”问题,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并分析当时蒋日双方所采取的措施,认为蒋介石在访日过程中与日方口头上达成了某种“约定”或“默契”,即一方面蒋氏承认日本在满蒙的“特殊权益”,另一方面日本支持反共的蒋氏政权对中国的统一; 3、对于济南事件日方的出兵问题,笔者认为:济南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赤裸裸的体现,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产物;是日本军部不满内阁的侵华策略,而采取激进“独走”的结果;是日本军部在制定侵华的策略、出兵的时机与采取的方式步骤上与内阁不一致的表现; 4、进一步探讨日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外交的特点及对华盛顿体系的突破,探讨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走上战争道路的。(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3-12-01)

陈欣[4](1993)在《浅析“济南惨案”前后的蒋日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四·一二事件”到“七·七事变”十余年间,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历了试探拉拢、妥协退让以及联共抗日等几个阶段。“不抵抗主义”是蒋介石对日关系的基调,而其形成则始于1928年的“济南惨案”.本文试就“济南五·叁惨案”前后蒋日关系的变化及影响作一些浅析。(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1993年04期)

陈鸣钟[5](1988)在《9·18事变爆发至《淞沪停战协定》签字期间的蒋日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9·18事变爆发至《淞沪停战协定》签字期间,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至抗日战争前十年间蒋日关系的第二个阶段.谨就所接触到的史料,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这一阶段蒋日关系加以剖析,作为抗战前十年蒋日关系系列论文继《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至9·18事变前的蒋日关系》之后的续篇之一.水平有限,史料不足,错误疏失之处,敬请指正。(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1988年02期)

李蓓蓓[6](1988)在《1935年前后的蒋日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935年前后的蒋日关系,是研究中日关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给予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价。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理所当然地受到严厉的谴责,这是蒋介石所代表的那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它必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唾弃,西安事变的发生即(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88年03期)

陈鸣钟[7](1987)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至九·一八事变前的蒋日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前十年的蒋日关系,是研究民国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对于研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全面抗战的发动,是十(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1987年01期)

蒋日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次下野后,蒋介石选择出游日本,其主要目的是想走东京路线,其次是为了宋美龄的婚事。 在研究蒋介石出游日本这一事件中,有两个因素应该考虑:其一,当时的蒋介石为亲日派分子;其二,这次出游事 件发生在东方会议召开后不久,中日关系正日趋紧张。在出游日本的整个过程中,蒋介石在订亲、培植友谊等方 面都比较顺利,但在访日的重头戏--田中会谈上,蒋介石没有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日本应支持他北伐,统 一全国。因此,可认为,这次出游日本是失败的。在此之后蒋介石的亲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蒋日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赵文强.抗战前期蒋日和谈对国共关系影响探析[J].惠州学院学报.2016

[2].唐湘雨.亲日乎弃日乎——从1927年蒋介石访日事件看蒋日关系[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3].付玉旺.论国民党“二期北伐”到“九·一八”事变蒋日关系的演变[D].西南交通大学.2003

[4].陈欣.浅析“济南惨案”前后的蒋日关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

[5].陈鸣钟.9·18事变爆发至《淞沪停战协定》签字期间的蒋日关系[J].民国档案.1988

[6].李蓓蓓.1935年前后的蒋日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

[7].陈鸣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至九·一八事变前的蒋日关系[J].民国档案.1987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泥石流暴发过程的I-D关系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1)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0)黄淮学院鉴定验收项目(5)黄淮学院鉴定验收项目(4)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

标签:;  ;  ;  ;  ;  ;  ;  

蒋日关系论文_赵文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