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解释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解释学,现象学,技术,理性,主体,海德格尔,技术研究。
技术解释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娇[1](2019)在《伽达默尔解释学思想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关于事物在本体论和历史性层面的理解和认识,亦是探查人的理解与实践活动的认知手段和方法。其理解的历史性理论、理解的语言性理论及实践智慧理论,为探讨教育技术之本质、开展教育技术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也为教育技术哲学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婷[2](2019)在《主体解释学与基督教“诉说自己”的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哲学期望以“认识你自己”为线索建立起理性主体的连续性历史,并将“认识、分析性”的自我技术的起源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时期。福柯对此则有不同的理解:他利用谱系学追溯“自我技术”的历史,认为把主体当成有待分析的领域的技术始于基督教“诉说自己”((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2-26)
王艳林[3](2018)在《论立法技术条文不重复规则与法解释学的整体主义立场——《标准化法》第25条强制性标准反向效力的积极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准化法释义》将《标准化法》第25条解释为"关于强制性标准法律效力的规定"有失偏颇,站在法解释学的整体主义立场上,本条款实际规定了强制性标准的反向效力,从强制性标准的效力来源、范围与适用对象叁方面可以发现反向效力规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质量探索》期刊2018年04期)
魏峰[4](2016)在《管窥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众多领域,将马克思主义英国化,进行了一系列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和方法,但又结合时代特点提出许多与时俱进的理论建树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不仅产生了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6-08-09)
计海庆[5](2015)在《后现象学思想解惑——唐·伊德技术哲学的实用主义与解释学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立场来理解作为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这是对唐·伊德思想的一种误解。由于在悬置和变更等基本概念上与胡塞尔现象学出入甚大,后现象学只能算是一种修正主义的现象学;在哲学观和技术观上,后现象学更多地是汲取了杜威实用主义的观点;利科的解释学及对文本概念的广义理解,决定了后现象学必然是一种以探究人工物的意义为旨归的物的解释学。在理解伊德技术哲学时,实用主义和解释学是两个重要、但被忽略的维度。(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董林涛[6](2014)在《“技术侦查”法律解释若干问题评析——以法律解释学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刑事诉讼法》在"侦查"一章中增加了"技术侦查措施"一节,将一直处于秘密隐晦状态的"技术侦查"措施法制化,体现了保障人权与控制犯罪的平衡。然而法典相关规定过于抽象、概括,亦存在立法疏漏。为使立法得以贯彻实行,法律解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实然层面分析,有关"技术侦查措施"之法律解释条文问题丛生,就适用案件范围、批准条件与程序、种类等问题的解释要么照搬法律条文,要么逾越立法自行创设制度。通过对"技术侦查措施"之法律解释条文进行批判性分析,以点带面,揭示整个刑事诉讼法揭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刘寒春[7](2012)在《解释学现象学视域中的技术沉思——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技术的困扰,反思技术非常紧迫。海德格尔在解释学现象学的视域内对技术现象进行了深刻思考,重新界定了技术的本质。他认为,技术是一种显现和解蔽事物的方式;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束缚着人和事物,同时它也是存在的天道的显露;现代技术的思想根源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克服现代技术统治的道路是思和诗(艺术)。(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张成岗[8](2012)在《从意识形态批判到“交往理性”构建——深度解释学视域中的哈贝马斯技术批判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形态研究可以在深度解释学方法论构架内得到恰当说明。法兰克福学派将意识形态理论融合进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框架内,其技术统治论是一种新意识形态理论。从深度解释学视角看,新意识形态论是具有特定社会历史背景的象征形式,是一种历史谋划;相对于旧意识形态,新意识形态更具迷惑、辩护和操作性;在韦伯对自然祛魅和现代社会理性化解释基础上,哈贝马斯新意识形态论是对现代性的再解释:现代性危机主要表现在工具理性在交往领域的扩张并占据支配地位;回到生活世界,重建交往理性可以为现代社会发展建立牢固基础。(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李红波,高淮微[9](2011)在《解释学方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解释学方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体现在应用指向、对象和原则、价值上。其应用指向包括人对内在自我的反思、主体间关系的反思以及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的反思;应用对象为文本,应用原则包括解释学循环、间距化、质疑、应用和自我理解。运用解释学方法有助于教育技术研究者反思研究立场、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创新。(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程庆伟,杨君游[10](2011)在《克罗斯的技术解释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克罗斯是技术人工客体二重性的提出者之一。结构(形式主义)描述和功能主义描述是近年来流行于西方的两大语言分析流派。克罗斯基于结构解释功能的立场,运用逻辑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得出技术解释不是演绎解释,工程师基于因果关系的实用准则连接了结构与功能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国外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技术解释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哲学期望以“认识你自己”为线索建立起理性主体的连续性历史,并将“认识、分析性”的自我技术的起源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时期。福柯对此则有不同的理解:他利用谱系学追溯“自我技术”的历史,认为把主体当成有待分析的领域的技术始于基督教“诉说自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解释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天娇.伽达默尔解释学思想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9
[2].王婷.主体解释学与基督教“诉说自己”的技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王艳林.论立法技术条文不重复规则与法解释学的整体主义立场——《标准化法》第25条强制性标准反向效力的积极意义[J].质量探索.2018
[4].魏峰.管窥英国新马克思主义[N].山西日报.2016
[5].计海庆.后现象学思想解惑——唐·伊德技术哲学的实用主义与解释学维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董林涛.“技术侦查”法律解释若干问题评析——以法律解释学为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刘寒春.解释学现象学视域中的技术沉思——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J].科技管理研究.2012
[8].张成岗.从意识形态批判到“交往理性”构建——深度解释学视域中的哈贝马斯技术批判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9].李红波,高淮微.解释学方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0].程庆伟,杨君游.克罗斯的技术解释学初探[J].国外社会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