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融滑塌论文_彭惠,董元宏,邵广军,胡玉璞,曾良诚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融滑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冻土,多年,青藏高原,黑河,气候,地温,质点。

热融滑塌论文文献综述

彭惠,董元宏,邵广军,胡玉璞,曾良诚[1](2019)在《青藏工程走廊热融滑塌灾害勘设要点与工程处治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融滑塌是多年冻土地区广泛发育的低角度热融灾害,对青藏高速公路的选线、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均有较大的影响。基于青藏工程走廊热融滑塌灾害的地调数据,该文开展了青藏高速公路沿线典型热融滑塌灾害勘设要点与工程处治措施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运动方式可以将热融滑塌划分为坍塌沉陷式和牵引滑动式两类,其形成过程归结于质点迁移效应和滞水润滑效应;严禁对热融滑塌区域进行扰动,可以结合遥感、无人机以及地球物理技术进行综合勘查。与此同时,在设计阶段应根据热融滑塌的类型开展相应的绕避、架空以及排水等工程措施研究;对热融滑塌的处治宜采用综合防治体系,并加强对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S1期)

张晓兰,刘桂民,李新星,吴小丽,徐海燕[2](2019)在《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荒漠草原土壤细菌对热融滑塌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冻土区地下冰融化造成的热融滑塌会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一系列影响,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但目前热融滑塌对荒漠草原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还不清楚。利用Illumina测序方法,以青藏高原北麓河多年冻土区发生热融滑塌的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3种微地貌(对照区、滑塌区、沉降区)下的土壤细菌展开研究,分析了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滑塌区和沉降区有机碳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区,滑塌区土壤含水量最高;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是3种微地貌下的优势菌群,对照区细菌群落丰富度显着低于滑塌区。Mantel检验表明,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间无显着相关性;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在3种微地貌下显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区,热融滑塌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细菌特定门的微生物相对丰度,但对门水平的整体群落结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4期)

梁林林,江利明,周志伟,陈玉兴,孙亚飞[3](2019)在《无人机遥感影像面向对象分类的冻土热融滑塌边界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导致青藏高原大面积冻土退化、热融滑塌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利用无人机高空间分辨率影像和面向对象分类技术进行了黑河上游俄博岭垭口冻土区热融滑塌监测实验,详细分析了最邻近、K-最邻近、决策树、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5种面向对象监督学习方法提取冻土热融滑塌边界的性能和精度,并使用野外实测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析中分割尺度对热融滑塌提取结果影响较小,而不同组合的分类特征影响较大,因此选择合适的分类特征是关键; 5种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均在90%以上,其中SVM方法的Kappa系数高于其他4种分类方法,表明该方法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更适合无人机遥感影像冻土热融滑塌边界提取。无人机高空间分辨率遥感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相结合在冻土热融滑塌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9年02期)

张梦然[4](2019)在《北极班克斯岛热融滑塌数量30年增60倍》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4月2日电(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日发表的一项气候研究报告显示,在北极班克斯岛上,热融滑塌的数量在1984年—2015年期间增加了60倍。研究指出,滑塌数量从1984年的63个,累计增加至2013年的最大值4077个。这项研究以(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4-03)

尚建国[5](2018)在《基于遥感的祁连山俄博岭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祁连山是我国西北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主要涵养水源区,多年冻土退化严重,热融滑塌广泛发育,祁连山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变化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以祁连山俄博岭地区热融滑塌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时期的历史航片、卫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影像,结合实地勘察,基于遥感和GIS平台,开展了祁连山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研究,分析了热融滑塌发育机理和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成果:(1)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影像分割和人工目视解译提取的热融滑塌边界具有较高的精度,通过遥感解译和实地考察,发现俄博岭分布着大小不等多处热融滑塌,面积最小的仅64 m~2,面积最大的7775 m~2。按照先东后西,先山谷凹地后平缓地带顺序发育,主要有支岔形、长条形、多头舌形叁种类型,其中11条无后缘坎壁,4条有后缘坎壁,高度在2.1?3.6 m之间。(2)俄博岭热融滑塌分布在海拔3550?3680 m,坡度2?14°的富冰多年冻土区北向坡,且发育活跃。表现为1969-2017年数量增加(3-15条),1997-2017年面积增大(7751-25292 m~2)。其中1997-2009年增速为679.9 m~2/y,2009-2015年增速为780.2 m~2/y,2015-2017年增速为2351.3 m~2/y。随着坡度和高程的增加,热融滑塌发展变缓,西北向热融滑塌比其他方向发展快,有后缘坎壁的热融滑塌比没有后缘坎壁的热融滑塌发展快,面积大的和处于初期发育阶段的热融滑塌增速最快。(3)根据热融滑塌溯源后退速率变化情况,将俄博岭热融滑塌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中4条处于初期发育阶段(近5年发育且溯源后退速率很快),4条处于正在发展阶段(各阶段溯源后退速率>0.5 m/y),2条处于日趋稳定阶段(溯源后退速率变缓,近5年溯源后退速率<0.2 m/y),5条处于基本稳定阶段(溯源后退速率明显变缓,近5年溯源后退速率为0),相近的热融滑塌发展阶段相似。(4)热融滑塌具有长期性、缓慢性和周期性特点,气候条件、微地形,多年冻土特征、植被土壤特征是热融滑塌发展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热融滑塌发生在融化季,随着融化指数和降雨量的增大,气候影响逐渐加强;由于多年冻土与沼泽湿地相互依存,平缓北向坡有利于厚层地下冰发育,综合微地形、多年冻土特征和土壤植被特征因素对热融滑塌的影响,表现为含冰量越高,坡度适中(3~8°之间),汇水面积越大,土壤颗粒越细、透水性越弱,热融滑塌发展变化越快。(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孙哲[6](2017)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对土壤冻融侵蚀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冻土是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气候变暖以及青藏高原各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多年冻土在不断退化,由此引发的热融滑塌是多年冻土区典型的热融灾害之一。热融滑塌加剧土壤冻融侵蚀,不仅造成坡地坍塌后退,使得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面临危险,而且改变活动层的水热过程,使得多年冻土失去恢复能力并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恶化。本文以可可西里地区出现初始发展阶段的小型热融滑塌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监测、土壤性质分析、温度水分分析、稳定性分析,结合分形理论与无限边坡理论,开展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对土壤冻融侵蚀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2013-2016年对热融滑塌坡面变形的监测表明,失稳坡面不是一次性整体滑落形成的,而是每年发生的热融沉降使得后缘坡体融化、开裂,失稳的活动层融土在融化季节成流塑态沿着滑动面向下缓缓蠕动下滑,从而逐渐改变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钻孔试验表明,热融滑塌土壤的冻融侵蚀主要发生在0~40cm深的表层土壤中,最大不超过50 cm。失稳坡面土壤冻融侵蚀的强度明显大于坡顶未受影响区的原状土壤。(2)热融滑塌的冻融侵蚀导致着土壤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热融滑塌的发展,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活动层表层土壤粗粒化、均质化,容重沿坡向逐渐增大,土壤细颗粒和有机质先在泥流缓坡30-40cm土层中大量沉积,随后在坡底大量流失。地下冰的融化释放的大量融化水导致失稳坡面土壤水分显着增加并使得土体抗剪强度显着降低。(3)应用无限边坡理论对热融滑塌坡面的稳定性分析可知,在融化季节,后缘坎壁的滑动不可避免,泥流缓坡区及坡底处于较稳定的状态,蠕动位移轻微;在非融化季节,整个坡面是稳定的。这与现场观测的结果基本一致。(4)热融滑塌土壤的冻融侵蚀减弱了活动层对热量传输的缓冲作用,扩大了下伏多年冻土的消融。坡面监测系统显示研究样地后缘坎壁变得越来越陡而坡面前缘正在形成一个大凹地,而多年冻土消融的扩大,大量的融水向活动层释放,泥流缓坡出现漫流,坡底出现积水洼地。结合热融滑塌与热融湖塘不同影响迹地以及湖岸坡地的活动层变化规律的相似性,本文预测坡面前缘会形成一个热融湖塘,而整个研究样地会形成热融湖塘毗邻湖岸热融滑塌的地貌。(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马立峰,牛富俊,刘建坤,吴军[7](2009)在《冻土区典型热融滑塌地温变化及防治效果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冻土地区斜坡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体内温度场的分布状况.在野外观测数据无法完整的反映出热融滑塌发展过程中斜坡温度场分布的情况下,结合青藏公路K3035热融滑塌的气候及工程地质条件,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滑塌过程温度场分布的数值模拟,并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讨论了在滑坎位置填埋碎石的工程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滑坎位置下多年冻土不稳定,容易导致斜坡的进一步滑塌,而防治措施能有效遏制滑塌趋势.(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靳德武,牛富俊,李宁[8](2006)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变形现场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K3035里程热融滑塌体的变形特征,分别在未滑动土体、近滑塌前缘滑体中布设了2个变形监测孔,利用Geokon-603型测斜仪实施了近1 a的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发育在平缓斜坡上的热融滑塌具有明显的变形特征,其位移主要发生在土层浅部,越往深部,位移越小,这一监测结果通过室内数值模拟得到了验证。将阳坡的K3035热融滑塌与阴坡的K3057热融滑塌体的变形做了对比监测,无论是滑塌体后缘还是前缘,前者的滑动变形均显着大于后者。而无热融滑塌发育的斜坡(青藏铁路DK1139)土体变形量极小,这种差异一方面说明了开挖是导致热融滑塌发生的直接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热融滑塌的影响,其后缘相对稳定的原斜坡土体也处于相对较大的蠕变变形之中。(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靳德武,牛富俊,李宁,刘再斌[9](2006)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融滑塌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一种特有的浅层滑坡现象,也是伴随着青藏公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国内仅对这一特殊的冻土地貌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关注,没有从科学方法上做过系统的研究,为了适应工程实践的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非常必要。本文以青藏公路K3035里程的热融滑塌体为原型,以原状土样作为试验材料,以相似理论为基础,按1∶10的比例制作了相似模型,通过模型试验揭示了冻土斜坡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某些特有现象及温度-变形耦合规律。(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06年09期)

马立峰,牛富俊,杨宁芳[10](2006)在《多年冻土热融滑塌的地温变化及滑坡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青藏高原工程强度的提高,冻土区斜坡稳定性成为工程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也是较难防治的斜坡失稳是热融滑塌。针对典型热融滑塌进行的温度监测资料表明,在滑塌的影响下,其下多年冻土地温年变化幅度趋小而年平均地温升高,导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每年进入多年冻土的冷能有所降低。滑坡溯源侵蚀范围监测资料表明,滑塌范围的扩展随地温的周期变化波动进行,并主要集中在7~9月,最大扩展范围出现在沿坡体倾向方向。热融滑塌的产生与多年冻土条件和外因力的诱发关系密切,工程治理要考虑引起滑坡消亡的基本条件。(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06年03期)

热融滑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年冻土区地下冰融化造成的热融滑塌会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一系列影响,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但目前热融滑塌对荒漠草原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还不清楚。利用Illumina测序方法,以青藏高原北麓河多年冻土区发生热融滑塌的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3种微地貌(对照区、滑塌区、沉降区)下的土壤细菌展开研究,分析了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滑塌区和沉降区有机碳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区,滑塌区土壤含水量最高;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是3种微地貌下的优势菌群,对照区细菌群落丰富度显着低于滑塌区。Mantel检验表明,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间无显着相关性;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在3种微地貌下显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区,热融滑塌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细菌特定门的微生物相对丰度,但对门水平的整体群落结构影响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融滑塌论文参考文献

[1].彭惠,董元宏,邵广军,胡玉璞,曾良诚.青藏工程走廊热融滑塌灾害勘设要点与工程处治措施研究[J].灾害学.2019

[2].张晓兰,刘桂民,李新星,吴小丽,徐海燕.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荒漠草原土壤细菌对热融滑塌的响应[J].冰川冻土.2019

[3].梁林林,江利明,周志伟,陈玉兴,孙亚飞.无人机遥感影像面向对象分类的冻土热融滑塌边界提取[J].国土资源遥感.2019

[4].张梦然.北极班克斯岛热融滑塌数量30年增60倍[N].科技日报.2019

[5].尚建国.基于遥感的祁连山俄博岭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8

[6].孙哲.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对土壤冻融侵蚀影响[D].兰州大学.2017

[7].马立峰,牛富俊,刘建坤,吴军.冻土区典型热融滑塌地温变化及防治效果模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

[8].靳德武,牛富俊,李宁.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变形现场监测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6

[9].靳德武,牛富俊,李宁,刘再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06

[10].马立峰,牛富俊,杨宁芳.多年冻土热融滑塌的地温变化及滑坡过程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

论文知识图

风火山附近的热融滑塌(郭东信研...青藏公路K3035处开挖形成的热融滑热融滑塌物理模型热融滑塌前缘研究区内热融滑塌现象(a)热融热融滑塌型滑坡土体水分随时间变...

标签:;  ;  ;  ;  ;  ;  ;  

热融滑塌论文_彭惠,董元宏,邵广军,胡玉璞,曾良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