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用推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境,含意,理论,文化,英语听力,话语,原则。
语用推理论文文献综述
宋亚云[1](2019)在《语用推理语义化与古汉语中一类形容词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汉语动词演变为形容词有叁条途径:一是及物动词通过反宾为主用法,发展为不及物状态动词,再发展为形容词;二是由不及物状态动词发展为形容词;叁是通过"语用推理语义化"发展为形容词。在汉语史中,有一些动词发展为形容词不能用"结果状态焦点化"的认知动因来解释,如"重、堵、挤、飘、吵、闹、沉、浮、透"等。在这9个动词中,既有及物动词,如"重、堵、挤";也有不及物动词,如"飘、吵、闹";还有本为不及物动词,后通过使动用法发展为及物动词的,如"沉、浮、透"。这9个动词都是通过语用推理语义化途径发展为形容词的。(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聂长建[2](2019)在《法律语用推理的叁元维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形式推理已经广泛运用于法律中特别是司法中,但形式推理的形式性、抽象性、主客间性、价值中立与法律的丰富内容、具体语境、主体间性、价值导向还是存在着巨大的缝隙,弥补这缝隙的路径是实现法律形式推理向法律语用推理的转向。法律语用推理不是对形式推理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形式推理的基础上体现现代法律的叁元维度:一是语境,法律话语的意义是由基于特定情境的正确使用所决定的;二是主体间性,法律言语行为的恰当性正在于其所具有的主体间性;叁是正当性,正义是法律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正是这叁元维度使法律语用推理克服了法律形式推理的缺陷,既符合法律规范,又符合逻辑规则,确保现代法治的"良法之治"。(本文来源于《政法论丛》期刊2019年05期)
周晓露[3](2019)在《从“角色—观众”的推理角度探讨喜剧电影中幽默言语的语用推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幽默言语具有机智和思辨的特色,所表达的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其实质是一种严重依赖语境的语用意义,它与逻辑密切相关,需要推理和联想。关于幽默言语的研究多从幽默言语的解读方面着手,但是幽默言语的理解是一个推理过程,研究幽默言语的语用推理机制,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对幽默言语的理解。以喜剧电影《笨人晚宴》中的幽默言语为语料,从"角色—观众"的角度探讨喜剧电影中产生幽默效果的幽默言语的五种推理:角色之间推理一致,角色之间推理不一致,角色之间故意曲解;角色推理与观众一致,角色推理与观众不一致。(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1期)
孟庆姝[4](2019)在《语用推理在促进高校大学生英语听力会话理解中的作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听力能力是英语学习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如果在听的过程中无法正确理解语义,自然难以使用英语开展流畅的沟通。文章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方法,对某校大学生英语听力会话理解中的语用推理策略应用效果进行探究,通过对比调查测验前后的学生听力水平,分析语用推理的作用,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19期)
张彧双[5](2019)在《唐纳德·特朗普演讲中政治隐喻的语用推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思维方式。而政治隐喻作为一种语用手段广泛应用于政治演讲中,能够作用于劝说和引导人们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政治家的政治意图。因此,对政治隐喻的隐喻含意的语用推理能够帮助听话者从中推断出说话者的政治意图。目前,对于政治隐喻的解读主要依赖于认知语言学而进行的,而在认知语用学领域中,却鲜少有直接以政治隐喻的语用推理为对象的研究。再者,关于隐喻的语用推理,认知语用学主要是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隐喻含意出发而进行的。关于含意,Grice提出的会话含意理论(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中其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会话含意理论的核心,并且Grice认为说话者可以通过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来表达其意图,让听话者推导其所表达的会话含意。Grice在随后理论的发展中区分了所言之事(what is said)和意指之事(what is implicated)。为避免出现“格莱斯循环”,关联理论区分了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然而,基于关联理论,为得到明说而对语言表达式的语用充实其实也涉及到推理,因此对于隐喻的语用推理也可能将再次陷入循环论证之中。徐盛桓认为之所以出现“格莱斯循环”在于严格的区分了所言之事(what is said)和意指之事(what is implicated)。因此,基于Levinson所提出的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概念,徐盛桓提出了常规关系推理理论以避免在推理过程中出现循环论证的风险。鉴于此,本研究将基于概念隐喻理论(CMT)以及常规关系推理理论(SRT)模型,构建政治隐喻推理模型,并着重分析唐纳德·特朗普政治隐喻的语用推理过程,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特朗普政治演讲中运用了哪些政治隐喻?(2)在唐纳德·特朗普政治演讲中的政治隐喻的语用推理过程是如何进行的?(3)在唐纳德·特朗普所使用的政治隐喻中,听者从其常规关系中得出的一般含意是什么?以及在不同的语境下,相应的特殊含意又是什么?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从特朗普执政之初到2018年3月以来的政治演讲中,在政治隐喻中占有重要比例的始源域有:人,冲突,容器,建筑,旅途,竞争,宗教,家庭,以及光与火。根据所处的交际语境不同,以及所面对的问题不同,推导出的隐喻含意不同。第二,基于相邻或相似关系所建立的始源域和目标域,通过各自所内含的常规关系的映射关系,能够构成复合常规关系来对政治隐喻语句表达式进行补充说明,以补足其不完备的表达从而达到一个隐含的相对完备的隐性表达。第叁,根据当下的语境不同,听者能够在所推导出的相对完备的隐喻表达中推导出说话者在政治演讲中政治隐喻的特殊含意。隐喻的语用推理一直是认知语用学的中心内容,而对于政治隐喻的语用推理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结合概念隐喻理论以及常规关系推理理论,从隐喻表达式中所内含的常规关系以及之间的映射所构成的复合常规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所处的政治语境,对政治隐喻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如何推导其隐喻含意,从而为实现听话者从中获取说话者的政治意图提供了认知推理过程。本研究为政治隐喻的语用推理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听话者如何推导其说话者的隐喻含意提供了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2)
何刚[6](2018)在《美国话语的文化语用推理试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发生在美国文化语境中的真实话语为研究对象,在文化关联原则的指引下,探索焦点话语和会话的文化语用推理模式。文章提出从话语内部到话语整体再到会话中的话语序列的解释顺序,并把文化宏观结构作为确认语境信息的文化语用属性的依据。文章着力解释了可作为文化表征的、清晰陈述的一套文化设定,主张它作为权威的、有效的、可行的推理信息架构,可以最好地表征一个言语共同体的文化,展示其理性基础,并使话语解释及文化功能释放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徐翠萍[7](2018)在《二语语用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已有研究,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哪些语用知识对二语学习者的语用推理能力起重要作用,如何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授语用知识,显性语用教学能否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推理能力等3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在分析大学英语四级真题的基础上,归纳出课堂显性语用教学的教学材料;其次,在实验班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显性语用教学实验;再次,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随机面访。面访结果佐证了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进行显性语用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以及听力理解水平。(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郑植[8](2018)在《一个新格赖斯主义的语用推理模型及其形式刻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明示–推理"的话语交际模式,可以使用由会话主体集D,会话语言结构Φ,会话语义信息结构M,级差衍推关系?和会话语言解释函数F组成的五元组?D,Φ,M,?,F?来构建一个基于(新)格赖斯主义的语用推理的语形–语义基本框架。该框架由会话参与者、话语形式与话语意义叁个层面的要素构成,从"话语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理解句子(陈述句)的语义值,将句子解释为该句相对于某主体而言表达的一组信息的集合。说话者基于自身掌握的信息和自身的目的说出明示的话语,听话者由话语形式推知说话者掌握的信息。合作原则及其各种补充,实质上是通过给出一些一般性的规则,来完成由某人的话语行为来反推其知道的信息的工作。这些原则可以在上述五元组构成的框架中描述并展示出来,从而展现出格赖斯及其后继者提出的语用推理原则的一般功能和特性。(本文来源于《逻辑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黄莹,章礼霞[9](2018)在《汉语反问句重音的程序功能及语用推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话语标记语的程序功能是指说话人以省力高效的方式引导听话人获取推理路径的功能。重音的程序功能包括表意功能和表情功能。对重音语料的话语分析和音感实验结果表明,重音在反问句中表意与表情的程序功能协调一致:在表意方面,重音凸显指向已知信息的语用推理路径,同时强化主观性;在表情方面,重音凸显指向情绪产生根源的推理路径,同时强化情绪性。(本文来源于《当代修辞学》期刊2018年03期)
肖琦姝[10](2018)在《语用推理理论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的外语听力能力,教师可以从语用学视角出发,以大学阶段英语听力教学的权威素材为语料库,探讨语用推理与英语听力理解的关系。实践证明,在高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语用推理理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寻找话语关联,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际话语的内涵意义,从而提高他们在听力考试中的准确率。(本文来源于《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语用推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形式推理已经广泛运用于法律中特别是司法中,但形式推理的形式性、抽象性、主客间性、价值中立与法律的丰富内容、具体语境、主体间性、价值导向还是存在着巨大的缝隙,弥补这缝隙的路径是实现法律形式推理向法律语用推理的转向。法律语用推理不是对形式推理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形式推理的基础上体现现代法律的叁元维度:一是语境,法律话语的意义是由基于特定情境的正确使用所决定的;二是主体间性,法律言语行为的恰当性正在于其所具有的主体间性;叁是正当性,正义是法律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正是这叁元维度使法律语用推理克服了法律形式推理的缺陷,既符合法律规范,又符合逻辑规则,确保现代法治的"良法之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用推理论文参考文献
[1].宋亚云.语用推理语义化与古汉语中一类形容词的产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聂长建.法律语用推理的叁元维度研究[J].政法论丛.2019
[3].周晓露.从“角色—观众”的推理角度探讨喜剧电影中幽默言语的语用推理[J].海外英语.2019
[4].孟庆姝.语用推理在促进高校大学生英语听力会话理解中的作用探析[J].校园英语.2019
[5].张彧双.唐纳德·特朗普演讲中政治隐喻的语用推理[D].西南大学.2019
[6].何刚.美国话语的文化语用推理试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7].徐翠萍.二语语用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郑植.一个新格赖斯主义的语用推理模型及其形式刻画[J].逻辑学研究.2018
[9].黄莹,章礼霞.汉语反问句重音的程序功能及语用推理[J].当代修辞学.2018
[10].肖琦姝.语用推理理论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