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辉胡锦流孙修福吴丽萍
(江苏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3001)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171-01
淮安市曾是麻风中流行区,患病率最高为1971年的0.69‰,以后逐年下降。我们对1986~2013年新发现208例麻风病人发现方式及相关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科1989~2O13年全市新发现病人登记表、报表、监测系统整理表等。将我市近25年新发现麻风资料分为五个阶段,即1989年至1993年为第一阶段,1994~1999年为第二阶段,按每5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发现方式及相关情况的分析。
1)发现方式25年累计新发现麻风208例,其中主动发现19例(9.13%),包括线索调查(13例)、接触者检查(3例)、普查(3例)、团体检查与疫点调查(未发现病例);被动发现189例(90.87%),包括自报(10例)、皮肤科门诊报(161例)与其他报(18例)。五个阶段发现麻风依次为103例(49.52%)、32例(15.38%)、34例(16.83%)、21例(10.1%)、18例(8.65%),发现率逐年降低。各阶段被、主动发现比依次为11.6:1、31:1、17:1、20:1、2.6:1,被动发现病例在1994~1999最高,近五年比例减少。
2)性别与年龄构成新发208例麻风,男46例(74.04%),女54例(33.17%),男女比为2.85:1。发病年龄12~78岁,平均38.01岁;确诊最小年龄16岁,最大80岁,未发现儿童病例,发病年龄逐渐后移,年均递增0.26岁。
3)型别与病期208例新发麻风,多菌型139例(66.83%),少菌型69例(33.17%),近5年多菌型病例有上升趋势。五年平均病期分别为2.20年、2.25年、2.97年、3.71年和7.39年,5个阶段病期缓慢升高,最近五年最高。
4)五年平均发现率分别为0.4/10万、0.13/10万、0.13/10万、0.08/10万和0.06/10万,呈逐步下降趋势。
2、讨论
我市麻风病发现率和患病率均逐年下降,近5年平均发现率为0.06/10万,2013年患病率为0.037/10万,已由中流行区降为低流行区[1][2]。近25年来的发现方式以被动发现为主,病人发现主要集中在综合医院的皮肤科门诊,占发现人数的77.4%,提示在目前低流行状态下,综合医院门诊是发现麻风病例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交通越来越便利,综合医院门诊(特别是皮肤科)在发现麻风病例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工作中我们重视和加强综合医院相关科室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对皮肤科医生的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对麻风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同时提高他们对麻风病的警觉性,尽可能地避免误诊、漏诊,尽早发现麻风病人。
但是近五年,我市开展麻风防治项目,通过项目发现了一些病人,主动发现比例也在升高。通过线索调查项目发现新发病例13例,在发现社会上隐匿的麻风病人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线索调查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发现意识,也显著提高了居民的麻风病知识。利用基层网络麻防网络,在充分培训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结合持久的健康教育开展麻风病线索调查是一种低成本、实用的麻风病主动发现方式。是对麻风病被动发现的一种补充。总体来说,我市麻风已处于低流行状态,普遍开展主动发现方式花钱太多,也无必要。采用主动和被动病例发现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全面、及早发现麻风病人,是麻风病防治策略中的首要措施。
病例发现中自报和报病发现病例20例,说明健康教育是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麻风病防治处于低流行的态势,我们充分发挥麻风病健康教育的作用,以利更好地发现病人。
从我市25年新发208情况看,型别比逐渐上升,说明我市的流行程度越来越低,对我市多菌型与少菌型的比值(MB/PM和患病率)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与全省的流行程度一致。同时注意新发病例中多菌型比例上升,提示尚有潜伏病人或被感染者存在。早期发现是控制麻风病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病人发现得越早,病期越短,畸残越轻,对疫源地的控制也越早,我市近五年延迟期相反,分析发现,有特殊情况,个别病例的延迟发现对平均病期影响较大,其中一个病期为我市历年延迟期最长,达43年,干扰数据分析。从89年开始,全市未发现1例儿童病例,说明了全市麻风传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余美文,严良斌,沈建平.中国2009年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0):1155-1157;
[2]李文忠,沈建平,陈祥生,等.1990~1998年中国麻风新发病例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