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醛醇酶论文_邓海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醛醇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磷酸酶,细胞,纤维素,活性,周期,磷酸化。

转醛醇酶论文文献综述

邓海斌[1](2017)在《转醛醇酶(TALDO)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收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肿瘤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探究转醛醇酶(transaldolase,TALDO)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方法:湖南省肿瘤医院手术室收集6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肿瘤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术中切下肿瘤组织标本送冰冻快速切片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后,同时取肺癌组织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予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然后以石蜡包埋保存。记录患者相关临床及病理数据:姓名、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肺癌的TNM分期。TNM分期依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八版肺癌分期标准进行。将包埋好的组织,分成癌旁组织组和癌组织组,然后按一定流程分别制备成癌旁组织芯片和癌组织芯片。再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组织芯片进行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完成后由湖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具有丰富经验的两位病理科医生分别进行显微镜下的染色评分,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判读,出具结果报告。结果:69例病例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9例。病例类型:鳞癌38例,腺癌31例。分化程度:低分化14例,中分化45例,高分化5例,5例不适用此分类方法。年龄在60岁及60岁以上的患者39例,60岁以下的患者30例。T1期11例,T2期38例,T3期14例,T4期6例;N0期22例,N1期19例,N2期28例。II期及II期以下33例,II期以上36例。未见淋巴结转移22例,见淋巴结转移47例。非小细胞肺癌癌旁组织无表达(阴性)53例,有表达(弱阳性、阳性、强阳性)16例,包括鳞癌9例,腺癌7例。癌组织中无表达(阴性)17例,有表达(弱阳性、阳性、强阳性)52例,包括鳞癌26例,腺癌26例。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23.2%,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5.4%。转醛醇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转醛醇酶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组织分化程度、T分期、TNM分期、是否II期以上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有显着相关性(P<0.05)。转醛醇酶在癌旁组织鳞癌中的表达与在癌组织鳞癌中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转醛醇酶在癌旁组织腺癌癌中的表达与在癌组织腺癌中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转醛醇酶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着增高,且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转醛醇酶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显着相关性,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转醛醇酶的表达显着增高。(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7-04-01)

刘静雨,孙漫红,李世东,孙占斌[2](2015)在《粉红螺旋聚孢霉67-1转醛醇酶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ga,异名: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 roseum)是一类重要的菌寄生菌,能够防治多种植物真菌病害。为研究粉红螺旋聚孢霉寄生相关基因,本实验室对高效菌株67-1寄生核盘菌菌核转录组进行了测序分析,获得一个高差异表达的转醛醇酶基因TAL67。实时荧光PCR监测表明,菌核诱导下该基因在不同侵染阶段(8h、24h和48h)均明显上调表达,24h表达量最高,比对照提高12.9倍。通过67-1全基因组序列克隆获得TAL67全长,结果显示,该基因为1 031bp,不含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AL67含有750bp的开放阅读框,可以编码249个氨基酸的多肽,其N末端无信号肽,C末端无GPI锚定信号,无疏水区和跨膜区。为研究TAL67在67-1寄生菌核过程中的作用,将TAL67上下游同源臂与pKH-KO载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吴博士惠赠)连接构建敲除载体,通过PEG-CaCl_2转化方法转入67-1原生质体中。经潮霉素抗性平板筛选,获得95个稳定遗传的转化子,PCR验证表明突变株中未检测到目标片段。对67-1和基因敲除突变株△TAL67进行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ATAL67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为0.53±0.016cm/天,显着低于野生菌株的0.59±0.03cm/天(P<0.05)。基因缺失后粉红螺旋聚孢霉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拮抗能力降低,对峙培养20天后△TAL67菌株在病原菌菌落中的延伸距离为5.00cm,显着低于野生菌株的5.76cm(P<0.05)。对核盘菌菌核寄生性测定发现,侵染5天和10天时突变株对菌核的致腐指数分别为33.3和68.6,比野生型降低35.5%和22.5%。分别采用浓度为5.0×10~6孢子/mL的生防菌和尖孢镰刀菌孢子悬液处理黄瓜种子,测定生防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湿培养7天,67-1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达到75.6%,而△TAL67处理防效仅为23.1%,表明TAL67基因参与了粉红螺旋聚孢霉67-1菌寄生过程。本研究结果丰富了菌寄生相关基因的种类,同时也为研究粉红螺旋聚孢霉生防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9-09)

张影,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3](2014)在《转醛醇酶基因高表达对纤维素燃料乙醇发酵用酵母耐受有机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农业秸秆等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过程中,水解液的发酵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乙醇发酵菌株是否具有较好的发酵抑制物耐受性。本研究以非氧化磷酸戊糖途径(PPP途径)中关键基因转醛醇酶基因(TAL1)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叁种不同启动子控制其表达对菌株利用木糖发酵过程中耐受有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种启动子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菌株对木糖的利用速率及有机酸耐受能力。在不添加有机酸和添加60 mM甲酸条件下,P_(UBI4)启动子控制的TAL1基因表达的菌株发酵结果优于P_(TDH3)、P_(AHP1)启动子菌株。在添加60 mM乙酸的条件下,P_(TDH3)、P_(AHP1)和P_(UBI4)启动子控制的TAL1基因表达的菌株发酵结果相近。在添加60 mM乙酰丙酸的条件下,P_(AHP1)启动子控制的TAL1基因表达的菌株发酵结果优于P_(TDH3)、P_(UBI4)启动子控制的TAL1基因表达的菌株。(本文来源于《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七章)》期刊2014-08-22)

肖琴,曾维怡,汤岳琴,木田建次[4](2014)在《转醛醇酶基因差异表达影响酵母发酵木糖及耐受乙酸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木糖发酵是纤维素燃料乙醇生产的一个关键瓶颈,同时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的乙酸严重抑制酿酒酵母的木糖发酵过程,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菌株对木糖的利用以及对乙酸的耐受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非氧化磷酸戊糖途径(PPP途径)中关键基因转醛醇酶基因(TAL1)为研究对象,探讨了3种不同启动子PTDH3、PAHP1和PUBI4,控制其表达对菌株利用木糖和耐受乙酸的影响。【方法】通过同源重组用3种启动子替换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NAPX37的TAL1基因的启动子PTAL1,再通过孢子分离和单倍体交配构建了纯合子,利用批次发酵比较了在以木糖为唯一碳源和混合糖(葡萄糖和木糖)为碳源条件下,3种启动子控制TAL1基因表达导致的发酵和乙酸耐受能力的差异。【结果】启动子PTDH3、PAHP1和PUBI4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TAL1基因的转录水平,提高了菌株对木糖的利用速率及乙酸耐受能力,提高了菌株在60 mmol/L乙酸条件下的葡萄糖利用速率。在以木糖为唯一碳源且无乙酸存在、以及混合糖为碳源的条件下,PAHP1启动子控制TAL1表达菌株的发酵结果优于PTDH3和PUBI4启动子的菌株,PAHP1启动子控制的TAL1基因的转录水平比较合适。在木糖为唯一碳源且乙酸为30 mmol/L时,PUBI4启动子控制TAL1基因表达的菌株发酵结果则优于PAHP1和PTDH3启动子菌株,此时PUBI4启动子控制的TAL1的转录水平比较合适。【结论】启动子PTDH3、PAHP1和PUBI4不同程度地提高TAL1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酵母菌株的木糖发酵速率和耐受乙酸性能,改善程度受发酵条件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4年06期)

魏立,施睿臻,张一鸣[5](2010)在《转醛醇酶在胃癌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之间比较转醛醇酶(TAL)的活性与表达的变化,探讨转醛醇酶活性或表达变化与肿瘤发生机制的可能联系。方法:转醛醇酶活性测定,Western免疫印迹测定TAL蛋白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TAL活性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p<0.05)。癌旁组织中TAL活性低于正常组织(p<0.05)。TAL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的蛋白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转醛醇酶的活性升高参与胃组织癌变过程。(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0年11期)

游向荣,许鸿川,梁文裕,郑少泉,陈伟[6](2009)在《龙眼转醛醇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转醛醇酶作为磷酸戊糖途径非氧化阶段的关键酶,在调节植物PPP对环境胁迫的应答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应用RACE方法克隆了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花芽中转醛醇酶的基因,获得一段长度为1655bp的cDNA,其中包括一个1320bp的开放阅读框,已登陆GenBank,登陆号为FJ472991(GI:217795375)。将转醛醇酶全长cDNA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一个约55kD带有组氨酸标签的外源蛋白。RT-PCR结果显示,TALmRNA在龙眼成花逆转花芽中有较明显的表达量上调,说明TAL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眼正常成花。(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09年12期)

黄铧[7](2008)在《酵母转醛醇酶2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及钩端螺旋体DDG醛缩酶初步晶体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醛缩酶是一类裂解酶,狭义的醛缩酶指的是1,6-二磷酸-D-果糖醛缩酶(EC4.1.2.13),它可以催化裂解1,6-二磷酸-D-果糖,生成3-磷酸-D-甘油醛和α-二羟丙酮磷酸这样一个可逆的醛醇缩合裂解反应。而广义的醛缩酶包括很多催化同类型反应的酶,本论文中研究的转醛醇酶(转二羟丙酮基酶)(EC 2.2.1.2)和2-脱氢-3-脱氧葡糖二酸醛缩酶(EC 4.1.2.20)都属于醛缩酶家族。醛缩酶参与糖酵解过程,可以高效地催化酮对受体醛的立体选择性加成,即催化代谢物质C-C键的形成与断裂,而C-C键的立体选择性形成是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反应。所以,醛缩酶作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生物合成剂被广为研究和应用。根据催化性质的差异,可以把醛缩酶分为两个类型:Ⅰ型醛缩酶和Ⅱ型醛缩酶。前者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以及动物中,该型醛缩酶酶活能力的发挥需要在酶的核心结构的一个赖氨酸(Lysine)残基形成Schiff碱中间体;后者主要存在于细菌和真菌中,在其催化过程中,需要二价金属阳离子在其活性部位作为辅因子发挥作用。转醛醇酶属于Ⅰ型醛缩酶,在糖代谢戊糖磷酸途径的非氧化阶段能够可逆的催化景天庚酮糖-7-磷酸的二羟丙酮部分转移给甘油醛-3-磷酸,生成果糖-6-磷酸和赤藓糖-4-磷酸。酵母基因组的一个开放阅读框NQM1/YGR043C编码的一段氨基酸序列运用COG数据库分析认为是一个转醛醇酶,但是关于这个基因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直接的实验证据。本课题的目的就是希望了解它并证明它是否是一个转醛醇酶。2-脱氢-3-脱氧葡糖二酸醛缩酶属于Ⅱ型醛缩酶,能够可逆的催化2-脱氢-3-脱氧葡糖二酸分裂成丙醇二酸半醛和丙酮酸。作为丙酮酸代谢途径中非常重要的酶,钩端螺旋体2-脱氢-3-脱氧葡糖二酸醛缩酶被当成抗钩端螺旋体病的生物制剂的一种靶蛋白而备受重视。(一)关于NQM1/YGR043C的课题,我们从酵母基因组中克隆出了该基因,并成功构建其pET22b(+)和pET28a载体的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了此重组蛋白;利用转醛醇酶酶活实验证实了其确实存在转醛醇酶活性;利用悬滴气相扩散法筛选出了NQM1/YGR043C晶体的初步生长条件,通过优化最终获得了适于X-ray衍射的晶体;在北京同步辐射收集了一套1.9(?)的常规数据,空间群为I2_l2_l2_l,晶胞参数为a=85.03(?),b=113.46(?),c=158.92(?),α=β=γ=90°;利用分子置换方法解析出了NQM1/YGR043C晶体的衍射相位,并通过模型构建和精修获得了1.9(?)分辨率的最终结构模型。NQM1/YGR043C核心结构是一个非常保守的(α/β)_8桶,8个扭曲的平行的βstrand(β1-8 strand)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很像啤酒桶的结构内核,连接这些彼此平行的βstrand的7个α螺旋(α2-8螺旋,缺失α1螺旋)缠绕在桶的外沿,另外,在核心的(α/β)_8桶外周还围绕着7个α螺旋(αA-G螺旋)。分析NQM1/YGR043C与同源转醛醇酶的氨基酸序列和二级结构分布,所有转醛醇酶亚家族的特征性高度保守的残基都能在NQM1/YGR043C中发现。比较NQM1/YGR043C与同源转醛醇酶(人源转醛醇酶和大肠杆菌转醛醇酶B)的叁维结构,证实其和同源物之间不仅具有非常相似的整体结构和核心的(α/β)_8桶结构。而且所有关键的活性相关的氨基酸残基,位置和构象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另外在TAL2_YEAST(NQM1/YGR043C)晶体结构的表面发现了文献报道中提到的转醛醇酶的可能的底物传递通道,这一通道从Ser173残基直至Lys144残基,主要由β4、β5 strand及紧随β5 strand的一段loop上的若干氨基酸残基组成。综上实验发现和证据,证实NQM1/YGR043C编码的确实是一个转醛醇酶,TAL2 YEAST,另外还推断了TAL2 YEAST与其同源酶相似的催化过程。(二)关于钩端螺旋体2-脱氢-3-脱氧葡糖二酸醛缩酶,我们从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中克隆出了编码钩端螺旋体DDG醛缩酶的基因,并成功构建其pET22b(+)载体的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了钩端螺旋体DDG醛缩酶蛋白;利用悬滴气相扩散法筛选出了钩端螺旋体DDG醛缩酶晶体的初步生长条件,并通过优化获得了分辨率高于3(?)的晶体;利用金属离子和甘油浓度梯度筛选出合适的冷冻保护策略,提高了钩端螺旋体DDG醛缩酶晶体耐受X-Ray的能力,足以收取完整的数据;在实验室常规光源收集了一套2.2(?)的常规数据,晶体空间群类型属于C2,晶胞参数为a=293.5(?),b=125.6(?),c=87.6(?),α=γ=90°,β=100.9°,并利用分子置换方法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相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8-11-01)

张永玲,郭静,张一鸣,德伟[8](2008)在《磷酸化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转醛醇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转醛醇酶(Transaldolase,TAL)活性变化与磷酸化的关系。方法:SMMC-7721细胞培养,细胞周期同步化后分组加不同浓度(10%、1%)胎牛血清孵育,分别测定不同孵育时间(1、2、4、8h)TAL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TAL蛋白表达水平。磷酸酶消化法检测TAL活性变化与磷酸化的关系。结果:①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TAL活性在10%胎牛血清培养时明显高于1%胎牛血清,2、4、8h显着性差异(P<0.05)。②不同浓度(10%.1%)胎牛血清孵育2、4、8hTAL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③磷酸化消化后TAL活性,与消化前相比呈显着性下降。结论: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增加血清浓度明显提高TAL活性,酶活性变化与TAL蛋白表达水平无关,提示活性调节发生在蛋白翻译后修饰,其中磷酸化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08年09期)

张永玲,邓银芬,戴岭,施景,耿洁[9](2008)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转醛醇酶活性的变化与磷酸化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转醛醇酶(Transaldolase,TAL)活性变化与磷酸化的关系。方法:(1)采用血清饥饿法将细胞同步化于G_0期,分别给予不同血清浓度(10%,1%),提取培养1、2、4、8h的总蛋白,测定转醛醇酶活性和蛋白表达水平。(2)对上述不同血清浓度培养2、4、8h细胞提取总蛋白采用磷酸酶消化法,检测消化前后TAL活性。结果:(1)转醛醇酶活性在高血清浓度培养的人肝癌细胞中明显高于对照组,2、4、8h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mRNA及蛋白表达量未见有显着差异(P>0.05)。(2)10%胎牛血清组磷酸酶消化后TAL活性较消化前下降(27-46%),有显着性差异;1%胎牛血清组磷酸酶消化后TAL活性较消化前下降(4.3-16.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TAL活性明显提高,但与TAL蛋白表达水平无关,说明磷酸化反应确实参与了TAL活性的调节,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8-08-01)

张永玲[10](2008)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转醛醇酶活性变化与磷酸化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醛醇酶是磷酸戊糖途径非氧化阶段的关键酶,其主要作用在于调控磷酸戊糖途径产生5-磷酸核糖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前者是细胞增殖过程中合成核苷酸不可缺少的原料;后者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还原当量,不仅维持谷光甘肽处于还原状态,还是体内多种代谢反应的供氢体,广泛参与胞内信号转导、抗氧应激等。因此,TAL既是细胞基础代谢所必需的,也与细胞功能转变、代谢状态变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转醛醇酶在多发性硬化、恶性肿瘤、肝硬化、器官发育、胚胎发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的细胞凋亡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einrich等的初步研究发现大鼠肝癌组织中TAL活性显着增高,在分化、再生肝中没有同样变化,提示TAL活性升高似乎对细胞癌变是特异性的。Lachaise等的研究也表明,转醛醇酶与着色性干皮病这一癌前病变的发生之间有相关性。本实验室以往在对小鼠K9细胞转醛醇酶的研究中发现在hCG刺激K9细胞后转醛醇酶活性明显升高,但未发现核酸及蛋白水平同步变化,说明TAL活性的改变不在于基因表达产物的增加,而可能是在此过程中转醛醇酶成熟蛋白受到翻译后修饰所导致。在蛋白质化学中,磷酸化修饰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其可逆性修饰往往导致蛋白质活性和功能发生巨大的变化。鉴于在不同物种中转醛醇酶基因的高度保守性及转醛醇酶蛋白结构的相似性,我们已在人类研究模式初步探讨了转醛醇酶在肝癌组织中活性的变化,本实验试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引起转醛醇酶活性变化的原因。本实验共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采用同步化细胞模式研究不同代谢状态下人肝癌细胞中转醛醇酶活性变化及其在核酸和蛋白两个水平的表达情况;第二部分采用磷酸酶消化法分析磷酸化对转醛醇酶活性的影响,应用MTT法检测不同血清浓度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思路和方法来探讨转醛醇酶在肝癌组织中活性改变的原因,是否与翻译后磷酸化修饰有关,试图解释其在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中的作用。第一部分:不同增生状态下人肝癌细胞中转醛醇酶活性差异细胞周期中的G_1、S、G_2和M各期持续时间和生化过程各不相同,对外界的需求和反应也各不相同。因此,为实验需要可采取一些措施使其进入同步化状态。本实验采用血清饥饿法诱发SMMC-7721细胞同步进入G_1期,在此基础上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含10%和1%胎牛血清的RMPI-1640细胞培养液培养。测定培养1、2、4、8h的TAL活性。同时以RT-PCR方法检测转醛醇酶mRNA水平差异,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醛醇酶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显示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TAL活性在10%胎牛血清培养时明显高于1%胎牛血清组,2、4、8h显着性差异(P<0.05)。10%与1%胎牛血清培养不同时间(2、4、8h)的肝癌细胞转醛醇酶在转录及蛋白两个表达水平皆没有显着性差别(P>0.05),与前期组织水平研究结果一致。实验结果显示其活性的改变不在于基因表达产物的增加,而可能是在此过程中转醛醇酶成熟蛋白受到翻译后可逆性修饰所导致。第二部分:磷酸酶消化法分析磷酸化对转醛醇酶活性的影响及转醛醇酶在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上述不同血清浓度培养2、4、8h细胞提取总蛋白采用磷酸酶消化法,检测消化前后TAL活性,应用MTT法检测不同血清浓度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双向电泳检测转醛醇酶在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0%胎牛血清组磷酸酶消化后TAL活性较消化前下降(27-46%),有显着性差异;1%胎牛血清组磷酸酶消化后TAL活性较消化前下降(4.3-16.5%),无统计学意义。MTT结果显示1%胎牛血清组平均A值明显小于10%胎牛血清组,P<0.05,1%胎牛血清组的增殖能力比10%组低20-29%;双向电泳结果显示肝癌组织转醛醇酶共有十余个蛋白迁移点,其中对应A亚型有7个点状亚型(spot),对应B亚型是6个亚型点;而癌旁组织A亚型有7个亚型点、B亚型是5个点,比较转醛醇酶蛋白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spots,可见肝癌组织中出现了新的TAL亚型点B6,可能是蛋白等电点向酸性端迁移而致,提示转醛醇酶活性升高可能与磷酸化修饰有关。这是本次研究一个新的发现,在国内外杂志上皆未见有报道。在蛋白质化学中,磷酸化修饰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其可逆性修饰往往导致蛋白质活性和功能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测量酶促脱磷酸反应后蛋白活性的变化来探讨转醛醇酶活性变化与磷酸化的关系。结果显示:10%胎牛血清组磷酸酶消化后TAL活性与消化前相比呈显着性下降(27-46%),并且在双向凝胶电泳中出现了TAL蛋白点向酸性端的迁移,说明磷酸化反应确实参与了TAL活性的调节,并且发挥重要作用。总结前面两部分实验的结果,可以认为转醛醇酶作为糖代谢途径的一个关键酶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上是必需的,但除此之外,其酶活性的变化在组织细胞的病变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成为病变的一个始动因素。对糖代谢酶的其他功能的研究将有可能成为后基因组计划中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08-04-01)

转醛醇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ga,异名: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 roseum)是一类重要的菌寄生菌,能够防治多种植物真菌病害。为研究粉红螺旋聚孢霉寄生相关基因,本实验室对高效菌株67-1寄生核盘菌菌核转录组进行了测序分析,获得一个高差异表达的转醛醇酶基因TAL67。实时荧光PCR监测表明,菌核诱导下该基因在不同侵染阶段(8h、24h和48h)均明显上调表达,24h表达量最高,比对照提高12.9倍。通过67-1全基因组序列克隆获得TAL67全长,结果显示,该基因为1 031bp,不含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AL67含有750bp的开放阅读框,可以编码249个氨基酸的多肽,其N末端无信号肽,C末端无GPI锚定信号,无疏水区和跨膜区。为研究TAL67在67-1寄生菌核过程中的作用,将TAL67上下游同源臂与pKH-KO载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吴博士惠赠)连接构建敲除载体,通过PEG-CaCl_2转化方法转入67-1原生质体中。经潮霉素抗性平板筛选,获得95个稳定遗传的转化子,PCR验证表明突变株中未检测到目标片段。对67-1和基因敲除突变株△TAL67进行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ATAL67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为0.53±0.016cm/天,显着低于野生菌株的0.59±0.03cm/天(P<0.05)。基因缺失后粉红螺旋聚孢霉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拮抗能力降低,对峙培养20天后△TAL67菌株在病原菌菌落中的延伸距离为5.00cm,显着低于野生菌株的5.76cm(P<0.05)。对核盘菌菌核寄生性测定发现,侵染5天和10天时突变株对菌核的致腐指数分别为33.3和68.6,比野生型降低35.5%和22.5%。分别采用浓度为5.0×10~6孢子/mL的生防菌和尖孢镰刀菌孢子悬液处理黄瓜种子,测定生防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湿培养7天,67-1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达到75.6%,而△TAL67处理防效仅为23.1%,表明TAL67基因参与了粉红螺旋聚孢霉67-1菌寄生过程。本研究结果丰富了菌寄生相关基因的种类,同时也为研究粉红螺旋聚孢霉生防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醛醇酶论文参考文献

[1].邓海斌.转醛醇酶(TALDO)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研究[D].南华大学.2017

[2].刘静雨,孙漫红,李世东,孙占斌.粉红螺旋聚孢霉67-1转醛醇酶基因的功能研究[C].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3].张影,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转醛醇酶基因高表达对纤维素燃料乙醇发酵用酵母耐受有机酸的影响[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七章).2014

[4].肖琴,曾维怡,汤岳琴,木田建次.转醛醇酶基因差异表达影响酵母发酵木糖及耐受乙酸性能[J].微生物学通报.2014

[5].魏立,施睿臻,张一鸣.转醛醇酶在胃癌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

[6].游向荣,许鸿川,梁文裕,郑少泉,陈伟.龙眼转醛醇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J].北方园艺.2009

[7].黄铧.酵母转醛醇酶2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及钩端螺旋体DDG醛缩酶初步晶体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8].张永玲,郭静,张一鸣,德伟.磷酸化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转醛醇酶活性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

[9].张永玲,邓银芬,戴岭,施景,耿洁.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转醛醇酶活性的变化与磷酸化关系的研究[C].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2008

[10].张永玲.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转醛醇酶活性变化与磷酸化关系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

论文知识图

糖酵解/糖异生代谢通路(Glycolysis/...哑1/YGR043c结构中二体相互作用面...哪l/YGRo43c与人瘾转醛醉酶二体结构...件向电免疫结果,示癌织亚型占大肠杆菌转醛醉酶BSchiff碱中间体及...转酮醇酶和转醛醇酶催化的反应

标签:;  ;  ;  ;  ;  ;  ;  

转醛醇酶论文_邓海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