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熵论文_廖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洞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洞,霍金,广义,不确定,砖墙,模型,量子。

黑洞熵论文文献综述

廖浩[1](2019)在《耦合电磁场对Reissner-Nordstrom黑洞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利用"Brick Wall"模型计算了与爱因斯坦张量耦合的电磁场对R-N黑洞熵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计算发现RN黑洞的熵不仅与电磁场与爱因斯坦张量之间的耦合常数α有关,同时也与耦合电磁场所具有奇偶性有关。(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3期)

唐浩[2](2018)在《黑洞熵与黑洞奇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洞的热力学性质和其奇异性是黑洞的两个重要问题。在黑洞热力学问题方面,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黑洞熵。黑洞熵的起源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对黑洞熵起源的不同解释对应着不同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本文通过引入比较流行的砖墙模型和薄膜模型对黑洞熵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其中薄膜模型是砖墙模型的改进方法。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天然缺陷,即为了满足贝肯斯坦-霍金熵,它们都需要人为的截断因子。除此之外,薄膜模型还包含半经典条件失效的可能性。本文的第二章尝试解决这两种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在2.2节中通过引入广义不确定关系对薄膜模型做了修改,分别计算了静态Schwarzschild-de Sitter黑洞和动态Vaidya黑洞的熵,计算中天然消除了人为引入的截断因子,转变为由黑洞自身和最小尺度来决定的自然的截断因子,并且给出了最小尺度的可能大小。另外,本文在2.3节中利用广义不确定关系在其他黑洞中的普遍结论对薄膜模型的两个自由参数进行了修改,并利用普朗克尺度和广义不确定关系探讨了改造后的计算方法和黑洞本身存在的关联,其参数要求与黑洞自身的存在性要求是自洽的,即它们都对黑洞质量有相同的要求,同时这一要求也确保了半经典条件的有效,这一改进也使该模型具有了充实的物理意义。在2.4节中考虑了黑洞事件视界和宇宙学视界之间熵的纠缠性,这种纠缠在之前的研究中都是被忽略的,并对黑洞存在的总熵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一个额外项,并发现黑洞的总熵在考虑额外项之后,其两个视界面在互相接近时黑洞总熵将趋于发散,这是一个新的结果。黑洞的奇异性是黑洞稳定的根本前提,也是宇宙学中的重要问题。宇宙监督假设认为,宇宙中不存在裸露在视界之外的奇点,但该假设一直都没有被证明。本文第叁章采用向黑洞投入试探粒子这一假想实验,来检测黑洞吸收试探粒子之后,是否可以通过改变黑洞的质量、电荷量或角动量,使其视界消失,从而导致奇点裸露。又或者,是否存在某种机制,导致本可能被破坏的黑洞因为这个机制而不会被破坏。本文在3.2节中针对叁维Peldan黑洞在极端情况和近极端情况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发现该黑洞在吸收了恰当能量的粒子之后,黑洞会被破坏掉,其奇点会裸露在视界之外,这是对宇宙监督假设的挑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没有考虑辐射和自引力等情况。在3.3节中引入了暗能量模型的Quintessence项,并发现原本可能会被破坏的Reissner-Nordstr?m黑洞在加入Quintessence之后便不能再被破坏。这一结果可能说明宇宙中应当存在着暗能量,这也可以说是对暗能量的Quintessence模型的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白吉龙[3](2015)在《广义不确定关系与黑洞熵》一文中研究指出霍金提出黑洞熵的概念以来,物理学家们致力于黑洞的本质和黑洞熵的起源的研究。研究者们在海森堡不确定关系的基础上发展了广义不确定关系(GUP),并用广义不确定关系来计算黑洞熵。本文利用广义不确定关系计算了Barriola-Vilenkin黑洞和具有双视界的Vaidya-de sitter黑洞的黑洞熵,而且在广义不确定关系的基础上引入了推广的广义不确定关系(EGUP)和修正的不确定关系(MUP),并用来计算并计算了几种基本黑洞的修正熵。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恒星的发展规律、黑洞的基本概念和黑洞热力学定律。第二章介绍了广义不确定关系(GUP)和黑洞熵,并利用广义不确定关系计算了Barriola-Vilenkin黑洞和具有双视界的Vaidya-de sitter黑洞的黑洞熵。第叁章对广义不确定关系进行了延伸,引入了推广的广义不确定关系(EGUP)和修正的不确定关系(MUP)计算了Schwarzschild黑洞、Reissner-Nordstrom黑洞和Garfinkle-Horowitz-Stromingerdilaton黑洞的修正熵。(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5-05-28)

白吉龙,温廷敦[4](2015)在《EGUP与黑洞熵的修正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人们对黑洞Bekenstein-Hawking熵的量子修正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黑洞熵对数修正项的系数.在广义不确定关系(GUP)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了推广的广义不确定关系(EGUP),运用面积定理计算了3类时空的黑洞熵的修正值,得到的黑洞熵的修正项的系数是正的.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对单视界时空适用,而且对有内视界的黑洞时空依然成立,并且在EGUP基础上计算出黑洞熵的修正值.相比GUP基础上得到的黑洞熵,EGUP可以应用于大尺度时空下,所以应用范围更广.此计算方法简洁明了,物理意义明确,可为黑洞熵对数修正值系数的确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邓昭镜,陈华林[5](2014)在《黑洞熵与贝肯斯坦-霍金熵》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黑洞形成过程中的熵演化,确立了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确认引力场是将无序化星云转变成有序化黑洞的唯一的基本因素,而贝克斯坦-霍金熵正是引力场在形成有序化黑洞的过程中,黑洞向黑洞外抛射的无序化量子气态物质的熵,它已应不再属于黑洞的熵.因此,黑洞的熵应是黑洞抛射量子气态物质的熵之后的剩余熵.(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兰小刚[6](2013)在《(n+2)-维Schwarzschild de sitter黑洞熵量子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n+2)-维静态Schwarzschild de sitter时空中,研究其隧穿特性.并通过在量子隧穿框架下计算5-维Schwarzschild de sitter黑洞的绝热不变量,发现其熵是量子化且等间距的,得到与Bekenstein一致的结论.(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米丽琴[7](2013)在《极端黑洞熵的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极端RNdS黑洞的量子熵,表明当考虑内事件视界时,极端黑洞的熵与极端和量子化的次序无关都为零,满足热力学第叁定律.内外事件视界对熵的贡献是对数发散的,且它们的绝对值严格相等,特别是外事件视界对熵的贡献是负值,这是一个全新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3年03期)

刘佰生[8](2012)在《黑洞熵的修正与黑洞的量子能层》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通过把霍金辐射等价地看成是来自于视界面内部附近的真空涨落,Parikh和Wilczek为解决霍金辐射理论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丢失问题提出了一种隧穿模型。也就是,虚粒子对产生后,负能虚粒子被黑洞吸收,正能虚粒子经过隧穿量子势垒实化为实物粒子并逃逸至无穷远处形成霍金辐射。根据该理论:如果考虑到隧穿过程中粒子的自引作用或者视界面的反作用,系统的总能量将会守恒,其中,势垒来自于粒子的隧穿过程。由于在利用WKB近似法时将隧穿过程中对应的背景时空看成动态的,研究的结论是:霍金辐射已不再是黑体辐射,但仍然满足量子力学的幺正性原理。Parikh–Wilczek隧穿模型虽然是一种半经典的理论,但是简单、实用,能很好地解决霍金辐射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已经用于研究了如下的工作:1)将静止质量不为零的粒子看成S波,该理论被用于研究了电中性的、带电的、同时带磁荷和电荷的粒子的隧穿过程。通过重新构造Painleve′–Kerr–Newman坐标系中的时空线元,该理论于2005年被推广应用于计算了Kerr–Newman黑洞的一级修正的熵。这些研究的结果都说明:霍金辐射没有违背量子力学的幺正性原理。2008年,隧穿模型再次与WKB近似法结合计算了一般球对称黑洞的精确到二级近似下的黑洞熵以及对应的辐射谱,表明:此时的熵是由贝肯斯坦–霍金熵、面积对数项和面积的反比项等叁项组成,与圈量子引力所得的结果非常吻合,并证明了此过程中信息守恒。2)依据广义相对论的对应性和隧穿模型,粒子隧穿稳态黑洞视界的过程可以用来描述它的动态对应体的演化。显然,粒子的隧穿过程与视界的收缩过程同时发生,更确切地说,视界的收缩速度等于粒子的隧穿速度,这样就可以求出动态黑洞局域视界的收缩速度和位置。2010年,正是依据该思路,隧穿模型用于研究了Vaidya黑洞和Vaidya–Bonner黑洞的量子能层的位置,并分析了霍金辐射的来源。指出:量子能层就是粒子隧穿过程产生的量子势垒,霍金辐射来自表观视界附近的真空涨落。鉴于此,本文将探讨该模型拓展应用于两方面的问题:球对称de Sitter黑洞的熵修正,动态黑洞的量子能层和霍金辐射的来源。全文共分四章,具体内容如下:ⅰ)第一章先展示了黑洞理论的研究史,接着详细讨论了黑洞物理的重要理论以及存在的理论困难,也就是,霍金辐射理论和信息疑难问题。最后结合近期相关研究的进展简单介绍了本文的工作和意义。ⅱ)第二章旨在拓展隧穿模型应用于计算球对称的de Sitter黑洞的修正熵,即,同时对事件视界面和宇宙视界面上的熵进行修正,并将结果与目前得到的修正熵的普遍结果相比较。ⅲ)第叁章进一步利用隧穿模型研究动态黑洞的局域视界面和量子能层,从而分析霍金辐射来自何处。先探讨动态球对称de Sitter黑洞的情况,再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继续探讨动态转动黑洞的情况。ⅳ)第四章对文中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设想。(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2-05-01)

杨学军,赵峥[9](2011)在《砖墙模型不能给出黑洞熵》一文中研究指出砖墙模型被广泛用于静态或稳态黑洞熵的计算,但为了避免发散,砖墙模型需要引入一紫外截断因子.截断因子的引入至今没有给以合理的解释.有工作表明,用砖墙模型或薄膜模型计算黑洞熵时,若采用广义不确定关系则可以去掉截断因子.证明了将广义不确定关系用于砖墙模型计算Schwarzschild黑洞熵时,由于砖墙模型给出熵的第一项既是Bekenstein-Hawking项又含有截断因子,因此在去掉截断因子的同时也丢掉了Bekenstein-Hawking项,将得不到黑洞熵.(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朱曙[10](2011)在《黑洞熵、膜世界和熵引力若干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中,有许多方向可能进一步改变我们的时空观念,这些方向包括黑洞理论、额外维理论和引力熵力学说。论文的叁个部份分别探讨了这叁个方向的课题。第一部分使用Hopf指数定理分别研究了两种黑洞——4-维轴对称黑洞和NUT-Kerr-Newman黑洞的熵的拓扑起源和相变问题,计算了两种黑洞在不同拓扑状态下的Euler示性数,得到了不同状态下Kerr-Newman黑洞的熵0、A/4和NUT-Kerr-Newman黑洞的熵0、A/16、3A/16、A/4,指出了从恒星演化的这两种黑洞的一级拓扑相变的相变潜热都在γ爆的能量级范围10 51 ergs→1054ergs内,因此从恒星演化的黑洞一级拓扑相变是γ爆的可能成因之一。第二部分在具有微小的倾斜额外维、很小的、静态radion场的五维膜世界中,推导了四维爱因斯坦方程的低能有效形式。接下来展示了首阶上的类Israel联结条件,正是它导致可以从交叉度规得到传统的牛顿常数。在额外维与时间横截且空间平坦的膜上以及低能情况下,得到了标准的费雷德曼方程。发现正是牛顿常数暗示了新增的额外维倾斜的条件。指出若倾斜非常小,对应的宇宙是刚性(stiff)流体主导的;若倾斜增加一点点,则理论上当前宇宙可以有一个自加速过程。最后,得到了五维爱因斯坦方程在全时空的一个简单解,并阐明了这个宇宙在当前加速而在不久之前减速膨胀。第叁部分从两种典型的修正引力理论——Gauss-Bonnet引力和f(R)引力——的场方程出发研究了n维球对称时空中引力作为熵力出现的问题。在Gauss-Bonnet引力中,分别在静态和动态时空背景下分离出了熵力项naFa,得到了相应的自引力修正因子χGB,χGB’;在f(R)引力中,则分别在静态时空和FRW宇宙背景下分离出了熵力项naFa,分别得到了相应的自引力修正因子χf(R),χf(R)’。在Gauss-Bonnet引力中,静态和动态情况具有相同的修正因子,而在f(R)引力中并非如此。在Gauss-Bonnet引力中的n维时空下推导了Wald-Kodama熵,并在f(R)引力中分别在n维静态时空和FRW时空下得到了广义Misner-Sharp能量。(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1-07-01)

黑洞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黑洞的热力学性质和其奇异性是黑洞的两个重要问题。在黑洞热力学问题方面,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黑洞熵。黑洞熵的起源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对黑洞熵起源的不同解释对应着不同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本文通过引入比较流行的砖墙模型和薄膜模型对黑洞熵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其中薄膜模型是砖墙模型的改进方法。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天然缺陷,即为了满足贝肯斯坦-霍金熵,它们都需要人为的截断因子。除此之外,薄膜模型还包含半经典条件失效的可能性。本文的第二章尝试解决这两种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在2.2节中通过引入广义不确定关系对薄膜模型做了修改,分别计算了静态Schwarzschild-de Sitter黑洞和动态Vaidya黑洞的熵,计算中天然消除了人为引入的截断因子,转变为由黑洞自身和最小尺度来决定的自然的截断因子,并且给出了最小尺度的可能大小。另外,本文在2.3节中利用广义不确定关系在其他黑洞中的普遍结论对薄膜模型的两个自由参数进行了修改,并利用普朗克尺度和广义不确定关系探讨了改造后的计算方法和黑洞本身存在的关联,其参数要求与黑洞自身的存在性要求是自洽的,即它们都对黑洞质量有相同的要求,同时这一要求也确保了半经典条件的有效,这一改进也使该模型具有了充实的物理意义。在2.4节中考虑了黑洞事件视界和宇宙学视界之间熵的纠缠性,这种纠缠在之前的研究中都是被忽略的,并对黑洞存在的总熵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一个额外项,并发现黑洞的总熵在考虑额外项之后,其两个视界面在互相接近时黑洞总熵将趋于发散,这是一个新的结果。黑洞的奇异性是黑洞稳定的根本前提,也是宇宙学中的重要问题。宇宙监督假设认为,宇宙中不存在裸露在视界之外的奇点,但该假设一直都没有被证明。本文第叁章采用向黑洞投入试探粒子这一假想实验,来检测黑洞吸收试探粒子之后,是否可以通过改变黑洞的质量、电荷量或角动量,使其视界消失,从而导致奇点裸露。又或者,是否存在某种机制,导致本可能被破坏的黑洞因为这个机制而不会被破坏。本文在3.2节中针对叁维Peldan黑洞在极端情况和近极端情况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发现该黑洞在吸收了恰当能量的粒子之后,黑洞会被破坏掉,其奇点会裸露在视界之外,这是对宇宙监督假设的挑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没有考虑辐射和自引力等情况。在3.3节中引入了暗能量模型的Quintessence项,并发现原本可能会被破坏的Reissner-Nordstr?m黑洞在加入Quintessence之后便不能再被破坏。这一结果可能说明宇宙中应当存在着暗能量,这也可以说是对暗能量的Quintessence模型的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洞熵论文参考文献

[1].廖浩.耦合电磁场对Reissner-Nordstrom黑洞熵的影响[J].科技风.2019

[2].唐浩.黑洞熵与黑洞奇异性[D].西北大学.2018

[3].白吉龙.广义不确定关系与黑洞熵[D].中北大学.2015

[4].白吉龙,温廷敦.EGUP与黑洞熵的修正值[J].天文学报.2015

[5].邓昭镜,陈华林.黑洞熵与贝肯斯坦-霍金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兰小刚.(n+2)-维Schwarzschilddesitter黑洞熵量子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米丽琴.极端黑洞熵的新认识[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3

[8].刘佰生.黑洞熵的修正与黑洞的量子能层[D].广州大学.2012

[9].杨学军,赵峥.砖墙模型不能给出黑洞熵[J].物理学报.2011

[10].朱曙.黑洞熵、膜世界和熵引力若干问题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黑洞熵和贝肯斯坦-霍金的想法黑洞熵随质量的变化SW黑洞熵W(Amax)的演化曲线多层黑洞的熵S(M)对其能量U(M)(或质量M...黑洞温度随质量的变化关系非极端Kerr-Newman黑洞的Killing矢量...

标签:;  ;  ;  ;  ;  ;  ;  

黑洞熵论文_廖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