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税能力论文-徐云翔,谢金贵,范晓龙

应税能力论文-徐云翔,谢金贵,范晓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税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业用电,纳税能力,戴南镇,国税局

应税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徐云翔,谢金贵,范晓龙[1](2011)在《工业用电与应税能力挂钩促减排、增税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徐云翔 通讯员 谢金贵 范晓龙) 江苏省兴化苏源经纬管业有限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今年申请将原250KVA的变压器增容为400KVA的容量。接到申请后,兴化市国税局对该企业进行了风险应对处理,补征税款2.71万元,加收滞纳金0.11万元(本文来源于《中国税务报》期刊2011-09-07)

刘文桥[2](2007)在《应税能力研究:理论分析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税评估是目前税收领域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被公认为是增强经济税收分析和税源监控、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按照权威定义,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但综合税收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纳税评估的现状、发展方向等各方面因素分析,纳税评估的研究对象仅停留或局限于对纳税申报行为的准确性、合法性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以此为途径,逐步向决定纳税行为的经济税源领域延伸,揭示税收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规律,以此一般规律为标准衡量具体纳税行为的符合程度,及时发现和防范税收流失。依据上述思考,本文率先提出了将应税能力作为纳税评估核心内容的观点。首先明确了应税能力的概念,即应税能力是指由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所决定的创造和提供税收的税基规模,也就是纳税人所具有的创造和提供税收的能力。为说明应税能力的研究意义,阐述了应税能力与税收收入、应纳税额、申报税额、实纳税额之间的关系,将应税能力区分为内在应税能力和外显应税能力两种表现形式,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内在应税能力和外显应税能力的决定因素及其量化。内在应税能力是由纳税人经济活动所决定的应税能力的质的确定性,外显应税能力是运用生产要素等经济税收指标测算的纳税人实现、据以缴纳税收的收入或财富数量,是内在应税能力量化的显性反映。外显应税能力的量化原理是经济学生产函数理论在税收分析中的应用,是应税能力评估的核心依据。应税能力评估的内容就是在对经济税源及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进行充分考察和大量数据积累的前提下,形成各类行业、产品的投入产出规律及参数,结合税收管理重点关注的问题,设计应税能力评估指标,运用“要素测算类指标”测算外显应税能力,掌握税本和税基,运用“比对评估类指标”对纳税行为进行评估,分析判断纳税行为与外显应税能力之间是否一致。通过上述理论分析,说明对应税能力实施评估较之对申报行为的评估更接近于揭示经济活动的客观实质,更有利于反映由经济行为决定的税收规模及规律,防止税收不遵从行为的误导,更利于征税主体在与纳税上体的博弈之间把握主动。在对应税能力及其评估原理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纳税评估中存在的指标体系设计缺陷,以我国主体税种增值税为例,区别“要素测算类指标”和“比对评估类指标”,系统设计了应税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要素测算类指标用于测算和衡量外显应税能力,分为生产要素类、存货流动类两大类,衡量测评外显应税能力与申报税基比对关系的评估指标分为收入票种结构类、收入资金类、进项票种结构类、购进资金流动类等六大类,每类指标均分别就指标设计原理、主要指标组成、指标应用思路进行了阐述。该指标体系设计遵循了目的性、明确性、可比性、系统性、信息化原则,突出了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围绕评估目的和税种特性、针对应税能力异常表现、指标数据来源和口径明确、能够系统反映经济和纳税行为特点、有信息化技术支撑,等等核心要求。为进一步印证应税能力评估理论的实效性,本文选取笔者2007年初对山东省德州市某枣制品加工厂的生产经营和涉税信息的实地考察资料,遵循应税能力评估原理,对设计的应税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应用,详细说明了案例分析思路、评估指标选取设计、分析步骤与方法,从而使本文的理论研究具有了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综上所述,国家的税收总量来自于每一个纳税人实现和缴纳的应纳税额,应税能力决定了应纳税额的计税依据,而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又决定了应税能力。因此,在目前我国实行纳税申报制度的前提下,分析判断申报行为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纳税人实际经营规模和应纳税额,必须借助专业化的指标体系设计和信息化手段,以应税能力为核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评估,达到全面掌握税源税本、防范税收流失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9-19)

杨涛[3](2006)在《从纳税500强看民企的税制环境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2日,2005年中国纳税500强企业名录公布。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所占比重较大。据统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342家企业上榜,共计纳税5112.40亿元,占500强纳税总额的81.07%,而纳税额名列前茅的,也基本属于国有(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06-09-06)

应税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税评估是目前税收领域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被公认为是增强经济税收分析和税源监控、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按照权威定义,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但综合税收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纳税评估的现状、发展方向等各方面因素分析,纳税评估的研究对象仅停留或局限于对纳税申报行为的准确性、合法性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以此为途径,逐步向决定纳税行为的经济税源领域延伸,揭示税收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规律,以此一般规律为标准衡量具体纳税行为的符合程度,及时发现和防范税收流失。依据上述思考,本文率先提出了将应税能力作为纳税评估核心内容的观点。首先明确了应税能力的概念,即应税能力是指由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所决定的创造和提供税收的税基规模,也就是纳税人所具有的创造和提供税收的能力。为说明应税能力的研究意义,阐述了应税能力与税收收入、应纳税额、申报税额、实纳税额之间的关系,将应税能力区分为内在应税能力和外显应税能力两种表现形式,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内在应税能力和外显应税能力的决定因素及其量化。内在应税能力是由纳税人经济活动所决定的应税能力的质的确定性,外显应税能力是运用生产要素等经济税收指标测算的纳税人实现、据以缴纳税收的收入或财富数量,是内在应税能力量化的显性反映。外显应税能力的量化原理是经济学生产函数理论在税收分析中的应用,是应税能力评估的核心依据。应税能力评估的内容就是在对经济税源及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进行充分考察和大量数据积累的前提下,形成各类行业、产品的投入产出规律及参数,结合税收管理重点关注的问题,设计应税能力评估指标,运用“要素测算类指标”测算外显应税能力,掌握税本和税基,运用“比对评估类指标”对纳税行为进行评估,分析判断纳税行为与外显应税能力之间是否一致。通过上述理论分析,说明对应税能力实施评估较之对申报行为的评估更接近于揭示经济活动的客观实质,更有利于反映由经济行为决定的税收规模及规律,防止税收不遵从行为的误导,更利于征税主体在与纳税上体的博弈之间把握主动。在对应税能力及其评估原理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纳税评估中存在的指标体系设计缺陷,以我国主体税种增值税为例,区别“要素测算类指标”和“比对评估类指标”,系统设计了应税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要素测算类指标用于测算和衡量外显应税能力,分为生产要素类、存货流动类两大类,衡量测评外显应税能力与申报税基比对关系的评估指标分为收入票种结构类、收入资金类、进项票种结构类、购进资金流动类等六大类,每类指标均分别就指标设计原理、主要指标组成、指标应用思路进行了阐述。该指标体系设计遵循了目的性、明确性、可比性、系统性、信息化原则,突出了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围绕评估目的和税种特性、针对应税能力异常表现、指标数据来源和口径明确、能够系统反映经济和纳税行为特点、有信息化技术支撑,等等核心要求。为进一步印证应税能力评估理论的实效性,本文选取笔者2007年初对山东省德州市某枣制品加工厂的生产经营和涉税信息的实地考察资料,遵循应税能力评估原理,对设计的应税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应用,详细说明了案例分析思路、评估指标选取设计、分析步骤与方法,从而使本文的理论研究具有了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综上所述,国家的税收总量来自于每一个纳税人实现和缴纳的应纳税额,应税能力决定了应纳税额的计税依据,而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又决定了应税能力。因此,在目前我国实行纳税申报制度的前提下,分析判断申报行为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纳税人实际经营规模和应纳税额,必须借助专业化的指标体系设计和信息化手段,以应税能力为核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评估,达到全面掌握税源税本、防范税收流失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税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徐云翔,谢金贵,范晓龙.工业用电与应税能力挂钩促减排、增税收[N].中国税务报.2011

[2].刘文桥.应税能力研究:理论分析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D].山东大学.2007

[3].杨涛.从纳税500强看民企的税制环境优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

标签:;  ;  ;  ;  

应税能力论文-徐云翔,谢金贵,范晓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