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战略机遇期,将陈氏宗祠打造成为岭南文化旅游名胜品牌

抓住战略机遇期,将陈氏宗祠打造成为岭南文化旅游名胜品牌

一、抓住战略机遇期 将陈家祠打造成为岭南文化旅游景点着名品牌(论文文献综述)

温文静[1](2020)在《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文中指出UNESCO“设计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立的“创意城市网络”下的一个主题网络,致力于以设计作为主要驱动力,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多个城市联结起来,在相互促进中共赢发展。广州已具备申报“设计之都”的基础与优势条件,适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期,广州申都对于城市自身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与广州申都和城市建设密切相关,充分发挥视觉形象设计在广州“设计之都”建设中的作用,在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城市文化的传播中实现价值提升。本文运用资料搜集、实地调研、文献查阅、数据整理等研究方法,结合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深入对象分析并提出设计方案。理论研究方面,探讨广州申报“设计之都”的意义和可行性,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是广州申都的重要环节,对广州申都基础的梳理,能为视觉形象的设计提供原料。在广州“设计之都”的建设中,视觉形象设计的价值亦在城市的文化发展、品牌建构、艺术表现和精神传播方面充分体现。设计实践方面,对国内外典型“设计之都”视觉形象的定位方向、设计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优秀经验,启发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梳理广州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与现状,从广州城市视觉形象与“设计之都”视觉形象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中,明确设计定位方向。从历史文化、现代发展、设计特色、发展规划目标四个层面深掘城市特色,定位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提炼核心理念。传统文化、现代都市、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是广州“设计之都”的四大特色,以此划分设计方案的主题板块,从标志、色彩、辅助图形等视觉要素的设计中体现出来,包括针对广州“设计之都”申报与建设中不同场合的视觉应用要素的设计。最后就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的传播方法展开探讨,制定切实可行的形象传播策略。文章为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建设提出了设计方案和实践策略,对广州“设计之都”的形象建设和品牌塑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琬惠[2](2020)在《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建设的浪潮中,文化建设已成为各个城市凸显自身差异化、个性化的重要方式,而如何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并将文化建设充分融入到城市品牌形象系统构建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城市品牌形象是否成功的关键。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发展,城市内部各部分的细化建设开始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即以我国三级行政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应如何构建起具有差异化的城市品牌形象。本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是本论文的基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与价值,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中分析出选题的研究现状,确定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论文为铺垫部分,通过对文化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品牌与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等概念分析,初步提出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并在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中,发现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中现存的问题;第三部分为第四章,系统地将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构建进行构架分析并提出策略,形成本论文的理论体系;第四部分为第五章,以北京市大兴区为实际案例,验证本论文所提出理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对未来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发展的思考。本论文认为,我国三级行政区应基于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差异化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以城市精神文化引领城市理念识别,以城市制度文化引领城市管理识别,以城市行为文化引领城市行为识别,以城市物质文化引领城市感官识别,在整合传播中实现城市品牌形象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谢丽娟,刘小勇[3](2016)在《广州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SWOT分析及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由资源竞争转向资本、技术竞争,最终走向文化竞争。广州要迈向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建设下功夫,还要在文化和品牌等软实力建设上下功夫,不仅要"以文化论输赢",还要"以文化论未来"。借助SWOT分析法,将广州市文化品牌发展战略与自身建设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这些因素展开综合分析,探讨广州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可行路径。

莫小俊[4](2016)在《新岭南文化建设对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文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凝聚人心和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力量,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的发展全面性。随着发展的日益深化和人们的不断反思,无论是国家还是城市,仅仅依靠经济、资源和科技等因素,已经难以轻易占领竞争高位,因为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需要被考量。文化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体系中所占的分量已经越来越大,对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城市综合实力具有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明显。所以现代城市往往以文化作为战略竞争核心,也更加注重文化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具有的本质性意义。因此本文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以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为出发点,以新岭南文化建设为落脚点,对广州文化软实力和新岭南文化进行理论探析,并着重探究新岭南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对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和对策。全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并对文化软实力、广州文化软实力和新岭南文化作了综述。第二部分文章点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阐明为何是文化自信这一视角的基础上界定了广州文化软实力及新岭南文化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内涵。在厘清理论问题之后,文章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新岭南文化和广州文化软实力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新岭南文化建设对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在第四部分,文章以SWOT的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对新岭南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剖析,较为全面的呈现了新岭南文化资源、新岭南文化形象、新岭南文化价值和新岭南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优劣长短。第五部分为本文的关键,以SWOT现状分析为基础,建构了策略选择模型图和策略竞争力模型图,从而明确了新岭南文化建设要用优势、补不足、抢机遇、迎挑战的基本原则。并从以延续广州文化软实力的生命力为基础,夯实新岭南文化资源;营育新岭南文化形象,提高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推进新岭南文化生产,保障广州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以筑牢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为根本,塑造新岭南文化价值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以新岭南文化建设而达到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对策,进而回归到本文的选题之义。

王成芳[5](2013)在《广州轨道交通站区用地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但关于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土地利用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国内相关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较薄弱。广州近十多年来轨道交通发展迅猛,现已初步形成轨道交通网络,通过轨道交通引导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转变的指导思想初现端倪,沿线站点地区联合开发方面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具备当前中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下的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建设的典型特征和共性问题。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以广州市现有开通运营的110个地铁站点周边用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基础调研和相关深入研究,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探索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优化策略,以期为未来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周边用地优化调控提供相关建议,也为国内其他大城市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提供相关实证参考和借鉴。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对目前国内外关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与交通互动反馈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国内外典型城市的相关建设实践或实证研究进行解析,并从理论基础、实践借鉴、研究视角和技术支撑四个方面构建城市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研究的框架,此外还结合广州轨道交通发展历程解析城市轨道站区优化的趋势与挑战,为后文实证研究及优化对策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是本论文的研究核心,主要结合广州既有地铁站点周边用地展开实证调研,通过实地踏勘摸查,采集第一手数据,基于城市设计视角解析站点地区空间要素,并基于GIS空间分层的思路构建站区GIS综合数据库;同时,充分利用GIS平台及各种空间统计分析,从不同空间尺度(城市尺度和站点街区尺度)展开多维度实证研究------从社会维度分析站点网络与城市公共中心的空间耦合关系,从经济维度分析站点网络与城市基准地价的关系,从空间维度分析不同类型站点地区用地空间布局和不同时期典型站点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等,针对广州既有地铁站点周边用地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下一步提出用地优化对策提供有力的实证研究。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重要延伸与拓展,基于轨道站区具备节点和场所的双重特性,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相关优化对策,建议打造与城市公共中心高度耦合的轨道网络体系,构建凸显公共中心特征的站点分类体系将交通节点和城市节点融为一体,提出以轨道交通站点为触媒通过站区场所营造从多个维度将城市轨道交通站区优化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并结合广州市既有轨道沿线站点土地利用进行反思或提出优化建议。

黄硕[6](2014)在《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旅游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现在愈来愈受到国民的普遍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强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节假日外出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假日消费的主要项目之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很多企业存在着不规范行为,而作为在我国着名的旅游城市广州成立的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来说,如何采取先进的发展策略,根据国内外市场不断变化的形势把握住市场机会,是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下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这里首先对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外部环境分析,分析了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行业竞争情况;其次对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分析了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内外部环境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运用SWOT矩阵提出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第一,产品开发策略。第二,差异化发展策略。第三,一体化发展策略。第四,组建战略联盟。最后,为了保证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顺利实施,提出了其顺利实施保障措施。研究的成果有利于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在明确的发展策略指导下走上发展的良性轨道,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抓住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做大做强企业实力,真正实现企业使命。同时对同类企业的发展策略调整具有参考价值。

林胜男[7](2013)在《侨乡祠堂的兴起及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以东南沿海F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社会现象,被称之为“活化石”、“活古代”。慎终追远、抱本返始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人伦思想,是孔子所认为的孝悌情感来源。F市乡村祠堂宏伟壮观,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以F市乡村的12座祠堂为例,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梳理研究祠堂的历史与现状,寻找当今祠堂与传统的祠堂的联系与区别。分析研究祠堂社会功能的传承与嬗变,以便说明祠堂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建设存在的影响。同时探索如何优化整合祠堂的空间结构,以利于农村文化建设和谐互动。研究表明:现今的祠堂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祠堂。在结构上略有变化,如根据需要在祠堂后面新建厨房,为举办红白喜事提供方便。祠规失去了古时威慑力,仅被当做遗物而保存。而祭祀的仪式却得到继承与巩固。但仪式的程序有所简化。祠堂社会功能中祖先崇拜功能、互助救济功能得到了继承,教化功能的消退,新的具有显着现代特征的功能如农家书屋、展览馆、老人活动中心等出现。从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在现代社会,祠堂没有固步自封,一味排斥,它并不是完全的封闭、落后、腐朽代表,它正积极的适应时代发展,并随时代发展的脉搏推陈出新,正以一种包容、开放、创新的方式更新自身。基于这一点,笔者进而探索,祠堂如何更好地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契合,如何改造自身的空间结构,长善救失,以淡化自身的负功能,发扬自身的积极功能。

赵嘉骏[8](2012)在《广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州旅游业总体竞争实力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国第三,但近年来全国第三的位置处于岌岌可危状态,诸如天津、重庆等其他省市大有赶超趋势。国内外研究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文献研究综述,搭建旅游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区位熵等对广州旅游产业集群进行定量判断与识别,结合SWOT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界定,广州宜选择“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内部创新能力、打造品牌效应、发挥政府促进”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并对广州旅游产业集群战略路径,即加速极化效应、完善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政府主导与市场化发展、加速向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等进行了探讨。旅游产业是一种无边界的产业,广州旅游业应抓住政府正在大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会,开发重大旅游项目,培育八大旅游产业集群,加速岭南集团和长隆集团两大龙头企业的发展,打造名牌效应,带动整个旅游企业向集聚方向发展,促进广州市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

王河[9](2011)在《岭南建筑学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它最少保守,最富有进取精神。岭南建筑学派研究是岭南现代建筑的十分重要的课题,研究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可以为当代岭南建筑和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我们对岭南建筑及中国建筑的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第一章主要阐释了岭南建筑的发展概况和岭南建筑学派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清朝初期西方文化开始对岭南建筑进行影响,并指出广州十三行商馆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首先交汇之处,岭南建筑学派开放、吸收的特性开始最初的显现。和研究了岭南城市和乡村的近代化进程,指出西方建筑文化不仅影响了岭南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同时也渗透进了岭南乡村建筑景观里面。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指出西洋式建筑的强势进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固守,以及时代进程中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思想革新的过程中,中西两种建筑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及融合,促使了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出现和确立。19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在岭南的出现和现代建筑思想在岭南的传播则是岭南建筑学派的萌芽,林克明等建筑师对于现代建筑思想的早期传播和现代建筑的早期实践则可认为是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聚集了一批第一代岭南建筑师的勷勤大学成为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解放后岭南建筑师较好地继承了勷勤大学时期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囿于政治环境的情况下,仍然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夏昌世提出岭南建筑应强调通风、遮阳、隔热的岭南建筑创作观,开启了现代岭南派建筑探索的道路,夏昌世的建筑创作观、建筑理论观和建筑教育观,成为当代岭南建筑学派丰富的思想源泉。夏昌世可被视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以佘畯南、莫伯治为首的岭南建筑师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岭南派建筑成为全国建筑创作的典范。特别是以莫伯治为主的酒家园林的创作,可以被视为岭南派建筑的开创之风。到白天鹅宾馆的创作成功,一大批岭南派建筑岭成为中国建筑创作时代新风,南建筑创作从思想、实践、风格、理论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突破,岭南建筑也从一个流派发展到了一个学派的新水平。建筑学界已经开始认同岭南建筑学派的形成和成就。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岭南建筑学派不断发展和成熟,特别是最近十年,岭南建筑学派成果丰富,其创作理论亦从侧重于风格和形式发展到一个思想体系,岭南建筑学派已经用一个思想体系去指导自己的创作,作品遍布全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逐渐成为了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的主阵地。第六章主要通过笔者二十多年来对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学习、探索和建筑创作实践的7个代表性案例,其中从珠岛宾馆到松园宾馆的设计在中国自己传统的格局中追求中国岭南的现代建筑新的形式,其目的是探索一条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和地方性的创作道路;而帽峰沁苑就强调岭南建筑空间的“厅”“亭”结合的禅宗之美;海南热带三亚南田温泉度假中心酒店的设计,则讲求运用岭南建筑活态空间的创作思想在异地的运用,表明岭南活态空间手法的创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不局限于狭窄的地域主义;亚运建设与城市战略则以时代的高度,把握机遇,通过大型的国际赛事的契机,挖掘岭南传统工艺美术与建筑空间的三庭叠翠的活态空间的美感,以及岭南传统吃市街道的平民市井生活氛围,展示岭南民俗民情的一面。这些项目的获奖说明已经获得政府和专家一定程度的肯定,亦是笔者继续探索岭南建筑学派理论与实践的动力。通过对岭南地域建筑历史及地理、人文环境的溯源,以及对岭南派建筑产生的条件和背景的梳理,阐释了岭南建筑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在21世纪的新发展,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广州亚运场馆的建设,昭示岭南建筑学派已经走向成熟和取得了新的发展高度,并完成了从无派有派无派的超越,其创作理论和思想体系今后应继续充实、提高和成熟、完善。

孙健[10](2011)在《对广州市荔湾区“五区一街”规划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2009下半年,荔湾区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岭南文化品牌而推出"五区一街"规划,时至今日,其不仅出台了"五区一街"的具体规划,并多已付诸实践。"五区一街"规划体现了"山水城市"理念及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等规划设计理念,它注重整体规划发展,并较好的把自然融合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强调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其规划也并不完美,因此,最后一部分试着从山水城市理念、岭南文化主线、建立白鹅潭复合文化区、设立"行走荔湾"路线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其更加完善。

二、抓住战略机遇期 将陈家祠打造成为岭南文化旅游景点着名品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战略机遇期 将陈家祠打造成为岭南文化旅游景点着名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关于“设计之都”
        1.2.2 关于“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
    1.3 研究现状
        1.3.1 对“创意城市网络”和“设计之都”的研究
        1.3.2 对“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的研究
        1.3.3 对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与界定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州申报“设计之都”的意义与可行性
    2.1 “设计之都”的主要内容
        2.1.1 “设计之都”的由来与定位
        2.1.2 “设计之都”的基本要素
    2.2 广州申报“设计之都”的重要意义
        2.2.1 有助于扩大产业优势和人才储备,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2.2.2 有助于丰富文化多样性,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2.2.3 有助于促进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宜居城市
        2.2.4 有助于构建设计共同体,提升设计的社会价值
    2.3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与广州申都的关系
        2.3.1 广州申报“设计之都”的基础与优势
        2.3.2 广州申报“设计之都”的劣势与挑战
        2.3.3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与广州申都的相互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的内涵与价值
    3.1 “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的内涵
    3.2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的价值
        3.2.1 文化价值
        3.2.2 品牌价值
        3.2.3 艺术价值
        3.2.4 传播价值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现象设计的定位与表现
    4.1 全球典型“设计之都”视觉形象建设对广州的启示
        4.1.1 国内外“设计之都”视觉形象建设分析
        4.1.2 国内外“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经验
    4.2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定位与原则
        4.2.1 广州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发展与现状
        4.2.2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的定位要素
        4.2.3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的核心理念
        4.2.4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的原则
    4.3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构思与表现
        4.3.1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元素提取
        4.3.2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基础要素设计
        4.3.3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应用要素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的传播策略
    5.1 政策推广策略
    5.2 树立品牌特色
    5.3 整合新旧媒介
    5.4 搭建公共关系
    5.5 开展宣传活动
    5.6 使用宣传物料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2)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趋同化现状分析
        1.1.2 城市品牌形象的文化建设
        1.1.3 北京市大兴区现况规划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以文化内涵提升市民认同度
        1.2.2 以文化品质带动城市竞争力
        1.2.3 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综述小结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5.1 重点
        1.5.2 难点
        1.5.3 创新点
2 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系统
    2.1 城市文化与文化建设
    2.2 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3 从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到城市品牌形象系统
    2.4 城市品牌形象系统中的城市文化
        2.4.1 城市精神文化引领城市的“想法”
        2.4.2 城市制度文化规范城市的“说法”
        2.4.3 城市行为文化延续城市的“做法”
        2.4.4 城市物质文化呈现城市的“看法”
3 国内外城市品牌形象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3.1 国内外二级行政区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3.2 国内三级行政区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3.2.1 国内三级行政区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3.2.2 北京各市辖区城市品牌形象具体分析
    3.3 国内外城市品牌形象对比分析结论
4 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
    4.1 城市理念识别系统
        4.1.1 以城市精神文化支撑城市内涵和未来规划
        4.1.2 城市理念识别系统的建构
    4.2 城市行为识别系统
        4.2.1 以城市行为文化彰显城市性格和气质
        4.2.2 城市行为识别系统的建构
    4.3 城市感官识别系统
        4.3.1 以城市物质文化全面塑造城市整体美
        4.3.2 城市感官识别系统的建构
    4.4 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系统
        4.4.1 以整合传播打造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
        4.4.2 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系统的建构
    4.5 城市品牌形象管理系统
        4.5.1 以城市制度文化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4.5.2 城市品牌形象管理系统的建构
5 以“北京市大兴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例
    5.1 关于大兴区的调研与分析
        5.1.1 大兴区的历史背景与区位优势
        5.1.2 大兴区首邑文脉分析
        5.1.3 大兴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意义
    5.2 大兴区的城市定位
        5.2.1 以“京南古园囿·东方新国门”凸显大兴区文化特色
        5.2.2 以“国际会客厅”提升大兴区影响力
    5.3 大兴区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构建
        5.3.1 以理念识别凝练新国门意识
        5.3.2 以行为识别唤醒全体市民的“新国门”责任
        5.3.3 以感官识别丰富大兴的文化符号
        5.3.4 以传播系统拉近城市与人的距离
        5.3.5 以管理系统保障大兴的长效发展
    5.4 以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国家形象
    5.5 未来的城市品牌形象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书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新岭南文化建设对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文化软实力
        1.3.2 广州文化软实力
        1.3.3 新岭南文化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2.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2.2 文化自信
    2.3 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2.4 新岭南文化的内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岭南文化建设对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3.1 新岭南文化与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逻辑
    3.2 新岭南文化建设何以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
        3.2.1 新岭南文化建设是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基础条件
        3.2.2 新岭南文化建设是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检验依据
        3.2.3 新岭南文化建设与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价值统一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岭南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4.1 优势分析(Strength)
        4.1.1 新岭南文化资源丰厚
        4.1.2 新岭南文化物质条件成熟
    4.2 劣势分析(Weakness)
        4.2.1 新岭南文化归属欠缺
        4.2.2 新岭南文化形象缺失
    4.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4.3.1 新岭南文化建设的社会环境
        4.3.2 新岭南文化发展的内生力
    4.4 挑战分析(Threat)
        4.4.1 新岭南文化的核心价值认同
        4.4.2 新岭南文化面临的外部竞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岭南文化建设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5.1 以延续广州文化软实力的生命力为基础,夯实新岭南文化资源
        5.1.1 保护岭南文化资源
        5.1.2 开发新岭南文化资源
    5.2 营育新岭南文化形象,提高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
        5.2.1 培育新岭南文化品牌
        5.2.2 经营新岭南文化形象
    5.3 推进新岭南文化生产,保障广州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
        5.3.1 发展经济效益性新岭南文化产业
        5.3.2 发展社会公益性新岭南文化事业
    5.4 以筑牢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为根本,塑造新岭南文化价值
        5.4.1 明确新岭南文化的核心价值
        5.4.2 增强新岭南文化的价值认同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5)广州轨道交通站区用地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轨道交通
        1.2.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
        1.2.3 用地优化的内涵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与结构
    1.5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二章 城市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研究领域及现状特征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动态
        2.2.1 轨道公交与城市土地利用互馈关系研究
        2.2.2 TOD发展溯源及在中国的引介历程
        2.2.3 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相关实证量化研究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城市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研究框架的构建
    3.1 理论基础: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相关理论理念
        3.1.1 建筑学科相关领域
        3.1.2 其他相关学科领域
        3.1.3 相关理论的启示
    3.2 实践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相关建设实践启示
        3.2.1 深入民心的“指状规划”——丹麦哥本哈根
        3.2.2 高度融合城市公共中心的轨网体系——日本东京
        3.2.3 有机联系的TOD走廊——美国阿灵顿R-B段
        3.2.4 凸显城市公共效应的轨道站点——新加坡
        3.2.5 以步行和轨道站点为核心的空间一体化——中国香港
        3.2.6 典型城市经验借鉴与启示
    3.3 研究视角:“两个尺度+三个维度”的实证分析框架
        3.3.1 轨道站区空间要素解析与梳理
        3.3.2 基于城市设计视角解读站区空间要素
        3.3.3 轨道站区空间要素综合数据库框架
        3.3.4 基于“两个尺度+三个维度”的实证分析思路
    3.4 技术支撑:基于GIS平台的轨道站区综合数据库
        3.4.1 面向城市设计的GIS技术及相关研究
        3.4.2 主要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3.4.3 基于“空间分层”思路构建站区GIS综合数据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轨道站区用地优化面临的趋势与挑战
    4.1 广州轨道交通发展历程与总体特征
        4.1.1 现状概况与发展历程
        4.1.2 现状总体特征与国内外典型大城市比较
    4.2 广州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的宏观背景与需求
        4.2.1 国内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
        4.2.2 轨道交通引领广州城市空间格局转变初现端倪
        4.2.3 广州规划策略对站区用地优化提出刚性需求
    4.3 综合效益最大化是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的必然趋势
        4.3.1 促进联合开发提升站区经济效益
        4.3.2 倡导站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
        4.3.3 重视轨道站区的社会文化效益
    4.4 广州轨道站区用地优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4.4.1 广州轨道交通线路网络体系尚待完善
        4.4.2 轨道站区用地开发缺乏有效分类指导
        4.4.3 站区用地开发与城市更新亟待统筹协调
    4.5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基于城市尺度的广州轨道站区空间特征剖析
    5.1 社会维度:现状站点网络与城市公共中心的空间耦合分析
        5.1.1 相关概念厘定及数据来源
        5.1.2 广州城市公共中心现状概述
        5.1.3 城市公共中心与现状站点网络的空间叠合分析
        5.1.4 不同线路站区与城市公共中心的空间叠合分析
        5.1.5 轨道站区用地公共性分析-----以新旧市级公共中心为例
        5.1.6 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5.2 经济维度:现状站点网络与基准地价的对应关系解析
        5.2.1 基准地价定义及数据来源
        5.2.2 现状站点网络与商业基准地价关系
        5.2.3 现状站点网络与住宅基准地价关系
        5.2.4 轨道交通对基准地价的影响分析----以海珠区为例
        5.2.5 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5.3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基于街区尺度的广州轨道站区空间特征剖析
    6.1 空间维度(一):不同类型轨道站区用地空间布局解析
        6.1.1 不同线路轨道站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解析
        6.1.2 基于混合度指数的站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以 15 个站点为例
        6.1.3 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6.2 空间维度(二):不同时期典型站区空间发展演变分析
        6.2.1 长寿路站:轨道站点引导老城“针灸式”更新
        6.2.2 客村站:轨道站点催化单位社区的逐步瓦解
        6.2.3 体育西站:受制于产权约束的另类TOD开发
        6.2.4 典型站区空间发展演变特征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州轨道站区用地优化策略思考与建议
    7.1 宏观层面:打造与公共中心紧密耦合的TOD走廊
        7.1.1 建构轨道站区与公共中心的耦合评价体系
        7.1.2 强化轨道交通走廊沿线用地开发控制
        7.1.3 对广州地铁 4 号线沿线用地的重新审视与优化建议
    7.2 中观层面:凸显公共中心特征的轨道站点分类
        7.2.1 对城市轨道站点分类的梳理与思考
        7.2.2 凸显公共中心特征的站点分类建议
    7.3 微观层面:以轨道站点为触媒的街区场所营造
        7.3.1 将“城市触媒”引入站区场所营造
        7.3.2 运用“城市针灸”激发站区活力
        7.3.3 构建空间一体化站点街区
        7.3.4 探索疏密有致的站区空间收放
        7.3.5 挖掘站点地区文化底蕴和个性
        7.3.6 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方法的效能
    7.4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论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主要数据分类及相关来源
附录2 基准地价数据库建立步骤
附录3 案例站点用地现状及三维GIS模拟
附录4 相关设计实践*-----南海新交通 1 号线六站点上盖(周边)建筑概念性方案
    1 规划背景
    2 规划重心解读:基于节点与场所特性对站点周边用地优化调控
    3 与城市公共中心耦合的“金玉文化走廊”
    4 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站区用地布局优化
    5 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用地空间形态调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6)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2.1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简介
        2.1.1 公司主要业务
        2.1.2 公司的主要服务产品
    2.2 外部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分析
        2.2.2 行业环境分析
        2.2.3 行业竞争分析
    2.3 内部环境分析
        2.3.1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资源分析
        2.3.2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能力分析
        2.3.3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核心竞争力
    2.4 SWOT 分析
        2.4.1 优势
        2.4.2 劣势
        2.4.3 机会
        2.4.4 威胁
第3章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选择
    3.1 发展策略分析
    3.2 发展策略制定
        3.2.1 产品开发策略
        3.2.2 差异化发展策略
        3.2.3 一体化发展策略
        3.2.4 组建战略联盟
第4章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4.1 人员保障
        4.1.1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4.1.2 培养企业内部的员工
    4.2 资金保障
        5.2.1 扩展融资渠道
        4.2.2 合理缩减管理开支
    4.3 技术保障
        4.3.1 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运用
        4.3.2 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
    4.4 组织保障
    4.5 文化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侨乡祠堂的兴起及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以东南沿海F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不足
        四、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祠堂
        二、习性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祠堂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F市祠堂的历史
        一、F市的历史渊源
        二、F市华侨的贡献
        三、F市祠堂的历史流变
    第二节 F市祠堂的现状
        一、祠堂结构与选址
        二、祠堂的重修与管理
        三、祠规与祭祀
第二章 祠堂在当前乡村社会中的主要功能
    第一节 祠堂在当前乡村社会中的正功能
        一、祠堂因祖先崇拜而展现‘生吾之生’的生命精神
        二、祠堂强化着人们的心理归属与文化认同
        三、祠堂发挥了心理调适及精神慰藉作用
        四、祠堂成为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
        五、祠堂聚集了互助救济的资源
    第二节 祠堂在当前乡村社会中的潜在负功能
        一、影响社会整体团结
        二、产生消极避世心理
        三、助长投机功利心理
第三章 祠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互动
    第一节 改造祠堂,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对我国各地祠堂改造的借鉴
        二、当地政府对祠堂的管理与引导
        三、优化、整合祠堂的内部的空间,使其成为“多元—中心”
        四、利用祠堂外围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第二节 依借祠堂,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
        一、农民的文化自觉
        二、农民文化自觉缺乏的表现
        三、提升农民文化自觉的主要思路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广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1.3.3 文献参考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2.2 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
        2.2.1 地域集中
        2.2.2 已形成一定规模
        2.2.3 产业链可跨越国界
    2.3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
        2.3.1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2.3.2 旅游产业形成的机制
        2.3.3 旅游产业的聚集机制
        2.3.4 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特征
第三章 广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实证分析
    3.1 广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判断与识别
    3.2 广州市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分析
    3.3 广州旅游企业集群分析
        3.3.1 长隆集团企业集群
        3.3.2 岭南集团企业集群
第四章 广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4.1 广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4.1.1 广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 SWOT 分析
        4.1.2 广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4.2 广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路径
        4.2.1 加速极化效应
        4.2.2 完善产业布局规划
        4.2.3 培育八大产业集群
        4.2.4 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化发展
        4.2.5 加速向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演进过程
第五章 结论
    5.1 基本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半个多世纪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
        1.1.2 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地域建筑建筑流派建筑学派
    1.2 研究对象
        1.2.1 岭南建筑环境综述
        1.2.2 岭南地域建筑
        1.2.3 岭南派建筑的界定
        1.2.4 岭南建筑学派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岭南城市和乡村的近代化进程
    2.1 西风渐进与行商建筑初变
        2.1.1 海外贸易下的广州十三行
        2.1.2 贸易制度的产物广州十三行
        2.1.3 西洋式建筑初现十三行
    2.2 广州行商庭园(18 世纪中期至19 世纪中期)
        2.2.1 潘家花园
        2.2.2 潘长耀花园
        2.2.3 伍家花园
        2.2.4 海山仙馆
    2.3 近代岭南城市化进程
        2.3.1 条约口岸城市的进化
        2.3.2 张之洞与岭南城市的晚清革新
        2.3.3 民国初期的市政建设
    2.4 岭南乡村进化的中西合璧风尚
        2.4.1 广府祠堂传统形制下的西式风格运用
        2.4.2 梅州侨乡客家民居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
        2.4.3 开平碉楼
        2.4.4 潮汕民居进化典型古今相糅、西式致用的陈慈簧宅第
    2.5 小结
第三章 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
    3.1 外廊式建筑与骑楼建筑的兴盛
        3.1.1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在岭南的发展
        3.1.2 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作——骑楼
    3.2 岭南古典主义与岭南教会建筑的演变
        3.2.1 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形式古典复兴
        3.2.2 岭南教会建筑的中国式演变
    3.3 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复兴
        3.3.1 民族主义建筑的尝试——中山纪念堂
        3.3.2 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革新
    3.4 小结
第四章 岭南建筑学派的出现和确立
    4.1 现代主义建筑的传播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萌芽
        4.1.1 岭南新建筑产生之初所表现的进取性、务实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4.1.2 林克明对现代主义的传播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人
        4.1.3 勷勤大学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发祥地
        4.1.4 第一代建筑师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现代主义的自觉实践者
    4.2 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夏昌世
        4.2.1 岭南新建筑的地域性展现与夏昌世建筑思想的渊源
        4.2.2 夏昌世的三个岭南新建筑思想观
    4.3 岭南建筑学派的确立
        4.3.1 “酒家园林”对岭南派建筑的开创意义
        4.3.2 岭南派建筑形成的有利条件
        4.3.3 佘畯南与莫伯治的创作将岭南建筑推入学派高峰
        4.3.4 岭南派建筑的“活态空间”形态特色探析
        4.3.5 岭南建筑学派的学理确立和主流地位
    4.4 小结
第五章 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发展
    5.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岭南建筑学派的贡献
        5.1.1 岭南建筑学派现代建筑教育的第一次探索时期(1932-1945)
        5.1.2 岭南建筑学派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期及华工院的初创期 (1945-1977)
        5.1.3 岭南建筑学派教育体系的成熟期和华工院的建设期(1977-1999)
        5.1.4 岭南建筑学派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新发展时期(1999 年以来
    5.2 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理论的新发展两观三性创作理论
        5.2.1 改革开放以来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特征
        5.2.2 两观三性建筑创作理念的提炼
        5.2.3 从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看岭南建筑学派的新成绩
    5.3 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的新成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5.3.1 中国馆:传统韵味的现代演绎
        5.3.2 从中国器到东方之冠
        5.3.3 中国馆对于岭南建筑学派创作价值的思考
    5.4 从广州亚运建筑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
        5.4.1 重大节事对建筑创作的契机
        5.4.2 从广州亚运建筑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全面提升
    5.5 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力量
        5.5.1 华南理工大学的主流设计力量
        5.5.2 岭南建筑学派的重要辅助力量
    5.6 小结
第六章 笔者对岭南建筑“活态空间”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6.1 笔者作为岭南建筑学派中青年建筑师的成长过程
    6.2 和而不同、敢为人先的大屋顶设计——珠岛宾馆东一号工程
    6.3 道法自然、古典意象和岭南建筑相融合——松园宾馆西一号工程
    6.4 岭南建筑空间“厅”、“亭”结合的禅宗之美——帽峰沁苑
    6.5 岭南休闲文化与海南“岛”派风格设计——三亚南田温泉度假中心
    6.6 岭南季候风下的现代传染医院设计——广州市第八医院(新院)
    6.7 “亚运建设”与“城市战略”
    6.8 “三庭叠翠”与岭南传统工艺魅力——广州亚运城村长院
    6.9 岭南传统食街与现代市井风情——广州美食园
    6.10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抓住战略机遇期 将陈家祠打造成为岭南文化旅游景点着名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设计之都”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温文静.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D]. 王琬惠. 北京印刷学院, 2020(12)
  • [3]广州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SWOT分析及路径研究[J]. 谢丽娟,刘小勇. 城市观察, 2016(06)
  • [4]新岭南文化建设对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D]. 莫小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5]广州轨道交通站区用地优化策略研究[D]. 王成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6]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 黄硕. 湖南大学, 2014(08)
  • [7]侨乡祠堂的兴起及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以东南沿海F市为例[D]. 林胜男.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8)
  • [8]广州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 赵嘉骏. 广州大学, 2012(03)
  • [9]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 王河.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10]对广州市荔湾区“五区一街”规划的思考[J]. 孙健.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1(04)

标签:;  ;  ;  ;  ;  

抓住战略机遇期,将陈氏宗祠打造成为岭南文化旅游名胜品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