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香港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影,香港电影,香港,新浪潮,文化,非洲,大众。
香港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孙妍昕[1](2019)在《80-90年代香港电影的多元化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80-90年代,是香港电影发展的鼎盛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宽松的政治环境等因素构筑了香港百花齐放的电影市场发展图景。80年代开始,电影大规模转向商业化发展,商业片自此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多种类型电影,香港电影由此与国际接轨,实现多元化发展。(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2期)
吴芳薇[2](2019)在《从《无双》浅析香港电影的困境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国庆档最大的赢家《无双》让不少观众再次看到了港片的闪光点。《无双》在叙事上不同以往的港片,是破釜沉舟的转型之作。本文将通过探讨昔日的港片,来浅析港片的转型之路。(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韦亮节[3](2019)在《大陆影像里的香港想象——以贾樟柯电影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接受香港文艺作品后,大陆文艺工作者们便对香港展开各种想象,其中贾樟柯的香港想象别具一格。在贾樟柯电影的"地下"时期,香港想象中包含着现代化、流行文化和价值观等的崇拜;而在"地上"时期,香港想象则蕴含着怀旧的情结。香港想象的转变与全球化语境的介入、两地在经济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有关。(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鞠斐,彭勃[4](2019)在《香港僵尸电影与网络灵幻大电影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僵尸电影作为香港本土培育的特色商业电影类型,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起巨大的影视风潮,然而在众多鱼目混珠般跟风之作的簇拥下,这一极具特色的电影类型逐渐退出电影主流行列,同时也因其自身创新能力下降和大量同类型影片引发的观众审美疲劳,加之核心人物"林正英"的逝去,香港僵尸电影陷入沉寂。随着网络灵幻电影的大行其道,2015年一部网络大电影《道士出山》又一次将僵尸电影推向主流,曾经的"僵尸风潮"在内地的网络电影市场出现"死灰复燃"的迹象。本文试图梳理香港僵尸电影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灵幻电影之间的关系,探讨未来网络大电影的发展之路。(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20期)
陈可唯[5](2019)在《“影像民族志”视野下的香港电影与香港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电影的题材与精神历来与香港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在香港这样一个难以建立宏大历史话语的空间里,流行文化的崛起完成了香港现代化的宁静变革,也促进了香港精神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媒介成为讲述"香港故事"、营造"集体回忆"的重要载体。从"狮子山下"到"中环价值",港产片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折射出港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建构,在某种意义上承载了"影像民族志"的功能,并直接参与了香港主体认同的打造进程。(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20期)
张勇[6](2019)在《“香港也疯狂”:香港与非洲的电影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影史的文化版图上,香港与非洲的电影交流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以李小龙电影为代表的香港功夫片在非洲广受欢迎;香港剧组到非洲取景拍摄,从香港视点叙述非洲;借鉴南非电影《上帝也疯狂》,邀请非洲明星拍摄"香港也疯狂"系列。长期的电影交流形成了非洲特色的功夫类型片,影响了部分非洲电影的形式与风格,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内地电影在非洲的传播,促进了中非武术、中非教育、中非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10期)
龚艳[7](2019)在《战后香港戏曲电影的国族文化形象建构及跨境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戏曲电影研究的重点通常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戏改"之后,以上海为中心的一系列地方戏曲改编电影,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花为媒》等。同时,经由内地到香港的戏曲电影也是战后非常成功的输出样本。如果再将传播的视野拉开,我们会看到一条更清晰的路径,香港电影制作与东南亚影业的关联,尤其在戏曲电影部分。从香港出版的《香港厦语电影访踪》《香港潮语电影寻踪》两本资料中可以看到,大量制作和流通的戏曲电影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的华侨族群观看。这些甚至先于香港/内地或同时期制作的戏曲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20世纪50年代内地戏曲电影,在戏曲电影的版图上构建了更为宽广和延伸的传播脉络。它们共同形塑了当时中国民族文化跨境传播的路径和样态。(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10期)
吕佳[8](2019)在《试论香港导演徐克的新武侠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开创者之一,徐克导演用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和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开启了香港的新武侠时期,其电影具有奇特、悬念的影像特征,在影像造型表现方面卓有成绩,其新武侠电影具有重要的电影批评价值。(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1期)
欧阳一菲[9](2019)在《“港味”的追溯、突围与重构——以香港电影中的“唐楼”建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电影中的"港味",是香港社会主体性的重要表征,香港的市民文化、不同时代的香港元素、快节奏的城市动感,共同构成了香港电影"港味"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楼具有传统、拥挤和嘈杂的特质,作为香港的标志性符码,常被用作感情凝聚的符号加以呈现。文章选取"唐楼(街)"作为香港这座城市的切入点,从怀旧空间、想象空间和生活空间叁个维度着手,力图通过"街道"这一空间意象,发掘隐藏在香港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文化自信,探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伟华[10](2019)在《内地范与香港风的融合——张华勋导演、徐克等监制电影《铸剑》对鲁迅原着的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铸剑》最初发表于1927年《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八、九期,原题为《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铸剑》。~①由《铸剑》改编而成的彩色电影《铸剑》为北京电影制片厂、香港电影工作室1994年联合出品。出品人为成志谷、徐克;监制为才汝彬、徐克;策划为马精武、麦子善;编剧为张扬、杨从洁等;导演为张华勋,执行导演为张扬,副导演为仲伟荣、陶云等;主演为高发、马精武等。虽然导演和编剧来自大陆,但电影摄制(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9年09期)
香港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8年国庆档最大的赢家《无双》让不少观众再次看到了港片的闪光点。《无双》在叙事上不同以往的港片,是破釜沉舟的转型之作。本文将通过探讨昔日的港片,来浅析港片的转型之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港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孙妍昕.80-90年代香港电影的多元化生产[J].视听.2019
[2].吴芳薇.从《无双》浅析香港电影的困境与转型[J].青年文学家.2019
[3].韦亮节.大陆影像里的香港想象——以贾樟柯电影为中心[J].惠州学院学报.2019
[4].鞠斐,彭勃.香港僵尸电影与网络灵幻大电影比较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
[5].陈可唯.“影像民族志”视野下的香港电影与香港精神[J].电影文学.2019
[6].张勇.“香港也疯狂”:香港与非洲的电影交流[J].当代电影.2019
[7].龚艳.战后香港戏曲电影的国族文化形象建构及跨境传播研究[J].当代电影.2019
[8].吕佳.试论香港导演徐克的新武侠电影[J].戏剧之家.2019
[9].欧阳一菲.“港味”的追溯、突围与重构——以香港电影中的“唐楼”建筑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
[10].陈伟华.内地范与香港风的融合——张华勋导演、徐克等监制电影《铸剑》对鲁迅原着的改编[J].鲁迅研究月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