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甲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感作用,种间竞争,新月菱形藻,石油醚萃取
原甲藻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静,王江涛[1](2019)在《新月菱形藻和东海原甲藻间的化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感作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在陆生植物、淡水植物和大型藻类中已被广泛研究与应用。海洋环境中的微藻通过化感作用进行的种间竞争同样在赤潮发生、维持与演替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建立一套系统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海洋微藻释放的化感物质的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本研究选取中国近海两种赤潮肇事藻种新月菱形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混合培养和添加滤液培养两种方法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化感作用,结果均表明新月菱形藻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用叁种有机溶剂(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液液萃取新月菱形藻胞外滤液,通过比较发现新月菱形藻胞外滤液中的化感物质主要集中在石油醚萃取相。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将石油醚萃取相分为8部分,其中PE-Ⅲ和PE-Ⅷ两部分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造成叶绿素含量和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暗示着新月菱形藻滤液中的化感物质抑制了东海原甲藻细胞的光合作用和破坏了抗氧化酶系统和细胞膜结构。该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化感作用在浮游植物的种间竞争关系和未来有效治理和控制藻华提供科学基础,有关化感物质的分子量及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9-19)
郭昕,薛峤娜,谭丽菊,王江涛[2](2019)在《叁角褐指藻与东海原甲藻间的他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究了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与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之间的他感作用。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添加比例为10%、40%、60%、90%、100%的叁角褐指藻无藻细胞滤液的培养基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同比例的东海原甲藻无藻细胞滤液培养基对叁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叁角褐指藻滤液对东海原甲藻(P.donghaiense)的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抑制其生长,因此,不同浓度的叁角褐指藻藻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表现出两种相反的他感作用效果;而东海原甲藻滤液对叁角褐指藻(P.tricornutum)的生长没有显着影响,说明东海原甲藻并未对叁角褐指藻表现出他感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覃仙玲,陈宪云,刘明珠,余庆,牙韩争[3](2019)在《基于18S rDNA序列鉴定北部湾养殖区引发藻华的一株原甲藻》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度保守的核糖体18SrDNA序列可用于经济快捷且精确地鉴定浮游植物的种类。2018年夏季,广西北部湾近海的对虾养殖区内发生了原甲藻引起的藻华,藻华的优势种密度为5.5×105 cells·L~(-1),本文采用形态学观察法结合序列分析鉴定的方法来鉴定该藻的种类。结果表明,在形态上,这株分离培养获得的原甲藻(编号BBGA-9003),其大部分细胞类似心形或卵形,少部分细胞近似叁角形,鞭毛2条,细胞长和宽分别为(16.55±1.42)μm和(13.84±1.86)μm。该原甲藻经18SrDNA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BLAST分析,结果表明该原甲藻序列和GenBank中56株不同种原甲藻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在系统进化树上与不同来源的微小原甲藻聚在一大分支上,且与各微小原甲藻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与其他种间的遗传距离。因此,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鉴定该株原甲藻属于微小原甲藻,此种藻华的发生意味着北部湾养殖区有害藻华种类多样性的增加。本研究为18SrDNA序列测定用于海洋浮游植物种类鉴定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广西北部湾养殖区有害藻华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肖宇梅,徐雯钦,苏玉萍,张立香,佘晨兴[4](2019)在《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利用有机磷增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M4A多磷源板(共59种磷源)单种培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研究不同形态磷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可以利用47种磷源(其中42种有机磷,5种无机磷),对有机态磷的利用效率高于无机磷,主要对含有C-O-P酯键的有机磷吸收利用效果更好,其中利用效果较好的有机磷包括磷酸乙醇酸、D-甘露糖-1-磷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表明有机磷可能是影响东海原甲藻生长的重要磷源。本文探讨有机磷在东海原甲藻繁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为研究东海原甲藻赤潮的发生规律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蕊,黄文雯,吴佳俊,陈荔,王江涛[5](2019)在《剧毒卡尔藻与东海原甲藻间的化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之间的化感作用,在f/2营养盐条件下,分别采用了混合培养及滤液培养的方法。结果表明:剧毒卡尔藻指数生长后期的无藻细胞滤液明显抑制了东海原甲藻的生长,而东海原甲藻滤液对剧毒卡尔藻的生长几乎无影响,化感作用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使剧毒卡尔藻获得竞争优势。将剧毒卡尔藻指数生长末期的无藻细胞滤液置于固相萃取(SPE) C18小柱,经吸附、不同比例的甲醇溶液洗脱,考察不同洗脱部分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发现80%的甲醇洗脱部分明显抑制了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本研究为了解剧毒卡尔藻的竞争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今后将重点分析剧毒卡尔藻释放的有效抑制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化感物质。(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4期)
文世勇,林雨霏,王紫竹,孙田力,李飞[6](2019)在《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光照强度生态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辐是指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藻类能生长和繁殖的水平范围,由藻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光照强度适宜生长范围和光照强度耐受限度构成。为了定量获取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幅,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叁个温度(18、22、25°C)条件下六个不同光照强度[28.32、55.15、75.06、96.59、111.66和135.75μmol/(m~2·s)]对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数和最大比生长率的影响,依据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光照耐受性模型,并得到了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和光强耐受限度的定量表达。结果表明:无论是米氏凯伦藻还是东海原甲藻,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在实验设定的光照强度水平范围内,均分别存在一个适宜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Iopt,且当光强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着增大;而当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着减小。此外,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建立的藻类生长光照耐受性模型与Shelford耐受定律较为吻合,并定量得到了米氏凯伦藻在18、22、25°C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81.48、80.15、79.27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3.11—162.96、32.57—160.3、32.03—158.54μmol/(m~2·s);东海原甲藻在18、22、25°C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79.39、78.19、76.69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1.89—158.78、31.77—156.38、31.18—153.38μmol/(m~2·s)。(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3期)
古松[7](2018)在《利玛原甲藻叁个ABC转运蛋白全长cDNA序列的获取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ABC)广泛存在于所有生命体中,包括8个亚家族,在次生代谢物、外源异生物质的跨膜转运以及代谢解毒与植物抗自毒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作为单细胞海洋生物,海洋微藻常常暴露在含有外源有毒有害物质的水环境中,我们推测,微藻中广泛存在ABC转运蛋白,其在对抗和适应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和抗自毒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是一种典型的底栖产毒甲藻,可产生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组毒素,其毒素OA的合成以及转运机制尚不明确。为了解甲藻ABC转运蛋白的结构和可能的作用,本文以利玛原甲藻为研究对象,采用本地blast和RACE克隆技术获得利玛原甲藻ABCB1、ABCG2和ABCC1基因全长cDNA序列。其中,ABCB1 cDNA全长为3951 bp,含有一个长度为3834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一个具有127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是一个全结构(full structure)跨膜蛋白;ABCG2 cDNA全长为2404 bp,含有一个长度为187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具有62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是一个半结构(half structure)跨膜蛋白;ABCC1 cDNA全长为4259 bp,含有一个长度为409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具有136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是一个全结构跨膜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所获得的利玛原甲藻ABCB1、ABCG2和ABCC1均符合各自亚家族蛋白的典型结构特征。为进一步了解环境因素对利玛原甲藻毒素OA生成和ABC转运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本文测定了不同氮源(或磷源)、氮磷限制、重金属(Cu~(2+),叁丁基氯化锡)污染和卤虫摄食压力下利玛原甲藻中OA的合成、叁种ABC转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缺氮和缺磷时均可促进利玛原甲藻中毒素OA的生成,不同氮源和磷源对利玛原甲藻毒素生成的影响不同。一定浓度的Cu~(2+)可促进利玛原甲藻OA的生成,但叁丁基氯化锡(tributyltin chloride,TBT)却能显着抑制OA的生成。摄食压力下,利玛原甲藻中OA的合成显着增加。ABCB1、ABCG2和ABCC1的表达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缺氮和缺磷可促进利玛原甲藻中ABCB1和ABCG2的表达。不同氮源和磷源下,利玛原甲藻中ABCB1、ABCG2和ABCC1的表达不尽相同。较高浓度的Cu~(2+)胁迫下,利玛原甲藻中ABCB1、ABCG2和ABCC1的表达发生上调,提示这些ABC转运蛋白可能参与了利玛原甲藻中重金属解毒作用。另外,卤虫摄食压力下,ABCB1和ABCG2的表达发生上调。不同环境条件下,利玛原甲藻毒素OA的生成不同,同时ABCB1、ABCG2和ABCC1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的变化并不一致,OA的合成与这叁种蛋白之间的表达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推测OA的转运可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勾玉晓,刘磊,李冬梅,梁玉波[8](2018)在《北黄海慢原甲藻形态结构与腹泻性贝类毒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慢原甲藻鉴定的报道不仅少见也存在分歧,其产毒特征也因不同地理种而存在差异,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应用与毒素分析相结合进行分析的报道更是少见。本研究对采集自温带的中国北黄海海域的疑似慢原甲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LM)、荧光显微镜(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形态学进行仔细观察;经核糖体18S rRNA序列分析,建立该株系的系统发生树,判定该藻株与其他藻株的亲缘关系;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检测该藻株产生毒素的主要成分。观察发现该慢原甲藻长为(33.20±1.25)μm,宽为(24.50±1.39)μm;与墨西哥原甲藻相比,细胞表面分布有整齐排列的刺胞孔,无更小的拟孔。18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株藻与P.rhathymum(EU287487)和P.tsawwassenense(EF657885)遗传相似性最高,因此判定此藻为慢原甲藻。LC-MS/MS检测发现了其可产生疑似DTX1(Dinophysis toxin 1)的衍生物。本研究将为进一步了解慢原甲藻的地理分布和分类地位以及毒素特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期刊2018年03期)
邹怡欣,黄海龙,乔龙亮,党晨阳,庞建虎[9](2018)在《基于LAMP-LFD技术的有害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快检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海原甲藻的ITS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为检测靶标,将生物素标记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扩增产物与经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探针特异性杂交,并结合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肉眼直接观察检测结果,建立了有害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快速检测技术。经优化后的最适条件为63°C、30min,较常规PCR扩增缩短约2h。结果表明:LAMPLFD可特异性检出东海原甲藻,对常见赤潮藻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对东海原甲藻基因组DNA的检测最低限为47pg/μL,是常规PCR技术(以F3/B3为引物)的10倍。LAMP-LFD技术能高效、特异地检出东海原甲藻,仪器设备依赖性低,结果可视化,有望成为赤潮原因种检测监控的常规方法。(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3期)
薛峤娜,王蕊,谭丽菊,王江涛[10](2018)在《叁角褐指藻滤液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和盐藻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利用流式细胞仪从细胞生长、细胞大小、细胞膜完整性、酯酶活性等方面分别研究了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nutum)滤液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盐藻(Dunaliella salina)为期6d生物培养过程中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叁角褐指藻滤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表现出强烈的生长抑制作用,荧光检测显示,其能刺激细胞体积的增大,导致部分藻体细胞膜受损,酯酶活性在短时间内增强,随后受到显着抑制。而提取物对盐藻的生长抑制并不明显,盐藻细胞体积没有受到影响,细胞膜保持了高度完整,酯酶活性在第6天时才受到抑制作用。以上分析表明,东海原甲藻对叁角褐指藻滤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更加敏感,特殊的细胞内部结构特征有利于化感物质进入东海原甲藻的体内,直接导致藻细胞的死亡。化感物质引起的不同的生理响应中,酯酶活性指标具有更好的敏感性,是在环境压力下生物自我保护的一种应急方式。(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原甲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探究了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与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之间的他感作用。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添加比例为10%、40%、60%、90%、100%的叁角褐指藻无藻细胞滤液的培养基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同比例的东海原甲藻无藻细胞滤液培养基对叁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叁角褐指藻滤液对东海原甲藻(P.donghaiense)的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抑制其生长,因此,不同浓度的叁角褐指藻藻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表现出两种相反的他感作用效果;而东海原甲藻滤液对叁角褐指藻(P.tricornutum)的生长没有显着影响,说明东海原甲藻并未对叁角褐指藻表现出他感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甲藻论文参考文献
[1].徐文静,王江涛.新月菱形藻和东海原甲藻间的化感作用研究[C].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郭昕,薛峤娜,谭丽菊,王江涛.叁角褐指藻与东海原甲藻间的他感作用研究[J].海洋科学.2019
[3].覃仙玲,陈宪云,刘明珠,余庆,牙韩争.基于18SrDNA序列鉴定北部湾养殖区引发藻华的一株原甲藻[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9
[4].肖宇梅,徐雯钦,苏玉萍,张立香,佘晨兴.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利用有机磷增殖研究[J].渔业研究.2019
[5].王蕊,黄文雯,吴佳俊,陈荔,王江涛.剧毒卡尔藻与东海原甲藻间的化感作用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9
[6].文世勇,林雨霏,王紫竹,孙田力,李飞.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光照强度生态幅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9
[7].古松.利玛原甲藻叁个ABC转运蛋白全长cDNA序列的获取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分析[D].暨南大学.2018
[8].勾玉晓,刘磊,李冬梅,梁玉波.北黄海慢原甲藻形态结构与腹泻性贝类毒素组成[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
[9].邹怡欣,黄海龙,乔龙亮,党晨阳,庞建虎.基于LAMP-LFD技术的有害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快检方法[J].海洋与湖沼.2018
[10].薛峤娜,王蕊,谭丽菊,王江涛.叁角褐指藻滤液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和盐藻生理特性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