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论文_陈风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藏公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川藏,公路,旅游,泥石流,泸定,西康,青藏。

川藏公路论文文献综述

陈风[1](2019)在《圆梦:从川藏公路到川藏高速》一文中研究指出12月28日,四川进藏高速公路再传喜讯:汶川到马尔康高速公路年底将再通车40余公里,至此,全线除尚在建设的狮子坪隧道及连接道路约20公里外,其余段全部通车。犹记,去年12月底,在一场漫天飞雪后,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甘孜藏区迈入高速公路(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12-30)

王学基,孙九霞,黄秀波[2](2019)在《中介、身体与情感:川藏公路旅行中的流动性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流动性范式下,与交通行为相伴的流动不再只是旅游者到达目的地的方式,转而成为深刻嵌入于旅游通道空间中的独特体验。通过在与研究对象一起流动的过程中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资料,基于流动性视角探讨川藏公路旅行者在道路空间流动过程中的多元体验及体验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流动性体验构成了道路旅行者旅游体验的核心,并涉及中介、身体与情感的融合与互动。物质性中介塑造了道路旅行者的中介体验,在构建"连结"和制造"分离"中影响旅行者在人地互动中的身体体验。同时,流动过程塑造了旅行者从视觉到多感官的具身性体验,包含正面与负面体验的交替与综合,且时常涉及危险与疼痛的极致体验。最后,中介与身体体验形成向情感的投射,道路空间环境与流动状态的转换塑造情感体验的多变性。(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袁博,祝介旺[3](2019)在《滚石冲击下棚洞破坏动力响应分析及改进对策——以川藏公路(安久拉山南麓)门式棚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川藏公路安久拉山南麓的门式防滚石棚洞,在路边高陡边坡滚石冲击下已严重损坏,滚石冲击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导致棚洞纵梁、顶板、梁柱连接处等应力集中部位发生破坏,且滚石冲击后大量堆积在棚顶成为永久荷载。在现场通过卷尺测得棚洞结构尺寸,使用测距仪测得棚顶堆积滚石的最大粒径D=1 m,滚石的最大下落高度H=20 m。为解决门式棚洞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在棚顶设置凹槽并在槽内铺设厚度为10~70 cm、向外坡度为6°的橡胶垫层对原结构进行改造。借助LS-DYNA动力有限元软件按实际尺寸分别建立改进前后的棚洞有限元模型,并模拟改进前后棚洞在滚石冲击最不利工况(H=20 m,D=1 m)下棚洞结构的动力响应,通过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来验证改进后棚洞的受力性能,研究结果发现:改进后的棚洞相对于原棚洞,最大等效应力减小72%、棚顶最大挠度减小45%、落石冲击力减小62%、滚石堆积在棚洞顶板的概率显着降低,说明在棚顶设置起坡橡胶垫层的措施可有效解决目前门式棚洞存在的安全问题。(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郑涛,宋波[4](2019)在《后交通时代川藏公路的文化旅游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后交通时代的川藏公路,其交通功能将相对减弱,而其文化传播传承与旅游审美功能将进一步凸显和强化。川藏公路及其沿线区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必将以另外的方式来进行重组和呈现,亦将在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川藏铁路和川(本文来源于《中国旅游报》期刊2019-10-08)

刘秉荣,陈立旭[5](2019)在《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地与西藏之间多高山、深谷、大河,历史上,无论是从西藏进入内地,还是从内地进入西藏,主要依靠驼队沿着险峻的山道而行,每支驼队的运输能力极为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艰苦努力,西藏问题和平解决,西南军区派第十八军和平进驻西藏,许多党政干部也随着解放军大部队到西藏工作。由于路途遥远(内地至拉萨运输补给线长逾2500公(本文来源于《湘潮》期刊2019年09期)

叶唐进,王泽文,刘依缘,李俊杰,李豪[6](2019)在《川藏公路藏东段滚石坡失稳机理及运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彻底解决川藏公路藏东段冲洪积层河谷阶地滚石斜坡难以有效治理的问题,保障川藏公路安全畅通。文章采用野外调查、室内样品测试、受力与运动特征分析,以及FLAC和PFC数值模等方法,研究滚石的形成原因、失稳机理以及运动特征。研究表明:①在公路工程建设、河水冲刷等因素作用下形成不稳定的滚石斜坡;②破坏模式主要以颗粒滚落为主,局部破坏为辅;③受降雨融雪、固结强度、内摩擦角和振动等因素影响,斜坡局部及裸露的岩土颗粒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高原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巫膺秋[7](2019)在《川藏公路起点的原地邮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邮政8月10日发行物《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六十五周年》纪念邮票,成都是这套邮票的原地之一。川藏公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原来称为康藏公路,是雅安(当时西康省省会)至拉萨的公路,全长2255公里。1950年4月由来到西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修建,(本文来源于《中国集邮报》期刊2019-08-20)

刘洪明[8](2019)在《从过路游到过夜游》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的雪域高原正值壮美夏日,被誉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川藏公路迎来自驾游的高峰期。环抱在雪山、湖水、森林之中的然乌热闹喧腾,游人络绎不绝。位于昌都市八宿县西南部的然乌镇,海拔3970米,主要景点有然乌湖、来古冰川、多吉珍珠神山等。然乌湖作为西(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汉)》期刊2019-07-14)

齐云龙,邓明枫[9](2019)在《川藏公路波密段九绒沟泥石流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藏公路波密段沿着帕隆藏布展布。帕隆藏布流域是我国海洋性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强活动区。因流域内冰川分布范围不一,泥石流发生受气温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帕隆藏布下游无冰川流域内的泥石流与气温无关,如帕隆藏布下游的加玛其美沟泥石流,但中游以上的泥石流却与气温有关。该文以帕隆藏布中上游九绒沟2014-2015年内的4次泥石流为例,详细分析了泥石流暴发前的降雨过程,并对降雨和气温在泥石流起动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3次泥石流仅由暴雨激发,其作用机制与常规暴雨泥石流类似,即由降雨径流侵蚀地表物质产流,为"低温+暴雨"模式;而2014年8月18日泥石流与迅速升高的气温关系密切,为"高温+降雨"模式,其作用机制在于气温升高导致土体内部冰颗粒快速消融从而放大土体活性,降雨径流侵蚀湿润的活动性土体而迅速产生泥石流。二者的差异在于高温迅速放大了冰碛物的活性,增加了表层土体的含水量,从而降低了泥石流产生所需要的降雨阈值。(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03期)

易兴华,黄煜雅[10](2019)在《何光轩:修筑川藏公路的6年》一文中研究指出1954年12月25日,全长2255公里的川藏公路和全长2100公里的青藏公路全线通车。数十万军民凭着双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战胜千难万险,修成川藏公路,每1公里路就有1名至2名官兵付出热血和生命。作为数十万筑路大军中的一员,在88岁何光轩老人心底,修筑川藏公路的6年,是印刻最深的记忆。(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期刊2019年13期)

川藏公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流动性范式下,与交通行为相伴的流动不再只是旅游者到达目的地的方式,转而成为深刻嵌入于旅游通道空间中的独特体验。通过在与研究对象一起流动的过程中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资料,基于流动性视角探讨川藏公路旅行者在道路空间流动过程中的多元体验及体验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流动性体验构成了道路旅行者旅游体验的核心,并涉及中介、身体与情感的融合与互动。物质性中介塑造了道路旅行者的中介体验,在构建"连结"和制造"分离"中影响旅行者在人地互动中的身体体验。同时,流动过程塑造了旅行者从视觉到多感官的具身性体验,包含正面与负面体验的交替与综合,且时常涉及危险与疼痛的极致体验。最后,中介与身体体验形成向情感的投射,道路空间环境与流动状态的转换塑造情感体验的多变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藏公路论文参考文献

[1].陈风.圆梦:从川藏公路到川藏高速[N].四川日报.2019

[2].王学基,孙九霞,黄秀波.中介、身体与情感:川藏公路旅行中的流动性体验[J].地理科学.2019

[3].袁博,祝介旺.滚石冲击下棚洞破坏动力响应分析及改进对策——以川藏公路(安久拉山南麓)门式棚洞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4].郑涛,宋波.后交通时代川藏公路的文化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9

[5].刘秉荣,陈立旭.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J].湘潮.2019

[6].叶唐进,王泽文,刘依缘,李俊杰,李豪.川藏公路藏东段滚石坡失稳机理及运动特征分析[J].高原科学研究.2019

[7].巫膺秋.川藏公路起点的原地邮局[N].中国集邮报.2019

[8].刘洪明.从过路游到过夜游[N].西藏日报(汉).2019

[9].齐云龙,邓明枫.川藏公路波密段九绒沟泥石流形成机制研究[J].灾害学.2019

[10].易兴华,黄煜雅.何光轩:修筑川藏公路的6年[J].中国公路.2019

论文知识图

温泉乡温泉出露地质构造示意图(据刘...川藏公路西藏境内段位置示意图川藏公路-川藏公路示意图川藏公路路线图川藏公路西藏段各站逐月平均累...2.1川藏公路通麦至松宗研究区概...

标签:;  ;  ;  ;  ;  ;  ;  

川藏公路论文_陈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