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回单和收账通知的性质与用途(论文文献综述)
张凡[1](2020)在《浦发银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制、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采取赊销方式促进营业收入的增长,致使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余额呈逐年递增趋势,流动性风险日渐显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操作原则》等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为企业寻求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了支持,也形成商业银行新的拓客和盈利的增长点。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和商业行为的复杂化,再加上我国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开展较晚,商业银行应收账款信贷产品和其他种类信贷产品一样不可避免的暴露出各类风险。应收账款信贷产品包括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质押和应收账款证券化。尽管浦发银行虽然提出了“做强应收账款保理融资业务、做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做专应收账款资证券化融资业务”的目标,但现阶段的应收账款信贷产品主要是应收账款保理。2014年以来,浦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的不良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借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从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剖析,提出风险管控优化策略,并从充分利用金融科技、设置专职风险管理团队、建立专门的风险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风险管控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最后,通过对浦发银行JN分行对YX公司应收账款保理被骗案例的分析,验证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对策建议。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从业经历和掌握的浦发银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第一手内部资料,采用专家访谈、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方法实施上述研究。本文的价值在于:丰富了应收账款信贷融资业务的案例研究,有助于浦发银行提升应收账款信贷业务效率,对其他商业银行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汪杨荣[2](2020)在《中金珠宝内部控制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是指会对程序效率产生一定作用的因素,同时还会减弱政策的威慑力度,它从侧面表明了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知以及所采取的行动,公司之间的竞争向严峻的趋势发展,因此内部控制对于公司来讲已经成为了关键的核心发展力。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差、会计造假、财务报告不真实,企业违法违纪现象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整,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基于现代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包括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体构架,针对风险的防范构架,还有我国公司内部的基本规范,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案例分析、收集、引用和分析资料等。案例分析主要通过对中金珠宝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探寻其内部控制的现状以及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及执行、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方面在国有企业现代化改制过程中形成的固有优势,归纳出中金珠宝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借此引业内人士对我国黄金珠宝行业内部控制应用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收集、引用和分析资料,即从公开出版的书籍、报刊杂志和企业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在文中加以引用、参考和分析,从而解决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文章以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相关概念为起点,通过对中金珠宝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展开详细分析,同时联合中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各类相关的论文、期刊、国家政策的指引,发现中金珠宝内部控制中的不足之处,为健全中金珠宝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必要的依据。
张舒[3](2019)在《战後初期南洋华侨与闽南侨乡 ——以1945-1946年《江声报》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南为我国着名侨乡,与海外华人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繋。《江声报》作为闽南原乡的地方性报纸,发行於闽南、南洋、台湾三地,在闽南人聚集区拥有大量读者。二战时期(1939-1945),南洋华侨与闽南侨乡之间的联繋被迫中断,《江声报》也受战争影响而停刊。战争胜利後,《江声报》复刊。复刊後的《江声报》中载有大量与南洋有关的新闻、评论、广告等内容。本文试图以这部分报道为切入点,通过对1945-1946年《江声报》中有关南洋的报道进行搜集整理,考察其主要内容,结合档案资料、文史资料、华侨志、侨批等资料,探讨战後初期南洋华侨与闽南侨乡之间联系的重新建立,思考流通於闽南与南洋之间报纸的意义,并揭示《江声报》对闽南地方性的建构。本文研究显示,透过复刊後的《江声报》,可以看出:闽南原乡与南洋之间因战争而中断的交通、人员流动及侨汇,在战後初期都开始恢复。战後初期,南洋华侨也纷纷开始救济闽南原乡。1946年南洋各国排华风潮渐起,复刊後的《江声报》对此也十分关注,体现出了南洋与闽南信息传递的恢复,以及战後政府和原乡对南洋华侨的关心。复刊後的《江声报》展示了战後南洋华侨与闽南侨乡联系恢复的动态过程。《江声报》作为流通於闽南与南洋的报纸,对南洋华侨与闽南侨乡之间的信息传递、文化交流、情感共享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挥着华侨与侨乡之间的通道作用,也建构了闽南的地方性。
孙嘉钰[4](2019)在《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财务共享服务是在成熟的IT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支持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面对分散的财务核算方式和冗余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效率降低与集团管控力减弱等问题,财务共享模式成为8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集团财务变革的共同选择。财务共享服务通过将同质化、重复性的财务业务集中统一处理可以达成规模效益,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加强集团总部对分支机构经营及财务状况的掌控。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种种优势,国资委、财政部均对国有企业发展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在企业升级转型过程中提供全方面的财务信息决策支撑,为企业的经营决策保驾护航。D集团是中国建筑施工行业的骨干与龙头企业,在财务创新与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前列。本文以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例,研究了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成立历程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在对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中产生的问题与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财务共享服务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实践情况,梳理了有关财务共享服务的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实施现状与问题、优化方案的文献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理论分析,对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了财务共享服务的具体内容、特点与现有模式。第三部分介绍了D集团的公司背景与行业特征,梳理了其财务管理转型前管理模式、集团管控、财务模式、财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指出财务创新势在必行,详述了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情况:对其战略定位、建设目标做出说明,并阐述D集团财务组织体系、财务人员队伍、财务信息系统、财务流程制度的改造方案。第四部分分析了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上线以来的运行效果以及有待改进的问题,结合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整体规划和运行效果,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有待改进的问题:(1)中心定位需明确;(2)系统功能需完善;(3)流程设计需优化;(4)数据对接需通畅;(5)人员培养需重视;(6)效率损失需避免。第五部分针对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现有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解决和优化方案:(1)新方向:以价值创造作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向,通过财务创新和财务共享,形成“业财资税一体化”生态圈;(2)新系统:推进系统无缝对接,形成“四池联动”,真正做到数据共享;(3)新流程:构建业财沟通机制,完善现有流程,让财务为业务服务;(4)新标准:完善标准化建设,循环优化标准化体系;(5)新人才: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完善人员培养和晋升机制;(6)新云端:实物单据与影像互联,专业化电子档案管理。简言之,D集团应明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价值创造的战略方向,构建业财资税一体化生态圈,平衡风险管控与效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共享财务、业务财务、战略财务三维价值驱动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财务共享的价值。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国内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对同处于建设施工行业的其他企业和许多横跨多个业务板块大型国企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有借鉴意义。作为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集团,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现存的问题也极具代表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挖掘和分析,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案对使用财务共享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集团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文紧密结合D集团行业特色和会计处理特点,所述D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经验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精准、成本低、效率高的集团管控有着足够的参考价值。
邓正方[5](2018)在《基于大宗商品交易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研究 ——以供通云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兴起,激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利润增长点,传统供应链金融是在基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少的问题上产生的。近年来,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蓬勃发展和大宗商品交易的攻城略地,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交融互通的背景下,双方的结合使得创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备注瞩目,其解决了大宗商品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供应链金融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大宗商品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降低核心企业授信成本,降低贷款者违约概率,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利润。在“四流”的高效整合下,创新性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大宗商品交易行业现状与行业政策入手,以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相关内涵方面展开研究,就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得出近年来供应链金融研究的相关成果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和运行机制,并介绍了其三大理论基础,引出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三大运作模式和流程图,同时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从基于大宗商品交易视角重新认识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的特点,引出本文的研究案例供通云模式,介绍在此模式下的公司背景、运行图解、运作模式等,以上海YL公司与供通云的交易做典型分析,并且基于财务角度对供通云进行了数据分析,梳理出供通云的优势和不足。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分别从政府、社会、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四个层面给出了建议,即政府应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成立供应链金融发展基金、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加强商品期货的定价权和价格发现能力;社会需要推出付费的信用调查服务,开发信用终端APP、成立供应链金融行业协会,举办供应链金融创新大赛、积极探索区块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与实践落地;核心企业要加大对供应链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平台技术水平、提高毛利率和综合服务能力;中小企业需加强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陈胤剑[6](2017)在《K公司内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活动有序的保障,受到学术界、实业家的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化开始。小家电市场俨然已是一个红海市场,内部控制成为小家电行业的生存发展的基础,小家电企业也逐步意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目前,小家电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K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内部控制问题。首先回顾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以及内部控制理论,然后分环节逐个探讨逐个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釆购与付款和存货等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现状,发现K公司的现有内部控制制度以营销为中心设计和展开。之后逐个分析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釆购与付款和存货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授权不清、关键岗位分离不严、业务流程制度执行不严等问题,并总述4个环节内部控制存在的共性类问题,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意识不强、员工素质偏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内部控制体系不完整,漏洞较多、内部控制执行力弱和奖惩机制不完整等,主要原因是不重视内部控制系统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完整、评价制度缺失、内部管理流程设计存在缺陷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针对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釆购与付款和存货等环节,并新增成本费用环节,提出上述五个环节的控制子目标和控制措施。最后提出了内部控制所需要的建立预算制度、不相容岗位分离、岗位轮换、岗位职责手册、授权、审批、评价、奖惩等制度建设以及内部控制环境、业务流程、内部监督、信息沟通等保障性措施。本研究结论既可以为改进和扩展K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奠定基础,也可以为其他小家电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具有一定实践价值。
刘洋[7](2017)在《东麒麟汽车有限公司收付款结算流程改进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企业创造价值的业务链条中,收付款结算业务作为一项为企业提供支持活动的资金管理职能,其重要性不可小觑。而收付款结算业务对于一个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来说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外或对内进行收款、付款的操作,它更是一个企业资金流动的枢纽,连接企业资金运营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收付款结算业务对准确性要求极高,其效率方面的突出往往更能成就一个企业的关键优势。本文所研究的东麒麟汽车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伴随公司整车销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业务范围也随之扩展,业务量急剧上升,收付款结算业务压力也逐渐增大。虽然各部门随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各自流程,但仍然存在因流程梳理欠缺带来的风险隐患。东麒麟汽车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大型汽车合资企业,其往来的资金流是巨大的,对于巨额资金流的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就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时代在发展,创新在继续,随着科技信息等技术不断的推动,公司固有的流程制度也势必要跟着一起调整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流程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摸索出规律而制定出来的。问题的存在催生流程的制定,问题的存在促使流程的完善。本论文主要针对东麒麟汽车有限公司收付款结算业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从问题中发掘公司在内部控制相关方面的薄弱点,然后进行扩展分析,总结收付款流程制度欠缺哪些规范性的内容,以及收付款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存在的风险。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改进对策,完善现有的收付款流程制度,同时针对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存在的风险点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力争使公司的资金管理工作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着眼于企业所有可控的风险点,当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时,将业务流程化繁为简,同时不断创新进取,吸收当下大势所趋的先进信息技术,适时引入银企直联,使收付款结算业务流程在动态运行中不断优化,并使之最终成为企业的关键优势。
王云[8](2016)在《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一体化,以及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的环境下,我国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开始大量使用赊销方式作为销售手段、目的是巩固原有客户,开发更多的新客户,稳定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这种信用营销方式虽然对提高企业销售收入,扩大市场份额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赊销所产生的应收账款风险却对企业的资产结构和现金流管理带来的了负面影响。在我国,由于信用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还不健全,也导致了国内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在不断增加,许多企业都存在一定的呆坏账。因此,有必要针对国内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出于这个目的,本文选取了上市公司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宏达新材”,股票代码:002211,本文简称HD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研究。目的是为国内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提供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本文应用风险管理理论与应收账款管理理论对HD公司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现状、财务指标和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的改进措施以及风险控制保障措施。通过对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体系。(2)企业经营者在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中,应树立恰当的应收账款管理理念。(3)重视客户的信息管理和客户动态管理。(4)健全企业内部应收账款风险控制体系。(5)完善组织架构和健全基础管理,为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提供保障。
刘杰[9](2015)在《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文中研究说明公债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收入形式为中国近代政府所长期使用。晚清政府以“息借商款”形式为财政筹募资金开创了中国近代政府发行公债的滥觞。此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多次以公债作为调节财政收支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近代政府公债的运行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撑。由于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特别是完备的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迟滞,政府大多数时候摒弃“公募法”,采取间接募集法由金融机构特别是华资银行业来负责公债的发行、承募及偿还。以近代金融史长时段演变轨迹来管窥近代公债的发行历程,银行业与公债演进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关系。近代政府公债无论是对于政府财政本身功能的拓展还是对银行的经营与制度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是“公债”本身所呈现的问题,“就债论债”居多且多以政府层面和财政角度出发去阐释,对于“公债与金融”这一主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本文更加关注于近代公债“观念”——“行为实践”——“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力图通过“经营公债”的视角窥视近代银行业在公债发行、整理、政策调整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引起的制度变迁。具体则是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分析,从银行业视角,来进一步观察公债政策乃至制度的建立与调适的过程。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角度继而审视近代银政关系以及近代国家信用构建的历史镜像。从“公债”知识传播与观念源流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公债及其制度内涵自清末西学传播热潮之中传入中国。“公债”知识经历了古今词义转换与中外对接历史过程。公债知识在中国的引介、传播对晚清政商界人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近代公债与金融演变轨迹上看,外债与外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均早于内债与华资银行。在这一独特背景下,清末政府举借外债进一步刺激了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随着晚清政府公债的实践与新式华资银行的成立,早期华资银行正式启动了对政府公债的经营。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的具体实践受到了国家公债政策、银政制度安排以及近代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公债制度以及金融环境的改善,华资银行业在民国时期政府公债承销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债对银行业的影响可以从其对银行业的发展作用角度进行考察。实证分析证明公债对近代银行业资力以及盈利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对银行数量的变动并不构成直接影响。在具体经营过程之中,华资银行在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之上与政府展开了复合型博弈。同时经营公债对其本身业务制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与近代商业性质银行相对应的是,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发展与政府公债亦存在密切的关联。公债成为了国家创立中央银行重要的原始资本来源。中央银行亦获得政府授权经理公债、公开买卖公债以及参与对公债的保管等具体事务。受限于近代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环境,从效应上看,近代中央银行以公债调控金融市场的具体实效较为有限。公债风险是近代华资银行经营公债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计量实证进一步表明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面临着市场与政治的双重风险。银行业对公债经营的风险应对主要是从投资的选择以及内控制度的构建着手。为合理规避公债风险,银行业在调整自身经营、对政府债务政策发声、谋求信用保障之余,其自身亦进行了多层组织搭建与制度设计。近代华资银行业在经营公债之中还积极参与了政府三次公债整理。其中银行公会是公债整理的重要力量,银行公会积极协助银行业与政府进行交涉、同时联络商人团体共同参与公债整理并谋划公债基金的稳固,在公债整理之中发挥着联动作用。从制度变迁角度看,近代华资银行在经营公债过程中直接促进了近代公债法制建设以及国家公债基金制度的建立与演进。银行与政府协商博弈建立了新的公债管理组织,在制度创新上集中体现在银政“债权共同体”的构建。从债权信用角度上看,银行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存在紧密关系,对推进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的构建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自始终在于对信用秩序的追求。而在其具体经营公债过程之中推进了中国近代国家信用的构建与金融制度的变迁。
关倩[10](2013)在《法律方法与能动司法 ——以当代中国民商事审判为中心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能动司法源生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司法现象的本质以及基于司法自由裁量权所附生的重要存在。能动司法同时又是当代中国司法中一个方兴未艾的存在。一直以来,学界与实务界对于中国是否需要能动司法、如何进行能动司法,产生了诸多的争议和探讨。论题“法律方法与能动司法——以当代中国民商事审判为中心的分析”包含着双向的努力:一方面,将能动司法放置在比较法的视野中进行考察,从法理学角度对能动司法的语源、性质及实现路径进行研判分析;一方面,以民商事疑难案件类型作为研究载体,着重论述因受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审判难题,分析难题的起因、形成过程,带着问题意识,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尝试通过多种法律方法的交互适用,揭示法律方法对实现能动司法的重要意义。全文的论述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本文开篇从能动司法与司法能动主义的比较分析着手。我国的能动司法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回应型司法,包含“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统一”这一终极价值判断。由于宪政制度的不同,我国的能动司法与英美法系的司法能动主义存在本质差异。但两个语词在结构上相近,具有共同的意义内涵,这就是法官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由裁量权,填补法律漏洞,救济实质不公平的后果,这也是两者共同蕴涵的现代法治治理要素。由于本文关注的是方法性的实用技艺,因此司法能动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能动司法的法律方法帮助解答如何实现能动司法价值目标,即司法者不仅要执行规则还要发现法律,不仅要具备规则意识还需具备问题意识,从而最终实现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实现司法从实然向应然的跨越。论题剖析法律方法与能动司法的关系,对法律方法的司法意义进行再认识。第二部分,本文介绍民商事审判中与能动司法具有最密切联系的四种法律方法,包括政策考量、价值考量、类型化裁判方法及融合型漏洞填补方法。政策考量是建国以来我国司法的传统,在当代中国它一直在发挥着回应转型社会种种矛盾的司法职能。但政策考量需在法治的轨道内进行,因此本文不仅探讨了政策考量的必要性,也同时探讨了政策考量的程序性规制。价值考量在民商事审判领域的运用带有显着的利益平衡特性。类型化裁判方法与融合型漏洞填补方法针对法律存在疏漏并需要及时填补的情形。在法律规定空白或模糊不清之时,需要通过类型化裁判方法总结归纳不同案件中的类似要件事实,从而总结出相应的裁判规则。而融合型漏洞填补方法可以填补法律体系内部各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或衔接上的空白。从四种法律方法的分析可见,能动司法不仅是指各级审判组织及法官在个案或类案中行使包含价值判断的自由裁量权,还包括法院对当代转型社会司法需求的整体性回应,这种整体性回应不仅体现在诉讼程序之内,还体现在诉讼程序之外的审判功能的延伸领域。此外,论文还分析了调解方法的能动效能。调解可并用法、情、理,一揽子解决当事人之间案内案外的矛盾,达到彻底平息纠纷的效果。论文以带有普遍性的民商事审判难题作为分析素材,从典型案例的“案情一判决一评析”入手,分析针对疑难案件类型的普遍司法模式,全方位地展示了能动司法法律方法的独特价值。
二、正确认识回单和收账通知的性质与用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认识回单和收账通知的性质与用途(论文提纲范文)
(1)浦发银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应收账款融资的研究 |
1.2.2 关于应收账款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3 关于应收账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4 关于应收账款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5 关于应收账款信贷业务其他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
2.1 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
2.1.1 应收账款保理融资 |
2.1.2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 |
2.1.3 应收账款证券化 |
2.2 应收账款信贷业务的制度背景 |
2.2.1 应收账款融资登记制度 |
2.2.2 应收账款融资通知制度 |
2.2.3 应收账款融资再处置制度 |
2.3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理论 |
2.3.1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内容 |
2.3.2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
第3章 浦发银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现状分析 |
3.1 浦发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3.2 浦发银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流程 |
3.2.1 贷前调查环节的业务流程 |
3.2.2 贷时审查环节的业务流程 |
3.2.3 贷后检查环节的业务流程 |
3.3 浦发银行应收账款信贷产品业务总体概况 |
3.3.1 浦发银行应收账款信贷产品开展情况 |
3.3.2 应收账款融资的不良率变化趋势 |
第4章 浦发银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不良率增高的成因分析 |
4.1 应收账款信贷业务风险的重分类与界定 |
4.2 应收账款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层面的成因分析 |
4.2.1 员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 |
4.2.2 缺乏对融资方财务状况和管理水平的充分调查与分析 |
4.2.3 对应收账款债务人的调查不重视 |
4.3 应收账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层面的成因分析 |
4.3.1 行内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 |
4.3.2 对融资方潜在的信用风险无抓手 |
4.3.3 风险跟踪体系匮乏 |
4.4 应收账款信贷业务法律风险层面的成因分析 |
4.4.1 应收账款合法性风险 |
4.4.2 应收账款权利多重质押风险 |
4.4.3 应收账款融资方涉嫌法律犯罪风险 |
4.5 浦发银行应收账款信贷业务其他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5章 浦发银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策略优化 |
5.1 应收账款信贷产品风险管理策略优化的目标 |
5.1.1 降低风险概率 |
5.1.2 提升市场占有率 |
5.2 应收账款信贷产品操作风险管控策略优化 |
5.2.1 加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培训力度 |
5.2.2 设计标准化的业务执行方案表 |
5.2.3 建立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
5.3 应收账款信贷产品信用风险管控策略优化 |
5.3.1 构建买卖方信用评估体系 |
5.3.2 引入应收账款保险机制 |
5.3.3 预测买卖方破产风险值 |
5.4 应收账款信贷产品法律风险管控策略优化 |
5.4.1 落实应收账款确权 |
5.4.2 防范债权多重质押 |
5.5 浦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风险管控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 |
5.5.1 充分利用金融科技落实风控优化策略 |
5.5.2 设置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风险管理团队 |
5.5.3 建立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风险考核机制 |
第6章 浦发银行JN分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案例分析 |
6.1 JN分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被骗案例概况 |
6.1.1 案例介绍概况 |
6.1.2 借款人YX公司概况 |
6.1.3 担保人WY公司及担保自然人介绍 |
6.1.4 抵押物介绍 |
6.1.5 浦发银行融资方案实施情况 |
6.2 应收账款保理业务被骗操作风险管控层面的成因分析 |
6.2.1 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获取信息不全面 |
6.2.2 贷前财务分析不重视 |
6.3 应收账款保理业务被骗信用风险管控层面的成因分析 |
6.3.1 借款人财务造假 |
6.3.2 贷款资金挪用 |
6.4 应收账款保理业务被骗法律风险管控层面的成因分析 |
6.4.1 贸易合同及签章有瑕疵 |
6.4.2 公司存在债务纠纷 |
6.5 针对案例的风险管控对策建议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金珠宝内部控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
2.1 内部控制内涵及目标 |
2.2 内部控制的要素 |
2.2.1 内部环境 |
2.2.2 风险评估 |
2.2.3 控制活动 |
2.2.4 信息与沟通 |
2.2.5 内部监督 |
2.3 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 |
3 中金珠宝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中金珠宝简介 |
3.2 中金珠宝内部控制现状 |
3.3 中金珠宝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4 中金珠宝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思路 |
4.1 中金珠宝内部控制的原则 |
4.2 中金珠宝内部控制设计的思路 |
5 中金珠宝主要业务内控体系设计 |
5.1 公司层面内控体系设计 |
5.1.1 组织架构管理 |
5.1.2 发展战略管理 |
5.1.3 企业文化管理 |
5.1.4 社会责任 |
5.1.5 全面风险管理 |
5.1.6 内部监督管理 |
5.1.7 信息与沟通 |
5.2 管理层面内控体系设计 |
5.2.1 分子公司管控 |
5.2.2 全面预算管理 |
5.2.3 货币资金管理 |
5.2.4 投资项目管理 |
5.2.5 财务报告管理 |
5.2.6 合同管理 |
5.2.7 人力资源管理 |
5.2.8 资产管理 |
5.2.9 信息系统管理 |
5.3 业务层面内控体系设计 |
5.3.1 品牌与营销管理 |
5.3.2 本埠直营体系管理 |
5.3.3 加盟管理 |
5.3.4 供应商管理 |
5.3.5 原材料采购管理 |
5.3.6 产成品采购 |
5.3.7 委外加工管理 |
5.3.8 旧金回购管理 |
5.3.9 原料与产成品库存管理 |
6 中金珠宝内部控制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中金珠宝组织层次保障措施 |
6.1.1 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 |
6.1.2 内部控制的执行 |
6.2 制度层次保障措施 |
6.2.1 制度建设要具体详实、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
6.2.2 需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
6.2.3 杜绝内控制度存在的真空地带 |
6.2.4 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
6.3 人员层次保障措施 |
6.3.1 中金珠宝凝聚力工程 |
6.3.2 内控必须建成“一把手”工程 |
6.3.3 强化员工内部控制学习培训 |
6.4 技术层面保障措施 |
7 论文结语及进一步研究问题 |
7.1 论文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战後初期南洋华侨与闽南侨乡 ——以1945-1946年《江声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问题与思路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基本资料与分析框架 |
第二章 战後交通的恢复 |
第一节 轮运 |
第二节 空航 |
第三章 战後初年《江声报》所报道的南洋排华事件 |
第一节 菲律宾排华事件 |
第二节 印尼排华事件 |
第三节 越南排华事件 |
第四章 战後人员流动的恢复 |
第一节 华侨归国 |
第二节 归侨复员 |
第五章 战後侨汇的恢复 |
第一节 南洋各国侨汇恢复情况 |
第二节 战後闽南侨乡关於侨汇的一些问题及举措 |
第六章 战後初年南洋华侨对家乡的救济 |
第一节 1946年闽南原乡受灾情况 |
第二节 1946年菲律宾华侨对闽南原乡的救济 |
第三节 1946年其他南洋华侨对闽南原乡的救济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财务共享服务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2 财务共享服务经济后果的研究 |
1.2.3 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现状与问题研究 |
1.2.4 财务共享服务优化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理论分析 |
2.1 财务共享服务的基本理论 |
2.1.1 财务共享服务的界定 |
2.1.2 财务共享服务的内容 |
2.1.3 财务共享服务的特点 |
2.1.4 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 |
2.2 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化管理理论 |
2.2.2 标准化理论 |
2.2.3 共享服务理论 |
2.2.4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3 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背景及架构 |
3.1 D集团背景 |
3.2 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业特征 |
3.2.1 经营模式的特殊性 |
3.2.2 组织架构的特殊性 |
3.2.3 资金管理的特殊性 |
3.2.4 信息化水平的特殊性 |
3.3 D集团传统财务管理现状与问题 |
3.3.1 D集团传统财务管理的现状 |
3.3.2 D集团传统财务管理的问题 |
3.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框架 |
3.4.1 战略定位 |
3.4.2 建设目标 |
3.4.3 财务组织体系再造 |
3.4.4 财务人员队伍再造 |
3.4.5 财务信息系统再造 |
3.4.6 财务制度流程再造 |
3.4.7 线上运行 |
4 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效果与问题 |
4.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效果 |
4.1.1 规模效应下的成本降低与效率提高 |
4.1.2 集中效应下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 |
4.1.3 聚焦效应下的核心竞争力增强 |
4.2 财务共享中心现存问题 |
4.2.1 中心定位需明确 |
4.2.2 系统功能需完善 |
4.2.3 流程设计需优化 |
4.2.4 数据对接需通畅 |
4.2.5 人才培养需重视 |
4.2.6 效率损失需避免 |
5 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完善方案 |
5.1 新方向——充分利用信息,明确战略方向 |
5.1.1 明确战略方向,建设核心团队 |
5.1.2 充分利用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 |
5.1.3 促进财务智能,规避企业风险 |
5.2 新系统——形成“四池”联动相融,构建闭环生态化圈 |
5.2.1 推进系统无缝对接 |
5.2.2 资金池 |
5.2.3 票据池 |
5.2.4 数据池 |
5.2.5 任务池 |
5.2.6 四池联动 |
5.3 新流程——构建业财沟通机制,完善现有流程制度 |
5.3.1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构建业财沟通机制 |
5.3.2 完善共享系统功能,减少线上流程重复 |
5.4 新标准——提升标准化程度,持续优化标准化体系 |
5.4.1 流程标准化建设 |
5.4.2 制度标准化建设 |
5.4.3 完善流程管理制度 |
5.4.4 循环优化标准化体系 |
5.5 新人才——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增强企业文化建设 |
5.5.1 加强培训,统一标准 |
5.5.2 培养机制,助力晋升 |
5.5.3 考核机制,晋升之路 |
5.5.4 文化建设,提升服务 |
5.6 新云端——实物影像构建连接,会计档案专业管理 |
5.6.1 实物单据与影像互连 |
5.6.2 专业化电子档案管理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5)基于大宗商品交易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研究 ——以供通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供应链金融相关内涵研究 |
1.2.2 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相关研究 |
1.2.3 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不足与创新点 |
2 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与传统运作模式 |
2.1 供应链金融理论基础 |
2.1.1 交易成本理论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2.2 供应链金融传统运作模式 |
2.2.1 销售阶段应收账款模式 |
2.2.2 经营阶段的融通仓模式 |
2.2.3 采购阶段的保兑仓融资模式 |
2.3 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
2.3.1 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
2.3.2 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
3 案例介绍—供通云商业模式 |
3.1 供通云供应链集团介绍 |
3.2 股东背景 |
3.3 发展历程 |
3.4 供通云运作模式 |
3.4.1 闭环运作模式图解 |
3.4.2 供通云运作模式介绍 |
3.4.3 供通云供应链金融六大业务 |
4 案例分析 |
4.1 以与YL公司交易为例 |
4.1.1 去银行化、供通云自主完成 |
4.1.2 资产证券化、闭环操作 |
4.1.3 保理安全高效、风险可防可控 |
4.2 供通云供应链金融财务分析 |
4.2.1 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分析 |
4.2.2 采购分析 |
4.2.3 销售情况分析 |
4.2.4 偿债能力分析 |
4.2.5 盈利能力分析 |
4.2.6 运营能力分析 |
4.2.7 融资能力分析 |
4.3 供通云供应链金融绩效分析和风险控制分析 |
4.3.1 供通云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2 建立Logis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
4.3.3 供通云供应链金融绩效分析 |
4.3.4 供通云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分析 |
4.4 供通云供应链金融优势与不足分析 |
4.4.1 供通云供应链金融优势分析 |
4.4.2 供通云供应链金融不足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府层面 |
5.2.1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
5.2.2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
5.2.3 成立供应链金融发展基金 |
5.2.4 加大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
5.2.5 加强商品期货的定价权和价格发现能力 |
5.3 社会层面 |
5.3.1 推出付费的信用调查业务,开发信用终端APP |
5.3.2 成立供应链行业协会、举办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大赛 |
5.3.3 积极探索区块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与实践落地 |
5.4 核心企业层面 |
5.4.1 加大对供应链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 |
5.4.2 提高核心企业供应链平台技术水平 |
5.4.3 提高毛利率和综合服务能力 |
5.5 中小企业层面 |
5.5.1 加强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意识 |
5.5.2 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K公司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
2.1 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系统论 |
2.1.2 控制论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2.1.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内部控制理论 |
2.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2.2.2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
2.2.3 内部控制措施 |
2.2.4 内部控制的要素 |
第三章 K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3.1 小家电概述 |
3.1.1 小家电行业发展概况 |
3.1.2 组织模式 |
3.2 K公司内部控制概况 |
3.2.1 K公司简介 |
3.2.2 销售模式创新 |
3.2.3 销售状况 |
3.2.4 K公司的组织结构 |
3.3 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现状 |
3.3.1 K公司销售与收款控制 |
3.3.2 K公司货币资金控制 |
3.3.3 K公司釆购与付款控制 |
3.3.4 K公司存货控制 |
第四章 K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K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
4.1.1 销售与收款业务活动内部控制 |
4.1.2 货币资金业务活动内部控制 |
4.1.3 采购和付款业务活动内部控制 |
4.1.4 存货业务活动内部控制 |
4.2 内部控制共性问题 |
4.3 K公司内部控制原因分析 |
第五章 K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 |
5.1 内部控制的设计步骤与目标 |
5.1.1 内部控制的设计步骤 |
5.1.2 内部控制的设计目标 |
5.2 销售和收款环节内部控制措施设计 |
5.2.1 销售管理 |
5.2.2 客户管理 |
5.2.3 营销评价机制 |
5.3 货币资金环节内部控制措施设计 |
5.3.1 货币资金收取 |
5.3.2 货币资金支付 |
5.3.3 银行存款管理 |
5.3.4 财务票据管理 |
5.4 采购和付款环节内部控制措施设计 |
5.4.1 采购环节内部控制 |
5.4.2 付款环节内部控制 |
5.5 存货环节内部控制措施设计 |
5.6 K公司成本费用控制 |
第六章 保障内部控制实施的建议 |
6.1 K公司内部控制基础性制度建设 |
6.2 K公司内部控制保障性措施 |
6.2.1 内部控制环境 |
6.2.2 业务流程 |
6.2.3 内部监督 |
6.2.4 信息沟通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东麒麟汽车有限公司收付款结算流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2章 东麒麟汽车公司收付款结算流程现状及问题 |
2.1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2.2 公司收付款结算流程描述 |
2.3 公司收付款结算流程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东麒麟汽车公司收付款结算流程问题成因分析 |
3.1 收付款结算制度规定不完善 |
3.2 结算流程部分环节人岗匹配度低 |
3.3 信息不对称导致跨部门沟通困难 |
3.4 收付款结算相关信息技术不完备 |
第4章 东麒麟汽车公司收付款结算流程的改进策略 |
4.1 完善收付款结算内部控制规定 |
4.2 增设独立风险管控职能部门 |
4.3 完善跨部门沟通协作机制 |
4.4 引入银企直联信息技术手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应收账款及其管理 |
2.1.1 应收账款概念 |
2.1.2 应收账款作用 |
2.1.3 应收账款管理的概念 |
2.1.4 应收账款管理内容 |
2.2 风险管理概念及流程 |
2.2.1 风险管理概念 |
2.2.2 风险管理流程 |
2.3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控制 |
2.3.1 事前控制 |
2.3.2 事中控制 |
2.3.3 事后控制 |
第3章 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现状及财务指标分析 |
3.1 HD公司基本概况 |
3.1.1 HD公司发展历程 |
3.1.2 HD公司经营状况 |
3.2 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现状 |
3.2.1 HD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组织架构及管理职能 |
3.2.2 HD公司信用政策管理 |
3.2.3 HD公司赊销日常管理 |
3.2.4 、HD公司催账管理 |
3.3 HD公司应收账款财务指标分析 |
3.3.1 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趋势分析 |
3.3.2 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分析 |
3.3.3 应收账款客户分析 |
3.3.4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分析 |
3.4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流程有待健全 |
3.4.2 应收账款管理理念有待改进 |
3.4.3 客户信息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
3.4.4 企业内部的应收账款管理有待加强 |
第4章 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因素分析 |
4.1 基于市场环境视角的风险因素分析 |
4.1.1 宏观市场因素 |
4.1.2 行业竞争因素 |
4.1.3 信用的法律和环境因素 |
4.2 基于客户视角的风险因素分析 |
4.2.1 客户品质因素 |
4.2.2 客户能力因素 |
4.2.3 客户资本因素 |
4.2.4 客户资产抵押和担保因素 |
4.2.5 客户经营环境因素 |
4.3 基于企业视角的风险因素分析 |
4.3.1 经营理念因素 |
4.3.2 客户管理因素 |
4.3.3 内部管理因素 |
第5章 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的改进措施 |
5.1 完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流程 |
5.1.1 建立应收账款风险识别机制 |
5.1.2 改进应收账款风险评估模式 |
5.1.3 健全应收账款风险应对措施 |
5.2 转变应收账款管理理念 |
5.2.1 重视市场环境分析 |
5.2.2 处理好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之间的关系,转变营销人员销售理念 |
5.3 加强客户信息管理机制 |
5.3.1 构建有效的风险信息管理机制 |
5.3.2 完善客户动态管理机制 |
5.3.3 加强客户纸质档案信息管理 |
5.4 健全企业内部应收账款风险控制体系 |
5.4.1 完善事前控制 |
5.4.2 加强事中控制 |
5.4.3 强化事后控制 |
第6章 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保障措施 |
6.1 构建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组织架构 |
6.1.1 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
6.1.2 完善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 |
6.2 加强企业营销管理 |
6.2.1 完善营销考核指标体系 |
6.2.2 提高营销人员业务素质 |
6.3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
6.3.1 完善财务基础管理制度 |
6.3.2 建立财务预算和财务指标分析制度 |
6.3.3 健全坏账准备金制度 |
6.3.4 提高应收账款信息化管理水平 |
6.4 HD公司应收账款实施效果分析 |
6.4.1 应收账款回收率分析 |
6.4.2 应收账款与销售额比率分析 |
6.4.3 应收账款周转率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
三、本文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近代公债知识的引介、传播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
一、“公债”新知的引介与传播 |
(一) 近代以前“公债”涵义及其存在形态 |
(二) 清末西学中“公债”概念的输入与对接 |
二、清末民国政商界对公债与金融关系的认知与实践 |
(一) 早期洋务派倡导“国际金融市场举债观” |
(二) 盛宣怀等谋划建立国内公债经理机构 |
(三) 民国时期新式银行家公债经营理念 |
三、晚清国内公债的肇始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
(一) 晚清政府外债与外资银行业在华的发展 |
(二) 清末民初华资银行的建立与公债经营的初步展开 |
第二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政府公债的实践 |
一、近代银行经营政府公债的环境 |
(一) 国家公债制度安排以及政策环境 |
(二) 近代公债市场的发展及交易网络的构建 |
二、民国前期政府公债发行及银行业承购(1912-1937) |
(一) 北京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
(二) 南京国民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
三、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对国家财政、金融的影响 |
(一) 扩大了国家财政募债方式及其募债范围 |
(二) 促进近代国家财政信用的构建与演进 |
(三) 推进华商证券市场发展及其制度演进 |
第三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与业务制度的扩展 |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发展效应的计量实证分析 |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数量与资力概况 |
(二) 基于公债与银行关系的回归分析及历史解释 |
二、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复合型博弈: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分析 |
(一) 丰富银行业务范围与扩大获利渠道 |
(二) 行业利益与政治的互动与博弈:以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公债运行为中心 |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银行业务制度的扩展 |
(一) 公债与近代银行发钞、领券制度 |
(二)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抵押放款制度 |
(三)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储蓄、公债贴现制度 |
第四章 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经营及其影响 |
一、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与政府公债的关系 |
二、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的经营 |
(一) 中央银行获得授权经理政府公债 |
(二) 中央银行参与买卖政府公债 |
(三) 中央银行参与公债的保管、调换以及还本付息 |
三、近代中央银行经营公债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近代银行业对公债风险的规避与内控制度初步构建 |
一、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认识 |
(一)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风险的计量分析 |
(二) 对公债风险认识与研究的不断深入 |
二、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规避 |
(一) 调整投资方向,分散公债风险 |
(二) 反对借新债还旧债,协商公债承销 |
(三) 谋求政府信用承诺与保证,筹划公债基金的建立及稳固 |
三、多层组织网络的搭建与风险控制制度设计 |
(一) 银行同业协同经营公债,组织规避风险的联合 |
(二) 搭建银政共管公债基金管理制度 |
第六章 近代银行业与政府公债整理及制度演进 |
一、近代政府三次公债整理与银行业的互动 |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与北京政府公债整理 |
(二) 银行业与南京国民政府两次公债整理 |
二、近代银行业同业组织与政府公债整理:以上海银行公会为中心 |
(一) 积极谋划、参与三次公债整理 |
(二) 多方谋求整理公债基金稳固 |
(三) 搭建各界与行业公债整理互信渠道 |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制度的演进 |
(一)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法制建设 |
(二)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基金管理制度的演进 |
(三) 近代国家与民间债权共同体的构建 |
结语 |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变迁的历史性审视 |
二、国家信用、债信秩序与制度变迁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法律方法与能动司法 ——以当代中国民商事审判为中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能动司法的他山之石 |
二、能动司法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目标 |
第一章 能动司法的语源分析及借鉴意义 |
第一节 能动司法的语源分析与域外考察 |
第二节 中国语境下的能动司法 |
第三节 法律方法之司法意义的再认识 |
第二章 政策考量方法与民商事审判中的能动司法 |
第一节 司法政策在司法活动中的地位与价值 |
第二节 能动司法视角下政策考量机制的建构 |
第三节 以政策考量方法解决民间借贷现金交付的认定难题 |
第三章 价值考量方法与民商事审判中的能动司法 |
第一节 价值考量标准的选择与适用方法 |
第二节 从企业改制纠纷考量民意与司法的理性互动 |
第三节 从优先购买权纠纷考量小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平衡 |
第四章 类型化裁判方法与民商事审判中的能动司法 |
第一节 类型化裁判方法的两种展开路径 |
第二节 以类型化裁判方法解决涉建工程商事主体的认定难题 |
第三节 以类型化裁判方法解决单纯交付转让票据的认定难题 |
第五章 融合型漏洞填补方法与民商事审判中的能动司法 |
第一节 以商事交易习惯、国际惯例填补保理案件裁判规则 |
第二节 以碰撞漏洞填补方法确认混合担保内部求偿权规则 |
第三节 以能动调解方法填补再审审查程序规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正确认识回单和收账通知的性质与用途(论文参考文献)
- [1]浦发银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风险管理策略优化研究[D]. 张凡.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2]中金珠宝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 汪杨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战後初期南洋华侨与闽南侨乡 ——以1945-1946年《江声报》为中心[D]. 张舒. 厦门大学, 2019(08)
- [4]D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与优化研究[D]. 孙嘉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基于大宗商品交易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研究 ——以供通云为例[D]. 邓正方.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7)
- [6]K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 陈胤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7]东麒麟汽车有限公司收付款结算流程改进研究[D]. 刘洋. 吉林大学, 2017(09)
- [8]HD公司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研究[D]. 王云. 江苏大学, 2016(11)
- [9]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D]. 刘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10]法律方法与能动司法 ——以当代中国民商事审判为中心的分析[D]. 关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4)
标签:内部控制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应收账款融资论文; 应收账款保理论文; 应收账款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