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锋[1]2004年在《不同蛋白源日粮条件下绵羊瘤胃肽和游离氨基酸释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以豆粕、鱼粉、玉米蛋白粉叁种蛋白质饲料设计3个处理组日粮, 研究不同蛋白源日粮饲养条件下绵羊瘤胃液(采食后1h、2h、4h、6h)游离氨基酸的浓度、组成和以肽形式存在氨基酸浓度及氨基酸组成的动态变化。整个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进行实验用蛋白源饲料(豆粕、鱼粉、玉米蛋白粉)氨基酸组成分析及瘤胃降解规律的研究,为第二部分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来源。第二部分不同蛋白源日粮条件下绵羊瘤胃液(采食后1h、2h、4h、6h)游离氨基酸浓度、组成以及肽氨基酸浓度和氨基酸组成动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不同蛋白源组采食后6h时间内绵羊瘤胃游离氨基酸浓度比较,鱼粉组最高,豆粕与玉米蛋白粉组次之,鱼粉组与豆粕组差异显着(p<0.05),豆粕组与玉米蛋白粉组差异不显着(p<0.05)。随时间延长氨基酸浓度具有升高趋势的有脯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p<0.05),具有下降趋势的有甘氨酸(p<0.05)。实验表明前叁种氨基酸具有一定的抗瘤胃降解作用或不宜被瘤胃微生物利用,而后者则可能易被瘤胃微生物利用或在瘤胃内易被降解。2 绵羊瘤胃肽和氨基酸的释放与蛋白质饲料瘤胃降解率无关,采食后1小时是肽释放的高峰,蛋白质来源不同,绵羊瘤胃释放的肽形式的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例不同,采食后6h内肽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平均数(PAA/TAA)分别为:豆粕组72.28%,鱼粉组90.99%,玉米蛋白组91.90%。3 采食后6小时内不同蛋白源组瘤胃液中肽氨基酸含量相对比例较高的有天冬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组氨酸。随时间延长各组肽氨基酸浓度具有上升趋势的有谷氨酸、缬氨酸、酪氨酸和亮氨酸。表明含有这些氨基酸的肽具有一定的抗瘤胃降解作用。
王瑞龙[2]2006年在《不同蛋白质日粮对山羊体内氨基酸和小肽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消化道和血管插管技术,以四种常用蛋白质饲料-豆粕(A)、棉籽粕(B)、菜籽粕(C)、玉米酒糟(D)-作为蛋白源,对山羊进行饲养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不同时间点下,不同蛋白质饲料在山羊瘤胃和十二指肠中的代谢情况,并与瘤胃左静脉、前肠系膜静脉的吸收联系起来,研究小肽和氨基酸以及与氮素代谢有关的氨氮、尿素氮和挥发性脂肪酸(VFA)等的动态变化。本试验分为叁部分,依次就不同蛋白日粮对山羊瘤胃和十二指肠内环境参数的影响,对瘤胃和十二指肠中氨基酸和小肽的影响,对瘤胃左侧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血液生化指标以及氨基酸与小肽吸收的影响进行研究。第一章不同蛋白日粮对山羊胃肠道内环境参数的影响1.瘤胃中,A、B、C和D四组的pH值为6.30、6.44、6.35、6.45,A、B组与D组差异显着(P<0.05),pH值都是在采食后迅速下降,采食后4小时左右降至最低点,然后开始上升。十二指肠中,A、B、C和D的pH值为2.43、2.40、2.09、2.25,A、B组与C、D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和C组pH值在采食后迅速上升,然后开始下降,大约在采食后4小时达到最小值,然后保持平衡;A则是在采食后2小时达最小值,然后上升;D则是采食后缓慢上升,大约在采食后2小时达最大值,然后持续降低。2.瘤胃中,A、B、C、D的氨氮浓度分别为11.63、12.08、9.02、9.38 mg/100ml。A组与C、D组氨氮平均值间分别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和显着性差异(P<0.05);B组与C、D组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十二指肠中,A、B、C、D的氨氮浓度分别为7.17、7.21、6.02、6.09 mg/100ml。A、B组与C、D组的氨氮平均值差异显着(P<0.05)。A、B组在采食后先上升,然后下降;C和D组则是采食后1小时内基本不变,然后缓慢上升。3.瘤胃中的乙酸、丙酸、丁酸都以A组最高,A组总VFA与C组差异显着
孙雅君[3]2017年在《绵羊胃肠道游离氨基酸与小肽分布及其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探讨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食糜中游离氨基酸(FAA)与小肽(PAA)的数量分布及其小肽转运载体PEPT1(SLC15A1)、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CAT1(SLC7A1)、酸性氨基酸转运载体EAAT3(SLC1A3)、中性氨基酸转运载体y+LAT2(SLC7A6)和ASCT2(SLC1A5)、氨基肽酶APN、二肽酶DPEP2 mRNA的表达规律,为研究绵羊胃肠道蛋白质消化吸收规律和氨基酸跨膜转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选取体重相近的18月龄健康小尾寒羊6只(空怀母羊),屠宰后收集瘤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食糜及对应肠道组织。采用液质联用法对肠道不同区段食糜上清液中的小肽和游离氨基酸浓度进行测定,分析绵羊胃肠道内游离氨基酸和小肽的数量分布;根据GenBank公布的绵羊PEPT1、CAT1、EAAT3、y+LAT2、ASCT2、APN和DPEP2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双标准曲线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对上述基因在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mRNA表达规律进行研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T1和PEPT1两种蛋白在绵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的表达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除半胱氨酸外,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的食糜中小肽浓度从高到低的分布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瘤胃,部位间差异显着(P<0.05)。不同区段食糜中小肽的组成比例不同,肽结合赖氨酸在空肠中含量较高,而在回肠中含量较低;肽结合谷氨酸在所有部位含量都较高;肽结合半胱氨酸在所有部位含量都较低。绵羊胃肠道不同区段的食糜中大部分游离氨基酸浓度从高到低的分布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瘤胃和盲肠,前二者显着高于其它部位(P<0.05);部分中性氨基酸,包括精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甘氨酸和苯丙氨酸在十二指肠的浓度高于空肠,其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差异显着(P<0.05)。不同区段食糜游离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不同,天冬氨酸在回肠中含量较低而在盲肠中含量较高;精氨酸在瘤胃中含量最低而在十二指肠中含量较高;谷氨酸和赖氨酸在几乎所有的肠段内含量都较高;半胱氨酸在盲肠中含量较其他肠段中高。食糜中小肽占总氨基酸(TAA)的比例在空肠显着低于其它部位(P<0.05),在盲肠占比最高,显着高于其他部位(P<0.05)。2.CAT1 mRNA在空肠表达量最高,但胃肠道不同区段间差异不显着(P>0.05);EAAT3、y+LAT2、PEPT1、APN mRNA均在回肠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空肠和十二指肠,在瘤胃和盲肠的表达量最低;ASCT2和DPEP2 mRNA在十二指肠和盲肠表达量较高,在回肠表达量较低。3.CAT1蛋白的表达量按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顺序依次降低,叁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PEPT1蛋白的表达量按回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顺序依次降低,叁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表明:胃肠道不同区段食糜中游离氨基酸和小肽的数量和组成比例不同;小肽的主要释放部位是十二指肠,主要消化部位是空肠,在肠系膜系统中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回肠;游离氨基酸的主要释放部位是空肠,主要吸收部位是回肠;少数中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的主要吸收部位是空肠。
欧宇[4]2003年在《不同蛋白源对绵羊瘤胃肽释放的影响及抗瘤胃降解小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叁部分试验就四种处理组日粮在绵羊瘤胃的肽释放规律,及五种抗瘤胃降解小肽进行了研究。 第一章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瘤胃液含氮物质分离结果的影响 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对瘤胃液含氮物质分离结果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的离心分离条件。实验一以叁只成年羯羊为实验动物,于清晨空腹时采集瘤胃液,设100g、150g、200g、250g、300g五个离心力处理组,以原虫数为评定指标,初选出200g,10min的分离条件,再以200g为离心力,设5min、10min、15min、20min四个离心时间处理,以离心沉淀中瘤胃液氮含量(N%)、N%与原虫数的比值为评定指标,分析认为,200g,10min是较为适宜的低速离心条件。实验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设10,000g、15,000g、20,000g、25,000g四个高速离心力处理组,以瘤胃液有机物含量、瘤胃液氮含量和瘤胃液有机物中氮的百分含量为评定指标,分析认为,20,000g,15min是较为适宜的高速离心条件。 第二章 不同蛋白质饲料在瘤胃内的肽释放规律的研究及对瘤胃pH值、氨氮、菌体蛋白氮、游离氨基酸氮的影响 本试验目的是评价不同蛋白源对瘤胃液肽浓度的变化规律的影响。采取4×4拉丁方设计,以豆粕、酪蛋白、鱼粉、玉米蛋白粉四种蛋白质原料设计四个处理组日粮。在晨饲后0、1、2、4、6小时采集瘤胃液,对瘤胃的pH值、肽、氨基酸及其它蛋白质成分进行分析。各处理组的瘤胃pH值在采食后均呈下降趋势。豆粕、鱼粉、玉米蛋白粉叁组的氨氮浓度在采食后1h达到峰值,酪蛋白组在采食后4h达到峰值,各处理组的氨氮浓度在采食后6h均回复至接近初始值。各处理组的菌体蛋白氮均在采食后1h达到峰值,然后在2h或4h恢复到初始水平。除酪蛋白组外,各处理组的瘤胃液游离氨基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差异不大。各处理组的瘤胃液肽浓度均在采食后1h达到峰值,但释放程度及6h内在瘤胃的平均释放量不同;在采食后1小时和6小时瘤胃所释放的肽中,氨基酸残基相对比例较高的有天冬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组氨酸。瘤胃内肽的释放与氨氮值和菌体蛋白氮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豆粕处理组肽的释放与氨氮值、菌体蛋白氮的变化呈显着正相关。 第叁章 抗瘤胃降解小肽的研究 通过两个试验对具有特别氨基酸结构的小肽在瘤胃内的累积情况作了研究。试验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Gly-Gly、Gly-Gly-Gly、Pro-Ala、Val-Val、Pro-Leu、Met-Met六种小肽的标准品。经单标肽的测定得到六种小肽的HPLC出峰保留时间,依次分别为:2.71、2.74、3.62、16.38、33.74、35.65min。Pro-Ala、Val-Val、Pro-Leu、Met-Met四种小肽在6~60ug/ml的浓度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之间,其峰面积*)对质量浓度(y3 fig/thl)回归得到方程分别为 y-(X+85733)/17568,时一09998;y一(X-20138)/26865,/一0.9992;y一( +363.56)/16979,才一0.9899;y一(X一16887)/55499,RZ—0.994。分析认为,HPLC测定小肽的含量快速、简便和准确,结果稳定,可以用来测定己知的小肽在瘤胃中的释放情况。试验二以鱼粉、豆粕、酪蛋白、玉米蛋白粉四种原料为主要蛋白源设计四种日粮处理组,采集不同时间点的绵羊瘤胃液,并进行超滤截留分子量小于3000Da 以下的瘤胃降解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这四种处理组瘤胃中小肽 (Pro-Ala、ValVal、Pro-Leu、MetMet)在不同时间点的瘤胃含量。玉米蛋白组、鱼粉组、豆粕组在瘤胃内6h的小肽累积量顺序为:Pro.Leu>ValVa>Pro.la>MetMet,酪蛋白组瘤胃内6h的小肽累积量顺序为:Pro-Leu>Pro-la>ValValDeMet.Met。本试验研究证实,从氮端起第一位氨基酸残基是Pro,又有疏水性氨基酸结构的小肽,或者两种结构特点居其一的小肽,有抗瘤胃降解的特性。
王海荣[5]2006年在《不同日粮精粗比及氮源对绵羊瘤胃纤维降解菌群和纤维物质降解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论文将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相结合,比较研究了不同精粗比和不同氮源日粮条件下主要纤维降解菌群的变化,并通过瘤胃发酵规律和纤维素酶活的检测来进一步探讨瘤胃微生物对纤维物质的降解机理。试验分两期进行。1.不同精粗比日粮对瘤胃纤维降解菌群和纤维物质降解的影响试验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50公斤左右的苏尼特绵羊随机分为叁组,每组3只。Ⅰ组、Ⅱ组、Ⅲ组精粗比分别为1:9、3:7和5:5。通过传统检测方法检测不同精粗比日粮对瘤胃真菌、细菌浓度和数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密毛虫、双毛虫、头毛虫、总纤毛虫数量变化显着(P<0.05),Ⅱ组数量最高;纤维降解菌的数量随精料增加呈下降趋势,且组间差异显着(P﹤0.05),定量杂交方法和定量PCR方法也得到相同结果。F.succinogenes通过两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受日粮影响均不显着,但在叁株纤维分解菌中占绝对优势;R.albus和R.flavefaciens的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为Ⅱ组显着高于Ⅲ组(P﹤0.05)。随精料增加瘤胃pH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显着(P﹤0.01);氨氮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之相反,Ⅲ组显着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乙酸摩尔浓度百分比随精料增加显着降低(P﹤0.05),丙酸和丁酸摩尔浓度显着升高(P﹤0.05)。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固相食靡流通速率、纤维物质的动态降解率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处理组之间各消化道部位的流通速率、消化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纤维类物质在瘤胃的消化率表现为Ⅰ组高于Ⅱ组和Ⅲ组,整个消化道的比较结果3:7和1:9日粮高于5:5日粮。各组之间液相流通速率差异显着(p﹤0.05),即3:7组数值较高,对瘤胃体积的影响不显着(p﹥0.05)。日粮精粗比变化对绵羊瘤胃液相纤维素酶影响不显着(p﹥0.05);而对固相酶活有一定影响,结果为Ⅲ组果胶酶活显着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滤纸酶活显着高于Ⅲ组(p﹤0.05),固相酶活普遍比液相酶活高。2.不同氮源日粮对纤维降解菌群及纤维物质降解的影响试验选用12只体况良好、体重50公斤左右的苏尼特绵羊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只。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分别饲喂氮源为葵粕+玉米蛋白粉、鱼粉、棉粕、豆粕的日粮。传统方法检测结果表明Ⅲ组瘤胃真菌数量显着高于Ⅱ组和Ⅳ组(P﹤0.05);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与之相一致。而瘤胃细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氮源对均毛虫、密毛虫、双毛虫、头毛虫影响显着(P﹤0.05);对内毛虫、总纤毛虫数量影响极显着(P﹤0.01),总体趋势为Ⅳ组纤毛虫多Ⅲ组少;Ⅲ组纤维分解菌显着高于Ⅱ组和Ⅰ组(P﹤0.05)。定量PCR法检测表明Ⅲ组F. succinogenes显着高于Ⅰ组(P﹤0.05);R.albus和R. flavefaciens的数量受氮源影响不显着(P﹥0.05)。瘤胃pH受N源影响显着,其中Ⅲ组显着高于Ⅳ组(P﹤0.05);对瘤胃NH3-N浓度、总VFA和丁酸的浓度影响不显着(P﹥0.05),乙酸摩尔浓度百分比结果为Ⅱ组显着低于其它叁组(P﹤0.05),丙酸摩尔浓度百分比结果与之相反(P﹤0.01)。不同N源日粮对固相食靡流通速率、液相食靡流通速率、瘤胃体积、纤维物质的动态降解率影响均不显着(p﹥0.05)。瘤胃液相木聚糖酶活受N源影响显着(p﹤0.05),其中Ⅱ组显着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Ⅲ组显着高于Ⅳ组(p﹤0.05)。瘤胃固相食靡果胶酶为Ⅲ组显着高于Ⅰ组(p﹤0.05);糖苷酶为Ⅰ组显着高于Ⅱ组(p﹤0.05),而与Ⅲ组、Ⅳ组差异不显着(p﹥0.05);木聚糖酶的变化结果是Ⅰ组、Ⅲ组、Ⅳ组均显着高于Ⅱ组(p﹤0.01)。
朱素华[6]2010年在《日粮碳水化合物结构对山羊瘤胃发酵和氮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4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羯羊为试验动物,采用体外培养试验研究碳水化合物结构,即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比例为0.46、0.75、1.28、2.26、7.87,对瘤胃液体外发酵特性和主要内环境指标的影响;通过4×4拉丁方动物试验,研究了饲喂羊草和配合精料组成的4种等氮但不同NSC/SC(NSC/SC分别为0.63、1.03、1.65、2.74)日粮对山羊瘤胃发酵、氮代谢及主要菌群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NSC/SC比例底物引起培养液发酵参数的变化。pH值随着NSC/SC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至培养结束时,各处理组间差异均显着(P<0.05)。各VFA和TVFA浓度均随NSC/SC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但随着NSC/SC比值的增加,乙酸所占比例和乙丙比逐渐降低,丙酸和丁酸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从0.46到7.87组变化趋势都达到了极显着(P<0.01)水平。2.不同NSC/SC比例底物引起培养液内环境指标的变化。随着底物中NSC水平的提高,原虫和细菌蛋白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在NSC/SC为1.28时微生物蛋白产量达最大值,与其它各组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原虫与细菌真蛋白的比例(P/B)随NSC的比例增加而下降,至培养结束时,各组P/B差异均显着(P<0.05);随着NSC比例的升高,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蛋白、氨、肽和游离氨基酸氮含量逐渐下降;从时间点均值看,从0.46到7.87组,可溶性蛋白、氨和肽含量下降趋势显着(P<0.05),而游离氨基酸氮下降趋势不明显(P>0.05)。3.饲喂山羊等氮但不同NSC/SC比例的日粮,对瘤胃发酵影响明显。随着日粮中NSC水平的提高,瘤胃pH值下降趋势显着(P<0.05);乙酸、丙酸和TVFA摩尔浓度随日粮NSC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但乙酸所占比例和乙丙比逐渐下降,丙酸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丁酸摩尔浓度和百分比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NSC/SC为1.65时达最大值。随着日粮中NSC水平的提高,原虫、细菌蛋白和总微生物蛋白产量均先上升后下降,分别在NSC/SC为1.03、1.65和1.65时达最大值;原虫蛋白和细菌蛋白比值随NSC/SC增大先降后升,在NSC/SC为1.65时达最小值。4.饲喂山羊等氮但不同NSC/SC比例的日粮,引起瘤胃氮代谢的变化。随着日粮中NSC水平的提高,瘤胃液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但除高SC的0.63组和高NSC的2.74组差异显着(P<0.05)外,其余各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日粮中NSC水平的提高,瘤胃液氨氮和尿素氮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NSC/SC为1.65时达到高峰,显着(P<0.05)高于0.63组;瘤胃液的肽和游离氨基酸氮的含量均逐渐上升,且除NSC/SC为1.03和1.65的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外,其余各组差异都达到了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水平。在NSC/SC为1.03和1.65时,瘤胃总代谢氮和有机形式代谢氮含量均较高,两者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P<0.05)高于0.63和2.74组;瘤胃有机形式氮所占比率随NSC/SC升高而降低,但除0.63与1.65和2.74组间差异显着(P<0.05)外,其余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5.不同NSC/SC比例的日粮对山羊瘤胃细菌种群数量产生了影响。随日粮中NSC比例的增加,栖瘤胃普雷沃氏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和链球菌的数量不断增加,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白色瘤胃球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而黄色瘤胃球菌和溶纤丁酸弧菌的数量先增后减,分别在NSC/SC比例为1.03和1.65时达最大值。
陈宝江[7]2005年在《寡肽对肉仔鸡消化生理及蛋白质合成调控的影响》文中提出寡肽营养理论是近年来蛋白营养理论的重要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寡肽吸收代谢具有与氨基酸代谢很大的不回,但是,关于寡肽营养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寡肽载体的克隆表达以及生理活性寡肽的作用探讨,对于寡肽营养的基础性(消化代谢基本过程,机体和用方式生理生化反应等)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本论文是通过六个试验从生理、生化、动态、分子等多个角度较为详细的探讨了肉仔鸡对寡肽与游离氨基酸两种蛋白供应形式的代谢的异同,为完善蛋白质理论提供基础。 试验一:寡肽对肉仔鸡蛋白、能量沉积及相关生理指标影响 为测定不同蛋白源的代谢能及其对肉仔鸡蛋白能量沉积的影响,进行了2个试验。试验1:选择成年AA肉公鸡18只分成叁组,分别强饲氨基酸、寡肽和酪蛋白日粮,测定日粮代谢能,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4.94 MJ/Kg、15.13MJ/Kg和15.25 MJ/Kg,差异显着(P<0.05);试验2:选择14日龄AA肉仔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分别饲喂由游离氨基酸、寡肽和酪蛋白作为氮源的纯合日粮,在28日龄屠宰测定机体羽毛、胴体及全身蛋白、能量沉积。结果显示:羽毛能量沉积量分别为0.083MJ/KK、0.075MJ/Kg和0.095MJ/Kg差异不显着(P>0.05),胴体能量沉积量分别为0.55MJ/Kg、0.71 MJ/Kg和0.94MJ/Kg,差异显着(P<0.05):全身能量沉积量分别为0.65MJ/Kg、0.78MJ/Kg和1.03MJ/Kg差异显着(P<0.05);羽毛蛋白沉积量分别为2.75克、2.87克和4.08%,差异显着(P<0.05),胴体蛋白沉积量分别为15.01克、18.25克和20.08克,差异显着(P<0.05),全身蛋白沉积量分别为17.75克、21.12克和24.16克,差异显着(P<0.05);血清检验表明:与游离氨基酸比,寡肽和酪蛋白会明显提高肉仔鸡血消转氨酶活性(P<0.05),降低尿酸含量(P<0.05)。结果分析可知:与游离氨基酸比较,氨基酸组成相同的寡肽和酪蛋白吸收代谢消耗能量显着降低(P<0.05),机体蛋白、能量沉积显着提高(P<0.05)。 试验二:不同比例寡肽对肉仔鸡生长发育及相关激素分泌影响 为探讨不同比例寡肽对肉仔鸡生长发育及相关激素分泌影响,选用体重相近的1日龄AA公肉仔鸡360只,随机分为6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鸡,6处理肉鸡分别采食不同比例氨基酸与肽混合物、酪蛋白和游离氨基酸日粮,试验期为3周。结果表明:0~3龄肉鸡,肽氨基酸混合物组和酪蛋白组分别比氨基酸组、纯肽组生长速度提高了0.17%~18.70%,采食量增加0.89%~11.83%,饲料转化率改善3.18%~13.66%;血清激素检测表明:随着日粮中寡肽比例变化,血清中T3、T4、GH、IGF-Ⅰ发生规律性变化。由此可知:蛋白质的营养是氨基酸营养,更是寡肽营养,寡肽在促进动物生长方面起重要作用。 试验叁:寡肽对肉仔鸡消化道发育及相关酶分泌影响研究 为探讨游离氨基酸、寡肽利完整蛋白对肉鸡消化道发育,消化酶分泌影响,选择健康45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15只鸡,公母各半。分别饲喂6种纯合日粮,其日粮的蛋白分别为游离氨基酸、不同比例寡肽氨基酸混合物(25:75,50:50,75:25,100:0)和完整酪蛋白,分别在7,14,21日龄测定小肠各段长度、重量、相应指数,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食糜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1)寡肽可以促进小肠发育,在前期(2周龄内)主要是提高了十二指肠、空肠生长,后两周(2—3周)主要是促进同肠生长;(2)寡肽对肠绒毛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提高绒毛长度,降低隐窝深度,增加吸收面积;(3)寡肽对蛋白酶分泌有促进趋势,但主要是影响糜蛋白酶活性,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性影响不明显。 试验四:不同比例氨基酸寡肽在肉仔鸡消化道内吸收规律研究 选择21日龄AA肉仔鸡125只,
王梦芝[8]2008年在《山羊瘤胃原虫与细菌吞噬关系和微生物AA变化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瘤胃微生物蛋白质是反刍动物小肠氨基酸(AA)的重要组分。微生物的任何变化,如微生物的区系、AA-N比例、AA组成等的变化都将影响十二指肠AA的供给。在过去的研究和生产中一直认为瘤胃微生物AA是恒定的。然而1992年Clark等综合比较众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瘤胃微生物AA是可变化的观点,此后至今,由于其对宿主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使得微生物AA变化与否的论题一直为本领域研究与争论的焦点。为此,本课题结合in vitro与in vivo法,并引入荧光标记细菌技术以及SSCP、克隆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地探讨微生物蛋白质AA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试验共分九个部分进行。试验1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方法的建立和原虫吞噬细菌速率的研究以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提供的瘤胃液制备荧光标记瘤胃细菌,用于瘤胃原虫的摄食实验,研究山羊瘤胃原虫吞噬细菌的速率。试验设置清洗原虫祛除瘤胃自由细菌的荧光全标组(WFLB)及未清洗原虫保留瘤胃自由细菌的荧光标记组(FLB)。结果表明: WFLB组、FLB组吞噬速率分别为:398.40 cells/(cell h)、230.40 cells/(cell h),换算为细菌N为:2.15 pg N/(cell h)、1.24 pg N/(cell h);每天每头山羊瘤胃内蛋白微循环中细菌N循环量WFLB组、FLB组分别估计为:103.20 mg N/(d头)、59.50 mg N/(d头),或者细菌蛋白循环量分别为0.645 g/(d头)和0.372 g/(d头);结果同时表明,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应用于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速率的研究。试验2日粮精粗比对山羊瘤胃内微生物蛋白质微循环影响的研究本试验以4只装有瘤胃瘘管的山羊,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山羊瘤胃微生态中原虫和细菌区系以及微生物蛋白微循环的影响规律。试验设置精(玉米-豆粕):粗(稻草)分别为10:90、30:70、50:50、70:30的四种比例日粮(A、B、C、D),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进行动物试验,并结合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技术测定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结果表明:日粮精粗比显着影响微生物细胞的密度。原虫的密度以C组最高;细菌和原虫的密度以都A组最低。日粮精粗比也显着影响原虫吞噬的速率,A、B、C、D四组吞噬速率分别为:429.50 cells/(cell h)、366.74 cells/(cell h)、389.48 cells/(cell h)、402.20 cells/(cell h),换算为对细菌N的吞噬速率分别为:2.319 pg N/(cell h)、1.98 pg N/(cell h)、2.103 pg N/(cell h)、2.172 pg N/(cell h)。每天每头山羊由于原虫的吞噬造成的细菌N的循环量分别估算为:136.49 mg N/(d头);369.02 mg N/(d头);485.99 mg N/(d头);440.56 mg N/(d头),或者菌体蛋白循环量为0.853 g Pr/(d头)、2.306 g Pr/(d头)、3.370 g Pr/(d头)和2.754 g Pr/(d头),以C组菌体蛋白循环量最大,细菌周转率最高(3.07 %)。试验3精粗比对瘤胃发酵、原虫种群结构及吞噬速率的影响在试验2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精粗比例配合日粮条件下山羊瘤胃发酵、原虫种群结构以及吞噬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日粮精粗比对瘤胃发酵有影响。以30:70组微生物活力较强、NDF降解率较高、瘤胃pH值也相对波动较小;精粗比对瘤胃原虫结构也有影响。50:50、70:30日粮组内毛虫和等毛虫的比例显着高于10:90、30:70组;而双毛虫和头毛虫则相反。内毛虫与双毛虫和头毛虫的吞噬速率分别为361.90、606.30和607.50 cells/(cell h),内毛虫的吞噬速率显着低于双毛虫和头毛虫(P =0.000),表明不同种属原虫吞噬细菌速率间有显着差异,但随日粮精粗比变化的规律基本一致。回归分析表明吞噬速率与日粮结构间呈叁次方的曲线关系(Y=-724.53X+563.15X2-124.666X3+646.833,R2=0.97864)。另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吞噬速率与微生物细胞密度有线性关系(R2=0.839)。方程为:Y=445.514-3.078X1+1.864X2(Y为吞噬速率;X1为细菌密度;X2为原虫密度)。试验4碳水化合物结构对瘤胃发酵和微生物群体结构的影响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用体外法研究底物碳水化合物结构对瘤胃发酵及微生物群体特征的影响。底物可溶性淀粉/纤维素比例为:100:0、70:30、50:50、30:70、0:100。结果表明:30:70组微生物产量和纤维降解率最高,发酵状态最佳;微生物蛋白产量与淀粉/纤维有叁次方的曲线关系,细菌蛋白:Y=0.2410+0.0855X-0.0371X2+0.0029X(3R= 0.7397);原虫蛋白:Y=0.2276+0.0853X-0.0380X2+0.0030X3(R=0.7370)。各组分别在8、16、24、24和24 h出现最大微生物产量(P<0.01)。另外,微生物AA-N比例在各组间也有显着差异(P<0.05)。微生物区系原虫与细菌的比例总体上随淀粉水平下降呈先上升后降低,以50:50组最高;而且PCR-SSCP图谱反映了区系内部类群因底物的改变而改变。原虫分类计数结果表明随淀粉水平的下降,内毛虫与等毛虫的比例下降,而双毛属与头毛亚科原虫的比例增加,与SSCP的结果一致地表明其内部类群的改变。对提取DNA的质、量的检测表明:微生物分离平均获得率为53.29 %;细菌DNA的提取率(45.40 %)显着低于原虫(56.10 %)(P<0.05);微生物分离后DNA提取率为26.13 %;所提取的基因组DNA大小在20 kb以上,适合于后续研究的分子操作。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认为底物的变化引起了微生物发酵和其群系特征的变化,结果还证实PCR-SSCP适合于瘤胃微生物混合群体多样性研究,同时也验证了ITS1区段是研究瘤胃原虫的良好素材,从而基本确立了本课题瘤胃微生物群体研究的方法体系。试验5不同分子形式氮源对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分子形式氮源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条件下对瘤胃发酵、微生物蛋白合成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以3只瘘管山羊为瘤胃液供体,底物设计为:氯化铵、寡肽混合物(<3, 000 Da)、小肽混合物(<500 Da)、游离氨基酸混合物。结果表明:pH在6.40-6.90之间变化,游离氨基酸组pH均值最低为6.61,氯化铵组的最高为6.79;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11.60-29.45 mg/100 ml,均值以寡肽组最低为15.70 mg/100ml,游离氨基酸组最高为19.15 mg/100 ml;氯化铵组的细菌与原虫蛋白产量皆最低(0.1522、0.1179 mg/ml)(P<0.01),而两肽组的微生物蛋白产量则相对较高;另外原虫与细菌比值以氯化铵组最低为77.49 %,小肽组最高为104.50 %(P<0.01)。同时AA-N比例在各组间也有显着差异,以游离氨基酸组最低(P<0.05)。SSCP指纹图谱表明微生物类群内部种属也发生了变化,并以氯化铵组微生物的多样度最低。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氮源的分子形式显着影响瘤胃发酵、微生物蛋白合成和微生物的类群结构。试验6特定AA缺省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生长限制性的研究本试验采用底物移除法研究特定氨基酸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条件下对瘤胃微生物生长及其发酵特征的影响。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底物为:全量必需氨基酸组(A),组氨酸(B)、赖氨酸(C)、蛋氨酸(D)和支链氨基酸(E)的缺省组。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在5.90-6.80之间变化,均值以E组最高为6.54;培养液氨氮浓度变动范围为10.99-30.51 mg/100ml,均值以A组最高为17.85 mg/100 ml;底物对微生物生长的限制程度不同。以支链氨基酸缺省对微生物蛋白合成的限制最大,其细菌与原虫及其微生物蛋白的产量皆最低(0.1389、0.1772和0.3161 mg/ml)(P<0.01),相对于A组微生物蛋白下降了44.52 %。底物对细菌和原虫影响不同。原虫与细菌比值以C组最低(89.12 %),E组最高(127.60 %)(P<0.01)。同时底物还引起了微生物AA-N比例的变化(P<0.01),以A组最低(16.89),E组最高(18.76)。另外遗传指纹分析提示微生物区系内部类群也因底物而发生了变化。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认为特定氨基酸对微生物生长及微生物发酵都有一定的影响。试验7蛋白质补充料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发酵的影响本试验以不同蛋白质补充料为底物进行体外培养,主要探讨蛋白质补充料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和区系特征的影响。试验采用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底物为:A(羽毛粉)、B(玉米蛋白粉)、C(豆粕)和D(鱼粉)。结果表明:pH值在5.80-6.80之间变化,均值以C组最低为6.19,A组最高为6.61;氨氮浓度变动范围为3.68-12.01 mg/100ml,均值以A组最低为5.49 mg/100ml,C组最高为9.95 mg/100ml;微生物蛋白产量在各组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以D组最高(0.6513 mg/ml),A组最低(0.5289 mg/ml),C组细菌蛋白量(0.3309 mg/ml)为四组之最高。底物对微生物区系有选择作用。原虫与细菌比值以A组最高(107.00 %),C组最低(84.30 %)。SSCP图谱分析表明微生物区系内的类群结构也因底物发生了改变。另外底物还引起了微生物AA-N比例的变化,以D组最高(17.75),C组最低(16.48)(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认为不同蛋白质补充料体外培养条件下其瘤胃微生物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特征有明显不同。试验8、9混合日粮蛋白质对徐淮山羊瘤胃微生物结构及AA组成的影响试验8以4只瘘管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由羽毛粉(A)、玉米蛋白粉(B)、豆粕(C)和鱼粉(D)等不同蛋白质饲料配合的混合日粮对瘤胃发酵、微生物群体结构、微生物蛋白(MCP)产量及其AA组成模式的影响规律。在第一期正试期开始时分别从四只羊瘤胃中采集瘤胃液,用于相应日粮作为培养底物的预先体外培养试验,以确保复杂与昂贵的体内试验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结果表明,由不同蛋白补充料所配制混合饲料底物对瘤胃发酵、微生物类群结构及AA-N影响与单纯的蛋白补充料相比,在底物样本间差异程度上虽然有所降低,但影响规律影响基本一致,并且微生物类群结构及AA-N仍有明显或显着变化,表明进一步开展体内试验是必要和有意义的。试验9继而开展的104天的4×4拉丁方体内试验结果表明:瘤胃液pH值在5.60-6.80之间变化,均值以A和C组较高,B和D组较低(P<0.05),A和C、B和D的pH均值虽相近,但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模式相差较大;氨氮浓度变动范围为6.77-21.67 mg/100ml,均值以A组最低为11.08 mg/100ml,C组最高为15.04 mg/100ml,各组随时间动态变化模式也有所不同;日粮蛋白显着影响MCP产量,以C、D组微生物蛋白较高,A、B组较低(P<0.05);虽然C、D组微生物蛋白相当,但C组细菌蛋白产量却显着高于D组(P<0.05)。原虫与细菌区系比例在组间差异显着,豆粕组(81.27 %)显着低于其他叁组(P<0.05)。进一步克隆测序分析表明细菌中的类R.flavefaciens、R.bromii、Roseburia faecalis等8群系在组间差异显着;原虫中除Diplodinium外其他4类群都有显着差异。微生物的AA-N比例在各组间也有显着差异,并以C组最低,D组最高,并且与细菌(原虫)蛋白质呈负(正)相关关系。研究同时发现部分种类AA含量在微生物区系间和同一区系内不同组间差异显着。原虫蛋白的Val比例高于细菌,而细菌蛋白的Lys则高于原虫。细菌蛋白的Arg;原虫蛋白的Met、Leu和His在各组间差异显着。差异性AA的变化与微生物类群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综上可见混合日粮蛋白质对瘤胃发酵、微生物类群结构和微生物AA组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夏楠[9]2009年在《日粮蛋白源对山羊消化道寡肽释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采用消化道瘘管技术,研究四种不同日粮蛋白源(豆粕、棉粕、菜粕和DDGS)对山羊消化道寡肽释放的影响。第一章日粮蛋白源对山羊消化道内环境参数的影响本试验选用4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30±3kg)的山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和“T”形十二指肠近端瘘管,按4×4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四种日粮蛋白源豆粕(A)、棉粕(B)、菜粕(C)和DDGS(D)对山羊消化道内环境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瘤胃液pH、尿素氮无显着差异(P>0.05);瘤胃液氨氮浓度平均值A组最高,D组最低,A组显着高于D组(P<0.05);各组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有显着的差异,其中A组显着高于B、C组(P<0.05),极显着高于D组(P<0.01);各组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差异显着,总VFA浓度A、B组显着高于C、D组(P<0.05)。各组十二指肠食糜中pH、氨氮和尿素氮浓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第二章日粮蛋白源对山羊消化道游离氨基酸与肽氨基酸释放的影响本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在四种日粮蛋白源(A、B、C和D)条件下山羊消化道游离氨基酸和肽氨基酸释放的规律。结果表明,日粮蛋白源对山羊瘤胃液和十二指肠食糜氨基酸组成与含量有显着的影响。瘤胃液中的A组的FAA与PAA浓度显着高于B组(P<0.05);十二指肠食糜中的A组FAA浓度显着高于C组,A组的PAA浓度显着高于B和C组(P<0.05)。瘤胃液氨基酸组成中,FAA组成中的谷氨酸和亮氨酸含量较高,而丙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较低;PAA组成中的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较高,组氨酸、丝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较低。各组PAA与TAA的比值的平均值在67.86%~70.52%,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十二指肠食糜氨基酸组成中,谷氨酸、半胱氨酸的含量较高,而丙氨酸、蛋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较低。从肽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来看,丙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比值较高,具有较强的抗瘤胃降解特性。第叁章日粮蛋白源对山羊消化道寡肽释放的研究本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四种日粮蛋白源(A、B、C和D)条件下山羊消化道释放的寡肽分子量和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各日粮蛋白源处理组在瘤胃、十二指肠释放的寡肽种类与数量不同,A、B、C和D组在瘤胃分别释放了24、20、18和18种寡肽,在十二指肠分别释放了19、17、15和13种寡肽,分子量最大的寡肽是991、最小的147,其中分子量是147、227、279、431、503、567、617、639、671、735、759的11种寡肽在瘤胃、十二指肠中均存在。在瘤胃中,寡肽百分含量最高的分子量在600~699之间,四组寡肽的百分含量分别为16.17%、15.54%、12.68%和15.39%,A、B和D组显着高于C组(P<0.05);分子量在900~1000之间的寡肽百分含量最低,在3.80%~4.21%之间,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十二指肠中,分子量在100~199和900~1000范围内的寡肽百分含量最低,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分子量在700~799范围内的寡肽百分含量最高,A、B、C和D四组分别为17.04%、14.52%、13.96%和17.38%,A、D组显着高于B、C组(P<0.05)。
甄玉国[10]2002年在《内蒙古白绒山羊氨基酸利用和蛋白质周转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灌注营养技术”、“慢性血插管技术”和“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先进手段和方法,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的氨基酸吸收和利用及蛋白质周转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绒山羊的肌肉、绒毛纤维和微生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根据绒山羊的生产特点确立了4种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模式作为目标模式。同时采用体内法测定了基础日粮条件下小肠各种氨基酸的流通量和消化率。然后,结合以上两个试验结果,采用氨基酸动态增量模型,确立各种模式的氨基酸灌注量,以将小肠内的可吸收氨基酸调整为相应的目标模式。接下来,采用“慢性血插管技术”,结合消化试验,对各目标氨基酸模式在绒山羊体内的消化、代谢和利用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评价,从而确立一种相对理想的有利于绒山羊生产的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模式。在此种理想氨基酸模式基础上,进一步设定了3个氨基酸水平,以研究在相同氨基酸模式条件下,不同氨基酸水平对绒山羊氨基酸代谢和利用规律的影响,确定该日粮条件下的理想氨基酸最适水平。同时采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的模式和水平对绒山羊组织蛋白质周转与分配规律,以及对绒毛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绒山羊小肠内确实存在一种有利于绒山羊绒毛生长的理想氨基酸模式;调整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模式,增加氨基酸水平,可显着提高绒山羊的产绒和产肉性能。第一部分 绒山羊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目标模式和消化率的研究试验1内蒙古白绒山羊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目标模式确立的研究本试验对体重25-30kg的2周岁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的肌肉、绒毛纤维和微生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山羊绒和山羊毛纤维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和肌肉组织明显不同。绒毛纤维的生长需要更多的含硫氨基酸,而长肉需要较多的赖氨酸和组氨酸。山羊绒和毛在氨基酸的需要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瘤胃微生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不平衡。为此根据绒山羊的生产特点,按不同比例对肌肉与羊绒的氨基酸模式进行加权,获得4种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目标模式,分别为M100、M90+C10、M80+C20和M70+C30。以期在肌肉和绒毛两种模式之间寻求出一种适合绒毛纤维生产的相对理想的氨基酸模式。试验2 基础日粮条件下内蒙古白绒山羊小肠氨基酸流通与消化的研究本试验选用12只体况良好,体重25~30kg的2周岁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回肠末端瘘管进行试验。测定了基础日粮条件下绒山羊消化道不同部位氨基酸流通量与消化率。结果表明,基础日粮条件下,氨基酸的平均消化率为76%左右,含硫氨基酸(Met+Cys)的十二指肠流通量约为20mmol/d,但其消化率较低,仅为60%左右。分析表明,基础日粮条件下十二指肠氨基酸不平衡,His和Arg缺乏可能是限制SAA消化利用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 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模式对绒山羊小肠氨基酸消化、吸收和代谢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不同蛋白源日粮条件下绵羊瘤胃肽和游离氨基酸释放的研究[D]. 徐晓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2]. 不同蛋白质日粮对山羊体内氨基酸和小肽代谢影响的研究[D]. 王瑞龙. 扬州大学. 2006
[3]. 绵羊胃肠道游离氨基酸与小肽分布及其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 孙雅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4]. 不同蛋白源对绵羊瘤胃肽释放的影响及抗瘤胃降解小肽的研究[D]. 欧宇.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5]. 不同日粮精粗比及氮源对绵羊瘤胃纤维降解菌群和纤维物质降解的影响[D]. 王海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
[6]. 日粮碳水化合物结构对山羊瘤胃发酵和氮代谢的影响[D]. 朱素华. 扬州大学. 2010
[7]. 寡肽对肉仔鸡消化生理及蛋白质合成调控的影响[D]. 陈宝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8]. 山羊瘤胃原虫与细菌吞噬关系和微生物AA变化机制的研究[D]. 王梦芝. 扬州大学. 2008
[9]. 日粮蛋白源对山羊消化道寡肽释放的研究[D]. 夏楠. 扬州大学. 2009
[10]. 内蒙古白绒山羊氨基酸利用和蛋白质周转规律的研究[D]. 甄玉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
标签:畜牧与动物医学论文; 微生物论文; 氨基酸残基论文; 微生物发酵论文; 蛋白质结构论文; 瘤胃论文; 蛋白质合成论文; 细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