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论文_李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技术创新,主体,美利坚合众国,产学研,企业,韩国,美国。

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08)在《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与新公共管理的契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通过对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分析,认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与新公共管理理论有叁种契合点。不仅有助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在新公共管理的条件下发挥应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使得新公共管理政策能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更好地发挥其内在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08年19期)

权奇哲[2](2007)在《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体制性瓶颈及解决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实现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源自经济运行体制、金融体制、科技管理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等多方面的体制性瓶颈。要有效化解和消除这些瓶颈,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优良的体制环境,需要采取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激发技术创新团队的创新动机等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李秦康[3](2003)在《论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必然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成果源和吸收体的行为主体分别由社会上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承担,成果转化通过技术市场有偿转让的这种模式是我国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难、成功率低的症结。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科研单位的长期封闭,致使科研人员经济意识、市场观念淡漠,选题大多无商业目的;也由于科学技术机构在评价鉴定科技成果时只注重学术价值而忽视社会经济价值,所开发的成果大多只是实验室成果,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很差。以经济责任制为主的企业运行机制,使企业受任期、产值利税等硬指标的约束,注重短期行为,对吸收科技成果往往采取现实功利的做法,总希望无偿使用拿来就能用的成果。我国目前科研格局不合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时,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转化是靠政府人工“嫁接”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这种人工“嫁接”是违背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应充分发挥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走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技术创新之路。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构思的源泉,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推动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3优秀论文集》期刊2003-06-30)

陈雅丽[4](2002)在《中国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 ,阐明了我国当前在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方面的进展和存在问题。对于我国企业改革的实践和技术创新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02年04期)

陈雅丽[5](2001)在《美国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含义 所谓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也就是企业从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到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过程,它是技术创新主体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此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的基本职能,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制度上的转变;二是指企业在研究开发工作(本文来源于《上海综合经济》期刊2001年10期)

杨忠泰[6](2001)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坦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十五计划建议强调指出,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那么,通过什么途径逐步实现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呢?分析近年来我国现行技术创新各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严重障碍,(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01-04-22)

陈雅丽[7](2001)在《韩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一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企业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从目前的国际竞争及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来看,企业能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的高低和潜力,已经成为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竞争的大问题。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技术水平及竞争力时,核心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我国企业如果能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可能在入世后变被动为主动,逐渐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加快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进程,是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包括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学者)对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这一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如清华大学的李正凤、大连海事大学的王海山、华东师范大学的朱新轩、以及周寄中等,他们对于国家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很多启发和研究的基础。 文章的前言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问题的意义,并根据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指出,中国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过程也是一个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过程。文章的第一部分对技术创新及其主体化的概念、含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并提出了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主要评价指标。 文章的第二、第叁部分就美国和韩国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历史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其演进的环境,概括了两国在该进程中的特点。指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是市场经济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必然结果。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逐渐提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进一步缩短,企业引进内部研究开发机构和加强内部技术创新的需求增强。在以经济竞争为主的环境下,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逐步完成。其间,环境对该过程所做出的适应性变化非常重要,为其提供了选择、吸收并放大的作用机制。美国和韩国作为两类不同的国家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美国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化表现为一个受市场机制作用的渐进的演化过程,而韩国则表现为一个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因素影响的突进演变过程。 文章的第四部分在对韩、美两国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加快我国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一些思考。认为,我国要实现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化,当务之急是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营造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良好环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1-04-01)

杨忠泰[8](1999)在《从我国现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看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必然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指出,在我国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中,科技成果源和吸收体的行为主体分别由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承担,是造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症结协在;其根本出路在于借鉴国际社会普遍推行的做法,走技术创新之路,实现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化。(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期刊1999年06期)

杨惠荣[9](1999)在《简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技术创新主体的内涵和概念;指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必然性,以及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成功实践和我国的差距;认为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调整我国科技力量的布局,实现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化。(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1999年05期)

杨忠泰[10](1998)在《试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创新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和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相结合的特点。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是由企业的功能性优势决定的,又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前提。(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4期)

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在实现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源自经济运行体制、金融体制、科技管理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等多方面的体制性瓶颈。要有效化解和消除这些瓶颈,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优良的体制环境,需要采取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激发技术创新团队的创新动机等解决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娜.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与新公共管理的契合[J].中国科技信息.2008

[2].权奇哲.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体制性瓶颈及解决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李秦康.论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必然性[C].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3优秀论文集.2003

[4].陈雅丽.中国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

[5].陈雅丽.美国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研究[J].上海综合经济.2001

[6].杨忠泰.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坦途[N].科技日报.2001

[7].陈雅丽.韩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8].杨忠泰.从我国现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看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的必然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

[9].杨惠荣.简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化[J].情报杂志.1999

[10].杨忠泰.试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论文知识图

部分国家R&D科学家和工程师按执行部门分...

标签:;  ;  ;  ;  ;  ;  ;  

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论文_李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