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解析论文-程纪香,关文

民俗学解析论文-程纪香,关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俗学解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民健身,捉鱼,民俗学

民俗学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程纪香,关文[1](2019)在《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的民俗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历史悠久,与苗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价值,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对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俗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进行整理研究,发现民间捉鱼游戏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内涵与功能价值也在发生改变,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唤起苗族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苗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文来源于《体育师友》期刊2019年04期)

胡亮[2](2015)在《徽州民间礼乐中吹打乐班的民俗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徽州民间礼乐是徽州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其重要的承载对象——吹打乐班上。可以说,徽州民间乐班的发展历程就是整个徽州民间礼乐发展的缩影。徽州民间乐班之所以至今依然活跃在民间,主要是因为乐班举行的民间吹打仪式中蕴藏着丰富的徽州民间宗法、伦理,吹打乐仪式已经成为徽州地区民俗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精神食粮。徽州民间乐班与其所依附的徽州民间礼乐有着诸多的联系与共性,因此,对徽州民间吹打乐班的音乐现象进行个案分析,可以探寻到整个徽州地区民间礼乐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于发掘、传承、保护徽州民间音乐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朱刚[3](2015)在《当代民俗学“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理论背景、发展轨迹及概念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演述"是当代民俗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如何更好地理解"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在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位置及其深刻学理,需要我们从理论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思想史的传承关系入手,从历史到现实、从学科内部到学科外部进行多重视角的观察和对比,定位该思想的理论主张与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对"演述"的具体概念进行解析,找到其与以往民俗学理论相较的差异及创新,以此增进我们对于当代民俗学理论体系和主流范式的理解和把握。(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15年01期)

钟华君[4](2014)在《徽州传统婚礼中“传袋”习俗的民俗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袋"习俗是我国传统民间婚礼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徽州地区,"传袋"的盛行更是与徽州的地理、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徽州"传袋"习俗。本文通过对"传袋"习俗驱邪避煞、求子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传袋"时所选用的物品、传袋赞语等这些民俗符号进行深入的探析。揭示这一习俗从古至今民俗文化内涵虽然发生改变,但仍然存在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深层原因。(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10期)

范培佩[5](2014)在《铜陵青铜文化的民俗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青铜文化占有突出的地位。夏、商、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在我国出土了大量的这个时期的青铜文物,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铜陵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集中出土青铜器较多的地区之一。铜陵地区除了出土青铜器较多之外,还留下了很多古代采冶铜矿的遗址,和有关铜的生产铸造的相关文学作品。可以说铜陵的青铜文化历史悠久,至今对这个城市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铜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在古代,从铜的开采与冶炼,到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器具,再到与青铜文化相关的信仰等都是最好的体现。深入研究铜陵的青铜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加贴切地了解古代铜陵人民的日常生活,从民间的视角来审视铜陵的青铜文化。前人对铜陵青铜文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之上,对铜陵青铜文化再探讨,以民俗学的视角来研究铜陵青铜文化,希望能给铜陵青铜文化添砖加瓦。本文选择铜陵青铜文化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来把握铜陵青铜文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选题缘起、研究铜陵青铜文化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着重介绍了关于铜陵青铜文化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第二章是铜陵青铜文化概述,主要介绍了铜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历史沿革和铜陵出土的主要青铜器,通过青铜器出土情况来了解铜陵青铜文化的状况。铜陵出土的青铜器较多,本章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青铜器27件,按照种类进行分类,分别介绍了其出土地点、所属年代、形制、特征、收藏单位等情况。第叁章介绍了铜陵青铜文化与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民众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铜的生产过程主要是开采和冶炼,铜陵铜矿开采和冶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此后的各个时期内,有兴有衰。铜陵地区铜矿开采与冶炼的历史是中国铜矿冶炼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本章中还介绍了冶炼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冶炼的遗址和历史上文人墨客对铜陵地区当时采矿和冶炼情况的描写,从这些工具、遗址和诗句中展现铜陵地区当时铜生产的盛况。第四章探究了铜陵青铜文化与民俗生活的关系,青铜文化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在民俗学中,民俗生活包罗万象,主要有饮食习俗、信仰习俗和传说,而这些内容无一不与青铜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本章主要从民俗学的视角,探究青铜文化与民俗生活之间的关系。第五章是对青铜文化的特征与内涵进行的分析。首先,铜陵的青铜文化反映了铜陵这个地方特殊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民众对自己国家的特殊贡献;其次,铜陵青铜文化体现了铜陵民众的集体性格、共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内在生命力;最后,铜陵青铜文化深刻地联系着铜陵地方民众的生活方式。总之,铜陵青铜文化已成为铜陵地区的“标志性文化”。(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4-05-01)

杨炎[6](2012)在《泗州戏的民俗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泗州戏是流行于皖北地区的知名地方戏曲,因其唱腔婉转悠扬引人入胜,有勾人魂魄的魅力,因此旧时称为“拉魂腔”。作为一个包含鲜明地域特征的戏曲,它的产生、发展以及流传都与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它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真实而深刻的反应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本文以民俗功能论、民俗传承论以及民俗主体论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础。论文从分析若干泅州戏戏曲的内容出发,以功能论来解释泗州戏所包含的民俗文化事象,以传承论来探讨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以主体论来研究泗州戏流传区域的当地民众的生存状态。通过围绕着叁个理论来构建整个论文主体框架。文章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介绍了我国戏曲文化的历史和泗州戏的产生背景,并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泗州戏的研究状况做出详细的论述。第二部分,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泗州戏的起源发展与演化,对泗州戏的起源的种种传说进行考证,对泗州戏的唱腔特色做出详细的介绍,并对整个“拉魂腔”系统的分支地方戏曲做出简要的梳理,让读者对泗州戏以及它的兄弟剧种有清晰的了解。第叁部分,通过对若干泗州戏戏曲内容的分析,挖掘出泗州戏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事象,进而帮助读者通过泗州戏研究去了解当地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第四部分,运用民俗传承理论,对泗州戏的传承人进行分类,并对不同传承人的生活背景进行研究,归纳泗州戏传承的不同方式,并对这些方式的传承效用进行评估,通过以上对泗州戏传承的详细研究,从而使读者对泗州戏的传承发展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第五部分,探讨泗州戏在当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使读者进一步深化认识民俗文化与社会功能之间的潜在联系。第六部分,作为本论文的终结篇章,这部分以泗州戏作为一个研究媒介,探讨了民俗文化与它的创造者、享用者即俗民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总结了泗州戏在当今曲折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2-05-01)

刘举[7](2011)在《秦社会对性违法宽容的民俗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等出土资料中涉及性问题的内容,反映了秦社会对性问题的法律规范情况,但在强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秦社会中却仍有大量性违法现象存在,且并未受到应有的处罚,这有悖于秦的法治原则。但我们改换一下视角,从民间习俗和道德风尚方面考虑,就会发现社会的价值取向影响了这一方面的司法实践。(本文来源于《中国性科学》期刊2011年08期)

周方圆[8](2011)在《南阳民间鼓吹乐班的民俗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鼓吹乐从服务于统治阶级到扎根民间,历经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如今早已脱离了最初的原貌。本文所提及的鼓吹乐专指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演奏形式。它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成为时下民间分布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音乐形式,离不开作为其生存载体的民俗活动,更离不开其传承主体民间鼓吹乐班。本文首先通过对乐班的组建、技艺的传承、乐器配置、演奏形式和演奏曲目这几个方面的描述,勾勒出南阳民间鼓吹乐班的概貌。其次以鼓吹乐班最常参与的民俗事件——民间丧葬为例,详细记述乐班在一次田野个案中的具体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其文化内涵与功能。此外,本文将民间鼓吹乐班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力求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鼓吹乐班的演奏可以看作是一种听觉的民俗符号,像丧葬这类传统民间礼俗对鼓吹乐班的需求则是俗民对习俗规则的自觉遵守,以及乐手在同一民俗事件中也往往“扮演”着不同的民俗角色,这叁点是本文对民间鼓吹乐班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民俗学学科角度“再认识”的一种尝试,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之一。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鼓吹乐班仍然能够在民间占有一席之地,必然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当然更离不开乐班自身为求生存所做出的努力调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萎缩已成必然之势,民间鼓吹乐班如何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1-04-01)

张志娟[9](2009)在《花儿缘起之民俗学、人类学解析——以河州花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文艺,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花儿产生于西北高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花儿民歌的缘起进行民俗学、人类学层面的解析,进而展示花儿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颜峰,徐丽[10](2009)在《从社会民俗学解析青岛方言》一文中研究指出方言是某一地域人们日常交际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它深刻的反映了人们的思维和民俗习惯。本文以青岛方言为例,从海洋民俗、禁忌和信仰以及婚丧习俗等方面阐述方言和民俗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民俗学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徽州民间礼乐是徽州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其重要的承载对象——吹打乐班上。可以说,徽州民间乐班的发展历程就是整个徽州民间礼乐发展的缩影。徽州民间乐班之所以至今依然活跃在民间,主要是因为乐班举行的民间吹打仪式中蕴藏着丰富的徽州民间宗法、伦理,吹打乐仪式已经成为徽州地区民俗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精神食粮。徽州民间乐班与其所依附的徽州民间礼乐有着诸多的联系与共性,因此,对徽州民间吹打乐班的音乐现象进行个案分析,可以探寻到整个徽州地区民间礼乐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于发掘、传承、保护徽州民间音乐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俗学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1].程纪香,关文.贵州苗族民间捉鱼游戏的民俗学解析[J].体育师友.2019

[2].胡亮.徽州民间礼乐中吹打乐班的民俗学解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朱刚.当代民俗学“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理论背景、发展轨迹及概念解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5

[4].钟华君.徽州传统婚礼中“传袋”习俗的民俗学解析[J].金田.2014

[5].范培佩.铜陵青铜文化的民俗学解析[D].安徽大学.2014

[6].杨炎.泗州戏的民俗学解析[D].安徽大学.2012

[7].刘举.秦社会对性违法宽容的民俗学解析[J].中国性科学.2011

[8].周方圆.南阳民间鼓吹乐班的民俗学解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1

[9].张志娟.花儿缘起之民俗学、人类学解析——以河州花儿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9

[10].颜峰,徐丽.从社会民俗学解析青岛方言[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标签:;  ;  ;  

民俗学解析论文-程纪香,关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